


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拓展模块二十六 六国论/苏洵课后练习题
展开1.对下列各句红色的词的用法及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诸侯之所亡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③奉之弥繁 ④侵之愈急
A.①与②句相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B.①与②句相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句不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①与②句不同,③与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④/②⑤/③/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③⑤/⑥⑦
3.下面对“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C.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D.既然如此,就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4.文中引用“犹抱薪救火”来形象证明的观点是( )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5.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6.“举①以②予③人④”是个省略句,请将指代土地的“之”字填进原句恰当的位置。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游褒禅山记》
①于是余有叹焉。②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⑤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⑥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⑦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⑧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人为可讥 ②而在己为有悔
③无物以相之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A.①②两句的“为” 字都是“是”的意思;③④ 两句的“相”字都是“辅佐”的意思。
B.①②两句的“为”字都是“是”的意思;③句的“相”字是“辅佐”的意思;④ 句的“相”字是“互相”的意思。
C.①句的“为”字是“作为”的意思;②句的“为”字是“成为”的意思;③的“相”字是“仔细看”的意思;④ 句的“相”字是“帮助”的意思。
D.①句的“为”字是“作为”的意思;②句的“为”字是“是”的意思;③句的“相”字是“帮助”的意思;④的“相”字是“仔细看”的意思。
3.与例句中红色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无物以相之
C.然力足以至焉
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下面是对该段文字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游山为喻,说明怎样才能像古人那样广泛而深入地探讨思考。
B.作者强调“力、志、物”,表现了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C.作者说古人关于天地山川常常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而作者之得则是后悔没能尽兴游览。
D.我们今天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当然不同,但作者的“尽吾志”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6.文中的“志”、“力”、“物”三者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游褒禅山记》一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国殇》描写战斗的进程,对主要表现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侧面烘托 B.对比描写
C.场面描绘 D.象征暗示
2.对下面各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不入兮往不反(同“返”,返回)
B.操吴戈兮被(同“披”,穿着)犀甲
C.霾两轮兮絷(绊住)四马
D.车错毂兮短兵(军队)接
3.《国殇》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选自( )
A.《离骚》 B.《天问》
C.《九章》 D.《九歌》
4.选出下面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错毂(gǔ)阳旌(jīng)躐(liè)
B.左骖(cān)殪(yì)霾(mái)
C.絷(zhí)玉枹(fǘ)陨落(yùn)
D.魂魄(húnpò)怼(duì)夙兴(sù)
5.下面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矢交坠兮士争先”表现了楚军在箭如雨下的激战中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气概。
B.“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两句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对烈士的钦佩与悼念。
C.“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两句突出地赞颂楚国将士虽死犹生,精神不死,浩气长存。
D.“旌蔽日兮敌若云”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敌军人多势盛,气势汹汹。
6.这首诗可以分成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描写战斗场面,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把动态描绘和静止画面相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和明写楚军奋勇相结合。试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与主题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
1.D 解析:①与②句不同,①中的“亡”是“丢失”,②句中的“亡”是“灭亡”。③与④指代的对象不同,③中的“之”代指“秦国”,④中的“之”代指“六国”。
2.A 解析:①④句中的“以”是介词“凭借”。②⑤中的“以”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③句中的“以”是介词“把”。⑥⑦中的“以”是表示因果的连词“因为”。
3.C 解析:注意准确把握“然则”的含义,“然”是“既然如此”,“则”是“那么”。
4.B 解析:“犹抱薪救火”比喻以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文中指六国采用贿赂秦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它的后果只能是削弱自己的力量,而最终招来被消灭的祸害。
5.D 解析:①②③说明秦土地的得来,受贿的远远多于攻取的,提出“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观点。④⑤⑥⑦⑧⑨运用对比手法说明诸侯用土地贿赂秦而力亏的事实以及被削弱之后必然灭亡的结果。⑩总结归纳,强调观点的正确性。
6.A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拿(它)来送给别人,“它”代指土地。
7.D 解析:这一段的特点应该是以散文为主,间杂骈句。
答案解析2:
1. C 解析:C 中的“胜”应读“shēng”。
2. B 解析:①②两句的“为”都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强调,翻译成“是”;③句的“相”字是动词“辅佐”的意思;④ 句的“相”字是副词“互相”的意思。
3. D 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以”都是表因果的连词“因为”;ABC中的“以”都是表承接的连词。
4. C 解析:作者的“所得”是要成就事业,应该尽志、尽力、尽物,特别是“尽志”,做到问心无愧。
5. D 解析:D中的“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6. “志”是前提, “力”是实现“志”的主观努力(条件),“物”是实现“志”必要的客观条件(物质保证)。
解析: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说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条件。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最后又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尽吾志也不能至”两种情况,得出“有悔”和“无悔”两个不同的结论,从而强调“有志”的必要性。这正是作者的所谓“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7.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
解析: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名、慧空禅院、仆碑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答案解析3:
1.C 解析:本诗的战斗场面描写很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虽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出发,与敌接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众、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诗中描写了吴戈、犀甲、兵车、旌旗、弓箭、军阵、战马、鸣鼓等诸多事物,涉及到敌我、将士、人马等多个方面,几乎包容了当时战斗景况的所有内容。
2.D 解析:“车错毂兮短兵”中的“兵”是“兵器”的意思。
3.D 解析:《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从《东皇太一》到《山鬼》共十一篇,十篇所祭奠的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灵,最后一篇《国殇》是祭奠人间为国牺牲的将士。
4.C 解析:“陨落”中的“陨”正确读音是“yǔn”。
5.D 解析:“旌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敌军人多势盛,气势汹汹。
6.本诗可以分为两层。前十句为第一层,描述激战的过程和将士们血染沙场的情景。后八句为第二层,表达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解析: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全文以此分为两层。前十句是第一层──叙,是后者赞的依据,后八句是赞,是前者叙的深化。先生动再现了楚军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搏杀的场面,再歌颂楚军将士刚毅勇武至死不屈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使全诗情绪昂扬,风格刚健悲壮,表现出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情哀悼和由衷的崇敬,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7.开头四句写敌我遭遇,楚军奋勇冲杀的场面,是概括描写;后六句表现楚军兵败,将士奋力搏击,以至于血染沙场的情景,是具体描写。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是动态描绘,对战士虽首身分离,仍手握武器,威风凛凛,决不屈服的描写是静态的。明写楚军的奋不顾身,英勇拼杀,血染沙场的惨烈,也反衬了敌军的凶猛。多种手法相结合,使当时的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凸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叙和赞相结合。全文以此分为两层。前十句是第一层──叙,是后者赞的依据,后八句是赞,是前者叙的深化。先生动再现了楚军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博杀的场面,再歌颂楚军将士刚毅勇武至死不屈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精神,使全诗情绪昂扬,风格刚健悲壮,表现出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情哀悼和由衷的崇敬,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8.点题──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为祭悼之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最后两句是直接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不仅为祭悼之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振兴楚国。以此点题。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国殇精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7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一 国殇精品当堂检测题</a>,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者作品,解读题目,字词通关,实词解释,疏通诗歌大意,从下面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专用】 高中语文 高教版 拓展模块 第四单元(测试卷): 这是一份【中职专用】 高中语文 高教版 拓展模块 第四单元(测试卷),文件包含中职专用高中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四单元测试卷原卷版docx、中职专用高中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四单元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专用】 高中语文 高教版 拓展模块 第六单元(测试卷): 这是一份【中职专用】 高中语文 高教版 拓展模块 第六单元(测试卷),文件包含中职专用高中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测试卷原卷版docx、中职专用高中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