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本试卷共18道题 满分30分 生物学考试时间共90分钟)
※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列关于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藻类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蕨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
C. 苔藓植物适合生活在阴湿环境中
D. 都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它们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孢子是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作用的细胞,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孢子能直接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它是一种生殖细胞。
(2)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无输导组织;苔藓植物无根,只有茎和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植株矮小;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详解】A.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如衣藻、海带、紫菜等都是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细胞内含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故A错误。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了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故B错误。
C.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孢子繁殖,因此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C正确。
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没有种子,三种植物都是用孢子进行繁殖的,是孢子植物,故D错误。
故选C。
2. 下列动物与其分类不相符的是( )
A. 河蚌、枪乌贼——软体动物
B 蛇、蚯蚓———爬行动物
C. 蟹、金龟子———节肢动物
D. 海葵、海蜇——腔肠动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详解】A.河蚌和枪乌贼柔软的身体外面有外套膜,都是软体动物,A不符合题意。
B.蛇的体表有角质的鳞,用肺呼吸,卵生,属于爬行动物;蚯蚓,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属于环节动物,B符合题意。
C.蟹和金龟子的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属于节肢动物,C不符合题意。
D.海葵和海蜇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都属于腔肠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下列几种动物中,不属于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的是( )
A. 大熊猫 B. 企鹅C. 朱鹮D. 麋鹿
【答案】B
【解析】
【分析】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银杉(植物中的“活化石”“大熊猫”)、珙桐等。
【详解】ACD.大熊猫、朱鹮、麋鹿都属于我国特有珍稀动物,ACD不符合题意。
B.企鹅生长在寒冷的南极,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B符合题意。
故选B。
4. 2023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培育大熊猫属于就地保护
B. 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 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重要原因
D. 森林是大自然的“调节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二是迁地保护,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4)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潜在价值是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如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
【详解】A.人们有时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因此动物园中培育大熊猫属于迁地保护,故A错误。
B.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有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B错误。
C.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因此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重要原因,故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森林具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D错误。
故选C。
5. 如图是部分食肉动物的分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犬科中,狗与狼的亲缘关系最近
B. 狗和狐的共同点比狗和豹的共同点多
C. 犬科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比犬属动物之间的多
D.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详解】A.狗和狼都是啮齿类犬科动物,二者在进化链上有很近的亲缘关系,确切的说,狗就是由狼进化而来的,A正确。
B.狗和狐同科,狗和豹同目,科比目小,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狗和狐的共同点比狗和豹的共同点多,B正确。
C.犬科比犬属大,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C错误。
D.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D正确。
故选C。
6. 1953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米勒设计了一个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装置。他通过实验验证了在类似原始地球条件下( )
A. 无机小分子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B. 无机小分子可以形成有机小分子
C. 有机小分子可以形成原始生命
D. 有机小分子可以形成有机大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一类有机物)。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了原始地球的其它成分,在实验室里制成了另一些有机物。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及其结论,据此解答。
【详解】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7. 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B. 一种动物只有一种运动方式
C. 陆生动物的运动速度快于水生动物
D. 陆生动物中,只有鸟类能飞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物的种类不同,运动方式和运动能力也千差万别,包括奔跑、爬行、行走、跳跃、飞行、游泳等等。
【详解】A.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它们的运动方式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A正确。
B.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如蝗虫的运动方式有跳跃和飞行,B错误。
C.陆生动物的运动速度不一定快于水生动物,如蜗牛的蠕动比鲫鱼的游泳慢,C错误。
D.陆生动物中会飞的动物有鸟类动物、节肢动物的昆虫以及哺乳动物的蝙蝠,D错误。
故选A。
8. 关于人类起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猿分界重要的标志是直立行走
B. 现代类人猿与现代人的牙齿完全相同
C.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共同祖先
D. 人类进化发展大约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详解】A.古猿的直立行走,前后肢的分工,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直立行走,A正确。
B.由于现代的人需要用很大力撕咬的东西少了,吃熟食比较多,因此现在的人进化了,牙齿不那么坚硬了,犬齿不发达了,而现代猿有发达的犬齿,B错误。
C.人和现代类人猿起源于森林古猿,C正确。
D.人类的进化的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500毫升左右,能使用天然的工具,但不能制造工具;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能直立行走,解放前肢,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脑容量接近1100毫升,两足直立行走,手比较灵活,可以打造多种石器,开始使用火;能人的脑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智人的人类脑容量达1350毫升甚至更大,接近现代人的脑量,能制造石器和骨器,靠狩猎、捕鱼生活。不仅会使用火,还能人工取火,D正确。
故选B。
9. 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 )
A. 化石是地层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B. 化石就是有一定顺序的地壳岩石
C. 化石就是生物的祖先
D. 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有一定顺序
【答案】D
【解析】
【分析】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是化石证据。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生物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其根本原因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是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出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晚期地层中发掘出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 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是有利变异
B.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C.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详解】A.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生物产生的变异有的有利于适应环境,有的不利于适应环境,A错误。
B.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正确。
C.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正确。
D.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D正确。
故选A。
11. 篮球是很多同学热爱的活动, 一跳一投尽显青春风采。下图是某同学投篮时的分解动作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做乙图表示的动作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B. 肱二头肌是由肌腹和肌腱组成,仅附着在肱骨上
C. 投篮动作依靠该同学的运动系统就可以完成
D. 投篮得分后,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坳处于舒张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详解】A.乙图表示伸肘,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A错误。
B.肱二头肌是由肌腹和肌腱组成 ,附着在两块骨上,B错误。
C.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由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C错误。
D.骨骼肌有受刺激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双手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处于舒张状态,D正确。
故选D。
1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B. 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
C. 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 生命共同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是自动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
【详解】A.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比如“山水林田湖草沙”中的草属于草原生态系统,田属于农田生态系统,因此“山水林田湖草沙”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A正确。
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B正确。
C.生物圈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C正确。
D.在一般情况下,生命共同体中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空0.5分,共18分)
13. 生物圈中有50多万种植物,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找到的几种植物,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植物中,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是海带,该植物所属的植物类群是_______植物。
(2)图中具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是_______(填字母)。
(3)图中能监测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植物是_______(填名称),我们今天使用的煤主要是由远古时期_______(填植物类群)植物的遗体形成的。
(4)肾蕨,海带、葫芦藓这些植物,它们不能产生种子,依靠_______进行繁殖,而向日葵,玉米和银杏虽然都用种子繁殖后代,但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原因是_______。
【答案】(1)藻类 (2)ABCE
(3) ①. 葫芦藓 ②. 蕨类植物
(4) ①. 孢子 ②. 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解析】
【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A向日葵和B玉米属于被子植物,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D海带属于藻类植物,E银杏属于裸子植物,F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
【小问1详解】
D海带属于多细胞藻类植物,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根、茎、叶分化。海带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但没有专门的吸收和运输养料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小问2详解】
A向日葵、B玉米属于被子植物,C肾蕨属于蕨类,E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它们都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小问3详解】
F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而威胁苔藓植物的生活,因此我们常把苔藓植物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且体内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营养物质,以及支持地上高大的部分,因此,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今天使用的煤是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形成的,C肾蕨属于蕨类。
【小问4详解】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而蕨类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如C肾蕨、D海带、F葫芦藓。E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原因是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14. 如图分别是青蛙、蝗虫、兔子、鲫鱼、鸽子5种动物。请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与A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___呼吸,A成体水陆两栖,用_______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图中B与其他四种生物的主要区别是身体背部没有_______,所以B属于_______动物。
(3)上述动物中能保持体温恒定的有_______(填字母)。
(4)图中E有很多适应飞行的特征,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胸骨附有发达的_______等结构特征。
【答案】(1) ①. 鳃 ②. 肺
(2) ①. 脊柱 ②. 无脊椎 (3)CE
(4)胸肌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是青蛙,属于两栖类;B是蝗虫,属于昆虫类;C是兔,属于哺乳动物;D是鲫鱼,属于鱼类;E鸽子,属于鸟类。
【小问1详解】
A是青蛙,属于两栖类。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D是鲫鱼,属于鱼类,呼吸器官是鳃。
【小问2详解】
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柱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柱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椎骨。因此B蝗虫体内没有脊椎为无脊椎动物。
【小问3详解】
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所以,上述动物中能保持体温恒定的有:C家兔(哺乳动物)、E鸽子(鸟类)。
【小问4详解】
鸟类身体呈流线型;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轻、薄、坚固;有龙骨突;胸肌发达;有喙无齿;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心跳速率快,体温高而恒定。所以E鸽子胸骨附有发达的胸肌,为飞行提供足够的动力。
15. 根据如图所示的几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真菌的有_______(填字母)。
(2)A、D两种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分别位于[_______](填数字),A称为原核生物,因为A的_______(填图中的结构名称)裸露,没有核膜包被。
(3)图中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的_______(填字母),它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组成。
(4)图中D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相似,但没有叶绿体,高依靠现成的有机物,营_______生活。
【答案】15. BCD
16. ①. ③④ ②. DNA
17. ①. E ②. 遗传物质
18. 腐生##异养
【解析】
【分析】图中:A是细菌,B是曲霉、C是青霉,D是酵母菌,E是病毒;图A中:①纤毛,②细胞质,③DNA集中区域;图D中:④细胞核,⑤细胞质,⑥液泡,⑦细胞壁。
【小问1详解】
图中的B是曲霉,C是青霉,两者都属于多细胞霉菌,由菌丝构成的。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所以,B青霉、C曲霉、D酵母菌都有真正的细胞核,都属于真菌。
【小问2详解】
A是细菌,D是酵母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③DNA集中区域,DNA裸露,没有核膜包被,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原核生物。D酵母菌是真菌,有真正的④细胞核,控制着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控制中心,属于真核生物。
小问3详解】
图中E是病毒,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小问4详解】
图D酵母菌和植物细胞结构很相似,只有一点不同,没有叶绿体,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是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一种能量转换器。所以,酵母菌只能异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营养方式。
16. 如图是几种动物的行为.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说,上述动物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_______](填图中序号)。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_______决定的。
(2)大山雀偷喝牛奶的行为是在_______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因此属于_______行为。
(3)有人统计蚯蚓成功走出迷宫大约需要经过200多次尝试,而黑猩猩通过观察就可以学会利用树枝钓取白蚁,这是因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不同,动物越高等,它们的_______和_______越完善。学习解决问题能力越强,适应生活环境能力也越强。
【答案】16. ①. ② ②. 遗传物质
17. ①. 遗传因素 ②. 学习##后天性
18. ①. 神经系统 ②. 内分泌系统
【解析】
【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这种行为行为是动物生存的基础,是种族延续的保证;题图②蜘蛛织网属于先天性行为。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题图①蚯蚓走迷宫、③大山雀偷喝牛奶、④黑猩猩钓取白蚁属于学习行为。
【小问1详解】
②蜘蛛织网,这种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小问2详解】
③大山雀偷喝牛奶是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小问3详解】
①蚯蚓走迷宫、④黑猩猩钓取白蚁是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越复杂;蚯蚓成功走出迷宫大约需要经过200多次尝试,黑猩猩通过观察就可以学会利用树枝钓取白蚁,说明动物的分类等级越高,它们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越完善,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17. 如图展示了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草和灌木属于_______:图中的田鼠、兔、蝗虫、麻雀、鹰等动物都是_______。
(2)若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和_______。
(3)图中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它们互相交错,形成食物网。
(4)在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蝗虫→麻雀→鹰”中,数量和贮存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
【答案】17 ①. 生产者 ②. 消费者
18. ①. 非生物成分##分解者 ②. 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19. 6##六 20. 鹰
【解析】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消费者(一般为动物)和分解者(一般为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一个生态系统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有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消费者(一般为动物)和分解者(一般为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图中的草和灌木属于生产者;田鼠、兔、蝗虫、麻雀、鹰等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能量来源,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小问2详解】
根据第(1)小题分析可知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小问3详解】
图中食物链有:①草→田鼠→鹰、②草→兔→鹰、③草→麻雀→鹰、④草→蝗虫→麻雀→鹰、⑤灌木→兔→鹰、⑥灌木→麻雀→鹰。所以,图中食物链共有6条,它们相互关联,形成食物网。
【小问4详解】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在最长的一条食物链“草→蝗虫→麻雀→鹰”中,数量和贮存能量最少的生物是鹰。
18. 学习小组为探究霉菌生活的环境,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实验,将一个面包平均分成三份,分别按下表A、B、C三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其实验过程如下:
(1)根据A与B两组实验,可知同学们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从A与B两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2)B与C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3)在整个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组。
(4)上述探究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的启示是应该在_______和_______条件下保存食品。
【答案】18. ①. 水分 ②. 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
19. 温度 20. B
21. ①. 干燥 ②. 低温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A与B的对照实验中不同的唯一变量是水分,分析实验结果,烘干后置于塑料袋中的面包不发霉,而潮湿环境湿润的面包发霉,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
【小问2详解】
B与C的对照实验中不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因此通过B与C的对照实验,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小问3详解】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在整个实验中,B组与其他组形成对照,B组是对照组。
【小问4详解】
通过实验可知,烘干的和放在冰箱里的面包不发霉,因此储存食物应在干燥和低温环境下进行。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烘干后,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中
直接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中
直接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冰箱内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