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分数 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4分)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 他的才情风骨呢? 他的失意豁达呢? 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 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 “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 “而今安在哉”? 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
1
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溃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 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 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 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 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文章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意在表达作者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
B.文章引用《后赤壁赋》中的语句“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是借苏轼的感叹表达文赤壁古今变化之大。
C. 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他觉得音似“赤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D. 作者在文中通过“命”与“名”的评议,引出对苏轼能在坎坷的命途中凭文才和情怀在后世留下美名的赞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以“一下车,远远望见” “迎面一座小山” “登临而观”简单讲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叙议结合,对黄州时期的苏轼展开联想。
B. 文章第③自然段写迎面的小山山壁上被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既是实写,又是为了引出对苏轼流传后世之文采名声的评价。
C. 文章第⑤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在整篇散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由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D.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其中“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既是文章主要内容,也是线索。
3.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4.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6分)
2二、文言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7分)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 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幅重。陵叩头自请曰: “臣所将, 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 “毋骑予女。”陵对: “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精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方围陵军。陵樽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 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 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 “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乌善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 ”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老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迂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B. 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C.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D.诏陵以九月发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B. “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 与其相关的还有“黜” “迁”等,“屈原既绌”中的“绌”通“黜”,就是罢免官职之意。
C. “因发连弩射单于”中的“因”,与《苏武传》中“欲因此时降武”的“因”意思不同。
D. “下迁腐刑”中的“迁”,与《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意思不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陵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牵制单于的兵力,由于李陵狂妄自大,汉武帝虽然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故意不发骑兵。
B. 李陵非常勇猛。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一时难以取胜。
3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投降后,四百多人逃回塞内。
D.听说李陵投降,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只有司马迁极力为他辩解: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腐刑。
8.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2)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4分)
9.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讲情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简要说明。 (3分)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8分)
鹧鸪天①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②。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1095) 被贬涪州,后移戎州安置,流徙蜀地五年余。这首词作于戎州。②倒著冠:倒戴着冠帽,其突出表现了文士风流倜傥、不拘世俗的态度。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前横笛斜吹雨”中的“风” “雨”与苏轼《定风波》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意蕴相同。
B.晋朝孟嘉以“落帽”为风流,黄庭坚翻出新意,落帽后又倒着戴上,尽显其不拘形迹之状。
C.“身健在,且加餐”两句,写词人只愿好好吃饭,身体长健,轻松的话语表达了其愉悦的心情。
D.这首词为宴席间酬唱之作,笔墨简洁清逸,言语浅近却旨意深远,善于运用动作细节刻画人物。
11.词中多次写到菊花,菊花与词人有何关联?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关“多巴胺穿搭”的短视频席卷网络。镜头中主人公穿着不同艳丽颜色的服饰,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使观看者①。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视觉上的刺激让人体内的多巴胺更多地被释放,从而影响情绪。
要了解“多巴胺穿搭”,首先 ② 。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作为化学信使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号,从而调控神经活动。因为在调节情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缘故,人们也被多巴胺认为是“快乐物质”。
既然多巴胺有助于人们获得快乐,那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合理促进多巴胺的吸收和分泌?赵韶苓表示,获得多已胺并非难事,适度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和 ③ 等,都能促进多已胺分泌。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多巴胺水平,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充足的睡眠也能促进多巴胺的生成和释放,建议每晚睡眠时间在7~8小时; 另外还可以食用富含酪氨酸和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奶制品、肉类等。
12.下列句子中的“这”和“这是因为视觉上的刺激让人体内的多巴胺更多地被释放”中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你顺利完成学业,这值得庆贺。 B. 你不用做饭,我这就走。
C. 自信点,勇敢些,别怕这怕那的! D. 我这才知道运动的好处。
1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6分)
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分)
四、作文(50分, 含 3分卷面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
“一” 是最简单的一个字。 “一” 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自古至今, ‘一” 字的字形始终未变。 “一” 同时也是中国汉字意蕴最丰富的一个字。 “一” 可以象征创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缤纷世界源于质朴的初始; “一” 可以象征勇气, “一览众山小”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那种俯视一切、 不怕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激荡人心; ‘一’可以象征团结,“一呼百应” “万众一心” ,无数个体因为同一个信念聚成一 堆 火,拧成一股绳……
5
假 如你 是 中国汉字博物馆的导 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汉字“一”?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解说词。
要求: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7页。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7页。
海南省乐东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海南省乐东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统一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