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输容海安2024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输容海安2024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秋分)20:00在杭州开幕,10月8日20:00闭幕。下图为24节气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于杭州,以下节气与9月23日正午影长最接近的是( )
A. 立秋 B. 霜降 C. 清明 D. 冬至
2. 太阳方位角指由正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计量的角度。亚运会举办期间,南京( )
①日出方位角逐渐变大②日出方位角逐渐变小③日落方位角逐渐变大④日落方位角逐渐变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闭幕式时,与杭州属于同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 1/2B. 3/4C. 7/8D. 1/1
【答案】1. C 2. B 3. D
【1题详解】
9月23日正值秋分,根据地球运动的对称性规律可知,该日和春分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正午影长相同;四个节气中,清明时的直射点纬度与春分(赤道)最接近,故可知与9月23日正午影长最接近的是清明。故C正确,ABD错。故选C。
【2题详解】
亚运会期间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向南移动,南京由日出正东转变为日出东南,日落由正西转变为西南,且日出、日落的方位逐渐偏南,根据“太阳方位角指由正北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计量的角度”可知,南京日出方位角逐渐变大,日落方位角逐渐变小,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北京时间10月8日20:00第19届亚运会闭幕,也就是东八区的区时为10月8日20:00,根据区时的计算规律,推出东十二区的区时为10月8日24时,所以与杭州属于同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1,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点睛】日出、日落的方位:1、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大气的垂直速度(ω,单位:Pa/s)是表征大气垂直运动的物理量,其值为正代表下沉,值为负代表上升。下图为某年7月北方部分区域经历的一次锋面气旋系统过境相关信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图为锋面过境前后①②③观测点的气温、气压、风向时间变化图,其对应的观测点位置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B. 乙甲丙C. 乙丙甲D. 丙乙甲
5. 沿116°E经线垂直速度的纬度—高度剖面图所示时刻最可能是( )
A. 2:00B. 8:00C. 14:00D. 20:00
【答案】4. B 5. D
【4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图示情况为北半球锋面气旋过境,根据北半球气旋运动特征可知,该冷锋将依次经过①②③观测点。结合所学可知,锋面过境前后,风向会有显著变化,读图甲乙丙可知,甲图在16~18时风向发生了变化,乙图在14~15时左右风向发生了变化,丙图在20时左右风向发生了变化,故根据风向变化时间可判断,锋面依次经过乙、甲、丙,故①②③分别对应乙甲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故冷气团下沉位于锋面下方,大气垂直运动物理量为正值,而暖气团抬升位于锋面上方,大气垂直运动物理量为负值,故右图中0值则表示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即锋面所在。读图可知,0值与地面相交于大致39°N,故116°E,39°N即锋线所在的位置,再根据该冷锋的延伸方向可知,此时锋线大致也经过③地,即③地此时正值冷锋过境,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③地冷锋过境时间大致为20: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锋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互作用的过渡带,因而锋两侧的温度、湿度、稳定度以及风、云、气压等气象要素具有明显差异,即由于锋两侧的气团性质上有很大差异,所以锋附近空气运动活跃,在锋中有强烈的升降运动,气流极不稳定,常造成剧烈的天气变化。因此,锋是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
图为某地地质平面图,M侧地块有明显的抬升。其中序号1~4代表不同的岩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岩层形成最早的是( )
A. 岩层1B. 岩层2C. 岩层3D. 岩层4
7. 关于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过程( )
A. 岩浆入侵—变质作用—挤压褶皱—岩层断裂B. 变质作用—岩浆入侵—岩层断裂—挤压褶皱
C. 挤压褶皱—岩浆入侵—变质作用—岩层断裂D. 挤压褶皱—岩层断裂—岩浆入侵—变质作用
【答案】6. A 7. C
【6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图中断层的M侧地块有明显的抬升,抬升的M侧被侵蚀更多,在断层附近M侧的1岩层出露比N侧更宽,表明该岩层向上拱起,则M—N处为背斜构造,中心岩层1年龄最老,向两侧岩层2、岩层3依次变新,则岩层1、岩层2和岩层3中,岩层1形成最早,图中断层把三个岩层均断开,表明出现在三个岩层形成之后,断层没有断开岩层4,表明岩层4形成于断层之后,因此岩层4比岩层3新,因此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7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图中形成岩层1、岩层2、岩层3后,地壳运动导致当地岩层出现挤压褶皱形成图中背斜和向斜,然后出现岩浆侵入,形成图花岗岩,由于岩浆侵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高压使岩浆岩两侧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图中变质带,再出现岩层断裂把岩层1、岩层2、岩层3、变质带和花岗岩体均断开形成图中断层,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背斜构造中的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向斜构造的岩层一般向下凹陷,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2021年5月,面积达4320平方千米的A-76冰山从南极洲罗恩冰架脱落,随后开始缓慢漂移。下图示意A-76冰山脱落位置及周边海域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海陆轮廓②极地东风③地转偏向力④西风漂流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9. A-76冰山对所经海域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 下垫面反射率减小B. 大气逆辐射增强
C. 水汽输送量增大D. 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
【答案】8. A 9. D
【8题详解】
由图可知,导致A-76冰山在脱落后出现a→b→c位置变化主要是逆时针转动,一方面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倾向向西运动,一方面受到海陆轮廓的阻挡,下部无法移动,而上部向西移动,最终形成a→b→c位置变化,①②正确;地转偏向力不是其运动的动力,③错误;西风漂流纬度更低,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A-76冰山使得区域反射率增加,A错误;气温降低,故大气辐射和逆辐射都减少,B错误;气温降低,蒸发减弱,水汽输送量减少,大气吸收的海面热量减少,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海—气相互作用指的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动量、物质的交换,以及这种交换对大气、对海洋各种物理特性的影响及改变。 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的主要作用是给予大气热量与水汽,为大气运动提供能源;大气主要通过向下的动量输送(风应力),产生风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海洋与大气在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和变化上共同影响着全球的气候。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因东西坡降水差异,两坡针叶林种群有较大差异。图为“贡嘎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数字①、③代表的自然带分别为( )
A. 高山寒漠带、常绿阔叶林带B. 高山苔原带、常绿硬叶林带
C. 高山草甸带、常绿硬叶林带D. 高山灌丛带、常绿阔叶林带
11. 沿东坡4900m由低处往高处眺望,依次看到( )
A. 终碛堤、冰斗、U形谷B. U形谷、冰斗、角峰
C. 终碛堤、刃脊、冰斗D. 刃脊、终碛堤、角峰
12. 贡嘎山东坡针叶林耐寒喜湿,推测西坡针叶林( )
A. 喜温喜湿B. 耐寒耐旱C. 喜温耐旱D. 耐寒喜湿
【答案】10. A 11. B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材料“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以及①③的海拔位置可以看出,①紧邻冰川带,为高山寒漠带;③位于针阔混交林之下,为阔叶林带,又因该山纬度较低,故为常绿阔叶林,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沿东坡4900m由低处往高处眺望分别是冰川地貌中的U形谷、冰斗、角峰,地貌出现的位置越来越接近山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贡嘎山东坡针叶林耐寒喜湿,推测西坡针叶林相比东坡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以及阴坡,水热条件较差,除了耐寒以外还要适应较少的降水,相对耐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冰斗、刃脊和角峰这一组冰川侵蚀地形出现在山岳冰川区的上游,位于古雪线之上。冰斗是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之一。按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种。谷源冰斗规模一般大于谷坡冰斗,往往还有次一级的冰斗分布在周围,因而也叫围谷。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冰斗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冰斗冰川的旋转滑动。因为冰斗冰川有很大的积累消融梯度,雪线以下夏天消融和雪线以上冬天积累,形成“头重脚轻”的状态,冰川为恢复平衡需作旋转滑动,因而在冰斗底部挖掘成深的岩盆。但是,并不是一切冰斗都能发育出典型的岩盆和岩槛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对世界各地的冰斗作了形态计量研究,说明典型冰斗多发育在冰川作用时间长并且是海洋性气候的地区。温冰川能利用底部滑动,故岩盆深而典型;大陆性冰川区冰斗则缺乏岩盆。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吉兰泰盐湖和柴达木盆地中的东达布逊盐湖,湖底都沉积了大量盐类物质。在盐湖蒸发形成沉积矿床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不同,呈现出一定的沉积规律,其中溶解度较低的盐类最先析出,沉积到湖底;湖水继续蒸发,湖面缩小,溶解度稍高的盐类会沉积在之前的盐层之上;最后如果盐湖还未完全干涸,在最内圈会留下浓度较高的卤水。下图为吉兰泰盐湖和东达布逊盐湖及周边水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有关两个盐湖盐类物质大量沉积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周围盐类物质来源丰富B. 东达布逊盐湖湖水大量流出,导致盐分沉积
C. 降水少,蒸发量大D. 湖水盐分过饱和,盐分析出并在湖底沉积
14. 两湖湖水盐度的季节变化及主要补给存在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A. 吉兰泰盐湖以冰雪融水为主,盐度季节变化大于东达布逊盐湖。
B. 吉兰泰盐湖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盐度季节变化小于东达布逊盐湖
C. 东达布逊盐湖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补给水量夏多冬少,湖水盐度夏低冬高。
D. 两个盐湖因为夏季蒸发量大,湖水盐度都为夏高冬低。
15. 从P地提取的各沉积盐类由上向下的名称依次为( )
A. 石盐、芒硝、石膏B. 芒硝、石膏、石盐
C. 芒硝、石盐、石膏D. 石盐、石膏、芒硝
【答案】13. B 14. B 15. A
【13题详解】
盐湖盐类物质沉积与盐分物质来源、湖水不能通过径流流出而通过蒸发消耗、盐分过饱和并析出有关。两个湖泊地处沙漠或柴达木盆地,盐分物质来源丰富,A正确;两个湖泊地形都相对封闭,有地下水或河流水补给,但湖水不能通过径流流出,B错误;两个湖泊地处沙漠或柴达木盆地,降水量少,蒸发旺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C正确;在强蒸发的作用下,湖水中盐分过饱和,盐分析出并在湖底沉积,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
【14题详解】
吉兰泰盐湖以地下水补给为主,补给量小、补给相对较稳定,因此盐分季节变化小,A错误,B正确;东达布逊盐湖以青藏高原的河流水补给为主,河流水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温度高补给量多,冬季温度低补给量少,因此湖水盐度夏低冬高,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溶解度较低的盐类最先析出,沉积到湖底,沉积面积大;溶解度稍高的盐类会沉积在之前的盐层之上,沉积面积小。吉兰泰盐湖图中石盐的沉积面积最小,在最上方;芒硝的沉积面积稍大,在石盐的下方;石膏的沉积面积最大,在最下方。因此P地提取的各沉积盐类由上向下依次是石盐、芒硝、石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盐湖盐类物质沉积与盐分物质来源、湖水不能通过径流流出而通过蒸发消耗、盐分过饱和并析出有关。
站城融合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中心,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下图示意站点客流—城市功能空间促生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可以最先实现站城融合的客运中心站点为( )
A. 高铁站B. 汽车站C. 地铁站D. 航空港
17. 站城融合发展促生城市功能空间,图中L示意的功能空间是( )
A. 居住生活空间B. 交通换乘空间
C. 工业生产空间D. 娱乐休闲空间
【答案】16. A 17. B
【16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站城融合”是指客运枢纽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依托站点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形成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效应。结合所学可知,高铁站是汇聚了现代化设计、高科技技术和人气的场所,外来、内生和中转客流多,对城市区域带动作用明显,A正确;汽车站无论是客流还是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都没有高铁站完善,故“站城融合”不如高铁站好,不是最先实现“站城融合”的站点,B错误;地铁站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服务的人口主要是本市人口,外来和中转客流较少,很难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C错误;航空港离市中心远,需要广阔的土地,占地面积大,连接两端的地点比较远,不易与城市融合,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中转客流使得与其他节点的联系程度增强,从而会促生交通换乘空间,B正确,居住生活、工业生产、娱乐休闲与中转客流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在铁路站点建设运营过程中,都开始注重加强“站城融合”,杭州西站是我国首个“站城融合”枢纽,杭州西站是一个集铁路、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地铁、公交、出租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将助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打造辐射全国的枢纽大平台。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着眼于我国当下国情与未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保障乡村充分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图示意广东省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其中Ⅰ、Ⅱ是影响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两个重要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Ⅰ阶段农村地区的特征最有可能表现为( )
A. 人地矛盾加剧B. 经济发展迅速
C. 农民返乡意愿强烈D. 人口流失比较严重
19. 促使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关键原因包括( )
①人口大量迁出②农民收入提高③生态环境转好④户籍制度调整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
【答案】18. D 19. A
【1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人口迁入,导致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D正确;Ⅰ阶段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会缓解农村地区的人地矛盾,A错误;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会吸引农村流失人口返乡,提高农村人口比例,年龄结构趋于平衡,与图示不符,B错误;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服务水平要高于农村地区,大城市的拉力作用仍然显著,农民返乡意愿并不强烈,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Ⅱ阶段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空置、闲置等特点,据此可推测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形成的前提是农民收入增加,改善住宅需求的意愿提高,导致农村住宅出现新增、自用,②正确;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大量迁出,住宅出现空置、闲置,①正确;生态环境转好,户籍制度调整对形成Ⅱ阶段农村宅基地利用特征的影响较弱,③④错误。综上分析,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
赫哲族分布于黑龙江省,撮罗昂库是其渔猎时期的一种简易窝棚用圆木杆搭成锥形架子,苫草覆盖表面,一般用于夏秋捕鱼季居住。赫哲族的住宅经历了临时性窝棚与半地下住宅、简易固定住房、砖瓦房的演变过程。下图为“撮罗昂库复原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撮罗昂库最有可能建在( )
A. 河滩低地 B. 河流阶地 C. 阳坡裸地 D. 阴坡林地
21. 撮罗昂库以木材、苫草为主要建材的原因是( )
A. 防寒保暖,抵御强风 B. 通风散热,利于排水
C. 轻质建材,抗震性强 D. 就地取材,搭建方便
22. 赫哲族住宅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生产方式B. 气候变化
C. 文化交流D. 人口增长
【答案】20. B 21. D 22. A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撮罗昂库是赫哲族用于夏秋捕鱼季时居住,所以应该建在河边,河滩低地地势低,易被河水淹没,而河流阶地不易被河流水淹没,适宜建撮罗昂库,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省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木材丰富,草类繁茂,建筑材料丰富,所以撮罗昂库以木材、苫草为主要建材的主要原因是就地取材,搭建方便,D正确;由图片可知撮罗昂库防寒保暖、抵御强风的能力、抗震能力弱,A、C错误;黑龙江省纬度高,热量条件不足,没有通风散热的需求,B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所知,撮罗昂库是渔猎时期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不断演变使得住宅也随之发生了改变,A正确;气候变化、文化交流、人口增长对住宅演变的影响小,BCD错误。故选A。
【点睛】根据民居的用材判断气候特征:以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来说气候相对干旱,降水偏少;以木结构为主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气候湿热;江南地区的民居主要是内部主体为木结构、外包酥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例如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以黏土制作的土坯墙、土块墙为主要材质的民居。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6分。
23.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爪哇岛人口稠密,是印度尼西亚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塞梅鲁火山1818年以来发生过55次喷发,当地时间2021年12月4日,该火山发生剧烈喷发,喷出的巨大浓烟高达12000米,成吨的火山灰被抛向空中,火山灰富含钾钙镁铁等矿物质。
资料二:芝马努河上的加蒂格迪大坝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投资建设的水利工程项目,2015年大坝建成蓄水,2019年大坝一期水力发电工程落成使用。下图(a)为芝马努河流域示意图,(b)为该流域降水柱状图。
(1)概述塞梅鲁火山频发的原因。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简述火山喷发对该地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说明芝马努河流域的降水特征和形成原因。
(4)指出加蒂格迪大坝发展水电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1)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浆喷发(岩浆活动频繁),形成火山。
(2)有利影响:塑造独特的火山地貌景观,形成温泉等地热资源,形成矿产资源,形成深厚、肥沃土壤层等。不利影响:火山喷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气透明度低,影响航空飞行,引燃并摧毁大片原始丛林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降水特征:降水总量大,季节变化大,6~10月降水少,11~次年5月降水多。成因:11~次年5月,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多;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带来大量水汽,山地迎风坡(地形抬升),降水多。6~10月受东南信风影响,山地背风坡,降水较少。
(4)河流径流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分析】本大题以芝马努河流域示意图及该流域降水柱状图为材料,涉及板块构造学说、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降水及影响因素、河流水能开发的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塞梅鲁火山位于爪哇岛,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受到两大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频繁,岩浆沿地下薄弱地带向上喷发,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小问2详解】
火山喷发对该地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展开;有利影响:火山喷发塑造独特的火山地貌景观,形成温泉等地热资源,可以开发旅游资源;火山喷发的岩浆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形成矿产资源,喷发出的火山灰覆盖地表,形成深厚、肥沃土壤层,有利于农业发展。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具有突发性,高温的熔岩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害大;喷发的火山灰在大气圈中,使大气透明度低,影响航空飞行;温度高可引燃并摧毁大片原始丛林,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小问3详解】
降水特征可通过降水柱状图读出,读图b可知,芝马努河流域降水总量大,季节变化大,6~10月降水少,11~次年5月降水多。成因可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等角度分析;该地位于7°S附近,11~次年5月,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此时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带来大量水汽,马努河流域位于山地北坡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多。6~10月受东南信风影响,山地北坡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带来的水汽少,降水较少。
【小问4详解】
加蒂格迪大坝发展水电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分析水能丰富的条件,水能丰富一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水量大、落差大;读图并结合材料可知,芝马努河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流经山区,河流落差大,因此水能丰富。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方农牧交错带即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地带,呈东北—西南走向。涉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辽宁等省区,是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之一。
材料二:呼和浩特市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西南部,北跨阴山,南抵黄河。呼和浩特市根据资源特色及其组合优势,合理布局观光农业,形成了“一图三轴”的空间发展格局。
材料三:图左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位置图,图右为呼和浩特市观光农业布局示意图。
(1)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在自然环境方面过渡性的表现。
(2)指出“一圈三轴”观光农业空间格局体现的地理学思想并分析“一圈”形成的区位条件。
(3)阐述呼和浩特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策略对其他地区的借鉴意义。
【答案】(1)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平原、丘陵地区向高原地区的过渡地带;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地带。
(2)因地制宜的思想。临近省会城市,靠近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丰富的农牧资源;政策支持。
(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推动观光农业向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促进多元化开发,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加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打造区域内观光农业品牌。
【分析】本题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图文资料为载体,主要涉及到区域过渡性、区域发展思想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主要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自然的因素来分析其过渡性。根据图中信息,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可知,地形上看,是平原丘陵地区向高原地区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度带来看,是暖温带向中温带过渡地带;水分条件看,是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气候类型看,是从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河流看,是由外流区向内流区过渡带;从植被看,是(温带)森林向(温带) 草原过渡地带。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呼和浩特市根据资源特色及其组合优势,合理布局观光农业,形成了“一图三轴”的空间发展格局。可知,“一图三轴”的空间发展格局,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根据图中信息,“一圈三轴”观光农业区中一圈,临近省会城市,靠近客源市场;位于城郊,基础实施完善,交通便利;根据图中信息,一圈位于农牧交错带,既有农业资源,又有牧业资源,故拥有丰富的农牧资源;同时,“一图三轴”的空间发展格局是政府打造的,所以有政府扶持,政策支持力度大。
【小问3详解】
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区域特点,合理布局,统筹规划,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共同发展;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把观光农业推动向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引领区域先开展差异化发展,多元化开发,产品多样化,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静;加强交通通信,电力,水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突显服务特色,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区域内观光农业品牌。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苏港口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滨江临海,河港海港兼备。海港主要有连云港港、盐城港,河港主要有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扬州港、无锡(江阴)港、泰州港、常州港等。2021年,江苏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9973.75万吨,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280861.71万吨。
材料二:为缩小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自2006年起江苏开始制定苏南、苏北共建产业园建设,将苏南地区园区建设先进管理理念、良好产业基础、优秀人才团队与苏北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对接互补,引导推动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和集聚,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材料三:上海市是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唯一的超大城市,是长三角区域交通枢纽、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如图为江苏省区域示意图。
(1)分析江苏省内河航运竞争力强于海运的自然原因。
(2)简析共建产业园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从区域空间组织角度阐释上海对周边区域辐射功能强的主要原因。
【答案】(1)长江下游从南部横穿而过,江阔水深,通航能力强;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联接区域多,河运条件好;沿海滩涂广布,多淤泥质海岸,海域浅;海岸线平直,缺少优良避风港。
(2)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节省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集群发展,扩大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益。
(3)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等级高,经济水平高;产业众多,综合服务能力强,交通线路密集,方式多样,海陆交通发达;通信、物流网络发达,联通效率高,强度强。
【分析】本题以江苏省区域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区位条件、产业转移的影响、上海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江苏省的河港数量远远多于海港数量,内河航运竞争力强于海运。主要原因有,读图可知,江苏省的沿海地区多是淤泥质海岸,沿海泥沙淤积严重,水深较浅,而且沿海地区海岸线较平直,少有海湾,缺少优良避风港口。长江中下游具有黄金水道之称,江阔水深,通航能力较强,沿线人口和城市密集,运输量较大;京杭运河贯通南北,与长江贯通东西相衔接,连接区域更多,河运条件较好。
【小问2详解】
苏南地区将园区建设先进管理理念、良好产业基础、优秀人才团队与苏北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对接互补,引导推动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和集聚,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苏北地区承接了苏南地区园区建设先进管理理念、良好产业基础、优秀人才团队,促进了苏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苏北地区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节省资金和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的工业地域,产生集聚效益,取得规模效益。
【小问3详解】
上海在长江经济带中辐射带动功能最强的主要原因,从地理位置来看,地处长江入海口及我国海岸线中点,地理位置优越,且处于长江黄金水道与海洋运输的重要交汇点,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水运、陆运、航空等交通形成网络化、系统化、通信和物流网络发达,对于全国的影响大;从产业发展来看,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经济发达,输入原料、燃料,输出工业产品,产业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强;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城市,是最大的商业中心,重要的金融中心等,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强;上海对外开发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科技研发创新功能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2023_2024高三地理上学期普高联考测评三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件/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2023_2024高三地理上学期八月联考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2023_2024高三地理上学期期中五地联考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