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高考历史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

    高考历史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第1页
    高考历史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历史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制的理性精神,城市化发展两大表现,理学是精神贵族化,对象平民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宋制的理性精神:宰枢互兼有利于提高效率,职事分离有利于集中事权
    解读:宋代制度问题多多,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宰枢互兼是个特殊现象,职事分离则是宋代常制。
    3.架空相权、制约相权、分割相权都会强化专制
    解读:这里所指的是中朝的设立、监察权的扩大、三省和二府三司的建立。
    4.城市化发展两大表现:突破时空,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完善
    解读:突破市坊限制和时间限制,其实安史之乱以后就有。城市职能完善是人们进城的重要原因。
    5.经济重心南移先是农业发展后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但没有改变政治重心。
    解读:政治中心固定在靠近北方的位置,是外来军事压力决定的,经济重心南移则是内部生存压力决定的,结果就是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步分离。而文化中心则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关,一起移动到了南方。
    6.交子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客观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读:交子是民间货币,便钱才是官方发行的。交子的出现一定程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铜钱匮乏,铁钱笨重,人们需要临时性替代物品。所以纸币的出现,并不能推动中国走向资本主义。
    7.汉代儒学是外儒内法兼采百家,侧重管理国家(民本——君本);宋代理学是三教合一,侧重约束社会,两者都是适应统治需要的产物
    解读:董仲舒侧重提供治国手段,朱熹更强调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两人合力提升了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也使得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固化
    8.三教合一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依然是正统思想;佛道兴起既适应统治者稳定社会需要,又符合民众寻求慰藉心理
    解读:三教合一儒学失去的是独尊地位。佛道兴起是中国社会诉求的反映,也有佛教本土化的努力。
    9.理学是精神贵族化,对象平民化
    解读:理学本质上是希望每个人都活的像圣人那样,这有利于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也给中国人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
    10.风俗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文人画受理学发展的影响。
    解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带来市民文化,市民文化包括了风俗画、小说散曲、杂耍等等。理学发展则带来了道德标准的泛化影响,书法、诗词、绘画、服饰等等方面注重表达情操高洁、实现道德教化目的,都是理学影响的产物。
    11.世族是血缘世袭,士族是能力世袭,乡绅利于地方管理
    解读:血缘世袭是宗法制影响,能力世袭是科举制影响,乡绅是“国权不下县”的产物
    12.汉州、唐道、宋路、明巡抚,都是监察转行政的代表。
    解读:监察区变成行政区的主要原因是监察权本来就具有特殊性,又长期固定在一个地区,容易尾大不掉。解决的办法是保持地方监察的同时加强流动监察。
    13.监察制度特点:位卑权重、相对独立、服务皇权
    解读:古代监察的首要目的不是服务于国家利益,而是巩固统治,保证官员忠诚。所以监察往往随皇帝心意办事,随意性较大。
    14.中朝内阁军机处,三省合一剩中书,权力再大都是皇权畸形强化的表现(后宫、宦官、外戚同);明太祖废丞相,皇相矛盾消失;内阁、军机处权重职轻都只是皇帝助手。
    解读:有绝对的权力中心,就会有权力依附者,对依附者的不信任又会导致新机构的诞生,利用不同依附者的权力斗争来维护皇权稳定是专制者的惯用手段。废除丞相,只是使得名义上的皇相矛盾消失,皇帝和官僚集团的矛盾依然存在。
    15.阻碍中国近代化转型的根源是经济结构畸形(自然经济高度强化),而非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解读:自然经济造成的国内市场狭小,低农业生产效率造成的农业劳动人口占比较高,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缓慢的经济根源。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只能算政策影响,而非根本原因。
    16.草市增强了城乡联系,明清城市小型化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产物。
    解读:草市位于城乡之间,不能直接等同城市繁荣。明清专门化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城市人口减少,降低了中国的城市化率,当然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也很大。
    17.商帮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未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解读:古代商帮多从事盐茶贸易、经营票号钱庄,依赖政府特权多过于依赖技术进步,所以对经济结构升级缺乏贡献。
    18.新航路开辟以来中国是白银流入,清中期以后是白银流出,前者带来了白银货币化,后者导致银贵钱贱农民贫困化加剧。
    解读:白银流入的原因是中国手工业发达,流出的原因是只有传统手工业发达,缺乏近代化生产因素,再加上鸦片贸易,中国获得的白银最终完全流出,还倒贴数亿两。
    19.一条鞭法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摊丁入亩减轻人身依附。
    解读:一条鞭法实现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摊丁入亩实现了人丁税向土地税的过渡。这两者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摊丁入亩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叠加使清代人口过度膨胀,城市化率和人均收入都长期得不到提升,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社会内生转型能力不足。
    20.新儒学批判专制但不反对皇权,并未认识到专制本质缺陷,而且还缺乏经济和社会基础
    解读:新儒学反专制更多是明亡清兴的民族情绪和文人情怀使然,背后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和资产阶级数量都远远未达到启蒙运动的水平,因此新儒学不能推动中国的时代觉醒
    21.古代科技重实用轻探索,重总结轻实验,根源是经济结构落后。
    解读:古代科技多数是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产物,并非观察和实验的产物,并不具备真正的近代科学性,因此也很难转型为近代科技发明。从根源上讲,这是由于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地大人多相对资源丰富,缺乏足够探索新技术的动力。专制制度、科举和儒家文化重道轻器都是次要的阻碍因素。
    22.古代社会生活受商品经济发展,由家族化、等级化逐步向市民化发展
    解读:社会生活是经济发展特征的反映,农耕经济在中国带来了宗法等级和专制秩序,而商品经济是瓦解这一秩序的推手,因为商业更追求自由和独立,反对强权约束。所以东西方社会在近代化过程中,都经历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历程。
    23.西学东渐,明清是宗教为主科技为辅,近代科技为主向制度和文化转变。
    解读:明清新航路开辟西方传教士伴随商船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也传播了部分科技,这一时期我们是被动学习,他们传播科技也不是为了中国技术进步,只是为了吸引中国人关注基督教,所以对中国进步的意义不大。近代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学习西方是主动的,虽然节奏较慢,但是推动了中国社会逐步实现近代化转型。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共三方面):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共三方面),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历程,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两次工业革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系列0131( 共二组):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系列0131( 共二组),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临时约法》的两大缺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系列0119( 共三组):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考命题点和易错点解读系列0119( 共三组),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皇权三重约束,威胁古代统治的三大因素,理学是精神贵族化,对象平民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