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
1. 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故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
A. 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B. 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C. 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组织水肿
D. 局部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导致的组织水肿
2. 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
B. ②渗回①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
C. 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四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低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
3. 某患者,54岁,因病切除右侧肾上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错误的解释是( )
A. 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
B. 下丘脑可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C. 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D. 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信号,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
4. 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调节,对以下症状出现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脑干梗塞导致呼吸骤停——脑干呼吸中枢受损
B. 高位截瘫导致小便失禁一一脑与脊髓的联系被阻断
C. 脑溢血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损
D. 饮酒过量导致走路不稳——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功能障碍
5. 临床常用的一种局部麻醉药,通过抑制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而发挥镇痛功能。据此判断该麻醉药合理的作用方式是( )
A. 改变了局部电流的方向
B. 改变了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
C. 抑制神经轴突膜上K+通道,使K+不能外流
D. 抑制神经轴突膜上Na+通道,使Na+不能内流
6. 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 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 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 突触1实现了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7. 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图为毒品可卡因干扰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传递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引起图中①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释放
B.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外正内负
C. 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了多巴胺的回收,延长了愉悦感的时间
D. 吸食可卡因容易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8. 下图表示人体排尿的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壁上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最终将尿排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图中,①表示牵张感受器,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③处
B. 人体产生尿意部位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人体排尿反射调节过程中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
D. 若P处受损,将出现排尿失禁现象
9. 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属于躯体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B.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C. 实验说明心脏也属于该交感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
D. 猫尾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可能与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由静脉回流至心脏有关
10. 某同学从小鼠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为了探究该激素的种类,该同学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等量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如果只有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可能是胰岛素
B. 如果甲、丙组小鼠都比乙、丁组小鼠兴奋,且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
C. 如果甲、丙组小鼠都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说明该激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
D. 如果甲、丙组小鼠都比乙、丁组小鼠有明显的求偶行为,说明该激素最可能是性激素
11. 如图中①②③是不同被试者在摄入等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a代表仅对②号被试者静脉注射了一定量的某种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号被试者可能属于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的个体
B. ②号被试者可能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C. ②号被试者1h后血糖合成糖原的速度加快
D. ③号被试者1.5h后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
12. 研究发现,促胰液素可通过介导“肠道——褐色脂肪组织(BAT)——大脑轴”刺激小鼠的饱食中枢,从而调节饮食。小鼠进食后,促胰液素通过与BAT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结合以激活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的脂肪酸,进而激活BAT的产热作用,同时信号可传至大脑引起饱腹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在胃酸的刺激下由胰腺产生的一种激素
B. 促胰液素产生后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褐色脂肪组织
C. 推测小鼠进食后,BAT组织液中的氧含量可能降低
D. 促胰液素是通过与大脑皮层中的特异性结合,引起小鼠产生饱腹感
13. 下图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
B. 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只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
C. 记忆T细胞受相同靶细胞刺激时能快速裂解该靶细胞
D. 甲、乙细胞都可与靶细胞接触,并裂解靶细胞释放病原体
14. 在黑暗条件下培养小麦根尖,当根尖生长到10mm左右时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对直立生长的根尖进行照射处理,一段时间后对根尖向光侧与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尖中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B. 若根尖背向光源弯曲生长说明根尖对生长素敏感性较高
C. 若要探究根尖两侧IAA含量差异的原因,还需设置一个黑暗组
D. 实验结果证明光照强度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及分布
15. 在自然界中,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受体如光敏色素
B. 只有红光和远红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C. 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分生组织细胞中含量较丰富
D. 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实质是影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二、选择题
16. 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取上清液等量分装到两只试管中,分别向其中滴加0.1ml/L的HCl和0.1ml/L的NaOH,同时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上清液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的蛋白质
B. 图2实验中的自变量是HCl、NaOH的滴数和浓度
C. 图2实验结果表明绵羊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
D. 图2中b为生理盐水pH变化曲线
17. 烟草中的尼古丁,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尼古丁可以改变受体的空间结构,为Na+的跨膜运输提供通道
B. 尼古丁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神经细胞,属于神经调节
C. 尼古丁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吸烟者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D. 根据图示推测,人在戒烟后可能会出现体重升高的现象
18. 如图为某人冬泳时体温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环境中大脑皮层通过影响激素分泌进行体温调节
B. ab段人体刚进入冷水中,产热加快,通过神经调节使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C. bc段机体开始产热,运动和骨骼肌战栗是产热主要因素
D. be段体温逐渐上升,机体的总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19. 新型冠状病毒(SARS-CV-2)感染引发的肺炎,简称为新冠肺炎。IgM和IgG是在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的两种抗体,两种抗体的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潜伏期内能通过抗体诊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B. 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预防染病的原因并非仅与体内含有抗体有关
C. 产生IgM抗体和IgG抗体的一般为同种浆细胞
D. IgM抗体和IgG抗体产生的时期和含量不同与病原体入侵时间有关
20. 下列是探究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对照实验,有关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 该实验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
C. 该实验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D. 若甲、乙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则胚芽鞘不能生长
三、非选择题
21. 下图表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字母代表液体,数字代表物质。
(1)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内环境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内环境的成分不断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图中的①②③依次代表__________。
(3)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体现在__________。
22. 下图表示针刺手指取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中①—③代表反射弧上的某些结构,甲、乙、丙是进行相关实验的位点,A和B分别代表两个电流表。
(1)图中感受器是__________(填序号),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__________组成。
(2)分别刺激图中的乙、丙所示位点,电流表A的指针偏转情况是否相同?__________(填“是”或“否”),其原因是__________。欲验证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
(3)若在图中②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①,发现电流表A偏转、B不偏转,经检查②结构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不放药物时相同,产生该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4)针刺手指取血时,虽然感到了疼痛,但手并没有立即缩回,是因为__________。
23. 下图表示人体受到甲刺激后,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其中乙表示某种参与调节的器官。
(1)图中的激素A为__________,调节激素A分泌方式为__________调节。
(2)若甲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激素B增加,激素B的调节作用为__________。
(3)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体外培养胰岛B细胞时,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该同学为了验证上述发现,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以下表格。
(4)若人体吸收的碘过少,则体内激素D的含量比正常人的__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__。
(5)酒精能抑制上图激素E的分泌,导致尿量增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
24.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新冠疫苗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图甲为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过程,图乙为两种使人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1)由图甲可知,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个信号是接受抗原呈递细胞的信号后,辅助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另一个信号是__________。另外,物质[a]__________促进B细胞的活化。
(2)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会使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
(3)图乙中方法①和方法②比较,方法__________能获得更持久的免疫,理由是__________。
(4)预防接种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之一,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5)在抗击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中,发现中药制剂X有一定的作用。为验证中药制剂X的作用,以生长状况等均相同的健康小鼠为实验对象,写出验证中药制剂X作用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
25. 为研究生长素(IAA)和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影响,选用番茄幼苗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1:将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做如图1所示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2:将生长两周的番茄幼苗叶片分别进行A、B两种处理(A处理: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处理;B处理: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中分别加入适宜浓度的乙烯处理),3h后测定细胞膜的通透性,结果如图2所示。
(1)在番茄幼苗中,生长素可由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幼嫩组织如茎尖或芽尖,生长素的运输是___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实验1中,幼苗将__________(填“向光弯曲”“直立”或“不”)生长,对这一生长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是__________。
(3)在实验1中,若将5个含不同浓度IAA(均促进生长)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图1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切面的一侧,经暗处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结果如图3所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实验2结果表明,在__________时,IAA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的通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请对这一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说:当IAA浓度的增加到一定量后,就会__________,从而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大。处理的光强
生长素(IAA)含量(ng·g-1)
向光侧
背光侧
合计
500lx
163
423
586
1000lx
147
439
586
组别
实验材料
自变量
因变量
预测实验结果
对照组
胰岛B细胞
含正常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
__________
__________
实验组
胰岛B细胞
含高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
高二年级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由于胎儿要从母体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故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浮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
A. 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B. 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C. 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组织水肿
D. 局部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导致的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
【分析】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造成孕妇血浆中蛋白蛋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水是从渗透压低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所以血浆中水分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A符合题意;
B、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的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而导致组织水肿,B符合题意;
C、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流出至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而导致组织水肿,C符合题意;
D、局部代谢旺盛产生大量代谢废物,直接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把血浆中的水分吸了过来导致水肿,与血浆蛋白浓度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2. 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
B. ②渗回①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
C. 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四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
D.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低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⑤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动脉端。
【详解】A、①为血浆含有激素、乳酸、CO2,不含呼吸酶,A错误;
B、②组织液渗回①血浆比渗入④淋巴的量多,B错误;
C、饭后四小时血浆中的葡萄糖含量下降 ,机体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成葡萄糖,所以若③为肝脏细胞,饭后一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C正确;
D、若③为脑细胞,会吸收血浆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到血浆,⑤处表示血液流动的动脉端,①处为静脉端,所以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D错误。
故选C。
3. 某患者,54岁,因病切除右侧肾上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错误的解释是( )
A. 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
B. 下丘脑可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C. 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D. 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信号,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能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进而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不至于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过高。
【详解】A、题意显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处于正常范围,据此可推测,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A正确;
B、下丘脑可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如当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上升时,则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被抑制,从而维持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的稳定,B正确;
C、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C错误;
D、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信号,合成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D正确。
故选C。
4. 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调节,对以下症状出现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 脑干梗塞导致呼吸骤停——脑干呼吸中枢受损
B. 高位截瘫导致小便失禁一一脑与脊髓的联系被阻断
C. 脑溢血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损
D. 饮酒过量导致走路不稳——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功能障碍
【答案】C
【解析】
【分析】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
【详解】A、脑干梗塞导致呼吸骤停——脑干呼吸中枢受损,A正确;
B、高位截瘫导致小便失禁——脑与脊髓的联系被阻断,导致脑不能控制排尿反射,B正确;
C、脑溢血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大脑皮层的言语区的S区受损,C错误;
D、饮酒过量导致走路不稳——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功能障碍,D正确。
故选C。
5. 临床常用的一种局部麻醉药,通过抑制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而发挥镇痛功能。据此判断该麻醉药合理的作用方式是( )
A. 改变了局部电流的方向
B. 改变了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向
C. 抑制神经轴突膜上K+通道,使K+不能外流
D. 抑制神经轴突膜上Na+通道,使Na+不能内流
【答案】D
【解析】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2、由题干信息可知,麻醉药能抑制动物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即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
【详解】A、麻醉药能抑制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并不是导致局部电流的方向改变,A错误;
B、麻醉药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不会抑制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B错误;
C、K+通道打开,K+外流,是静息电位的产生的原理,麻醉药不影响静息电位,C错误;
D、局部麻醉药抑制动作电位的形成,作用于Na+通道,阻碍Na+内流,D正确。
故选D。
6. 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 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 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 突触1实现了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图中①表示兴奋性突触小体,②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③表示抑制性突触小体;突触1表示兴奋性突触;突触2表示抑制性突触;突触3表示抑制性突触。
【详解】A、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由于释放的是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因此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
C、由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
D、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实现了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A。
7. 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图为毒品可卡因干扰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传递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引起图中①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释放
B. 多巴胺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外正内负
C. 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阻碍了多巴胺的回收,延长了愉悦感的时间
D. 吸食可卡因容易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②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引起图中①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A错误;
B、多巴胺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可引发突触后膜的兴奋,故与受体结合可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外正内负--外负内正,B错误;
C、从图中看出多巴胺发挥作用后,通过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体重新回到突触前神经元,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其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阴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延长了其对大脑的刺激,产生快感,C正确;
D、吸毒者的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多巴胺分子中,神经细胞突触后膜上受体的数量会减少,突触后神经元对多巴胺的敏感度降低,吸毒者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可卡因的摄入量,才能维持正常的神经兴奋性,即吸毒成瘾,C选项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是多巴胺不是可卡因,D错误。
故选C。
8. 下图表示人体排尿的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壁上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最终将尿排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图中,①表示牵张感受器,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③处
B. 人体产生尿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C. 人体排尿反射调节过程中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
D. 若P处受损,将出现排尿失禁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表示排尿反射反射弧的一部分,其中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反映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根据题意,排尿的过程中,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而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促进排尿过程进一步完成,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详解】A、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壁上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①表示牵张感受器,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③脊髓处,A正确;
B、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排尿反射中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为高级中枢,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反映了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最终将尿液排尽,故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故人体排尿反射调节过程中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C正确;
D、若P处受损,则排尿反射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将出现排尿失禁现象,D正确。
故选B。
9. 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属于躯体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B. 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C. 实验说明心脏也属于该交感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
D. 猫尾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可能与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由静脉回流至心脏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说明心脏活动加速受该交感神经支配;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该交感神经支配心脏活动可能是通过分泌某种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起作用。
【详解】A、传出神经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内脏运动神经,A错误;
B、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因此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得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
C、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肌(心脏的肌肉),C错误;
D、根据题意,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就只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说明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可由静脉回流至心脏,D正确。
故选D。
10. 某同学从小鼠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为了探究该激素的种类,该同学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等量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如果只有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可能是胰岛素
B. 如果甲、丙组小鼠都比乙、丁组小鼠兴奋,且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可能是甲状腺激素
C. 如果甲、丙组小鼠都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说明该激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
D. 如果甲、丙组小鼠都比乙、丁组小鼠有明显的求偶行为,说明该激素最可能是性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并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血糖浓度过低会出现休克等低血糖症状,如果甲组小鼠注射该激素后出现了休克,然后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又得以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果甲、丙组小鼠都比乙、丁组小鼠兴奋,且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B正确;
C、胰高血糖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活性,C错误;
D、性激素化学本质是脂质,可以口服而保持活性,如果甲、丙组小鼠都比乙、丁组小鼠有明显的求偶行为,说明该激素可能是性激素,D正确。
故选C。
11. 如图中①②③是不同被试者在摄入等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a代表仅对②号被试者静脉注射了一定量的某种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号被试者可能属于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的个体
B. ②号被试者可能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C. ②号被试者1h后血糖合成糖原的速度加快
D. ③号被试者1.5h后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1、正常人血糖浓度是0.8~1.2g/L,①长时间处干高血糖,血糖调节紊乱。②注射某种激素血糖浓度下降,可能胰岛素不足。③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说明是血糖调节正常的被试者。
2、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可胰高血糖素在生理作用上具有拮抗作用。
【详解】A、①长时间处干高血糖,可能属于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异常的个体,A正确;
B、②号注射某种激素血糖出现下降,②号被试者不可能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 B错误;
C、②号被试者可以调节血糖平衡,1h后血糖合成糖原的速度加快来降低血糖,C正确;
D、③号被试者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1.5h后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D正确。
故选B。
12. 研究发现,促胰液素可通过介导“肠道——褐色脂肪组织(BAT)——大脑轴”刺激小鼠的饱食中枢,从而调节饮食。小鼠进食后,促胰液素通过与BAT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结合以激活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的脂肪酸,进而激活BAT的产热作用,同时信号可传至大脑引起饱腹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在胃酸的刺激下由胰腺产生的一种激素
B. 促胰液素产生后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褐色脂肪组织
C. 推测小鼠进食后,BAT组织液中的氧含量可能降低
D. 促胰液素是通过与大脑皮层中的特异性结合,引起小鼠产生饱腹感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题意可知,促胰液素通过与BAT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结合后,激活脂解作用进而激活BAT的产热作用;同时信号可传至大脑并引起饱腹感,该过程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
2、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可以作用干靶器官胰腺,由于促胰液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促胰液素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
【详解】A、促胰液素能够促进胰液分泌,是在胃酸的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激素,作用于胰腺,A错误;
B、促胰液素通过激活棕色脂肪组织来诱导饱腹感,但运输是不定向的, B错误;
C、小鼠进食后,促胰液素通过与BAT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结合以激活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的脂肪酸,耗氧量增加,BAT组织液中的氧含量可能降低,C正确 ;
D、由题意可知,促胰液素通过与BAT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结合后,激活脂解作用,引起小鼠产生饱腹感,D错误。
故选C。
13. 下图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起作用
B. 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只能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
C. 记忆T细胞受相同靶细胞刺激时能快速裂解该靶细胞
D. 甲、乙细胞都可与靶细胞接触,并裂解靶细胞释放病原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1、T细胞都来源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在胸腺中成熟。
2、辅助性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产生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凝聚,随后被吞噬细胞降解、清除。
【详解】A、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中都起作用,A正确;
B、据图示可知,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B错误;
C、记忆T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能快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C错误;
D、甲、乙细胞都可与靶细胞接触,但甲细胞不能使靶细胞裂解,D错误。
故选A。
14. 在黑暗条件下培养小麦根尖,当根尖生长到10mm左右时用不同强度的单侧光对直立生长的根尖进行照射处理,一段时间后对根尖向光侧与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尖中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B. 若根尖背向光源弯曲生长说明根尖对生长素敏感性较高
C. 若要探究根尖两侧IAA含量差异的原因,还需设置一个黑暗组
D. 实验结果证明光照强度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及分布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表分析可知,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向光侧浓度低,且在实验范围内,该现象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详解】A、根尖产生生长素,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A正确;
B、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向光侧浓度低,抑制背光侧生长,导致根尖背向光源生长,说明根尖对生长素敏感性较高,B正确;
C、若要弄清根尖两侧IAA含量差异的原因,应设置对照组,用来探究是否是光照导致两侧IAA含量差异,对照组不做任何光照处理,置于黑暗条件下,为黑暗组,C正确;
D、由题表分析可知,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向光侧浓度低,且不同光照强度下,总量基本不变。故不能表明光照强度影响生长素的合成,D错误。
故选D。
15. 在自然界中,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受体如光敏色素
B. 只有红光和远红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C. 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分生组织细胞中含量较丰富
D. 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实质是影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除了光敏色素外,植物体还存在感受蓝光的受体即向光素;环境中的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详解】A、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A正确;
B、环境中的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不止红光和远红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B错误;
C、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其本质为蛋白复合体,在分生组织细胞中含量较丰富,C正确;
D、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实质是影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
16. 某实验小组将加入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1。取上清液等量分装到两只试管中,分别向其中滴加0.1ml/L的HCl和0.1ml/L的NaOH,同时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上清液的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的蛋白质
B. 图2实验中的自变量是HCl、NaOH的滴数和浓度
C 图2实验结果表明绵羊血浆中具有缓冲物质
D. 图2中b为生理盐水的pH变化曲线
【答案】ABD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的稳态。
2、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滚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滚的pH影响不大。
【详解】A、经离心后原细胞外液中的成分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其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其中Na+、Cl-,A错误;
B、实验中 HC1、NaOH 的滴数和种类为自变量,而浓度是无关变量,B错误;
C、图2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C正确;
D、图2中b为血浆的pH变化曲线,D错误。
故选ABD。
17. 烟草中的尼古丁,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尼古丁可以改变受体的空间结构,为Na+的跨膜运输提供通道
B. 尼古丁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神经细胞,属于神经调节
C. 尼古丁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吸烟者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D. 根据图示推测,人在戒烟后可能会出现体重升高的现象
【答案】AD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尼古丁的刺激下丘脑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脂肪细胞产热增加。
【详解】A、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受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形成Na+运输通道,使Na+进入POMC神经元内,A正确;
B、尼古丁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神经细胞,属于体液调节,B错误;
C、尼古丁的刺激下丘脑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错误;
D、由图可知,尼古丁会刺激下丘脑神经元,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进而使脂肪细胞产热增加,推测吸烟会促使机体分泌肾上腺素,D正确。
故选AD。
18. 如图为某人冬泳时体温的变化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环境中大脑皮层通过影响激素分泌进行体温调节
B. ab段人体刚进入冷水中,产热加快,通过神经调节使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C. bc段机体开始产热,运动和骨骼肌战栗是产热的主要因素
D. be段体温逐渐上升,机体的总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答案】ABC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寒冷环境中激素的分泌由下丘脑相关神经控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与大脑皮层的控制无关,A错误;
B、ab段冬泳开始时,人体接受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同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产热量增加,B错误;
C、bc段是机体为了适应寒冷环境而做出的调节,通过运动和骨骼肌战栗等增加产热,使体温上升,并不是bc段才开始产热,C错误;
D、be段内,机体的体温逐渐上升,说明此时总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正确。
故选ABC。
19. 新型冠状病毒(SARS-CV-2)感染引发的肺炎,简称为新冠肺炎。IgM和IgG是在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的两种抗体,两种抗体的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潜伏期内能通过抗体诊断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B. 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预防染病的原因并非仅与体内含有抗体有关
C. 产生IgM抗体和IgG抗体的一般为同种浆细胞
D. IgM抗体和IgG抗体产生的时期和含量不同与病原体入侵时间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1、抗原是能引起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是外来的,而不是自身的;抗体指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且具有特殊抗病能力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这种具有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淋巴和组织液中。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详解】A、由图可知,潜伏期内没有引起抗体产生,因此不能通过是否存在抗体进行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诊断,A错误;
B、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预防染病的原因与体内含有记忆细胞和抗体有关,B正确;
C、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能产生一种抗体,因此产生IgM抗体和IgG抗体的为两种不同的浆细胞,C错误;
D、由图可知,病原体入侵时间相同,IgM抗体和IgG抗体产生的时期和含量不同,应与引起免疫的基因不同有关,D错误。
故选B。
20. 下列是探究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对照实验,有关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 该实验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
C. 该实验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D. 若甲、乙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则胚芽鞘不能生长
【答案】BD
【解析】
【分析】胚芽鞘能不能生长取决于有没有生长素的来源,胚芽鞘是否弯曲生长取决于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图甲中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得到外源生长素供应,因而能生长,图乙中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没有得到外源生长素供应,因而不能生长。
【详解】A、图甲中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得到外源生长素供应,因而能生长,图乙中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没有得到外源生长素供应,因而不能生长,该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该实验所用的胚芽鞘都是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B错误;
C、该实验所用的胚芽鞘都是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C正确;
D、若甲、乙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甲含外源生长素能生长,而乙不含外源生长素不能生长,D错误。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
21. 下图表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字母代表液体,数字代表物质。
(1)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内环境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内环境的成分不断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图中的①②③依次代表__________。
(3)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体现在__________。
【答案】(1) ①. A和B ②. 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和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①. 内环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及细胞内液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②.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③. 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
(3)清除内环境中的病原体、衰老损伤及突变的细胞(或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
【小问1详解】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各成分在物质交换时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可判断,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为A血浆,B组织液,内环境的作用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和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
【小问2详解】
内环境的成分不断变化的原因是内环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及细胞内液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分泌腺能分泌激素、神经细胞能分泌神经递质、免疫细胞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都可直接作用于内环境,则图中的①②③依次代表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
【小问3详解】
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体现在清除内环境中的病原体、衰老损伤及突变的细胞(或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2. 下图表示针刺手指取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中①—③代表反射弧上的某些结构,甲、乙、丙是进行相关实验的位点,A和B分别代表两个电流表。
(1)图中感受器是__________(填序号),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__________组成。
(2)分别刺激图中的乙、丙所示位点,电流表A的指针偏转情况是否相同?__________(填“是”或“否”),其原因是__________。欲验证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是__________。
(3)若在图中②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①,发现电流表A偏转、B不偏转,经检查②结构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不放药物时相同,产生该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4)针刺手指取血时,虽然感到了疼痛,但手并没有立即缩回,是因为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① ②.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 ①. 否 ②. 神经冲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 ③. 刺激图中甲所示位点,结构③收缩,电流表B偏转
(3)药物阻止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4)大脑中高级中枢控制了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由神经节的位置可知,①是感受器,③是效应器。
【小问1详解】
由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节可知,①是感受器,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小问2详解】
刺激图中的乙位点,兴奋不能通过②结构,因此电流表A的指针不偏转,刺激图中的丙位点,兴奋能传递到电流表A的两端,因此电流表A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分别刺激图中的乙、丙所示位点,电流表A的指针偏转情况不相同,其原因是神经冲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欲验证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可以刺激图中甲所示位点,结果发现结构③收缩,电流表B偏转。
【小问3详解】
图丙所示的2结构为突触,在2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①,发现电流表A偏转、B不偏转,但经检查②结构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不放药物时相同,说明该药物不影响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但电流表B的指针不偏转,即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兴奋,从而判断是药物阻止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小问4详解】
针刺手指取血,虽然感到疼痛,但手并没有立即缩回,是因为大脑中的高级中枢控制了脊髓中的低级中枢。
23. 下图表示人体受到甲刺激后,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其中乙表示某种参与调节的器官。
(1)图中的激素A为__________,调节激素A分泌方式为__________调节。
(2)若甲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激素B增加,激素B的调节作用为__________。
(3)某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体外培养胰岛B细胞时,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该同学为了验证上述发现,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善以下表格。
(4)若人体吸收的碘过少,则体内激素D的含量比正常人的__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__。
(5)酒精能抑制上图激素E的分泌,导致尿量增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肾上腺素 ②. 神经
(2) ①. A ②.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3) ①. 胰岛素含量 ②. 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高于对照组
(4) ①. 高 ②. 若人体吸收的碘过少,则会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减少,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垂体合成、分泌的激素D量增多
(5)激素E为抗利尿激素,酒精抑制了其分泌,从而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加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乙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
【小问1详解】
图中乙为下丘脑,"甲刺激一乙一肾上腺--激素A”这一途径中激素A尚未发挥调节作用,因此这一途径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急能力,激素A为肾上腺素。
【小问2详解】
若甲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B增加,激素B为胰高血糖素,其调节作用为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小问3详解】
因变量是胰岛素含量,预测实验结果:实验组胰岛素含量高于对照组。因为高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会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含量增加。
【小问4详解】
人体吸收的碘过少,体内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比正常人高。因为若人体吸收的碘过少,则会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减少,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垂体合成、分泌的激素D量增多。
【小问5详解】
酒精能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利用作用减弱,因此尿量增加。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内调节的过程,需要学生把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再结合题干信息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24.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新冠疫苗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图甲为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过程,图乙为两种使人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1)由图甲可知,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个信号是接受抗原呈递细胞的信号后,辅助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另一个信号是__________。另外,物质[a]__________促进B细胞的活化。
(2)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会使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
(3)图乙中方法①和方法②比较,方法__________能获得更持久的免疫,理由是__________。
(4)预防接种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之一,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5)在抗击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中,发现中药制剂X有一定的作用。为验证中药制剂X的作用,以生长状况等均相同的健康小鼠为实验对象,写出验证中药制剂X作用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
【答案】(1) ①. 疫苗和B细胞直接接触 ②. 细胞因子
(2)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进而使抗体生成量减少
(3) ①. ② ②. 因为该方法是通过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可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4)疫苗中的抗原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后被迅速清除
(5)将生长状况等均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药物X,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给两组小鼠同时接种等量的新冠病毒,分别检测血浆中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
【解析】
【分析】图甲为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过程,其中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记忆细胞、⑤为浆细胞,物质a为细胞因子。图乙为两种使人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方法①注射抗体,仅能在体内持续一段时间。方法②注射抗原会使人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可持续较长时间。
【小问1详解】
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为接受抗原呈递细胞的信号后,辅助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另一个信号是疫苗和B细胞直接接触。物质a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活化。
【小问2详解】
焦虑、紧张等生理因素会使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随之减少,那么B细胞接受的细胞因子减少,影响B细胞分裂分化,进而使抗体生成量减少。
【小问3详解】
方法②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小问4详解】
方法①注射抗体,仅能在体内持续一段时间。方法②注射抗原会使人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可持续较长时间,原因为苗中的抗原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后被迅速清除。
【小问5详解】
为验证中药制剂X的作用,验证中药制剂X作用的实验思路为:将生长状况等均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药物X,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给两组小鼠同时接种等量的新冠病毒,分别检测血浆中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内容,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5. 为研究生长素(IAA)和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影响,选用番茄幼苗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1:将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做如图1所示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2:将生长两周的番茄幼苗叶片分别进行A、B两种处理(A处理: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处理;B处理: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中分别加入适宜浓度的乙烯处理),3h后测定细胞膜的通透性,结果如图2所示。
(1)在番茄幼苗中,生长素可由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幼嫩组织如茎尖或芽尖,生长素的运输是___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实验1中,幼苗将__________(填“向光弯曲”“直立”或“不”)生长,对这一生长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是__________。
(3)在实验1中,若将5个含不同浓度IAA(均促进生长)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图1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切面的一侧,经暗处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结果如图3所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实验2结果表明,在__________时,IAA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的通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请对这一实验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说:当IAA浓度的增加到一定量后,就会__________,从而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大。
【答案】(1) ①. 色氨酸 ②. 极性
(2) ①. 直立 ②. 幼苗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不影响IAA的分布,IAA均匀分布,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3)最适浓度的IAA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弯曲角度最大,低于或高于最适浓度,促进作用都减弱,胚芽鞘弯曲角度都减小
(4) ①. 无(外源)乙烯和低浓度IAA ②. 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增加
【解析】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小问1详解】
生长素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在幼嫩的组织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小问2详解】
琼脂块中的IAA促进幼苗生长,由于感受光刺激部位在尖端,去掉尖端的幼苗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所以实验1中幼苗将直立生长。
【小问3详解】
生长素浓度不同导致弯曲角度不同,弯曲角度大说明生长快,说明最适浓度的IAA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弯曲角度最大, 低于或高于最适浓度,促进作用都减弱,胚芽鞘弯曲角度都减小。
【小问4详解】
实验2结果表明,在无外源乙烯和低浓度IAA时,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某同学对这一实验做出的解释是:当IAA浓度的增加到一定后,就会促进乙烯合成,乙烯含量增加,从而使细胞膜的透性增大。处理的光强
生长素(IAA)含量(ng·g-1)
向光侧
背光侧
合计
500lx
163
423
586
1000lx
147
439
586
组别
实验材料
自变量
因变量
预测实验结果
对照组
胰岛B细胞
含正常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
__________
__________
实验组
胰岛B细胞
含高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滨州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向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