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原卷版+答案解析)
-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09植物对于光、重力等的感知(原卷版+答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10生态位(原卷版+答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12发酵工程(传统与现代、啤酒酿制)(原卷版+答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13基因工程(PCR技术)(原卷版+答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原卷版+答案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11生态工程原理(变动部分)(原卷版+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11生态工程原理(变动部分)(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定义,目的,优点,整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定义
指人类应用的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2、目的
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优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1.生态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村生态农业建设遵循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各地可按照统一的设计进行实践
B.在恢复废弃矿区生态系统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的协调
C.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D.城市中适当的园林建设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2.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生态工程的建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
B.生态工程的特点是不消耗、高效益、可持续
C.放牧时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水体污染后不能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
1、自生(最核心的原理):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1)基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个体水平: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
系统水平: 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3)遵循该原理的具体做法或要求:
①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②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物质的迁移与转化既保证_各环节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高。
(1)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2)遵循该原理的具体做法: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优点:实现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少污染。
(4)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3、协调: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遵循该原理的具体做法:①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②考虑环境容纳量: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否则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系统建设以整体观为指导,不仅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1)遵循该原理的具体做法:①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②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2)实例:在进行林业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一定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
(3)意义: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下图表示“甘薯+奶牛+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藤→奶牛→牛粪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生态学原理
C.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种成分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4.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就是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提高生产力或改善环境
B.“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主要利用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
C.在污水、污染土壤净化过程中,可利用生物来回收期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不仅需要遵循循环原理,也符合整体的生态学原理
D.在植树造林时,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低,一般不可取,因此采取混合种植方式,在此过程中主要遵循生态工程自生原理
生态足迹(英文:Eclgical f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lgically pr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其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1、生态承载力
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实际面积是不能进行直接对比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所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2、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5.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的值越低,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C.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D.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自驾可减少生态足迹
6.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大
B.若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C.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减小生态足迹
D.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7.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规律,可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依据循环原理,农田可进行秸秆还田处理
B.放牧时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湿地公园的净化污水的作用体现了湿地公园的恢复力稳定性
D.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和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8.下图是某地结合当地条件开发的规模化圈舍饲养综合经营模式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经营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经营模式主要遵循自生、循环、整体的生态工程原理
B.该经营模式下,畜、禽属于消费者,都处于第二营养级
C.该经营模式下,作物、饲草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有机肥
D.由于随商品输出的元素不能都回归土壤,为获得更多商品,因此要适量施肥
9.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设计的稻鱼共生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科研人员测算了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单位: (kg CO2·eq/hm2)
A.水稻单作系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均更高,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相比水稻单作系统,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的饲料增加,更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C.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单作系统没有消费者,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
D.稻鱼共生系统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0.为提高农田的使用率和单位面积效益,发挥生态优势,某地探索出“莲藕种植+水产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荷塘中消费者的粪便是荷花的天然肥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增大了流入其中的总能量,增大了生态足迹
B.水产养殖需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粪便资源化为生产者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立体农业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空间和资源,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11.下图所示我国典型的“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养猪、养鸭、种植水稻蔬菜、蘑菇栽培、沼气工程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有_____,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某同学认为稻田养鸭场是一个生态系统,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生态足迹包括碳足迹、建设用地和_____等(答出1个即可)。碳在该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之间的流动形式为_____。与食用植物性食物相比,食用动物性食物产生的生态足迹更_____(填“大”或“小”)。
(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_____的同步发展,该生态农场建设实现了生活垃圾、动物粪便、沼渣和沼液的充分利用,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的工程体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该生态农业的意义是_____。
1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为基础,遵循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由____________而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①个体水平: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____________等;
②系统水平: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____________,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2)建设要求:①有效选择____________并合理布设(适当提高____________);
例如:湿地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___________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___________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
②需要创造有益于___________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___________关系的条件。例如:在湿地生态工程中,通过移除湖泊、河流中___________沉积物和___________,降低水体污染物,增加水体___________。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
(3)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____________与______,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____________较高。
①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②优点:实现了物质的____________,废弃物资源化,减少污染。
③特点:通过____________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4)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无废弃物农业”的优点:保证了土壤的___________,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___________利用。
(5)协调: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______、生物与______的______与______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①生物要____________。例如,西北某地区的“灰色长城”。
②需要考虑____________。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______和______。
(6)整体:系统建设以________为指导,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考虑____________的规律,更要考虑______和______等系统的影响力。
①遵从_______________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____________,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②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更要考虑______和______等系统的影响力。
③意义:只有应用____________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______和______。
13.如图为某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协调原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该工程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和整体原理。
(2)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是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_____。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_____。
(5)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要维持地球的和谐有序发展,我们必须关注生态工程建设。下列结构示意图最能体现循环原理的是_____。
A.B.C.D.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11生态工程原理(变动部分)
专题11 生态工程原理(变动部分)
1、定义
指人类应用的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了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2、目的
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3、优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1.生态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村生态农业建设遵循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各地可按照统一的设计进行实践
B.在恢复废弃矿区生态系统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的协调
C.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D.城市中适当的园林建设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2.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生态工程的建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
B.生态工程的特点是不消耗、高效益、可持续
C.放牧时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水体污染后不能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
1、自生(最核心的原理):在生态系统中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1)基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个体水平: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
系统水平: 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3)遵循该原理的具体做法或要求:
①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②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2、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物质的迁移与转化既保证_各环节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高。
(1)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2)遵循该原理的具体做法: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3)优点:实现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少污染。
(4)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3、协调: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遵循该原理的具体做法:①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②考虑环境容纳量: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否则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4、整体:系统建设以整体观为指导,不仅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1)遵循该原理的具体做法:①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②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2)实例:在进行林业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一定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
(3)意义: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下图表示“甘薯+奶牛+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藤→奶牛→牛粪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生态学原理
C.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种成分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4.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就是对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提高生产力或改善环境
B.“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主要利用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
C.在污水、污染土壤净化过程中,可利用生物来回收期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不仅需要遵循循环原理,也符合整体的生态学原理
D.在植树造林时,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低,一般不可取,因此采取混合种植方式,在此过程中主要遵循生态工程自生原理
生态足迹(英文:Eclgical f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lgically pr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其应用意义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1、生态承载力
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实际面积是不能进行直接对比的,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所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差异可用“产量因子”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某类土地的产量因子是其平均生产力与世界同类土地的平均生产力的比率。同时出于谨慎性考虑,在生态承载力计算时应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2、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5.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
B.生态足迹的值越低,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C.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D.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自驾可减少生态足迹
6.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大
B.若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C.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减小生态足迹
D.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7.生态工程遵循生态学规律,可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依据循环原理,农田可进行秸秆还田处理
B.放牧时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C.湿地公园的净化污水的作用体现了湿地公园的恢复力稳定性
D.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和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8.下图是某地结合当地条件开发的规模化圈舍饲养综合经营模式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经营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经营模式主要遵循自生、循环、整体的生态工程原理
B.该经营模式下,畜、禽属于消费者,都处于第二营养级
C.该经营模式下,作物、饲草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有机肥
D.由于随商品输出的元素不能都回归土壤,为获得更多商品,因此要适量施肥
9.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设计的稻鱼共生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科研人员测算了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单位: (kg CO2·eq/hm2)
A.水稻单作系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均更高,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相比水稻单作系统,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的饲料增加,更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C.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水稻单作系统没有消费者,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
D.稻鱼共生系统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0.为提高农田的使用率和单位面积效益,发挥生态优势,某地探索出“莲藕种植+水产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荷塘中消费者的粪便是荷花的天然肥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增大了流入其中的总能量,增大了生态足迹
B.水产养殖需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粪便资源化为生产者提供了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D.立体农业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空间和资源,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11.下图所示我国典型的“四位一体”(人居-种植-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养猪、养鸭、种植水稻蔬菜、蘑菇栽培、沼气工程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有_____,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某同学认为稻田养鸭场是一个生态系统,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生态足迹包括碳足迹、建设用地和_____等(答出1个即可)。碳在该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之间的流动形式为_____。与食用植物性食物相比,食用动物性食物产生的生态足迹更_____(填“大”或“小”)。
(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_____的同步发展,该生态农场建设实现了生活垃圾、动物粪便、沼渣和沼液的充分利用,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_____的工程体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该生态农业的意义是_____。
1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为基础,遵循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1)自生:由____________而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
①个体水平: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____________等;
②系统水平: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____________,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2)建设要求:①有效选择____________并合理布设(适当提高____________);
例如:湿地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___________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要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___________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
②需要创造有益于___________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___________关系的条件。例如:在湿地生态工程中,通过移除湖泊、河流中___________沉积物和___________,降低水体污染物,增加水体___________。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
(3)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____________与______,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____________较高。
①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
②优点:实现了物质的____________,废弃物资源化,减少污染。
③特点:通过____________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
(4)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无废弃物农业”的优点:保证了土壤的___________,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___________利用。
(5)协调: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______、生物与______的______与______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①生物要____________。例如,西北某地区的“灰色长城”。
②需要考虑____________。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______和______。
(6)整体:系统建设以________为指导,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考虑____________的规律,更要考虑______和______等系统的影响力。
①遵从_______________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____________,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②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更要考虑______和______等系统的影响力。
③意义:只有应用____________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______和______。
13.如图为某综合发展生态工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协调原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该工程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和整体原理。
(2)蓝绿萍的代谢类型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是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_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问题。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_____。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_____。
(5)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要维持地球的和谐有序发展,我们必须关注生态工程建设。下列结构示意图最能体现循环原理的是_____。
A.B.C.D.
生产力式
化肥
农药
饲料
合计
氮肥
复合肥
小麦
玉米
稻鱼共生
278.2
1116.2
43.2
222.6
265.5
1925.7
水稻单作
459.0
1578.5
51.5
0
0
2089
生产力式
化肥
农药
饲料
合计
氮肥
复合肥
小麦
玉米
稻鱼共生
278.2
1116.2
43.2
222.6
265.5
1925.7
水稻单作
459.0
1578.5
51.5
0
0
2089
参考答案:
1.A
【分析】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详解】A、农村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遵循的原理是一样的,但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因地制宜,不可按照统一的设计模式进行实践,A错误;
B、由于矿区废弃地土壤条件贫瘠、地表破坏严重,在恢复废弃矿区生态系统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的协调,B正确;
C、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C正确;
D、城市中适当的园林建设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A。
2.B
【分析】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详解】A、“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A正确;
B、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B错误;
C、放牧时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要做一定的控制,这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水体污染后不能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D正确。
故选B。
3.BC
【分析】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详解】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藤→奶牛,A错误;
B、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将牛粪作为沼气池细菌的原料,遵循了循环原理;将奶牛、龙虾、食用菌、甘薯等组合在一起,使其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的生态学原理,B正确;
C、图中有生产者如甘薯、花木,消费者如奶牛,分解者如沼气池的细菌、食用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种成分,C正确;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无氧呼吸),将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BC。
4.A
【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A、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A错误;
B、“无废弃物农业”是指的是生态农业中一些物质被循环利用,这一成就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循环原理,B正确;
C、在污水、污染土壤净化过程中,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可以通过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来吸收污水中的金属元素,然后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元素,遵循循环原理,和整体的生态学原理,C正确;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此采取混合种植方式,在此过程中主要遵循生态工程自生原理,D正确。
故选A。
5.AB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职。例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借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而不是定性方法,A错误;
B、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高,说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C正确;
D、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自驾,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减少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AB。
6.C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A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则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所以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AD正确;
B、由图可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盈余,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若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B正确;
C、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但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C错误。
故选C。
7.C
【分析】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自生原理: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整体原理:充分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详解】A、依据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应该对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如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供农作物吸收利用,A正确;
B、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放牧时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
C、湿地公园的净化污水的作用体现了湿地公园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与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D正确。
故选C。
8.ABD
【分析】生态工程原理包括自生原理、循环原理、整体原理和协调原理等。
【详解】A、该经营模式下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遵循了自生原理;以饲料化、肥料化提高了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了无废弃物工程,遵循了循环原理;该模式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产业发展,因此遵循了整体原理,A正确;
B、该经营模式下,畜、禽以作物、草、树叶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
C、该经营模式下,作物、饲草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作物、饲草不能从有机肥中获取能量,C错误;
D、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该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N、P等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肥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BD。
9.D
【分析】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四个基本原理。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关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详解】A、水稻单作系统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较高,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污染环境,因此生态效益较低,且经济效益也低于稻鱼共生模式,A错误;
B、稻鱼共生系统投入的饲料增加,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效率,最终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利于碳中和,B错误;
C、水稻单作系统存在消费者,例如蝗虫等,C错误;
D、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粪肥田增强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鱼粪肥田)、自生(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等生态学基本原理,D正确。
故选D。
10.D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该立体农业的建立采取“莲藕种植+水产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调高了生产效益,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A 错误;
B 、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是指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水产养殖需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B错误;
C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能再被生产者利用, C 错误;
D、“莲藕种植+水产养殖”的立体农业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空间和资源,获得了更大的收益,D正确。
故选D。
11.(1) 水稻、杂草、蔬菜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稻田养鸭场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整体
(2) 渔业用地、林地、草地、耕地 含碳有机物和CO2 大
(3)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循环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详解】(1)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使生态系统的基石,如图中的水稻、杂草、蔬菜,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由于稻田养鸭场中的各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含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所以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足迹是维持一个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包括碳足迹、建设用地和渔业用地、林地、草地、耕地等。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流动。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与植食性食物相比,食用动物性食物产生的生态足迹更大。
(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该生态农场建设实现了生活垃圾、动物粪便、沼渣和沼液的充分利用,使一个系统的废弃物可转变为另一个系统的原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 多效益、可持续的体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该生态农业的意义是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将牲畜粪便放入沼气池,沼气池沼渣做肥料等措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12. 自组织 自我调节 整体 协调 循环 自生 生物组分 自组织 自我优化 自我调节 自我更新 自我调节能力 再生更新 自组织 生物组分 生物多样性 新陈代谢 种间 生物组分 互利共存 富营养化 有毒物质 溶氧量 物质迁移 转化 转化率 物质循环 多级循环利用 系统设计 肥力 循环 环境 生物 协调 适应 适应环境 环境容纳量 失衡 破坏 整体观 自然生态系统 经济 社会 自然生态系统 适当的比例 改善系统功能 自然生态系统 经济 社会 整体性 平衡 稳定
【解析】略
13.(1) 循环原理 自生原理
(2) 自养需氧型 生产者
(3)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环境)
(4) 整体原理 自生原理
(5)D
【分析】据图分析,蓝绿萍和蔬菜属于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人和家禽、家畜属于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沼气池中含有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形成沼气,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详解】(1)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协调原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等。题图为某综合发展生态工程,该工程是以沼气为中心的物质多级循环利用工程,主要运用了循环原理、自生原理和整体原理。
(2)蓝绿萍能利用无机物质合成自身所需有机物,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3)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4)题中做法不但考虑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考虑到了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此依据的是整体原理。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单一的人工林比天然混合林的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害虫危害,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5)D结构采用分布式结构,工作可靠性高,在这种结构中,一般局部故障时也不至于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故其最能体现循环原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10生态位(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定义,研究内容,理论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09植物对于光、重力等的感知(原卷版+答案解析),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光敏色素,自然界中,植物开花与光照有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回归课本之新教材的查缺补漏-07免疫调节(变动)(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定义,功能,种类,作用方式,作用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