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花生的果实埋藏在土壤中,安化小籽花生是周家地理标志产品,皮红、肉白、甜香,利用其种子榨出来的花生油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花生种子中的脂肪与淀粉相比较,前者的H元素含量更高
B. 花生细胞内的脂肪合成酶、核糖核酸、纤维素等属于生物大分子
C. 花生种子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和DNA结合形成核酸一蛋白质复合物
D. 花生种子成熟过程中,主要依靠分解脂肪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
【详解】A、相同的脂肪与糖相比,脂肪中H元素含量高于淀粉,A正确;
B、脂肪合成酶是蛋白质,核糖核酸是RNA,蛋白质和RNA都是生物大分子,纤维素是生物大分子,B正确;
C、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是核酸一蛋白质复合物,C正确;
D、花生种子成熟过程中,主要依靠分解葡萄糖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D。
2. 质体是一类合成或储存糖类的双层膜细胞器。根据其色素不同.可将质体分成叶绿体、有色体(含有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分布在花和果实中)和白色体(不含色素,分布在植物体不见光的部位)三种类型,三者的形成和相互关系见下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推测线粒体属于质体中的白色体
B. 常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质体和其他细胞器
C. 推测有色体可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以进行光合作用
D. 对叶肉进行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叶绿体可能会转化为白色体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最新小初高试卷,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答案】D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植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重要细胞器。叶绿体的数量、大小和形态直接影响叶片的颜色和光合作用强度。叶绿体的分裂和增殖是维持叶绿体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A、根据题意,质体是一类合成或储存糖类的双层膜细胞器,而线粒体是分解有机物的细胞器,A错误;
B、细胞器的分离一般采取差速离心法,B错误;
C、有色体含有的色素是类胡萝卜素,不能吸收红光,也不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C错误;
D、叶绿体与白色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叶肉进行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叶绿体可能会转化为白色体,D正确。
故选D。
3. 某种酶P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催化底物转化为相应的产物。为探究该酶不同组分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某同学进行了下列5组实验(表中“+”代表添加该物质或能检测到该物质,“/”代表不添加该物质或不能检测到该物质)。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酶P必须在高浓度Mg2+条件下才具有催化活性
B. 蛋白质组分的催化活性随Mg2+浓度升高而升高
C. 在高浓度Mg2+条件下RNA组分具有催化活性
D. 酶P能够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表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组分、Mg2+的浓度,因变量是有没有产物生成,底物为无关变量。第①组为正常组作为空白对照,其余组均为实验组。
【详解】A、由①可知酶P在低浓度Mg2+条件下具有催化活性,A错误;
B、由③、⑤组对比可知,在低浓度Mg2+条件和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单独存在时均没有催化活性,B错误;
C、由②、④组对比可知,RNA组分单独存在时在低浓度Mg2+条件下没有催化活性,在高浓度Mg2+条件下有催化活性,C正确;
D、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而不是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C。
4.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越来越大,我国西北地区很多荒漠草原等都逐渐返绿,黄河水也逐渐变得清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覆土治理荒漠可加快生态恢复的原因是覆土中富含有机质和繁殖体
B. 从荒漠开始的演替和从沙丘开始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C. 群落演替到灌木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
D. 草原群落中的植物的叶片一般狭窄、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由于覆土中含有机质及有生命力的繁殖体,治理荒漠时进行覆土处理可缩短恢复时间,A正确;
B、从荒漠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C、草本植物与灌木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灌木占优势,灌木阶段,灌木成为优势种,草本植物的数量很少,但没有被淘汰,C错误;
D、草原群落为半干旱地区,故草原群落中的植物叶片一般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环境,D错误。
故选A。
5. 蚕豆病是一种由X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位女性患者和一位正常男性结婚,却生下了一个患病的女儿。据研究,女儿患病的原因是其体内相关基因区段中的胞嘧啶加上了甲基基团(—CH3),从而失去转录活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患病女儿不携带蚕豆病致病基因
B. 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C. 该基因无法转录的原因可能是RNA聚合酶不能与识别位点结合
D. 被甲基化的DNA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2、DNA的甲基化并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影响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详解】A、假设用A/a表示控制该病基因,女性患者的基因型是XaXa,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XAY,子代女儿的基因型是XAXa,携带了蚕豆病致病基因,A错误;
B、基因甲基化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该基因无法转录的原因可能是相关区段中的胞嘧啶加上了甲基基因,导致RNA聚合酶不能与识别位点结合而导致转录失败,C正确;
D、被甲基化的DNA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
故选C。
6. 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图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 )
A. 分离目的菌所用的培养基应该是添加该除草剂的无氮固体培养基
B. 步骤C第1次划线前、第5次划线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
C. 将未接种的平板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可以判断培养基是否灭菌合格
D. 步骤D的两种菌落氮源相同,应该选择透明圈大的菌落进行扩大培养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该实验是从土壤中筛选分离能降解除草剂的微生物的过程。这样的实验要将土壤稀释处理,以除草剂为唯一的氮源进行处理筛选土壤微生物,以菌落计数法进行统计计数。
【详解】A、由图可知,该过程用的是固体选择培养基,所用培养基应以该除草剂为唯一氮源,A正确;
B、平板划线法第一次划线前和最后一次划线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B正确;
C、将未接种的平板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可以判断培养基是否灭菌合格,C正确;
D、无透明圈的菌落以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有透明圈的菌落以该除草剂作为氮源,两者氮源不同,应该选择透明圈半径与菌落半径比值大的菌落进行扩大培养,D错误。
故选D。
7. 大脑容量大小和认知能力强弱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发育时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否正常进行。科学家通过测序分别比较了4个灵长类代表物种大脑神经干细胞中CENPJ基因中启动子区域CpG序列甲基化模式的差异,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大致时间
B. 对灵长类物种大脑内CENPJ基因进行测序,为研究大腑的进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C. 与非人灵长类相比CENPJ基因在人类大脑中的甲基化水平低,这种低甲基化水平可以遗传给后代
D. 推测人类神经干细胞中的CENPJ蛋白含量较低,有利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古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详解】A、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化石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推断出灵长类动物各主要类群的演化大致时间,A正确;
B、基因测序属于分子水平的研究,故对灵长类物种大脑内CENPJ基因进行测序,为研究大脑的进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B正确;
C、由题意和图可知,与非人灵长类相比,CENPJ基因在人类大脑中的甲基化水平低,而这种低甲基化水平可以遗传给后代,C正确;
D、CENPJ基因的表达增强,CENPJ蛋白的含量增加,有利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神经元细胞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促进大脑容量的增大和认知能力的提升,D错误。
故选D。
8. 人在情绪激动、过于紧张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换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肺过度通气、血浆CO2浓度降低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同时出现手足抽搐等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情绪激动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使支气管收缩
B. 过于紧张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C. 血浆CO2浓度降低时,细胞中的缓冲物质可调节血浆的pH
D. 呼吸性碱中毒会导致血浆Na+浓度降低引起手足抽搐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调节通过血液运输信号分子起调节作用,而神经调节需要反射弧的参与。正常人的血浆pH保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
【详解】A、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扩张,A错误;
B、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能促进细胞代谢,提高机体应激能力,B正确;
C、血浆CO2浓度降低时,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调节血浆的pH,C错误;
D、血浆中Ca2+浓度降低会引起手足抽搐,D错误。
故选B。
9. 高温刺激能够激活温度感受器的离子通道蛋白TRPV1,寒冷则能够激活冷觉感受器的离子通道TRPM8,机械压力(用细棒轻轻戳)可激活压力感受器的离子通道PIEZO1和PIE2O2,让钠离子或钙离子等带电离子流入细胞,进而产生可传导的神经信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效应器由肌肉或腺体细胞组成
B. 钠离子或钙离子等带电离子流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 感受器上产生电活动的离子通道不能作为信息的受体
D. 钠离子或钙离子流入感受器产生的神经信号只能单向传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
【详解】A、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细胞组成,A错误;
B、钠离子或钙离子等带电离子流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
C、由题意可知,感受器上产生电活动的离子通道能感受温度信息、压力信息等,C错误;
D、钠离子或钙离子流入感受器产生的神经信号只能由感受器沿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单向传导,D正确。
故选D。
10. 小鼠受到社交挫败刺激后,通过下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改变睡眠时间及激素分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若LH区神经元异常兴奋,会导致睡眠时间缩短
B. 人为抑制VTA区神经元活性,可能导致小鼠焦虑行为无法得到缓解
C. VTA区神经元通过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D. 应对社交挫败刺激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存在效应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VTA区神经元抑制PVH区神经元和LH区兴奋,LH区神经元兴奋,会抑制睡眠,导致睡眠时间缩短,PVH区神经元通过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但VTA区神经元会抑制该神经元。
【详解】A、据图分析,若LH区神经元异常兴奋,会抑制睡眠,导致睡眠时间缩短,A正确;
B、人为抑制VTA区神经元活性,PVH区神经元和LH区神经元兴奋,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以及睡眠时间缩短,可能导致小鼠焦虑行为无法得到缓解,B正确;
C、由图可知,PVH区神经元通过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但VTA区神经元会抑制该神经元,C错误;
D、应对社交挫败刺激的调节过程中,VTA区神经元抑制下丘脑PVH区神经元合成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该神经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存在效应器,D正确。
故选C。
11. 研究发现,植物顶端优势与植物的生长调节节物质(SL)对生长素(IAA)的调节有关。将不能合成SL的豌豆突变体(M)与野生型豌豆植株(W)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如图1所示,其中嫁接类型用A·B/C表示。图2表示不同嫁接株的A、B枝条上侧芽的长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SL是由豌豆植株顶芽和侧芽合成的
B. SL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C. M·M/M嫁接类型能合成IAA
D. 预期W·W/M嫁接类型A、B侧芽长度为30 cm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可见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详解】A、据图2分析,SL是由豌豆植株的根合成的,运输到嫁接处起作用,A错误;
B、豌豆突变体(M)不能合成SL,当其作为砧木时,A、B侧芽长度均高于以W为砧木组,因而可说明SL对豌豆植物侧芽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
C、M·M/M嫁接类型能够合成IAA,C正确;
D、W·W/M嫁接类型不能合成SL,预期W·W/M嫁接类型A、B侧芽长度为30cm,D正确。
故选A。
12. “旱收蚂蚱,涝收鱼,大旱起蝗灾”,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揭示了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飞蝗群聚信息素4VA(4 -乙烯基苯甲醚),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 在繁殖季节,利用标记重捕法能估算出蝗虫的种群密度
C. 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改变蝗虫的性别比例
D. 4VA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生物防治:⑴概念: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⑵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防治;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⑶生物防治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灾作用,成本低、对人畜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约能源。
【详解】A、根据题干“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可知,环境中的水分可以直接影响蝗虫种群的出生率,水分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标记重捕法只能用于估算蝗虫的成虫数量,但不能用于蝗虫的幼虫和卵的估算,所以在繁殖季节,利用标记重捕法不能估算出蝗虫的种群密度,且对于昆虫来说,一般使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
C、由题干可知4VA能诱导蝗虫从低密度的散居型转变为高密度的群居型,即可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改变蝗虫种群的空间结构,但是无法判断是否改变了性别比例,C错误;
D、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4VA通过正反馈调节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每小题全部选对得4分,少选得2分,多选、错选、不选得0分。
13. 神经细胞膜上的神经递质一钠共转运蛋白(NSS)通过清除神递质来调节突触活动。研究者构建了如下图所示的脂蛋白体研究NSS的转运过程,其中MhsT是一种亮氨酸一钠共转运白,LIV - BP与亮氨酸结合后可发出荧光。实验结果发现,体系中加入亮氨酸和钠后,荧光强度增加;若仅加入亮氨酸,荧光强度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NSS发挥作用与神经细胞膜上的钠一钾泵密切相关
B. NSS抑制剂会使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延长
C. 脂蛋白体内的荧光增强说明亮氨酸进入脂蛋白体
D. 根据上述实验推测亮氨酸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答案】D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主要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气体分子和一些脂溶性的小分子可发生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钾离子出神经细胞和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借助于载体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逆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和能量的小分子运输方式一般为主动运输。
【详解】A、神经递质—钠共转运蛋白(NSS)通过清除神经递质来调节突触活动,说明该过程利用了钠离子的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提供能量,而细胞膜上的钠—钾泵促进形成膜内外钠离子的浓度差,A正确;
B、NSS通过清除神经递质来调节突触活动,NSS抑制剂会使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不能及时清除从而延长作用时间,B正确;
C、LIV-BP与亮氨酸结合后可发出荧光,脂蛋白体内的荧光增强,说明亮氨酸进入脂蛋白体,C正确;
D、亮氨酸进入上述脂蛋白体需要通过MhsT与钠离子共转运,说明其是利用钠离子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属于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D。
14. 化妆品中的乳化剂可在某些人体内转化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脸部出现红肿、水疱等症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抗体与致敏肥大细胞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B. 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展、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等导致的红肿症状属于体液调节
C. B细胞与辅助性T细胞问信息交流时有信号分子的参与
D. 过敏反应的出现主要与记忆细胞的迅速增殖分化有关
【答案】A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A错误;
B、组胺作为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辅助性T细胞激活B细胞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活化,C正确;
D、过敏反应不是二次免疫,其症状的出现与记忆细胞无关,D错误。
故选AD。
15. 硒代半胱氨酸(Sec,分子式为C3H7NO2Se)参与硒蛋白合成,硒蛋白mRNA中存在一个呈折叠环状的硒代半胱氨酸引导插入序列(S序列),该序列对Sec参与多肽链合成的过程至关重要。下图表示真核细胞Sec的翻译机制,下表为部分密码子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半胱氨酸氨基中的氢原子被硒取代即成为Sec
B. 在核糖体中Sec可与其他氨基酸发生缩合反应
C. 硒蛋白mRNA中可能含有两个UGA序列且功台旨不同
D. 图中mRNA与tRNA分子内部都存在氢键
【答案】BCD
【解析】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
【详解】A、由图可知,UGA为终止密码子,但也可以决定硒代半胱氨酸。当UGA携带硒代半胱氨酸时,由于S序列的调控,肽链可以继续延伸。生物体的各种氨基酸基本结构类似,结构差异体现在R基,半胱氨酸与硒代半胱氨酸的不同是R基的硫原子被硒取代,A错误;
B、在核糖体中氨基酸之间发生脱水缩合反应,B正确;
C、UGA为终止密码子,但也可以决定硒代半胱氨酸,所以硒蛋白mRNA中可能含有两个UGA序列且功能不同,C正确;
D、图中mRNA与tRNA分子内部可以折叠,形成氢键,D正确。
故选BCD。
16. 咪唑喹啉衍生物(BEZ)和长春花碱(VLB)可用于治疗肾癌,为探究两者对肾癌的治疗效果,科研人员进行了2组实验。其中GAPDH是一种细胞呼吸酶,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量相对稳定,Caspase -3是细胞内促凋亡蛋白,Mcl -1是Caspase -3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注:GAPDH作为细胞内部参照物,排除实验操作、检测方法等干扰
A. 实验1中的自变量是BEZ的浓度、VLB的浓度及两者不同浓度的组合
B. 实验1表明单独使用BEZ和VLB对癌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C. 由实验推测Mcl-l可能对Caspase 3蛋白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D. 实验显示VLB和BEZ组合施用促进了Mcl -l mRNA的翻译
【答案】ABC
【解析】
【分析】该实验目的是探究BEZ和VLB单独及联合使用对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BEZ的浓度、VLB的浓度及不同浓度的组合;通过以上对柱状图的分析可知,实验结果说明:单独使用BEZ和VLB对癌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二者联合使用促进癌细胞凋亡,且随着浓度增大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增强。
【详解】A、由图1可知,实验1中的自变量是BEZ的浓度、VLB的浓度及两者不同浓度的组合,A正确;
B、从图1可以看出,单独使用BEZ和VLB对癌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B正确;
CD、由实验可知,VLB和BEZ组合施用,导致Mcl-1mRNA含量不变,但是Mcl-1蛋白含量减少,细胞凋亡增加,而Caspase-3是细胞内促凋亡蛋白,故据此推测Mcl-1可能对Caspase-3蛋白的合成有抑制作用,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
17. 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孔隙。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大多数植物的气孔白天打开,晚上则保持很小的开度。但在干旱条件下,气孔会以数十分钟为周期进行周期性的开放和闭合,称为“气孔振荡’’。
(1)关于气孔开闭的假说之一是:在光下,保卫细胞由于_______,导致CO2浓度下降,引起pH升高,促进酶促反应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细胞中葡萄糖浓度增高,保卫细胞____(填“吸水”或“失水”)导致气孔开放。黑暗时,保卫细胞里葡萄糖浓度低,气孔关闭。
(2)“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适应性体现在:植物面临干旱条件时,__________。
(3)气孔开闭的调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研究者利用拟南芥展开了相关研究。
①研究天员欲研究蛋白质TOR激酶在气孔开闭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以光照12 h/黑暗12 h为光照周期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1、图2所示:
本实验利用____(填“加法”或“减法”)原理控制实验变量。结合图1、图2所示的结果,可得出TOR激酶在气孔开闭渊节中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发现,对于保卫细胞气孔能否打开的调控,蔗糖与TOR激酶起到相同的作用。为确定蔗糖和TOR激酶之间的关系,将野生型拟南芥分为4组开展实验,检测光照后各组中淀粉降解酶BAM1的相对表达量。
注:“+/一”分别表示“有/无”添加。
若实验结果表现为_________,则证明蔗糖通过TOR激酶调节淀粉代谢参与气孔运动。
【答案】(1) ①. 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 ②. 吸水
(2)既能降低蒸腾作用,避免失水过多,又能保证CO2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3) ①. 减法 ②. TOR激酶促进光照下保卫细胞中淀粉的迅速降解,使气孔打开 ③. 2组比1组相对表达量更高;3组与4组无显著差异,均小于1组
【解析】
【分析】在图1中,野生型植株保卫细胞中的淀粉在开始光照后1h内迅速降解,随后又开始积累,达到峰值又开始缓慢降解。图2中,开始光照时,对照组和抑制剂处理组保卫细胞气孔开闭情况一致,光照1h和3h后,对照组保卫细胞气孔增大,抑制剂处理组保卫细胞气孔打开程度基本无明显变化,结合图1、2所示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TOR激酶促进光照下保卫细胞中淀粉的迅速降解为可溶性糖,使保卫细胞渗透压升高吸水膨胀,进而使气孔打开。
【小问1详解】
在光下,保卫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导致CO2浓度下降,引起pH升高,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细胞中葡萄糖浓度增高,保卫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开放;黑暗时只进行呼吸作用,由于呼吸作用释放CO2,使pH降低,葡萄糖转化为淀粉,保卫细胞里葡萄糖浓度低,改变了水分扩散方向,气孔关闭;
【小问2详解】
“气孔振荡”是植物对干旱条件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植物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既能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又能保障二氧化碳供应,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小问3详解】
①实验控制中的减法原理是设法排除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干扰,用TOR激酶抑制剂抑制TOR激酶的作用,是利用减法原理控制实验变量;在图1中,野生型植株保卫细胞中的淀粉在开始光照后1h内迅速降解,随后又开始积累,达到峰值又开始缓慢降解。图2中,开始光照时,对照组和抑制剂处理组保卫细胞气孔开闭情况一致,光照1h和3h后,对照组保卫细胞气孔增大,抑制剂处理组保卫细胞气孔打开程度基本无明显变化,结合图1、2所示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TOR激酶促进光照下保卫细胞中淀粉的迅速降解,使气孔打开;
②若与1组相比,2组相对表达量更高,3组与4组无显著差异,均小于1组,则能证明蔗糖通过TOR激酶调节淀粉代谢参与气孔运动,蔗糖与TOR激酶起到相同调控作用。
18. 水体富营养化和塑料污染是我国湖泊所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研究人员针对这两个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
(1)湖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种类众多,不同深度的湖水中分布的生物种类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结构。河蚬通过滤食作用以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
(2)苦草是一种常见的沉水植物,是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物种之一。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河蚬改善水体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物扩张或恢复。综上分析,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
(3)河蚬可以食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请用流程图的形式说明投放河蚬如何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___________。
(4)微塑料是环境中粒径<5 mm的塑料颗粒,调查发现水鸟体内微塑料的浓度远高于鱼体内的浓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5)微塑料污染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且人类对环境中的微塑料也没有有效的治理方案。试从污染源控制的角度提出一条缓解微塑料污染的建议:________。
【答案】18. ①. 垂直 ②. 消费者和分解者
19. 河蚬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另通过滤食碎屑增加水的清澈度,从而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促进苦草等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20. 水中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河蚬→人
21. 微塑料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难排出,沿食物链传递而富集
22. 不使用或少使用含塑料微珠的洗漱用品(或使用性质类似的环保材料代替;或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重视塑料制品的回收与处理)
【解析】
【分析】1、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3、群落的结构:⑴、水平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水平方向上,常成镶嵌分布。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地形的起伏、光照和湿度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各个地段生物种群的分布和密度的不相同;⑵、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形成原因: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小问1详解】
不同深度的湖水中分布的生物种类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河蚬以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小问2详解】
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作用可能的机理是河蚬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进而促进了苦草等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小问3详解】
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可以考虑调整能量的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更有利的方向。河蚬可以食用,投放河蚬使其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其方向为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流向河蚬,再流向人类,用流程图可表示为:
【小问4详解】
微塑料属于污染物且动物无法消化利用。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富集是指某些污染物或有害物质会在食物链中逐级累积的现象。通常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微塑料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部积累的物质越多。水鸟的营养级别高于鱼,因此水乌体内微塑料的浓度远高于鱼体内的浓度;
【小问5详解】
要从源头开始减少微塑料的使用,使用其他可降解材料。如不使用或少使用含塑料微珠的洗漱用品(或使用性质类似的环保材料代替;或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重视塑料制品的回收与处理)等。
19. 进食可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假饲是指让动物进食后,食物从食管瘘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常用假饲实验来观察胃液的分泌。动物假饲后,用胃瘘口相连的引流瓶来收集胃液,如图1所示。
(1)科学家观察到动物假饲后,引流瓶收集到了较多胃液,且在愉悦环境下给予动物假饲,动物分泌的胃液量明显增加。根据该实验结果,科学家推测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为证实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为__________,同时给予假饲。预期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哺乳动物进食时,食物尚未进入胃内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科学家证实该过程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一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机制的共同调控,如图2所示。
①若胃酸分泌过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
②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____________。
(3)为探究两种调节机制对头期胃液分泌的影响大小,有人用同一只狗连续进行了以下实验:
注:“+”数量表示胃液分泌量的多少
①步骤3的目的是_________。
②步骤4是为了确定在____调节机制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答案】(1) ①. 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 ②. 无胃液分泌(或收集不到胃液等)
(2) ①. 负反馈调节 ②. 神经递质
(3) ①. 确定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 ②. 神经—体液
【解析】
【分析】1、从题图2可以看出,传出神经可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作用于胃腺细胞,使其分泌胃液,另外传出神经也可作用于胃窦,使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腺细胞分泌胃液。
2、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节方式。
【小问1详解】
动物假饲后,食物从食管瘘口流出而不能进入胃,但引流瓶却收集到了较多胃液。若要证实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这一推测,下一步实验操作应切除通向胃壁细胞的神经,同时给予假饲。预期实验现象无胃液分泌(或收集不到胃液等)则证明胃液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小问2详解】
①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节方式。若胃酸分泌过多,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②据图2可知,除了胃泌素作用于胃腺细胞外,传出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也作用于胃腺细胞。
【小问3详解】
步骤1进行“假饲”,研究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的共同调控。步骤 2 中切除胃窦,再假饲,已经排除了神经调节对胃窦 G细胞的影响,胃液的分泌是不受胃泌素的影响,只能受到传出神经的影响。步骤 3中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结果与步骤 1相同,由此证明正常胃液的分泌量需要同时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并确定了在假饲条件下胃泌素的分泌量。步骤4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从而确定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20. 粳稻和籼稻的杂交种具有产量高的优势,但杂交种的部分花粉不育。科研人员对花粉不育的遗传机理展开研究。
(1)将纯合粳稻和纯合籼稻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统计发现,F2仅有粳-籼杂交种和籼稻,且二者比例接近1:1。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两个亲本花粉均正常,但F1产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态异常(败育),可判断含有__________(选填“粳稻”或“籼稻”)染色体的花粉粒败育,使其基因无法传递给后代。
(2)经过精细定位,科研人员将导致花粉败育的基因定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R区(区域内的基因不发生交换)。粳稻和籼稻R区DNA片段上的基因如下图。
①科研人员将F1杂种植株中A~E基因分别单独敲除,得到A、B、C、E的单基因敲除植株,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敲除植株的花粉粒形态。科研人员推测其中的C基因导致一半花粉败育,其他基因不影响花粉育性,支持这一推测的显微镜观察证据是__________。
②F1杂种植株单独敲除D基因,其花粉均不育,C、D基因双敲除植株花粉均可育。推测C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毒害作用,D基因编码的蛋白可_________。
③为验证以上推测,科研人员将D基因转入F1,获得转入了单拷贝D基因的转基因植株(T0)。检测发现T0中转入的D基因并未在12号染色体上。若T0自交,仅检测12号染色体的R区,统计子代中分别与粳稻、粳-籼杂交种和籼稻R区相同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_,则支持上述推测。
(3)研究发现,C基因编码的毒素靶向线粒体中的一种细胞色素氧化酶,导致毒害作用,这导致C、D基因的基因频率易于升高,形成基因驱动效应。请结合上述机制,解释基因驱动效应的形成原因_________。
【答案】20. 粳稻 21. ①. 敲除 C 基因时花粉形态正常,敲除其他基因时花粉粒形态异常 ②. 中和或抑制 C 基因编码的蛋白的毒害作用 ③. 1∶3∶2
22. C基因编码的毒素靶向线粒体中的一种细胞色素氧化酶,导致毒害作用,使花粉不育;D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中和或抑制C 基因编码的蛋白的毒害作用。因此,在含有C基因但不含D基因的个体中,花粉不育,导致这些个体的基因无法传递给后代,从而使C、D基因的基因频率易于升高,形成基因驱动效应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据题意推断,设纯合粳稻基因型为 AA,纯合籼稻基因型为aa,则F1为Aa,正常情况下 ,F1自交子代AA:Aa:aa=1:2:1,而F2中粳-籼杂交种:籼稻=1:1,推测杂合子花粉不育,即含粳稻 A染色体的花粉败育。
【小问2详解】
①将F1杂种植株中A~E基因分别单独敲除,得到A、B、C、E的单基因敲除植株,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敲除植株的花粉粒形态,若敲除 C 基因时花粉形态正常,敲除其他基因时花粉粒形态异常,则其中的C基因导致一半花粉败育,其他基因不影响花粉育性。
②敲除D基因,保留C基因时,花粉不育,而C也敲除花粉就可育,故真正令花粉不育的 是C基因,而D基因可中和或抑制 C 基因编码的蛋白的毒害作用。
③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导入D基因后进行自交,即使D未在12号染色体上,仍可发挥作用。不含D的A配子败育,则花粉中A∶a=2∶1,与粳稻R区相同的个体AA比例为1/6, 与籼稻R区相同的个体aa比例为1/6,与粳籼杂交种R区相同的个体比例为3/6。故子代中分别与粳稻、粳-籼杂交种和籼稻R区相同的个体比例为为1:3:2。
【小问3详解】
花粉粒中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被破坏,导致花粉不育。C基因编码的毒素靶向线粒体中的一种细胞色素氧化酶,导致毒害作用,使花粉不育;D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中和或抑制C 基因编码的蛋白的毒害作用。因此,在含有C基因但不含D基因的个体中,花粉不育,导致这些个体的基因无法传递给后代,从而使C、D基因的基因频率易于升高,形成基因驱动效应。
21. 土壤盐渍化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将水稻耐盐碱基因OsMYB56导人不耐盐碱水稻品种吉粳88中,培育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其操作流程及可能用到的限制酶如图,其中bar为抗除草剂基因,Tetr为四环素抗性基冈,Ampr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①~⑦表示操作过程。
(1)过程①利用PCR扩增OsMYB56基因时加入的酶催化____键的形成,还需要添加引物,应选用下列引物组合____。
①5'-CTTGGATGAT-3'②5'-TAAGTTGTCT-3'③5'-TAGTAGGTTC-3'④5'-ATTCAACAGA-3'⑤5'- TCTGTTGAAT-3' ⑥5'- ATCATCCAAG-3'
(2)根据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组成分析,Ti质粒中的CaMV35S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基因表达载体中,OsMYB56基因和bar基因编码链的方向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3)过程③应选用限制酶____切割质粒,利用所选限制酶进行操作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切割后需要用_______(写具体名称)进行连接才能获得重组质粒。
(4)若要鉴定OsMYB56基因是否表达,从分子水平上检测的方法有____(答出一种即可)。
【答案】(1) ①. 磷酸二酯 ②. ①⑤
(2) ①. 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启动转录过程) ②. 相反
(3) ①. BclⅠ和SmaⅠ ②. 防止酶切后的质粒、目的基因自身环化;保证OsMYB56基因和酶切后的质粒定向连接 ③. T4DNA连接酶
(4)提取细胞的mRNA,逆转录得到cDNA后进行PCR扩增;根据OsMYB56基因设计探针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检测OsMYB56基因或者其转录出的mRNA;通过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检测OsMYB56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答出1点即可)
【解析】
【分析】PCR技术可特异性的扩增DNA片段,关键在于引物可以和特定DNA片段的3'端特异性结合,使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沿引物的3'端延伸子链。基因表达载体一般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复制原点等元件。
【小问1详解】
DNA分子由2条链构成,每一条链都有3'端与5'端,-OH端为3',磷酸基团的末端为5',因此OsMYB56基因游离的磷酸基团侧为5'端,羟基端为3'端。过程①PCR扩增OsMYB56基因时加入的酶是Taq,该酶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在进行PCR操作时,引物应分别与基因两条链的3'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根据图中两端序列,通常选择5′-CTTGGATGAT-3′(上面链的引物)和5′-TCTGTTGAAT-3′(下面链的引物)作为引物对,①⑤正确。
【小问2详解】
基因表达载体的结构应该包括启动子、终止子、复制原点、限制酶切割位点、标记基因等,由图可知CaMV35S是启动子,功能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从启动子移向终止子,故两个基因编码链方向相反。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质粒中的两个标记基因Tetr和Ampr中都含有限制酶BamHⅠ识别序列,如果用限制酶BamHⅠ,会破坏质粒中的两个标记基因,为防止质粒自身环化,保证OsMYB56和酶切后的质粒定向连接,需要用双酶切,因此过程③可以选择限制酶BclⅠ和SmaⅠ。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通过T4DNA连接酶作用后获得重组质粒。
【小问4详解】
分子水平检测OsMYB56基因是否表达,可以检测基因是否转录形成RNA或翻译成蛋白质,因此方法如下;可以提取细胞的mRNA,逆转录得到cDNA后进行PCR扩增;根据OsMYB56基因设计探针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检测OsMYB56基因或者其转录出的mRNA;通过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检测OsMYB56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实验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底物
+
+
+
+
+
RNA组分
+
+
/
+
/
蛋白质组分
+
/
+
/
+
低浓度Mg2+
+
+
+
/
/
高浓度Mg2+
/
/
/
+
+
产物
+
/
/
+
/
密码子
氨基酸
AUG
甲硫氨酸(起始)
UAA
终止
UAG
终止
UGA
终止、硒代半胱氨酸
组别
1
2
3
4
蔗糖
-
+
-
+
TOR激酶抑制剂
-
-
+
+
步骤
实验操作
4小时胃液分泌量
1
假饲
+++++++++
2
切除胃窦,再假饲
+
3
假饲,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剂量,使胃液分泌量与步骤1相当)
+++++++++
4
只注射与步骤3相同剂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饲
++++
限制酶
BamH I
BclI
Sma l
Saa3A I
识别位点及切割位点
一G,GATCC
-T↓ GATCA-
-CCC ↓ GGG
-↓GATC-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PDF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pdf、2024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docx、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