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某地理学习小组到郊区进行土壤的野外观测,在观测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图中P处为( )
A. 时间B. 有机质C. 气候D. 人类活动
2.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高,其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湿热,生物量多B. 成土母质中矿物养分多
C. 微生物分解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D. 受人类活动影响少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生物残体进入土壤变成P,P可被植物根系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结合所学土壤知识可知,P有机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最新小初高试卷,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东北地区气候较为寒冷,生物量并不多,A错误;东北地区气候较为寒冷,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得以积累,C正确;东北地区黑土肥力高,主要是有机质含量高,而不是矿物养分多,且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排除BD。故选C。
【点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质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植物根系、生物遗骸和排泄物等,有机质的支出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作用(如风力、流水)导致的流失等。此外,河流沉积作用、火山灰的沉降也能带来肥沃的土壤。
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简图与甲、乙两地典型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 )
A. 物种多样性低B. 垂直结构复杂C. 叶片面积较小D. 以针叶林为主
4. 甲地的猴面包树树干可贮存大量水分,该特点反映出当地( )
A. 冬季寒冷,气候干燥B. 气温年较差大
C. 全年高温,降水丰富D. 降水季节变化大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雨林,而西侧(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草原。因此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叶片宽阔、以阔叶林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甲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干季水分条件差,猴面包树树干可在湿季贮存大量水分可以适应干季水分紧缺的环境,因此该特点反映出降水季节变化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结合课本知识可知,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四地最有利于观察该地地貌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6. 下列关于图中地貌描述,正确的是( )
A. 以平原为主B. 地势南高北低C. 丙位于盆地D. 丁地位于山谷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该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甲处的海拔最高,视野宽阔,最有利于观察该地地貌,A正确;乙位于河谷中,丙和丁均位于半山坡处,不利于观察该地地貌,B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由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主要以丘陵为主,A错误;根据该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东西两侧海拔高于中部,故图示区域地势东西高中间低,B错误;丙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为山顶,C错误;丁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正确。故选D。
【点睛】等高线地图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全图的等高距须一致);闭合,不相交;密陡疏缓(坡度);凸低为脊,凸高为谷。
7. 有关海水运动形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洋流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通的运动形式
B. 只有地震和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能引起海水的波动
C. 海浪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D. 海浪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海浪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最常见的海浪是有风力作用产生的。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风浪传到无风的海区,或风停息以后的余波,称为涌浪,A错误,D正确;风浪是海水在风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说明外力也能引起海水的波动,B错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叫做潮汐,C错误。 故选D。
2022年地震带活跃,火山喷发。9月14日9时35分(北京时间)在台湾省台东县海域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12月4日印度尼西亚塞梅鲁火山大规模喷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地震发生时,正在教室上课的同学感受到的震动是( )
A.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B.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 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D. 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9. 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 )
A. 地壳B. 软流层C. 岩石圈D. 地核
【答案】8. B 9. B
【解析】
【8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之中传播,会使地面物体出现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液态、气体之中传播,会使地面物体出现上下颠簸。因此地震发生时,地震波自地下传播而来,先到达的纵波使同学们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到达的横波使同学们感受到水平(左右)晃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岩浆主要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B正确;岩石圈和地壳位于软流层以上,AC错误;地核位于软流层所在的地幔圈层以下,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S波)传播的速度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中传播。
10. 共享单车在中国迅猛发展,主要覆盖年轻用户群体。打开手机软件,就可在线查看实时单车情况。在骑行过程中,时钟模块计时,定位模块记录车辆位置,骑行结束后,手机上显示骑行时间、费用以及骑行的路线和距离。使用公享单车时,主要利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GPS和RSB. GPS和GISC. RS和GISD. GRS和GIS
【答案】B
【解析】
【详解】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以数据分析处理,手机上显示骑行时间、费用以及骑行的路线和距离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和导航,记录车辆位置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故选B。
11. 下图是新月形沙丘的等高线示意图。根据沙丘形态判断,该地盛行风向为( )
A. 偏南风B. 偏北风C. 偏东风D. 偏西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等高线稀疏;背风坡陡,等高线密集。读图可知,该新月形沙丘西坡缓,东坡陡,因此该地盛行风向为偏西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3年8月,杭州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石灰岩地层中发现菊石化石。资料表明,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直到白垩纪晚期灭绝。下图左图为菊石化石图片,右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菊石出现的地质年代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B. 该地质年代地层中可能出现鱼类化石
C. 七大洲和四大洋轮廓初现D.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
13. 根据材料中信息推测,菊石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 )
A. 海洋B. 沙漠C. 草原D. 森林
14. 关于白垩纪地质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
A. 蕨类植物繁盛B. 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
C. 被子植物繁盛D. 恐龙灭绝
【答案】12. B 13. A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可知其形成年代距今约为4亿年左右,根据右图可推知菊石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奥陶纪,B正确;重要的铁矿成矿期是前寒武纪,A错误;七大洲和四大洋轮廓初现、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均发生在新生代,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由图文材料可知,杭州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石灰岩地层中发现菊石化石,石灰岩是海相沉积岩层,且古生代以海洋环境为主,海生生物繁盛,当时生存环境最可能是海洋,A正确;沙漠、草原、森林是陆地环境,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由图文可知,白垩纪地质时期(6500万年前)为中生代时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二叠纪,B错误;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C错误;恐龙灭绝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D正确。故选D。
【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分布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表示的是( )
A. 温度、盐度、密度B. 密度、温度、盐度
C. 密度、盐度、温度D. 盐度、温度、密度
16. 关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影响不正确的是( )
A. 海水的温度与渔业生产有关B. 海水的温度会影响海洋运输
C. 可利用海水晒盐D. 海水的密度不影响人类活动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表层水温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海洋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度海区递减;海洋表层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大,两极海域最大。由此判断①为密度,②为盐度,③为温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影响有:海水的温度与渔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排除A;温度和盐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水的密度会影响船只的航行,排除B;可利用海水晒盐,排除C;海水的密度会影响人类活动,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水温度调节大气温度,影响气候;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海水温度变化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摄食、产卵、洄游、死亡等并影响鱼类种群的变化,最终影响到渔业资源的数员、质量及其开发利用;海水温度对海洋运输有影响,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读海洋和大气间水热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18. 图中表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方式是( )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
【答案】17. A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蒸发和降水。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海面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是海面,而根本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为①,A正确;因此排除B、C、D,选择A。
【18题详解】
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分,大气通过降水返还海洋水分,是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环节,故选择③④,即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简单来讲主要包含三大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分析即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首先是大气直接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受热升温;然后剩余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升高,地面又会向外辐射能量,大气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受热升温。
2023年10月31日7时2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减速阶段时,主伞打开减速,成功降落着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神州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其利用的太空环境的特殊条件是( )
①弱重力②超高温③低辐射④高真空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20. 返回舱主伞打开后,经过的大气层特点是( )
A. 不会产生云雨等天气现象B. 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弱
C. 气温一定随高度的降低而升高D. 可能出现大风影响返回舱的落点
【答案】19. D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中国空间站位于高层大气,为弱重力状态,①正确;太空环境不属于超高温,②错误;太空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应该为高辐射,③错误;太空基本没有大气,为高真空,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减速阶段时,返回舱主伞打开,所以经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云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A错误;对流层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B错误;气温一般随高度的降低而升高,但对流层有逆温层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的现象,C错误;云、雨、雾、雪、大风等天气发生在对流层,所以可能会出现大风影响返回舱的落点和安全,D正确。故选D。
【点睛】对流层主要有四个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不同);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域、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④不同纬度其厚度不均(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
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说明,与“南土”比,“北土”( )
A. 透水性好、持水性好B. 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 透水性差、持水性好D. 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22. 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B. 地貌C. 岩石D. 水文
23. “江南水田冷,宜火粪;江淮以北,宜苗粪”,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 施放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B. 施放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C. 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D. 种植绿肥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答案】21. D 22. A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题意,江南泥土,较为潮湿,江北沙土,较为干燥,江南泥土由于含水量高,空气含量较少,其透气透水性差,持水性较好,江北沙土则完全相反,沙土透气透水性较好,但由于空隙较大,持水性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是旱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表现为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有“江南泥土,江北沙土”之说,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A正确;地貌、岩石、水文的差异不是其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南方水田中,施放草木灰对提高土壤的温度作用不大,草木灰不含有机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微量元素,促进土壤酸碱平衡,AB错误;种植绿肥可以增加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C正确;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本质区别,种植绿肥,可能会加快成土母质的风化速度,D错误。故选C。
【点睛】南北差异是指我国南方北方之间差异,由于我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表现:气候差异南涝北旱;人文差异南经北政;工业差异南轻北重;农业差异南水田北旱地;交通差异南船北马(历史上);建筑差异南尖北平;饮食差异南米北面。
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24. 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 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
C. 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 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
25. 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B. 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 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D. 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
【答案】24. B 25. B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项正确。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弱,B项错误。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项正确。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项正确。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25题详解】
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A项正确、B项错误。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改变,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C项正确。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D项正确。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点睛】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
26. 导致我国东部洪涝多发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②地形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
③雨季时间长④城镇化速度快,不透水路面面积增加
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东部地区属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且相对较集中,雨季时间长,①③正确;我国东部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易发洪涝灾害,②正确;我国东部城镇化速度快,不透水路面面积增加,导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加剧洪涝灾害,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此次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 )
A. 地壳B. 上地幔C. 软流层D. 地核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通常更厚,而海洋地壳则较薄。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且根据材料可知地震发生在近海,故30千米已经超过了此处地壳的厚度,所以此处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上地幔;软流层通常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它是岩石圈下方的一个部分熔融的区域,深度范围大致在50到250千米之间。由于震源深度为30千米,这个深度位于地壳和下方的上地幔之间,但还没有到达软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28. 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 光照B. 热量C. 水分D. 土壤
29. 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长季较长B. 有机物积累多C. 土壤肥力高D. 物种多样性高
【答案】28. B 29. B
【解析】
【2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9题详解】
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故选B。
【点睛】亚寒带针叶林,主要是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生长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50°以北至北极圈左右的地区。 主要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东欧平原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加拿大大部分地区),占世界针叶林的95%。
30. ____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始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A. 水平气压梯度力B. 摩擦力C. 地转偏向力D. 风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影响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A正确;摩擦力不仅影响风的方向,也影响风的大小,因此摩擦力既改变风向,也会改变风速,但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B错误;地转偏向力与大气运动的方向垂直,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C错误;风向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风的表现,D错误。故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再超10亿吨,继续保持世界唯一的超10亿吨超级大港的地位,港口排名实现全球“十连冠”;年集装箱吞吐量首超2600万标准箱,首次跻身世界港口排名前三名。
材料二某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迎来本年度最大的潮水。浙江省海宁市沿江一线盛景,共吸引了超过15.7万游客驻足观看。
(1)从成因和表现比较潮汐与海浪的差异。
(2)轮船进出港时如何利用潮汐?
(3)简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一著名水文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
【答案】(1)成因上: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而潮汐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表现上:海浪大小无规律性,而潮汐海水周期性涨落。
(2)进港、出港时选择高潮位;进港时,应选择潮汐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汐回落时。
(3)农历八月十八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多,推高潮势。
【解析】
【分析】本题以钱塘江大潮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海水的运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潮汐与海浪的成因不同,潮汐主要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海浪主要是海洋中由风力作用产生的。表现上:潮汐在白天海水上涨为潮,夜间海水上涨为汐,一般每日涨落有两次周期性涨落;而在不同的风速、风向和地形条件下,海浪的大小无规律性。
【小问2详解】
轮船进港、出港时应选择高潮位,此时航道较深,有利于航行;进港时,应选择潮汐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汐回落时,以便充分利用潮汐涨落,既节省燃料,也有利于航行安全。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和已学知识分析,农历八月十八日时日、地、月三者一线,太阳的引潮力和月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的叠加,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根据图示,杭州湾呈三角形(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水位被不断推高,在近岸湾口处推起的潮位高;夏秋季节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水位高,杭州湾潮水受河水的顶托作用强,从而抬高潮位;夏秋季节盛行东南季风,风将潮水推向杭州湾,加强了潮势。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黄金12秒”是指在发生地震时,人们应该在地震发生后的前12秒内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支撑这一说法的依据之一便是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上的差异。地震预警系统也是应用此原理,目前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均接入中国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功能,在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时发出预警,为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此次地震震级达到6.2级,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周边5公里内有黄草坪、大山庄、河崖窜、积石山民俗村、赵家地等多个村落。此次地震还伴随着多次余震,并引发砂涌、滑坡、泥石流等。救援过程中,各地救援人员争分夺秒,不遗余力,于2023年12月31日凌晨1时16分,即2023年的最后一天,找到最后两名失联人员。
(1)结合“地震黄金12秒”分析横波和纵波在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上的差异。
(2)说明造成此次地震受灾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3)北斗卫星导航在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指出其特点并说明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答案】(1)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性大。
(2)震级高;震源浅;震中附近村落多;地震发生时是深夜,大多数人已入睡;冬季气温低,失温快;地震引发次生灾害;建筑物抗震能力差等。
(3)特点: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精准定位;面临灾害时发出求救信号;缩短救援时间。
【解析】
【分析】本题以甘肃积石山地震为背景材料,涉及到震级、震源深度、横波、纵波、北斗卫星导航的功能与特点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纵波传播速度快,是地表上下震动,但破坏性小;横波传播速度慢,是地表左右摇摆,但破坏性大。
【小问2详解】
此次地震震级达到6.2级,震源深度10公里,震级高,震源浅;地震周边5公里内有黄草坪、大山庄、河崖窜、积石山民俗村、赵家地等多个村落,震中附近村落多;地震发生在12月18日深夜,地震发生时是深夜,大多数人已入睡;冬季气温低,人体失温快,造成的伤害大;此次地震还伴随着多次余震,并引发砂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积石山经济发展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差等。
【小问3详解】
北斗卫星导航特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 、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 定位精度 为分米、厘米级别,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应用:可以确定精准定位功能;面临灾害时可通过短文通信发出求救信号;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缩短救援时间。
33.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是从土壤颜色、____、____等方面进行的。
(3)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层次,图中序号对应的土壤层名称是①有机层、②____、③____、④淀积层、⑤____、⑥母岩层。
(4)③层中,因____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
(5)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的____与____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
【答案】33. 肥力 34. ①. 土壤质地 ②. 土壤剖面结构
35. ①. 腐殖质层 ②. 淋溶层 ③. 母质层
36. 淋溶 37. ①. 矿物质的成分 ②. 养分状况 ③. 质地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土壤剖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的概念、土壤的观测、土壤的层次、成土母质对土壤的作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土壤的概念,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小问2详解】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土壤的颜色、土壤的质地都会有差别,另外野外对土壤的观察还需要对土壤的剖面结构进行观测,来统计土壤不同层次的厚度和特征。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一般成熟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六层,分别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小问4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③层是淋溶层,淋溶层的形成是因为淋溶作用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
【小问5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物质的矿物质的成分与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x、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11页。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