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讲通练透】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测试(全国通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测试卷)
展开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测试卷),文件包含专题05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卷原卷版docx、专题05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
测试卷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6*3分)
(2023·四川绵阳·一模)在西伯利亚北部山地与北冰洋之间的平坦低地上,冻土层十分深厚,冻土中很难见到一块小石子,腐殖质多,含水量高达70%以上:夏季,一些地方冻土融化造成地表塌陷,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热喀斯特湖”。这里的河流极易游移改道,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湖泊是孤立的水域,仅少数时间可能成为河流水系的一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1.北西伯利亚低地冻土融化后地表极易塌陷,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冻土层( )
A.非常深厚B.含水量大C.腐殖质多D.出露于地表
2.当地孤立的“热喀斯特湖”成为河流水系的时间常见于( )
A.12~次年2月B.3~5月C.6~8月D.9~11月
3.北西伯利亚河流极易游移改道,主要是因为河流( )
①流量季变大 ②落差大 ③含沙量大 ④河床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B 2.C 3.D
【解析】1.冻土融化后地表极易塌陷说明原来支撑地表的物质大量流失,与冻土是否出露地表无关,D错;腐殖质不会随着冻土融化流失,C错;冻土层非常深厚则支撑力强不易塌陷,A错;冻土含水量大,融化后水流失多地表极易塌陷,B对。故选B。
2.“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湖泊是孤立的水域,仅少数时间可能成为河流水系的一部分”,说明当地河流水系存在季节性变化,当水位上升时可以连接湖泊,使湖泊成为水系的一部分,而西伯利亚的河流水位跟降水和融雪有关,6~8月气温高,融雪多,降水丰富,河流水位上涨,C对,A、B、D错。故选C。
3.河流落差大容易下蚀,河流不易改道,②错,A、B错;西伯利亚森林广布,水土流失轻,含沙量小,③错,C错;流量季变大、河床浅,河流容易改道,①④对,D对,故选D。
【点睛】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河曲多,流速慢,夏季冻土融化,河水大增,水位上涨,凌汛的出现,容易使河水冲出河道,发生游移改道。夏季气温高,冻土颗粒小,,融化后易被侵蚀;河流的侧蚀作用强,容易形成凸岸和凹岸或者裁弯取直,改变河流的流动方向,导致河流改道。
(2023春·云南昆明·高三昆明一中阶段练习)海角也称岬角,是指向海突出的夹角状的陆地。约西塔海角位于尼罗河入海口处,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约西塔海角的海岸线变化明显。1970年,位于尼罗河干流上的阿斯旺大坝竣工,对中下游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图为尼罗河局部河段示意图,右图为尼罗河入海口处约西塔海角海岸线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约西塔海角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壳运动②海水侵蚀③大坝建设④气候变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5.图中,约西塔海角的海岸线进退状况及变化速率是( )
A.前进,先快后慢B.前进,先慢后快
C.后退,先快后慢D.后退,先慢后快
6.近些年来约西塔海角海岸线几乎不变的原因是( )
A.修筑海堤B.植树造林C.填海造陆D.调沙补给
【答案】4.B 5.C 6.A
【解析】4.由材料可知,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会影响约西塔海角的海岸线变化,1970年阿斯旺大坝竣工,蓄水拦沙,导致尼罗河注入地中海的水量和泥沙量减少,海水侵蚀加重,由此导致约西塔海角海岸线后退,所以引起约西塔海角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侵蚀和大坝建设导致泥沙输入减少,②③正确;地壳运动、海水升降皆会引起海岸线变动,而图中主要是岬角一带海岸线变动较明显,其他位置变动小,与地壳运动、全球变暖关系较小,①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由图可知,从1945年~2016年约西塔海角的海岸线后退,AB错误;且1945年~1972年历时27年,1972年~1984年历时12年,1984年~2016年历时32年;但三个时间段的后退空间距离差别不大,所以是海岸线后退速度先快后慢,C正确,D错误。故选C。
6.近年来约西塔海角海岸线几乎不变,最可能的原因是修筑堤坝保护海岸,堤坝位置稳定,导致海岸线几乎不变,A正确;而植树造林、填海造陆、调沙补给都会导致海岸线位置持续发生变动,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岸线变化指因海平面升降和地壳运动造成海岸线后退或者前进。由于受海平面升降或地壳活动的影响,引起海水的侵入(海侵)或海水的后退(海退)现象,造成了海岸线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
(2023·四川遂宁·模拟预测)M岛位于渤海东部,岛上分布着风力沉积形成的黄土地层,黄土源地是渤海西侧出露的海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受气候变化影响,渤海海平面反复升降,影响着M岛黄土沉积物粒径的大小。下图显示M岛黄土沉积物粒径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黄土物质从源地搬运至M岛主要依靠( )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8.当黄土源地与M岛之间的距离扩大时,M岛黄土沉积物粒径( )
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9.EF沉积层形成过程中( )
A.气温上升,M岛面积增大B.气温上升,M岛面积减小
C.气温下降,M岛面积增大D.气温下降,M岛面积减小
【答案】7.C 8.A 9.C
【解析】7.由材料可知,M岛位于渤海东部,黄土物质的源地位于渤海西侧出露的海床,所以东南风和东北风不会搬运物质到该岛,AB错误;由于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很少盛行西南风,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8.根据风力沉积规律,黄土源地与M岛之间的距离扩大时,搬运距离越长,沉积的颗粒越小,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由图可知,沉积顺序为由F到E,EF沉积层形成过程中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因气温降低→海平面下降→渤海西侧出露的海床面积增大、M岛面积增大→M岛距沙源地距离缩短→风力搬运能力增强,搬运颗粒变大→风力沉积物粒径变大。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风的搬运能力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碎屑物的粒度大小成反比。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方式也不同,以悬移、跃移和蠕移三种方式进行。
(2023·江苏·模拟预测)板块构造的聚散经历了从板块离散——大洋形成——洋、陆俯冲到陆、陆汇聚和碰撞造山的过程。位于亚洲大陆内部的青藏高原经历了大洋地壳向北俯冲以及印度一亚欧板块碰撞的过程。下图是其形成过程各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丁阶段地势起伏较为和缓主要是由于( )
A.岩浆活动B.地壳抬升C.外力侵蚀D.外力沉积
11.现已广泛认为蛇绿岩层是贴附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上的洋壳碎片,其岩层性质自下而上的顺序一般为( )
A.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C.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D.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答案】10.C 11.A
【解析】10.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洋壳向陆壳俯冲为丁阶段,洋壳与陆壳强烈挤压,陆壳隆起,并受外力侵蚀和削平,所以丁阶段地势起伏较为和缓,C正确,D错误。岩浆活动与地壳抬升是内力作用,会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B错误,故选C。
11.由于蛇绿岩层是贴附于大陆边缘或岛弧上的洋壳碎片,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洋壳碎片其下部应为是由于高温高压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在变质岩之上是岩浆活动较强的岩浆岩,最上部是由于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所以其岩层性质自下而上的顺序一般为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形态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2023·湖南衡阳·校联考模拟预测)图示意某山地地质构造,其中a、b表示岩层,c、d表示断层。完成下面小题。
12.a、b、c地质年龄的先后顺序是( )
A.cbaB.abcC.bacD.bca
1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d断层可能形成于( )
①a岩层形成之前②f岩层形成之前③堆积物形成之后④e岩层形成之后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4.甲处没有e砂砾岩的原因可能是( )
A.被外力侵蚀B.地势高,无沉积C.无河流流经D.堆积物质来源较少
【答案】12.D 13.A 14.A
【解析】12.据图文材料可知,断层c使岩层b发生断裂,但并未使岩层a发生断裂,且岩层b位于岩层a的下方,所以a、b、c地质年龄从先到后依次为bca。故D选项正确。
13.据图文材料可知,第一种可能是a、e岩层没有断裂,是断裂d形成以后右侧下沉,接受沉积后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即断裂形成于a岩层形成之前,①正确。第二种可能是断层d形成于e岩层之后,即断层d左侧花岗岩之上,原来是有a、e岩层的,不过后来被侵蚀掉了,④正确。d断层破坏了f岩层,应在f岩层形成后发生,堆积物应是d断层发生后,形成断陷谷地,后接受堆积形成,②③错误,故选A。
14.据图文材料可知,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砂砾石层发生了倾斜,在甲处向上弯曲,容易被侵蚀,A对;与地势高,河流流经和堆积物质来源无关,BCD错误,故选A。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可总结为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自上而下岩层从新至老(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生物进化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被其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可总结为切穿的新,被切穿的老;侵入的新,被侵入的老。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4)根据海底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023·广东湛江·统考二模)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广东省北部的韶关市仁化县境内,锦江自北向南流经园区,丹霞山山体以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风化洞穴是丹霞山重要的景观地貌类型,在不同岩性上发育着不同形态和规模的风化洞穴,其中蜂窝状洞穴最具特色。下图示意锦江两岸的禄意堂(为较浅的弧形崖壁)和锦石岩洞穴(洞穴内部的蜂窝状洞穴直径和深度均比禄意堂崖壁蜂窝状洞穴大)相对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丹霞山山体崖壁上岩洞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和物理风化B.冰川侵蚀和生物风化
C.风力侵蚀和物理风化D.冻融作用和生物风化
16.禄意堂崖壁上蜂窝状洞穴的直径和深度均比锦石岩洞穴内的小,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内部坚硬,受外力侵蚀弱B.暴露在崖壁外表,受侵蚀严重
C.表层有地衣覆盖,保护作用强D.分布海拔较高,水汽到达量少
【答案】15.A 16.B
【解析】15.根据已学知识,红色砂岩和砾岩属于沉积岩,图示景观位于广东省,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风力侵蚀较弱,没有冻融作用和冰川侵蚀,BCD错误;图中地貌为陡崖,受锦江水汽的影响,岩石因差异化的风化、侵蚀而形成了大大小小涡状洞穴,A正确。故选A。
16.由材料可知,不同岩性上发育着不同形态和规模的风化洞穴,不同岩性的岩石因差异化的风化、侵蚀而形成了大大小小涡状洞穴,读图可知,禄意堂的一侧岩性比较疏松,锦石岩下部洞穴的上部岩石的岩性比较坚硬,禄意堂一侧岩石容易被风化和流水侵蚀,长期的风化和流水侵蚀导致洞穴坍塌,留下的部分洞穴直径和深度均比锦石岩洞穴内的小,B正确,A错误;地衣对外力的侵蚀影响较小,C错误;虽然分布海拔较高,但是接触面积较大,水汽到达量并不少,D错误。故选B。
【点睛】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其中沉积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都是沉积岩。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023·山东青岛·统考二模)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冰碛垄是指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白玉沟冰川伸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随着气候变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了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之后,距今1.6~1万年间,受波堆藏布江水流影响,在白玉沟出口附近形成堰塞体,一个古湖在河谷出现,6000年后该湖溃决。考察发现,古湖段河床的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的垂直分异。图8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区域地貌。
(1)判断Ⅰ、Ⅱ期冰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并比较两者的分布差异。(6分)
(2)分析古湖段河床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垂直分异的原因。(4分)
【答案】(1)I期冰碛垄先形成,II期冰碛垄后形成(2分)。
分布差异:与II期冰碛垄相比,I期冰碛垄分布范围较大(2分);分布在冰川末端的I期冰碛垄海拔位置较高;I期冰碛垄覆盖在I期冰碛垄之上(2分)。
(2)古湖溃决前,湖水平静,水流速度较慢,搬运作用弱,粒径较小的沉积物可堆积湖底(2分);古湖溃决后,河流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可堆积河床,并覆盖到粒径较小的沉积物之上(2分)。
【详解】(1)根据材料“冰碛垄是指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白玉沟冰川伸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随着气候变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了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可知,因此I期冰碛垄先形成,II期冰碛垄后形成。分布差异:根据图中信息,与II期冰碛垄相比,I期冰碛垄分布范围较大;I期冰碛垄分布在冰川末端,海拔位置较高;Ⅱ期冰碛垄覆盖在I期冰碛垄之上。
(2)根据材料信息,受波堆藏布江水流影响,在白玉沟出口附近形成堰塞体,一个古湖在河谷出现,6000年后该湖溃决。古湖溃决前,湖水水流速度较慢,搬运作用弱,粒径较小的沉积物可堆积湖底﹔古湖溃决后,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可堆积河床,并覆盖到粒径较小的沉积物之上,导致古湖段河床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垂直分异。
【点睛】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18.(2023·四川德阳·四川省绵竹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基索三河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由未曾川、揖斐川、长良川组成,中下游主要为平原,历史上三河之间易摆动。未曾川为基索三河中最长的河流,下游河道中多心滩,河岸多边滩,东岸发育沙丘.13世纪开始,当地在未曾川下游沿岸修筑堤坝,堤坝建成后,河岸沙丘进一步扩走。19世纪,人们修筑堤坝将长良川和木曾川、揖斐川分隔,使得长良川由流入未曾川改为流A揖斐川。目前,基索三河下游已成为日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名古屋为国际化大都市。下图示意基索三河下游水系。
(1)简述木曾川河岸沙丘仅分布存河道东岸的原因。(6分)
(2)比较木曾川心滩、边滩、沙丘平均粒径大小,并分析原因。(6分)
(3)木曾川下游沿岸的堤坝建成后,沙丘进一步扩大,对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4)分别说明修筑堤坝将长良川和木曾川、揖斐川分隔的目的。(4分)
【答案】(1)冬季盛行西北风,将裸露河滩上松散的物质向东南搬运,在河道东岸沉积(2分);东岸为河流左岸,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成为堆积岸,侵蚀较弱(2分);西岸位于基索三河之间摆动的范围内,沙丘易被破坏(2分)。
(2)心滩>边滩>沙丘(2分)。原因:河道中心附近水域较深,流速较快,搬运能力较强,因此组成心滩的颗粒较大;河岸附近受摩擦力影响大,流速慢,搬运能力弱,组成边滩的颗粒较小;沙丘是风力将河滩中的物质再次侵蚀、搬运、堆积而成,细小颗粒易被风力侵蚀,因此沙丘的平均粒径最小。(2分一点,任两点得4分)
(3)河道摆动受到约束,洪水来临时,泥沙只能淤积在固定的河道,河床抬高加快(2分);枯水期出露的河滩范围增大,沙源增加(2分);河流难以侵蚀破坏河岸沙丘,河岸沙丘易保存(2分)。
(4)与木曾川分隔的目的:避免长良川来沙汇人木曾川下游,改善木曾川口名古屋港的淤积状况(2分)。与揖斐川分隔的目的:为两河交汇延长时间,避免快速汇流导致水位迅猛上涨,形成洪灾(2分)。
【分析】本大题以基索三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河流堆积地貌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日本冬季盛行盛行西北风,可将裸露河滩上松散的物质向东南搬运,风速降低时在河道东岸沉积。由题干可知:河流由北向南流动,由此可判断东岸较为平直,为河流左岸,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为堆积岸,侵蚀较弱,沙丘不易被破坏,而西岸为基索三河之间摆动的范围,沙丘易被破坏。
(2)心滩位于河道中心附近,此处水域较深,流速较快,搬运能力较强,因此组成心滩的颗粒较大;河岸多边滩,而河岸附近受摩擦力影响大,流速变慢,搬运能力减弱,因此组成边滩的颗粒较小;沙丘是风力将河滩中的物质再次侵蚀、搬运、堆积而成,只有细小颗粒才易被风力侵蚀,因此沙丘平均粒径最小。故心滩、边滩、沙丘平均粒径大小依次减小。
(3)结合题干所述“堤坝建成后,沙丘进一步扩大”,,可以从洪水期和枯水期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解释。河道摆动受到约束,洪水期,泥沙只能淤积在固定的河道,河床抬高加快,沙源增加;枯水期,出露的河滩范围增大,沙源增加,同时河流难以侵蚀破坏河岸沙丘,河岸沙丘易保存,综合使得沙丘进一步扩大。
(4)由材料可知,木曾川为基索三河中最长的河流,下游河道中多心滩,河岸多边滩,东岸发育沙丘,因此木曾川本身含沙量比较大,而长良川汇入木曾川下游时,来沙多,可能会加重木曾川口名古屋港的淤积状况,因此修筑堤坝将长良川和木曾川分隔,使得长良川由流入木曾川改为流入揖斐川。修筑堤坝将长良川和揖斐川分隔,是为了人为延长两河交汇时间和空间,避免快速汇流导致水位迅猛上涨形成洪灾,对下游地区造成危害。
19.(2023·陕西宝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美国“魔鬼塔”耸立在怀俄明州的平原上,高度有264米,塔身几乎直立,塔基部坡度较缓。塔身及顶部少有植被生长,而塔基及周边地区草木繁茂。研究表明,5000万年前,怀俄明州还位于海平面下,岩浆活动形成火山颈,岩浆冷却结晶过程中收缩、断裂,产生大量垂直裂隙,形成多边形小柱体,后经过一系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如今的模样。下面左图为美国“魔鬼塔”的形成示意图,右图为“魔鬼塔”实景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文信息,说明“魔鬼塔”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6分)
(2)分析“魔鬼塔”身部陡峭,塔基坡度和缓的原因。(6分)
(3)“魔鬼塔”塔身及顶部少有植被生长,塔基及周边地区草木繁茂。推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4分)
(4)有人认为“魔鬼塔”最终会消失,也有人认为“魔鬼塔”会慢慢长高。请对这两种观点做出合理解释。(4分)
【答案】(1)5000万年前由于岩浆活动侵入海底岩层形成火山颈(2分);后经过地壳运动抬升,海洋变为陆地(2分);后经外力不断的风化、侵蚀,火山颈周边沉积岩被侵蚀,而较为坚硬的火山颈岩浆岩存留下来,形成如今的“魔鬼塔”(2分)。(言之有理即可)
(2)火山颈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垂直裂隙(垂直节理),形成多边形小柱体(2分);后经外力不断风化、侵蚀,外围小柱体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脱落,魔鬼塔形成陡峭塔身(2分);风化崩塌碎屑物在塔底部堆积,形成缓坡(2分)。(言之有理即可)
(3)塔身及顶部土壤发育较差,水分条件较差,不利于植被生长发育(2分);而塔底周围土壤发育较好,土层深厚,水分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生长(2分)。(言之有理即可)
(4)消失:“魔鬼塔”岩石虽然坚硬,但外力风化,外力侵蚀作用下会逐渐变矮直至消失(2分)。
长高:地壳不断抬升,而“魔鬼塔”岩石坚硬,不易风化侵蚀,相对高度就会变高(2分)。(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美国“魔鬼塔”为材料,涉及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过程、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5000万年前由于岩浆活动,自下而上侵入海底岩层,侵入型岩浆岩形成火山颈;后经过地壳运动抬升,海洋变为陆地;后经外力不断的风化、侵蚀,地平面不断下降,火山颈周边沉积岩被侵蚀,而较为坚硬的火山颈岩浆岩存留下来,耸立在地表之上,形成如今的“魔鬼塔”。
(2)火山颈岩浆岩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垂直裂隙,冷却过程中形成多边形小柱体;后经外力不断风化、侵蚀,沿裂隙节理发育,外围小柱体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脱落,魔鬼塔上部形成陡峭塔身;风化崩塌碎屑物在塔底部形成堆积体塔基,重力作用下形成缓坡。
(3)塔身及顶部以岩浆岩为主,风化形成土壤发育较差,无法留存水分,不利于植被生长发育;而塔底岩石破碎,易风化侵蚀,周围土壤发育较好,土层相对深厚,留存水分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生长。
(4)消失:“魔鬼塔”岩石虽然坚硬,但在外力风化,外力侵蚀作用下,只降低不升高,会逐渐变矮直至消失。
或长高:地壳不断抬升,而“魔鬼塔”岩石坚硬,不易风化侵蚀,侵蚀速度比地壳整体抬升速度慢,相对高度就会变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02 地球的宇宙环境(专题测试),文件包含专题02地球的宇宙环境测试原卷版docx、专题02地球的宇宙环境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3讲 城镇化(练透),文件包含第23讲城镇化练习原卷版docx、第23讲城镇化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第21讲 人口迁移(练透),文件包含第21讲人口迁移练习原卷版docx、第21讲人口迁移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