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展开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里亚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为什么事实上大多数民族以宗教的观念和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这种追求如果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为什么中国人竟是一个例外?若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对于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觉解?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以叫做“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有人会倾向于把超道德价值叫做宗教价值。但是依我看来,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除非此处宗教的含义与前面所说的不同。例如,爱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价值,但是在斯宾诺莎哲学里就不是宗教价值,因为斯宾诺莎所说的上帝实际上是宇宙。严格地讲,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从而人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后者是道德价值。所以,说基督教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是很成问题的。它是准超道德价值,而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才是真超道德价值。
对以上的问题,我要回答说,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种损益的不同暂且不论,《老子》这个说法我也不完全同意。现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
哲学的功用,尤其是形而上学的功用,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这个看法,当代西方哲学的维也纳学派也作了发挥,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为了不同的目的。从他们的辩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
宗教倒是给予实际的信息,不过宗教给予的信息,与科学给予的信息,不相调和。所以在西方,宗教与科学向来有冲突。科学前进一步,宗教就后退一步;在科学进展的面前,宗教的权威降低了。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
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宗教的洪福。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哲学和宗教都和人生有关系,宗教中包含着一些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学都是哲学的学派而不是宗教。
B.大多数民族的生活中宗教都非常重要,中国文化精神不以宗教为基础,也不意味着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不追求。
C.文中所引《老子》的话,说明了中国哲学的传统由为学和为道构成,作者引用的目的就是要表明二者的区别。
D.文章最后提到的“宗教的洪福”是指人们通过宗教获得的超道德价值,实际上是并不纯粹的“准超道德价值”。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四书”虽然不讲创世纪、天堂地狱,但是能够使人们对人生有反思,指导人们按照哲学去生活,使人们获得超道德价值。
B.中国在丧祭时,“和尚和道土一齐参加”,可见这里中国人对于佛教、道教的兴趣并不在恪守他们宗教的教条、仪式上。
C.哲学满足了中国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所以他们都极其关心能提高心灵境界的哲学,都不大关心也不信奉宗教。
D.在给予实际的信息方面,宗教随着科学的进展权威降低,放弃了宗教的人可以借助哲学获得更高的价值。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七、八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倡导“孝治”,而“忠臣之事君,犹孝子之事父也”,“忠君”升华为儒家知识分子崇高标准。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可以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
C.边远地区的傩戏中,水神河伯被换成了灌县李冰,民众因为他缔造都江堰的功德而爱戴他,世世供奉,崇敬祭祀。
D.李白诗里“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之句,涉及到了道教教人飞升、超脱死亡的方术,也说明人们超乎现世的追求。
4.作者大胆预测说“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5.本文摘编自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开头部分,既体现了冯先生“全史在胸”的学术视野,又体现了他对史实的独到见解。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舒茹志鹃
天暖了,花开了,树上已抽出新条,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一切都在向上窜向上冒。在庄稼还是“苗”的时候,就要给它移植,添水,加肥,锄草。“苗壮五分熟”,半年的收成,一半就看这时候的功夫。在这里,人过得紧张、热烈,有点辛苦,而生命的意味却更加深长。我正默想着,阿舒进来了。
“讲故事。”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接着就伏在我肩膀上,纠缠不歇。我朝她那张娃娃脸看看,便决定给她讲一些解放前农民的生活和斗争。我答应讲了,阿舒倒又提出了条件:“苦不苦?苦得我不要听。我要听有趣的。”
她不要苦的,她要喜剧,要大团圆,而我却偏偏觉得她需要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有趣”的。
于是,从这天起,我每天晚上要给她讲两个故事,一个是“有趣”的,一个则是不那么“有趣”的。她听故事的态度认真极了,不插嘴也不大笑,嘴巴微微张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带着惊讶,欢喜,坦率地看着人。
每晚必来的,还有一位,就是小队长阿舒娘,来和我谈白天的生产。娘来了,阿舒就着急。“唉!不懂人事不知愁啊!”阿舒娘又是这句老话。
说阿舒不懂人事不知愁,我同意;但是老支书说的“要她愁什么呢”,我也觉得有理。我总想在以上两种说法当中,挑选一个,但是每天都决定不下。“十七”这个年龄,真是个奇妙的年龄。
阿舒小学毕业了,稻子也黄了。
村边金色的稻子在沙沙作响,透过厚厚的稻穗,前面一块后季晚稻试验田里有灯光在摇晃,这是有人在诱蛾子呢!
“是伯伯!”阿舒眼睛尖。
“今年单季稻长得不错。”我说了一句,老支书立即抬起头来,眼梢的皱纹像扇子似的舒展开来,“嗨嗨,错是不错,不过……你倒估估看?”别人的估产,对老支书已是一种极大的快慰。
“错不了,少了七百五十斤你来问我。”田根公公说得斩钉截铁。
老支书连连摇头,“不行,赶不上啊!”我看他,肚里一定还有一个什么指标。“伯伯,我们跟哪个队挑战比赛了?”
“比赛?我跟谁比赛?……不过,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老支书站起来,把灯挂在架子上。立即,①老支书的身影映在厚厚的稻子上,灯晃动着,巨大的人影晃动着。老支书在说话:
“人人都有一辈子,有人一辈子做的事,硬是有些人活几辈子也赶不上的,这是什么缘故!”他看着远处,好像在问自己,又好像在问那高高的天,问那无垠的土地,大片的庄稼。
“这叫什么,”田根公公含着早烟嘴,稳稳地说道,“这叫有人活得像一条龙,有人活得像条虫。”
他们这么谈着,阿舒迷惘了,忽然笑道:“做条龙有什么好处?”
“你不懂。”老支书爱护地朝她看了一眼,说道,“上半年的小麦,就算它一亩少收九十斤,全大队一千七百亩,算算看……”
阿舒用最快的速度,把答数算了出来。老支书说:“看,国家要少收入十五万三千斤的粮食。”
当我们往回走的时候,我听见阿舒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好像刚刚干了一件重活儿一样。
第二天去公社开会。会议上,老支书站起来了,说道:“我们上半年小麦歉收,我要负责任。半年的收获,不够我们队吃三个月的,我们自己是种粮食的人,可现在吃的粮是乘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从别处运来的……”阿舒不安地转动着,把辫梢一圈紧似一圈地绕在手指上。
“……好多人都说我们水稻不错,可是我们全年的产量跟人家比起来,我们还是要吃人家的,穿人家的,我们……”老支书说到这里,装着旱烟的手都颤颤的了。我看着阿舒,②她一动不动地挺坐着,两只手捏着那只精心打起来的蝴蝶结,放在嘴里咬,把绸带上的丝都咬下来了。
“阿舒,你在千什么?”我碰了碰她,她茫然地朝我看看,像什么也没听见,仍咬着蝴蝶结,绿色的绸丝,一缕一缕地飘落下来。
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思想凝住在哪一点上?
“伯伯是一条龙。”阿舒忽然没头没脑地说,“田根公公说的那条‘龙’是什么意思,我懂了。”
“我懂了,我懂了。”风在吹,云在移动,太阳渐渐西下,上弦月已经挂在当空,一天快要结束了。③这一天里,在南方,在北方,多少小生命出生了,多少铁变成了钢,多少棉花变成了布匹,多少粮食收进了仓。在这里,十七岁的阿舒说“我懂了”。我发现“十七”这个年龄,不仅仅是奇妙,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年岁。
第二天一早,我刚起身,忽听窗外有人说话:
“一层河泥,一层这玩意,倒是肥的呀。”
我推门一看,是老支书和阿舒娘朝外站在窗边议论,前面,那条河边上,阿舒带着她那个小组的全体成员——五个姑娘,正在河边捞菱藤。
“她们在玩什么呀!”我问阿舒娘,阿舒娘不以为然地说:“在积肥呀!”我忍住笑,出来拉了阿舒娘朝河边走去,一边朝阿舒叫道:“阿舒,你们在干什么呀!”
“④我们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呢!”阿舒嚷道。姑娘们都是裤脚卷到大腿上,手里一式拿着两根长竹竿,嘻嘻哈哈地用竹竿夹住那些菱藤,真像下面似的,把藤绞在竹竿上,然后拖上岸来。阿舒娘一看她们这半身的泥水,不禁又笑着感叹道:
“唉!阿舒,你真是……”阿舒娘说到这,忽然来了个急刹车,下面那句“不懂人事不知愁”竟破例留在喉咙里面。
河边,菱藤已推成了几个小山。几个幼儿园的孩子乐极了,在旁边转来转去,忙着采藤上的残菱。
“开心吧?”我问那些围兜袋里塞满了菱的小孩子。
“开心,”阿舒大声回答道,“这才真叫开心呢,你看!”阿舒朝岸上指了指。
那头岸上,竖着一块大黑板,黑板上写着她们积肥的指标数和已完成数,上面总的题额是极大极醒目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
努力什么,争取什么,没有写出,可是我明白,她们要争取的,绝对不仅仅是完成积肥的指标。
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暖花开,植物冒出新芽,烘托出当时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
B.文中强调“十七岁”奇妙且重要,是因为十七岁既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又是一个自认为成熟的年龄。
C.从把“不懂人事不知愁”的话挂在嘴边,到“破例留在喉咙里面”,阿舒娘的变化,侧面表现出阿舒的成长。
D.黑板上的四个大字“努力!争取!”不仅表达了阿舒她们完成指标的决心,更展现了她们昂扬的精神风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借老支书映在稻子上的巨大身影凸显他形象的高大,赞美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B.句子②通过“挺坐”“捏”“咬”等动作描写表明阿舒听到老支书话后变得迷茫。
C.句子③通过一连串排比句增强了抒情意味,将阿舒的成长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
D.句子④中阿舒用“给土地老爷下寿面”做比喻,让人感受到她从劳动中获得了快乐。
8.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阿舒的成长历程。(4分)
9.茹志鹃在《追求更高的境界》一文中强调,小说创作要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再现优美的典型。请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追求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择物而贵取一也。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当举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举难》)
材料二:
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岂有能大而不能小乎?凡所谓能大而不能小,其语出于性有宽急。性有宽急,故宜有大小。宽弘之人,宜为郡国,使下得施其功,而总成其事。急小之人,宜理百里,使事办于己。然则郡之与县,异体之大小者也。以实理宽急论辩之,则当言大小异宜,不当言能大不能小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节选自《人物志·材能》)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卫之去A齐B不远C君D不若使人问E之F而固贤者G也H用之未晚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指完美、十全十美,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全”词义相同。
B.任车,文中指装载货物的车,与下文宁戚乘坐的“后车”意思不同。
C.权,衡量、比较,与《过秦论》中“比权量力”的“权”词义相同。
D.治,指治理,与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中的“治”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尺长的树木必定会有节结,一寸大的玉石必定会有瑕疵,即使古代圣贤——尧、舜、禹等,也有受人诋毁之处。
B.君子得到人民拥护,不贤的人失去亲情,其根本在于要求不同,君子用义的标准要求自己,用一般标准要求别人。
C.齐桓公没有接纳群臣的建议,不调查宁戚品行就准备对他加以重用,是因为担心会查出宁戚的小恶从而失去人才。
D.材料二将性情宽宏的人与急狭的人进行对比,认为前者意义价值更大,因为性情宽宏的人能统筹大事,治理郡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2)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
14.学校将举行模拟招聘会,请从招聘者或应聘者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材料对你的启发。(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跋徐恭仲省干①近诗 杨万里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
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②。
[注]①省干:宋代总领所属下监当官别称。②黄陈、陶谢:黄庭坚、陈师道,陶渊明、谢灵运。
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 陆 游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
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题材类似,属于“题跋诗”,都是作者对某人诗作进行优劣点评。
B.杨诗并非故意唐突“黄陈陶谢”等前贤,而是旨在表明自己的创作主张。
C.陆诗批评“欲镂虚空”的“痴人”,指出“法不孤生”的道理古今相同。
D.陆诗所说“妙处”,既是对萧秀才赞美,也是陆游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
16.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杨万里、陆游分别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想象无感情的动物竟能闻乐起舞来突出音乐的感染力, 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洞箫声可以“______”,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箜篌声能使“______”。
(2)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______”。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______”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 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抗倭记》中写道:“戚继光调至浙江御倭前线,面对凶恶的侵略者,他毫不畏惧,斗志昂扬地吟诵起前人的名句:‘ 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记得在小学里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能文”的大师兄,在一篇作文的开头写下这么两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我们看了都非常佩服。后来知道这两句是有来历的,只是字句有些出入。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所以 A )。①只有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包括外界情况和本人意图),情况一变,话也跟着一变。②至于猩猩,西方学者根据拿黑猩猩做实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B ,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③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④人类的视觉最发达,而且语言诉之于听觉。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⑤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⑥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⑦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不用说。⑧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前后关联,逻辑严密,表意完整。要求:所填句子至少包含一个成语,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①~⑧处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三处语病或标点使用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反方二辩:我们问的是应该做红花还是想做红花?
正方二辩:人类总是有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我们应该以红花为目标,做绿叶的人也想做红花,做绿叶的只是没有达到他的目标而已。
反方二辩:对方误认为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不是所有人都做红花,中国那么多人里有多少能做红花呢?不是只有红花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绿叶也起作用。请解释。
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
反方二辩:正方二辩犯了严重的错误,要以红花为目标,就并不代表去做红花。对方也默认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红花。
正方四辩:绿叶是团体合作,绿叶在合作中,也想突出自己成为红花。
主 持 人:时间到。下面有请正方二辩提问,请。(掌声)
正方二辩:奥斯卡金像奖中有一个奖,是男女配角,那你们认为他们是红花还是绿叶呢?
反方一辩:是绿叶。
正方二辩:为什么你们认为是绿叶呢?
反方二辩:他是一片出色的绿叶,像雷锋一生都在默默地为人们服务,而去世后一直被人们传颂,他是绿叶,而不是红花。
20.请补全以下空格。(3分)
①双方的辩题:______;
②反方的辩论立场:______;
③主持人话语下面,正反双方均运用了______(填一种论证方法)。
21.不仅在辩论中需要逻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必须具备识别逻辑谬误的能力。“同一律”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话题始终保持如一,下列四句中,违反了同一律的一项是(2分)
A.课代表催王同学:“就缺你的作业了,别老缺交”。王同学说:“天天交作业的,成绩未必比我好。”
B.上次张同学转发十次“锦鲤”图片,考出好成绩。这次我也转发了,我也一定能考好。
C.你们说的明星人设崩塌、带货主播被罚,我从不关心,我只知道某带货主播被罚13.41亿。
D.吴京主演的电影《长津湖》票房大卖,他应把片酬捐给志愿军老兵,才能证明自己爱国。
(三)语言文字运用 Ⅲ(本题共 1 小题,5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为弘扬体育精神,在龙年来临之际,某校体育社团向全体师生征集“卡通龙”形象设计。
请设计一个“卡通龙”,简要说明其形象构成及设计理由。
要求:形象鲜明,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联名、跨界、混搭等体现多元融合的社会现象,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有的创造了商业营销的奇迹神话,有的推动了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有的促进了亚文化星火燎原;但也有的打“擦边球”,玩“恶趣味”,被批评抵制。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学年第二学期G12模拟高三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9分)
1.(3分)C2.(3分)C3.(3分)B
4.(4分)
①宗教随着科学发展而将被人们放弃;②哲学因为能够让人获得真正的超道德价值能够替代宗教;③哲学可以通过更直接途径获得更纯粹的价值,作为替代者优于宗教;④中国的哲学传统已经证明,无需宗教,人们按照哲学去生活就能体验到超道德价值。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全史在胸:①作者站在人类文明文化发展的全局高位,纵贯中西宗教、哲学发展;②作者谙熟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源流根脉,准确把握了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独到见解:③作者对哲学定义、超道德的价值标准、哲学的功用等。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16分)
6.(3分)B7.(3分)B
8.(4分)
①一开始,阿舒只想听“有趣”的故事,表明了阿舒的单纯、天真,不懂人事;②后来,在稻田边老支书等人的话对阿舒有所触动,阿舒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③公社开会,阿舒由老支书的话领悟到人生应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④最后,阿舒带领小组成员投入到积肥劳动中,并在劳动中感受到了快乐,从行动表明青年人投入到国家建设中的决心和意义。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通过语言、动作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形象;②以小见大,通过“这一个”凸显了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分)
10.(3分)CFH
评分参考: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3分)C12.(3分)C
13.(8分)
(1)(4分)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饭”“疾”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如果能用来烹煮牛犊,则怎么会不能用来烹煮小鸡呢?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烹”“岂”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
聘用者:①要善于发现并用人的长处;②不以大小判断人才,要知人善任。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应聘者:①要善于展示自己的优点;②明确自己的能力和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9分)
15.(3分)A
16.(6分)
示例:
①杨诗提出诗歌创作要有自己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不能因袭前人。
如果一味因袭前人,替别人流传宗派,自己会感到很羞耻。②陆诗提出诗歌创作要
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能闭门造车。陆游指出作家的艺术构思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
能指望任何的“写作指南”,而是由火热的现实生活激发出来的。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6分)
17.(6分)
(1)舞幽壑之潜蛟老鱼跳波瘦蛟舞
(2)此时无声胜有声往往取酒还独倾
评分参考: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示例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示例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分参考: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10分)
18.(4分)
示例:
A.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
B.人类的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
评分参考: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未包含成语不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6分)
示例:
第①句:括号应放在“具体情况”后面;
第②句:“西方学者”和“根据”互换;
第④句:“而且”改为“然而”之类表转折的关联词;
评分参考:
序号准确,各给1分,修改正确各给1分。
(二)(5分)
20.(3分)
示例:
①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
②人应该做绿叶;
③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评分参考:
每写出一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2分)A
(三)(5分)
22.(5分)
示例:
整体是一个面带微笑、奔跑着的橘黄色“卡通龙”;两个龙角是天平的变形;右手高举红色的火炬;身穿绿色的运动衣。奔跑的形象象征体育健儿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突出的“天平式”龙角,体现体育竞赛公平、公正的原则;火炬代表奥林匹精神;衣服的绿色寓意着体育运动健儿的奋力拼搏,也象征着运动使我们充满了活力。
评分参考:
形象构成2分,设计理由3分。合理即可。
少于100字或超过150字,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