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日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含解析
展开语文试题2024.01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涵义。
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宋代严羽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 天宝诗坛。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高棅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 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 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 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盛唐分期概念的分歧,正体现了后世对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之关系的思考。
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 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元明以降学者则带入辨体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其时诗体大备、时人各有专擅的盛唐风貌。尤其是高棅《唐诗品汇》在各类诗体下按“正宗”“大家” “名家” “羽翼”等排列诸家、 收录作品,十分直观地展示了他心目中盛唐代表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性的作家作品的范围。
与此同时,历来论者都认可杜甫为盛唐诗人,但又对杜诗超出唐诗主流风格之外的特质颇有体会, 于是产生了对于盛唐之“正体”和“变体”的探讨。 严羽已经注意到“众唐人是一样, 少陵是一样”。 王世懋进一步论及杜诗多有“变态”之处,说: “特高于盛唐者, 以其有深句、老句也。 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 丽句也。 ”可见,杜甫的诗在盛唐主流风格之外,又具备独造之变体,既有沉郁的深句,也有磅礴的丽句。这一现象历来就是古人所关心的问题。就杜甫的“不离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包容性; 就杜甫的“超出盛唐”而言,我们看到盛唐艺术规范的限度所在。
盛唐诗学型范的基本内涵, 包含了风骨健举、气象浑厚、风神超越、兴象玲珑等美学范畴,也包含了古体、近体发展新变所形成的体制风貌。 对盛唐诗歌艺术典范的阐发,可以溯及殷璠“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这一经典论断。其后,宋元明清学者一直重视对盛唐诗风特质的揭示,盛唐型范主要是由他们心目中典型的审美范畴、体式风格和作家经典来共同诠释。严羽提出盛唐诗的独到之处在于“兴趣”和“妙悟”,他认为盛唐诗并不依恃学理思力,而是具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特点。明代学者的最大创见则在于,更加明确地阐发出盛唐诗的特质,提出了一些影响至今的经典美学范畴。如胡应麟以“体格声调” “兴象风神”论诗,称赞七言律诗在盛唐“气象神韵,迥自不同”的面貌。至清代王士祯又发展了前人的“兴象风神”观, 可见古人对盛唐诗的批评观念得以不断充实完善。这些经典的论断和表述,既代表了古人对盛唐诗歌艺术型范的理解,也凝结成为他们自身鲜明的诗学理想,他们对盛唐之“盛”的解释和推崇,实际正是对盛唐的诗史价值的认定。
现当代学者探讨诗学型范意义上的盛唐,实际上也是在探求思索盛唐诗的特质是什么,以及哪些作家作品最能代表盛唐诗等问题。林庚用“盛唐气象”概括盛唐诗歌的特质,特别重视作品中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罗宗强进一步强调了盛唐诗浓烈明朗的情感、雄浑壮大的气势和清新自然的审美。其后学者探讨“盛唐气象” “盛唐之音”的美学内涵,大多立足于这些重要结论。由此学界对于盛唐诗歌特质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可见,盛唐诗学研究的推进,正与传统诗学批评一脉相承,至今仍在继续开掘古人论及“盛唐”时的基本议题。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在基本的时间分期内涵之外,更具有诗学型范的涵义。将盛唐划定在哪一段,将哪些作家放入其中,这两个层面的涵义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都关系着如何理解盛唐诗风特质的根本问题。而对盛唐诗歌艺术典型特质的提炼总结,则是随着后人对广阔的诗歌史的整体观察,逐步明确起来的。古代学者主要是在盛唐诗与中晚唐诗、宋诗的对比参照中,越来越清晰地建立起“盛唐”概念的面貌。历代学者在阐发盛唐概念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他们当代的诗学思想,这又从侧面体现了盛唐在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黄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盛唐时期被看作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盛唐之“盛”体现盛唐时期诗歌价值之高,这些是经过后代论者的阐发逐渐凸显出来的。
B. 历代学者对诗歌史上盛唐分期的看法大同小异, 大多认同是开元、 天宝时段, 作者认为将大历初年的八十六人划归盛唐的观点更为客观。
C. 胡应麟以“体格声调” “兴象风神”论诗,比严羽提出的“兴趣” “妙悟”说,在阐发盛唐诗歌的特质方面更明确,其批评观念更完善。
D. 盛唐时段的划分和代表作家的确立是诗歌史上盛唐概念研究的范畴,二者的涵义密切相关,都关系着如何理解盛唐诗风特质的根本问题。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现当代学者对于盛唐分期的论述和高棅的结论相差不大,这表明他们可能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借鉴和吸收,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B. 从时段分期来看,诗歌史上的盛唐和政治历史上的盛唐分期不同,它们既正相关但又不完全重迭,可见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不无关联。
C. 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按“正宗” “大家” “名家” “羽翼”等排列作家作品,直观地展示出盛唐作家的地位高低和作品的水平高下。
D. 对古代诗歌史上盛唐概念的研究延续至今,从侧面体现盛唐诗歌的重要地位,而每每推陈出新又反映出各时代诗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3. 下列诗句,不符合林庚提出的“盛唐气象”诗歌特质的一项是(3分)
A.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B.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C.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脉络。(4分)
5. 文中认为杜甫的诗歌“不离盛唐”,又“超出盛唐”,请结合杜甫《登高》的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 (6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3页(共 10页)(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午夜的风灯 费振钟
一个人踯躅在小城的午夜里,人家的灯火差不多都熄灭了,深巷里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这时候, 小城真的是安静极了,也真的是无聊极了。初冬时节,夜风一起来,吹在身上, 寒战战的,而肚子里又饥饿了,就想回去,但心犹不甘。 ①你原要在小城上重温旧事的, 这旧事自然也包括午夜里的那盏风灯,然而风灯到这时候还没有出现。 看不见往日熟悉的风灯,也许就是你来这座小城最大的缺憾。
沿河的小街仍是昨天的石板街,多由青石铺成,仍是一块块布满斑纹磨圆边角的石头。你也曾在这些地方停留,看水,看石头,看水从石头边流过,一时湍急,一时平缓。 树上飘落的仍是昨天的黄叶,每一片发出簌簌语声; 河水缓慢流淌着,仍是昨天的声音。然而,风灯在哪儿? 昨天那盏玻璃风灯,在这样初冬的午夜,总是在小街一角散发着淡淡的光晕。小街上的人家,任谁打开窗格子,都能够看到。那时候在阁楼上教你读书的祖父,会对你说,街角上的风灯还亮着呢,再把唐人这篇文章诵读两遍! 也许,你就有点恼恨这盏灯为什么老是不走。 不过祖父接着又会说,饿了吧,那就叫人去灯那边端一碗咸米粥上来,你心里就又盼着那灯每天夜里都亮着才好。
其实,你可能并不真的记得那个在灯影中不声不响忙碌的人,那个大家都叫他叶伯伯的老人。 他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你分辨不清他衣服的颜色,看不清他的表情,就算那顶你最熟悉的圆帽子,你也说不清到底是皮的还是毡的,是薄的还是厚的,前面是镶了一枚铜钱还是一枚玉。 当然你更不会知道叶伯伯守着他的担儿, 已经有多少个这样的午夜了。祖父对你说,叶伯伯是个本分的人。你可能似懂非懂。本分,就是在小街上熬米粥吗? 你知道叶伯伯的粥有多么好吃,全城人没有谁比叶伯伯更会熬米粥了。单是粥的种类,就让你馋得忘记不了。②那些甜的莲子粥薏米粥红枣粥桂圆粥,那些咸的酸菜粥笋干粥皮蛋粥肉粥鱼粥, 没有一样不好吃。要说起来, 还是熬粥的米好, 叶伯伯用的米都是他到百多里外太湖一带特选回来的。 熬出来的粥, 汤又黏又稠,上面有一层米油,加上叶伯伯精心做成的配料, 怎么能不好吃呢! 可你对叶伯伯为什么要熬粥,为什么要在深夜里摆着粥担,点着一盏风灯卖粥,还是少年一样的懵懂与无知!
也许对于小城人而言,叶伯伯其实也是陌生的。 大家口里都说叶伯伯,只因叶伯伯的粥进入冬天以后是他们离不开的想头。 叶伯伯的粥是小城冬天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叶伯伯自己却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白天没有人看到叶伯伯, 等叶伯伯在夜晚点亮粥担上的玻璃风灯时,他也不会看到别人了。谁能注意到叶伯伯与小城人的这种关系呢? 没有人注意,其实这给了叶伯伯一种自由。叶伯伯摆着他的粥担,粥担上的风灯独自亮在小城的午
高一语文试题第4页(共 10页)
夜里,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至少叶伯伯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许多年后,有一位作家这样写叶伯伯的粥担和他的风灯:
叶三的担子,是宋代的样式,他祖上传下来的。传了多少代,没人知道。 宋代人的饮食很简朴。 宋代人爱吃粥,粥的花样非常多。 做粥不只是一种日常需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也许是这个原因, 叶三的祖先说不定就是宋代一位做粥的大师。 宋朝后来定都江南的临安,叶三的祖先也就从北方南渡到了江南这个小城,做粥的手艺一直传到叶三手上,有叶三的粥担子可以作证。 叶三的粥担,一头是红木做成的柜笼,里面分成好多层格子,每层格子里放着大、 中、 小几套白瓷碗和勺子; 一头是特制的紫铜粥锅,也分成好几档,每档是不同品种的粥,下面则是一只黄泥小缸炉。 炉火闷着,煲着粥。每天晚上叶三摆好他的宋代样式的粥担子,点亮挂在柜笼上面的风灯。风灯亮了,才是叶三开始卖粥的时候。叶三从夜里九十点钟卖粥,过了凌晨一点钟就收担子,或许这也是宋代遗风吧。
③有谁想到,哪一天,夜晚的风灯和叶伯伯的粥担会不在了?没有人想到。一种东西,成了习惯,人们就觉得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可是真的等到人们开始回忆它时,这才发现这种东西早已消失。夜晚的风灯就是在小城众人视而不见的某天夜晚,忽然就没有了。其实,小城里同时消失的,又何止是夜晚的风灯:那些时间深处的小巷,临街的烧饼炉里正在烘烤着香脆的烧饼,芋艿在盐开水里冒着咸咸的气息; 一家竹器铺里年轻的竹匠在做一只精致的竹盒;街边溪水里上上下下是提着菜篮、米箩忙碌着的媳妇和姑娘们;④门楼边一个悠闲地吸水烟的老人, 老人身后是长长的过道, 幽幽地通向里面的天井和木楼……
一样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好东西,不一定能够留住,哪怕它是宋代的哩! 你今夜所有的惆怅和缺憾,其实是没用的。
(有删改)
6. 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安静的午夜小城里踯躅,无聊、寒冷与饥饿的作者却不甘心就此回家,意在引出下文对儿时旧事的遥想。
B. 在回忆年少读书场景时, “恼恨”与“盼着”两个动词,直接表现作者对午夜的风灯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
C. 在作者童年印象中,卖粥的叶伯伯衣服颜色、具体表情等都是模糊的,由此看出作者年少时的懵懂与无知。
D. 白天没人看到叶伯伯,晚上叶伯伯也看不到别人,写出了叶伯伯的平凡普通,也突出他做粥卖粥时的专注。
高一语文试题第5页(共10页)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将第一人称“我”设计为第二人称“你”,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B. 句子②不加停顿,一气呵成,列举出粥的口味和种类, 意在突出作者对粥的印象深刻和独特情感。
C. 句子③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写出叶伯伯的粥担和风灯消失的出人意料,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D. 句子④是一个长镜头,从门楼边老人吸水烟的场景展开,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画面极具纵深感。
8. “风灯”是本文的重要物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9. 作者家乡将编选一本《家乡风物志》,请从历史渊源、风物特点、文化价值三个方面为叶伯伯的粥担拟写一段推荐语。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梁太祖皇帝,姓朱氏,本名温,宋州砀山人也。 勇有力,凶悍。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起曹、濮, 温亡入贼中。巢陷京师,以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是时,天子在蜀,诸镇会兵讨贼。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或说温曰: “巢起于草莽, 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非有功德兴王之业也, 此岂足与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诸镇之兵日集, 以谋兴复,是唐德未厌于人也。且将军力战于外, 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 ”温以为然, 乃杀其监军严实, 自归于河中, 因王重荣以降。 天子赐温名全忠。 拜全忠汴州刺史。 四月, 诸镇兵破巢,复京师,巢走蓝田。 光启二年三月,进爵王。十二月,徙封吴兴郡王。 天复元年,封为梁王。 天复三年,唐天子还至兴平, 王自为天子执辔, 且泣且行,行十余里,止之。人见者, 咸以为忠。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襄州赵匡凝以为不可遣杨师厚攻之。九月,师厚破襄州。宰相张文蔚率百官来劝为帝。 十八日,即帝位。 大赦天下,改元开平,改国号梁。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一》)
高一语文试题第6页(共10页)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 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 “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惟不绝其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 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 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 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 为言信而善恶明也。 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王欲代唐①使②人谕诸镇③襄州④赵匡凝以为⑤不可⑥遣⑦杨师厚⑧攻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成事,指成就大业,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中的“成事”词义相同。
B. 厌, 指憎恶、嫌弃,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不相同。
C. 执辔, 手持马缰驾车, 引申为驾驭能力,文中指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
D. 著,使……显著,与《赤壁赋》 “舞幽壑之潜蛟”中“舞”的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黄巢于曹、濮两地起兵反唐,朱温逃亡加入黄巢起义军。在黄巢军队一举攻破京城之后,朱温受到黄巢的赏识,被任命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
B. 在与唐军多次作战不利的情况下,有人劝说朱温投降,认为黄巢并非能兴王业之人,朱温果断斩杀监军严实,趁着王重荣投降的时机回到河中。
C. 唐军收复京师后,朱温多次受到朝廷封赏,权势和野心越来越大。后来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说,朱温称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改朝换代。
D. 自后唐以来,人们都把梁称为伪朝,认为梁罪大恶极,应大力谴责,不应褒奖篡权行为。 欧阳修不顾评论者的指责, 秉笔直书,是有用意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 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 (4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7页(共10页)
(2) 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 (4分)
14. 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作者“不伪梁”的原因。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邺中和崔迈著作 寇准
虚室凝愁厌夜眠,长吟静对欲凉天。
梦回故国人空还,望断重城①月自圆。
时泰未能抛组绶②,性孤终是忆林泉。
明朝奉诏遐方去,何处烟江寄客船。
【注】①重城:重重叠叠的城。②组绶:古代系玉佩的丝带,诗中指官爵。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人身处空荡的房间,彻夜难眠,满怀愁绪,无论“长吟”或“静对”都难以排解。
B. 颔联用“空” “自”二字,将诗人梦境中的内心感受与现实月满之相进行鲜明对比。
C. “忆林泉”指诗人念念不忘山野林泉,这与陶渊明“守拙归园田”表达的感情相同。
D. 本诗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交织,蕴含对追求真实自我的思考,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16. 本诗以“凝愁”统摄全诗,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登泰山记》中, “ , ”两句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攀登泰山时的异常艰难。
(2) 《琵琶行》中以乐景衬哀情,写诗人在美好的时光里独自饮酒的两句是:“ , 。 ”
(3) “清风”常会撩动人的心弦,古人常将其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2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自然情况下,树叶落地后会经历一个生化分解的过程。分解的落叶会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落叶分解的营养物质和元素回归土壤,被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重新吸收,这样 A 。 而且,落叶分解时,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碳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在土壤中,这是一个参与碳循环和固碳的过程。
高一语文试题第8页(共 10页)落叶为小型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比如蚂蚁、蛾会在落叶下活动,一些幼虫会在落叶中生存。 同时, 落叶的分解也 B 。 这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①不仅落叶在大自然中有如此多的作用,②而且在不少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③近几年, 许多城市顺应公众建议,④在落叶季纷纷倡导“落叶不扫”或“落叶缓扫”,⑤或是划定景观道,⑥或是有选择地清扫。⑦既彰显自然之美,⑧又凸显人文关怀。 “落叶不扫”或“落叶缓扫”,实际上只是适当延长落叶清理周期,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或落叶残碎后,还是要及时清扫,消除安全隐患。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 (4分)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走向春晖中学,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噪音,给我多少清新的趣味。 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桥。 桥黑色,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地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长。我最爱桥上的栏杆,那变形的万字纹的栏杆; 我在车站门口早就看见了,我爱它的玲珑! 桥之所以可爱,或者便因为这栏杆哩。我在桥上逗留了好些时。这是一个阴天。 山的容光, 被云雾遮了一半,①仿佛淡妆的姑娘。 但三面映照起来, 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 湖在山的趾边, 山在湖的唇边; 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地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 想起“ ( )”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
20.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都有“仿佛”一词,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意义和用法上的不同。(3 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微痕界出无数片像好看的眼睛一般的绿。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高一语文试题第9页(共 10页)2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轻舟已过万重山
B. 野渡无人舟自横
C. 欲回天地入扁舟
D. 青山万里一孤舟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2023 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4.01
1. B [解析]“大历初年八十六人划归盛唐”错。
2. C [解析] “地位高低和作品的水平高下”错。
3. A [解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不符合林庚提出的“盛唐气象”。
4. 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脉络清晰。②首先提出观点,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诗学型范概念。③接着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盛唐概念的涵义进行阐释。④最后阐明研究盛唐概念的意义。
【评分标准】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①“不离盛唐”:颔联营造了落叶萧萧与长江滚滚的雄浑意境,体现出盛唐诗歌磅礴壮丽的主流风格。②“超出盛唐”:尾联饱含诗人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沉郁情感,超出盛唐诗的主流风格。③杜诗“不离盛唐”体现盛唐概念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超出盛唐”体现盛唐概念艺术规范的限度。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 C [解析]“由此可见作者年少时的懵懂与无知”错误。
7. D [解析]“由高到低”错误。
8. ①风灯是全文的线索。从寻找风灯开始,到回忆风灯,再到风灯的消失,贯穿全文。②风灯是叶伯伯卖粥的典型环境,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③风灯象征着那些消失的美好事物,升华文章主旨。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意思对即可。
9.历史渊源:早在宋代就有以粥为食的传统,粥担具有宋代的样式,夜晚卖粥。
风物特点:红木柜笼,紫铜粥锅,粥品种多样, 卖粥时点亮风灯。
文化价值:粥担是小城夜晚生活的重要组成,是小城传统、悠闲、朴素生活方式的象征。
【评分标准】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 ①③⑥ [解析]原文标点: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襄州赵匡凝以为不可, 遣杨师厚攻之。
11. A [解析] “成事不足”中的“成事”是把事情办好的意思。
12. B [解析]“趁着王重荣投降的时机”错误。
13. (1)朱温多次被河中唐将王重荣打败,多次向黄巢请求增兵援助,黄巢军中尉孟楷扣压(信息) 不(向黄巢) 通报。
【评分标准】4分。为……所,表被动; 屡, 多次; 益, 增加; 抑, 按压, 扣压。每点 1分。
(2)况且将军在外奋力作战,可是平庸的人在朝廷内控制朝政,这就是章邯背叛秦朝、归顺楚军的原因啊。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1页(共4页)
【评分标准】4分。于外、于内,状语后置; 制,控制; 所以,……的原因; 归, 归顺,投靠。 每点1分。
14. ①符合《春秋》据实作传的宗旨。②据实书写可使后世信服。③劝诫君主, 彰明善恶。
【评分标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梁太祖皇帝,姓朱,名温,是宋州砀山人。 有力气,凶猛强悍。 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在曹州、 濮州起义,朱温逃亡参加黄巢的军队。 黄巢的军队攻下京城,任命朱温担任东南面行营先锋使。这是,唐僖宗已逃到四川,各藩镇唐兵会师讨伐黄巢军。 朱温多次被河中唐将王重荣打败, 多次向黄巢请求增兵援助,黄巢军中尉孟楷扣压(信息)不(向黄巢) 通报。 有人劝朱温说: “黄巢在民间起兵,侥幸碰上唐朝衰落动乱,只是趁这个机会取代唐朝罢了。他不是有德才、 能兴王业之人,这怎么能够与他共同成就大业呢! 现在唐天子在四川,各藩镇唐兵一天天集中,来谋求兴复唐室,这表明朝廷的道德还没有彻底被人嫌弃。 况且将军在外奋力作战, 可是平庸的人在朝廷内控制朝政,这就是章邯背叛秦朝、 归顺楚军的原因啊。 ”朱温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杀掉黄巢派来的监军严实, 亲自率领军队回到河中,通过唐将王重荣向朝廷投降。唐僖宗赐朱温名全忠。任命朱全忠为汴州刺史。 四月,各藩镇军队打败黄巢的军队,收复京城。 巢军逃到蓝田县。 光启二年三月,进位王爵。 十二月,改封为吴兴郡王。 天复元年,封为梁王。 天复三年,唐天子回到兴平,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边哭边走,十几里路才停下。 沿路看到的人们都以为朱温是忠臣。 朱温想代唐称帝,派人传话给各镇,襄州赵匡凝反对,朱温派杨师厚去攻打他。九月,杨师厚攻破襄州。宰相张文蔚率领百官来劝说朱温称帝。十八日,朱温即帝位。 大赦天下,改元开平,改国号梁。
材料二:
唉! 天下人厌恶梁很久了! 自后唐以来,都把它称为伪朝。到我写五代史,唯独不把梁朝作为伪朝,可有评论者指责我失掉《春秋》的宗旨,说“梁罪大恶极,应当大力谴责,却反而加以褒奖,这是褒奖篡夺地位,不符合孔子《春秋》的大义”。 我回答说:“这就是《春秋》的大义啊!鲁桓公杀隐公自立为君,宣公杀子赤自立为君,孔子在《春秋》一书里都没有不称他们为君。只有把他们称为君, 才能在这里看出《春秋》的用意啊。要想在后世显示他的罪过,在于不隐没他的事实。他事实曾经做君主,就写他是君主; 他事实上是篡权,就写他篡权。记录各自的事实情况,才能让后人相信,使做国君的人不能掩盖罪恶,这样使后人知道恶名不可逃脱,那么为恶的人或许就会停止作恶了。这就是所说的《春秋》用意深切因而劝诫真切,所写的文字真实善恶就会自明了。 能知道《春秋》的这种用意, 这以后也就知道我写书不称梁为伪梁的用意了。 ”
15. C [解析] “守拙归园田”表达的是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欣喜之情,而本诗用“忆林泉”来表达对自己的对归隐的渴望。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2页(共4页)
16. ①颔联写诗人梦回故国,物是人非,表达思念故国之愁。②颈联写诗人想要归隐却未能摆脱官场束缚,表达矛盾纠结之愁。③尾联写诗人将奉命远赴他乡,不知何处是归宿,表达羁旅之愁。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 (1) 道中迷雾冰滑 蹬几不可登
(2)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3) 示例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评分标准】6 分,每空一分。错字、漏字均不得分。
18. A. 植物会长势更好(或落叶对植物生长起了作用) B. 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条件)
【评分标准】4 分。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19.①修改为:“落叶不仅在大自然中有如此多的作用”。
③修改为:“许多城市顺应公众愿望”或“许多城市听取公众建议”。
⑦修改为:“这(这种做法) 既彰显自然之美”。
【评分标准】6 分。每处 2 分,只写序号、修改不正确不得分。
20. ①句中的“仿佛”意思是“像,类似”,动词,用于构成比喻句。 ②中的“仿佛”意思是“差不多”,副词,强调湖水满的程度。
21. ①原文“如絮”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微痕之轻。②原文“闪闪闪闪”运用叠词, 富有画面感,突出水面闪耀的特点。③原文运用短句,与上下文风格相一致。【评分标准】4 分。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22. B [解析] 与上文衔接照应一致。
23. 评分规则
(1) 审题提示
材料选自《荀子·劝学》, 由两句话组成,一句是举例说明借助外物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另一句是说明人本性无差别,差别在于是否善于借助外物。
(2) 写作提示
考生应扣住“善假于物”与“达到目的”的关系展开写作, 阐释“外物”的内涵。“外物”的内涵可包括具体和抽象两个方面, 如具体的事物、 人,抽象的理念、 方法、精神等。
(3) 高分作文的必备条件
①符合写作提示的要求;
②议论内容较丰富,材料较新鲜,分析较深刻;
③记叙选材较新颖,描写细腻生动,感情真挚;
④表达流畅、有文采。
(4)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第3页(共4页)
(5) 其他
①采取综合分等打分法打分。以44分为评卷切入分。
一等54~60分(约 10%) , 二等48~53分(约 30%) , 三等41~47分(约30%),四等36~40分(约20%) , 五等35分以下(约 10%) 。
②凡内容有政治错误、思想不健康等内容观点一律判为零分。抄袭内容超过一半,得分不得超过 10分。
③不足800字的,每缺少50字扣1分。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重复出现不计,最多扣 3分。
基础等级
内容如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显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
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显创意
个别地方有深意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日照高三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日照高三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日照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pdf、山东省日照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