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选择题
1.汉武帝两次派谁出使西域( )
A.霍去病B.班超C.张骞D.张謇
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C.四羊方尊D.青铜树
3.推动道教派别之一的五斗米道在民间兴起的主要人物是( )
A.老子B.庄子C.张陵D.汉明帝
4.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爆发于公元前209年的( )事件。
A.盘庚迁都B.商鞅变法C.陈胜吴广起义D.楚汉之争
5.麻沸散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创举。它问世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D.东汉
6.下图是商鞅方升,其周身刻有两组铭文。第一组交代了商鞅在变法期间为统一度量衡造此量器;第二组是加刻的秦始皇诏书,将商鞅制定的标准推行至全国。此文物见证了( )
A.铁器的普遍性B.西周的建立C.秦量的延续性D.秦朝的暴政
7.《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材料说明贾思勰( )
A.强调自然规律B.主张爱惜民力C.重视农业生产D.倡导勤于实践
8.下列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马陵之战B.桂陵之战C.牧野之战D.长平之战
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下列对秦朝统一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C.巩固了我国大一统的局面,进入鼎盛时期
D.促进了我国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10.根据以下提示,可以判断出的著作是提示一:出自汉朝司马迁之手;提示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A.《天工开物》B.《史记》C.《论语》D.《本草纲目》
11.小明同学在学习某一段历史时,研究了“秦统一中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光武中兴”等史实。现在他要写一篇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章,请你为他选取一个合适的主题(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2.“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长,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这表述的是商鞅变法的( )
A.背景B.内容C.性质D.作用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 )
A.承上启下B.繁荣昌盛C.辉煌灿烂D.成就突出
14.“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这一古语出自于( )
A.《论语》B.《道德经》C.《墨子》D.《韩非子》
15.如果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刺史,你的职权范围是( )
A.负责监督皇族B.监督地方官员
C.负责州县的政务D.负责地方军事防务
二、材料题
16.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墨子:要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伐和兼并。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生活要节俭。
材料四:韩非:实行“法治”首先必须有法可依。君主应集中掌握主法权。法必须随时而立,令应顺应民心。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局面?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3)从材料二、三、四中选取一位思想家及他的思想学说,说明他的思想学说“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自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材料三: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统于周天子”有关的政治制度。
(2)观察材料二的地图,简述春秋战国到秦朝中国疆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书同文”的作用。并结合所学指出秦统一使用的官方文字。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三、论述题
18.下列三幅地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战役的形势图。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以“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战役”为题,结合所学知识,撰写历史短文。
要求:①结合形势图,写出三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战役结局及影响,三次战役有何共同特点?同时谈谈你对战役有何认识。②史实准确,表达清晰流畅,成文。字数在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曾经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故选C。
2.答案:A
解析: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泥范铸造,鼎体浑铸,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饰华丽,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故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故选:A。
3.答案:C
解析:推动道教在民间兴起的主要人物是张陵。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游览道教圣地应该去四川青城山。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故选C。
4.答案:C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5.答案:D
解析: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华佗,研制成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实施手术时减轻病人痛苦,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被人们誉为“神医”。D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第二组是加刻的秦始皇诏书,将商鞅制定的标准推行至全国”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采取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在秦统一后得到延续,这有利于便利经济的发展,巩固统一局面,C项正确;商鞭方升是青铜器,不是铁器,排除A项;商鞅变法、秦朝巩固统一与西周建立无关,排除B项;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发展,不是秦朝暴政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8.答案:C
解析:公元前1046年,周军和商军在牧野大战,商军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故选:C。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描述了秦王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符合题意。故选:B。
10.答案:B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据“出自汉朝司马迁之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及所学知识可知,此著作是《史记》。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的历史。题干材料“秦统一中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光武中兴”这段历史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史实,所以主题应该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始皇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巩固统一。汉武帝、汉光武帝釆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故选C。
12.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题干表述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作用,D符合题意。故选:D。
1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是主要特点,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即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又融入了新的文化内容,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承上启下,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4.答案:C
解析:“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这一古语出自于《墨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即要求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体现的正是墨子的观点。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设刺史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故选:B。
16.答案:(1)主张: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2)时期及局面: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时代特征: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建立。
(3)示例一: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当时社会变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繁荣。示例二: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选用贤人治国,提倡节俭,有利于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示例三:韩非。韩非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对当时商鞅变法等有一定启示作用,推动了秦国的历史发展。(答出一例即可)
17.答案:(1)分封制。
(2)变化:由分裂走向统一。
(3)作用:顺应时代的潮流;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文字:小篆。
(4)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追求大一统(或国家统一、统一国家)。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一统于周天子”有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观察材料二的地图看出,春秋战国到秦朝中国疆域的变化是逐步扩大。
(3)依据材料三“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知,“书同文”的作用是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使用的官方文字是小篆。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大一统。
18.答案: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的战略决战,以曹操获胜告终。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对抗曹操大军的战役,最终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取得胜利,此次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作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同时该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是一场决定性战役,它的著名,并不仅仅体现在东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上,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将中国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推迟了半个多世纪。
解析:本题是一个小论文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和论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据图片可拟定题目:以少胜多的战役;论述: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漩地区。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83年,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军队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秦军由于军心早已涣散,在晋军的攻击下一退不可遏止。秦军大败,苻坚率部下十多万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都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庆市丰都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丰都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南川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川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合川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合川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