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04,2024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

    04,2024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第1页
    04,2024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第2页
    04,2024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04,2024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04,2024届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共18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大脑在很多时候是很顽固的,无关对错,就是单纯的顽固。我们通常将这种顽固称为“证实偏差”。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我先入为主地认为你不错,那么你干什么都看起来不错;我看你着装得体、干净漂亮,那么你做起事来应该也是干净利落的:这些都是大脑骗人的方式。
    寻找头脑中既有立场的正面证据似乎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技能,因为我们有强化自我意识的天性。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测试“人在权威的震慑下,对于残忍的命令是会继续保持善良,还是会变得冷酷无情”。这位善良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于是他设置了一个场景,随机挑选了一批实验对象,要求他们用电击的方式惩罚一名做错事的人。实验过后,他发现人们果然都很善良,多数人在面对权威的错误命令时不为所动。有个与他持有相反意见的朋友也设置了一个同样的场景,实验结果却大相径庭,多数人都冷酷无情,在权威的命令下不断电击那个做错事的人。为什么同一个实验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实验结果呢?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实验之前,他们已经预设了立场。心理学家在挑选实验对象时,虽然已经尽量做到随机,但他的潜意识还是会帮他挑选一些看起来更为善良的人,而他的朋友则会“随机”挑选一些看上去更喜欢恶作剧的人。最后,结果自然就按他们预设的方向走了。
    大脑骗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比如双盲测试、对照实验等。我们在很多时候会完完全全被它欺骗。更神奇的是,对于被欺骗这件事,很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因为我们从心底里“乐意”被欺骗。比起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
    看起来我们的潜意识只会让我们不断加强“自我”,那么全然清晰地记在脑子里的事情总该是靠谱的吧?那也未必。总有人怀念说小时候的食物更好吃,当你质疑的时候,他们会新钉截铁地告诉你,他们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味道,现在那些粗鄙货色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甚至连水都不如小时候的甘甜。然而事实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真的如此吗?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小时候的东西”已然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标杆。虽然在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能力记得清几十年前的味道,但由于标杆的象征性意义,我们会将最好的味道安在它身上,因为那个味道在当时令人印象深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记住的并不是事实上拿来对比的客观味道,而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比如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顶级的、惊艳的,再比如终于能吃到了等。那些感觉是深刻且难忘的,至于成甜的比例、具体的口感,我们可能就不那么确定了,因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一个人想要记住更多的东西,肯定需要不断用模糊词去归类,用更少的词语锁住更多的内容,从而给记忆其他事物腾出更多的空间。
    每个人都有像上述这样或真或假的记忆,只是我们通常很少去怀疑它的真实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有如下的观点: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关于记忆很多时候是非真实的反应,研究记忆的专家洛夫斯特曾经做过一个经典且有趣的实验。他将被试者分为A、B两组,让他们分别收看一段多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影片,看完后问A组:“汽车相撞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再问B组:“汽车撞毁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注意,前者是“相撞”,后者是“撞毁”。结果,B组的被试者估出来的速度明显快于A组。一周后,洛夫斯特向这些被试者询问了一个影片中根本未出现的问题:“你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吗?”两组都有人十分笃定地声称自己看到了,且B组回答看到了的人数是A组的两倍多。许多类似的实验都证明了,只要记忆已经过了一段时间,那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过去某个时点的三维影像。在大脑中呈现的是经过加工的信息。这里面可能掺杂了情感成分,也可能包含了某些片段杂质。
    信息的索引是比记忆本身难得多的事情,如果不能简化抽象事物,我们完成记忆后很难再将其提取出来。如记一个没有规律的电话号码,你默背几次后也许能勉强完成,但如果不再重复记忆,可能一分钟后你就难以将号码复述出来了。若是你将其转化为某种规律进行记忆,相信第二天还能记得。记忆其他事物也是一样,为了给予索引提取以便利性,我们便会在潜意识里将记忆修修剪剪,去掉难以归类的部分,补上无关紧要的缺失,使之更便于我们日后调用,但此时的记忆显然不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在不断继续,各种片段和情感一直不停地在记忆库中游走和穿插,每更新一次,我们都将拥有新的记忆和新的故事。这没有什么神奇的,因为我们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
    (摘编自蔡垒磊《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天生具有强化自我意识能力,因此,有时会为了得到想要的结果而偏离事实真相。
    B. “有个与他持有相反意见的朋友”中的“相反意见”指在权威的震慑下人会变得冷酷无情。
    C. 小时候吃过的东西也许并非真的美味可口,只是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D. 记忆会受个人情感和其他干扰信息的影响,我们记忆的信息并不都是事实的真实反映。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人的大脑在认知过程中因受到第一印象的干扰,必定会做出偏离真实的判断。
    B. 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情境下,同一实验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可见人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客观事实的走向。
    C. 为了给接收的新信息留出记忆空间,人们会不断整理大脑中的信息,因此难以记住过于细节的东西。
    D. 大脑记忆的信息是经过简化和加工的,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人们将很难从繁杂的记忆中提取信息。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用高级概念代替低级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从而简化认识,减轻记忆负担。
    B. 钟毅平在《公正世界信念对记忆偏差的影响》中说:“记忆并不是准确无误的,刻板印象、信念、期待等都有可能导致记忆偏差。”
    C. 《情感信息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做出快速判断,而不是整合判断任务的外部信息及自己的内部记忆和联想。
    D. 张中行先生谈回忆录《流年碎影》时说:“书写完后,我的女儿说有一处把她上中学写成了上小学,说明我也有记错的地方。”
    4. 如何避免“证实偏差”?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5. 文中是如何论证“人的记忆有时是不准确的”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D
    3. A 4. ①作出判断前不预设立场,避免先入为主影响自己的判断;
    ②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认知是否准确。
    5. ①列举生活现象,用小时候对食物味道的印象引出记忆的模糊性;
    ②引用心理学家的观点,指出人的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
    ③用实验的方法,通过被测试人员的记忆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的实验,证明人的记忆有时是不准确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指在权威的震慑下人会变得冷酷无情”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相反意见”指的是“人性是不善良的”而不是“人会变得冷酷无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推断的能力。
    A.“必定会做出偏离真实的判断”错误,过于绝对,原文首段的表述为“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
    B.“人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客观事实的走向”错误,客观事实是不会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的。
    C.“难以记住过于细节的东西”错误,原文第五段的表述为“人的记忆很难将过于细节的东西保存太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选文最一段的观点是“人们为了方便记忆的提取,会简化自己所记忆的信息”。
    B.是说人的记忆是会出错的。
    D.是说人的记忆是会出错的。
    C.说的是人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判断。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避免“证实偏差”,可以从第一段“证实偏差”的定义入手,“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某个预设立场或当你倾向于得到某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在搜寻证据的途中不知不觉地偏离‘公平'”,所以第一步就是不预设立场。
    再从原因入手,由原文第三段“大脑骗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比如双盲测试、对照实验等”,提炼出答题要点:科学的方法去验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领导、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根据题干“如何论证”,可在原文先找到事实论据,比如第四段“总有人怀念说小时候的食物更好吃,当你质疑的时候,他们会新钉截铁地告诉你,他们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的味道,现在那些粗鄙货色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甚至连水都不如小时候的甘甜”,这个事实被作者用来论证“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能力记得清几十年前的味道,但由于标杆的象征性意义,我们会将最好的味道安在它身上,因为那个味道在当时令人印象深刻”,可见小时候的记忆是不准确的。
    道理论证,由原文第六段“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有如下的观点: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记忆不像录音带或者录像机一样记录客观事实,它在生活中不停地被过滤和改造”,使论证的道理更具权威性。
    文章大量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比如论证“人的记忆有时是不准确的”时,原文第二段的两组心理实验,“同一个实验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实验结果”,是因为“在实验之前,他们已经预设了立场”,这样记忆就不准确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峰关那场夏日飞雪
    李宏
    联系不上吕国兴已经好多天了,眼看约定好的婚期一天天临近,结婚的一应大小事务都还没定下来,申若冰实在等不及了。她思前想后一晚上没合眼,第二天天一亮就气呼呼地背着双肩包、拖着拉杆箱乘飞机到了丈夫的驻地——西宁。
    坐上去市区的出租车,申若冰问司机,驼峰关离这远吗?她曾经听丈夫提到过驼峰关,还有一个叫“红柳沟”的地方。司机说,天气好的话,两个小时就到了。
    晚上,申若冰就在西宁城里住下了。天上飘起了雪花。这可是6月,家里已处在闷热难耐的酷暑,西宁街上的人们却换上了羽绒服。整个夜晚,申若冰的脑子里全是丈夫吕国兴的影子,他为什么突然间消失?吕国兴究竟出了什么事……一长串疑问一直折磨着申若冰。
    来到车站,申若冰如愿买到了去驼峰关的票。大巴在飘雪中向西北方向缓缓行驶了四五个小时后,高高的驼峰关就如同巨人般横在了大巴面前。中若冰在网上搜索“驼峰关”,显示此地海拔3200多米,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
    初上高原,申若冰突然感觉自己的胸腔有些发闷,心跳加快,喘气困难。她从座位上站起来,踉踉跄跄走到司机身边请求,能借氧气包用一下吗?司机见申若冰脸色苍白、虚弱无力,立即降低车速,将车停在了路边的开阔地段,把氧气包的吸气软管递给申若冰。司机抬头冲车里人喊道,穿过前面隧道就要翻越驼峰关了,大家抓紧下车休息一会儿,记住,千万不能剧烈运动。
    申若冰望着天空飘下的雪花,不经意流下了眼泪。她从衣兜里掏出一个信封递到司机眼前说,您知道这个地方吗?司机拿过信封认真看了后摇了摇头说,总有穿迷彩服的人在驼峰关下车,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有人说他们是一支保密部队。申若冰问,那我怎么才能我到这个地方?司机指着迎面走过来的一对带孩子的夫妇说,他们的车票也买到驼峰关,凭感觉可能与你去同一个地方,你们可以做伴。
    驼峰关镇很小,只有六七幢一字排开的三四层楼房和一个修车铺、一个加油站,镇街长约三四百米,少有人走动。大巴车停稳后,司机将申若冰领到带小孩的夫妇面前介绍,她也是去部队的,你们结个伴吧!带孩子的男人自我介绍叫李立志,女人叫潘贞,都是山东单县人。李立志到吧台点餐的时候,潘贞主动与申若冰聊起了天。据潘贞讲,她丈夫在转运装备时摔伤了腿,刚从医院治好伤出来。熟络起来后,潘贞就问,妹子,实话告诉我,你来这里找谁?申若冰犹豫了一下后如实相告,找我丈夫,我们马上就要举办婚礼了,他突然消失了。潘贞很惊讶,这世界真有陈世美?他叫什么名?申若冰说,吕国兴,是个连长。
    潘贞很兴奋,突然站起来说,我们都是军嫂,从今天开始,你就叫我嫂子吧!申若冰点了点头算是认可。潘贞说,在这荒滩野岭的地方,多个朋友多个伴。我第一次来探亲时遇上大雪封山,在这个小镇上一位就是三天,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申若冰笑了笑。潘贞从头到脚认真扫看了申若冰后站起来说,大妹子真是少见的娇小玲珑的大美女,我丈夫到对面的邮政所给单位打电话了,我去找找他。
    申若冰刚吃完泡面,潘贞就裹着一身寒气推开了门,将一件红色羽绒服扔给中若冰说,夜里冻得牙打抖,不嫌弃的话就穿上。申若冰很感激,我带了衣服的。潘贞说,我老家在东北阿城,冬天滴水成冰,这地方比阿城还冷、一会儿阳光遍地,一会儿风雪满天,风吹脸上如刀片似的。
    就在这时,李立志掀开厚重的帘子大笑着进了门,妥了,明早9点旅部派车来接我们。申若冰盯着李立志的脸,目不转睛地看了一阵,忽然带着哭腔说,你一定认识我家吕国兴,他发生什么事了?李立志一脸认真地说,你家吕国兴什么事也没有,正在执行一项任务,眼下还不能与你通电话,也不能来接你。申若冰焦急地追问,我什么时候能见到国兴?李立志说,明天,他在红柳沟等你。
    望着远天冉冉升起的如若大红火球的太阳,申若冰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这些日子以来少有的光鲜。这时,一辆挂着军牌的吉普车已经稳稳地停在了驼峰关政府门前。
    一身这彩服的司机迎上来,向李立志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后,指着申若冰问,李副营长,这位就是申嫂子吧?吕连长眼光真不错。李立志对司机说,别贫了,快出发……
    从驼峰关再出发,吉普车在茫茫戈壁坑坑洼洼的大路上不知颠簸了多久,忽然停了下来。潘贞从包里掏出一条粉色丝巾递给申若冰说,下车休息一下,补补妆吧,马上就到营区了,把我昨天给你买的红羽绒服穿上,扎上这条丝巾更喜庆。
    终于见到弯曲茂盛的胡杨树和细小湍急的溪流了。潘贞指着不远处的胡杨树向申若冰介绍,五年前的8月,我第一次来这里探亲时,胡杨一片金黄,老李和他的战友们就在湖边那棵胡杨树下为我烤羊肉,唱歌跳舞热闹了一下午,那时我才知道,军人不只有钢铁冷脸,还有热血柔情。
    大约五分钟,吉普车穿过森严的营区大门,停在了礼堂门前。司机跳下车迅速拉开左后车门将申若冰迎下,雄壮的军乐突然响彻营区。数百名军人挥舞着红绸,簇拥着一身军礼服、挂着军功章的吕国兴向吉普车走过来。
    在歌曲《画你》的优美旋律中,吕国兴将申若冰紧紧揽进怀里说,那天原本准备出发回家了……上级下达了紧急任务……我让你受委屈了。申若冰泪眼蒙眬,伸手挡在吕国兴嘴上,示意不用解释……
    飘雪的夜晚,戈壁军营跳起了欢快的蒙古族婚庆舞。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联系不上吕国兴”“婚期在即”“大小事务未定”“夜不能寐”,申若冰在焦急与担忧中踏上了寻夫之路。
    B. 申若冰初上高原时的剧烈反应,不仅写出了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不易,更让我们想象到了军人坚韧顽强的形象。
    C. 文章多次提到吕国兴“突然消失”,不仅体现了申若冰对丈夫的抱怨与担心,也体现了军人这一职业的特点。
    D. 得知联系好旅部后,申若冰表现出的“盯着”“目不转睛”“哭腔”等神态,形象地反映了她对李立志言语的怀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驼峰关那场夏日飞雪”为题,为故事的发生与发展营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自然环境,暗示申若冰寻夫之路的艰难。
    B. 申若冰只知道丈夫在驼峰关、红柳沟,却不知道具体地点,写出了营区驻地的隐蔽,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C. 小说以驼峰关为线索,叙述了申若冰前往驼峰关寻夫的故事,故事情节集中紧凑,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D. 文中两处加点的“雪”作用不同,第一处烘托了申若冰寻夫无助时内心的沉重,第二处渲染出军营欢庆美好和谐的氛围。
    8. 读书小组要为文中画横线部分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关键词:叙事艺术。请选择合适的角度写出你的短评内容。
    9. “画上你的美丽,我用一生守护着你”是歌曲《画你》中的歌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歌词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示例:运用插叙,叙述了潘贞五年前第一次探亲时部队欢迎的情景,丰富了文章内容,既写出部队对军嫂的热情、尊重,又写出军人的柔情与浪漫,丰富了军人形象,体现出他们的革命乐观精神。
    符合文学短评要求即可。其他叙事角度如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环境描写等亦可。
    9. ①“你”是“军嫂”,军嫂的美丽在于对军人全部的爱与理解,她们是军人们守护的爱人。
    ②“你”是“军人”,军人的美丽在于舍生忘死、“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他们是军嫂守护的英雄。
    ③“你”是“国家和人民”,正是有了人民子弟兵的日夜守护,才有了国家的安全美丽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对李立志言语的怀疑”错误,不是对他言语的怀疑,而是对她丈夫情况的疑虑和担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C.“以驼峰关为线索”错误,线索应为申若冰寻夫时的行踪变化。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由“五年前的8月,我第一次来这里探亲时”的回忆,可以选择叙事艺术的叙事时序角度进行评论。插叙的作用:起到补充说明、铺垫、衬托、照应等作⽤,能使⽂章结构更具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突出⼈物性格,使文章结构脉络更加清晰,主题更突出。再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丰富了军人形象“军人不只有钢铁冷脸,还有热血柔情”,消除了申若冰的忧虑。
    也可以由“茫茫戈壁坑坑洼洼的大路”“弯曲茂盛的胡杨树和细小湍急的溪流”评论环境描写的作用。
    注意符合文学短评要求:叙议结合、角度集中、观点鲜明、结构安排合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歌词中的“你”意蕴丰富,可以是文章中正面着墨多的军嫂,也可以是侧面突出的军人,还可能是主题中的军人守护的家国百姓。
    小说中的军人以吕国兴为代表,他“原本准备出发回家了……上级下达了紧急任务”以致于婚礼前与家人失联,妻子找到军营后,在军营举办了婚礼,结婚时候“雄壮的军乐突然响彻营区”“数百名军人挥舞着红绸”,他“一身军礼服、挂着军功章”。他们是美丽的。
    军嫂以申若冰、潘贞为代表。申若冰到了军营后,对丈夫的失联,“示意不用解释”。潘贞一路上热心帮助他人。她们是美丽的。
    “我用一生守护着你” 是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观点军人驻守高原,坚韧顽强,用生命守护着我们的家园。有人民子弟兵日夜守护的国家是安全美丽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帝)诏:“群臣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可以启告联。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遑。”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罢卫将军。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颖阴侯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带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向风而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古者大臣不得与宴游,使皆务其方而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容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轨事之大者也。”上嘉纳其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
    文本二:
    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呜呼,仁哉!
    (节选自《汉书·文帝纪》)
    10. 文本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与之驰A驱B射猎C一日D再三出E臣恐朝廷之解F弛G百官之H堕于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仆,始置于春秋时期,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
    B. 狱,案件,与《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狱”词义相同。
    C. 绝,断绝,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词义不相同。
    D. 治,修造,与《屈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请群臣荐举贤良、方正、以正直的言论谏诤的人,主要目的是纠正他的过失和未知、未见的问题,以弥补他的不足。
    B. 贾山认为有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君主就没必要知晓别人对他过失的评价了,这样下去,国家不会再有危险的。
    C. 贾山感到惋惜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在自己家中养成的良好品行,却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坏掉了。
    D. 汉文帝曾想造一座露天台榭,招工匠预算,造价颇高;后来文帝担心这样做会使先帝蒙羞,于是没有修筑露台。
    13. 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
    (2)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
    14. 文本二赞扬汉文帝“仁哉”,汉文帝的“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案】10. CEG
    11. D 12. B
    13. (1)(君主即便)和颜悦色地接受臣下的建议,采纳他们的意见并予以重用,臣子也仍然惧怕而不敢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
    (2)人即使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就能不被摧毁吗!
    14. ①“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体现了汉文帝的勤政爱民(“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体现了汉文帝的节用爱民);②“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体现出汉文帝善于招揽人才;③“嘉纳其言”体现出汉文帝善于纳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陛下与他们共同驰驱射猎一天之内多次出猎。我担心朝政由此而松弛,百官因此而玩忽职守。
    “驰驱射猎”整体是谓语,A、B两处不能断开,C处断开;
    “一日”是修饰“再三出”的状语,所以D处不需断开;“臣”是“恐朝廷之解弛”的主语,所以E处需断开;
    “百官”是“堕于事”的主语,所以G处需要断开。
    故CEG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断案公平,刑罚宽缓。/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C.正确。断绝。/横渡。句意:断绝天下人的期望。/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D.错误。动词,修造。/形容词,安定太平。句意:修造霸陵陵墓。/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有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君主就没必要知晓别人对他过失的评价了,这样下去,国家不会再有危险的”错误,文本内容是“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意思是“在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之下,人即使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就能不被摧毁吗!若这样,君主就不能知晓(别人对)他的过失(的评价)了,国家就危险了”。选项理解反了,曲解文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和颜色”,和颜悦色;“显其身”,予以重用;“自尽”,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
    (2)“虽”,即使;“摧折”,被摧毁。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于是下诏使他们分别任职,并命令务必减少徭役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体现了汉文帝的勤政爱民;
    “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陛下自即位以来,自我勉励,厚养天下,节省开支,爱护百姓,断案公平,刑罚宽缓,体现了汉文帝的节用爱民;
    “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现在陛下命令天下人荐举贤良方正的人士,体现出汉文帝善于招揽人才;
    “嘉纳其言”,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体现出汉文帝善于纳谏。
    参考译文:
    文本一:(文帝)下诏书说:“群臣都要认真思考我的过失和我所未知、未见的问题,并请大家告诉我。还请大家向朝廷荐举贤良、方正、能以正直的言论谏诤的人,以便纠正我的不足。”于是下诏使他们分别任职,并命令务必减少徭役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罢免卫将军。太仆将现有马匹仅留下够朝廷使用的,其余的全部拨给驿站使用。
    颍阴侯的骑从贾山上书文帝议论起治乱的方法说:“君主即便广开言路主动地请求大家进谏,和颜悦色地接受臣下的建议,采纳他们的意见并予以重用,臣子也仍然惧怕而不敢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更何况君主纵欲残暴,又厌恶听到别人政论他的过失呢!在严威的震慑和权势的重压之下,即使有尧和舜那样的智谋,有孟贲那样的勇力,难道就能不被摧毁吗!若这样,君主就不能知晓(别人对)他的过失(的评价)了,国家就危险了。现在陛下命令天下人荐举贤良方正的人士,天下人都欢欣鼓舞地说‘(皇上)将复兴尧、舜治理天下之道,成就三王的功业了’。天下的人才,无不努力自我完善以求能被皇帝选用。现在方正人士都已被选入朝廷;又从中选择贤能者,让他们做常侍、诸吏,陛下与他们共同驰驱射猎一天之内多次出猎。我担心朝政由此而松弛,百官因此而玩忽职守。陛下自即位以来,自我勉励,厚养天下,节省开支,爱护百姓,断案公平,刑罚宽缓;(对此,)天下人无不喜悦。我听说崤山以东的官吏宣告诏令时,百姓即使是老弱病残的,也都拄着手杖前去聆听,希望暂时不死,想看到仁德教化的成功。现在功业刚刚建立,好名声刚刚显扬,四方仰慕跟从;(在此关键时刻)陛下却只与豪杰才俊、忠正贤良的人,天天射猎,击兔捉狐,从而伤害国家大业,断绝天下人的期望,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古代规定大臣不得参与宴饮游乐,为的是让他们都追求方正的品格和提高自身的节操,这样,群臣就无人敢不端正自身、约束自己,尽心事君,按君臣大礼办事,士的品行,在自己家中养成,却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坏,我私下为之感到惋惜。陛下与群臣宴饮游乐,与大臣忠严贤良的人在朝廷之上议论国事,游娱不失乐,朝会不失礼,这是极为重大的法则。”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文本二:
    班固评论: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殿、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加。当百姓感到不便时,常放开禁令以利百姓。他曾想造一座露天台榭,招工匠预算,造价达百金。文帝说:“百金是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守先帝的宫室,常担心使先帝蒙羞,何必要筑露台!”身穿黑色绨衣,所宠爱的慎夫人衣服不拖地,帷帐不绣花,以表示自己的俭朴,做天下的表率。修造霸陵陵墓,都用瓦器,不准以金、银、铜、锡装饰,因山起陵,不高筑坟垄。唉,仁德之帝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醉漾轻舟①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②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①此词为秦观于谪徙途中所作。②尘缘:佛教名词。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六尘”。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15. 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到花深处”一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忽逢桃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
    B. 词人被“尘缘”牵累,不能解脱,只好在这如花的仙境中住下去。
    C. 下片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烟水迷蒙、日暮途远的画面,体现出词人被贬后的凄冷之情。
    D. “不记”二字虽轻描淡写,却耐人寻味,暗含词人备受压抑而无法自解的深深悲愁。
    16. 本词下片的景物描写具有暗示性,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下片寓情于景,情蕴意深,委曲含蓄,耐人寻味。
    ① “烟水茫茫”,暗寓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
    ②“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自己的理想正横遭打击。
    ③“不记来时路”,暗应了开头,暗寓词人仕途前路不可知、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 “只好在这如花的仙境中住下去”错误。诗句“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意思为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下片词人有意识地择取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答题时注意结合注释中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的提示和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烟水茫茫”,意思为雾霭迷蒙的水面,让人看不清方向,暗示了作者感到前途渺茫,遥不可知。“千里斜阳暮”,意思为遥望远方,只看见无边的夕阳余辉。以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暗示词人被贬后的处境如日暮斜阳,每况愈下。
    “山无数”,意为横亘在眼前的是一座座大山。无数大山阻挡道路,“山”不仅是有形的山,也指人生之路上的“山”,正是作者仕路上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意思为晚风吹来,落花如雨。飘零的落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正遭受摧折,代表着自己的理想碎落一地,自己惨遭打击。
    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渊明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最终“遂迷,不复得路”。作者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这个结句和开头“醉漾轻舟”中的“醉”字相呼应,写出了作者梦醒之后,却发觉自己无路可走的窘境,暗示作者仕途的艰难,以及作者处在迷途中的无助愁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以行人的动作夸张地表现了蜀道极高、难以跨越的险状。
    (2)《〈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3)小刚参加了“共读三国”活动,读完《三国演义》后他对孙权敬佩不已,准备在分享交流会上用古典诗词中的语句引出对孙权的介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就很恰当。
    【答案】 ①.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②.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③. 己所不欲 ④. 勿施于人 ⑤. 亲射虎 ⑥. 看孙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扪、胁、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如果存在肥胖的现象, ① ,相对于体重正常的人,青少年肥胖患者的心脏工作能力相对不足。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游泳运动需要克服水的阻力,承受水的压力,而且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 ② ,再加上游泳速度的加快,也会增加运动负荷,使得心肺功能逐渐增强,心脏的跳动频率逐渐下降,以更好地满足身体机能的需要。游泳运动对心肌收缩能力、心室装血功能也有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心脏功能。另外,由于水的温度一般低于空气的温度,当皮肤受到低温刺激时,血管就会快速收缩,身体内大量血液开始涌入心脏,能够显著增强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
    总体来讲,经常性地参加游泳运动,能够通过增加肺活量来达到提升青少年肥胖患者呼吸系统机能水平以及氧利用率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在游泳运动中,一般人的胸部会承受12~15kg的压力,再加上水的低温刺激,人体的肌肉会迅速收缩, ③ ,迫使人更用力地呼吸,增加呼吸深度与频率,从而增加氧气的摄入量,以充分满足身体机能的需求。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学校游泳馆即将建成,学校请你为游泳馆写一个条幅,挂在游泳馆门口、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游泳,不超过20个字。
    【答案】18. ①就会大大增加其心脏的负担
    ②水对身体所产生的压力也会增加
    ③使人感觉呼吸困难 19. 示例一:克服水下阻力 增强心肺功能
    示例二:徜徉游泳池 健康一辈子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由前面的“如果存在肥胖的现象”可知,应该填“那么”或“就”领起的表示不良结果的短语,由后面的“青少年肥胖患者的心脏工作能力相对不足”可知,与心脏负担有关,故可填“就会大大增加其心脏的负担”。
    ②处,由“随着潜水深度的增加”可知,此处缺少主语,而且与前文的结果“增加”一致,主语与更前面的“游泳运动需要克服水的阻力,承受水的压力”有关,横线后面更强调“运动负荷”,故可填“水对身体所产生的压力也会增加”。
    ③处,由前后文内容可知,人体的肌肉会迅速收缩、人更用力地呼吸、增加呼吸深度与频率等是连锁反应,这里可填用来承接的“使人感觉呼吸困难”。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
    条幅要挂在游泳馆,鼓励学生参加游泳,所以具有口号的性质,文字适宜简短,最好在五到七个字内传达主题,有劝说、煽动性,并使用大字号来吸引人的注意力。
    具体写作时,可以采用对仗的形式,上下联字数相同、平仄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流传。
    内容上,强调游泳的好处:增强心肺功能、使身体强健等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城市和另一个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夜晚或清晨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在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之间果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方块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窗东的“海底捞”、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都像是你原来居住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有同一款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们,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就连街上的人的服饰款式,竟也和你原来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样……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20.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以“你”开头的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 简要分析文中加点的“我们”“你”“们”各自的作用。
    【答案】20. 你觉得眼前的那些高耸的大厦和方块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灰色的圆柱早已似曾相识。
    21. 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22. “我们”,本处是作者有意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有利于抒发情感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你”,本处是泛指任何人,有利于冷静客观地说理。
    “们”,用在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后面,表示街上人多、车多。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划线句是兼语句,“那些高耸的大厦和方块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灰色的圆柱”是“使”的主语,而“你”是“使”的宾语,“你”又是“觉得……”的主语,题干要求改写成以“你”开头的长句,就是让“你”作为整个句子的主语,谓语为“觉得”,而宾语为“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宾语中“眼前的一切”指的是“那些高耸的大厦和方块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灰色的圆柱”,所以可改写为:你觉得眼前的那些高耸的大厦和方块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灰色的圆柱早已似曾相识。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在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成分赘余,后文的“它”指代的是“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所以,应去掉“在”。
    二,“果然”,不合逻辑。“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本处是说你会发现两座城市是如此的相像,表示吃惊,出乎意料。所以,应将“果然”改为“竟然”。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作用的把握能力。
    “我们”,本处作者要表达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这一块观点,用“我们的城市”能够拉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同意自己的观点。
    本处的“你”指的是任何人。在一个夜晚或清晨被掳掠到某地,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这是所有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本处的“你”是泛指任何人,更有利于客观冷静地说理。
    “们”,加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本处用在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后面,表示街上人多、车多。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近期,小米董事长雷军向母校武大捐款13亿元,在捐赠签约仪式上,雷军动情地回忆道:“30多年前,我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被授予当时武大最高的奖学金,足足两千元。对一个普通县城家庭出身的学生而言,这真的是一笔巨款。直到今天,我还清晰记得当时既激动又自豪的心情。”雷军称,他当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天我领多少奖学金,将来要以十倍、百倍、万倍还回来”。
    材料二:《咬文嚼字》杂志社评出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双向奔赴”,指相关方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它多用于人与人之间,也可用于人与国、国与国之间。
    假如你是高三的优秀学生,受邀为报纸“当代青年”专栏围绕“双向奔赴”这一主题撰稿,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组成,都围绕着“双向奔赴”展开。材料一主要讲述了小米董事长雷军向母校捐款13亿这一事件,并具体阐释了他捐款的原因:30年前,他曾被授予武大最高奖学金,暗自发誓,将来要万倍回报。武大授予普通县城家庭出身的雷军以最高奖学金,是对雷军的肯定与鼓励,激励着他不断前行。雷军功成名就之际不忘回馈母校,体现了他的知恩图报,有情有义。雷军与武大之间的情谊正是“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
    材料二阐释了“双向奔赴”的内涵及适用范围——人与人、人与国、国与国。可见其适用范围广泛。当下社会中,无论是家庭中、职场中、朋友中,还是陌生人之间,都需要双方互相迁就,互相理解包容,互相关心,如此才能够建立长久且和谐的关系。而中国青年与伟大时代也需要“双向奔赴”,具体地说,就是青年书写时代,时代成就青年。新时代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与无数的机遇,青年要将个人理想与追求融入祖国与人民需要之中,在新时代的美好背景和优越条件下,奋发向上,不负时代。国与国更是如此,只有双方以真诚解决问题为前提,本着包容互信的原则,多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才能够弥合分歧,最终圆满解决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提示语部分,“假如你是高三的优秀学生”这一内容明确了写作主体。写作时,考生必须具有主体意识,以高三学生的身份联系生活实际发表看法。“围绕‘双向奔赴’这一主题撰稿”这一内容则直接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与写作内容。考生需要深入思考“双向奔赴”的内涵,认识到其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并深刻意识到,无论是人际相处还是国际交往,都应该推诚相见,双向奔赴,共同努力,如此方能在良好关系中走得更远。
    写作时可采用层进式结构,先阐述“双向奔赴”的内涵,再分析其适用范围及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以从人际交往到企业合作,再到国家之间处理矛盾等角度切入,层层推进,使论证更深入。接着进一步分析应该如何“双向奔赴”才能让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温情、世界更加美好。最后,联系现实,再次强调“双向奔赴”的时代意义。
    立意:
    1.双向奔赴方能共同进步。
    2.双向奔赴,共创人间温情。
    3.以真诚为本,携手共赴山海。

    相关试卷

    04,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04,2024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共23页。

    04,2024届浙江省百校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4,2024届浙江省百校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共8页。

    广东省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元月期末统一调研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元月期末统一调研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1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