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11,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用0,3元/份B, 示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主观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作图一律用2B铅笔或0.5毫米黑色签字笔。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
1. 请阅读文段,然后做题。
①多年后,我读完大学回老家镇中学教书,假期就和父亲一起打理梨园。灿烂阳光下,梨花争相盛放,A赶着来赴这场烂曼的邀约。在星光、月光的映衬下,梨花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把整个乡村的夜晚渲染得明媚动人。
②梨花芳菲,白墙红瓦、翠竹茵茵,仿佛一幅清新古典的田园画。途经的路人忍不住停下脚步驻足观看,连声夸赞。婚纱摄影馆的老板发现了这处美景胜地,B特意推出父亲拭弄的梨园作为摄影景点,大受欢迎。渐渐地,父亲的梨园成为 的风景,一到周末,三三两两周边城镇的居民就来此赏花游玩。
③
④收获季节,父母总要留一小枝梨子在枝头,母亲说是要报恩。我问报谁的恩呢?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言语间,我感受到了母亲的感激和谢意。过去的苦难早已被岁月 成闪亮的珍珠,在我们心里发出温润的光。
(1)①②段中,划线句A和B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给①②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A.媚( )B.茵( )
(3)②④段加横线的两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远近闻名 磨砺B. 趋之若鹜 历练
C. 深入人心 磨砺D. 远近闻名 历练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途经的路人忍不住停下脚步驻足观看”没有语病。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B. 《诫子书》的“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C. 文中第④段的加点词“苦难”在句中是名词。
D. 在古时,五十岁叫知天命,六十岁叫花甲,也叫耳顺。
(5)文中第③段划双横线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
②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开起农家乐。
③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
④春天,络绎不绝的游客来村里休闲观光;初秋时,村里邀请外地客商前来参加品果订货会,分外热闹。
A. ②④③①B. ①③②④C. ③②①④D. ③①②④
(6)文中第④段划线句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
B. 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
C. 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
D. 母亲说:“地啊,树啊,每个帮助过我们的人”。
【答案】(1)曼 漫 拭 侍
(2) ①. mèi ②. yīn (3)A (4)A (5)C (6)B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A.烂曼——烂漫:形容颜色鲜丽。
B.拭弄——侍弄:指仔细的经营照管、伺候。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明媚,读音是míng mèi,意思是明亮美好。
茵茵,读音是yīn yīn,意思是青草茂密浓厚,像被褥一样。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远近闻名”意思是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都听过这个名字,形容很有名;“趋之若鹜”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深入人心”意思是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结合②段“一到周末,三三两两周边城镇的居民就来此赏花游玩”可知父亲的梨园很有名,所以”父亲的梨园成为 的风景”中应填“远近闻名”;
“磨砺”意思是比喻人在困境中磨炼;“历练”指经历和锻炼;经历的事情多而富有经验,经受锻炼。④段“过去的苦难早已被岁月 成闪亮的珍珠”指过去的苦难经受了岁月的磨练,所以应填“磨砺”。
故选A。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停下脚步驻足观看”重复啰嗦。“停下脚步”和“驻足”意思一样,应该去掉一个;
故选A。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结合②段最后一句“渐渐地,父亲的梨园成为 的风景,一到周末,三三两两周边城镇的居民就来此赏花游玩”可知首句为③“村里发现了其中蕴藏的商机,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号召其他人将闲置土地都种上梨树,并请技术员到村里示范教授科学栽培梨树”,讲村里由于大家喜欢来赏梨花发现商机;然后是第②句,“在村里的动员下,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供游客吃饭,其他有条件的人家也开起农家乐”,种上梨树,吸引来游客就得让游客有地方吃饭,所以就有了母亲率先开办起家庭食堂;然后是①句“七八年的时间,村子被打造成生态旅游村”,由于种上了梨树,开起了家庭食堂,一定时间后就打造成了成生态旅游村。这三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的,最后是第④句,写出了大家都来旅游的热闹场景。正确的排序是③②①④。
故选C。
【小问6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
母亲说的话应该在引号里边,所以末尾应该先句号,后引号;
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只用逗号。“地啊”“树啊”名词后加上语气词后,中间加逗号。
故选B。
二、探究与交流(8分)
2. 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阅读方法有多种,我主张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对经典文本有大致印象,读得要快,可以是浏览;第二遍比较细致地通读,通过思考概说全书的精髓;第三遍带着问题读,有重点地读,如果是文学作品,更是要浸润式阅读。
(节选自《温儒敏谈读书》)
材料二:宋代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材料三: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一为实际用途,如:因职业需要而读专业书籍。二为消遣,如: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参与,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1)积累链接:材料一中温儒敏的二、三遍读书的理念,可以用《论语》中的一句话诠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请根据材料二中朱熹“三到法”,即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归纳链接材料中的“三余”读书方法。
链接材料:东汉时,有跟从董遇学习的人,却苦于没时间读书。董遇说:“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3)为了更有效地阅读,语文张老师向同学们发出了如何有效阅读的倡议书。请将倡议书内容补充完整。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不读书无以致远。为了让同学们更有效地阅读,现推荐如下读书方法供大家运用。
第一,圈点批注法。
第二,选择性阅读法。
第三,______________。
希望同学们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爱上阅读。
语文张老师
2023年12月25日
(4)根据材料三的讲述,请你推荐一本书并谈谈从中获得的精神享受。
【答案】2. ①. 学而不思则罔 ②. 思而不学则殆
3. 示例:读书的时间有三余:冬天、夜间、下雨天,这三者充分利用好,会有助于进步。
4. 示例:经典著作阅读法;编写读书提纲阅读法。
5. 示例:《鲁滨孙漂流记》是一本中外名著。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深深地吸引了我。告诉了我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向鲁滨逊那样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学习他那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文理解和运用。
根据材料一“第二遍比较细致地通读,通过思考概说全书的精髓;第三遍带着问题读,有重点地读”可知,温儒敏的二、三遍读书理念都强调了思考与学习的紧密结合。这与《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相呼应。这句话恰好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紧密关系,当我们学习时,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消化知识,将其转化为我们的智慧。而当我们思考时,学习则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素材和灵感,使我们的思考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因此,温儒敏的二、三遍读书理念可以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来诠释。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链接材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董遇提出的“三余”读书方法指的是利用三种剩余时间进行阅读,即冬天的剩余时间、夜间的剩余时间以及下雨天的剩余时间。这与材料二中朱熹的“三到法”有所不同,但同样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朱熹的“三到法”注重的是读书时的心态和专注度,而董遇的“三余”法则注重的是合理利用时间进行阅读。两种方法相辅相成,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方法补写。解答时,根据题目要求——为了让同学们更有效地阅读,补充一种能够帮助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即可。
示例:主题阅读法;小组讨论阅读法。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以及个人阅读体验的阐述。解答时,首先,推荐一本自己认为值得阅读的书;然后,详细谈谈阅读这本书过程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如何让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收获,对生活或人生有何新的认识或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推荐余华的《活着》。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福贵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的坎坷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阅读时,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人都有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价值。这是我从《活着》中获得的宝贵精神享受。
三、阅读与欣赏(40分)
(一)名著阅读(6分)
请根据《朝花夕拾》的内容,完成题目。
3. 鲁迅写人常用白描手法,请根据书中白描,选出人名对应错误的一项( )
A. 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陈莲河)
B.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衍太太)
C.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藤野先生)
D. 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阿长)
4. 《朝花夕拾》中除塑造众多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请补全丙的内容。
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
乙:《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
丙:《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有一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
5. 有人用“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来诠释《朝花夕拾》这本书,请从书中举例说说这样诠释的理由。
【答案】3. B 4. 一个苦苦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的
5. 示例:《藤野先生》记录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回忆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很好地体现了“温馨的回忆”。《二十四孝图》叙述了作者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重点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体现了“理性的批判”。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B.“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的人应是范爱农;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形象理解。
《藤野先生》中,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 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摒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范爱农》中,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揭露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同时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展现出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对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从《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两篇文章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爱国的“我”。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主题分析。选择相关的篇目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朝花夕拾》不仅是一部温馨的回忆录,更是一部充满批判精神的文集。鲁迅在其中以锐利的笔触,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例如,在《五猖会》中,鲁迅通过描述自己童年时期对迎神赛会的热切向往,以及父亲强迫他背书导致的扫兴和痛苦,表达了对封建家长制度和错误教育方式的批判。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保姆长妈妈,虽然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但当她得知“我”渴望得到《山海经》时,不辞辛劳地帮“我”买来了。从这件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这份关爱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二)古诗文联读(12分)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余忆童稚时,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①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②为之强③。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童趣》节选
【注释】①私:我。②项:脖子。③强:通”僵”,僵硬。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闻道龙标 闻:____________ (2)以丛草为林 以:____________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B.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D.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
9. 下列对甲和乙两首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中的”五溪”指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点明友人此行路途遥远。
B. 甲诗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兼写时令。
C. 甲诗通过柳絮和杜鹃两种意象,营造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
D. 乙文中“夏蚊成雷”用了夸张的修辞。
10. 甲诗运用了想象手法,乙文也有同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它们的想象手法。
11. 积累:李白借明月抒发怀人之情,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借笛声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 ①. 听说 ②. 把 7. B
8. 所以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9. A
10. 甲诗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乙文也有同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它们的想象手法。
甲诗: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愿意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自己的友人。
乙文:作者善于观察想象,把夏天蚊子发出的声响,想象成打雷,又把它们想象成群鹤在空中飞舞;又想象几只蚊子在素帐中,想象成青云白鹤的景观;作者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这都是想象的功劳。
11. ①.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闻:听说。
(2)句意:把草丛当做树林。以:把。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句意: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心之所向”描述了心中的想象,表意完整,在其后断开。“则或千或百”描述了这种想象数量,语义完整,可独立成句。“果然鹤也”确认了想象的对象是鹤。故断句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句意: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以土砾凸者为丘”和“凹者为壑”是一个并列结构,两个分句分别描述了土块和小石头凸起和凹陷时的不同想象,展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童趣和创造力。故断句为: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故:因此,所以。时:时常,常常。有:存在,具有。物外:超出事物本身。之:的。趣:乐趣,趣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在甲诗中,“闻道龙标过五溪”这里的“五溪”是地名,指的是湖南西部五条溪流的总称,而非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担忧之情寄托于明月,想象它能够陪伴友人一路到夜郎西,这种想象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更加深挚,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根据乙文“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以及“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可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微小的景物放大并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形象。如将夏蚊的声音想象成雷声,进而将其想象成飞舞的群鹤;将丛草想象成树林,虫蚁想象成野兽,土砾的凸凹想象成山丘和沟壑。这种想象手法使得原本平凡无奇的景物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和趣味。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芦管、尽、望”等字词易写错。
【点睛】参考译文
(乙)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节选)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③我的学校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④有一堂是作文,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吸溜一下鼻涕,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⑤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⑥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⑦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
⑧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的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⑨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得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自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⑩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2. 请结合文本,说说②③④段为什么要刻画国文老师凶的形象?
1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14.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借写国文老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先生的怀念和敬慕之情。
B. 徐先生自己编选教材,既选古文也选时文,体现了他的中庸之道。
C. 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所以作者会感到怅惘。
D. 本文在描写徐先生时极尽调侃,语言轻松幽默,体现了梁实秋散文的风格。
15. 本文第⑦段和链接材料都突出了先生朗诵时的什么特点?请推荐一种适合同学们在国文晨读时的诵读方式。
【链接材料】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答案】12. ②③④段刻画国文老师凶的形象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徐老师相貌古怪凶狠,上课老是骂人,尤其是作文课骂了“我”一个钟头,这些是“抑”,后文写徐老师编新旧兼收的教材,朗朗上口的朗读,大勾大抹批改作文,这些是“扬”;为后文进一步写他开通、独特的教学方法做铺垫;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徐老师的形象立体真实,十分鲜活。
13. 运用比喻修辞,把作文中多余的话,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喻为“虚泡囊肿”;把删改后的精华内容比喻为“筋骨”,表现了徐老师才华素养和教学水平之高,对学生认真负责,表达其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 14. B
15. 专注投入的特点;方式:角色表演读。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可知,国文老师的绰号“徐老虎”,并通过描述他难得的笑容和狞笑的样子,突出了他凶的形象。这为后文对他的教学方法和影响的正面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根据第③段“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可知,徐老师凶的原因,暗示了他在面对学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时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这也为后文揭示他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埋下了伏笔。
根据第④段“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可知,徐老师在课堂上的凶相,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严厉和威严。然而,这种凶的形象在后文中被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教学有方、关爱学生的老师形象。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使得徐老师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第⑧段画线句“他的大墨杠子打的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作文中多余的话和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喻为“虚泡囊肿”,形象地表达了这些内容的空洞和无价值;而将删改后的精华内容比喻为“筋骨”,突出了其重要性和支撑作用。通过这种比喻,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徐老师批改作文的精准和有力,表现了徐老师才华素养和教学水平之高。同时,这也体现了徐老师对学生的认真负责,因为他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批改建议。因为徐老师的批改不仅帮助作者提高了写作水平,更让作者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用心。这种感激和敬慕之情也贯穿了整篇文章,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徐老师的怀念和敬意。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根据第⑥段“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可知,徐先生选教材的行为,更多的是体现了他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并不能直接体现他的“中庸之道”;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特点概括及拓展运用。
根据本文第⑦段“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以及链接材料“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可知,两段文字都突出了先生朗诵时专注投入的特点。
推荐同学们在国文晨读时采用角色表演读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角色和情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同学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文本中的语言,增强诵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角色表演读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
(四)(13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风辗转
王继颖
①春风在群山间蜿蜒。
②我和爱人驾车入山,被春风引至一个山坳里的村子。我们沿小路走进田园。春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自由弥散。正是午后,村民大概多在家中小憩,时光静谧,视野里,几只喜鹊上下翩飞。
③走上一个高坡,一对老夫妻在园子一角忙碌,一堆湿润的泥土旁躺着几十棵白菜。白菜刚从挖开的坑里取出来,老两口弯腰低头,慢慢剥着压伤的白菜叶子。园子中间鼓着一小堆新鲜的粪肥。
④“你们从哪来?到谁家的呀?”老妇人看到我们,停下手里的活儿,直起腰身,像迎接远客般热情招呼。
⑤“我们离这儿不远,不去谁家,随便转转。”我嘴上应答着,紧挨园子停下脚步。
⑥老妇人走到园子边,隔着灌木枝和我聊起来。她身材微胖,蓝底红花的旧棉袄沾着泥土,黑里透红的脸上挂着饱满的笑容。清瘦结实的老汉也放下手里的白菜,直起腰身听我们闲聊。他微笑的脸上波纹起伏,颜色也是黑里透红。
⑦一番闲谈得知,老夫妻都已七十五六岁,三儿六孙,分出去三个小家。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坚持种庄稼地和菜园子,衣食不愁,身体还凑合,只是老妇人血压高,腰疼腿疼,吃药不少花钱。两位老人觉少,吃过午饭,在家躺不住就出来忙。白菜运回家,把坑填好,园子里施上肥,就要种春菜了。
⑧“阿姨,您和大叔接着忙,我们再走走。”我们继续移步前行,老两口挥手目送。
⑨我们返回时老夫妻还在忙碌,剥好的白菜整齐地码在一起。
⑩“你们等会儿,带两棵白菜回去!”老妇人一边招呼,挑出两棵白菜抱在怀里。“阿姨,我兜里没带钱。您有手机微信吗?我转账给您。”“白菜是送你们的,不要钱。这么多白菜,我们吃不完。再说,我们不会用手机。”阿姨说着话走到园子边。
⑪择得干干净净的白菜递出来,我一手接住一棵,沉甸甸的白菜冰凉冰凉的。微寒的春风轻拂,把一股暖意送进我心里。此时,大叔也走到园子边,一手一棵干净的白菜,执意递到我爱人手里。
⑫后备厢的白菜散发的山野气息萦绕车中,我的心中豁然舒展,轻轻舞起温煦的春风。
⑬—路辗转,黄昏时返回平原的城里。街边一位清洁工大爷仍在坚守岗位,我们从后备取出四棵白菜,把山野老人的善意送给小城的老人。
⑭夜坐书房,我默念“辗转”一词,除了解释为“翻来覆去”,还有一个意思:经过许多人的手许多地方。这个意思让我心生春风般柔软的亲切感,只要善意长驻心田,就有春风辗转人间,经你的手,拂过我的心,吹过他的暖语,再伴随谁的微笑,由城市到乡村,由山川到平原……
【乙】
春风过处
①没有一种风比春风更令人陶醉。虽看不见,却无处不在。所到之处,她都用温柔的手摸过。
②春风到来时,整个大地为之一振,苏醒,返青,拔节,生长。
③春风是一寸一寸地来到的,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直至衣褪尽,春色满园。
④春风中,家雀在墙头嬉闹,鹑鸪鸟在屋脊上追逐,斑鸠在柳树枝头上下翻飞,上百只灰鹄在杨树、梧桐树的枝丫上安营扎寨,远远望去,一个个喜鹊的家在春风中摇曳。
⑤麦田脱去叶片上的灰白,伸展开蜷缩的腰肢,将深绿色在田野里铺展。紫叶李花团锦簇,红玉兰含苞待放,连翘灿烂,碧桃俏丽,紫荆花争艳……
⑥柳笛一声天下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折柳、做柳哨,然后吹着柳笛喇叭比赛。笛声嘹亮,或细腻婉转,或粗犷高亢,春天就这样被吹得绿意盎然。
⑦隔壁院子里两棵香椿的枝丫上,早已冒出红绒绒的芽头。女主人轻轻掰下几枝做芽,用刀切成碎末,再打上鸡蛋搅匀,热油烧锅,下锅翻炒,香椿芽炒鸡蛋的香味飘向四方。
⑧春风向晚,袭来暖暖春意。小院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息。晚饭后,乡邻们聊会儿天。归巢,鸡上宿,牛羊归圈。真是一派人间好景致。
16. 甲文《春风辗转》中的“春风”指的是什么?乙文《春风过处》中写春风,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
17. 乙文第②段的划线句,连续使用四个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苏醒,返青,拔节,生长。
18. 请简要概括甲文中“老夫妻”的形象。
19. 乙文⑤-⑦段写出了春天的景。请仿照句式,从感官的角度将内容补充完整。
春天的色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积累:甲文形容春风是温煦的,乙文形容春风是温柔的,春天既有美好也有慨叹。请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来形容这种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 对他人的善意;拟人
17. 简洁生动地表现了春风来临后,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显得有力、快捷。
18. 勤劳、热情,为儿女着想,善良大方。
19. ①. 春天的声音 ②. 春天的味道(气息)
20. ①. 正是江南好风景 ②. 落花时节又逢君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
(1)根据甲文“这个意思让我心生春风般柔软的亲切感,只要善意长驻心田,就有春风辗转人间,经你的手,拂过我的心,吹过他的暖语,再伴随谁的微笑,由城市到乡村,由山川到平原……”可知,“春风”不仅指自然界的春风,更象征着那对老夫妻的善良和热情。他们的行为像春风一样温暖了作者的心灵,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温暖。
(2)乙文在描述春风时,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表达情感。作者将春风赋予了人的形象和动作,如“她边走边为大地褪去寒衣,然后一点一点着上春色”,这样的描述使春风的形象更加生动,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春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诗意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春风的美好和魅力。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首先,这四个短句分别描述了大地在春风拂过后经历的四个阶段:从“苏醒”开始,大地从冬季的沉寂中恢复生机;接着是“返青”,草木开始变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后是“拔节”,植物快速生长,展现出生长的力量;最后是“生长”,这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总结,也是大地变化的最终目标。这四个阶段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长过程。其次,这种连续使用短句的方式,使得描述更加简洁而有力。每个短句都短小精悍,没有多余的修饰,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了大地在春风作用下的变化。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显得非常快捷,给人一种迅速而强烈的印象,就像春风拂过大地的瞬间,大地就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综上所述,乙文第②段的划线句通过连续使用四个短句,简洁生动地表现了春风来临后,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显得有力、快捷。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春风给大地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1)他们非常勤劳。从原文第⑦段“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坚持种庄稼地和菜园子”可以看出,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种植庄稼和蔬菜,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自给自足的精神。
(2)他们待人热情。在原文第⑥段中,“老妇人走到园子边,隔着灌木枝和我聊起来。她身材微胖,蓝底红花的旧棉袄沾着泥土,黑里透红的脸上挂着饱满的笑容。清瘦结实的老汉也放下手里的白菜,直起腰身听我们闲聊。”这段描述展示了老夫妻对陌生人的热情接待和友善态度。
(3)他们还非常善良大方。在原文第⑩段中,“白菜是送你们的,不要钱。这么多白菜,我们吃不完。再说,我们不会用手机。”这句话表明老夫妻不仅主动赠送作者白菜,而且完全不计较金钱,体现了他们的善良和大方。最后,他们非常为儿女着想。
(4)从原文第⑦段“老夫妻都已七十五六岁,三儿六孙,分出去三个小家。老两口单独过日子”可以看出,他们虽然年纪已高,但仍然坚持独立生活,以减轻儿女的负担。
综上所述,通过引用原文中的具体段落和句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甲文中“老夫妻”的形象是一个勤劳、热情、善良大方,并且非常为儿女着想的形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⑥段“柳笛一声天下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折柳、做柳哨,然后吹着柳笛喇叭比赛。笛声嘹亮,或细腻婉转,或粗犷高亢,春天就这样被吹得绿意盎然”可以概括:春天的声音;根据文章第⑦段“隔壁院子里两棵香椿的枝丫上,早已冒出红绒绒的芽头。女主人轻轻掰下几枝做芽,用刀切成碎末,再打上鸡蛋搅匀,热油烧锅,下锅翻炒,香椿芽炒鸡蛋的香味飘向四方”可以概括:春天的味道(气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本题要求使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来形容春天既有美好也有慨叹的情感。题干中提到了甲文形容春风是温煦的,乙文形容春风是温柔的,这为我们提供了春天的美好面貌。同时,题干还提示了春天也有慨叹的一面,这要求我们在杜甫的诗中寻找能够表达这种复杂情感的诗句。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诗来形容春天的美好与慨叹。首先,这两句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好风景,与题干中甲文、乙文对春风的温煦和温柔的形容相契合,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落花时节”又暗示了春天的短暂和易逝,与题干中提到的春天的慨叹相呼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因此,这两句诗既符合题干的要求,又能够恰当地形容春天既有美好也有慨叹的情感。
五、写作与表达(40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21. 于童年的鲁迅,自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充满了童趣;于成长中的我们,自亲人到老师,都有满满的关爱;自儿时的兴趣课到后来的文化课,都需要坚持;自散文到诗词,都是语文的诗意……
请以“自 到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齐题目再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答案】例文:
自胆怯到自信
从前的我,胆小、自卑,当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时,我的声音简直如蚊子叫般微小。可是现在的我,却变得勇敢了,有自信了,这一切都和那次经历有关。
时光匆匆地从指间流过,一转眼,我小学毕业了,就要和自己的母校说再见了,心中总是有千万个不舍,对同学的不舍,对老师的不舍,对学校一草一木的不舍……所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难忘的时刻,我打算在毕业典礼上一展身手,以表达对老师、母校的感激之情。
说来也巧,班主任竟选我做主持人。这对于一个平时都不敢大声说话的我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但是既然老师这么信任我,给了我这样难得的机会,我也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啊,于是,我接下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当我从老师的手里接过那一摞主持稿时,退缩的心理占了上风,我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是否太过草率。虽说背书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可是我对自己破天荒的主持竟一点儿信心也没有--生怕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丑,我觉得自己无法完成老师交给我的任务。
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向我投了过来,是妈妈。她走到我身边说:“老师给了你一个很好的机会,你要好好把握,不要让大家失望。只要对自己有信心,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我点点头,将妈妈的话牢记在心间。
紧张、激动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当校长宣布“本次毕业典礼正式开始”后,我与另一位主持人从容不迫地走上台。此时,我下意识地拽着自己的衣角,手心早已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望着台下坐着的密密麻麻的同学,我紧张得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直到我的目光对上了一个眼神,一个仿佛在说“加油吧”的眼神。这时,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我开始深呼吸,平复自己有些慌张的心情,使自己尽可能镇定下来。
最后,我成功了,我饱含感情地“背出”滚瓜烂熟的台词。这时候,我又看到了那眼神,这次是赞美与肯定的眼神——来自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李老师的信任的眼神。
是信任的眼神,使我变得充满自信,让我变得不再畏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从______到______”,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从______到______”是一个变化过程,有时是意料之中,有时却是意料之外。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如“从童年到少年”“从小学到中学”“从早晨到晚上”等;可以是地点的转换,如“从家到学校”“从老屋到新居”“从平地到高山”等;可以是人或事物的变化,如“从软弱到坚强”“从幼稚到成熟”“从胆小到勇敢”“从自卑到自信”“从懒惰到勤奋”等。
2.构思选材。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叙述的的事件要有变化,有转折。例如,之前自己“软弱”,而过了一段时间,经历了一些事件,变得“坚强”了,旨在说明在成长过程中“我”的转变。文章是“过去”与“现在”的结合。这种变化,体现在结构上是倒叙或插叙的手法。注重文章主题的升华,不能仅仅体现出人或事物的变化,且要通过这种变化体现出变化的原因,最后得出更加深刻的主题。写作中应抓住“变化”二字,可反映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的变化;也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梳理出自己在知识、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变化,感受自己对亲情、友情、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体察与认识的提高。题目选材范围很广,只要扣住“现在”与“原来”的变化,均符合题意。
22. 史铁生面对瘫痪,走出心中的困境,创作了动人心弦的《我与地坛》;贝多芬面对失聪,绝不放弃,奏出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孙少安面对接连的磨难,不改初衷,过上了自己向往的日子。成长中,抑或追梦中,面对困境,不要放弃,终有一天会柳暗花明。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自拟文章题目。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答案】例文:
逆境中的坚持与绽放
在我十六岁那年,我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导致双腿受伤,无法正常行走。对于一个热爱篮球、梦想成为职业球员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每当看到别人在球场上奔跑、投篮,我都会感到无比的羡慕和痛苦。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再也无法实现那个曾经的梦想。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读到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面对瘫痪的困境,依然坚持创作,最终写出了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他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即使面临再大的困境,也不能放弃。
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同时,我也开始接触其他运动,比如游泳和健身。虽然这些运动无法让我重返球场,但它们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乐。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我终于迎来了转机。我的腿伤开始逐渐恢复,虽然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奔跑,但我依然可以在球场上投篮、传球,与队友们一起享受篮球带来的快乐。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面对困境时,我们不能放弃。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找到转机,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史铁生、贝多芬和孙少安一样,他们都在逆境中坚持,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如今,我已经重新站在了球场上,与队友们一起为梦想而奋斗。我深知,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勇敢地前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1.审题立意。
首先,我们要明确文章的核心主题。上述材料提供了三个例子:史铁生、贝多芬和孙少安,他们都在面对人生巨大的困境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面对,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或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这些例子都在传达一个信息:面对困境,不应放弃,而应坚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本题目的核心在于“面对困境,不要放弃,终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它鼓励我们在遭遇困境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相信坚持的力量,最终将迎来转机和成功。比如在逆境中,坚持和勇气是成功的关键;即使面临再大的困境,也要相信会有转机;困境是成长的催化剂,通过克服困境,我们可以变得更强大。
2.构思选材。
考虑到本题目的特点,写记叙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困境,描述自己或某人在面对这个困境时如何坚持,并最终实现目标或找到转机。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我们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提出问题:首先,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困境入手,如学习压力、职业困惑、生活挫折等,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分析问题:然后,我们可以引用上述材料中的例子,分析他们是如何面对困境,坚持下去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坚韧精神解决问题:最后,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即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这样的构思选材,既符合文章的主题,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7,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共1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