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32,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50分)
1.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大地很早便出现了人类的足迹。请选出下列哪些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似点( )
A. 都与现代人模样基本相同
B. 都已经吃上熟食但只能使用天然火
C. 使用打制石器进行劳动
D. 都能缝制衣物御寒有爱美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这种打制石器,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C项正确;山顶洞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A项;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B项;山顶洞人能缝制衣物御寒有爱美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2.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
A. 北京人B. 山顶洞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的三幅图片分别指半坡人住的半地穴式房子,使用的陶盆和纺轮。故答案选D。
3. 孙中山祭文:“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奇孕灵……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挥斥八埏,疆里万国。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这里的“皇祖”是指( )
A. 黄帝B. 神农氏C. 尧D. 舜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杏 MXSJ663 低至0.3元/份【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后联合炎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最终与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神农氏是指炎帝,排除B项;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排除C项;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排除D项。故选A项。
4. 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还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这里的“他”是指( )
A. 禹B. 启C. 桀D. 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治理洪水,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状态,创造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A项正确;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排除B项;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夏王朝灭亡,排除C项;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排除D项。故选A项。
5.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③处应该是( )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前1046年,西周建立,它推行分封制,巩固了疆域,C项正确;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前1600年商朝建立,前770年东周建立,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 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B. 诸侯国日益减少,七雄纷争
C.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D. 周王号令天下,诸侯臣服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故选C;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是战国时期的情况,排除;D是西周时期,排除。
7. 有一个在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没有了。这个诸侯国是( )
A. 秦B. 齐C. 楚D. 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故D符合题意;战国七雄有: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 正确掌握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成为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标志。则下列公元纪年推算正确的是
A. 6世纪50年代B. 公元前6世纪50年代
C 7世纪50年代D. 公元前7世纪50年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一个世纪为一百年,10年为一个年代。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所以公元前651年推算正确的是公元前7世纪50年代,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
A.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韩非子》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C. 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墨子》
D.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可知,材料认为人民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要重视人民的力量,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B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韩非的思想,主张君主治国要 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 使臣民慑服,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C项体现的是墨家的思想,体现的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体现的是庄子的思想,认为人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小李要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都城去参观,请你告诉他应该去哪一城市
A. 西安B. 南京C. 咸阳D. 洛阳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如果一位游客要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都城去参观,就要告诉他应该去的城市是陕西成阳。C项正确;西安是西汉、唐等的首都,排除A项;南京是明朝首都,排除B项;洛阳曾将是东汉的首都,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具体表现( )
①地方割据,战乱频繁 ②徭役繁重 ③刑罚残酷 ④赋税沉重
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天下苦秦”的原因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体现在②徭役和兵役繁重、③刑法严酷、④赋税沉重等方面。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地方割据,战乱频繁与史实不符,秦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BD项均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持三尺,西灭无道秦。”诗中“西灭无道秦”指的是( )
A. 发动大泽乡起义推翻了秦朝B. 领导起义军消灭了秦军主力
C. 领导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D. 领导黄巾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持三尺,西灭无道秦”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起义,最后灭亡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C项正确;发动大泽乡起义的是陈胜、吴广,排除A项;消灭了秦军主力的是项羽,排除B项;领导黄巾起义的是张角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成语“贯朽粟陈”出自《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票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描绘了西汉早期国库钱粮富足的景象,这种景象的出现原因是( )
A. 文景之治的成果B. 光武中兴的成果
C. 统一货币D. 盐铁专卖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票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描绘了西汉早期国库钱粮富足的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早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国家钱粮富足,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即文景之治的成果,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景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货币,与题干所述西汉早期的时间表述不符合,排除C项;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的政策,而题干所述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文景之治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A项。
14. 下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该现象比较突出是在( )
A. 西汉前期B. 东汉中后期
C. 西晋前期D. 东晋中后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项正确;西汉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排除A项;西晋前期士族地主特权过大,助长了他们在生活上和政治上的腐化,排除C项;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A. 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B. 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 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 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故选A项。
16. 给下面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观察题干方框内的内容可知,第9课到第15课的内容与秦汉时期有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东汉统治后期,政治动荡,中国社会危机严重。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往,故最合适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主题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 官渡之战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桂陵之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于208年的赤壁之战。故选B。
18.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的都城分别是洛阳、成都和建业,从方位上看,魏国在北方,蜀国位于西南方向,吴国位于东南方向,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 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部分朝代的更替情况,其中口中的朝代应是
A. 秦、隋B. 西晋、唐C. 秦、西晋D. 秦、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成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三国后期,魏国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因此,题干中方框处分别应该填写的是“秦”“西晋”。故C选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0. 对下图所示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晋强征北方各族人民当兵B. 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进攻
C. 为前秦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 战后南方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前秦”“东晋”字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83年,前秦军队与东晋军在淝水发生战争,史称“淝水之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队,B项正确;图片中没有涉及北方少数民族相关信息,排除A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C项;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21.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主要提示了( )
A. 江南开发的原因B. 江南开发的表现C. 江南开发的结果D. 人口迁移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知,材料反映了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A项正确;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没有涉及“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结果和人口迁移的方向”,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 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 北人大量迁往南方B.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 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D. 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可知,题干说明南北朝时,北方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传入南方,民族之间相互交融,D项正确;“北人大量迁往南方”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项;“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项;“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与“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六个政权先后以此地作为都城所在地,此地赢得了“六朝古都”之称。这一地点是( )
A. 长安B. 洛阳C. 成都D. 建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六个政权先后以此地作为都城所在地”结合所学可知,“六朝古都”是南京。从吴国孙权在南京建都,改名建业,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称号,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D项正确;长安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排除A项;洛阳有“八朝古都” 之称,排除B项;成都有“七朝古都”之称,排除C项。故选D项。
24. 唐朝张怀瓘在《书断》、记载,东晋皇帝在北郊祭祀时,发现某大书法家写的祝文笔力遒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入木三分”的故事就此流传开。该书法家也因其杰出的书法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 )
A. 钟繇B. 胡昭C. 王羲之D. 顾恺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东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的书法的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C项正确; 钟繇,字元常,是三国魏时的大臣和著名的书法家,排除A项;胡昭,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排除B项; 顾恺之,字长康,江苏无锡人,东晋时代画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5. 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
A. 灵渠B. 云冈石窟C. 秦始皇陵兵马俑D. 长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我国的,云冈石窟体现了佛教文化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融合。云冈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具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26.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是守正创新的历程,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和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之源】
图一 图二
(1)材料中图一①处应填写的制度是什么?图二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材料一:在秦和几个同时代的诸侯国中,与上面提到的郡、县新行政单位同时出现的是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总之,这种官僚管理形式的发展趋势将成为中华帝国的最突出的特征。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2)材料一中“郡、县新行政单位”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材料中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指的是什么样的趋势?
【政治之基】
图三 半两钱 图四 五铢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三、图四代表的两种货币分别是哪位皇帝统一的?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货币统一”的共同影响。
【政治之承】
材料二:华夏民族大统一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
【答案】(1)①:禅让制。图二:分封制。
(2)政治制度:郡县制。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强化或中央集权,地方权力不断集中到中央和皇帝身上。
(3)皇帝:半两钱,秦始皇(嬴政);五铢钱,汉武帝(刘彻)。共同影响:推动全国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或巩固了大一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4)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①:根据图示信息“尧舜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图二:观察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小问2详解】
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信息“郡、县新行政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趋势:根据材料一信息“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故这种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强化或中央集权,地方权力不断集中到中央和皇帝身上。
【小问3详解】
皇帝:根据图三信息“半两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嬴政)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根据图四信息“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刘彻)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货币和统一铸造五铢钱,推动全国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或巩固了大一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小问4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信息“汉武帝时代”及设问信息“‘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思想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27.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文化】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实施指出图一青铜器的名称是什么?图二中的文字是哪一朝代文明的代表?写出图三中人物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教育贡献?
材料二:(秦始皇)“书藉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列举战国时期的一位代表人物。
【科技文化】
材料三:中国科学技术馆中的古代科学家铜浮雕,展示了蔡伦、张仲景、贾思勰等十余位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相关成就。
(3)请从上述三位科学家中任选一位,仿照示例,制作科学家的资料卡(示例除外)。
【史学文化】
材料四: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司马迁传》
(4)材料四第一段描述了司马迁的哪一历史巨著?请写出这部历史巨著的历史地位?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答案】(1)司(后)母戊鼎;商朝;核心思想:“仁”;主要教育贡献: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任意一点即可)
(2)百家争鸣。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孙膑等(符合这一时期的任一位思想家即可)
(3)蔡伦-东汉-科技(或造纸业)-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蔡侯纸”,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张仲景-东汉-医学-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理论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贾思勰-北朝-农学-撰写《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解析】
小问1详解】
青铜器的名称:依据材料一“图一青铜器”结合所学可知,该青铜器为司(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朝代:依据材料一“图二甲骨文”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创立的,是商朝文明的代表。
核心思想和教育贡献:依据材料一“图三孔子”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有: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小问2详解】
历史事件及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二“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当时学派众多,争奇斗艳,思想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所以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指的是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有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孙膑等。
【小问3详解】
资料卡:本题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位科学家进行制作。例如:
科学人物:蔡伦;所处时代:东汉;专业领域:科技(或造纸业);专业成就: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了“蔡侯纸”,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科学人物:张仲景;所处时代:东汉;专业领域:医学;专业成就: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理论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科学人物:贾思勰;所处时代:北朝;专业领域:农学;专业成就:撰写《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问4详解】
巨著及地位:依据材料四“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因此,材料四第一段描述了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其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问5详解】
如何对待:本题属于开放试题,可从如何继承和发扬的角度作答。例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28. 初一13班历史教师准备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为主题开展一次历史特色课堂研学之旅,探寻历史上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
【技术推动发展】
(1)根据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原因?
【改革推动发展】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2)材料一中的“商君”领导的改革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出“商君”改革的一项措施?
材料二:如果说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的原因?根据图三、图四,概括一项具体的“汉化”措施。
【交流推动发展】
材料三:公元前138年,一个普通郎官从长安启程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征途。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次出使,将担负更为重大的可载入人类史册的使命。他所开启的道路,将连通东方与西方,它蜿蜒曲折,却又绵绵不断,它有主干也有分支,甚至扩展到浩渺的大海,它冲破了自然与人为的巨大障碍,几度衰落,又几度兴盛,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伟绩,直到现在,它依然能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名“郎官”是谁?写出他所开启的“道路”的东西方的起止点?
(5)结合示例,从“技术推动发展”或“改革推动发展”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及其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100字左右。
【示例】
观点: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论证: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结论:因此,无论是国内的交流还是对外交流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废除土地国有,承认土地私有);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改用汉姓,改穿汉服。
(4)张骞,长安、大秦(欧洲、古罗马)
(5)参考示例1
观点: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得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经济的变化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新兴地主掀起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总之,生产技术的更新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生产技术的革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示例2
观点:变法是强国之路(变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论述: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大大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结论: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国力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的统一,因此符合国情的变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是强国之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一“战国时代的农具”和图二“牛鼻穿孔铜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
【小问2详解】
改革:根据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
措施:根据材料“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得出废除井田制,即废除土地国有,承认土地私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推行奖励耕织的措施,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军事方面采取奖励军功的措施,促进了军事战斗力的增强。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如果说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被称之为“北魏是汉化的先行者”;
措施:根据材料“拓跋改为元、拔拔改为长孙”等信息可得出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改用汉姓的措施;根据图四“穿汉服繁荣鲜卑贵族”可得出改穿汉服。
【小问4详解】
人物:根据材料“公元前138年,一个普通郎官从长安启程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征途。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次出使,将担负更为重大的可载入人类史册的使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因此材料中的“郎官”指的是张骞;
起止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西汉时期起点在长安(今西安,东汉时期起点在洛阳,期间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当时称之为大秦。
【小问5详解】
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示例,从“技术推动发展”或“改革推动发展”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及其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牛耕的出现和应用角度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变法是强国之路”角度,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及其影响史实分析回答。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100字左右。示例如下:
参考示例1观点: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得到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经济的变化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新兴地主掀起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总之,生产技术的更新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生产技术的革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示例2观点:变法是强国之路(变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论述: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大大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结论: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国力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的统一,因此符合国情的变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是强国之路。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图一青铜器
图二甲骨文
图三孔子
资料卡
科学人物:祖冲之
所处时代:南北朝
专业领域:数学专业成就:他运用前人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资料卡
科学人物:_______
所处时代:_______
专业领域:_______
专业成就: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