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
展开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 默写。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 (《峨眉山月歌》)
(2)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
(4)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
(5)__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遂成枯落。 (《诫子书》)
(7)《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主题而具有独创视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 当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为代价时,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警诫自己。
【答案】 ①.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②. 尚思为国戍轮台 ③. 君问归期未有期 ④. 山岛竦峙 ⑤. 河流大野犹嫌束 ⑥. 年与时驰 ⑦. 意与日去 ⑧.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⑨. 我言秋日胜春朝 ⑩. 不义而富且贵 ⑪. 于我如浮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渝、戍、竦峙、嫌、驰、寂寥。
2.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 非宁静无以致远( ) (2)弛担持刀( )
(3) 穿井得一人 ( ) (4)奈何忧崩坠乎( )
【答案】 ①. 达到 ②. 解除,卸下 ③. 挖掘、开凿 ④. 为何,为什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内心宁静就无法达成远大的目标。致,达到。
(2)句意:放下担子,拿起刀。弛,解除,卸下。
(3)句意:打井得到一个人。穿,挖掘、开凿。
(4)句意:为什么要担心天会坠落,地会塌陷呢?奈何,为何,为什么。
3. 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妄(wǎng) 图 禁(jìn) 锢 缥缈 刨根问底
B. 抽噎(yē) 庇(bì)护 纯粹 骇人听闻
C. 相称(chèn) 哺(bǔ) 乳 坍蹋 畏罪潜逃
D. 气慨(gài) 敲(qī) 斜 娇媚 狼狈为奸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妄(wǎng)图——wàng;
C.坍蹋——坍塌;
D气慨——气概,敲斜——欹斜;
故选B。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同学们一上午的辛勤劳动,杂草都已经被铲除,操场成为不毛之地。
B. 春天,校园里的玉兰花开了,参差不齐地开出数百朵花。
C. 家喻户晓的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成为千古罪人。
D. 我们做事要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困难,既不要杞人忧天,也不要粗心大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此处用来形容操场,是用错对象;
B.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此处用来形容花开,不合语境;
C.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一般用来形容正面人物,秦桧是一个反面形象,色彩不当;
D.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担心。正确;
故选D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节将至,有同学在给父亲的贺卡上写道:令尊大人,祝您康健顺意!
B. 《世说新语》是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主要记载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 古代作品集命名形式多样,有以诗人的字号命名的,有以官职命名的,有以书斋名命名的,有以籍贯命名的等等,如《杜工部集》《刘梦得文集》《聊斋志异》,它们的命名方式是不同的。
D. 买到这么便宜的菜,本来是我自己得了便宜,结果却便宜了你。(句中加点的三个“便宜”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动词、动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有误,“令尊”指对方的父亲;
B.有误,《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D.有误,“本来是我自己得了便宜”中的“便宜”是名词;
故选C。
6.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B. 张阿姨干上环卫工作后,慢慢揣摩出个中滋味——看着人们生活在整洁的环境中,仿佛他们的幸福美满都与自己有关。
C. 谷雨时节,雨下得很从容,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豌豆……等纷纷挂果,它们较着劲,热闹得紧。
D. 火种灯、会徽、体育图标、颁奖礼服……北京冬奥会视觉呈现的《中国风》几乎无处不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A.“你的感想如何呢”和“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为疑问语气,句末用均用问号;
C.省略号与“等”不能连用;
D.“中国风”指特殊称谓,应用引号;
故选B。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进。
B. 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C. 一部小说的优劣或是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D. 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忌不以自己的情感左右惩戒,尤其不能在明显不理性的时候使用惩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A.成分残缺,“我国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战略”;
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在“构筑”前加“是否”;
D.否定不当,去掉第一个“不”;
故选B。
整本书阅读。(7分)
8. 下面是小说《西游记》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至第31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的部分内容,根据情节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甚么身子?”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
②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 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
③那公主参拜了父王、母后,会了姊妹,各官俱来拜见。那公主才启奏道:“多亏孙长老法力无边,降了黄袍怪,救奴回国。”
④沙僧搀着长老,近前看时,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巴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青蛙、癞虾蟆,满地乱跳。
⑤那怪接水在手,纵起身来,走上前,使个黑眼定身法,念了咒语,将一口水望唐僧喷去,叫声:“变!”那长老的真身,隐在殿上,真个变作一只斑斓猛虎。
A. ④②⑤①③B. ④⑤①③②C. ⑤①③②④D. ⑤④②③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程度。从①“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可知,这是孙悟空被逐后又回来了,不能在师父面前失了礼数的做法;从②句中可知,这是悟空被逐之前和师父告别;从③“那公主才启奏道:‘多亏孙长老法力无边,降了黄袍怪,救奴回国。’”可知,这是悟空解救了公主,降了黄袍怪。从④中可看出这是白骨精的变化,他提着的食物全是假的;从⑤的内容可知这是黄袍怪把唐僧变成了老虎,因为悟空被撵走了,不在师父身边。从这些分析可知,②④是第27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的内容,排序应为④②,①③⑤是第31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的部分内容,排序应为⑤①③,故本题选A。
9.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只见门外一个少年男子,推一辆红车儿,住在门旁,叫声:“卖糕!”大圣拔根毫毛,变个铜钱,问那人买糕。那人接了钱,不论好歹,揭开车儿上衣裹,热气腾腾,拿出一块糕递与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难吃,难吃!”那男子笑道:“怕热,莫来这里。这里是这等热。”行者道:“你这汉子,好不明理。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他这等热得很,你这糕粉,自何而来?”那人道:“若知糕粉米,敬求铁扇仙。”行者道:“铁扇仙怎的?”那人道:“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我们就布种,及时收割,故得五谷养生;不然,诚寸草不能生也。”
(1)上文中的“这里”指__________(地名),在这里发生___________了故事。
(2)北大教授林庚在《<西游记>的童话性》一文中写到:儿童对同一人物的想象,可能随着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完全矛盾的现象,这在《西游记》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选文孙行者把糕托在手中,好像拿着火盆的灼碳、煤炉中的红钉,烫得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此处孙行者如此怕烫,可是小说中也有多处孙行者不惧灼热的情节。请举一例。
【答案】(1) ①. 火焰山 ②. 三借芭蕉扇
(2)示例一:孙悟空闹天宫时,被天兵煨烧,却烧不着。
示例二:孙悟空被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炉内煅烧四十九日,反炼成火眼金睛。
示例三:孙悟空在车迟国与羊力大仙比油锅里洗澡,毫发无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选文所写为“三调芭蕉扇”的故事,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火焰山是必经,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独芭蕉扇可以扇灭。芭蕉扇是铁扇公主的宝物。孙悟空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一扇子扇飞孙悟空,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后来,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最后孙悟空大战牛魔王,铁扇公主借出芭蕉扇,孙悟空扇灭火焰山,唐僧师徒向西赶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这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材料上讲述的是孙悟空怕烫的事,而在《西游记》中曾多次写孙悟空不怕火,这样的情节有好几处,列举一处即可。如:在《西游记》的开端部分,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炉里面烧,烧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不但没有烧死孙悟空,反而炼就了他的火眼金睛。还有在车迟国时,孙行者与妖道斗法,与羊力大仙比在油锅里洗澡,“翻波斗浪,就似负水一般玩耍”。再如被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烧的时候,悟空表现得不怕火,两次念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
二、阅读(38分)
(一)(5分)
观祈雨
(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①迎龙水庙②前。
朱门③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④管弦。
【注释】①箫管:古代祈雨时的表演。②水庙:龙王庙。③朱门:富豪权贵之家。④咽: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10. 本诗主要采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绘了____________和权贵观赏歌舞两幅画面,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一样“忧”,两样情,深刻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11. 下列诗句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 李绅《悯农》)
B.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 杜牧《泊秦淮》)
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D.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宋 林升《题临安邸》)
【答案】10. ①. 对比 ②. 百姓表演歌舞求雨(意近即可)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本诗前两句意为:旱情严重,桑树枝不生叶,土地干燥,腾起的尘土好像烟雾,人们吹奏着乐器到龙王庙前面求降雨。描写了百姓表演歌舞求雨的画面。后两句意为:富贵人家处处观赏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前面是惟恐不雨,现在却“犹恐春阴”。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这样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对朱门之家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讽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对朱门之家荒淫生活的无比愤慨、讽刺。
A.句意: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此句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给人启迪,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在诗人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B.句意: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挥霍无度,如此下去必将亡国,表达出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担忧之情;
C.句意:豪门贵族家里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诗人描写社会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反映了统治者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与黎民百姓饥寒交迫的残酷现实,以巨大的反差写出诗人对社会不平的愤懑,流露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关注;
D.句意: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故选C。
(二) (10分)
成衣匠①
昔有人持匹帛,命成衣者裁剪。遂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貌并何年得科第,而独不言尺寸。其人怪之。成衣者曰:“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②,背必伛③,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④;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至于尺寸,成法也,何必问耶? ”
余谓斯匠可与言成衣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先蓄觊觎⑤之心。不论男女衣裳,要如杜少陵诗所谓“稳称身”⑥者,实难其人焉。
【注】①成衣匠:裁缝。②慵(yōng ):懒散。③伛(yǔ): 弯曲。④仄(zè):狭窄。⑤觊觎(jì yú):这里指模仿、抄袭。⑥稳称身:指衣服贴身,不至被风掀起。
1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昔有人持匹帛 ( ) (2)询主人之性情、年纪、状 貌( )
(3)其人怪之( ) (4)实难其人焉 ( )
13.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人舍然大喜 其性傲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知短长之理
C. 以刀劈狼首 以新样为时尚
D.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而独不言尺寸
14. 请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
15. 说说文中的成衣匠高明在何处?
【答案】12. ①. 拿 ②. 询问 ③. 对……感到奇怪 ④. 为难 13. D
14. 急性子的人适合穿短些的衣服,慢性子的人适合穿长点的衣服。
15. 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总结规律,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成法,为裁剪衣服提供最佳的方案。(意近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持:拿。
(2)句意: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询:询问。
(3)句意:佣人感到很奇怪。怪:对……感到奇怪。
(4)句意: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难:为难。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那\代词,他;
B.动词,知道\动词,了解,懂得;
C.介词,用\介词,把;
D.表转折,却\表转折,却;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之:定语后置,不译。者:……人。宜:适合。缓:慢。衣:穿。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少年科第者,其性傲,胸必挺,需前长而后短;老年科第者,其心慵,背必伛,需前短而后长。肥者其腰宽,瘦者其身仄;性之急者宜衣短,性之缓者宜衣长”可知,他会根据对方的境遇与性情来判断衣服的长短肥瘦,这些都是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规律性的总结。这说是他从实际出发,不拘泥于成法,能为不同身份的人提供最佳的裁剪方案。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佣人拿一匹丝绸让裁缝裁剪。这个裁缝于是问主人的性情、年纪、长相,而且问哪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及等级等,却单单不提衣服的尺寸。佣人感到很奇怪。这个裁缝说:“青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性情傲慢,一定挺着胸,衣服需前身长而后身短;老年科考中举的人,他的心情一定疲懒,背一定弯曲,衣服需前身短而后身长;胖人他的腰宽,瘦人他的身子窄;性子急的人适合穿短衣服,性子慢的人适合穿长衣服。至于尺寸,自有一套程式,何必问呢!”
依我看,可与这个裁缝谈论做衣服的道理了。现在一般的裁缝,总是比照旧衣服定尺寸,拿新样式当时髦,不懂得衣服长短的道理,倒先存着贪污布料的非分之想。不论男女衣服,要都做到像杜甫诗里所说的“稳称身”那么妥帖合身,实在太难为现在的裁缝了。
(三) (12分)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殷慧
①“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灵魂。北京冬奥会开幕盛典上,雪花飞舞,火炬点燃,烟花绽放,中国向世界张开热烈的臂膀,当冰雪之约如约而至的那一刻,我们激动万分。这场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的仪式,彰显着中国礼乐文化的魅力。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需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②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礼乐文化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去年全国“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红毯铺道; 红旗漫卷,被待以“国家最高礼遇”的英雄们前往人民大会堂,登上授勋台的那一刻,我们百感交集,为自己的英雄自豪,也为生活在英雄的国度而骄傲。礼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我们要让礼乐文化走近普通百姓,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让百姓知礼、懂礼、用礼,营造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局面。
③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新性发展。学校和媒体在创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学校开发了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首档中华礼乐传习系列节目,如《尊师礼》篇,设计了“正冠、献桃枝、敬茶、训诫、赠书”等现代师徒礼仪;《成人礼》篇,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贯通古今。
④当然,一提起礼乐文化,一些人可能会想到“克己复礼”“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古代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还有很多繁文缛节在现代社会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其实,这些礼仪流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是可以简化变通的。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摒弃。
⑤礼乐文化很古老,上下几千年; 礼乐文化又很年轻,它活在当下。重拾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践行“人文化成”的使命任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6.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7. 阅读选文第②段,补全本段的论证思路。
开头首先提出观点_________________,接着从“礼乐文化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角度进行论述,举出“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的例子加以论证,又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进行论述,并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具体做法。
18 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9.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引用“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阐述礼乐的重要意义,并引出本文论题“礼乐文化”。
B. 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贯通古今。
C. 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只需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D. 礼乐文化很古老,礼乐文化又很年轻,重拾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研究价值,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20. 下面这段材料写的是古人拜师求学的经历,所体现的礼仪是否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请结合本文内容阐述理由。
【材料】
余①立侍②左右,援疑质理③,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④,色⑤愈⑥恭,礼愈至⑦,不敢出一言以复⑧; 俟⑨其欣悦,则又请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①余:我。②侍:在尊长旁边陪着。③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④叱(chì )咄(duō):训斥, 呵责。 ⑤色: 脸色, 表情。 ⑥愈: 更加。⑦至: 周到。 ⑧复:回答。⑨俟: 等待。
【答案】16. 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需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17. ①. 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 ②. 礼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③. 利用纪念日、节日,组织开展纪念庆典活动
18. 举例论证 列举学校开发礼仪课程和媒体推出中华礼乐节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9. A
20. 示例一:符合。现代师徒礼仪表明教师对学生可以适当地“训诫”,材料中学生尊重老师的做法,是尊师的体现。示例二:不符合。材料中体现的礼仪过于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强调服从),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作者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从全文看,本文的第一段“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华礼乐文化需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就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就是作者的观点,即中心论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合中心句回答。第②段,“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提出分论点。“礼乐文化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礼乐文化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角度进行证明。“礼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在古代,礼乐文化是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普通百姓只能对其‘敬而远之’。现代社会,我们要让礼乐文化走近普通百姓,引导普通人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礼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角度进行证明。“我们可以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让百姓知礼、懂礼、用礼,营造更为和谐美好的社会局面”提出利用纪念日、节日,组织开展纪念庆典活动。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第③段的分论点是“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我们要推动传统礼乐文化创新性发展”,为了论证此论点,“近些年,一些学校开发了大量现代礼仪课程,受到学生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首档中华礼乐传习系列节目……”列举了学校开发礼仪课程和媒体推出中华礼乐传习节目的事例,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答题模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结合第③段“从花木兰从军出征保家卫国,讲到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让人看到‘爱国敬业’等价值观念贯通古今”可知,“排爆英雄张保国的女儿张汝佳女承父志选择当警察”只是“今”;
C.结合第④段“对于传统礼乐文化,我们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考订梳理,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积极、合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极、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摒弃”可知,选项说法片面;
D.结合第⑤段“礼乐文化很古老,上下几千年;礼乐文化又很年轻,它活在当下。重拾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践行‘人文化成’的使命任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担当”可知,“研究价值”错误;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应用能力。回答符合或不符合皆可。如符合,结合第③段“为媒体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首档中华礼乐传习系列节目,如《尊师礼》篇,设计了‘正冠、献桃枝、敬茶、训诫、赠书’等现代师徒礼仪”可知,现代师徒礼仪表明教师对学生可以适当地“训诫”,材料中“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写学生尊重老师的这种做法,是尊师的体现。如不符合,结合第④段“古代礼制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具有服从、统一、强制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的理念”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平等”的理念,材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体现的礼仪过于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差别。
(四) (11分)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21.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_______。
22. 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____ ”→“_____ ”的变化过程。
23. 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____ 。
24. 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1)母亲独自默默地回家;(2) ;“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1)_____ ;(2)______ 。
25.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 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 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 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答案】21. 拟人 22. ①. 不快 ②. 羞愧(意思相近即可)
23. “我”的话语让母亲想起了刚才受到的委屈
24. ①. 母亲独自在家因委屈而默默流泪 ②. 母亲在大雪中为“我”送伞 为让“我”的心情更好母亲宁可自己受委屈 25. B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第①段画线句中将“雪花”描绘成“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把“雪花”人格化,显然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雪飞舞的美好姿态。
考点:这是记叙文语言赏析考点。
点评:学生应注意语言赏析的常见题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方法:(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答题方法:(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第(3)段中表明因我写得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第(4)段写出对妈妈为我送伞,感到很懊恼;第(5)段写出对妈妈的无礼感到羞愧。
考点:这里体会文章中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
点评: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散文的组材线索,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研读第(8)段,分析“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联系前文,我的悔意让母亲想起了刚才受到的委屈。
考点:这里考查对原文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
点评: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文章“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可以看出“母亲独自在家因委屈而默默流泪”;从“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可以看出“母亲在大雪中为“我”送伞”;从“ 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可以看出“为让“我”的心情更好母亲宁可自己受委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情节的概括。
点评:把握内容,是读懂记叙文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内容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文通过描写“妈妈”总“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几个故事情节,赞美了一个母亲的慈爱与宽容。
考点:这是对文章中心主题的考查
点评: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或根据提供的选项,选出表述最为合理的答案。
三、作文(50分)
26. 文题
礼物是生活中那些能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的小美好。它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可以是一本书、一束花、一支笔,也可以是一句话、一首歌、一个拥抱……但无论何种形式,它都承载着赠送者真挚的情谊。每份礼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温馨,或感动,或欢笑,或伤感……
请以“礼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例文:
礼物
收拾笔纸,告别老师,又上完一天的课。
泼墨似的天空下,隐约能看见树的枝丫被风吹的左摇右晃。“为什么在开学前几天还要额外上课,还告诉我说这就是礼物。我作业还没写完呢,万一没写完同学笑话我怎么办”我愤愤不平的想着。但是我表面还是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生怕马路上飞驰而过的车主们会看到我狼狈的样子,只是冷风下抖得不成样子的腿背叛了我。公车怎么还不来,我一边跺脚一边想。
忽的我看见身后有家小卖铺,再望望远方没有一丝公车的影子,我决定去小卖铺借买东西的理由躲躲风。刚开门,一股热浪扑向我。我慢条斯理的纠结买哪种糖比较好,一抬眼看见公车停在站牌外,我随便抓了把糖,放下钱就跑,终于赶上了车。
车上连带司机就六个人,我尴尬的坐在后车的位置无所事事的看着窗外。“放眼望这断壁残垣,怎耐这锈迹斑斑……”一阵歌声把我的目光扯回来。是谁?司机排除,另外俩个大汉,排除。只留下坐在我前面的两位女士。正在我好奇究竟是谁的时候其中一位又开口了:“剪不断这情丝最难断,只不过这黄粱一梦谁来还……”别说,还真的蛮好听。转头,另外两位乘客好像没有听到一样淡定的玩着手机,我好奇她不会害怕被别人讨论吗?果不其然还有一位乘客问到:“你不害臊啊公车上唱歌?”那位小姐姐愣了一下,可能是在惊讶有人会这样说,但她还是礼貌的笑笑:“会,所以在人少的时候唱两句。”“那别人得怎么看你,我劝你回家再唱吧。”“在不会打扰其他人的情况下,我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评价,成为他们眼中的人?难得我自己不能成为我自己吗?”听到这话问话的乘客沉默了下,说两句唱的不错就下车了。我也因为这番话陷入了思考。
将别人的看法看的太重,这不就是我吗。我豁然开朗,在即将下车的时候,走到小姐姐旁边,给了她一包糖。小姐姐一脸诧异的看着我。“唱的很好听,谢谢你,就当我给你的礼物。”我摸摸鼻子,回应了小姐姐一个笑容后下车了。
我给她了一个礼物,是因为吃糖能让人开心。她也赠予我一个礼物,勇敢做自己。感谢让我遇见你,也谢谢你的礼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题干要求以“礼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结合题干中“每份礼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温馨,或感动,或欢笑,或伤感”等内容提示即可作文。生活中总是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份礼物,或许是甜蜜的美食,心仪已久的玩具、或许是难忘的经历、或许是收获了一次经验,你得到过什么难忘的礼物呢?写下你的经历即可。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一定有许多帮助过我们的人,他们或许在我们沮丧的时候给予我们鼓励、或许在我们为难的时候给我们提供建议、或许在我们难过的时候为我们提供安慰,这都是生命中获取的礼物,值得我们用心铭记。
第二,思路。构思本文重在体现礼物背后的情感与爱意,表达对亲友的爱意与感恩。可以通过描写重要细节展开谈感受,比如礼物如何美丽,如何让人印象深刻。注意在描写礼物时也要加入一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从侧面体现出礼物的珍贵,使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学会应用准确、形象的词语及修辞手法为文章锦上添花。可以运用细腻的描写作一篇记叙文,注意通过人之间来往的细节表现真情,总之,要合理地利用睹物思人的手法,使我们所撰之物形象生动,所表之情深刻真切,切记一定要紧扣我们的立意中心,尽可能多的去将自己的情感与感悟表达出来。
第三,立意。在构思立意时需注意,关于礼物的文章,既可以写具体的事物,收到了喜欢的玩具,想要的书籍,也可以写收到了祝福与鼓励,听到了有趣的远方见闻。不论描写怎样的礼物,重点都在于表现人之间的感情与爱意,由物及情。试着回忆一下你的过往生活,选取一件最为典型的事情,或在自己的脑海里整理事件的条理,抓住重点“礼物”,写清楚是什么礼物,并说明它为什么“难忘”体现自己的感情与喜好。
1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1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四个逗号改为分号;,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