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1)
展开命题人、审题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 小题,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 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 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 “习”是陶炼, “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吗?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吗?”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上气”成了骂人的词语, “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了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了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从心”。
C.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3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着,附近一棵蛀空了的老树,给雪压得发出轧轧的声音,然后轰通一声,折断了倒在地上。远近的村庄,不时闪出一星两星的灯光,这家那家的屋顶烟囱里时不时有火星冒出,淮海前线的军民在欢度一九四八年最后的几个小时。
我能想象,严庄和这里一样,大地上覆盖着白雪,人们住在新屋里,在过年。收黎子呢,她也许正盘坐在暖炕上,雪越下越大了,路上那一行脚印,已蒙上了一层新雪。我极力地想象着收黎子现在的形象。前面响着鞭子,来了一个大车队,赶车的都是女的,为首的一个,个子不高,头发和嘴巴都裹在一块大肩布里,只露出一对秀长的眼睛,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
我想:沿这条路向前,就是前沿阵地,她们这是要把车子朝哪里赶啊?
“同志,你们车上装的什么? ”我拦住了她们,为首的那个喝住了牲口,上上下下地打量了我一番,然后说道: “粮食! ”
“你们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你们要把粮食往哪里运啊?”
“不知道,咱们是跟咱队长走! ”
“哪一位是队长?”我看定了为首那个秀长眼睛的,可是她朝我笑了笑,说:“不是我,喏!”她向雪地上的脚印点了点头说:“我们队长前头联络去了,我们跟着她的脚印走,不会错的。”
“这样走多冒险,要是你们队长摸到敌人那里去了呢?”
女民工先是愣了, 接着,那个秀长眼睛的噗地一声笑了,回头对同伴们说道, “咱们的队长会摸到敌人那里去?”
“哈哈哈……”于是所有的女民工都一齐大笑起来,她们在笑我,笑得毫不留情。
“打碾庄,打济南,咱队长都到过前线,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女民工自豪地说道。看样子她们有一位极能干、 威信极高的队长。
“同志,不管怎么说你们大车不能再往前走。”我还是耐心地说。
“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那个秀长眼睛的说着,便一扬鞭子要走。正这时,突然空中亮了一串耀眼的照明弹, 霎时,树影摇摇,雪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强烈的亮光中飞舞,四周一片银白。十来个雄赳赳的女民工,更加鲜明地站在我面前。
我仔细地, 一个一个地看着,寻找着,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这当然是痴想,她们拉着牲口的笼头,赶着车,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沿着她们队长的脚印走去。
“喂!同志,你们队长叫什么名字?”我忽然觉得非问问这位队长的名字不可了。“严正英!”远远传来女民工的回答。
“严正英!”我说不出我是高兴还是失望,“为什么不是收黎子呢?”回到驻地,我吹灯睡下。半夜里,我给一阵窃窃的笑声惊醒了。
“粮食送前线,送前线,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这是那个秀长眼睛的声音,话语当中,好像要把粮食送到阵地上去,才算送到了前线。
“叫我们送后勤部呀。后勤部,后勤部,总要靠后一些的呀!”
“谁说靠后一些? 你没听队长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咱处处要比解放军先走一步呢!”我刚想去凑个热闹,突然屋门开了,雪花和寒气扑进屋来。跟着,进来一位妇女,这是幻象还是真实? 是她,是收黎子。她穿着一件男人的棉袍,前襟撩起,扎在腰间,头上包着手巾,两颊冻得绯红,站在当门说道:“大嫂子,大妹子,牲口喂饱了,人也暖和了,我们走吧! ”
“收黎子!”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
“啊!”她走到我床前,看清是我,呆住了,然后两手紧紧地箍住了我。
“好吧,严庄? ”话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好,好,都好。 今年麦子收得很好,秋粮也不错。春上来全也参加了队伍。 ”
“原来你认识咱们队长啊!”这时,那些快乐的女民工又奇怪又高兴地围着我们,压在我们的肩上。“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秀长眼睛自豪地瞥了自己队长一眼,仍没忘记我在路上说的那句话。
“是,她不会。”我看着收黎子,心里想起那个盘腿坐在炕上的妇女。 “你,你怎么改了名字?”
“入党的时候, 支部给我起的。”收黎子还是那样沉静而有些羞涩地说。
是她到过济南碾庄的前线?到过那炮火纷飞的前线? 我想起她席地坐在废墟上,静静地用马尾修补面筛的事来。是她,是这位收黎子。其实,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房子呢? 都盖好了? ”这些话都不是我想说的,可是说出来了。
“盖好了, 早盖好了。 ”收黎子话还没说完,原先坐在我铺边的妇女俏皮地接过去说: “瞧,咱队长倒看到了熟人,咱那个大妹子,怎么偏偏找不到她那个人呢!”
“哈哈……”这一阵大笑,惊得院里的马长声嘶叫起来,收黎子站起身说道, “天不早了,等我把粮车送到地方,完成了任务,回头再来看你。 ”说着就带着妇女们,一阵风似地走出门去。 一会儿,门外响起清脆的鞭声,马喷着鼻子,车声辘辘地走了。
东边天上已微微露白,敌人的运输飞机又嗡嗡地响着,想来冒雪空投; 但在白雪的掩盖下,它们找不到方位,只能在上空呜呜哀鸣。我披衣起床看见门外雪地上,到处是极深的车辙和脚印,逶迤向南而去。
[注]《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三次路过严庄的故事。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开篇描写“蛀空的老树给雪压折”这一景象,既写出自然环境的静谧,也暗示社会背景,腐朽的反动势力将要被人民推翻。
B. 女民工笑我,“笑得毫不留情”,既写出女民工爽朗的性格,体现出她们对队长的信任,也从侧面写出队长威信高、能力强。
C. 文章写回忆中收黎子盘坐在暖炕上的情景,与“我”再次见到她的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收黎子在党领导下的进步与成长。
D.“我总觉得在她们中间, 会有那张熟悉的脸”,说明“我”渴盼见到收黎子,同时也渴盼收黎子能够进步,参加革命工作。
6. 关于文中“秀长眼睛的”女民工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初见她时,她“拉着马笼头,大步大步地走来”,显示出她性格豪爽的一面。
B.“不行,没队长的命令,咱不能停”,一句话就看出她对队长的信任和拥护。
C.“枪声都听不见,就算送到前线啦?”从反问语气中透露出她的勇敢和顽强。
D.“你看,她会摸到敌人那里去吗?”她以嘲讽方式反击“我”对队长的误解。
7. 茹志娟在《风格应该多样化》中说:“短篇不可能完成长篇作品所能承担的任务,但可以以小见大。”请从写作视角、人物塑造、细节描写等角度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以小见大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 课内文言文(本题3 小题,共7分)
8.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 契阔谈, 心念旧恩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栗深林兮惊层巅
9. 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 (2分)
A.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B. 訇然中开
C. 湘江北去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 下列特殊句式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何以解忧
(二)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的《劝学》)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 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莞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已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 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节选自刘开的《问说》)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助词,无实义,相当于“了”
B.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举足一次,跨出一脚
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舍:停止
D.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广:增加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 蟹六跪而二螯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B.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C.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司马迁《陈涉世家》)
D.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8分)
①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4.两篇文章同样是劝勉读书,但在说理的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6 分)
(三)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甲)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乙)
初月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已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月光的微弱。
B. 甲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短暂过程。
C.甲诗颈联“乐”“愁”直接点出初月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乙诗颈联则侧面描写月光暗淡,意境凄清。
D. 甲诗尾联想到边关将士,诗人由乐转悲,停止游赏,写诗寄托愁绪; 乙诗则在景物描写中暗寓愁思。
16. 甲、乙两诗哪首是李白所作,哪首是杜甫所写? 请任选其中一首,依据语言风格、语言特点等作出判断,并结合诗句阐述理由。(6分)
(四)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 1分,错字、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短歌行》 中仿用 《管子·形势解》 中的话,表现诗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诗句:“ , 。”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 ”, 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中进入神仙世界的李白首先看到的景象是: , 。
(4) 杜甫《登高》中, 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 , 。”
(5) 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 《劝学》 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 , 。
三、 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它们虽然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形单影只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 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因此科普工作不会(1) 而需终身展开。 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 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举办 (3) ’勺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 (2) (3)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B. 它们虽然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这些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C.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这些小植株,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D. 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4 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 题。
费老说,中国要富,首先要让农民富:而农民致富,要靠乡镇企业和搞好小城镇建设。这是中国农民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年前, 我提出这个课题时,中国的小城镇还在娘胎里,我的研究还是 ① 。而今天,小城镇已是星罗棋布,它在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了。因此,现在不能再就小城镇谈小城镇了,而 ② 放到中国城市化体系的大框架里来研究,小城镇的发展要以全国现代化为大背景, 作出 ③ 的长远思考和选择。 费老解释说,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中等城市的带动,而目前不少中等城市对周边小城镇的辐射能力十分有限,好比(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作为城市网络中的一个“结点”,中等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要增强对小城镇及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对于中等城市的发展 ④ ,费老形象地称之为“串糖葫芦”——即把铁路或公路沿线的中等城市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纸上谈兵必需前瞻性遐想
B. 向壁虚造必需前瞻性设想
C. 向壁虚造必须战略性遐想
D. 纸上谈兵必须战略性设想
2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赶鸭子上架”
B.“小马拉大车”
C.“小脚穿大鞋”
D.“搬梯子上天”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即铁路或公路沿线的中等城市被联结起来,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人说, “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 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 内容、 方法、 途径、 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字数不少于800 字。
24,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4,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