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江苏省常州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展开(时间:75分钟 页数:共7页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 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详解】A、血浆中含有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故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
B、内环境中不含麦芽糖,B错误;
C、蛋白酶位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2. 如下是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是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
B. ③能调节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
C. ④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D. ⑤具有接受信息、传出信息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可知,图中①表示外周神经系统,②表示脑,③表示大脑,④表示神经元,⑤表示突起,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分析图可知,②表示脑,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A错误;
B、③表示大脑,脑干调节呼吸、血压等生命活动,B错误;
C、④表示神经元,反射的机构基础是反射弧,C错误;
D、⑤表示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具有接受信息、传出信息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3. 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B. 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 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因此它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D. 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示脑的结构可知,①为下丘脑,②为脑干,③为大脑皮层,④为小脑。
(1)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2)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3)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详解】A、②为脑干,具有呼吸中枢等,故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A正确;
B、①为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但是仍然会受到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C错误;
D、③大脑皮层为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其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D正确。
故选C。
4. 尾悬吊(后肢悬空)的大鼠常被用作骨骼肌萎缩研究的实验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甲组不悬吊;乙组悬吊;丙组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4周后结果显示:与甲组相比,乙组大鼠后肢小腿骨骼肌出现重量降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等肌萎缩症状;丙组的肌萎缩症状比乙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尾悬吊使大鼠骨骼肌的肌蛋白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
B. 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减弱有关
C. 对丙组大鼠施加的电刺激信号经反射弧调控骨骼肌收缩
D. 长期卧床病人通过适当的电刺激可能缓解骨骼肌萎缩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末梢与肌肉接触处叫做神经肌肉接点,又称突触。在突触处,神经末梢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前膜,与之相对的肌膜较厚,有皱褶,称为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间隙,称突触间隙。
【详解】A、尾悬吊小鼠后肢小腿骨骼肌出现重量降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等肌萎缩症状,因此尾悬吊使大鼠骨骼肌的肌蛋白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A正确;
B、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对肌肉失去了支配或者是支配的能力减弱,因此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减弱有关,B正确;
C、对丙组大鼠施加的电刺激信号调控骨骼肌收缩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D、据题干分析,丙组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丙组的肌萎缩症状比乙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因此长期卧床病人通过适当的电刺激可能缓解骨骼肌萎缩,D正确。
故选C。
5. 下面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④错误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突触小泡包裹着神经递质运动到突触前膜,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该方式为胞吐,A正确;
BC、图中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B正确,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随后,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D正确。
故选C。
6. 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对狗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促胰液素(碱性多肽),实验的主要过程与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实验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斯他林和贝利斯完成了第④组实验,并首次提出了促胰液素
B. 第①组和第③组对比,说明促胰液素的分泌不存在神经调节
C. 第②组和第④组对比,说明小肠黏膜能产生某种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物质
D. 促胰液素和胰蛋白酶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大致相同,但两者不都通过体液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实验①、②证明胰液的分泌与小肠肠腔有关,与血液无关;实验①、③证明胰液的分泌没有神经也可以,要证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调节,还需要进一步实验;实验①、②、④证明胰液分泌与盐酸和小肠粘膜有关,说明促胰液素是在盐酸刺激下由小肠粘膜分泌的,它可以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斯他林和贝利斯完成了第④组实验,并首次提出了小肠黏膜分泌的这种物质为促胰液素,A不符合题意;
B、第①组和第③组的自变量为小肠神经的有关,二者的实验结果相同,说明促胰液素的分泌没有神经也可以进行,但要证明胰腺分泌胰液不受神经的调节,还需要进一步实验,B符合题意;
C、第②组是将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而第④组是将刮下小肠黏膜加入稀盐酸研磨并制成提取液,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结果是胰腺分泌胰液,说明小肠黏膜能产生某种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物质,C不符合题意;
D、促胰液素和胰蛋白酶都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和分泌都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参与,胰蛋白酶属于消化酶,需要通过导管分泌到消化道内,不需要通过体液运输,而促胰液素属于激素,直接分泌到细胞外,通过体液运输,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如图一个健康人饭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变化,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B. 进食后的2 h内,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 2~3 h之间,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有所增加
D. 3.5 h时,血糖浓度较高肌糖原开始分解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图分析,进食后初期,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血糖浓度上升;血糖浓度上升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血糖浓度下降;2h~3h之间,血糖浓度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使得血糖浓度上升。
【详解】A、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主要来源,A正确;
B、进食后的2h内血糖浓度较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降低,B正确;
C、2h~3h之间,血糖浓度较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使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以促进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
D、3.5h时,血糖浓度较高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所致,肌糖原不分解为血糖,D错误。
故选D。
8.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B. 血浆渗透压升高
C. 产生渴感
D.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错误;
BC、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BC正确;
D、人体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正确。
故选A
9. 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是抗原,Y是抗体,数字①~⑥表示过程,字母a~e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e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完全相同
B. 当抗原X再次侵入人体时,通过④⑤过程,机体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C. 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 细胞a、b、c、d、e都能识别抗原X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淋巴细胞的起源及体液免疫过程,图中,a是T淋巴细胞,b是B淋巴细胞,c是记忆B细胞,d是浆细胞,e是吞噬细胞,X是病原体,Y是抗体。
【详解】A、e是抗原呈递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吞噬、消灭抗原,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二者的作用不同,A错误;
B、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消灭抗原,即图中④⑤过程,B正确;
C、Y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C错误;
D、a是辅助性T细胞,b是B细胞,c是记忆B细胞,d是浆细胞,e是抗原呈递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抗体,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B。
10. 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下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图在重力作用下c点生长素极性运输到d点,使d点浓度变大抑制生长
B. 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C. 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400mg/L
D. 图甲中a、b、c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生长素的运输存在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等方式:1.极性运输,①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运输,而不能逆向运输。②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2.非极性运输,①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的运输为非极性运输。②非极性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
【详解】A、甲图在重力作用下c点生长素横向运输到d点,A错误;
B、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能开更多花,结果数量增大,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B错误;
C、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200-600mg/L之间,C错误;
D、图甲中a、b、c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d处抑制生长,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需注意标记物对跳蝻生活的影响
B. 某种植物成群成族成块地密集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D. 遭受严重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原状所需时间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2、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详解】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B、植物成群、成簇、成块地密集分布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所以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
D、遭受严重火灾后的森林恢复原状所需时间长,但是土壤中保留了种子的繁殖体等,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12.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逐个计数法
C. 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D. 调查分布范围小而个体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采用目测估计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
【详解】A、沿河岸通常为长方形,因此调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
B、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极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B正确;
C、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调查估算其种群数量,但结果只是估算值,不能准确反映种群密度,C错误;
D、调查分布范围小而个体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时,应采用记名计算法,D错误。
故选B。
13. 现有两个位置相邻但不同类型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对值如图所示,且流入Ⅰ和Ⅱ的总能量相同。对于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据图可以断定Ⅱ中的物种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
B. 从图可以看出,生态系统Ⅱ中生产者到初级消费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Ⅰ
C. 若上述Ⅰ、Ⅱ表示草原或森林生态系统,则Ⅰ更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
D. 若两个生态系统均处于平衡状态,则Ⅰ、Ⅱ之间不存在物质的相互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Ⅰ中含有三个营养级,Ⅱ中含有四个营养级。
【详解】A、据图只能判断出Ⅱ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由于每个营养级均可以包括多个种群,故无法判断两个生态系统中各自物种数目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A错误;
B、从图中只能看出每个营养级生物的相对数量,无法判断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若上述Ⅰ、Ⅱ分别表示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一棵树上可能出现多只虫子,可能出现第二营养级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故I更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Ⅱ更可能是森林生态系统,C正确;
D、Ⅰ、Ⅱ之间可以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相互交换,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有关传统果酒、果醋发酵的比较,错误的是( )
A. 果酒发酵的主要微生物属于真核生物,果醋发酵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 两种发酵过程中都可以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实现对微生物类型的控制
C. 果酒发酵在有氧环境下进行,果醋发酵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D. 果酒、果醋制作过程利用的都是微生物胞内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2、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详解】A、果酒发酵的菌种是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果醋发酵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果酒、果醋发酵的菌种生活的温度条件不同,可以通过控制发酵温度实现对微生物类型的控制,B正确;
C、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酒发酵在无氧环境下进行,醋酸菌属于需氧生物,果醋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C错误;
D、果酒、果醋制作过程利用的都是微生物胞内酶,D正确。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选全得3分,选不全得1分,选错不得分)
15. 下图为细胞的信息分子调节机理示意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细胞内的信号分子是甲状腺激素,则寒冷环境下其能够加快细胞代谢
B. 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细胞因子,则能使B细胞内DNA聚合酶基因的表达活跃
C. 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胰高血糖素,则在饥饿状态下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D. 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则会使突触后膜的Na+通道开放而产生兴奋
【答案】AB
【解析】
【分析】信息分子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常见的信息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
【详解】A、若细胞内的信号分子是甲状腺激素,则寒冷环境下其能够加快细胞代谢,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稳定,A正确;
B、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淋巴因子,则能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所以能够使 B 细胞内DNA 聚合酶基因的表达活跃,催化细胞增殖过程中DNA的合成,B正确;
C、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胰高血糖素,则在饥饿状态下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C错误;
D、若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可使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而产生兴奋,若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促进Cl-内流导致突触后膜受到抑制, D 错误。
故选AB。
16. 编码乙肝病毒(HBV)表面S蛋白的基因疫苗,被小白鼠骨骼肌细胞吸收后可表达出S蛋白。S蛋白(抗原)引发一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中数字代表细胞,字母代表生理过程,细胞⑦可诱导靶细胞裂解。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是B细胞,细胞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
B. 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C. 经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
D. 细胞③产生的免疫物质能使HBV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S蛋白(抗原)引发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①为辅助性T细胞;②为B细胞;③为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④为记忆细胞;⑤为细胞毒性T细胞;⑥为记忆细胞;⑦为细胞毒性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⑦是细胞毒性T细胞,A错误;
B、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吞噬细胞,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B正确;
C、经N过程形成的细胞③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细胞膜上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C正确;
D、细胞③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使HBV失去侵染细胞的能力,D正确。
故选BCD。
17. 某实验小组用等量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分别浸泡绿豆种子,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绿豆发芽的影响。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12 h,得到下图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0.4 mg·L-1的2,4-D溶液既促进芽的生长也促进根的生长
B. 2,4-D溶液对芽的作用效果不能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C. 1 ml·L-1的2,4-D溶液是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
D. 2,4-D属于植物激素,具有与生长素相同的生理功能
【答案】AB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据图示可知,与0mg•L-l的2,4-D溶液对根和芽的作用相比较,可知0.4 mg•L-l的2,4-D溶液促进芽和根的生长。
【详解】A、与0mg•L-l的2,4-D溶液对根和芽的作用相比较,可知0.4 mg•L-l的2,4-D溶液促进芽和根的生长,A正确;
B、从图中看出,在各浓度的条件下,2,4-D溶液对芽的作用大于不施加2,4-D的条件下,没有体现出抑制作用,因此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B正确;
C、1ml•L-l的2,4-D溶液抑制根的生长,促进芽的生长,但不能确定是否是培养无根豆芽的最适浓度,C错误;
D、2,4-D是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AB。
18. 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如图,图中的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2008 年~2010 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B. 2010 年~2015 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C. 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 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若λ=1,种群数量不变;若λ>1,种群数量增加;若λ<1,种群数量减少。
2、据图分析,2008年~2010年,λ=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11年~2013年,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2013年~2015年,λ降低,但是λ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详解】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
B、2010年~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λ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
C、根据图中数据可知λ的变化趋势,2008年~2015年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
19. 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则胰岛分泌的激素甲的主要作用是促进_________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升高。该信号除了刺激下丘脑外,还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______,在升血糖方面与该激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写2个)。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感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至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一系列调节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3)当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这一刺激会传至____________,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增加分泌____________,以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4)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有关研究还发现,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此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为验证乙醇是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尿量,研究小组将若干生理状况相似、性别相同的实验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甲组大鼠灌胃适量乙醇溶液,乙组大鼠灌胃等量蒸馏水,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请评价该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答案】19. ①. 肝糖原 ②. 胰岛A细胞 ③. 肾上腺素(或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20. ①. 下丘脑 ②. 神经调节
21. ①. 升高 ②. 大脑皮层 ③. 醛固酮
22. ①. 增加 ②. 增加 ③. 该实验方案不合理,因为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的同时,还要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抗利尿激素的含量,这样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解析】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小问1详解】
血糖浓度降低,激素甲—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以升高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除了刺激下丘脑外,还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除了胰高血糖素外,还可升高血糖的激素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它们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小问2详解】
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一系列神经和体液调节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肌肉和肝等产热增多,从而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重感冒发热患者通常会在服药后,药物通过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经传出神经使皮肤散热增加,因大量出汗散热而退烧,排汗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小问3详解】
当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一刺激会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渗透压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脏完成的,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小问4详解】
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增加,因为原尿中含有高浓度的葡萄糖,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等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加。有关研究还发现,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此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增加,因为抗利尿可以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从而是尿量增多,为验证乙醇是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尿量,研究小组将若干生理状况相似、性别相同的实验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甲组大鼠灌胃适量乙醇溶液,乙组大鼠灌胃等量蒸馏水,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但该实验方案不合理,因为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的同时,还要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抗利尿激素的含量,这样可以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20. 应激反应是人体对紧张性事件的适应性反应,其主要特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被激活,机体通过HPA途径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GC),一定强度的应激反应有助于机体发挥潜力、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但应激时间过长或者过于强烈,则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图1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对免疫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___________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也是神经调节的中枢。
(2)如图1中,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之间存在的HPA调控途径称为___________ 。GC可以通过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升糖效应相抗衡的激素是___________分泌的。
(3)GC的过度升高会影响机体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并大大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在应激状态下,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敏感性降低,使GC___________调节功能下降,从而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4)在HPA轴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免疫调节机制——“脑—脾神经轴”,如图2所示。
①图2中所示的免疫活动所属的免疫方式为______________(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
②据图2可推测,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科研人员为了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的脾神经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用手术法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如下表),请根据题意完成以下表格(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
【答案】(1) 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下丘脑
(2) ①. 分级调节 ②. 胰岛B细胞 (3)负反馈##反馈
(4) ①. 体液免疫 ②. 促进B细胞增殖(分裂)和分化 ③. 初始抗体水平并计算平均值 ④. 做手术但不切除脾神经 ⑤. 实验条件的控制(控制无关变量) ⑥. 低于
【解析】
【分析】1、人们将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分级调节系统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 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等。
2、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小问1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分泌多种激素,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也是神经调节的中枢。
【小问2详解】
图1中,下丘脑CRH神经元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调节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GC可以通过升高血糖保证重要器官能量供应,与升糖效应相抗衡的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小问3详解】
GC含量在机体中维持相对稳定,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当血液中的G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GC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GC的过度升高,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敏感性降低,使GC负反馈调节功能下降,从而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小问4详解】
①根据图2中所示,该免疫方式中由B淋巴细胞参与且产生抗体,所以该免疫方式为体液免疫。
②根据图2,乙酰胆碱是由T细胞分泌的,所以该处的乙酰胆碱属于细胞因子,乙酰胆碱在该免疫调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裂)和分化。
③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验证上述调节机制中的脾神经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脾神经(手术法切除),两组小鼠均手术的目的是排除手术本生对小鼠产生抗体的影响;因变量是抗体的水平,无关变量包括实验的身体状况,饲养环境,疫苗处理等。根据该设计思路可完善表格如下:
a.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只,测定初始抗体水平并计算平均值,以便与后续的抗体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b. 对照组小鼠的处理为做手术但不切除脾神经,这样可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 c的操作处理是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适量的相同疫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该过程的目的是对实验条件的控制,以控制无关变量。
d. 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若实验组小鼠(切除脾神经)的相对抗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小鼠(未切除脾神经),则可说明脾神经对抗体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
21. 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相关部门对曾遭污染的清江流域进行治理,治理后水质明显提高,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实现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科研人员采集水样,分别放人不同生物并检测水体中多项指标,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治理污染时,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同时还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原理。表中红假单胞光合菌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其治理该水体污染效果最好的理由是____。
(2)某段时间,该流域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的相对值,I、Ⅱ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小数点后保留1位数字)。据图分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原因包括____。
(3)科研人员利用人工生物浮床技术对水体污染进行治理,请你分别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角度分析,人工生物浮床能有效治理该流域水体污染的原因:①物质角度:_____;②能量角度:___
(4)要维持清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从生态安全角度考虑应避免____;从社会环境因素考虑应禁止____(写两点即可)等行为的发生,以避免该生态系统的水质再次遭到破坏。
【答案】(1) ①. 协调 ②. 生产者和分解者 ③. 不产生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
(2) ①. 6.7% ②. 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分解者和产品输出
(3) ①. 浮床水生植物可吸收含氨、磷等元素的无机盐,净化水质 ②. 浮床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或与藻类竞争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
(4) ①. 过度(或盲目)引入外来物种 ②. 乱扔垃圾,随意排放污水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为: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
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循环: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
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小问1详解】
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同时还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红假单胞光合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无光条件下可分解有机物异养生长,因此其在生态系统中既属于生产者又属于分解者。红假单胞光合菌不产生毒素且对铵盐和有机物的去除率高,故红假单胞光合菌治理该水体污染效果最好。
【小问2详解】
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营养级之间高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低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图中Ⅰ的同化量为2100+42=2142,Ⅱ的同化量为4.8+2.5+43.2+6.5=77,则能量在Ⅰ、Ⅱ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77÷2142×100%=6.7%。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分解者和产品输出,因此,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小问3详解】
浮床水生植物可吸收含氨、磷等元素的无机盐,净化水质、浮床水生植物能够有效阻挡阳光(或与藻类竞争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故人工生物浮床能有效治理该流域水体污染。
【小问4详解】
要维持清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从生态安全角度考虑应避免过度引入外来物种,从社会环境因素考虑应禁止乱扔垃圾,随意排放污水。
22. 光敏色素是植物细胞内的一类光受体,存在活化与非活化两种状态。植物受光刺激后,光敏色素的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面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光通过光敏色素调控某植物下胚轴生长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
(1)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___。受光刺激后光敏色素以___状态存在,该状态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PIFS基因的表达。
(2)将该植物从光照适宜的环境转移到黑暗环境中,赤霉素(GA)的含量___,原因是___。
(3)在细胞水平上,GA与生长素通过___而促进下胚轴伸长,从调节种子萌发的角度分析,与GA相抗衡的植物激素是___。
(4)图中该实例可以得出: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__共同完成的。
【答案】(1) ①. 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 ②. 活化 ③. 不利于
(2) ①. 增加(或上升) ②. 黑暗环境中光敏色素为非活化状态,促进GA合成基因的表达,并抑制GA水解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赤霉素含量增加
(3) ①. 促进细胞伸长 ②. 脱落酸
(4)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小问1详解】
光敏色素是一类能够感知光信号的色素-蛋白复合体,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由图可知,受光刺激后光敏色素以活化的光敏色素状态存在,该状态不利于PIFS基因的表达。
【小问2详解】
将该植物从光照适宜的环境转移到黑暗环境中,光敏色素以非活化的状态存在,促进GA合成基因的表达,并抑制GA水解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使赤霉素含量增加。
【小问3详解】
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机理都是促进细胞伸长。在调节种子萌发方面,GA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小问4详解】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协调配合。
23. 生活在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氨(NH3)一步步氧化为硝酸,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个过程中化学反应释放出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下图为从土壤中分离硝化细菌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能加速碳循环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__,氨(NH3)氧化为硝酸的过程中释放出的化学能被硝化细菌固定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这部分能量可用于硝化细菌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某生物兴趣小组计划从土壤中筛选出硝化细菌,其所使用的培养基成分应不含__________,该培养基在功能上属于________。
(3)某同学对土样采用如图1所示的梯度稀释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5号试管中的培养液进行计数得到显微镜下的图像如图2,由此可知,每克土样中的细菌数为________个。
(4)部分同学采用如图3所示方法纯化硝化细菌,实验室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平板操作中,待平板冷凝后通常需要____________,以免造成平板污染。与扩大培养时相比,配置图3中的培养基还需加入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有机物 ②. 消费者 ③. 呼吸作用 ④. 各项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 ⑤. 碳源 ⑥. 选择培养基 ⑦. 5.75×1011 ⑧. 高压蒸汽灭菌 ⑨. 平板倒置 ⑩. 琼脂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其中碳源和氮源常采用蛋白胨和牛肉膏,因为它们来源于动物原料,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要求。
【详解】(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能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氨气氧化为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并储存能量。硝化细菌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2)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所需碳源为无机碳源CO2,其培养基中不需要加入碳源,只有能够利用无机碳为碳源的微生物才能生存,所以可以筛选出硝化细菌,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3)计数时应该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夹角中的细菌数量,因此图2中16个小方格内的硝化细菌数量为23个,由于培养期将样液稀释106倍,采用该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16中方格×25小方格)计数,每克土样中的细菌数为23/16×400×1/0.1×1000×106/10=5.75×1011个。
(4)制备实验所需的培养基时,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和分装前,要进行的是调整pH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倒平板时要待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置,其主要原因是防止培养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还能促进培养基表面水分的挥发。该流程中扩大培养时使用的培养基与分离时使用的培养基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培养基中加入了琼脂,为固体培养基。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掌握鉴定微生物分解菌的原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实验组别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第①组
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第②组
稀盐酸注入狗的静脉
胰腺不分泌胰液
第③组
稀盐酸注入狗的切除神经的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
第④组
刮下小肠黏膜加入稀盐酸研磨并制成提取液,注入同一条狗的静脉
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目的
简单操作过程
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处理
a.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平均分成两组,每组10只,测定_______。
实验组处理
实验组手术切除脾神经
对照组处理
b.对照组小鼠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适量的相同疫苗,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饲养。
结果检测
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小鼠体内相应的抗体水平并进行比较。
预期实验结果
d.实验组小鼠的相对抗体水平_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对照组小鼠。
生物
毒素含量ug/L
铵盐吸收率
有机物去除率
硅藻
0.11
51%
0
蓝细菌
0.56
79%
0
红假单胞光合菌
0
85%
93%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常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常州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检测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监测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监测生物试卷+,共10页。
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监测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监测生物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