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考复习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
展开考点1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典例1 (2023浙江7月学考)史籍评述汉末一人物:“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乘间阻远,保据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A.刘备 B.孙权C.曹操 D.刘秀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汉末”“资益州(今四川成都)”“保据庸蜀”,并结合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可知,A项正确。孙权定都建业,割据东吴,排除B项;曹操割据北方,排除C项;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典例2 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 )A.东汉B.东晋C.北魏D.南宋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故B项正确。
典例3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 )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 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 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①正确;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②正确;契丹族并未实现全国统一,③错误;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南宋,④错误。
典例4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的是( )①改用汉姓 ②分科取士 ③迁都洛阳 ④改说汉语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改用汉姓,改说汉语,穿汉服,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等,①③④正确,隋朝开创的科举制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员,②错误;故D项正确。
考点2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前期的统治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典例5 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A.经济作物普及B.海外贸易发展C.农业结构优化D.南北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之间橘子和梨的运输与贸易,说明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作物种植是否普及,排除A项;海外贸易和农业结构优化与材料无关,故B、C两项错误。
典例6 (2022浙江7月学考)唐太宗在君臣论治过程中,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如果为了一己之私去损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死了。这表明,唐太宗(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选贤任能,整顿吏治C.发展生产,改革兵制D.以民为本,政得其民
解析 根据材料“为君之道,必须首先安养百姓”表明唐太宗以民为本,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典例7 下图中的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为唐穆宗时唐朝与某一少数民族会盟的遗物。该少数民族是( )
A.吐蕃B.突厥C.靺鞨D.回纥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长庆年间,唐朝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该少数民族是吐蕃,故A项正确。
考点3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三省六部制1.渊源: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典例8 (2023浙江7月学考)唐诗“一声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为唐代宫殿名)。葛水雾中龙乍变,缑山烟外鹤初飞。邹阳暖艳催花发,太皞春光簇马归。回首便辞尘土世,彩云新换六铢衣。”描写的是( )A.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场景 B.科举考试放榜的盛况C.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 D.国际都会长安的繁华
解析 根据材料“上翠微”“龙乍变”“春光簇马归”“彩云新换六铢衣”可知,这与科举考试放榜有关,故B项正确;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佛教的传播,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文成公主送亲队伍西出长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虽然有关于长安环境的描述,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典例9 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时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 )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D.尚书省职权进一步扩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导致行政效率受到影响,故“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因此可得出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排除A项;三省制削弱了相权,排除C项;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不是为了加强尚书职权,排除D项。
典例10 唐代中期实行赋税改革,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新的赋税制度是(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均田制 D.井田制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故B项正确;租庸调制仍以人丁为主,排除A项;C、D两项是土地制度,故排除。
考点4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可作为自主学习内容)1.发展历程
2.反佛与灭佛(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影响劳动力生产和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历史分期与连续性,从“变态”到“常态”,“回归”,单元主要线索梳理,发展与进步,自由自觉,课时教学主题确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学考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学考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民族关系,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 这是一份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复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产工具和技术,劳动力,农作物,答案C,巩固统一,唐朝的繁荣,汉武帝,统治的基础,君主专制,政事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