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1页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2页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分)抬眼,一轮月,很圆、很大,好久未见过这么(chéng)A____清的月色。星光,不疏不密,不惊不乍,格外清晰……我们就在月光与星光交汇的夜色里,“披星戴月”地走着,走着……
    ㅤㅤ暗影里,青草①_____过来的气息,源源不绝地涌过来,一霎那就②____我们内里,再由内而外,将我们身上(zhān)B____染的污浊之气,清理了出去,心就更加静谧(C____)了。
    ㅤㅤ拥有静谧之心,即便身在喧闹,也无大碍。就像闹市区的一座音乐殿堂,③_____学府,一本好书,一杯清茶,置身其中,都可以让人觅(D____)得④_____静谧时光,体味静谧所给予我们的满足、愉悦,甚至幸福……
    ㅤㅤ那时的我们,即便孤身一人,心里的喜乐却满溢了。
    (1)给上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澄
    B拈
    Cmì
    Dmì
    (2)将词语依次填入上文①②③④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
    B.每棵树和每株草都有生命、有灵性,不屈不挠绽放光彩。
    C.“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快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更让人快乐。”武大勇说。
    D.数百年过去了,大方的古井依然汩汩流淌,流淌成一首岁月的长歌,守望着古城悠悠。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ㅤㅤ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ㅤㅤ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____。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①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
    ②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③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
    4.联系学过的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8分)
    ㅤㅤ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多姿,如朱自清笔下“看,① ,密密地斜织着……”它典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② ”;它联想新奇,如郭沫若笔下“不信,请看那朵流星,③ ”;它气势如虹,如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④ ,⑤ ”。它可化实为虚,让李商隐在巴蜀羁旅中,想象到回家团聚,共话今宵情景,“⑥ ,却话巴山夜雨时”;它可让陆游在风雨梦境之中,依然燃烧着满腔报国之志“⑦ ,⑧ ”……
    5.语文实践活动。(4分)
    材料一:利川红,分布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主要生产于毛坝镇、忠路镇、柏杨坝镇、文斗乡、沙溪乡。
    材料二:“天在梦地在梦/梦里出了个利川红;山朦胧水朦胧/妹娃采茶情朦胧……”由谈焱焱作词,杨军作曲的利川市本土歌曲《利川红》MTV正式首发!
    材料三:湖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开幕。开幕式上,利川代表团带来了1分钟的驻停表演,一舞《利川红》惊艳全场。曼妙的舞姿、优美的旋律,让人宛若置身芳香四溢的茶园,观众把盏品茗,连声称妙。在短时间内生动展现了利川作为“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的风韵。
    (1)请你结合材料分析利川代表团选用《利川红》舞蹈作为驻停表演的原因。(2分)
    (2)学校要排练《利川红》校园舞参加全市比赛,但小宇认为排练耽误学习时间,不愿参加。请你以她好朋友的身份劝说她参加排练。(2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6.阅读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5分)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①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③江水流。
    夜发清溪④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⑤。
    注:①[龙标]指王昌龄。②[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③[平羌]青衣江。④[清溪]青溪驿,地名。⑤[渝州]今重庆一带。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乙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时令。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乙诗第二句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影映入江水,影随江水流动的动态之景。
    C.甲诗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D.甲诗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2)七〇一班的同学对两首诗进行了讨论,请你将讨论内容补充完整。(3分)
    刘老师:甲乙两诗都写了月,但月在诗中的意蕴不同。
    小宇:甲诗将月比着信使,传递诗人的“愁心”,表达了① 之情;乙诗中月则与诗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与② ,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刘老师:甲、乙两诗都写到了地点变化,但处理方式不同。
    小文:甲诗写刘禹锡左迁途经地点比较概括,如“过五溪”用数量词突出空间之遥远。乙诗则详写了行舟途经地点,五个地名连用,突出③ 。
    7.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1分)
    ㅤㅤ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ㅤㅤ乙: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③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④毁之,钟况然⑤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
    ——《吕氏春秋》
    注: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椎]槌子或棒子。⑤[况然]形容钟声。⑥[遽]急速。⑦[恶]害怕。⑧[悖]荒谬。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恶人闻之(用鼻子嗅)
    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害怕)
    D.国人道之(讲述)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B.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C.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D.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4)七〇一班讨论“吕氏春秋”的风格特点,请你将讨论内容补充完整。(3分)
    刘老师:《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所著的巨著,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宇:甲、乙两文均是《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① 。
    小文:从甲、乙两文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吕氏春秋》的寓言特点为:② 。
    三、名著阅读。(9分)
    8.名著阅读。(9分)
    西游记(节选)
    ㅤㅤ①三藏道:“徒弟息怒,我们是出家人,休打诳语,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个礼罢,何苦这般抵赖?”
    ㅤㅤ②行者见师父说得有理,他就实说道:“师父,不干我事,是八戒隔壁听见那两个道童吃甚么人参果,他想一个儿尝新,着老孙去打了三个,我兄弟各人吃了一个。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么?”明月道:“偷了我四个,这和尚还说不是贼哩!”
    ㅤㅤ③八戒道:“阿弥陀佛!既是偷了四个,怎么只拿出三个来分,预先就打起一个偏手?”那呆子倒转胡嚷。
    ㅤㅤ④二仙童问得是实,越加毁骂。就恨得个大圣钢牙咬响,火眼睁圆,把条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道:“这童子这样可恶,只说当面打人也罢,受他些气儿,等我送他一个绝后计,教他大家都吃不成!”好行者,把脑后的毫毛拔了一根,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个假行者,跟定唐僧,陪着悟能、悟净,忍受着道童嚷骂。他的真身出一个神,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可怜叶落枥开根出土,道人断绝草还丹!
    (1)以上选文出自《西游记》第25回,请回顾《西游记》回目,仿照其回目名的方式,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不超过16个字)。(3分)
    (2)读第③段划线句,联系原著,说说为什么会出现数字不对的误会。(3分)
    (3)结合选文分析悟空的性格特点。(3分)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9.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3分)
    江南的菱角
    黄海
    ㅤㅤ①江南的原野是水的世界,遍地湖塘,处处沟港。菱角这种草本水生植物便在这浅水里、池沼中顺水而生,逐水而长。
    ㅤㅤ②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那淡绿的四方叶子,一片片、一轮轮,环绕着菱蕊。几场风雨过后,菱苗快速生长,织成翠毯,将湖塘沟港的整个水面盖得满满的,挤挤挨挨不留一丝缝儿。
    ㅤㅤ③夏天来临后,菱角开花了。朵朵淡白色的小花,开在浅浅的水中,形态万千,风姿各异。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清晨的湖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微风吹来,点点白花在水上轻轻摇曳,好像白色的轻纱。
    ㅤㅤ④9月是菱角最成熟的季节。只要你到湖区岸边走一走,随处可见的是忙碌的采菱人。乡村里家家户户的姑娘小嫂们,都头戴围巾,穿红着绿,趁着早晨的清凉,趁着露水未干去采菱。她们拨开那些绿色的菱叶,就看见一颗颗青绿色或紫红色的菱角,像一个个小元宝似的呈现在眼前了。这时,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在藤蔓间上下翻飞,一颗颗菱角便很快跳进菱船里堆了起来。
    ㅤㅤ⑤她们把菱角采回家后,放进大盆里,然后往盆里倒水。这时,大多数菱角都沉在水底,但有一些就浮在水面上。这样做既可以清洗菱角,又可以区分菱角的成熟程度。浮在水面上的是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剥开后,白色的菱肉鲜嫩欲滴,非常可爱。咬上一口放在嘴里细细品味,一股甜香就从嘴角飘出来。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放在锅里煮上一段时间,菱角就熟了。煮熟的菱角闻起来有一股清香的味道,用牙齿咬开坚硬的黑色外壳,白中透黄的果仁会让你口舌生津。挤出果仁吃上一口,便有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的感觉。无论生的或熟的菱角,吃过之后,若细细品味,则不难发现,生长在水里的菱角,那丝丝甘甜中无不浸润着水的灵气和清香。
    ㅤㅤ⑥9月也是菱角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天一大早,大筐小篓的菱角就在市场上一溜摆开了。卖家的菱角有嫩生生的生菱,也有刚刚煮熟还冒着热气的熟菱。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弥漫了整个集市,谁又经受得住这菱香的诱惑呢?
    ㅤㅤ⑦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幼时求学时读到古诗词里有很多描写采菱和菱香的佳作。“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采菱的动人情景令人神往。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飘悠,这是多美的画面,多好的诗情!
    ㅤㅤ⑧菱角,栖身于湖塘沟港,叶片儿紧贴水面。水涨,它平展舒放,随之而高;水落,它缩茎卷叶,随之而降,只通过一根长长的茎,始终把根系扎在泥土里。菱角总是低调地把果实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到了深秋,菱角老熟了,要是主人忘了收割,它便默默地脱离茎叶,沉入水底,没入泥土之中,来年再化作一汪新绿。
    (1)根据文章内容按题目要求将下列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①请将图中①②③④空补充完整,由此,我们可分析出文章大致按什么顺序行文?(3分)
    ②读第①段,将菱角的生活特点补充在导图中第⑤空;结合全文和最后一段分析,将菱角的品质特征补充在导图第⑥空。(4分)
    (2)文章有朱自清《春》的行文风格,如第②③段划线句,请你任选一句品析。(3分)
    ①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
    ②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
    (3)有人建议将第⑦段画波浪线的诗句换为以下诗句,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3分)
    “转叶任香风,舒花影流日。戏鸟波中荡,游鱼菱下出。”
    10.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2分)
    老舍的脚步声
    徐立新
    ㅤㅤ①在他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人,一共近40名。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富余,连正常人养家糊口都很不易,也就难得有能力去接济盲人们,因此盲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ㅤㅤ②每次一经过盲人庙,他的心便感到隐隐地作痛,想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帮这些可怜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yú)甲_____不如授人以(yú)乙_____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盲人们的根本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做到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
    ㅤㅤ③于是,他不顾外人的反对,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盲人庙之间,把盲人们都组织了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拉唱弹奏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表演的曲目。
    ㅤㅤ④等这一切完成后,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低下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里。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几双布鞋。
    ㅤㅤ⑤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盲人庙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了。因为有了稳定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有了巨变,都先后搬出了原先那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盲人庙也从此被废弃。他的心情欣慰了许多。
    ㅤㅤ⑥这之后,每天,当他很晚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道上的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一直持续到他终老的那一天,从未错过一次,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
    ㅤㅤ⑦他便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脚步声名叫“大善”。
    (1)阅读第②段,按拼音将甲乙两处汉字补充完整,并区分这两个词义。(3分)
    (2)理清全文脉络,将①﹣④补充完整。并分析写作特点,将⑤⑥两空补充完整。(6分)
    (3)可否用“老舍的脚步”为题,代替“老舍的脚步声”,为什么?(3分)
    五、写作(50分)
    11.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50分)
    命题作文:“犟”读作“jiàng”,指脾气固执,强硬不屈;顽强的意志,劲头。
    请以“犟人”为题作文。
    12.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半命题作文:生活中,谁陶醉、生气、伤心……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
    请以“他_____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4分)ㅤㅤ抬眼,一轮月,很圆、很大,好久未见过这么(chéng)A____清的月色。星光,不疏不密,不惊不乍,格外清晰……我们就在月光与星光交汇的夜色里,“披星戴月”地走着,走着……
    ㅤㅤ暗影里,青草①_____过来的气息,源源不绝地涌过来,一霎那就②____我们内里,再由内而外,将我们身上(zhān)B____染的污浊之气,清理了出去,心就更加静谧(C____)了。
    ㅤㅤ拥有静谧之心,即便身在喧闹,也无大碍。就像闹市区的一座音乐殿堂,③_____学府,一本好书,一杯清茶,置身其中,都可以让人觅(D____)得④_____静谧时光,体味静谧所给予我们的满足、愉悦,甚至幸福……
    ㅤㅤ那时的我们,即便孤身一人,心里的喜乐却满溢了。
    (1)给上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澄
    B拈
    Cmì
    Dmì
    (2)将词语依次填入上文①②③④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分析】本题考查字词的音形义。
    【解答】(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
    ACD.正确;
    B.有误,“zhān染”的“zhān”应写作“沾”。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根据“源源不绝地涌过来”可知,①选择“摇曳”;根据“再由内而外”可知,②选择“沁透”;“学府”要用“一方”来修饰,所以③选择“一方”;“时光”要用“一段”来修饰,所以④选“一段”。
    故选:A。
    答案:
    (1)B
    (2)A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2.(2分)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源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
    B.每棵树和每株草都有生命、有灵性,不屈不挠绽放光彩。
    C.“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快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更让人快乐。”武大勇说。
    D.数百年过去了,大方的古井依然汩汩流淌,流淌成一首岁月的长歌,守望着古城悠悠。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病因有搭配不当、用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不合事理、重复多余等。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答案,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对照着病因一一分析,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解答】A.有误,搭配不当,应改为:能源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以上病因来衡量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语感会逐渐增强,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也会提高。
    3.(2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ㅤㅤ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ㅤㅤ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____。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①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
    ②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③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②照应“我新的思想”是第一句;③紧承②是第二句;①是紧承③的详细描述。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句子顺序的排列。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句子,抓住每一句的关键字,如开头词语:首先,其次;表时间的词语;表方位的词语等,就能顺利解答此题。
    4.(8分)联系学过的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ㅤㅤ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多姿,如朱自清笔下“看,①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它典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② 风正一帆悬 ”;它联想新奇,如郭沫若笔下“不信,请看那朵流星,③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它气势如虹,如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④ 星汉灿烂 ,⑤ 若出其里 ”。它可化实为虚,让李商隐在巴蜀羁旅中,想象到回家团聚,共话今宵情景,“⑥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它可让陆游在风雨梦境之中,依然燃烧着满腔报国之志“⑦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⑧ 铁马冰河入梦来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注意“像”的写法)
    ②风正一帆悬(注意“悬”的写法)
    ③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注意“笼”的写法)
    ④星汉灿烂
    ⑤若出其里
    ⑥何当共剪西窗烛(注意“窗”的写法)
    ⑦夜阑卧听风吹雨(注意“阑”的写法)
    ⑧铁马冰河入梦来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5.(4分)语文实践活动。
    材料一:利川红,分布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主要生产于毛坝镇、忠路镇、柏杨坝镇、文斗乡、沙溪乡。
    材料二:“天在梦地在梦/梦里出了个利川红;山朦胧水朦胧/妹娃采茶情朦胧……”由谈焱焱作词,杨军作曲的利川市本土歌曲《利川红》MTV正式首发!
    材料三:湖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开幕。开幕式上,利川代表团带来了1分钟的驻停表演,一舞《利川红》惊艳全场。曼妙的舞姿、优美的旋律,让人宛若置身芳香四溢的茶园,观众把盏品茗,连声称妙。在短时间内生动展现了利川作为“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的风韵。
    (1)请你结合材料分析利川代表团选用《利川红》舞蹈作为驻停表演的原因。
    (2)学校要排练《利川红》校园舞参加全市比赛,但小宇认为排练耽误学习时间,不愿参加。请你以她好朋友的身份劝说她参加排练。
    【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利川红,分布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主要生产于毛坝镇、忠路镇、柏杨坝镇、文斗乡、沙溪乡”,可概括为:利川红是本地传统曲目;根据“天在梦地在梦/梦里出了个利川红;山朦胧水朦胧/妹娃采茶情朦胧”“曼妙的舞姿、优美的旋律,让人宛若置身芳香四溢的茶园,观众把盏品茗,连声称妙。在短时间内生动展现了利川作为‘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的风韵”,可概括为:《利川红》描写了利川风景,体现了利川特色。
    (2)本题考查劝说。
    针对小宇认为排练耽误学习时间,不愿参加的实际情况,可从表演的意义等方面分析作答。
    【解答】答案:
    (1)利川红是本地传统曲目;《利川红》描写了利川风景,体现了利川特色。
    (2)小宇,《利川红》校园舞描写了利川风景,体现了利川特色,是赞美我们家乡的好曲目。参加比赛可以增强我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还可以提高艺术修养呢。我们一起参加吧。
    【点评】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6.(5分)阅读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①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③江水流。
    夜发清溪④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⑤。
    注:①[龙标]指王昌龄。②[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③[平羌]青衣江。④[清溪]青溪驿,地名。⑤[渝州]今重庆一带。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乙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时令。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乙诗第二句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影映入江水,影随江水流动的动态之景。
    C.甲诗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D.甲诗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2)七〇一班的同学对两首诗进行了讨论,请你将讨论内容补充完整。
    刘老师:甲乙两诗都写了月,但月在诗中的意蕴不同。
    小宇:甲诗将月比着信使,传递诗人的“愁心”,表达了① 同情与关心 之情;乙诗中月则与诗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与② 朋友共赏一轮明月 ,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刘老师:甲、乙两诗都写到了地点变化,但处理方式不同。
    小文:甲诗写刘禹锡左迁途经地点比较概括,如“过五溪”用数量词突出空间之遥远。乙诗则详写了行舟途经地点,五个地名连用,突出③ 行船之快 。
    【分析】【甲】: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乙】: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通过描写峨眉山月,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和宽慰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说法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①甲诗将月比作信使,传递诗人的“愁心”,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之情。
    ②乙诗中月则与诗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与朋友共赏一轮明月,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③乙诗则详写了行舟途经地点,五个地名连用,突出行船之快,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答案:
    (1)D
    (2)①同情与关心
    ②朋友共赏一轮明月
    ③行船之快
    译文:
    甲: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乙: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11分)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ㅤㅤ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
    ㅤㅤ乙: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③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④毁之,钟况然⑤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⑦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
    ——《吕氏春秋》
    注: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椎]槌子或棒子。⑤[况然]形容钟声。⑥[遽]急速。⑦[恶]害怕。⑧[悖]荒谬。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恶人闻之(用鼻子嗅)
    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害怕)
    D.国人道之(讲述)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B.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C.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D.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4)七〇一班讨论“吕氏春秋”的风格特点,请你将讨论内容补充完整。
    刘老师:《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所著的巨著,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小宇:甲、乙两文均是《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① 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不要自欺欺人 。
    小文:从甲、乙两文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吕氏春秋》的寓言特点为:② 善于借助故事说理,一般具有讽刺性 。
    【分析】译文: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要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有误,闻,听说。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故可断为: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①重点词:得,获得。使,役使。句意:得到一个人的劳力来使唤,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
    ②重点词:以,用,拿。锤,槌子或棒子。况然,形容钟声。句意:拿锤子敲,钟便发出声响。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吕氏春秋》是秦朝相国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在体例上,它集先秦道家各家学说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理论。寓言故事是《吕氏春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占的比例很大,几乎每篇文章都穿插有寓言故事,据统计,本书中寓言故事有300多则。本题中,小宇发言中甲文的启示是“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由此可以推断《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善于借助故事说理;乙文的启示是“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启示我们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不要自欺欺人,由此可以推断《吕氏春秋》的寓言故事一般具有讽刺性的特点。
    答案:
    (1)B
    (2)C
    (3)①得到一个人的劳力来使唤,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
    ②拿锤子敲,钟便发出声响。
    (4)①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不要自欺欺人。
    ②善于借助故事说理,一般具有讽刺性。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三、名著阅读。(9分)
    8.(9分)名著阅读。
    西游记(节选)
    ㅤㅤ①三藏道:“徒弟息怒,我们是出家人,休打诳语,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个礼罢,何苦这般抵赖?”
    ㅤㅤ②行者见师父说得有理,他就实说道:“师父,不干我事,是八戒隔壁听见那两个道童吃甚么人参果,他想一个儿尝新,着老孙去打了三个,我兄弟各人吃了一个。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么?”明月道:“偷了我四个,这和尚还说不是贼哩!”
    ㅤㅤ③八戒道:“阿弥陀佛!既是偷了四个,怎么只拿出三个来分,预先就打起一个偏手?”那呆子倒转胡嚷。
    ㅤㅤ④二仙童问得是实,越加毁骂。就恨得个大圣钢牙咬响,火眼睁圆,把条金箍棒揝了又揝,忍了又忍道:“这童子这样可恶,只说当面打人也罢,受他些气儿,等我送他一个绝后计,教他大家都吃不成!”好行者,把脑后的毫毛拔了一根,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个假行者,跟定唐僧,陪着悟能、悟净,忍受着道童嚷骂。他的真身出一个神,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可怜叶落枥开根出土,道人断绝草还丹!
    (1)以上选文出自《西游记》第25回,请回顾《西游记》回目,仿照其回目名的方式,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不超过16个字)。
    (2)读第③段划线句,联系原著,说说为什么会出现数字不对的误会。
    (3)结合选文分析悟空的性格特点。
    【分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那呆子倒转胡嚷。二仙童问得是实,越加毁骂”可概括为:童子痛骂师兄弟,联系“他的真身出一个神,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可概括为:悟空推倒人参果。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结合“‘日久见人心。前日老孙只偷了三个,那一个落下地来,土地说这宝遇土而入,八戒只嚷我打了偏手,故走了风信,只缠到如今,才见明白。’菩萨道:‘我方才不用五行之器者,知道此物与五行相畏故耳’”可知,人参果遇土而入,孙悟空打第一个时,没有接住,掉到土里了。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联系“三藏道:‘徒弟息怒……然吃了他的,陪他个礼罢,何苦这般抵赖?’行者见师父说得有理,他就实说道‘师父,不干我事……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么”可知,孙悟空蛮横不讲理;联系“忍了又忍道:‘这童子这样可恶,只说当面打人也罢,受他些气儿,等我送他一个绝后计,教他大家都吃不成’……径到人参园里,掣金箍棒往树上乒乓一下,又使个推山移岭的神力,把树一推推倒”可知,孙悟空:气量狭小、冲动、鲁莽。
    答案:
    (1)童子痛骂师兄弟 悟空推倒人参果
    (2)人参果遇土而入,孙悟空打第一个时,没有接住,掉到土里了。
    (3)①蛮横不讲理:师傅要他赔个礼罢,他却说“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么?”②气量狭小(或睚眦必报):童子虽然毁骂,却也是师兄弟偷吃在先,大不必嗔恨甚至出神去毁了草还丹;③冲动、鲁莽(或做事不计后果):推到果树前完全不考虑这树的珍贵、镇元子对他们的善意招待、以及铸下大错后有没有实力保护好师傅。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四、现代文阅读(25分)
    9.(13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江南的菱角
    黄海
    ㅤㅤ①江南的原野是水的世界,遍地湖塘,处处沟港。菱角这种草本水生植物便在这浅水里、池沼中顺水而生,逐水而长。
    ㅤㅤ②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那淡绿的四方叶子,一片片、一轮轮,环绕着菱蕊。几场风雨过后,菱苗快速生长,织成翠毯,将湖塘沟港的整个水面盖得满满的,挤挤挨挨不留一丝缝儿。
    ㅤㅤ③夏天来临后,菱角开花了。朵朵淡白色的小花,开在浅浅的水中,形态万千,风姿各异。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清晨的湖面,浮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微风吹来,点点白花在水上轻轻摇曳,好像白色的轻纱。
    ㅤㅤ④9月是菱角最成熟的季节。只要你到湖区岸边走一走,随处可见的是忙碌的采菱人。乡村里家家户户的姑娘小嫂们,都头戴围巾,穿红着绿,趁着早晨的清凉,趁着露水未干去采菱。她们拨开那些绿色的菱叶,就看见一颗颗青绿色或紫红色的菱角,像一个个小元宝似的呈现在眼前了。这时,她们用灵巧的双手在藤蔓间上下翻飞,一颗颗菱角便很快跳进菱船里堆了起来。
    ㅤㅤ⑤她们把菱角采回家后,放进大盆里,然后往盆里倒水。这时,大多数菱角都沉在水底,但有一些就浮在水面上。这样做既可以清洗菱角,又可以区分菱角的成熟程度。浮在水面上的是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剥开后,白色的菱肉鲜嫩欲滴,非常可爱。咬上一口放在嘴里细细品味,一股甜香就从嘴角飘出来。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放在锅里煮上一段时间,菱角就熟了。煮熟的菱角闻起来有一股清香的味道,用牙齿咬开坚硬的黑色外壳,白中透黄的果仁会让你口舌生津。挤出果仁吃上一口,便有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的感觉。无论生的或熟的菱角,吃过之后,若细细品味,则不难发现,生长在水里的菱角,那丝丝甘甜中无不浸润着水的灵气和清香。
    ㅤㅤ⑥9月也是菱角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天一大早,大筐小篓的菱角就在市场上一溜摆开了。卖家的菱角有嫩生生的生菱,也有刚刚煮熟还冒着热气的熟菱。缕缕清香扑鼻而来,弥漫了整个集市,谁又经受得住这菱香的诱惑呢?
    ㅤㅤ⑦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幼时求学时读到古诗词里有很多描写采菱和菱香的佳作。“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采菱的动人情景令人神往。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飘悠,这是多美的画面,多好的诗情!
    ㅤㅤ⑧菱角,栖身于湖塘沟港,叶片儿紧贴水面。水涨,它平展舒放,随之而高;水落,它缩茎卷叶,随之而降,只通过一根长长的茎,始终把根系扎在泥土里。菱角总是低调地把果实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到了深秋,菱角老熟了,要是主人忘了收割,它便默默地脱离茎叶,沉入水底,没入泥土之中,来年再化作一汪新绿。
    (1)根据文章内容按题目要求将下列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①请将图中①②③④空补充完整,由此,我们可分析出文章大致按什么顺序行文?
    ②读第①段,将菱角的生活特点补充在导图中第⑤空;结合全文和最后一段分析,将菱角的品质特征补充在导图第⑥空。
    (2)文章有朱自清《春》的行文风格,如第②③段划线句,请你任选一句品析。
    ①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
    ②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
    (3)有人建议将第⑦段画波浪线的诗句换为以下诗句,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转叶任香风,舒花影流日。戏鸟波中荡,游鱼菱下出。”
    【分析】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菱苗生长、菱角开花、菱角成熟、采食菱角,表达了对菱角的喜爱、对菱角低调内敛性格的赞美,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明快,简洁凝练。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
    ①依据③段“夏天来临后,菱角开花了”卡,②处填:菱角开花;依据④段“9月是菱角最成熟的季节。只要你到湖区岸边走一走,随处可见的是忙碌的采菱人。乡村里家家户户的姑娘小嫂们,都头戴围巾,穿红着绿,趁着早晨的清凉,趁着露水未干去采菱”可知,③处填:采菱角;依据⑥段“9月也是菱角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天一大早,大筐小篓的菱角就在市场上一溜摆开了。卖家的菱角有嫩生生的生菱,也有刚刚煮熟还冒着热气的熟菱”可知,④处填:卖菱角。
    ②依据“菱角这种草本水生植物便在这浅水里、池沼中顺水而生,逐水而长”可知,江南菱角的生活特点,不仅是顺水而生,逐水而长;还生活在浅水里。依据“菱角总是低调地把果实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到了深秋,菱角老熟了,要是主人忘了收割,它便默默地脱离茎叶,沉入水底,没入泥土之中,来年再化作一汪新绿”可知,菱角默默奉献。
    (2)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赏析。
    ①根据“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可知,使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菱角刚刚生长出来的情态,表达出作者见到刚刚从水中生长出的菱角的喜爱之情。
    ②根据画线句“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神色怯怯”可知,这里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列举菱花在水面上的形态,赋予菱花以人的情态,如同人类在打盹、伸懒腰一般,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对菱角的情感共鸣,使得读者能够想象到微风吹拂下菱角花在水面上轻盈摇曳的美妙画面,凸显出菱花的形态万千与风姿绰约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夏天菱角花的喜爱与赞美。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首先发表观点:不能更换。理由:根据第⑦段“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可知,这里引用“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的诗句,意在说明菱角除了作为一种食物惹人喜爱,同时还在文化上具有丰富意味,与菱角有关的采菱的动人情景,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等,能够引发读者对种菱采菱的美好向往;而“转叶任香风,舒花影流日。戏鸟波中荡,游鱼菱下出”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只是写出菱角的美及“游鱼”在“菱下”嬉戏玩耍的情景。
    答案:
    (1)①②菱角开花;③采菱角;④卖菱角
    ②⑤生于浅水;⑥默默奉献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菱角刚刚生长出来的情态,表达出作者见对菱角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赋予菱角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夏天清晨菱角花的万千形态与绰约的风姿,传达出作者对夏天菱角花的喜爱与赞美。
    (3)不能更换。文中的诗句描写涉及采菱的动人情景,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等画面,勾起读者对菱角的浪漫情感和向往之情;“转叶任香风,舒花影流日。戏鸟波中荡,游鱼菱下出”只是写出菱角的美及“游鱼”在“菱下”嬉戏玩耍的情景。
    【点评】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原则: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中找出“题眼”,带着问题读文章;②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③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④答题时,要对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反复研读。
    10.(12分)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老舍的脚步声
    徐立新
    ㅤㅤ①在他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人,一共近40名。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富余,连正常人养家糊口都很不易,也就难得有能力去接济盲人们,因此盲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
    ㅤㅤ②每次一经过盲人庙,他的心便感到隐隐地作痛,想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帮这些可怜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yú)甲_____不如授人以(yú)乙_____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盲人们的根本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做到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
    ㅤㅤ③于是,他不顾外人的反对,暂时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盲人庙之间,把盲人们都组织了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拉唱弹奏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还要熬夜为乐团写歌,编排适合他们演奏表演的曲目。
    ㅤㅤ④等这一切完成后,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才艺和特长的盲人,他则通过各种关系,不惜低下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里。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几双布鞋。
    ㅤㅤ⑤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盲人庙里几乎每个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了。因为有了稳定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有了巨变,都先后搬出了原先那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盲人庙也从此被废弃。他的心情欣慰了许多。
    ㅤㅤ⑥这之后,每天,当他很晚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道上的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一直持续到他终老的那一天,从未错过一次,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
    ㅤㅤ⑦他便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脚步声名叫“大善”。
    (1)阅读第②段,按拼音将甲乙两处汉字补充完整,并区分这两个词义。
    (2)理清全文脉络,将①﹣④补充完整。并分析写作特点,将⑤⑥两空补充完整。
    (3)可否用“老舍的脚步”为题,代替“老舍的脚步声”,为什么?
    【分析】本文记叙了老舍为素不相识的盲人们付出了大爱,组织盲人们训练表演,帮助盲人们安排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盲人们的生存问题,不求回报,对弱者同情、关爱、帮助,表现了老舍的“大善”之心。盲人们对老舍心存感激,彼此真挚的情感在每天夜晚的街道汇成了动人的风景,以真心换真情就是一道温馨的风景。
    【解答】(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和词语含义。
    “授人以yú”的“yú”应写作“鱼”;“不如授人以yú”的“yú”应写作“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是送给人鱼,不如教会别人捕鱼的技术。结合语境“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盲人们的根本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做到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可知,这里的“鱼”指的是能得以生存的食物,“渔”指的是足以谋生的活计。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根据第③段“把盲人们都组织了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拉唱弹奏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第④段“他又忙着联系演出单位和场所,并说服对方给予一定的演出报酬”可以概括出老舍的作为:组织盲人们培训和演出。
    ②第④段“通过各种关系,不惜低下身份到处求爹爹拜奶奶,最终靠着自己的‘面子’和关系,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里。为此,他都跑烂了好几双布鞋”对应了老舍的作为:为盲人找工作。
    ③第⑤段“很多盲人的生活状况都有了巨变,都先后搬出了原先那破旧的庙宇,住进街上条件更好的房子里”对应了盲人们的处境:生活状况都有了巨变。
    ④根据第⑤段的“他的心情欣慰了许多”可以概括出老舍的感受:感到欣慰。
    ⑤根据第①段“在他住的房子的不远处有一个破旧的庙宇,里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讨、卖艺为生的盲人,一共近40名。当时全国刚解放不久,人们的生活都不富余,连正常人养家糊口都很不易,也就难得有能力去接济盲人们,因此盲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第②段“每次一经过盲人庙,他的心便感到隐隐地作痛,想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帮这些可怜的人”和第⑦段“他便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脚步声名叫、大善‘”可知,在写法上,文章前后照应。
    ⑥根据提示“两件事”和“不停奔走”,结合关键句“这之后,每天,当他很晚下班从街上路过时,住在街上的盲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点亮屋内的灯,然后站到各自的大门口前,只为跟他打招呼,问声好,为他照亮门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亲人归来一般,而这几乎成了那条街道上的一道不变的温馨风景线,一直持续到他终老的那一天,从未错过一次,盲人们都说,那是因为他们能听出他的脚步声”可知,答案为:点灯照亮。
    (3)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文章第⑦段“盲人们听出的那一声脚步声名叫‘大善’”,根据第②段“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简单的几次接济根本解决不了盲人们的根本生存问题,必须得给他们做到一份足以谋生的活计”,第③段“开始每天往返于家中与盲人庙之间,把盲人们都组织了起来,并自掏腰包,买了多件乐器,将其中那些会拉唱弹奏的,组成了一个乐团,进行集中培训,给予合奏配合上的种种指导”,第④段“把他们一个个安排进周边的橡胶厂、皮革厂、印刷厂和服装厂里”可知:老舍不辞辛苦,努力奔走,组织盲人们训练表演,帮助盲人们安排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盲人们的生存问题,使盲人们的生活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他自己却不求回报,对弱者同情、关爱、帮助,表现了老舍的“大善”之心。据此可知,“老舍的脚步声”这个标题既概括了老舍不辞辛苦,努力奔走,组织盲人们训练表演,帮助盲人们安排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盲人们的生存问题,使盲人们的生活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事,表现了老舍的“大善”之心;也概括了盲人根据老舍的脚步声为他点灯照亮一事,揭示了本文表现善良美德的影响和传承的主旨。“老舍的脚步”则只能概括老舍为盲人的生活积极奔走一事,不能概括盲人根据老舍的脚步声为他点灯照亮一事。另外,“老舍的脚步声”比“老舍的脚步”更加新颖生动,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1)甲:鱼,这里比喻能得以生存的食物。
    乙:渔,指的是足以谋生的活计。
    (2)①组织盲人们培训和演出
    ②为盲人找工作
    ③生活状况都有了巨变
    ④感到欣慰
    ⑤照应
    ⑥灯照亮
    (3)不能。理由:本文记叙了老舍努力奔走从根本上解决了盲人们的生存问题和盲人门根据老舍的脚步声为他点灯照亮两件事,表现了老舍的“大善”之心,赞美了真心换真情的美好风尚。“老舍的脚步声”比“老舍的脚步”更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另外,也更加新颖生动,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五、写作(50分)
    11.(50分)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命题作文:“犟”读作“jiàng”,指脾气固执,强硬不屈;顽强的意志,劲头。
    请以“犟人”为题作文。
    【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犟人”这个题目,首先要理解“犟”字的含义。它表示脾气固执、强硬不屈以及顽强的意志和劲头。在审题时,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人物或事件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尤其是那些面对困境或挑战时,仍然坚持自己信念、不轻易放弃的人。此外,审题还要关注题目的要求,这里可能是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讲述或论证关于“犟人”的故事或观点。我们可以选取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讲述他们在某个困难或挑战面前,如何展现出“犟”的特点,比如坚持学习一门技能、克服身体疾病、战胜心理困境等。还可以选择历史上著名的“犟人”,如科学家、探险家、革命家等,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伟大的成就。开头可以通过引用相关名言或故事,引出“犟人”这一主题,并简要介绍“犟”字的含义。接着,可以明确文章的主旨,即要讲述或论证关于“犟人”的故事或观点。主体在讲述故事或论述观点时,要注重细节描写和逻辑论证。对于个人经历或历史人物,可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对话,展现他们的“犟”的特点;对于社会现象,可以通过数据和事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条理,确保内容连贯、层次分明。在结尾部分,可以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犟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建议,呼吁读者学习“犟人”的精神,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此外,也可以以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作为结尾,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解答】
    犟人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的脾气固执得如同顽石,他们的意志顽强得如同铁打的战士,他们,被人们称为“犟人”。
    犟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坚持。当世界对他们说“不”,他们却选择以更坚定的态度说“是”。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只怕自己心中的信念之火熄灭。他们的固执,不是无知的执着,而是对理想的坚守,对信仰的忠诚。他们明白,只有犟到底,才有可能见到曙光。
    犟人,他们有着出奇的韧性。在逆境中,他们不会轻易屈服,而是会选择咬牙坚持。他们的强硬不屈,不是因为他们喜欢与世界为敌,而是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经过磨砺,才能更加坚韧。他们的顽强,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挑战的迎接,对未来的期待。
    犟人,他们有着无比的勇气。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追求真理。他们的勇气,不是鲁莽的冲撞,而是理智的抉择。他们知道,只有敢于犟,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犟人并非无懈可击。他们的固执有时会使他们忽视他人的意见,他们的强硬有时会使他们与世界产生摩擦。但正因为这些,犟人才更显得真实、鲜活。他们不是完人,他们有着人性的弱点和缺陷,但他们也有着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勇气。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犟人。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坚定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都会一往无前。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因此,让我们为犟人喝彩,为他们的坚持、韧性和勇气点赞。也许,我们自己也是犟人,也许我们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梦想。那么,让我们一起犟下去,直到梦想成真。
    【点评】这篇作文以“犟人”为题,形象地描绘了犟人的特质:坚持、韧性和勇气。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了犟人的独特魅力。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犟人的不足,并表达了对犟人的赞美和敬意。整篇文章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是一篇优秀的命题作文。
    12.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半命题作文:生活中,谁陶醉、生气、伤心……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
    请以“他_____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分析】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他(她)……了”为题写一篇习作。生活中,谁陶醉、生气、伤心……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把题目补充完整。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
    写作思路:结合题目要求,本文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可以记叙一件往事,也可以描述一段经历,只要是影响过你的人都可以写。根据所选择的内容,确定写作顺序、方法等。怎样开头、结尾?哪些详细写,哪些内容略写?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才能使人印象深刻?结合所写内容认真构思。
    【解答】
    他陶醉了
    他因为数学考试考砸了,不敢回家,他埋着头,脚上像拴了铁块一样,迈开沉重的步伐。
    他走到小河的岸边散散步,向东看,看不到河的尽头,向西看,也看不到尽头,他将视野拉长再拉长,水天连成了一线,水好像从天上流下来的,又好像水流到了天上。
    突然他看见有一只小鱼鹰在浅水中,伸长脖子,铆足了劲,他以为小鱼鹰在寻找鱼虾,嘲笑道:“哪里会有这么笨的鱼虾自己送到你的嘴边来呢?”忽然,小鱼鹰扑腾着翅膀,嘴里还不停的喊叫着,不知是在表达喜悦还是在害怕。但是它在河面上飞了一圈就回来了,停在原地,垂着头缩着脖子,蓄势待发。
    他看的正起劲的时候,小鱼鹰竟然停了下来,他叹了口气,心情有点沮丧,只听见咻的一声,一只“大风筝”出现在天空,忽而飞的很远,变成了一个小的黑点,没一会儿,黑点越来越大,河面 上能看见影子在急速的穿梭,像飞机在空中翱翔,原来是一只大鱼鹰啊!
    忽然大鱼鹰收紧翅膀,急速下落,划破长空,一头扎进水里,水花四溅,几秒钟后又冲出水面,展开翅膀,水花似喷泉涌出,原来刚刚几秒钟的时间,一条鱼落入了大鱼鹰锋利的鹰爪之下。此时小鱼鹰向着大鱼鹰飞的方向再次出发,飞的更远,黑点看着也更小了。
    他的眼里闪着奇异的光芒,这个画面实在让他太震撼了,他的心跳和打鼓一样,心情豁然开朗,脸上总算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一直眺望着鱼鹰消失的方向,完全陶醉其中,说着:“谢谢你们,小鱼鹰、大鱼鹰!”
    【点评】作者叙述了他陶醉的过程,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等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了沉醉于田园风光的情形。叙述时条理清楚,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A摇曳
    沁透
    一方
    一段
    B摇曳
    沁透
    一段
    一方
    C沁透
    摇曳
    一段
    一方
    D沁透
    摇曳
    一方
    一段
    ①菱苗长
    江南菱角,顺水而生,逐水而长——⑤ 。
    采回家后吃菱角
    扎根顺势,⑥ 。
    夏天来临②
    九月清晨③
    九月集市④
    采菱菱香好诗情
    A摇曳
    沁透
    一方
    一段
    B摇曳
    沁透
    一段
    一方
    C沁透
    摇曳
    一段
    一方
    D沁透
    摇曳
    一方
    一段
    ①菱苗长
    江南菱角,顺水而生,逐水而长——⑤ 生于浅水 。
    采回家后吃菱角
    扎根顺势,⑥ 默默奉献 。
    夏天来临② 菱角开花
    九月清晨③ 采菱角
    九月集市④ 卖菱角
    采菱菱香好诗情

    相关试卷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