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中科学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351078/0-170795356748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中科学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351078/0-17079535675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中科学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351078/0-170795356762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中科学试卷
展开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即考号,9位数,靠右边填涂)、考试科目等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的答案必须答在选择题答题卡上;第Ⅱ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按各题要求答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试卷和草稿纸自己带走。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 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 “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B.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C.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A.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正确;
B.笛声由笛管中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错误;
D.“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可以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2.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以下选项所示的四个小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其中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选项是( )
A.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后慢慢向外抽气
B. 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指触摸喉咙处
C 敲打铜锣,锣响,同时用手触摸锣面
D. 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面颊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后慢慢向外抽气,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只是越来越小,即探究的是声音的传播条件,故A符合题意;
B.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鼓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如图,音叉M、N完全相同,M发出440Hz的声音,原来静止的N随之振动,N也发出440Hz的声音,则( )
A. M发声时每分钟振动440次B. M和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
C. M和N发声时的振幅一定相同D. M发出的声音无需介质就能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A.频率表示每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已知M发出声音的频率为440Hz,表示该音叉每秒钟振动440次,故A不符合题意;
B.已知M和N发出声音的频率都为440Hz,所以M和N发出的声音的频率相同,故B符合题意;
C.引起N音叉振动的能量是由M音叉传递来的,传递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所以N音叉发声振动的振幅应比M音叉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M发出的声音需要介质才能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如图为同一个声音某段声音的波形,则A段比B段( )
A. 音调高,响度大B. 音调高,响度小
C. 音调低,响度大D. 音调低,响度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波形图中可以知道:A段的频率低、音调低,振幅小、响度小;B段的频率高、音调高,振幅大、响度大。
故选D。
5. “小度在家”是百度AI首款智能视频音箱,如图所示。通过连接Wi-Fi可以让用户以自然语言对话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信息查询、生活服务、出行路况等800多项功能的操作。关于“小度在家”,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小度在家”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 “小度在家”发出的声音不是靠振动产生的
C. 用户对“小度在家”发布指令,小度小度,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D. 人们可以分辨出“小度在家”模仿的各种动物的叫声,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答案】B
【解析】
【详解】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小度在家”发出的声音是靠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小度小度,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可以分辨出“小度在家”模仿的各种动物的叫声,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塑料片下的水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②烧杯内的冰变小,是冰的熔化现象,熔化过程吸热;③推动活塞乙醚变多,是气体乙醚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④碘粒变少是碘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吸热的是②④,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7.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珍惜水资源,是每个人的责任。世界水日不得不说海水淡化,如图是海水淡化的简易装置,在这海水淡化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 )
A. 熔化、凝固B. 汽化、升华C. 汽化、液化D. 升华、凝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海水先经过加热变成水蒸气,此过程为汽化,然后水蒸气遇冷又变成水,此过程为液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如图所示,有两个烧杯,里面一个放热水,一个放了一块冰。上面都盖上了一块玻璃板,过一会你会发现两个玻璃板上都有水珠产生。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烧杯里放热水的装置中水珠在玻璃板外侧
B. 烧杯里放冰块的装置中水珠在玻璃板内侧
C. 烧杯里放冰块的装置中玻璃板上的水珠是汽化现象
D. 两个装置产生水珠的过程中都有热量放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烧杯里的热水汽化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上升碰到玻璃板在其表面放热液化,形成水珠,所以水珠在玻璃板内侧,故A错误;
B.玻璃杯内放有冰块,上方的玻璃板温度较低,烧杯外的水蒸气在玻璃板上放热液化,形成水珠,所以水珠在玻璃板外侧,故B错误;
CD.两个装置中水珠的形成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9. 两位同学在观察冰熔化的实验,一支试管放在阳光下,另一支试管放在阴凉处,在充分搅拌后两支试管中都仍有没熔化完的冰块,此时,对两支试管中水的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正确的是( )
A. 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B. 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 两杯水温度一样高D. 无法比较
【答案】C
【解析】
【详解】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在充分搅拌后两支试管中都仍有没熔化完的冰块,只要有冰,试管中就是冰水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两支试管中水的温度一样高,都是0℃,只是阳光下的冰熔化得快些,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 对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B. 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 都是在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剧烈现象
D. 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答案】AC
【解析】
【详解】A.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故A正确;
B.沸腾时温度要达到沸点,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而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故B错误;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故C正确;
D.蒸发和沸腾需要吸热,故D错误。
故选A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作图题(共31分)
11. 下面三个表是小明测得的不同条件下的声速v,根据表中信息填空。
表一:在空气中
表二:在气、固、液体中(0℃)
表三:在15℃空气中
(1)在30℃的空气中,声速是________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此时的温度可能是________(选填“0℃”“22℃”“27℃”);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________(选填“大”“小”);
(2)根据三个表格的信息可知,声速大小与________无关;
(3)根据表一的信息,归纳声速与温度的关系_________。
【答案】 ①. 349 ②. 22 ③. 小 ④. 频率 ⑤. 见解析
【解析】
【详解】(1)[1][2][3]查表可知,30℃时,声音在空气中速度是349m/s,若测得空气中声速为340m/s,温度在0~25℃之间,可能为22℃;由表二数据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小。
(2)[4]由表三中数据可知,温度和介质的种类相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速的大小相同,说明声速大小和频率无关。
(3)[5]由表一中数据可知,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12. (1)如图,某超声波加湿器通过雾化片1.7×106Hz的高频振动使得加湿器中的水被抛离水面产生直径为1~5微米水雾液滴飘逸出来,达到空气加湿的目的。
①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是否发生了物态变化________(选填“发生”或“没发生”);
②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________;
(2)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循环,根据所学物态变化知识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阳光晒暖海洋,海水吸热汽化变成________(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②云层中的小水滴在高空遇到寒冷的气流,就会________(填物态变化)成小冰珠,最后可能成为冰雹落下;
③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________(填物态变化)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集结起来,就变成雪花飘落地上。
【答案】 ①. 没发生 ②. 汽化 ③. 水蒸气 ④. 凝固 ⑤. 凝华
【解析】
【详解】(1)①[1]装入加湿器中的水变成飘出加湿器的白色水雾,水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加湿器中的水被振碎后被抛离水面产生的,所以没有发生液化现象。
②[2]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白色水雾飘出后不久,便消失不见,这个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为汽化。
(2)①[3]海水在阳光下,由水变成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
②[4]云层中的小水滴,如果遇到更加寒冷的气流,小水滴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变成冰雹。
③[5]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这些冰晶集结起来,就变成雪花飘落地上。
13. (1)小明家临街而住,于是在家装了一个噪声监测仪,如图所示,在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________,它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利用噪声监测仪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2)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在上述三种方案中,其中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的是方案________(选填序号)。
【答案】 ①. 分贝 ②. 响度 ③. 不能 ④. ②
【解析】
【详解】(1)[1]噪声监测仪的单位是分贝,由图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4.4分贝。
[2][3]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噪声监测仪不能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
(2)[4]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方案②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4. 如图所示,在医院走廊里经常能看到醒目的“静”字,提醒人们不要大声说话,以免影响病人休息,这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病房门窗都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这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有的病人休息时喜欢戴上耳罩,这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
【答案】 ①. 声源处 ②. 传播过程中 ③. 人耳处
【解析】
【详解】[1]不要大声说话,是阻止声源发声,所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门窗都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是阻止声音的传播,所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戴上耳罩,是阻止声音进入人耳,所以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5. 如图所示是早在汉代就出现的记里鼓车。当车走到一里时,车上的小木人就敲一下鼓,鼓由于________发声;当车走到十里时,车上的小木人就敲一下镯(古代乐器);人们根据鼓和镯发声的________不同,确定车行驶了一里还是十里,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________。
【答案】 ①. 振动 ②. 音色 ③. 信息
【解析】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发声。
[2][3]由于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根据音色分辨出鼓和镯发声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人们根据鼓声和镯声来确定车行驶的是一里还是十里。
16. 把频率为512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示波器展现的波形如图1所示。
(1)若把频率为256Hz的音叉发出的音信号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其波形可能是图2________(选“A”“B”“C”),此音叉每分钟振动________次。
(2)若通过设备将原来频率为512Hz的音叉发出的声音(图1)的响度减小,再输入到同一设置的示波器,请在图3中画出大致的波形图。_______
【答案】 ①. A ②. 15360 ③.
【解析】
【详解】(1)[1]512Hz音叉发出的声音频率是256Hz音叉发出声音的2倍,A图形频率是512Hz的二分之一,B图形频率是512Hz的二倍,C图频率相同,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Hz表示每秒振动1次, 256Hz表示每秒振动256次,一分钟是60秒,所以,音叉每分钟振动
(2)[3]响度减小,即波形的振幅减少,所以大致图形如图
17. 俗话说:“霜前冷,暑后寒”,这是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当空气温度很低时,才能使水蒸气放热直接形成霜,所以霜冻前人们感觉冷;下雪后,雪________(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从周围空气中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雪后人们觉得寒冷。
【答案】 ①. 凝华 ②. 熔化 ③. 吸收
【解析】
【详解】[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晶,这是凝华现象。
[2][3]雪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熔化需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18. 如图所示,小明在家发现妈妈用蒸笼蒸包子时用了两层蒸格,于是他思考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包子先熟呢?仔细观察后,小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两层蒸格向上升,当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_现象,会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________(选填“上”或“下”)层蒸格中的包子先熟。
【答案】 ①. 液化 ②. 放出 ③. 上
【解析】
【详解】[1][2]高温的水蒸气经过两层蒸格向上升,当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3]由于水蒸气升到上层蒸格液化,放出热量,上层蒸格的包子吸收的热量较多,所以上层蒸格中的包子先熟。
三、解答题(共9分)
19. 我国南极科考队的一艘测量船,要前往距离基地12000m远的海域进行探测,行驶20min后到达目的地,科考人员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如图),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受发射回波所用时间是6s,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求:
(1)所测的海水深度。
(2)能否利用这种方法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1)4500m;(2)见解析
【解析】
【详解】解:(1)超声波从海面处传到海底的时间
所测的海水深度
h=vt=1500m/s×3s=4500m
(2)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所以无法测量距离。
答:(1)所测的海水深度为4500m;
(2)见解析。
四、实验题(共30分)
20. 图甲为某同学“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
(1)在上述两个探究实验中,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秒表和________;
(2)在图乙中冰熔化为_____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在第4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后两空均选填“固态”、“固液共存态”或“液态”);
(3)如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检查了实验数据,他认为表格中的95℃是错误的数据,他判断的理论依据是水在沸腾过程中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且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是________℃,此时实验时的气压比1标准大气压________(选填“高”或“低”)在此实验中,当加热到20min时(温度计的液泡仍全部浸在水中),温度计的示数应该是________℃。
【答案】 ①. 温度计 ②. BC ③. 固液共存态 ④. 液态 ⑤. 吸热 ⑥. 不变 ⑦. 98 ⑧. 低 ⑨. 98
【解析】
【详解】(1)[1]在探究水沸腾的实验和冰熔化的实验中,都需要观察记录不同时段物质的温度,因此除了秒表之外,还需要温度计。
(2)[2][3][4]由图乙中可知,冰属于晶体,BC段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是冰熔化的过程;在第4min时,冰处在熔化过程中,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冰在BC段已完全熔化,因此在CD段处于液态,在第10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3)[5][6]水在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因此小明认为表格中的95℃是错误的数据。
[7]水沸腾过程中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改正数据后,由表格数据可知,该地水的沸点是98℃。
[8][9]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且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实验中的沸点低于100℃,所以气压小于一标准大气压,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吸收热量,且温度不变,所以当加热到20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应该是98℃。
21. 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选填“音叉”或“机械闹钟”);
(2)如图所示,分别用不同材料将声源包裹起来,然后放在鞋盒内,通过实验来探究它们的隔音性能。这些材料包裹的厚度应该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3)小明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在此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发生改变。当听不见声音时分别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表所示);
(4)分析实验结果,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
(5)为了进一步验证,同组的小红认为还可以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音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音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音性能越________(选填“好”或“差”);
(6)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________减弱噪声。
【答案】 ①. 机械闹钟 ②. 相同 ③. 响度 ④. 羽绒服 ⑤. 差 ⑥. 传播过程中
【解析】
【详解】(1)[1]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有节奏,声音较为稳定,适合做实验声源。
(2)[2]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要保证各种不同的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
(3)[3]声音的响度与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故小明在远离声源的过程中,他所听到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
(4)[4]由表格数据可知,羽绒服的距离最短,说明隔音效果最好;报纸的距离最长,说明隔音效果最差,故这些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
(5)[5]保持人到声源的距离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声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声性能越差。
(6)[6]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隔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2. 如图甲所示,是物理实验小组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装置。
(1)该装置中有①酒精灯,②温度计及纸板,③烧杯,④铁架台及石棉网。它们安装合理顺序是________(填写序号);
(2)从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计时,当液体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1min记录水的温度如表所示:
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明显错误的是________min时的数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水的沸点是________,当时的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3)以时间为横轴,以温度为纵轴,更改错误数据后,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作出水的沸腾图像;_______
(4)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图中________(选填“A”或“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5)实验完成后,好学的65中同学想到上课时老师说水浴法加热可使物体均匀受热,于是将实验组装成如图丁所示,并在A烧杯上面加了个盖子,则________;
A.容器A、B中的水会同时沸腾
B.容器A中的水会沸腾、容器B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
C.容器A、B中的水均不会沸腾
D.容器B中的水会沸腾、容器A中的水不确定是否会沸腾
(6)在做完“观察水沸腾”实验后,65中同学又思考沸水自然冷却时温度如何变化呢?请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探究“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完成实验报告所缺少内容:(其中需要补充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列出数据记录表格和实验结论);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①________________;
(二)实验器材:烧杯、沸水、机械停表、②________;
(三)实验步骤:
(1)取出正在沸腾的水倒入烧杯中;
(2)利用机械停表测量此时的时间t;
(3)利用③________测量出④________。
(四)数据记录;
实验图像:
(五)实验结论:
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⑥________(选填“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或“均匀降低”)。
【答案】 ①. ①④③② ②. 17 ③.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④. 98℃ ⑤. 小于 ⑥. ⑦. A ⑧. D ⑨. 探究“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⑩. 温度计 ⑪. 温度计 ⑫. 温度 ⑬. 温度t/℃ ⑭. 先快后慢
【解析】
【详解】(1)[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故安装顺序为:①④③②。
(2)[2][3][4][5]由记录的数据知道,从14min开始,水已经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第17min的数据是错误的,水的沸点是98℃,说明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6]根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连线,作出水的沸腾图像,如下图
(4)[7]A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是因为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B图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小,是因为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5)[8] A容器是密封的,给A容器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A容器水面上的气压增大,沸点升高,会高于100℃;B试管的水从A容器的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达到水的沸点时就会沸腾,而此时A容器的水还不能沸腾,所以容器B中的水会沸腾、容器A中的水不确定是否会沸腾,故选D。
(6)①(一)根据题意知道,实验目的:探究“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10]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水温的变化,所以需要温度计。
[11][12] 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
[13]表格中需要记录,所以表格中为“温度t/℃”。
⑥[14]由图中曲线知道,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先快后慢。介质温度/℃
v/m·s-1
0
330
25
346
30
349
100
386
介质种类
v/m·s-1
氧气
316
海水
1500
冰
3160
铁
4900-5000
发声体振动频率/Hz
v/m·s-1
2000
340
1000
340
500
340
256
340
时间/min
……
12
13
14
15
16
17
18
温度/℃
……
96
97
98
98
95
98
98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时间
11min
12min
13min
14min
15min
16min
17min
18min
19min
20min
温度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
⑤________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文溪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文溪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科学试卷,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分析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景荷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景荷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卷,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研 科学调研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研 科学调研卷,文件包含七年级科学期中试题卷docx、七年级科学期中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