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达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部分1至5页,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5至8页,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字母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下图是我国某地旅游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白水河的流向是( )
A. 自西南向东北B. 自东北向西南
C. 自西向东D. 自东向西
2. 据图分析和计算,甲村与虎山的最大高差可能是( )
A. 499mB. 599mC. 699mD. 799m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再由等高线的分布,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可知,白水河干流的大致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村的高度介于300-400米之间 ,虎山的高度介于900-1000米之间,两者高度差介于500-700米之间,则最大高差可能是699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网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用指向标判断方向,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在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
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模式于北京时间2023年9月23日晚20:00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10月8日结束并举行闭幕式,杭州是中国第三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北京曾于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广州曾于2010年举办第16届亚运会,杭州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201枚金牌,111枚银牌,71枚铜牌,创历史新高,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 亚运会开幕时,正值我国一留学生的午餐时间,该留学生最可能位于( )
A. 伦敦(0°)B. 悉尼(151°12'E)
C. 新德里(77°13'E)D. 旧金山(122°25'W)
4. 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 )
A. 达州正午影长逐渐变长B. 达州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
C.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D. 达州日出方位由东南转为东北
【答案】3. A 4. A
【解析】
【3题详解】
伦敦位于中时区,与北京时间相差8小时,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模式于北京时间2023年9月23日晚20:00,即伦敦时间为中午12时,A正确,悉尼为东10区,比北京时间早2小时,为晚上的22时,新德里为东五区,比北京时间晚3小时,时间为17时,旧金山位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为凌晨4时,B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影长逐渐变长,A正确;达州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B错误;举行期间地球逐渐接近近日点(1月初到达近日点),公转的速度逐渐加快,C错误;冬半年,北半球的日出方位为东南,故达州日出方位为东南,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日出方位均在东南,日落于西南;极昼区日出正南,日落正南。南极点无升落,太阳高度无日变化,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由若干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这里的山脉主体构成为石灰岩,山脉顶部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征。左图为川东平行岭谷及岩层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地壳内部三大类岩石及岩浆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山脉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征,反映该山脉( )
A. 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B. 山顶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形成
C. 背斜顶部存在断层构造,下陷形成
D. 背斜顶部可能存在张性裂隙,易受河流侵蚀
6. 形成山脉的岩石属于图中的(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作用较弱,A错误。低洼地的石灰岩被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山地顶部多为分水岭,流水溶蚀作用不明显,B错误;读图可知,背斜顶部不存在断层,C错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因此背斜顶部可能存在张性裂隙,岩石易受河流侵蚀,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据图所示,丁在地质作用下只能形成乙,由此可知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乙岩石在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读图所示,甲经过内力作用形成丙岩石,所以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根据材料“这里的山脉主体构成为石灰岩”可知,川东山脉主体的岩石是石灰岩,属于甲(沉积岩),A正确。故选A。
【点睛】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本身。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梅雨是指每年大约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的28N~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个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续阴雨天气。非正常情况下,有的年份,梅雨期出现“空梅”或“短梅”;有的年份,梅雨期出现“烂梅”(高温高湿,衣物易霉烂,又称“霉雨”)。梅雨之后的伏旱是一种气象灾害,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烂梅”诱发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 冷锋南下速度快,降水过多B. 雨季持续时间长,降水过多
C. 暖锋北上速度快,降水过少D. 准静止锋移动快,降水过少
8. 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期的主要天气特征是( )
A. 寒冷干燥B. 高温多雨C. 炎热干燥D. 温暖湿润
9.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易( )
A. 造成水稻减产B. 诱发洪涝灾害C. 导致滑坡频发D. 损毁航行船舶
【答案】7. B 8. C 9. A
【解析】
【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烂梅”指的是高温高湿,降水延续时间较长,B正确。梅雨期是有由准静止风而形成, AC错误。梅雨期准静止锋移动速度快,降水过少将会导致“空梅”或“短梅”现象,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伏旱期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因此其主要天气特征表现为炎热干燥,C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伏旱时期天气炎热干燥,此时热量充足,恰好是水稻等农作物灌浆生长时期,强烈的干旱可能会导致水稻减产,A正确。伏旱期降水较少,晴热干燥不会诱发洪涝等灾害,BC错误。伏旱与航行船舶的损毁无关,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各水体分布最广的是( )
A. 大气水B. 沼泽水C. 河水D. 生物水
11. 下列关于各水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河水储量大于地下淡水储量B. 土壤水的分布范围比地下淡水广
C. 冰川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D. 地下水不能补给地表水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A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是分布最广,故选A项。
【11题详解】
河水储量远小于地下淡水储量,A项错误;地下淡水的分布范围比土壤水广,B项错误;冰川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C项正确;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相互补给,D项错误。故选C。
【点睛】固态水只分布在高山、高纬等地区;液态水水量最大;气态水分布范围最广。
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体型而闻名。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下图分别为“瓶子树”景观图和南美洲地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瓶子树”主要分布在(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13. “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 )
A. 4月-9月B. 6月-9月C. 7月-8月D. 10月—次年3月
【答案】12. B 13. D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分析材料可知:瓶子树”分布区降水季节差异显著,干湿分明,应为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图中甲处属热带雨林气候,乙处属热带草原气候;丙处属热带沙漠气候,丁处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故B项正确; ACD三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题详解】
“瓶子树"储水时期为应为当地的雨季;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雨季应为所在半球的夏季,由上一小题可知,“瓶子树”分布在南半球,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故D项正确; ABC三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
嘉陵江干流及其两条支流(渠江和涪江)古地理时期就在合川汇集,构成“三水汇流”格局,对嘉陵江干流合川以上河段曲流的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古地理环境的变化使嘉陵江快速下切,导致现今河曲深切嵌入基岩之中。下图示意嘉陵江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三水汇流”对嘉陵江合川以上河段曲流发育的影响主要是( )
A. 抬升合川以上水位,降低流速B. 增加流量,加大河床下切强度
C. 带来泥沙,淤积合川以上河道D. 顶托作用,导致河水溢出河道
15. 导致古嘉陵江快速下切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降低,冻融增强B. 地壳抬升,流速加快
C. 降水增多,流量增大D. 植被减少,侵蚀增强
【答案】14. A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水汇流”将导致嘉陵江合川以上河段水量增加,导致水位上升,合川以上河段流速减缓,下切强度减弱,侧蚀作用增强,促进河曲发育,A正确,B错误。该河段流经四川盆地中的低山丘陵地区,两岸海拔较高,河水不易溢出河道,故D错误。“三水汇流”带来的泥沙会淤积在合川以下河道,而不是其以上河道,C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冻融增强对河流下切影响不大,A错误。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加快,下切作用增强,B正确。在古地理时期“三水汇流”,降水变化不大,对河道的侵蚀变化不大,C错误。古地理环境时期,人类活动较少,对植被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河流对河床两侧的侧向侵蚀作用。具体来说,河曲地貌是由河流的发展过程中的侧向侵蚀作用和河流的搬运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流侧向侵蚀:河流在其流动过程中会优先侵蚀河道的凹岸,因为凹岸更容易受到河流力量的冲击。侵蚀后的泥沙会在凸岸堆积,随着时间的积累,河道的弯曲程度会逐渐增加,最终形成曲流河。
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区域河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该河流( )
A. 水流湍急B. 水量季节变化小
C. 右岸陡峭D. 虚线为枯水期河岸
17. 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支流流速慢B. 位于干流凹岸
C. 侵蚀作用强D. 汇入处落差大
【答案】16. D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该河流河漫滩宽阔,水流可能较缓,若水流湍急,流速快,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错。河漫滩是洪水期时淹没,枯水期时出露地表的区域,图中虚线为枯水期河岸线,D对。位于季风区,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B错。左岸是侵蚀岸,陡峭,右岸平坦,C错。故选D。
【17题详解】
图示河流的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支流流速慢,流速慢,利于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A符合题意。支流汇入干流凹岸,侵蚀强,B不符合题意。干流侵蚀作用强,不易形成泥沙沉积,C不符合题意。支流汇入处落差大,不利于三角洲形成,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河漫滩是洪水期时淹没,枯水期时出露地表区域,图中虚线为枯水期河岸线。水流湍急,流速快,不利于河漫滩形成。流速慢,利于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上游新建大型水库,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河漫滩形成速度减慢。
下图示意某沿海地区甲洋流流经区域等温线T1和T2的分布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8. 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其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
①本格拉寒流②千岛寒流③秘鲁寒流④西风漂流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⑦阿拉斯加暖流⑧巴西暖流⑨北太平洋暖流
A. 甲→②→⑨→①B. ⑧→①→⑤→甲
C. ③→甲→⑦→②D. ⑥→④→甲→⑤
19. 若甲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则甲洋流可能是( )
A. 阿拉斯加暖流B. 南赤道暖流
C. 北太平洋暖流D. 东澳大利亚暖流
【答案】18. D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那么说明甲处于副热带海区,根据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大洋的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而甲洋流由南向北流,故推出甲不可能位于北半球;如果是南半球太平洋海区,甲处应为秘鲁寒流,构成此环流圈的洋流应当是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即⑥→④→甲→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若甲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流向由南向北流,只能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大洋环流的大洋东岸,若在太平洋海区,则为阿拉斯加暖流,若在大西洋,则为北大西洋暖流,A正确,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B错误;北太平洋暖流由西向东,C错误;东澳大利亚暖流由北向南,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洋流分布规律:(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环流:北顺南逆,(大洋)东寒西暖;(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中高纬度环流:北逆南无,东暖西寒;(3)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环流。
足迹化石是指保留于沉积岩层面上的动物足印化石。2020年4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一个山坡的坚硬岩石上发现了约1.5亿年前的大型恐龙足迹化石群,恐龙足迹有4300多个,涉及大量植食类恐龙和肉食类恐龙。图为张家口市宣化区大型形龙足迹化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恐龙足迹的存在,说明该地当时( )。
A. 正处于气候干旱期B. 有恐龙在四处觅食
C. 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D. 地表基岩十分坚硬
21. 张家口市宣化区恐龙足迹化石群的形成得益于该地( )。
A. 天然植被茂盛B. 河湖洪涝较少C. 板块挤压强烈D. 地壳沉降运动
【答案】20. B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恐龙足迹形成条件非常苛刻,是恐龙在湿度、黏度、颗粒度适中的地表行走时留下的脚印所形成的化石,若当时正处于气候干旱期,则可能无法达成恐龙足迹的形成条件,A错;恐龙足迹的存在说明当时该地有恐龙在四处觅食,从而留下脚印,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恐龙足迹,B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时期是奥陶纪(古生代),C错;太干、太坚硬的地方形不成脚印,太湿、太软的地方足迹也无法保存下来,D错。故选B。
【21题详解】
张家口市宣化区恐龙足迹化石群的形成与其地质环境密不可分,恐龙足迹化石的形成过程大致是:恐龙留下足迹——足迹被沉积物迅速掩埋——地壳下降化石形成——地壳上升化石出露。如果该地天然植被茂盛,可能会影响恐龙脚印的留痕,A错;河湖洪涝较少不是形成该化石群的主要原因,B错;板块挤压强烈可能会导致岩层发生变形,破坏足迹,C错;地壳沉降运动有利于堆积,有利于化石的形成,D对。故选D。
【点睛】恐龙足迹化石是恐龙行走于未完全固结的沉积物表面时留下来的脚印,后经成岩作用而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由于是原地形成,所以它最能反映原始的沉积环境,可以指示湖岸和近岸古环境。形成和发现恐龙足迹化石是低概率事件,它至少满足以下条件:1.恐龙经过的地面泥沙软硬适度,方便留下足迹并保存一段时间。2.恐龙刚好从这样的地方路过,并把脚印留在软硬适度的地面上。3.脚印被破坏之前,迅速覆埋,形成化石。4.埋藏在岩石的脚印被现代人发现。
令居住在阿尔卑斯山的猎手吃惊的是:一直以来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阿尔卑斯山的长草带越来越高,动物们逐草而生,攀爬得也越来越高;曾经的冰雪地区,如今出现了冰碛和石头;古代地图说明“那里有很多冰川,没有人能到达”,而呈现在猎手眼中的却是一个大湖。气候改变就在身边!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2. 导致阿尔卑斯山猎手眼中的景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B. 气候C. 水文D. 植被
23. 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 )
A. 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
B. 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
C. 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
D. 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答案】22. B 23. C
【解析】
【分析】考查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2题详解】
据资料分析,穿过峡谷和河川的雪桥,现在消失了,说明气候在变暖,导致地貌、水文、生物等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故选B。
【23题详解】
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故A项错误;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与联系,体现整体性,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
2022年8月,受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重庆发生了森林火灾。在合适的气象条件下,消防员采用了“以火攻火”的方法扑灭了山火。“以火攻火”指在山火蔓延的前方修建隔离带,然后人为点火,人工火带会向山火带移动,当两火带相遇时,因缺氧和可燃物燃烧殆尽,山火就会熄灭。完成下面小题。
24. “以火攻火”的灭火方式需要的气象条件是( )
A. 大风天气B. 弱风天气C. 高温天气D. 高压天气
25. 人工火带形成后快速向山火带移动的原因是( )
A. 山火带处气流上升强烈B. 山火带与人工火带之间气流上升强烈
C. 人工火带气流下沉D. 山火带与人工火带之间气流下沉强烈
【答案】24. B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以火攻火”是借助缺氧和燃烧物燃烧殆尽来灭火,大风天气容易破坏缺氧环境,不利于灭火,而在弱风条件下,制造的缺氧环境相对较为稳定,由此可知,A项错误、B项正确;高温天气容易引发或加剧森林火灾,不利于“以火攻火”的灭火方式的操作,C项错误;高压天气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干燥,不利于灭火,D项错误。故选B。
【25题详解】
结合下图可知,山火处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使山火前方气流向山火处移动,此时在隔离带与山火之间人工点火,将人工火带和山火带之间的可燃物燃烧殆尽,可实现“以火攻火”,由此可知,A正确;人工火带点燃后,气流流向山火带低压处,在这之间气流并不是上升或下沉状态运动,BD错误;隔离带处未被点燃,此处温度较低,气流下沉,C错误。故选A。
【点睛】森林大火爆发和难以扑灭的原因:气候和水文:火灾爆发区属于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干湿分明,每年11月-4月该地区为干季,湖泊和河流由于长时间无降水处于干季,水位低、蒸发量小,从而导致降水稀少,没有形成能够阻止和扑灭森林大火的降水;地形:干热河谷、山地地形影响之下,气流飘忽不定导致风向变化异常,地形导致焚风效应加剧火势、影响扑救;植被:火源区是连绵不断的大山,原始森林覆盖率高,枯枝落叶较厚,松柏树广布,一旦火情爆发将极快扩散;其他原因:可能存在不文明祭扫(烧纸钱)和其他不文明行为(乱丢烟头等);难以扑灭的原因: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大火火势凶猛、大火爆发期间风力大、风向多变,不具备人工降雨大范围扑灭大火的条件。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温馨提示请考生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答在试题卷中。
26. 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黄河下游部分冲积扇分布图
材料二自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注入渤海以来,以宁海为顶点,在河口堆积形成陆地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其中新淤积3000平方公里。黄河三角洲由围绕多期河口河道发育的亚三角洲组成,如下图所示。1934年以前河口改道围绕宁海,之后围绕渔洼。现河口河道是1976年由刁口河改走清水沟后的河道,已行水40多年,其中1996年在入海口附近人工改道,河口由向东南流改向北流,至今没有明显摆动。
(1)描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2)进入21世纪后,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明显摆动,推测其主要原因。
(3)全球变暖的形势下,加之黄河上一系列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落成,请你预测黄河河口未来的变化趋势
【答案】(1)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山口处;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2)中上游植树造林种草,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或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来源减少;流域经济发展较快,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人为河道疏竣,加固兴修沿河大堤,约束河道
(3)变化趋势:黄河河口的泥沙淤积减弱;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海浪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黄河河道为背景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河流改道原因、河流摆动特点以及河流未来变化推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从中游黄土高原的泥沙大量进入黄河,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山口处;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能力减弱,泥沙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小问2详解】
进入21世纪后,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明显的摆动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现象减少,黄河携带泥沙减少。同时人类生产生活大量用水导致流量减少。另外人类修建堤坝,约束河道能够降低河道摆动趋势。
【小问3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古至今黄河三角洲的面积总体为变小的趋势,并且海岸线后退。由此可以判断出黄河河口未来的变化趋势为泥沙淤积量减少,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从而导致海水侵蚀现象加强。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吕宋岛,位于菲律宾群岛的北部,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吕宋岛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众多。吕宋岛是菲律宾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岛屿,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下列为吕宋岛概况图及两座城市的气候资料图,(注阿帕里的海拔为3m,马尼拉海拔为2m)。
(1)从岛屿面积、地形、气候角度,说明吕宋岛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阿帕里、马尼拉两市气温均在4、5月达到全年最高,试说明原因。
【答案】27. 吕宋岛面积小,河流短小,储水空间小;地势起伏大,水流速度快,地表水留存时间短;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差异大,旱季水资源不足。
28. 4、5月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度大;降水较少,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少,太阳辐射量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吕宋岛概况图及两座城市的气候资料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降水的影响因素,气温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小问1详解】
分析吕宋岛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岛屿面积、地形、河流湖泊及气候分析。吕宋岛四面环海,土地面积较小,河流短小,使得该岛的出水空间较小;该岛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水流急,地表水存留的时间较短,使其难以在陆地上保存;根据该地区的气候图判断可知,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差异大,降水多集中在雨季,旱季水资源不足;地处热带,温度高,水分蒸发快等。
【小问2详解】
4、5月太阳直射点正在从赤道向北移动,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吕宋岛,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获得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强度变大,使其气温升高;根据两地的气候图判断可知,该时期两地降水量相对较少,晴天多,降水少,云量较少,此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造成两地高温。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门海峡连接旧金山湾(世界最佳天然港湾之一)与太平洋,海峡两岸陡峻,航道水深,夏季经常浓雾弥漫。跨越海峡的金门大桥修建于1937年,总长度2737米,用钢量达10万余吨,耗时4年、耗资3550万美元。宏伟壮观的金门大桥是近代桥梁工程的奇迹,是旧金山的象征,每月吸引上百万游客到此游览,为了让金门大桥保持光鲜亮丽,管理部门定期开展刷漆维护等工作。下图左图为金门海峡位置示意图,右图为金门大桥景观图。
(1)分析夏季金门海峡大雾天气日数多的成因。
(2)简述金门大桥定期刷漆维护的主要原因。
(3)分析金门大桥建设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夏季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充足;沿岸寒流降温,水汽遇冷凝结;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风力弱,不利于雾的扩散。
(2)定期除锈、刷漆,减轻海雾等对大桥的锈蚀,维护大桥的安全;让大桥始终保持光鲜亮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3)大桥桥身长,跨度大,工程量大;两岸陡峭,航道水深,工程难度较大;多雨、雾天气,风浪大,施工条件差;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海水具有腐蚀性,对桥梁的建筑材料要求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金门大桥为背景,涉及大雾天气多的原因、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雾的形成原因。雾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降温,三是无风。而此地位于美国西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多晴天,海水蒸发量大,水汽丰富;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气流下沉,风力作用小;西部海域有寒流流经,水汽遇冷凝结形成海雾。
【小问2详解】
“定期刷漆”是为了防止大桥生锈,原因一是钢制大桥,海边多雾潮湿天气易生锈,定期除锈、刷漆,减轻海雾等对大桥的锈蚀,维护大桥的安全;二是每月吸引上百万游客到此游览为了让金门大桥保持光鲜亮丽,管理部门定期开展刷漆维护等工作。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影响工程建设成本的因素。主要考虑工程量、施工条件、技术难度、建筑材料等。由材料“金门海峡连接旧金山湾(世界最佳天然港湾之一)与太平洋,海峡两岸陡峻,航道水深,夏季经常浓雾弥漫,跨越海峡的金门大桥修建于1937年,总长度2737米,用钢量达10万余吨,耗时4年、耗资3550万美元。”归纳:桥身长、跨度大,两岸陡峭,航道水深,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多雨、雾天气,风浪大,施工条件差;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海水具有腐蚀性,对桥梁的建筑材料要求高。
气候类型
分布
成因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至南北纬10°间
终年受赤低控制
热带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10°-25°
大陆东岸
海陆性质差异以及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3.5°
大陆西岸
受赤低控制(夏)
受东北信风控制(冬)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3.5°-30°
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
热带荒漠
亚热带季风气候
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30°-40°大陆西岸
副高控制(夏)
西风带控制(冬)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35°-5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60°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40°-60°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极圈附近
纬度高且居内陆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沿海
纬度高
苔原
寒带冰原气候
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纬度高
冰雪裸地
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
大气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水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形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植被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
50,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50,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共8页。
49,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49,四川省达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