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组(共30题,每题2分)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中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98°E)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完成下面小题。
1. 神舟十七号点火发射时,酒泉当地时间是( )
A. 12时42分B. 9时46分C. 9时56分D. 12时52分
2. 神舟十七号进入预定轨道时,晨昏线的最接近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1. B 2. 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4分神舟十七号发射成功,酒泉(98°E)与北京相差22°,在时间上相差1小时28分钟,酒泉位于北京(120°E)的西侧,应减去1小时28分钟,故酒泉的地方时为9时46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24分神舟十七号进入预定轨道时,39°E地方时约为6时,赤道应与晨线相交,141°W地方时约为18时,赤道应与昏线相交,AC错。此时是10月26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应昼短夜长,即晨线应向右侧倾斜,昏线应向左侧倾斜,D正确,B错误。故选D。
【点睛】日界线日期计算可以用以下口诀记忆:
日界线两边,日期差一天。
东为西十二,西为东十二。
跨过日界线,牢记这一点。
向西用加法,向东必用减。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研究小组对该地沟谷进行调研,发现黄土下层含有大量的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据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砂岩、石灰岩中可能含有古生物化石B. 大理岩的形成与岩浆侵入无关
C. 黄土沟谷是风力侵蚀作用的典型地貌D. 甲处为向斜山,乙处为背斜谷
4. 根据鹅卵石的存在推测黄土层形成之前,当地景观为( )
A. 大漠戈壁B. 水流潺潺C. 茫茫林海D. 广袤草原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砂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中可能存在化石,A正确。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变质形成的,岩浆侵入可以提供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B错误。风力作用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作用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较为集中,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其沟谷主要是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形成的,C错误。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但是两地的地表起伏均较小,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鹅卵石主要是流水长期的搬运过程中不断的挤压、磨蚀作用下形成的,鹅卵石的存在可推测黄土层形成之前当地是河道或有流水经过的地方,B正确。鹅卵石的形成与大漠戈壁、广袤草原、茫茫林海景观不存在必然联系,ACD错误。故选B。
【点睛】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福鼎市,是一处以花岗岩峰林岩洞为特色,融山、海、川、岛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旅游胜地。下图为“太姥山花岗岩峰丛地貌景观图”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组成太姥山峰丛地貌的岩石按成因属于( )
A. 甲B. 乙C. 丙D. 丁
6. 太姥山花岗岩峰丛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大致是( )
A. 岩浆喷发—地壳抬升—变质作用
B.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 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外力作用
D. 岩浆喷发—流水侵蚀—地壳抬升
【答案】5. C 6. B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图中的沉积物的最终归宿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根据沉积物去向箭头,指向甲,所以甲是沉积岩。根据物质循环图,可以判断乙是岩浆,丙是岩浆岩,丁是变质岩,组成太姥山峰丛地貌的岩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太姥山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说明其曾经在地下深处,后来地壳抬升,露出地表,遭受外力风化、侵蚀,山体变得浑圆,最终形成骑田岭地貌景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成分和性质的改变,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每个节气分别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某地在立秋日物影最短,该地( )
A. 正午影子9个月朝北,3个月朝南B. 一年中有1次太阳直射现象
C. 此日昼长约为9小时D. 此日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8.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描述了( )
A. 立夏节气,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云贵高原地区天气
B. 立秋节气,反气旋控制的江淮地区天气
C. 夏至节气,准静止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
D. 处暑节气,亚洲高压控制的华北地区天气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是明,每个节气分别对应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时间间隔约半个月。某地在立秋日物影最短,表明立秋直射当地,此时直射点南移,即立秋之后当地位于直射纬线以北,直到立夏时太阳再次直射当地,立秋至立夏之间有9个月时间当地位于直射纬线北侧,正午影子朝北,从立夏至立秋之间有3个月时间当地位于直射纬线南侧,正午影子朝南,A正确;一年中当地有立秋和立夏两次直射,B错误;立秋日太阳直射当地,经推算此日太阳直射纬度(即当地纬度)约为12°N,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N的昼长最大值约13小时13分,该地纬度低于20°,最长昼长不可能为9小时,C错误;前面可知,此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应东北升,西北落下,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8题详解】
“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描述的是夏末炎热干燥的天气,每年7-8月,我国江淮地区受西太平洋高压的高压脊控制,即受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出现晴朗少雨高温天气,称为伏旱天气,立夏、立秋、夏至、处暑四个节气中,只有立秋(8月7日前后)处于盛行这种天气的后期,B符合题意;云贵高原居内陆较远,海拔较高,受副高的影响不明显,且立夏还处于春季,副热带高气压带不强,A错误;准静止锋控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与诗句描述的情境不同,C错误;亚洲高压控制的华北地区在冬季,而非处暑前后,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部分纬度昼长极值:20°-昼长最大值约13小时13分,最小值约10小时47分;40°-昼长最大值约14小时51分,最小值约9小时9分;60°-昼长最大值约18小时29分,最小值约5小时31分。
下图为某日20时地面天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 )
A. 甲地盛行上升气流,阴雨连绵B. 乙地有暖锋过境,气温升高
C. 丙地未来几日可能有霜冻现象D. 丁地受台风影响,为偏南风
10. 丁地附近的天气系统( )
A. 夏季生成于我国的黄海海面B. 气压最低值处的风速为最大
C. 移动路径受副热带高压影响D. 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答案】9. C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分析,甲地位于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A错误。乙地位于锋面气旋的西南,图中的锋应为冷锋,乙地应为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会降低,B错误。 丙地位于冷锋锋前,未来几日冷锋过境,将出现降温,可能会有霜冻现象,C正确。丁地位于台风中心的西北,为偏北风,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丁地附近的天气系统为势力较强的低压系统-台风,台风夏季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区,A错误。气压最低值处为台风眼,台风眼空气下沉,风速小,风速最大在台风中心附近,B错误。台风为低压系统,其移动路径受副热带高压影响,C正确。北半球的台风,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D错误。故选C。
【点睛】夏秋之际,西太平洋上常有一个独立的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以下简称副高)。而影响我国的台风也大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且大多产生于副高的南缘,并沿着副高的外围移动。七八月份的西北太平洋副高正处于强势期,在西伸加强后,控制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控制区域内以下沉运动为主,不利于台风的发展,就如同给长江以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屏障,台风很难穿越这个地带到达更北的区域,反而在副高外围风向的引导下一路向西。当副高呈东西带状,且强度稳定时,其南侧的台风将向西移动,路径稳定;但如果副高强度不强,台风移动到其西南侧时,会导致副高东退收缩至海上,台风也有可能因此转而向北移动;另外,台风还可使较弱的副高断裂,并从其中间穿过北上。
下图为“某半球锋面气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关于图中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天气系统位于南半球B. 图中锋面为暖锋
C. 图中四点乙地气压最高D. 图中锋面由北向南移动
12. 图中甲、乙、丙、丁四点,最有可能出现降雨天气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11. A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图中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在山脉处向南弯曲(凸向低值),说明该区域纬度越靠南,线速度越小,结合所学,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因此该图表示南半球,A正确;无论南北半球,在锋面气旋的左侧低压槽附近均为冷锋,B错误;该气压系统为气旋(低压中心),因此图中四点乙地气压最低,甲点气压最高,C错误;该锋面气旋位于南半球,在气旋左侧锋面南部盛行偏南气流,该气流来自高纬度,为冷空气,推动图中的锋面向北移动,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结合上题的分析可知,该锋面为冷锋,且向北移动,丙地处于冷锋锋后,最有可能出现阵雨天气,C正确;甲乙处于冷锋锋前,此时降水的概率较小,AB错误;丁地此时为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D错误,故选C。
【点睛】北半球和南半球锋面气旋结构示意图总结如下:
分析此图可知,无论南北半球,锋面出现在气旋的低压槽处,且左侧为冷锋,右侧为暖锋。
如图中的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不考虑海陆因素影响),且甲地纬度较高,则( )
A. 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 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 甲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 甲、乙两地之间盛行东北风
14. 若该图表示某月东亚季风环流,且甲地位于乙地的西部,则( )
A. 甲地为高压中心B. 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C. 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D. 甲、乙两地之间盛行东南风
【答案】13. D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高,由图示可得甲地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乙地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则该环流可能是高纬环流,也可能是低纬环流,A、B排除;甲气压带可能为极地高气压带,也可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C排除;甲乙之间可能为极地东风、东北信风,都为东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得,该图为某月东亚季风环流,且甲地位于乙地的西部,由此可知,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甲地气流下沉,近地面为高压,A正确;根据该图,无法判定气候类型,且东亚地区无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B、C错误;此时东亚陆地盛行下沉气流,为冷高压,季节为冬季,吹西北季风,D错误。故选A。
【点睛】季风环流: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因地表陆地、海洋的分布,形成陆地和海洋吸热、散热速度不同,而此情况延伸到长时间的季节时,也因季节天气的不同,其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度变化,便形成了季风环流。
读阿拉伯半岛地理位置示意图与沙特某地气候特征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根据气候特征图,分析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草原气候B. 热带沙漠气候C. 地中海气候D. 热带季风气候
16. 我国广东的纬度与沙特相当,但气候类型截然不同,引起两地气候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A. 大气环流B. 地形地势C. 大洋环流D. 海陆位置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据气候特征图可知,线状图代表气温,最冷月气温16℃以上,可知为热带地区,C错误。柱状图为降水量,每个月降水量不超过18mm,6一9月没有降水,可知全年降水少,所以为热带沙漠气候,B正确, AD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据题目信息可知,广东与沙特阿拉伯纬度相当,广东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沙特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或者东北信风影响,所以引起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不同,A正确。广东与沙特阿拉伯地区海陆位置和海拔差异较小,BD错误。气候类型主要受纬度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洋流可影响水热条件,但不会直接改变气候类型,C错误,故选A。
【点睛】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 30°之间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并向内陆地区延伸,如非洲北部、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沙漠区就是典型代表。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其特点为年平均气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125毫米米。 该气候带在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少,只有零星的耐旱植物,如仙人掌。在沙漠边缘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
下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该气候类型( )
A. 气温逐月升高B. 气温年较差较小C. 9~12月降水多D. 降水季节变化小
18. 对该地各月降水量大小及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 9~12月降水少,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 9~12月降水多,西风带控制
C. 5~8月降水多,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D. 5~8月降水少,东北信风控制
【答案】17. B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图中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气温累计曲线呈倾斜直线,斜率固定,说明逐月增加值接近,说明每个月的气温都较稳定切接近,气温年较差较小,A错误,B正确;9-12月降水量累计曲线呈水平直线,逐月增加值为0,说明这几个月几乎没有降水,C错误;5-8月降水量累计值增长较快,降水多,9月-12月,1月-4月降水量累计值均为0,说明这几个月降水少,降水季节变化大,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读图分析,1月时气温高于15℃,2月时累计气温50℃,则可知2月气温也应高于15℃,结合上题分析,每个月气温接近,说明该地最冷月气温高于15℃,应为热带气候,年降水总量超过2000mm,结合上题分析,5-8月降水量累计值增长较快,降水多,D错,9月-12月,1月-4月降水量累计值均为0,说明这几个月降水少,B错,降水季节变化大,因此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该地降水集中在北半球夏季,结合世界季风气候分布和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可知,该地应位于北半球,5-8月,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成西南风,从西部海域经过带来大量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C对;9-12月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地受东北季风影响,由陆地吹向海洋,性质干燥,降水少,A错。故选C。
【点睛】南亚季风是指亚洲南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以及中国西南等地区)的季风。以印度半岛最为典型,故命名为南亚季风。其形成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同时也有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下面的图a示意某区域略图,图b示意该区域甲河某处的剖面图。甲河主要的补给形式及出现最大汛期的时间分别是( )
A. 冰雪融水补给、1月B. 大气降水补给、7月
C. 地下水补给、4月D. 大气降水补给、1月
20. 图b表示的水体之间相互补给的关系及时间是( )
A. 河流补给地下水、1月B. 河流补给地下水、7月
C. 地下水补给河流、1月D. 地下水补给河流、7月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图中纬度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河流域位于南半球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属地中海气候,甲河的主要补给形式应为大气降水补给,当地冬季(7月前后),当地降水较多,是其最大汛期所出现的时间,B正确,D错;图示区域纬度较低,高山冰雪较少,冰雪融水补给不是其主要补给形式,地下水补给量较小,也不是其主要补给形式,AC错。故选B。
【20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b的甲河流水位较低,潜水(地下水)位较高,此时潜水(地下水)补给河流水,AB错误;河流水位较低,说明降水较少,补给河流水量较少,此时应该是1月份(南半球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稀少,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在春季;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丰水期在夏季,冬季容易断流;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比较稳定,全年变化不大。世界上的河流多数为雨水补给。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下图示意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减少时( )
A. 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增加B. 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增加
C. 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减少D. 南美大陆西岸地区水温降低
22. 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洋流①与寒流交汇处,海水搅动,形成渔场
B. 洋流②流经沿岸地区,降温减湿,气候干燥
C. 洋流③受离岸风影响,形成海雾,影响航行
D. 洋流④流经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气候温暖
【答案】21. C 22. B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由材料“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可知,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减少,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海峡西侧水位降低,北上水流减弱,即秘鲁寒流势力减弱,赤道附近东部水温异常升高,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BD错误;由于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差减小,形成厄尔尼诺类似的现象,澳大利亚东岸地区上升气流减弱,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会减少,C正确;由于西风漂流带的阻隔,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减少时,西风漂流加强,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减少,A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流①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没有寒暖流交汇,附近没有大渔场,A错误;洋流②为秘鲁寒流,对流经沿岸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气候干燥,B正确;洋流③为巴西暖流,处于信风的迎风岸,C错误;洋流④为南极沿岸寒流,对流经沿岸地区降温减湿,沿岸地区气候寒冷,D错误。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暖流,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海域,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秘鲁寒流减弱,此时出现的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现象。
纳米布沙漠(如下图)濒临大西洋,沿岸海雾浓重,日出后沿岸海雾逐渐飘向内陆。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3. 关于沿岸海雾浓重、多而不散,其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热带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②呈上升气流,水汽凝结快
③沿岸暖流增湿明显④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24. 日出后沿岸海雾向陆地方向漂移的主要原因是( )
A. 空气对流运动B. 地面逆温现象影响
C. 东南信风影响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23. B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分析,纳米比亚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海洋水汽蒸发较多,①正确;沿岸有本格拉寒流流经,不是暖流,水温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③错误;受南半球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风力小,水汽不易扩散,④正确,②错误。综上所述,①④正确,B对,排除ACD。故选B。
【24题详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日出后,陆地升温快,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因而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漂向内陆,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对;海雾向陆地方向漂移属于水平运动,不是垂直运动,A错;地面逆温现象影响,会导致海雾形成,但是不会水平漂移,B错;东南信风在此处是离岸风,会使海雾向海洋方向漂移,C错。故选D。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的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洋流对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洋流加快了污染物净化的速度,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风吹雪是一种由气流裹挟搬运分散的雪粒,并在弱风区不断堆积的现象,风吹雪的大小与气温、风速、地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对交通运输会产生严重影响。下图是日本北海道西海岸某风吹雪路段示意图。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H指示牌箭头提示( )
A. 路基位置B. 积雪路段
C. 坡度较大D. 停车避险位置
26. 行道树成排种植在临近路基(甲和乙)上,结果道路积雪严重,原因最可能是( )
A. 行道树遮挡了阳光,路面积雪不易融化
B. 行道树减缓了风速,雪粒在路面大量堆积
C. 行道树上的大量积雪降落并堆积在道路上
D. 行道树涵养水源,降雪较多
【答案】25. A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日本北海道西海岸是冬季风迎风坡,降雪多,路基挡风,易被积雪覆盖。如果公路所在地区降雪较大,可能覆盖公路,使人看不清路边缘,容易将车驶出路边界,这个标志在有雪覆盖公路时起到了提示作用。图中H指示牌箭头提示路基位置,A正确;日本北海道西海岸冬季多数都是积雪路段,肉眼可见,标志提醒意义不大,B错误;坡度较大提示应该有坡度形态,图中是横线,不是坡度提醒标志,C错误;停车避险位置应该有“P”字母,这是常识,D错误。故选A。
【26题详解】
行道树成排种植在临近路基(甲和乙)上,行道树减缓了风速,气流裹挟搬运分散的雪粒,雪粒在路面大量堆积,结果道路积雪严重,对交通运输产生严重影响,B正确;日本北海道西海岸应该是落叶林,冬季行道树遮挡的阳光较少,A错误;行道树上的大量积雪降落会落在树下或路基上,不会堆积在道路上,是风将雪吹到路面上,C错误;海拔高处的森林是为了涵养水源,行道树不是为了涵养水源,D错误。故选B。
【点睛】图中H指示牌箭头属于一种警示标志,此标志在我国北方常见,因为大雪纷纷,路面看不到了,这些指示牌在城市的道路上几乎见不到,这些箭头向下的指示牌是因为公路的积雪很深,公路的路面就看不到了,这些标志牌是为了为司机指示路的边缘位源置,警示司机注意安全。
山地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雪线是永久积雪冰川的下界。读“安第斯山脉某段的植被垂直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依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自然带A最可能的是:( )
A. 热带草原带B. 针叶林带C. 常绿阔叶林带D. 针阔混交林带
28. 关于该山地林线与雪线说法正确的是:( )
A. 东坡与西坡相比,雪线更高、林线更低
B. 东坡比西坡雪线要低,原因是东坡为信风的迎风坡,降水更丰富
C. 东坡比西坡雪线要低,原因是东坡为信风的背风坡,降水更少
D. 东坡比西坡林线更低,原因是东坡水热条件更差
【答案】27. C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由图可知,A自然带的下部(海拔较低处)为热带季雨林、上部(海拔较高处)为落叶阔叶林,由垂直自然带中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类似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可推出A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题详解】
由图可知,安第斯山脉东坡雪线比西低,但林线更高,A、D错误;东坡比西坡雪线要低,原因是东坡为信风的迎风坡,降水更丰富,雪线更低,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高大山体阳坡雪线高于阴坡,湿润气流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
植被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及凋落物中碳元素的重量。我国某河谷地区河流沿岸有成片耕地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其植被依次为灌丛、阔叶林、针叶林和草本。该河谷南、北两段的碳密度差异明显;在各类植被中,针叶林的碳密度最大。下图示意该河谷南、北两段不同海拔和不同坡向的碳密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河谷( )
A. 相对高度北段大于南段B. 河流大致自南向北流
C. 北段植被带谱数量较少D. 降水量由南向北减少
30. 该河谷阴坡的植被碳密度高于阳坡。推测其原因主要是阴坡( )
A. 气温较低,植株较为低矮B. 土壤较湿,针叶林分布广
C. 降水较少,植物根系发达D. 日照较短,灌草生长较快
【答案】29. A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北端海拔最高处在4750米左右,南段在4100米左右,北段相对高度大于南段,A对;由于北段海拔较南段高,所以流向为自北向南,B错;北段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多,C错;由于北部海拔高,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量较南段多,D错。故选A。
【30题详解】
植被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植物及凋落物中碳元素的重量,植株矮小,则碳密度小,A错;在各类植被中,针叶林的碳密度最大,阴坡蒸发量小,土壤水分条件好,针叶林分布广,碳密度大,B对;植物根系在地表以下,与碳密度大小关系不大,C错;光照条件差,碳密度小,D错。故选B。
【点睛】向阳的山坡。向阳面叫“阳坡”,背阴面叫“阴坡”。在北半球,坡向朝南的坡为阳坡,坡向朝北为阴坡。南半球则相反。
二、综合题(40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处在鸣沙山(第四纪以来气候逐渐变干,由风沙作用堆积而成)北麓,党河和西水沟两个洪积扇的交界处,以“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奇观闻名中外。研究表明,月牙泉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周边较低的地形条件关系密切。近几十年来,月牙泉水位不断降低,面临消失的危险。下图示意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分布(图中右下角为月牙泉景观)。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推测月牙泉较周边地区地势低的原因。
(2)说出月牙泉的补给类型,并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其补给过程。
(3)简述近年来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的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1)月牙泉位于古党河河道,受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势较低;月牙泉位于两个洪积扇之间,受流水堆积作用,洪积扇地势不断增高,月牙泉地势相对较低;第四纪,该区域气候逐渐变干,风力侵蚀使月牙泉所在洼地不断变低。
(2)地下水补给。山地冰川、积雪融水等汇入党河、西水沟,形成地表径流,两河在流经洪积扇时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径流在地势较低的洼地溢出,补给月牙泉。
(3)人口增长,生产生活用水增加,过量开采地下水;上游水利工程建设,补给水源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水体补给类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鸣沙山为“第四纪以来气候逐渐变干,由风沙作用堆积而成”,可推知月牙泉处受到风力侵蚀作用较强,形成洼地,而南部鸣沙山随着风力的不断堆积,地势变高;月牙泉位于“党河和西水沟两个洪积扇的交界处”,随流水不断堆积,两个冲积扇地势逐渐变高,月牙泉地势相对变低;由图可知,月牙泉位于古河道,受流水侵蚀,因此地势较低。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和图片可知,该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周围有大面积沙漠,说明该地降水稀少,且无河流水注入,周围无高大山脉提供高山冰雪融水,因此其主要补给类型应为地下水。祁连山冰雪融水汇入党河和西水沟形成地表径流,在流经冲积扇时,下渗形成地下径流,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在月牙泉处出露,补给泉水。
【小问3详解】
月牙泉近年来面积不断缩小,人为原因是近年来该地区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但此处降水少,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潜水水位下降。根据图例,月牙泉上游河流兴建水库,导致下游河床处于长期断流的状态,使泉水补给减少。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马拉维湖位于非洲东南部,湖泊南北长、东西窄,平均水深270多米,湖岸陡峭。左下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右下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并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的降水特点。
(2)推测马拉维湖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判断理由。
(3)根据A、B两地的位置差异,推测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B地角度分析原因。
【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或南移),当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2)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地势低洼,积水成湖。理由:南北长,东西窄,水深较深,位于裂谷。
(3)降水差异:B地年降水量较A地多。(或A地年降水量较地B少)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阻挡抬升,降水较多。
【解析】
【分析】本题以马拉维湖为背景材料,涉及气候类型、降水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纬度位于10°S-15°S之间,且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判断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干湿两季。成因是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干旱少雨。根据所学知识,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是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南移,A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对流运动旺盛,湿润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容易凝结形成降水,形成对流雨,因此12月降水较多。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马拉维湖位于非洲东南部,湖泊南北长、东西窄,平均水深270多米,湖岸陡峭。结合其地理位置可知,马拉维湖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地区,属于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是地堑构造,地势低洼,积水成湖。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雨季时受纬度位置影响,B地比A地纬度更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的时间更长,年降水总量更多。旱季时从位置关系看,B地位于马拉维湖西侧,且B地西侧有山地,B地位于东南信风带,东南信风经过马拉维湖获得水汽,在B地一侧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条件也比A地优越。所以B地的年降水总量更大,雨季更长。
3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是一条国际性河流。雅马渡、卡普恰盖为伊犁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伊犁河上中游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沼泽、湖泊较多的河谷中,自卡普恰盖以下,进入卡普恰盖峡谷,水流清澈,河水最后汇入巴尔喀什湖。下图为伊犁河—巴尔喀什湖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伊犁河谷主要位于我国新疆地区,被誉为“塞外江南”“西域湿岛”。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湖泊中部半岛把湖面分成东、西两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形状,使得湖泊东半部仅有数条小河注入,而湖的西半部有水量较大的伊犁河注入,东、西湖区盐度差异很大,随着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巴尔喀什湖面积萎缩明显。
(1)说出伊犁河流经卡普恰盖水库后河流下游水文特征的变化。
(2)说明卡普恰盖以下河段水流清澈的主要原因。
(3)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部湖区盐度高低,并说明原因。
【答案】(1)流量减少;含沙量下降;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2)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沉积库区;上游沼泽广布,对水流起到过滤作用,导致下游河段泥沙来源减少。
(3)东部湖区盐度比西部高。原因:东部河流淡水(陆地径流)汇入少,西部河流淡水(陆地径流)汇入多;湖泊东西狭长,中部半岛阻隔,东西部湖水交换不畅。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伊犁河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湖水盐度、河流水质清澈、河流水文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小问1详解】
水库具有拦泥蓄水的作用,对河流水量具有调蓄作用。因此伊犁河流经卡普恰盖水库后,流量减少,含沙量下降,河流水位变化较小,流量趋于平稳。
【小问2详解】
分析伊犁河在卡普恰盖以下河段水流清澈主要原因,主要从地形、水系特征、人为影响等方面分析。据材料“伊犁河上中游河道蜿蜒曲折,穿流在沼泽、湖泊较多的河谷中”可知,中上游河道弯曲,多沼泽、湖泊,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和降解,导致下游河流含沙量小;中上游修建有多个水库,泥沙大量在库区沉积,下游河水含沙量较小。
【小问3详解】
比较巴尔喀什湖东、西湖区盐度的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主要从入湖河流差异和湖泊形状来分析。由图可知,东部地区的河流流程较短,入湖水量较少,湖水盐度较高;西部地区的河流流程长,淡水汇入多,盐度较低;湖泊东西狭长,中部有半岛阻隔湖水交换,导致东西部湖水交换少,交换不畅,导致东部湖区盐度比西部高。
【点睛】
3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理科考小组对某大洲的地理环境进行了科学考察,他们在图a所示的沿海地区选取了十二个点查阅相关资料,绘制了7月份的降水变化曲线,并选取了E和G两条线路进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考察。图b示意m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
(1)据图a分析g、f两地降水比其他地方多的原因。
(2)说明该科考小组两条考察线路中沿途自然景观变化。
(3)分析m地气候对当地植被和水文的影响。
【答案】(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g、f两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g、f两地位于海洋吹向陆地的西南风的迎风坡;沿岸受几内亚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2)E线路沿途依次经过的自然景观是: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荒漠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
G线路沿途依次经过自然景观是:热带草原景观、热带雨林景观。
(3)m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代表性植被为常绿硬叶林,叶片表面有蜡质,夏季可减少水分散失;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汛期出现在冬季。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非洲部分地区气温降水变化为材料,涉及影响降水的因素、区域的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景观的分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分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本题主要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g、f位于几内亚湾沿岸,沿岸有几内亚湾暖流流经,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降水较多;同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转为西南风,位于海洋吹向陆地的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小问2详解】
E线路由几内亚湾沿岸向北到达地中海沿岸,沿途依次经过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因此根据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关系可知,依次经过的景观为热带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景观,热带荒漠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G线路沿赤道由非洲的东部东非高原到达非洲的西部刚果盆地,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景观为热带草原,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景观为热带雨林。
【小问3详解】
根据m地的地理位置及m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可知,该地为地中海式气候,由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气候区代表性植被为常绿硬叶林,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适应当地气候,植被叶片表面有蜡质,夏季可减少水分散失;由于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因此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流量较小,为枯水期,冬季降水多,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冬季。
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