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33°E,69°N)使用莫斯科时间(东三区)。2017年1月10日,该市居民迎来了新年的第一次黎明,日照时间仅为34分钟。这一天,W市和S市分别于当地时间6时52分、4时53分同时日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当日,摩尔曼斯克市日出时,当地时间(即莫斯科时间)大约为( )
A. 0时17分B. 11时43分C. 12时31分D. 23时43分
2. S市位于W市的( )
A. 西北方向B. 东北方向C. 东南方向D. 西南方向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日照时间仅为34分钟,可推知日出是当地地方时时间11:43,因为使用莫斯科时间(东三区),再换算成莫斯科时间为12时31分。故选C。
【2题详解】
1月10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向北昼越短,W市和S市分别于当地时间6时52分、4时53分同时日出,W市比S市昼长短,W在S北方,从时间看同时刻W地方时比S地方时大,说明W在S东方。综合看S市位于W市的西南方向,选择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天中正午是12:00,给出昼长可以计算出日出和日落时刻。极昼和极夜出现的日期大致是对称的。
高山流石滩(下图)指位于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地表岩石大量崩裂,大多棱角分明的岩块与碎石沿着陡峭的山坡缓慢滑动,在山坡较平坦处形成的扇形岩屑坡。完成下列各题。
3. 高山流石滩上岩块与碎石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 风力堆积B. 风化作用
C. 流水搬运D. 冰川侵蚀
4. 在我国,流石滩上限的平均分布高度自北向南逐渐上升,其主导影响因素是
A. 气温B. 降水C. 地形D. 光照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高山流石滩位于雪线以下,是强烈的寒冻风化与物理风化作用,大量的岩石不断崩裂,岩块与碎石沿着陡峭的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扇形的岩屑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化作用,B对。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沙陇,不是碎石的成因,A错。流水搬运是移动位置,不是碎石的成因,C错。冰川侵蚀形成沟谷,不是碎石成因,D错。故选B。
【4题详解】
我国位于北半球,流石滩上限的平均分布高度自北向南逐渐上升,其主导影响因素是气温,越向南气温越高,冰川雪线的高度越高,A对。降水、地形、光照不是雪线海拔高度纬度变化的原因,B、C、D错。故选A。
【点睛】流石滩是强烈的寒冻风化与物理风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扇形岩屑坡。由于碎石下面是雪线上溶化流下的暗流,所以称之为“滩”。
千湖沙漠由众多白色的沙丘和深蓝色的湖泊组成,沙源主要来自入海河流。该沙漠所在地最大风频为东南风,但该沙漠却难以西扩,而是以每年20m的速度不断向大西洋扩张。下图示意千湖沙漠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千湖沙漠难以西扩的原因是( )
①东南信风背风地带②沙漠沙子湿度较大③近海大陆架较宽浅④周围地区植被茂密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6. 形成千湖沙漠的泥沙来源主要是( )
A a河B. b河C. c河D. d河
7. 最适于实时监测千湖沙漠面积变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北斗导航系统(BDS)B. 全球定位系统(GPS)
C. 地理信息系统(GIS)D. 遥感(RS)
【答案】5. D 6. C 7. D
【解析】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千湖沙漠位于赤道附近,当东南信风北移控制该地时,千湖沙漠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风力较弱,吹沙移动的力量小,①正确;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域内年降水量较多,沙子湿度较大,不易起沙,所以难以向西扩展,②正确;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茂密,阻挡沙漠西扩,④正确;近海大陆架较宽浅与千湖沙漠难以西扩没有关系,③错误。①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c河堆积在河口的泥沙被海岸附近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洋流搬运到千湖沙漠西侧,为千湖沙漠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C正确。a河和b河堆积在河口的泥沙被洋流搬离到西北方向,不可能成为千湖沙漠的沙源。d河距离千湖沙漠较远,且受洋流影响泥沙被向南搬运,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遥感(RS)主要通过遥感影像获取信息,主要用于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运用计算机系统对获取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北斗导航系统(BD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因此最适于实时监测千湖沙漠面积变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遥感主要通过遥感影像获取信息,主要用于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地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计算机系统对获取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数字地球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
下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该气候类型( )
A. 气温逐月升高B. 气温季节变化小
C. 9~12月降水最多D. 降水季节变化小
9. 该地降水较多的月份及成因( )
A. 5~8月气压带风带移动B. 5~8月东南信风控制
C. 9~12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 9~12月西风带控制
10. 该地可能是( )
A. 亚马孙平原B. 长江中下游平原C. 恒河平原D. 刚果盆地
【答案】8. B 9. A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的出该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比较小,排除A选项,B选项正确;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集中于5—8月,且年降水量大于2000mm,由此判断该地区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排除C、D选项。故选B。
【9题详解】
由上题知,该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于5—8月。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北移带来丰沛的降水。故选A。
【10题详解】
该地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判断该地区是恒河平原,C选项正确。故选A。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是热带雨林气候;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
【点睛】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下图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①—④海域表层海水密度最高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12. ①②两海域的最大温差为( )
A. 4℃B. 14℃C. 16℃D. 20℃
13. ③处海域是世界著名渔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寒暖流交流处B. 暖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C. 冷海水上泛D. 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答案】11. A 12. B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低,密度大,①②的纬度高于③④,CD选项错误;①②位于同纬度,但根据等温线可以判断,①处的水温低于②处,因此①的密度高于②,B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故选A。
【12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①处海水温度为0℃-5℃,②处海水温度为10℃-15℃,两海域温差在5℃-15℃,最大温差接近15℃,ACD选项均不符合,B选项正确,故选B。
【13题详解】
③处海域为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寒暖流交汇搅动海底使得底部营养物质上泛,B选项错误;该地距离陆地较远,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舟山渔场。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 垂直分异规律B.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5. 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A 纬度洋流B. 地形洋流
C. 纬度大气环流D. 地形大气环流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是由于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选项正确,没有体现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D选项错误。所以选C。
【1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较湿润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D选项正确;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AB选项错误;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C选项错误,所以选D。
【点睛】纬度地带性是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沿纬度方向变化和更替,具有沿纬线呈带状分布的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气候、土壤、生物及其环境从赤道向极地的有规律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570年开始,淮河下游由向东独流入海逐渐演变为南下通过芒稻河、廖家沟注入长江。淮河入江水量和输沙量的增加,改变了长江镇江附近河段原有的河道特征和水流状态,导致沙洲(常年出露水面的江心洲)冲淤、岸线进退变化。下图为1868和1971年镇江附近长江干流河段河流演化示意图。
材料二镇江世业洲在改革开放之前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2005年建成的润扬长江大桥世业洲互通式立交桥通车以后,世业洲发展了以草莓鲜果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先后落成四季春高效农业园、润清生态科技产业园、金色年华健康养生谷等高效农业项目。
(1)描述1868-1971年期间镇江市(府)以下河段沙洲的变化。
(2)分析镇江市(府)以下河段沙洲的变化对其以上河段沙洲演化的影响。
(3)简述2005年后镇江世业洲农业生产转型的原因。
【答案】(1)沙洲连片;沙洲数量减少;单个沙洲的面积(规模)扩大。
(2)下游河道沙洲连片,导致河道(过水断面)河道变窄,使得长江河水壅塞(江水下泄不畅、顶托作用增强),从而使得镇江以上河段的流速减缓,沉积作用增强,沙洲连片,沙洲数量减少。
(3)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需求的变化;政府政策的扶持。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镇江附近长江干流河段河流演化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发育、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1868年镇江市(府)以下河段沙洲数量较多,彼此独立,但单个沙洲规模较小;而到了1971年,之前的沙洲彼此相连,使得沙洲总面积扩大,沙洲数量减少,但单个沙洲的面积(规模)扩大。
【小问2详解】
由上题可知,镇江市(府)以下河段沙洲数量减少,但单个沙洲的面积(规模)扩大。下游河道沙洲连片,导致河道(过水断面)河道变窄,河水下泄受到影响,使得长江河水壅塞,江水下泄不畅,河水的顶托作用增强,使得河流的流速进一步减慢,从而使得镇江以上河段,河流的沉积作用增强,沙洲连接成片,沙洲的数量减少。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2005年建成的润扬长江大桥世业洲互通式立交桥通车,改善了镇江世业洲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草莓鲜果等保质期短的农产品的运输;根据所学知识,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对草莓鲜果的需求增加,驱使农民调整农作物品种、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政府为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会对四季春高效农业园、润清生态科技产业园、金色年华健康养生谷等高效农业项目进行政策的扶持。
【点睛】沙洲是河湖、海洋等水体中形成的小面沙质地的总称,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安道尔地处比利牛斯山脉南坡,为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的内陆山地国家,是欧洲多个“袖珍国”之一。安道尔境内高山峡谷遍布,地形崎岖,整个国家被三条“Y”形的峡谷分割,境内平均海拔1300m左右,最低处800m。每年10月中下旬,当巴塞罗那还沐浴在艳阳中的时候,距离不远的安道尔已漫天飞雪。安道尔是欧洲阳光最充足的冬季滑雪胜地。目前,欧洲大大小小的冬季冰雪赛事都将这里作为比赛场地。下图为安道尔地理位置示意图。
(1)描述安道尔的地形特点。
(2)分析纬度位置和地形对安道尔气候的影响。
【答案】(1)以山地、峡谷地貌为主;“Y”字形的三条峡谷与山地相间分布;平均海拔高,地势起伏大。
(2)纬度位置决定安道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影响;冬季,因海拔高,大部分地区漫长寒冷,在西风的影响和地形抬升下,降雪多;夏季,在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下,降水稀少,但因海拔高,气候凉爽。
【解析】
【分析】本题以“袖珍国”安道尔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与与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变化可知安道尔以山地、峡谷地貌为主,平均海拔高,地势起伏大,根据河流分布可知当地“Y“字形的三条峡谷与山地相间分布。
【小问2详解】
从图中纬度数值可知位于40°N附近,此纬度范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冬季,受西风影响带来大量水汽,加上海拔高,大部分地区漫长寒冷,在地形抬升下,形成丰富的降雪;夏季,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但因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凉爽。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雾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特定条件下出现在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由于水滴或冰晶(或二者皆有)的大量积聚,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雾的厚度通常在200~400米左右。北大西洋海雾多发生在4~9月(7月发生频率最高),其特点是雾浓,持续时间长。北大西洋的海雾类型多为平流冷却雾(暖湿空气遇到冷海面形成)。下图为北大西洋7月份海雾频率(单位:%)空间分布图。
(1)描述北大西洋7月份海雾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
(2)从洋流的角度,说明M海域海雾发生频率高的原因。
(3)纽芬兰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渔业资源极其丰富。请从鱼的种类和数量两个角度分析洋流对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影响。
(4)说明海雾对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运输业影响大的原因。
【答案】(1)南北区域差异大;中高纬度(或北部)频率高于中低纬度(或南部),中高纬海区西部高于东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为频率高值区。
(2)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暖流上空的暖湿空气平流至寒流上空,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海雾高发区。
(3)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冷水性鱼类与暖水性鱼类大量聚集,鱼的种类多;洋流交汇处容易引起海水的扰动,营养物质上泛,饵料众多,鱼的数量多。
(4)北美洲东北部沿海经济发达,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通道(或往来船只多,沿海多航空港,公路运输繁忙),海雾发生频率高,影响航空和航海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大西洋海雾为背景,涉及北大西洋7月份海雾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海雾发生频率高的原因、洋流对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影响、海雾对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运输业影响大的原因,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海雾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等值线反映,因此,描述北大西洋7月份海雾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应从海雾发生频次的变化规律、高值(或低值)中心等方面考虑。由图中等值线数值可判断:北大西洋7月份海雾频率南北区域差异大;40°N以北中高纬度海区的频率高于40°N以南中低纬度海区,中高纬海区大洋西部高于东部,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为频率高值区,频率值大于50。
【小问2详解】
一般来说,气温下降或空气水汽含量升高,达到饱和,就会凝结,形成雾。一种情况:中低纬度的洋面,由于太阳辐射较强,海水蒸发较为旺盛,天气具有暖湿的特点。寒流流经的时候,会导致近洋面的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露。二种情况:中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暖流流经的时候,由于暖流温度较高,海水蒸发较强,进入冷空气中的水汽多,受冷空气降温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也就会凝结,形成海雾。三种情况:寒暖流交汇处。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就会凝结,形成海雾。图中M位于北美大陆东部,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暖流在此交汇,暖流上空的暖湿空气平流至寒流上空,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多海雾。
【小问3详解】
该地区处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饵料丰富,吸引大量的鱼群,鱼的数量多;同时,两种不同性质的洋流交汇,有冷水鱼和暖水鱼,鱼的种类多。
【小问4详解】
海雾对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运输和渔业捕捞影响大,说明该地多雾日、运输繁忙、渔业捕捞量大。分析材料可知,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海雾发生频率高。海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差,影响航空及航海安全;北美东北部沿海为世界著名传统工业区,经济发达,往来船只多,沿海多航空港,公路运输繁忙;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暖流在此交汇,形成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纽芬兰渔场,渔业捕捞活动多。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岗山(武夷山主峰)海拔2158m,是我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该山海拔1600~1800m左右,有山地矮曲林分布,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海拔1900m以上,为山地草甸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表现为暖湿化),近二十年来,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下图为黄岗山位置、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1)据图推测M植被类型,并说明其垂直空间范围最大的原因。
(2)简析黄岗山海拔1600~1800m处的山地矮曲林的形成原因。
(3)分析近年来山地草甸带地区土壤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答案】(1)M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黄岗山地处亚热带地区南缘,热量条件好;山麓地带附近山地坡度较小,山体面积较大,生长条件好;山麓地带海拔较低,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植被类型少;人类活动影响小。
(2)海拔较高,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树木植株生长缓慢;土层浅薄,土壤贫瘠;风力较强劲,在风力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
(3)温度升高导致生长环境改变,草甸群落生产力下降,有机质来源减少;草甸破坏导致地表保护作用降低,加之该区域降水多,地表侵蚀加剧;土壤地温升高导致微生物活动增强,有机质分解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草甸向森林演变,有机质吸收增加。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黄岗山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垂直自然带、土壤、生物特征与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区,所在地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M为山麓基带,故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垂直空间范围大,说明山麓海拔拔较低,垂直方向上相对高度小,水热差异变化小;山区人类往往在山麓平坦开阔的低地活动,大量林地因此被砍伐,反之则说明人类活动少;由数学知识可知,山地坡度越小,山体的表面积会更大,且生长条件会更优。
【小问2详解】
植物的生长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材料“海拔1600~1800m左右”“其树木弯曲变形”可知,此处海拔高,风力较强劲,在强风的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可知,海拔较高,潮湿多雾,日照少,降水较少,植物生长缓慢;由图文可知,该处坡度较陡,侵蚀作用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小问3详解】
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的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由材料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表现为暖湿化,植物生长的条件变优,黄岗山的植被群落进行演替,木本植物增多,从土壤中吸收有机质增多,土壤保留的有机质含量减少;与木本植物相比,草木植物的竞争能力更差,植被凋落物减少,草甸的生产力下降,有机质的来源减少;温度升高,导致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有机质分解加快;降水增多 ,同时因草甸植被减少,径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加强,有机质流失加剧。
以“形”定位
(半球)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
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以“温”定带
(温度带)
热带:终年皆高温:> 15℃;
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 T < 15℃
寒带:冷季最低温:< 0 ℃
以“水”定型
(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冰原、苔原气候(年少雨)
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