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测试范围,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与14日相比,16日该地, 据图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2前两章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为某日正午于北京某学校舞蹈教室内拍摄的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 )
A. 教室的窗户朝向南B. 此时旗杆的影子一天中最长
C. 此时太阳辐射较弱D. 此时气温达到一日内最高值
2. 此时在国外(西五区)留学的小军,最有可能( )
A. 早晨起床B. 中午休息C. 下午放学D. 夜晚睡觉
3. 此日之后的三个月,教室内的正午日照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该日可能为( )
A. 1月12日B. 4月12日C. 7月12日D. 10月12日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北京太阳位于正南方,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应位于正南方向,教室的窗户朝向南,A正确;此时旗杆的影子一天中最短,B错误;此时太阳辐射是一天中最强,C错误;气温达到一日内最高值应为午后2时,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北京时间(东八区)此时为正午12时,西五区与北京时间相差13个时区,即相差13小时,东部时间来得更早,西部时间来得迟,因此西五区的时间为12-13=-1,说明是前一天的23时,留学的小军有可能正在夜晚睡觉,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正午照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1月12日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因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大,A错误;4月12日后3个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大,照射面积变小,6月22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照射面积大,B正确;7月12日后三个月,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变小,照射面积变大,C错误;10月12日后三个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12月22日到南回归线后向北移动,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变先变小后变大,照射面积变大后变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正午照射面积先变小后变大,说明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除极昼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南半球相反。
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翡翠原石经过自然界的风化与破碎后,被流水或其他地质作用搬运至河流内,再经过进一步风化、磨蚀等作用而形成砾石。下图分别为清朝翡翠文物——翠乾隆款仿古觚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翠乾隆款仿古觚所属岩石类型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5. 翠乾隆款仿古觚所属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①B. ③C. ⑤D. ⑥
【答案】4. A 5. C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翡翠是在低温及高压的条件下重新结晶形成,因此,翡翠为变质岩。翠乾隆款仿古觚是一件清朝翡翠文物,其岩石类型为变质岩。丁由沉积物组成,说明丁是沉积岩;沉积岩可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并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可知甲是变质岩,戊是岩浆;岩浆侵入岩石圈内部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根据位置关系可知乙是侵入岩,丙是喷出岩。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甲为变质岩,乙为侵入岩,丙为喷出岩,丁为沉积岩,戊为岩浆,A正确,排除BCD。故选A。
【5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该翡翠文物为变质岩,是由岩石通过变质作用变质而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戊为岩浆,通过冷却凝固,①岩浆侵入形成乙侵入岩,侵入岩和丙喷出岩通过③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通过④固结成岩形成丁沉积岩,通过⑤变质作用形成甲变质岩,通过⑥重熔再生形成戊岩浆,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壳物质循环主要是三大岩石以及岩浆的互相转化,岩浆岩可以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可以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或者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沉积岩和岩浆岩也可以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不同河段流水作用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图为“我国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容易形成的地貌为“V”型谷B. 乙处利于牛轭湖发育
C. 乙处水能资源丰富D. 丙处容易形成冲积扇
7. 下列在乙处所做的河流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6. B 7. B
【解析】
【6题详解】
甲位于山谷出口处,易形成冲积扇,A错误;乙处河流侵蚀以侧蚀为主,河道发生弯曲,利于牛轭湖发育,B正确;乙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水能资源不丰富,C错误;丙位于河口,易形成三角洲,D错误。所以选B。
【7题详解】
乙地为弯曲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b位于凹岸,侵蚀严重,河岸较陡;a位于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且河岸较缓,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凸岸指弯曲河床河岸凸出部分,因受局部河床地形等因素影响,河床发生弯曲。在水流的离心力作用下,凹入的河岸进行侵蚀,侵蚀下来的泥沙,通过弯遭环流,搬运到对岸沉积.逐渐增长成圆弧状坡缓的凸岸。坡度缓和,近岸水流和缓。
下图为北京市某年1月10日~20日PM2.5浓度逐日和逐时变化曲线,16日天气晴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时段,北京市有强冷锋过境的日期可能是( )
A 11日B. 14日C. 16日D. 19日
9. 与14日相比,16日该地( )
A. 日均温较高B. 空气湿度小C. 昼夜温差较小D. 白昼时间短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冷锋过境时,因暖气团水汽含量少,只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可能出现晴天;由于大风,PM2.5的浓度会迅速下降;图中16日的PM2.5的浓度迅速下降,最有可能是强冷锋过境。故选C。
【9题详解】
14日在冷锋过境前,16日在冷锋过境时,16日日均气温低,A错误;16日受冷气团控制,空气的湿度小,B正确;16日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C错误;1月份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北京白昼在变长,D错误。故选B。
【点睛】一般而言,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冷锋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一般出现降温、降雨、大风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0. 据图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 )
A. 盛行西北风B. 盛行西南风
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 潜水补给河水
11. 甲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及出现最大汛期季节分别是( )
A. 冰雪融水 冬季B. 大气降水 冬季
C. 地下水 春季D. 大气降水 夏季
【答案】10 A 11. B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由图中纬度的分布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河位于30°-40°S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由右图可知,河水位较高,河流水补给潜水(地下水),D错误;河水位较高,可推测此时河流为汛期,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故此时为南半球冬季,甲河流域受西风带控制,C错误;南半球西风为西北风,A正确、B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甲河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大气降水,AC错误;河流最大汛期为冬季,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有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陆地其他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来源,影响因素是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如我国的东北地区,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冰雪融水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和高山区,影响因素是气温,气温最高的夏季是汛期;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在洪水期和枯水期对河流经常起着调节作用。
某科考队计划在夏季赴某山峰进行路线考察。下图为该山峰的一幅手绘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队员选择从南坡登山的主要原因是( )
A. 光照充足B. 坡度较小C. 登顶距离短D. 植被类型丰富
13. 图中( )
A. 山峰可能位于云南B. 山体北部针叶林广布
C. 甲区域为高山冰雪带D. 2000米以下有夏季牧场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队员选择从南坡登山的主要原因是南坡等高线分布较稀疏,坡度较小,登山时比较省力,B正确;由图可知,该山海拔较高,空气稀薄,过分强烈的光照对科考队员的眼睛有一定的伤害,A项不是队员选择从南坡登山的主要原因;南坡等高线分布较稀疏,坡度较小,登顶距离长,C错误;由图可知,其它坡面与南坡的植被类型数量相同,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该山的山麓地带为荒漠,说明当地气候干旱,不可能位于云南,A错误;据图可知针叶林分布在山体南部,B错误;甲区域海拔基本在5000米以上,高山稀疏植被带的上部,海拔高,气温低,按照山体的垂直地带性变化,应该为高山冰雪带,C正确;2000米以下全部为荒漠,不会有夏季牧场,而且冬季牧场海拔较低,夏季牧场海拔较高,D错误。故选C。
【点睛】一般情况下,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可确定山地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但是本题图中基带为荒漠带,需要依据荒漠带以上出现的其它自然带类型进一步定性基带的荒漠带是属于热带荒漠还是温带荒漠。
读“两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甲、乙两地附近的气候状况是( )
A. 甲地受信风、山脉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B. 甲地深受洋流、山脉的影响,气候带呈南北狭长分布
C. 乙地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降水丰沛
D. 乙地受东北信风、山脉的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15. 甲、乙两地沿海海域的洋流流向大致相同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
A. 尼罗河中上游正值汛期
B. 澳大利亚多数居民身穿羽绒服欢度圣诞节
C. 墨西哥湾沿岸飓风活动频繁
D 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答案】14. B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据两图中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甲地位于南美西岸,乙地位于南亚大陆西岸。甲地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且受寒流、地形的影响,气候带呈南北狭长分布;乙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受其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来自陆地的东北季风影响,气候干燥。B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15题详解】
甲地沿岸洋流为秘鲁寒流,流向大致为自南向北;乙地沿岸因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当其流向大致与甲地沿岸洋流流向相同时为北半球的冬季。ABC选项中的地理现象都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D出现在冬季,选D。
下图示意我国近海海面年蒸发量的分布。部分海域蒸发强烈,出现了年蒸发量大于2000毫米的高值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形成年蒸发量高值区的原因是该海域( )
A. 海水流动快B. 有暖流经过C. 太阳辐射强D. 靠近陆地
17. 年蒸发量高值区海域冬季海面蒸发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海域冬季( )
①降水少②辐射强③海气温差大④风力强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据图并结合我国近海洋流流向和性质可知,高值区所处海区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较高,蒸发旺盛,B正确;海水流动速度对蒸发量的影响无法判断,A错误;图中年蒸发量等值线不存在自南向北递减的规律,因此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C错误;高值区并不靠近大陆,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年蒸发量高值区大致在我国台湾岛至日本群岛附近,由于有暖流流经,该区域冬季降水并不会比渤海、黄海海域少,①错误;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强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该海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小于我国南海海域,该海域冬季辐射较弱,②错误;该区域受暖流影响,冬季水温也较高,而气温由于纬度较高而偏低,因此海气温差大,蒸发强,③正确;该海域纬度较高,比较靠近冬季风发源地,故风力大,会加快蒸发,④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以及蒸发面积等。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面积0.88公顷,平均水深3米左右,水质甘冽,清澈如镜。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但在1975年以后的几年,月牙泉水位一度急剧下降。后来,政府为了保护月牙泉这一稀有现象,在月牙泉附近修了两座渗水池,对月牙泉进行渗灌补水,这才保住了月牙泉。下面是月牙泉所在党河流域图和月牙泉景观图,读图结合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8. 多年以来,月牙泉“泉不涸竭”的原因可能是( )
A. 冰川融水补给B. 党河地下水系补给
C. 青海湖水补给D. 党河地面径流补给
19. 在1975年以后的几年,月牙泉水位一度急剧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A.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降水减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B. 拉尼娜现象导致降水减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C. 人类大规模垦耕,使党河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月牙泉得不到补给
D. 人类大规模垦耕,引月牙泉水灌溉,使其水位下降
【答案】18. B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月牙泉地处沙漠地区,降水少,无河流水注入,周围无高大山脉提供高山冰雪融水,因此其主要补给类型应为地下水,党河的水在流经冲积扇时,下渗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在月牙泉处出露,补给泉水;青海湖为咸水湖,距离该地区远,不可能是其补给,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在1975年以后的几年月牙泉水位一度急剧下降,蒸发使其水量减少过程较为缓慢,AB错误;短时间水量减少应和人类活动有关,1975年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增大,人类大量开采地下水,党河上中游地区过量用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月牙泉补给减少,水位急剧下降,C正确;月牙泉周围为沙漠,无法垦殖,D错误,该题选C。
【点睛】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和积雪融水,山地降水补给较少。
下图为我国陕西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三个区域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中a、b、c三个区域划分的指标是( )
A. 光照时数B. 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C. 年积温D. 夏季平均气温
21. 关于图中a、b、c三个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b、c三个区域有明确的界线
B. a、b、c三个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C. a区域内部表现为相似性
D. a、b、c三个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22. 关于图中a、b两个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月份0℃等温线是a、b两个区域的分界线
B. a地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
C. a、b两个区域交界处年降水量约400mm
D. b地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20. B 21. A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干湿区的划分是以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关系为依据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属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属于干旱区或半干旱区。B正确,ACD错误。因此,本题应选B。
【21题详解】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国界、省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模糊的,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干湿分区划分界线是模糊的,而不是明确的,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CD不合题意。因此,本题应选A。
【22题详解】
1月份0℃等温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与a、b两个区域的分界线一致。根据图示信息,a地区为湿润地区,主要位于秦岭南部,因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b两个区域的分界线为秦岭,交界处年降水量约800mm,C符合题意,b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较差,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应选C。
【点睛】我国主要以下几个干湿区:1、年降水量> 800mm——-湿润区——我国的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2、400mm <年降水量< 800mm-——半湿润地区——我国的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北);3、200mm <年降水量< 400mm——半干旱地区——贺兰山以东的西北地区;4、年降水量< 200mm——干旱地区,如我国贺兰山以西的西北地区。
黄土垛是过去260万年由西北风携带的沙尘在古金地或古湖盆上堆积而成的平坦土地,是当地居民鞋以生存的天然场所。当前,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沟道侵蚀剧烈导致绿卤破碎化和分解问题。黄土塬根据其面积大小和破碎程度,可依次分为黄土大塬、壕塬和残塬四种不同类型。回答下面小题。
23. 图中黄土塬按发生演化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B. 甲丙丁乙C. 甲两乙丁D. 丁乙丙甲
24. 图中黄土塬塬面的蚕食过程,实际上是( )
A. 沟壑的延长和沟岸的扩张B. 沟壑的缩短和沟岸的缩小
C. 沟壑的延长和沟岸的缩小D. 沟壑的缩短和沟岸的扩张
25. 为解决黄土塬面临的问题措施合理的是( )
①沟头植树种草②沟谷疏浚河道③坡面修筑梯田④塬面居民搬迁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
【答案】23. C 24. A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黄土塬的变化本质是水土流失导致,受侵蚀面积会越来越小,塬面更加破碎,由整体到破碎顺序是甲两乙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结合流水侵蚀作用,沟头发生溯源侵蚀导致塬面不断被切割破碎,沟岸侧蚀使切沟不断拓宽加剧塬地破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是固沟护坡,沟头植树种草可以保持水土,沟谷应修淤地坝可以拦截泥沙造地,疏浚河道只会加剧河流流速,加剧侵蚀,带走泥土,①正确、②错误;坡面开梯田减缓径流,减少冲刷,③正确;塬面是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搬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合理生产生活行为,④错误。故选C。
【点睛】从平面上看,黄土塬常呈花瓣状。黄土塬顶面平坦,坡度多为1~3°,边缘可达5°左右,周围为沟谷深切,黄土塬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现代侵蚀微弱,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耕地所在。因受沟谷侵蚀影响,塬面的面积正在缩小。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出现水资源紧张和用水困难现象,为了寻找地下水,该地水文地质队经过勘探,绘制了当地地质剖面图(下图)。甲为褶皱受外力作用后形成的山地,①②③④为备选的打井地点,一般来说,打井要考虑地质构造、海拔、地下水运动状况、岩层保水性等因素。
(1)说出甲地的地质构造,简述其由水平地层形成山地的过程。
(2)经综合分析,地质队建议选择②地打井,分析该地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案】(1)地质构造:向斜。
过程: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或受内力作用),使甲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性致密,不易被外力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地。
(2)位于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靠近断层,深层地下水出露;海拔相对较低,高处的地下水向此处迁移;页岩广布,减少水分的蒸发与下渗,保水性好。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褶皱、断层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或受内力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甲地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构造,向斜槽部由于受到两翼岩层的挤压,岩性致密,不易被外力侵蚀,久之相对高耸形成山地。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②处岩层向下弯曲,位于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②靠近断层,断层线附近常有深层地下水出露;②海拔相对较低,高处的地下水向此处迁移,利于集水;②处岩层为页岩,页岩质地较为细密,透气性和透水性较差,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与下渗,保水性好。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风“玲玲”于2019年9月7日在朝鲜登陆,演变为温带气旋。下图为“9月8日17时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图中虚线是台风“玲玲”部分移动路径。
(1)说出甲处天气系统名称,并解释甲天气系统形成的原因。
(2)判断台风移动至M处时台湾岛的风向,并说出浙江省将要遭到哪些灾害性天气影响。
(3)判断此时新疆北部的风力大小,并说明原因。
【答案】27. 冷锋。北方冷空气南下,风力大,势力强;与南方暖湿气团相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
28. 偏南风。狂风、暴雨、风暴潮
29. 小。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局部地区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压线的判读,冷锋,气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乙为低压中心甲地位于低压槽附近,且位于低压中心的左侧,北半球低压中心运动方向为逆时针,因此,来自于北方的冷空气南下,风力较大,势力较强,与南方的暖湿气团相遇,暖湿气团被迫抬升,形成冷锋。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虚线是台风“玲玲”部分移动路径,台风移动至M处,此时低压中心位于台湾岛的北方,台湾岛风向是偏南风,浙江省将有台风过境,台风带来的灾害天气主要是狂风、暴雨、风暴潮。
【小问3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此时新疆北部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较小。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海底部分,这里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下图为世界著名渔场(阴影部分)分布图。渔场分布地区往往也是海雾多发区域。
(1)说明说出乙渔场的名称并分析其成因。
(2)索马里以东近海海域,夏季渔业资源要比冬季丰富得多。试从洋流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判断图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依据。
【答案】(1)乙渔场是北海道渔场;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海水扰动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和饵料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
(2)索马里以东近海海域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形成上升流,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冬季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不能形成上升流,渔业资源较匮乏。
(3)寒流。依据:因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的海区流向水温高于24℃的海区(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洋渔业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分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地渔场为北海道渔场,该地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处,海水搅动,使深层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饵料增加,浮游生物增多,鱼类资源丰富,形成大渔场。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索马里海域冬夏季节洋流性质并不相同,夏季时,受西南季风影响,表层海水远离沿海地区,导致深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渔场,渔业资源丰富;而冬季时,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不能形成上升流,渔业资源较为匮乏。
【小问3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洋流从水温低于24℃的海域流向水温高于24℃的海域,由水温较低的地区流向水温较高的地区,其性质为寒流。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浑善达克沙地(下图)榆树疏林区较周边草原区植被更加茂密,千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优质的冬季牧场。近半个世纪以来,榆树疏林破坏严重,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活化。随着国家草畜平衡政策的推广,适度放牧措施的落实,该区域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1)推测榆树疏林区在浑善达克沙地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2)简述牧民把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区作为冬季牧场的原因。
(3)说明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原因。
【答案】(1)东部(东南部),年降水量在400mm左右,相对较多。
(2)林区阻挡寒冷冬季风,风力弱,温度相对较高;林区水资源更丰富,为牲畜提供饮水;植被覆盖率较高,为牲畜提供过冬食物。
(3)减轻草原压力,促进草原更新;减少牲畜踩踏对草原破坏;对水资源消耗减少,利于植被生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浑善达克沙地相关图文为材料,涉及植被的分布、牧场区位条件、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阐释能力等,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影响疏林区布局的主要因素为降水,并结合图中等降水量线和稀疏草原位置,该地区东部(东南部)降水量最多,在400mm以上,适合榆树分布。
【小问2详解】
榆树疏林区具有防风作用,可以阻挡冬季风,提供一定程度遮风防寒作用;结合上题可知,榆树疏林区降水量较多,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其他区域降水少,植被少,而榆林区有较为丰富的草本植被和灌木,可以为牛羊提供足够的牧食。
【小问3详解】
适度放牧可减少该地草原的载畜量,牲畜数量减少,因此牲畜吃草量和饮水量减少,因此可以减轻草场压力、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利于植被生长,利于草原更新;同时牲畜数量减少可以减少牲畜对草原的踩踏破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四幅图中,表示实际范围最大的是,读下图,A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最可能为,A、B所在的国家,图示区域,图示海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测试范围,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42 度, 东经 122,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岩石圈是指,该版面山地地貌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