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成功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这说明( )
A.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 D.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
2.1784年,英国一磅细纱的售价为10先令11便士,原料费用为2先令;1812年,一磅细纱的售价为2先令6便士,原料费用为1先令6便士;1832年时,其售价为11.25便士,原料费用为7.5便士。这一变化会导致( )
A.棉纺织业提高机械化水平 B.英国率先建立新型垄断组织
C.商人加大对中国鸦片走私 D.政府逐步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3.有成员国指出,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将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国家的分类一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表明( )
A.世界贸易规则违背国际需要 B.经济全球化发展成就突出
C.国际经济秩序需要适时变革 D.霸权主义阻碍世界多极化
4.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5.经李鸿章批准,轮船招商局的创办章程第一条赫然写道:“(中国)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晚清官员盛宣怀指出轮船招商局“实系已成之公司,从前称公局者,即系公司之谓也”。材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以实现中国自强求富为直接目的
C.适应了实业救国的需求 D.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
6.《汉谟拉比法典》中除涉及较多关于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条款外,还有大量土地买卖和租赁契约。而古城西帕尔遗址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古巴比伦时期的140多个有关土地买卖合同的泥板文书。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
A.土地私有较为普遍 B.立法蕴含契约精神 C.土地纠纷屡见不鲜 D.政府保护私有财产
7.下表,《明史·食货志》载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中国丝绸、茶叶产销总量。这表明当时( )
A.自然经济成功转型 B.深度卷入世界市场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农业丧失主体地位
8.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C.雇佣劳动制比较普遍 D.盐业专卖制度被废除
9.西晋鲁褒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门阀政治受到冲击
10.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B.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C.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11.清前期,广东佛山镇“俗善鼓铸”,铁器制造业规模宏大,仅炒铁作坊就有数十个,每一作坊有“数十砧,一砧有十余人”,合计炒铁工“有数千”,“皆系雇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 B.社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已趋于消亡
C.民营手工业生产较发达 D.作坊式劳作成为手工业主导劳作方式
12.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兴办城市学院运动,一批由地方工业家和当地民众捐资的新大学陆续设立。这些城市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服务”,大量地开设技术教育课程,采用灵活的走读制度。英国兴办城市学院运动( )
A.推动现代教育体制建立 B.加速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C.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13.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14.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 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 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
15.鸦片战争后,时人议论山东小清河河口羊角镇的贸易盛况:海船转运之杂货、木料等物咸集于此,道旁堆积如山,河下船只停泊者约三里,各地商人五方杂处,获利动以数万计。上述材料可说明( )
A.自然经济解体初显 B.列强入侵程度加深 C.区域人口迁移加速 D.封建制度濒临崩溃
16.表3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表3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二、非选择题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很快成为人们的主食。作为欧洲“第二面包”,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还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对爱尔兰家庭而言,一头牛所产牛奶和一英亩的马铃薯足以支撑一家人生计。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马铃薯在爱尔兰人最艰难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9世纪人口的快速膨胀对社会产生巨大压力,农民出卖劳动力,换得一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1845年夏,霜霉病侵袭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绝产,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马铃薯病害和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
——据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1)根据材料,概括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主粮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爱尔兰大饥荒”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物种交流的认识。(10分)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汉代利用杠杆原理制造桔棒和水碓(桔棒战国时已有),利用轮、轴的作用制造辘轳、连枷、飏扇,磨、碾、砻等,利用齿轮制造翻车,从而制造了一批省力、高效的新农具,为我国农具的制造和改良,使用简单机械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闵宗殿《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第一个纺织厂便是在德比郡溪流旁的水力工厂,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据W·;查罗娜指出,这个工厂实际开工已经是1789年5月的事了。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日)近藤和彦《英国史10讲》
材料三
1951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的社论,提出:“我们必须普遍地深入地发动一个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技术革新是增产节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技术人员和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劳动和技术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据大连、本溪等地的212个厂矿的不完全统计,1951年职工在运动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议,其中6808件所创造的价值约1391亿元。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有了一定的资金,有了苏联的技术装备援助之后,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农具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成就取得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生产动力的变革。结合所学,从劳作方式的角度,说明工厂式生产的特征。(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动作用。(6分)
19.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世纪以来,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食物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要科学把握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树立食物安全的新观念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
——摘编自卢良恕《从土地到餐桌——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新动态》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说明现代农业发展中“食物安全”的涵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行性措施。(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
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13分)(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卷答案
1.【答案】C【解析】据材料“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等可知,大禹治水成功后形成湿地和平原,水稻种植条件充足,禹命益分给众人稻种,可以种在低湿的地方,体现了大禹合理利用环境发展农业,黍喜寒冷干燥,水稻则喜高温湿润,在月庄遗址中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体现了人们此时已经知晓作物习性并懂得合理利用环境进行种植,故选C项;没有南方农业发展情况作比较,无法断定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大禹治水的黄河流域及北方济南月庄遗址合理利用环境发展农业的情况,并没有体现南方农业对上述区域的影响,更没有涉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北粟南稻格局基本形成,济南月庄遗址距今九千年左右,时间不符,并且材料涉及的地理位置集中在北方,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材料“细纱的售价原料费用”可知,虽然一磅细纱的售价和原料费用都在逐年下降,但细纱售价的下降比率比原料费用的变化明显要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资本家需要压缩生产成本,扩大产量以提高利润,故会导致棉纺织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故选A项;资本主义垄断组织是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生产组织形式,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商人亟需的是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走私渐趋衰落,商人加大对中国鸦片走私的说法与细纱售价和原料费用之间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需要自由贸易政策拓宽国际国内市场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政府逐步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因为近2/3的成员都将自己定义为发展中国家”,所以当前世贸组织对成员国“分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两种已经不合时宜”,再结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可知国际经济秩序需要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而进行调整,故选C项;世界贸易规则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等,符合国际经济发展需要,排除A项;材料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不是成就,排除B项;材料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与世界多极化无关,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工业革命之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人口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故选C项;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公司是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据材料“轮船之有商局,犹外国之有公司也”、“实系已成之公司”,轮船招商局作为近代企业,实行公司制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这有利于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运动后期的民用工业,以“求富”为口号而不是“自强”,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在民族资本家的推动下,于19世纪末开始兴起的一种思潮,排除C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近代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具有开放性、扩张性和侵略性等特征,轮船招商局并没有阻止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有大量土地买卖和租赁契约”,“古巴比伦时期的140多个有关土地买卖合同的泥板文书”可知,古巴比伦土地买卖和租赁现象较为普遍,而土地买卖现象的存在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因此古巴比伦存在大量土地买卖和租赁的现象,说明当时的土地私有较为普遍,故选A项;据材料“有大量土地买卖和租赁契约”可知,当时土地买卖和租赁蕴含契约精神,而不是“立法蕴含契约精神”,排除B项;材料显示土地买卖和租赁有法律条款和契约保护,有利于减少土地纠纷,排除C项;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较多关于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条款”可知,古巴比伦运用法律来保护土地买卖和租赁,而不是“保护私有财产”,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明朝万历年间中国丝绸和茶叶的约一半或者一多半都用于出口,丝绸属于手工业品,而茶叶属于经济作物,它们的出口占比较大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意味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故选C项;明朝万历年间属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末期,当时我国的自然经济并未转型,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世界市场刚开始形成,表格仅反映出我国丝绸和茶叶两种产品出口占比较大,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中国深度卷入世界市场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并未将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农业丧失主体地位的结论,且D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可知,北宋时期,四川密布着众多的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并使用雇佣劳动,这反映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项;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才出现,排除B项;材料表明当时出现了雇佣劳动,但仅通过井研县无法得出“比较普遍”的结论,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依然实行盐业专卖制度,排除D项。
9.【答案】B【解析】据材料“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并结合所学魏晋经济发展可知,鲁褒的言论折射了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金钱的重要作用,故选B项;“松动”不合史实,魏晋时期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动摇”不合史实,魏晋时期儒学虽受佛、道冲击,但仍为主流统治思想,排除C项;“受到冲击”不合史实,西晋时期门阀政治处于强盛阶段,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荷兰泡沫经济”可知,郁金香作为一种花,由于人为的炒作使其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实际价值,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助推了郁金香价格炒作形成泡沫经济,故选A项;一株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的现象只是局限于荷兰,从地域上看,这并没有反映出商业贸易范围扩大,排除A项;商业贸易范围的扩大体现在商品的贸易范围、种类和数量等方面,材料只体现了郁金香的价格飙升,未体现其交易的数量、范围以及其他商品贸易的信息,因此,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而不是荷兰郁金香的影响,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规模宏大炒铁工‘皆系雇工’”可知,在广东佛山镇的铁器制造作坊中,分工细致,已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因此,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上反映了清前期民营手工业生产较发达,故选C项;仅以广东的佛山镇的铁器生产不能反映整个江南市镇生产的专业化特点,排除A项;封建社会中,手工业领域的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在官营手工业,这与材料所反映的私营手工业的信息不符,因此,无法得出社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已趋于消亡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以铁器作坊的发展现状不能片面的得出作坊式劳作成为手工业主导劳作方式,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19世纪中期城市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服务”,大量地开设技术教育课程适应了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大众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是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材料中强调大学注重为“工商业发展服务”,未反映出对现代教育体制的作用,排除A项;电气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仅凭开设技术教育课程,不能加速电气时代的到来,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排除C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白银过量流入中国导致物贵银贱,白银流入不足则通货紧缩,结合新航路开辟后白银流入中国的史实可知,中国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情况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白银流入情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非是中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排除A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隆庆开关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非是海禁政策,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可知,近代中国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联系密切,这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关,故选B项;“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不合史实,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外向型经济仅占次要地位,排除A项;“已彻底解体”说法绝对,排除C项;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指国际贸易中进出口货品的买卖,不是在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国转手进行,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近代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纺、织分离,织、耕分离,农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材料中羊角镇贸易兴盛、商人云集,说明自然经济初步解体的趋势已经显现,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列强对当地的侵略情况,而且列强侵略导致局势动荡,短期内不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羊角镇地区因为商业贸易繁荣导致商人积聚,出现了区域内人口流动加速的趋势,但是不能代表其他地区也存在同样情况,排除C项;封建制度的解体从晚清到民国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濒临崩溃”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据图表数据信息,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用电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大幅度增长,说明工业生产的进步为农业机械化、科学化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我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调整,逐步释放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排除A项;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的进步,农业合作社主要存在于三大改造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积极举措,机械、化肥和电力都是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排除C项。
17.【答案】(16分)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内战和殖民统治对爱尔兰的破坏;马铃薯适应环境能力强;营养丰富用途广。(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疾病流行;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6分,任答三点即可)
启示: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4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原因(背景):据材料“来自新世界的马铃薯”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马铃薯进入爱尔兰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物种交换;据材料“英国内战前后,爱尔兰人种植的粮食被英国军队践踏”“经过英国的掠夺,爱尔兰人的土地不断减少”等可知,英国内战和殖民统治对爱尔兰的破坏,爱尔兰粮食短缺;据材料“马铃薯既容易种植又高产”“适应了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多山、泥沼的环境”等可知,马铃薯适应环境能力强;据材料“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可以充当极好的饲料”“马铃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等可知,马铃薯营养丰富用途广。
(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引发大饥荒,也导致疫病流行,有至少25万人死亡”可知,“爱尔兰大饥荒”引发疾病流行,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据材料“大饥荒带来空前的移民运动”“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结构”可知,“爱尔兰大饥荒”带来移民运动,改变了人口结构;据材料“在本国和美国都播下了对英国政府不满的火种”可知,“爱尔兰大饥荒”加深了爱尔兰人和美国爱尔兰族裔与英国的矛盾;据材料“大饥荒教训警醒后人”“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等可知,“爱尔兰大饥荒”为现代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借鉴。第二小问认识(启示),据材料“物种交流,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并结合所学可知,物种交流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据材料“种植马铃薯,而一旦歉收,饥荒很难避免”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应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避免单一化种植模式;据材料“一旦疾病大流行或是粮价大波动”“处于全球链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全身而退”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全球化背景下,物种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18.【答案】(20分)
(1)特点:种类增加;彼此配套形成农具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使用简单机械。(3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原因: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智慧;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手工业的发展;国家统一,社会稳定。(4分)
(2)变革:从水力(自然力)到蒸汽动力。(2分)
特征: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采用机器大生产;实施倒班制;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生产流水线;原材料由工厂统一供应等(笼统回答工厂制,2分)。(5分,任意答出5点即可)
(3)历史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工人阶级地位提升,热情高涨;国家经济面临恢复与发展的任务;人民政权亟待巩固(如答支援抗美援朝等,也可给分)。(3分)
作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工人水平,推动技术革新。(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成就,据材料一“提水灌溉加工方面彼此配合”得出种类增加、彼此配套形成农具体系;据材料一“杠杆原理(桔棒战国时已有)”得出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据材料一“农具的制造和改良简单机械”得出使用简单机械。第二小问原因,从技术革新的主导者分析,得出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智慧;从农具的改进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得出政府实行重农政策;从农具的种类多分析得出手工业的发展;从农具的革新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得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第一小问变革,据材料二“季节性水量变化蒸汽为动力”得出从水力(自然力)到蒸汽动力。第二小问特征,据材料“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得出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采用机器大生产;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得出实施倒班制、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采用生产流水线、原材料由工厂统一供应等。
(3)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1951年《人民日报》社论”可知,此时处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时期和政权巩固时期,得出新中国的成立,工人阶级地位提升,热情高涨、国家经济面临恢复与发展的任务、人民政权亟待巩固。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三“增产节约提高效率生产技术”得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工人水平,推动技术革新。
19.【答案】
(1)特点:规模大;经营模式新;生产效率高;受高新科技的影响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结合。影响:促进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加强城市和农村的联系,等。
(2)涵义包括三个角度,有效需求数量的保证;绿色与健康的质量保障;食物的获取的方式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措施: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和能力;社会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参与。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得出规模大;据材料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得出经营模式新;据材料一“使1公顷超过100公顷大田”得出生产效率高;据材料一“以温室技术工程摆脱了”得出受高新科技的影响大;据材料一“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得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密切结合。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与工业化、 城市化相伴而生”得出促进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据材料一“高附加值现代设施农业”得出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带动工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得出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加强城市和农村的联系。
(2)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二“从数量的角度基本食品”得出有效需求数量的保证;据材料二“从质量的角度卫生健康”得出绿色与健康的质量保障;据材料二“从发展的角度可持续性”得出食物的获取的方式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二“食物安全基础和保证”得出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据材料二“系统工程食物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得出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各国政府高度的重视、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和能力;据材料二“粮食安全问题全社会”得出社会各方面的共同积极参与。
20.【答案】(12分)
示例: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
两汉至隋唐时期,西亚、北非和欧洲特有的农作物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主要为蔬菜水果,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未改变中国主食结构。(5分)
明清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除蔬菜、水果外,番薯、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5分)
由于中外农业交流的不断扩大,丰富了中国农产品(食物种类),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完善了中国的食物结构。(2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设问,明确主题,即: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其次,围绕给予的主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据材料“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结合丝绸之路和新航路的开辟的相关知识,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外来物种的传入为角度,进行阐述,重点阐述其传人的过程和影响;
如:两汉至隋唐时期,西亚、北非和欧洲特有的农作物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主要为蔬菜水果,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未改变中国主食结构;明清时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除蔬菜、水果外,番薯、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结构。最后,对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中国农业发展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升华,如: 由于中外农业交流的不断扩大,丰富了中国农产品(食物种类),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完善了中国的食物结构。
商品
出口量
总产量
占比
丝绸
约7000万匹
约1.5亿匹
46%
茶叶
约3亿斤
约4亿斤
75%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高二上学期复学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高二上学期复学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共8页。
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高二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赣州中学蓉江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