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全套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讲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试卷 0 次下载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展开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5页。
材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国地广人稀,荒地比较多,所以商鞅把奖励开垦荒地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还规定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提高市上酒肉的税额,要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
——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的政治原因。
试答: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并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试答: 特点:重农抑商,奖惩结合。意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秦国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唯物史观——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封建地主与农民这两个新兴阶级孕育成长起来,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各国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和政治,增强竞争力,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胜出,纷纷在国内推行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历史解释——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
历史解释——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推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为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提供政治保障。
(3)“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探究2 百家争鸣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思考:材料中出现了两种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的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试答: 示例一 赞成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一观点。理由: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崛起并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辩争,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赞成“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这一观点。理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
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历史解释——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1)相似性
(2)差异性
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安定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思想来源之一。
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转变
(1)社会组织——血缘家族逐渐削弱:各国不同程度的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旧贵族,贵族政治趋于解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家族的解体,个体小农涌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编户成为国家控制民众的有效方式。
(2)社会群体——士阶层涌现:随着贵族统治的瓦解,尤其是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许多贵族逐渐没落,必须依靠文化知识自食其力,与此同时庶人则通过各种方式上升为士,士阶层的流动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条件。
(3)文化发展——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由于官学向私学的转换,加之定于一尊的政权形式尚未出现,人们的思想处于活跃状态,在总结前代文化的基础之上,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命题和思想主张,思想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
(4)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形成:西周以来比较固定的民族分布格局、族群关系被打破,各民族的交融步伐加快,诸夏内部文化的交流、汇合,加之诸夏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一个融合了诸族的华夏族逐渐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材料
主旨
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经济、政治原因。材料二介绍了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措施。
背
景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都是在愈演愈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目
的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方
向
都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等措施。
性
质
都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影
响
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政治
局势
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
各国的变法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经济
基础
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思想
理论
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民族
关系
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人民
愿望
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愿望。
材料主旨
材料展现了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的两种观点。
物质条件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政治条件
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瓦解,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
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受到统治者重用,其代表不同阶层提出自己的主张。
教育发展
私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学术环境
相对宽松,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政。
民族关系
战争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要求统一的
思想
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诸子百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
爱民
思想
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
限制
君权
思想
孟子强调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
治国理念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人与自然
的关系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
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社会
伦理观
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性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6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6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