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册期末生物模拟试题(附答案)
展开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 )
A.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
B.细胞质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C.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2.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结构①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②和③
C.③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D.③中O2浓度比④中的高,O2可自由扩散进入④
3.下列人和动物体内的生理活动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A.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B.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C.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D.溶酶体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4.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分别是( )
A.K+外流、Na+外流B.K+外流、Na+内流
C.K+内流、Na+内流D.K+内流、Na+外流
5.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D.③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的功能
6.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能源物质不足时激素可提供能量
B.激素被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去活性
C.激素可以起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D.激素种类多且量极少,是组成细胞结构的成分
7.关于人体内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B.有体温调节中枢
C.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
D.能合成多种促激素
8.布鲁氏杆菌是胞内寄生菌,布鲁氏杆菌侵入人体后,机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的识别抗原
B.辅助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细胞毒性T细胞使宿主细胞裂解
D.抗体和布鲁氏杆菌结合
9.脱落酸(ABA)在植物抗冷胁迫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人员探究了ABA对不同品系番茄幼苗叶片抗冷胁迫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
B.脱落酸参与植物细胞氧化分解增加产热,从而提高抗寒能力
C.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ABA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D.ABA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胁迫有促进作用,710品系较704更敏感
10.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直接关系的是( )
A.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B.培育无籽番茄
C.带芽的枝条扦插容易成活
D.果树整枝修剪
11.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入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的治理主要是达到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B.增加昆虫死亡率
C.降低昆虫出生率D.改变昆虫年龄组成
12.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I)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II)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I、Ⅱ都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B.实验I、Ⅱ通气前都必须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
C.实验I中,有氧组和无氧组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实验Ⅱ中,可用滤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培养液进入计数室
13.如图曲线I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Ⅱ表示在a时间时引入的M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E段田鼠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差异量
B.在a时间时进行鼠害防治不是最合适的时期
C.引入的生物与田鼠的种间关系可能为捕食关系
D.田鼠种群数量维持在C点对应值时有利于草原发展
1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跳蛹、蚜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
B.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5.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位越宽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B.生态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C.稻田里水稻的均匀分布属于水稻的生态位
D.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
16.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称“渐冻症”,是一种神经肌肉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如下。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 ,轴突末梢中突触小体内的Ach通过 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2)突触间隙的Ach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将兴奋传递到肌细胞,从而引发突触后膜上的 变化。这个过程完成从 信号到 信号的转换。
(3)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与补体C5(一种蛋白质)的激活相关。如图所示,患者体内的C5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两者发挥不同作用。
①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 ,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可导致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
②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导致肌细胞破裂,破裂的原因是 。
17.2型糖尿病(T2DM)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抵抗(IR)。IR是指正常剂量的胰岛素在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即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1)胰岛素是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关键激素之一。当机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加,调节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也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 调节。
(2)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胰岛素受体介导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如图),图中IRS为胰岛素受体底物。
由图可知,胰岛素与位于 上的胰岛素受体α亚基结合,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激活酪氨酸激酶,使 发生磷酸化,最终引起生物学效应维持血糖平衡。除图中已经标示出的作用之外,胰岛素的作用还包括 。
(3)部分T2DM患者发生IR的原因是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的抗体。已有研究表明,某些药物使内源性胰岛素结构改变,被 识别为抗原,导致机体产生抗胰岛素抗体。从免疫学角度来看,这种病症属于 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结合是可逆的,两者分离后导致血糖降低。
(4)据测算,203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6亿。肥胖者罹患IR的概率显著高于非肥胖者。为预防糖尿病发生,请尝试提出合理建议 。
18.PD-1是表达在多种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PD-L1是一种能够与之结合的蛋白质,二者结合会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数量较多。
(1)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主要是通过 免疫过程来完成,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2)下图为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过程,请你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免疫细胞名称。
a b c d
(3)目前已研发出针对PD-L1的抗体。该抗体能治疗肿瘤是因为其与PD-L1结合后,阻止了PD-L1和PD-1结合,从而解除对 的抑制,使肿瘤细胞能够被有效的杀伤。
(4)科研人员利用衰老肿瘤细胞研制了肿瘤疫苗(STCV),对STCV进行基因改造后,使其高剂量表达与PD-L1结合的sPD-1,并进行实验:
给小鼠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后,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STCV、高表达sPD-1的STCV、磷酸缓冲液处理,并于6、12、18、24、30天记录统计无瘤小鼠的比例,结果如图。
①磷酸缓冲液处理组的目的是 。
②STCV和高表达sPD-1的STCV均能够促进小鼠体内肿瘤的消失,且后者的效果更明显。此判断的依据是 。
③请你结合PD-1和PD-L1的作用原理,推测高表达sPD-1的STCV明显促进小鼠体内肿瘤消失可能的作用机理 。
④为进一步验证③的推测是否合理,还可以检测 。
19.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膳食纤维对免疫的影响
膳食纤维对人们的健康有着多重意义。补充膳食纤维除了我们熟悉的促进肠道蠕动,还对免疫、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菊粉是一种常见的膳食纤维,在香蕉、芦笋等水果和蔬菜中普遍存在。给实验组小鼠提供以菊粉为主的高纤维饮食,与饮食缺少菊粉的对照组小鼠对比。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肠道菌群、血清里的代谢产物水平以及免疫细胞构成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团队梳理了菊粉对宿主免疫的影响。
人体无法直接通过酶水解膳食纤维,但肠道中的细菌可以将膳食纤维分解,产生的多种分子穿透肠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进而调节全身的生理过程。早期的研究显示,菊粉等膳食纤维被肠菌降解后,会大量产生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它在肠道内和身体其它部位中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影响多种细胞。如短链脂肪酸可以提升抗炎免疫细胞——调节T细胞的水平,促进免疫调节维持人体健康。
最新研究发现,菊粉的摄入使得肠道中的拟杆菌显著增加,这种细菌含有一种胆汁酸代谢酶,可以生成更多胆汁酸。胆汁酸的增加激活了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s),而ILC2s能调控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的一种)的免疫应答。由此导致了在实验组小鼠体内,除了观察到调节T细胞增多,肺和肠道里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也大幅升高。
高水平的嗜酸性粒细胞是2型炎症反应的标记物,对哺乳动物来说,2型炎症反应可以抵御寄生蠕虫的感染,也是常见的伤口愈合机制之一。科研人员通过小鼠实验证实,菊粉可诱导增强小鼠抵御巴西日圆线虫感染的能力。
与此同时,过度激活2型炎症反应也会导致过敏、哮喘等症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菊粉就是“坏”纤维,它虽然加重了过敏诱导的2型呼吸道炎症,但同时激活调节T细胞,而调节T细胞抗炎的效应很可能超过了嗜酸性粒细胞促进炎症的作用。
总体而言,菊粉的摄入使得宿主在不加重过敏症状的情况下,获得了对寄生蠕虫的抵御能力。同时,2型免疫反应还能在肠道和肺中产生更多保护性黏液。
(1)从物质组成角度,菊粉属于细胞中的 类物质,这类物质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 物质。
(2)菊粉可以提高调节T细胞、ILC2s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说明其可以通过改变 的构成,对宿主免疫调节产生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____。
A.菊粉可以进入人体内环境影响代谢、免疫等生理过程
B.菊粉可提升调节T细胞的水平,帮助人体抵御炎症
C.菊粉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的种群数量
D.菊粉可能加剧过敏、哮喘,所以生活中应避免食用
(4)菊粉的摄入可增强宿主对寄生蠕虫的抵御能力,请结合材料信息解释该过程的作用机理,将物质或细胞名称填入相应的方框中 。
(5)某保健品宣传语中写到“菊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呵护肠道菌群,坚持每天喝,肠道更健康。”该宣传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请分析并阐明理由 。
20.植物根的向地生长受向重力性和负向光性影响,两个过程彼此独立。科研人员探究了单侧光照引发根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机制。
(1)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 调节和 影响共同完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协调配合。
(2)用单侧光照射不同浓度CaCl2溶液处理的水稻幼苗根。培养24h后,测量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度,结果如图。
不同浓度CaCl2溶液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度影响不同。当CaCl2溶液浓度低于 时起促进作用,浓度为50μml·L-1时负向光性弯曲度程度最大,浓度为 时抑制作用最强。由此推测,钙信号转导在水稻根负向光性中发挥作用。
(3)为验证上述推测,用不同浓度的钙离子阻断剂氯化镧(LaCl3)处理水稻幼苗根,24h后测量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度,结果如下图。
随着LaCl3浓度的升高,水稻幼苗根 ,当LaCl3浓度达 时,根的负向光性完全消失。但是,向LaCl3溶液中加入100μml·L-1CaCl2后,根负向光性弯曲部分恢复,说明了钙信号转导参与水稻根负向光性的形成。
(4)科研人员同时检测了单侧光照射后各组水稻幼苗根内生长素的分布情况,结果如下表。
①第1组实验结果说明,单侧光照射下,水稻幼苗根内的生长素 不均匀, 侧生长受抑制,形成负向光性弯曲。
②分析上表数据,LaCl3抑制了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的运输,而CaCl2可以拮抗LaCl3的抑制效应,判断依据是 。
(5)实验证据表明,光受体接受单侧光信号后可调节生长素载体基因的表达和载体的极性分布。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和证据,单侧光照射激活了 ,并将信号传到细胞核内,促进 表达,通过调控生长素载体的分布,在 的参与下,使生长素产生极性运输,引发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弯曲生长。
21.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
(1)入侵种爆发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可能有 ,入侵种会与群落中生态位比较近的种群之间形成 关系。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 ,群落发生 演替。
(2)三裂叶豚草是某地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某种锈菌寄生于三裂叶豚草,可使其叶片出现锈斑,抑制生长。为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寄生的专一性,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3)为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利用真菌(锈菌)、昆虫(广聚萤叶甲)和植物(野艾蒿)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 ,判断依据是 。
(4)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合理预防措施是 ;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
答案
1.【正确答案】B
【分析】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体温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它的相对稳定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细胞质基质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细胞质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2.【正确答案】D
【分析】图中是正常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淋巴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
【详解】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液)、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的,④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结构①的管壁细胞为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①淋巴液和③组织液,B错误;③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减小,C错误;④是细胞内液,氧气从③通过自由扩散进入④,因此③中O2浓度比④中的高,D正确。
3.【正确答案】C
【分析】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详解】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发生在线粒体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在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溶酶体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4.【正确答案】B
【分析】神经细胞(神经元)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膜内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元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
【详解】静息时,由于膜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大多数神经元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ACD错误,B正确。
5.【正确答案】C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②是传入神经和④是传出神经,所以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效应器活动,但是不能叫做反射,A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错误;②是传入神经和④是传出神经均为神经纤维,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C正确;③是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若损伤,将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的功能,D错误。
6.【正确答案】B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腺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浆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特点。
【详解】激素不提供能量,A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正确;酶可以起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激素不具有催化作用,C错误;激素种类多,是微量高效的物质,不是细胞的结构成分,D错误。
7.【正确答案】D
【分析】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下丘脑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A正确;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量也相应减少,B正确;下丘脑有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当人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C正确;下丘脑能合成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D错误。
8.【正确答案】A
【分析】布鲁氏杆菌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布鲁氏杆菌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
【详解】吞噬细胞吞噬抗原无特异性,A错误;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有辅助性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细胞因子的参与,B正确;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使宿主细胞裂解,C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使宿主细胞裂解后,体液中的抗体会与布鲁氏杆菌结合,D正确。
9.【正确答案】D
【分析】本实验是探究ABA对不同品系(710和704)番茄幼苗叶片在抗冷胁迫中的影响,自变量是脱落酸ABA浓度和植物品系的不同,因变量是相对电导率,分析曲线图可知:704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脱落酸浓度为300(mg/L)时相对电导率低,抗寒能力强,710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脱落酸浓度为200(mg/L)时相对电导率低,抗寒能力强。
【详解】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浓度和番茄品系,A错误;脱落酸是植物激素,只起调节作用,不参与化学反应,不能参与植物细胞氧化分解增加产热,B错误;图中ABA浓度对应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都低于0浓度对应的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所以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助迫具有促进作用,不能得出AB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图中ABA浓度对应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都低于0浓度对应的电导率(细胞受损程度),所以对番茄幼苗叶片的抗冷助迫具有促进作用,704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脱落酸浓度为300(mg/L)时相对电导率最低,710品系的番茄幼苗在脱落酸浓度为200(mg/L)时相对电导率最低,因此710品系较704更敏感,D正确。
10.【正确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影响植物的生长。在低浓度下,生长素可促进生长,在高浓度下,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
【详解】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目的是降低蒸腾作用,与植物激素无关,A正确;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可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培育无子番茄,B错误;芽等分生组织是生长素产生的主要部位,带芽的枝条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所以扦插容易成活,C错误;果树整枝修剪是为了去除顶端优势,让其多发侧枝多结果,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抑制了侧芽的生长,D错误。
11.【正确答案】C
【详解】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施放性引诱剂则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通过性引诱剂的干扰,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12.【正确答案】C
【分析】1、“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Ⅰ):(1)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酵母菌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所以装置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2)清水不吸收气体,也不释放气体,所以装置中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与消耗氧气的量的差值。
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Ⅱ)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详解】实验Ⅰ不需要将实验结果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根据液滴的移动情况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A错误;实验Ⅱ中二氧化碳不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不会干扰实验结果,所以不需要通气前用NaOH去除空气中的CO2,B错误;实验Ⅰ中,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物中都有二氧化碳,所以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实验Ⅱ中,用血细胞计数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再吸去多余培养液,最后进行计数,D错误。
13.【正确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E点之前田鼠种群呈现S形增长,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又增加。
【详解】DE段田鼠种群数量基本不变,保持动态稳定,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几乎没有差异量,A正确;进行鼠害防治应该选在K/2以前效果最好,a不是最合适的时期,B正确;由图可知,a时刻引入某种动物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下降,引入动物种群数量下降后,田鼠的种群数量又增加。可见,引入动物与田鼠的关系可能是捕食关系,C正确;田鼠是有害动物,不应该使其种群数量达到C点,而是在C点之前进行防治,D错误。
14.【正确答案】A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用取样器取样法。2、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蚜虫和跳蝻的活动能力弱,因此调查农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环境改善,K值增大;环境恶化,K值减小,B正确;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有利于植物与对光的利用,C正确;人类的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15.【正确答案】C
【分析】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在食物短缺时,生态位重叠会造成物种间竞争加剧。
【详解】生态位越宽的生物,食物来源越广泛,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正确;生态位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故其形成一般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B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位是描述一个种群与相关种群之间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稻田里的水稻属于同一物种,不属于生态位的范畴,C错误;一个种群的生态位,是按照其食物和生存环境来确定的,故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可以重叠,也可以不重叠,D正确。
16.【正确答案】(1)突触 胞吐
(2)乙酰胆碱受体(AchR) 电位(离子通道) 化学 电
(3)巨噬细胞 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会增加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导致肌细胞吸水增强,大量吸水会导致细胞破裂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详解】(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轴突末梢中突触小体内的Ach是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2)突触小泡释放的Ach为化学信号,Ach作用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AchR),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的变化,即电信号则该过程发生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3)如图所示,患者体内的C5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两者发挥不同作用。
①C5a与受体C5aR1结合后激活巨噬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可导致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
②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导致肌细胞破裂,破裂的原因是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会增加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导致肌细胞吸水增强,大量吸水会导致细胞破裂。
17.【正确答案】(1)胰岛B 反馈
(2)靶细胞膜 IRS 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免疫系统 自身免疫 抗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
(4)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多糖食物摄入)、积极锻炼身体、合理作息、养成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
【分析】由图可知,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包括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α亚单位结合,进而使β亚单位上的酪氨酸激酶激活,引起IRS的磷酸化,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效应来降低血糖。
【详解】(1)当机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含量又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这种你影响我,我影响你的调节方式是反馈调节。
(2)由图可知,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包括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α亚单位结合,进而使β亚单位上的酪氨酸激酶激活,引起IRS的磷酸化,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效应来降低血糖。例如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糖原合成、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内源性胰岛素结构改变,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导致机体产生抗胰岛素抗体,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称为自身免疫病;题干出现抗胰岛素抗体与胰岛素来结合两者分离后会导致血糖降低。
(4)为预防糖尿病发生可以采用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多糖食物摄入)、积极锻炼身体、合理作息、养成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等方式。
18.【正确答案】(1)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 免疫监视
(2)辅助性T细胞 记忆T细胞/记忆细胞 靶细胞 巨噬细胞
(3)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增殖
(4)作为对照组 STCV和高表达sPD-1的STCV组的无瘤小鼠比例高于对照组,且高表达sPD-1的STCV组的无瘤小鼠比例更高 高表达sPD-1的STCV通过表达高剂量的sPD-1与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明显阻断细胞毒性T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PD-1和PD-L1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重新被激活,产生效应。 各组疫苗产生抗体的量(检测sPD-1是否与PD-L1进行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增殖水平)
【分析】正常情况下,PD-1是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可以识别肿瘤抗原。PD-1识别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的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当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详解】(1)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主要需要细胞免疫来完成,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能够发挥有效的杀伤作用。
(2)据图信息可知,a可分泌细胞因子为辅助性T细胞;b可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为靶细胞;d可以吞噬病原体为巨噬细胞。
(3)据图可知当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PD-L1的抗体可解除抑制。
(4)磷酸缓冲液处理组的目的是作为对照组,避免无关变量的影响;据图可知STCV和高表达sPD-1的STCV组的无瘤小鼠比例高于对照组,且高表达sPD-1的STCV组的无瘤小鼠比例更高,因此STCV和高表达sPD-1的STCV均能够促进小鼠体内肿瘤的消失,且后者的效果更明显;由题干“STCV进行基因改造后,使其高剂量表达与PD-L1结合的sPD-1”推测,高表达sPD-1的STCV通过表达高剂量的sPD-1与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明显阻断细胞毒性T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PD-1和PD-L1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重新被激活,产生效应。为了进一步验证推测,还可以各组疫苗产生抗体的量、检测sPD-1是否与PD-L1进行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增殖水平等相关指标。
19.【正确答案】(1)多糖 能源
(2)免疫细胞
(3)AD
(4)
(5)存在科学性错误,菊粉会过度激活2型炎症反应(导致过敏、哮喘等症状;长期服用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分析】膳食纤维对促进良好的消化和排泄固体废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量地补充纤维素,可使肠道中的食物增大变软,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加快了排便速度,防止便秘和降低肠癌的风险;另外,纤维素还可调节血糖,有助预防糖尿病。又可以减少消化过程对脂肪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防治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详解】(1)菊粉是一种常见的膳食纤维,从物质组成角度,菊粉属于细胞中的多糖类物质,这类物质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2)T细胞、ILC2s和嗜酸性粒细胞等,属于免疫细胞,说明其可以通过改变免疫细胞的构成,对宿主免疫调节产生影响。
(3)菊粉属于多糖,不能进入人体内环境,A错误;分析题干,菊粉可提升调节T细胞的水平,T细胞参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帮助人体抵御炎症,B正确;分析题目,菊粉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的种群数量,C正确;菊粉它虽然加重了过敏诱导的2型呼吸道炎症,但同时激活调节T细胞,而调节T细胞抗炎的效应很可能超过了嗜酸性粒细胞促进炎症的作用,因此可以食用,D错误。
(4)菊粉的摄入可增强宿主对寄生蠕虫的抵御能力,请结合材料信息解释该过程的作用机理,将物质或细胞名称填入相应的方框中
(5)某保健品宣传语中写到“菊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呵护肠道菌群,坚持每天喝,肠道更健康。”该宣传语存在科学性错误,菊粉会过度激活2型炎症反应(导致过敏、哮喘等症状;长期服用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
20.【正确答案】(1)激素 环境因素
(2)100μml·L-1 500μml·L-1
(3)负向光性弯曲度变小 12μml·L-1
(4)分布 背光 第2组与第1组相比,水稻幼苗根内向光侧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差异不显著。第3组加入CaCl2后生长素分布情况与第1组相似
(5)光受体 生长素载体基因 钙信号
【分析】
1、高等植物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它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基因表达调控,植物细胞里储存着全套基因,某个细胞的基因如何表达会根据需要作调整。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激素调节,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调节,在个体层次,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休眠,实际上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调控基因表达以及激素产生、分布,最终表现在器官和个体水平上的变化。
2、分析数据,不同浓度的氯化钙处理对于水稻的幼根负向光性弯曲的影响不同,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详解】(1)高等植物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它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需要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环境因素调节。
(2)根据图1分析,发现加入氯化钙以后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加入的组)在低于 100 µml·L-1 CaCl2的情况下,加入组要比不加组负向光性弯曲度大,所以说明有促进效应,而当CaCl2浓度高于100 µml·L-1时,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的影响为抑制,当CaCl2浓度为500μml·L-1时抑制作用最强。
(3)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水培溶液中的LaCl3浓度的升高,与不加入组比较,水稻幼苗根负向光性弯曲度变小,水稻幼苗根的生长速率也降低,当LaCl3浓度12μml·L-1时负向光性完全消失。
(4)分析第1组单侧光照射下,水稻幼苗根内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受抑制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单独使用6µml·L-1LaCl3处理的时候幼苗根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较加水组是增加了的,而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了,说明单独使用6µml·L-1LaCl3处理时对IAA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的影响是有抑制作用;添加100µ ml·L-1CaCl2后对于LaCL3的作用有部分抵消,CaCl2可以拮抗LaCl3的抑制效应,因为第2组与第1组相比,水稻幼苗根内向光侧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差异不显著。第3组加入CaCl2后生长素分布情况与第1组相似。
(5)题干信息表明光受体接受单侧光信号后可调节生长素载体基因的表达和载体的极性分布,所以可以推测单侧光照→激活光受体,将信号传到核内→促进生长素载体基因表达,增加生长素载体数量并形成极性分布→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完成生长素的背光运输→最终造成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细胞伸长,根出现负向光性弯曲生长。
21.【正确答案】(1)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竞争 降低 次生
(2)只有三裂叶豚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
(3)野艾蒿 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低于对照组,C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与C组相比,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4)种植野艾蒿 喷洒锈菌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1)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型增长。生物入侵会与当地物种发生种间竞争,通常会降低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使群落发生次生演替。
(2)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是以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由表格数据可知,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低于对照组,C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由此可得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
(4)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则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
组别
处理
生长素浓度(ng·g-1)
向光侧
背光侧
1
水
142
377
2
6μml/LLaCl3
229
288
3
6μml/LLaCl3+100μml/LCaCl2
176
351
组别
处理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
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4
B
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
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
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36,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36,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3%,6nm,2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PDF版附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