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 “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 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
D. “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B. 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C.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D. 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B.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1. C 2. C 3. B
4. 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
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5. 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
①“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②“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
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②“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
③“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
B.“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叶”。
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错误。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
A.“夏木”指夏天的树,与秋天没有关系,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C.“禅房花木深”中的“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D.“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可以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B.“九月寒砧催木叶”意思是“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木叶”指寒风中的落叶,也是秋天的落叶,这与材料二观点相反,所以无法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第一、二段,提出问题。借用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为什么“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
第三到五段,分析问题。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三、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五段运用对比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
第一点,“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可以概括出:“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可以概括出:“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
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点,“‘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以概括为:“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第二点,“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
第三点,“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得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小二)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什么。”老婆道:“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理会。”老婆道:“说的是。”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
转背没多时,只见林冲走将入店里来,说道:“小二哥!连日好买卖。”李小二慌忙道:“恩人请坐,小人却待正要寻恩人,有些要紧说话。”林冲问道:“甚么要紧的事?”李小二请林冲到里面坐下,说道:“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二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临了,只见差拨口里应道:‘都在我两个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拨。又吃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甚么样人。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林冲道:“那人生得甚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林冲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小二道:“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到第六日,只见管营叫唤林冲到点视厅上,说道:“你来这里许多时,柴大官人面皮,不曾拾举得你。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场,每月但是纳草纳料的,有些常例钱取觅。原是一个老军看管,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你在那里几贯盘缠。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林冲应道:“小人便去。”……
只说林冲来到草料场,就草屋床上放了包裹被卧,与老军交割后,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推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
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旦去!”三个人都惊得呆了,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林冲将三个人的头割下来,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删节)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李小二透露陆虞侯等人的行迹后,林冲内心萌生了反抗的意识,但因性格等因素,他当时并没有敢真正行动。
B. “酒壮英雄胆”,林冲在酒力的驱动下,冲破束缚,决然反抗,“酒”在他走向反抗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 生火御寒,夜宿古庙,是林冲在恶劣环境下为生存做出的选择。因火盆里的火种没有完全浸灭,导致草料场火起。
D. 林冲发现自己一再的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并没能改变“对手”蓄谋已久的加害阴谋,因此愤慨之至,手刃仇敌。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虞侯明明是来杀害林冲的,在天王堂不杀,在沧州城不杀,直到把林冲拨往草料场才下手,这样的故事编排,使情节起伏跌宕,吊足读者胃口。
B. 小说用李小二的视角写陆虞侯等人来店里密谋的情况,这样安排的用意是利用有限视角的限制性,制造出悬念,增强小说阅读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C. 林冲被派去看守草料场,与老军交割,沽酒路上遇到古庙,对未来充满幻想,这些内容的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气氛,使小说情节有张有弛。
D. 小说叙事明、暗线交织。明线是林冲沧州遇故旧,带刀寻仇,赴草料场:暗线是陆虞侯到沧州,贿赂管营、差拨,设计火烧草料场,加害林冲。
8. 金圣叹评点道:“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山神庙里听三个人说话,听得极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请结合文本,简析设计两次偷听的妙处。
9. 朔风吹撼,大雪漫卷,撼动草厅,十分寒冷,风雪好像故意与林冲过不去,让他备受煎熬,似乎是林冲的对头。可有人说,风雪恰恰是林冲的守护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D 7. C
8. 第一次李小二夫妻酒店偷听,听得不甚分明。这样写造成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第二次是林冲夜宿山神庙听到敌人设计加害自己的真相,揭开了谜底,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9. ①正是风雪的寒冷,驱使林冲前去市井沽酒御寒,从而偶遇山神庙;②正因大雪压倒了草厅,林冲才会前往山神庙借宿,从而逃过一场大火;③正是因为大风,林冲才会用石头抵门防风,陆谦等人推不开门,林冲才有机会得知阴谋真相。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当时并没有敢真正行动”错,原文说“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当街寻仇便是行动。
B.“决定性作用”错,此话言过其实,“酒”在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因火盆里的火种没有完全浸灭,导致草料场火起”错,火盆里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草料场火起” 是陆虞侯等人恶意所为。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气氛”错,林冲被派去看守草料场,与老军交割,沽酒路上遇到古庙,对未来充满幻想,这些内容的叙述,应是“舒缓了故事的紧张气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第一次李小二夫妻酒店偷听,听得不甚分明。这样设计情节的作用是造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我们的思考,同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林冲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旦去!’三个人都惊得呆了,走不动”,第二次是林冲夜宿山神庙听到敌人设计加害自己的真相,揭开了谜底,从而使林冲发现自己一再的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并没能改变“对手”蓄谋已久的加害阴谋,因此愤慨之至,手刃仇敌,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正是风雪的寒冷,林冲才想起前去市井沽酒御寒,从而与陆谦等人偶遇山神庙,引发一系列故事情节。
“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正因大雪压倒了草厅,林冲才会前往山神庙借宿,从而逃过一场大火,保全了性命。
“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正是因为大风,林冲才会用石头抵门防风,陆谦等人推不开门,林冲才有机会得知阴谋真相,才有了手刃仇敌的事件发生。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焉而亡。
(节选自《荀子·君道》)
【注】①仪:指日晷仪,用日影度量时间的仪器。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设三面,留一面不设,不过分捕杀。
B. 豫游,指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游为“游”。
C. 度,丈量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度”含义不同。
D. 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谷神,稷是土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彼其人者[A]生乎今之世[B]而志乎古之道[C]晓然[D]独明于先王之[E]所以得之[F]所以[G]失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提出君王积累德义的十种具体做法,并表示唐太宗如能做到“十思”,便可“尽豫游之乐”、“鸣琴垂拱”,坐享其成。
B. 文本二阐述了君王应以推己及人之心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和不推恩的害处,鼓励宣王效法古人,推恩于百姓。
C. 文本三用气势充沛的排比句论述了“君”与“民”的关系,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D. 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4. 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A][C][F]
12. C 13. (1)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怎样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暑仪,人民是影子;日暑仪摆放得正,影子就会正。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4. ①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②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③文本三则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丈量。/估计,考虑。含义不同。句意: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D“社是谷神,稷是土神”有误,应是: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
“彼其人者”,是句子的主语,“者”后A处断开;
“生乎今之世”“志乎古之道”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以“而”连接为一句,中间不断开,C处断开;
“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省略主语,“晓然”“独”都是状语,“明”是谓语,“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是后置状语,后面断开;此外“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句式相同,句意相关,中间F处断开。
故选ACF三处需要断句。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误,从“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可知,文本强调的是君主的导向作用,即君主对人民的影响,故应是“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治理;“君者,仪也;民者,景也”判断句;“景”,同“影”,影子。
(2)“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这么大的天下;“下”,降低身份;“故事”,旧例,先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本一,根据“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概括为: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
文本二,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概括为: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
文本三,根据“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概括为: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被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文本二: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请您考虑一下吧!
文本三:
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治理国家。君主,是日晷仪;人民是影子;日晷仪摆放得正,那么影子也就正。君主,就像是盘子;民众,就像是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是盂;民众就像是盂中的水;盂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楚庄王(《荀子》原文有误,此处应为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
君主,就像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不受人民亲近、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衰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用等多久就会衰败灭亡。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想要使臣下归附、使人民与自己一条心,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政事上来;想要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没有什么比得上寻觅善于治国的人。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好坏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诸侯就会来称臣;如果君主一般地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任用他,但如果能使他不离开自己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变故。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喜欢有才德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繁荣,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北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以“登临送目”四字开篇,立足点高,视野开阔;随后寥寥数语,交代了“登临”的地点、时令与天气,点出金秋肃爽之象。
B. 由“千里澄江似练”至“星河鹭起”,词人巧妙化用前人诗句,运用远近交错、动静相生的手法,勾勒出水、陆、空的壮丽图景
C. 下阕以“念往昔”一语,将全词由登临所见转入登临所思,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徒然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耀与耻辱。
D. 全词上阕雄健,下阕冷峭,整体上境界阔大,寓意深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践行了作者“一洗五代旧习”的词学主张。
16. 本诗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试作赏析。
【答案】15. C 16. ①借六朝“繁华竞逐”而致“悲恨相续”,警示当朝统治者当心因奢靡荒淫而误国。
②借千古以来文人骚客“谩嗟荣辱”,暗示时人应跳出荣辱小圈,致力于分析、记取覆亡教训。
③借商女“犹唱后庭遗曲”,警告当朝统治者若一味沉溺酒色,不励精图治,必将重蹈六朝覆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词人像前代吊古的文人骚客一样,徒然感叹着历史兴亡的荣耀与耻辱”错误,词人对前人“谩嗟荣辱”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空叹兴亡荣辱没有意义,奋起变革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的意思是: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词人借六朝“繁华竞逐”而致“悲恨相续”,警示当朝统治者当心因奢靡荒淫而误国。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词人借千古以来文人骚客“谩嗟荣辱”,暗示时人应跳出荣辱小圈,致力于分析、记取覆亡教训。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隋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词人借商女“犹唱后庭遗曲”,警告当朝统治者若一味沉溺酒色,不励精图治,必将重蹈六朝覆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变法并非生事。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古典诗词中常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世事变迁或人生虚幻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举先王之政 ②. 以兴利除弊 ③. 吴楚东南坼 ④. 乾坤日夜浮 ⑤.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⑥. 但寒烟衰草凝绿(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政、弊、坼、乾坤、衰、凝、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题与画每每 ① ,好画还须有好题。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 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为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张《瞿塘图》,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 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词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词、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的题吧。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辞、字、款式要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耿耿在怀
19. (1)原文有一种层层推进的意思,有一定强调作用,修改后为并列关系,没有一种强调突出的作用。(2)原文三个“要好”,不但有强调作用,读起来更有韵律美,富有音乐美,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好画还须有好题”可知,中国画中“题”与“画”配合的好是可以更显出对方长处的,可填“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相互配合的好,各方的长处就更能显现。
第二空,画画的好,如果再题的好,那就是好上加好,可填“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比喻美上加美,喜上加喜。
第三空,因为题的拙劣,所以至今对这件事仍在介怀,可填“耿耿在怀”。耿耿在怀:意思是老放在心里,不能忘怀,牵萦回绕。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原句“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构成排比,先说“辞”,再说“字”,最后说“款式”,有层层推进的意思,分三次说,更有强调意味;而改句“辞、字、款式要好”变成一个句子,“辞、字、款式”是并列关系,没有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另外,原文有三个“要好”,构成反复,起到强化作用;而且“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结构一致,不但更有气势,而且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更有节奏之美,增强了表现力和文章的美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素有“好古”情结,往往崇拜千百年前的人物和思想,也特别喜欢古物收藏。______建筑,中国人的“好古”情结亦不例外,如唐诗中的“清晨入古寺”“寥落古行宫”等等,似乎建筑一定要“古”,才能显现出神韵。“好古”情结会使人们天然地敬仰甚至敬畏古代建筑,( ① )。除了因改朝换代而刻意毁掉前朝宫殿及宗庙的行为外,人为地破坏前代建筑古迹的做法在中国其实并不多见,大多数木构建筑是因为自然原因而毁坏的。
除了“好古”,( ② )。孟浩然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中国人崇尚古代却不______于古代,他们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参与和改变着历史。因此,在古代建筑的修缮过程中,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这是______的“鼎新”活动,始终让建筑物保持生命力。
中国人的“好古”使他们颇为珍惜古代的遗迹,但现实的想法又会使其对建筑不断“鼎新”来满足现世的______。( ③ )恰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即调和各种有价值的要素,并努力使其在不同场合及情景下发挥作用。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关于 拘泥 代代相传 功能
B. 对于 局限 薪火相传 功能
C. 对于 拘泥 代代相传 功用
D. 关于 局限 薪火相传 功用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
B. 人们既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也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
C. 人们既不是极端地进行推倒重建,也不是精确刻板了前代的建筑样式,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
D. 人们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
22.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0. C 21. D
22. ①不敢擅自破坏它 ②中国人也乐于“鼎新” ③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关于:用于引进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此处是指出对象“建筑”,应选“对于”。
拘泥: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拘束;不自然。局限: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语境指中国人崇尚古代却不会固执而不知变通,应选“拘泥”。
代代相传:指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指这种“鼎新”活动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才能让建筑物保持生命力,应选“代代相传”。
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功用:功能和用处,常用于形容某种事物的效果。与“满足”搭配,应选“功用”。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精确刻板”是状语,应修饰动词,而“前代的建筑样式”是宾语,前面也缺少谓语,应在“精确刻板”后加上“地复制”;
成分残缺或赘余,“而是一种‘参与式’的修缮行为”应改为“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
BC项语序不当,应先说“既不是精确刻板地复制前代的建筑样式”,再说“也不是极端地推倒重建”,最后说“而是进行一种‘参与式’的修缮”。
全部改对的是D项。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面说“‘好古’情结会使人们天然地敬仰甚至敬畏古代建筑”,后面谈到“人为地破坏前代建筑古迹的做法在中国其实并不多见”,可见是出于敬畏而不敢擅自破坏古代建筑,可填:不敢擅自破坏它。
②有“除了”,这里可有“也”;与“好古”相对,后面有“‘鼎新’活动”,注意加上主语“中国人”,可填:中国人也乐于“鼎新”。
③前面谈到中国人既“好古”又“鼎新”,这是一种矛盾的做法,后面谈到“恰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即调和各种有价值的要素”,可见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可填: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安之若命,而后有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之心,于无声处沉淀磨练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
《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因此他笔下的庖丁,也能顺其自然,游刃有余。这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行随心动、心由境转,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苏东坡于黄州绵绵阴雨中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钱锺书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读书,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古语有言“先穷后工”,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故当我们自觉身处生活深谷之中,无力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对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断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为的是将来的一鸣惊人。
孟子曾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仁人志士在困境之中保持着庄子所说的平静之心,以看似无为之心默默坚守正道。或如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而不为日伪演出,无为于艺术,有为于人格;或如董作宾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战之际在偏远李村中完成巨著《殷历考》,无为于战斗,有为于文化;或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深远寂静之中为国铸剑,无为于个人,有为于国家……故曰:无为实为有为。若要有宏伟的成就,就必须有所舍弃,有所作为。
庄子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状态,往往意味着一种智慧的沉潜,而到了应当有所作为之时,这力量当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我们正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强盛的国力使我们自感应有所作为。领袖的话铿锵有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从辽宁舰到蛟龙号,从高速铁路到神舟飞船、墨子号,中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有所有。而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抓住机遇,以有为之心积极入世,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心如止水,厚积薄发,方能有为于天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一句源于《庖丁解牛》,一句源于《齐桓晋文之事》。要读懂这两句话,应明晓两句话中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句话中,“筋骨交错”,是指解牛中遇到的难以分解的地方,以此喻指生活中的困难,具体而言,于个人而言,是生活成长中困难、纠结,学习上的困难,具体科目上的难题;于科研而言,是研发中的瓶颈,是技术的关卡;于社会而言,是社会中的难以处理的问题;与于国家而言,是发展中的阻碍、磨难、挫折。“避开”,是绕过难解之处,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躲避。“顺其自然”,是遵循本来的样子,是指对规律的把握,顺应规律解牛。“避开”和“顺其自然”两者结合,可以理解为遇到困难时不蛮干,要懂得遵循规律。
第二句话中的“明知”是指对事件提前的了解,知晓事件的难易程度、解决方法、价值意义,甚至是后果代价;“不遗余力”,是指全力以赴,“明知”是前提,“不遗余力”是践行过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对这句话的总结,“不可为”是达不到效果、实现不了目标,与“为之”形成对立,在对立中凸显出人的精神品质和意志: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暂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仍然抱着飞蛾扑火的勇气,坚定地去有所作为。
试题要求写作一篇议论文,写作时,要将两句话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可以侧重一方,一主一辅;也可以两者结合,分析其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侧重一方,作为朝气蓬勃的当代青年学生,侧重于强调孟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民族精神,会使作文更大气。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个人名利荣辱、生老病死,可以顺其自然,不违天命;但对事业的追求、对事关民族大义、家国命运的大事,则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因有对个人得失的顺其自然之心态,才能更专注于为不可为之事业;也正因为聚精会神于为不可为之事业,自然会看淡个人得失。
立意:
1.积极有为而不违背规律。
2.迎难而上时要学会避其锋芒。
3.面对规律要顺应自然,面对困境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4.处世有顺其自然之心,为国应有“有为”“敢为”之志。
5.以顺其自然蓄势,方能成积极有为之事。
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