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18408/0-17068523171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18408/0-17068523171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318408/0-170685231719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本试卷一共4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逐渐打破彼此间的对立竞争关系,实现扬优互补、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要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研究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接受途径和认知要素,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融媒体时代,随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在新媒体语境下,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信息技术、传播环境、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不变的是“内容为王”的信条。跨文化传播既不能“自说自话”,只传播政治性、严肃性内容,也不能过分依赖经典的传统文化符号。
一方面,要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打破受众认知要素障碍。共通性是传受双方进行传播行为的前提,所以在内容选取上注重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发展进步和国家繁荣富强,浓缩到一个个具体可见的普通人身上,让“浮动的符号”在进入不同语境后,也可以实现落地,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2017年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以七个普通人为切入点,充分运用“平民化”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有力提升了我国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挖掘优质的传播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是,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挖掘和开发。所以,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如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古建筑以及经典古籍等,这些带有浓浓中国元素的文化内容,都是海外受众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
(摘编自段龙江《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材料二:
任何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前理解,任何解释一开始就有先入之见。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没有人可以在不具备任何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去真正理解文本,正是这些偏见本身可能成为阐释过程中的再创造,它不会使我们与文本分离,而是使文本向我们开放。前理解为理解者和阐释者提供了特殊的视域。在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看来,理解者和阐释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使之与其他视域相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一个全新视域构建的过程。
国际传播的目的在于使对方理解并接纳。面对西方社会的刻板成见,我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着眼点,一方面在于调整我们的传播策略,改变单向度的传播惯性;另一方面在于研究西方的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地进行传播策略的积极调适。在此基础上,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
(摘编自张芳芳《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文本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先改变陈旧的传播思维,才能有效发挥先进媒介技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B.新媒体语境下“内容为王”的信条不变,充分说明内容是跨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C.在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
D.研究西方社会“偏见”因素,并相应调整传播策略,是构建全新视域不可缺少的条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应坚持“受者本位”的传播原则,化“硬传播”为“软传播”,重“陈情”而轻“说理”,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
B.探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共性,应注重所选内容的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将时代变化浓缩到普通人身上,从而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情感共鸣。
C.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增强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
D.如果把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看作对我国国际传播文本的前理解,那么这种前理解会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进而影响国际传播。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伽达默尔观点的一项是( )
A.多年来,中国政府和高校与相关国家和高校先后签署了数百份互派留学生协议,这些留学生为国际文化交流、为各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B.一位网络博主在短视频中生动活泼地讲解各地的文化景点,每个视频最后他都邀请网友推荐当地景点,网友反响十分热烈,他的视频也越做越好。
C.学习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某班同学按照老师要求,先去自行选择参观一些古建筑,然后在班内交流探讨,加深了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
D.据设计者介绍,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诞生经历了一个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自己先后创作了500多个卡通形象,绘制了上万张草图。
4.材料一在语言运用方面很有特点,请以第二段为例进行分析。
5.老木匠“阿木爷爷”擅长中国传统榫卯技术,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就能把寻常木头打造成精致的工艺品。他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推出后迅速走红,其高超技艺让世界惊叹。他的事迹被评为“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之一。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传播案例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万物带来你的消息
徐海蛟
父亲,在这人间,①我们从此以另一种形式相逢,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
父亲,你猝然离开后的二十六年里,另一个你却在我心里疯狂生长,像夏天野地里的藤本植物,枝蔓横生,根系探伸至每一个时间的角落。
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一年,我需要一个父亲。在小学毕业的各种履历表中,我偷偷摸摸将你的名字仍然填在那些栏目里,我故作平静地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父亲还在。但字写得要比其他表格的小,落笔很轻,我知道那是因为不自信。
十七岁,你离开后第五年,我第一次离家远行,我需要一个父亲。你应该走在我前面,我像你一样以右手的手指梳理头发,以左脚迈出门去。一个男人的远行要始于父亲,而归于母亲。
二十三岁,你离开后第十一年,一场痛彻肺腑的失恋击中我。我在自己的执念里难以自拔。这件事固然没有任何地方可以求医问药,只有父亲能告诉儿子爱的真相何在。我想会有那样一个时刻,我们静默地坐于灯下,在彼此面前倒上一盅老白干,就着一盘水煮花生,一碗青豆炒肉。依然不是促膝长谈,只在昏黄的灯下,说一句或两句话,但每一句话都是有响声的。
二十九岁,你离开后第十七年,我结婚了。我需要一个父亲。新屋里敬神,红烛燃着,香烟缭绕,世界蒙上夜色。那一刻,我需要一个父亲。我们一道站在窗前,父亲会说出一盏灯火的意义,那也是世俗之于一个男人的意义,我们才殷切地守护一个家国的梦想,就像守护寒夜里最后一团火光。
三十岁,你离开后第十八年,我守在产房门口,女儿于夏日的一个中午降临人世,在阳光最盛的时刻,生命完成了一个分支。我期望你能和我同在,我们一道迎接这个夏天里最奇妙的一朵蓓蕾。这是生命的交接,由你的臂弯到我的臂弯,由你的寄望到我的寄望。
三十三岁,你离开后第二十一年,我躺在手术台上,那一刻,手术室里的冷几乎一下子夺走了我积攒三十三年的热量。我闭紧双眼,我需要一个父亲。我需要一个不说话的父亲,需要他坚定的眼神,需要他和我一起走到手术室门口时毫不犹豫的步履。
父亲,更多时候只剩下寂然。无数黄昏和夜晚,我独坐在橘红的霞光里,暮色像大提琴的曲调一般哀婉,有时候我伫立于窗前,细雨织出绵长的回忆,你的脚步再没有自窗外响起。直到我成为父亲,我才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大地上展开,在地理和时间里展开。一个人的生命同样也可以在人心里展开,在记忆和想念里展开,在口耳相传的故事里展开。
这样看来,②一切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
父亲,在这人间,我们从此以另一种形式相逢。我开始相信,无限事皆出于你的意旨。你埋藏在我身体里,像一粒恒久的种子埋藏于无垠的土地,你借助我的血肉之躯生长为人间的一棵小树。你的血液成为我血管里的一股潜流,成为我骨骼里硬朗的钙质。你的味觉赋予我对食物的选择……父亲,这些都是你的喜欢。现在,在一个餐桌上,女儿仍然和我不约而同将手伸向一盘包子,我们神奇地重复了曾经我和你同时将手伸向一盘馒头的动作。
你又俯身于万物,将自己分为我的千万分之一,让我在更宏阔的世界里逢着无处不在的你。
秋风乍起,寒雨和落叶带来大地的消息。那是你曾经劳作的大地,你在那里种植小麦和水稻,种植红薯和玉米,并以此养育年幼的我。那是你长眠的大地,是你的故事依然生生不息的大地。父亲,我将收到你的来信。你的生命消融在秋光里,消融在晚风和薄暮里。你拂过我的脸颊,轻拍我的左肩,这是深秋的召唤,也是父亲的问候。
我相信更多的事物与你有关。在漫天而至的雪花里,那第一片和最后一片一定出自你的魔法,只是你不想那么快让我们觉察。否则,这两片雪花不会恰好落在女儿睫毛上。我相信北风的歌声也与你有关,你只是不想吓到我们,以至于总是那么遥远地在野地里吟唱。
到了春天,你就有了更多魔法。你有办法让深黑的大地露出一张明朗的脸,你在一条我们必经之路上的水洼里投进一片好比孔雀羽毛般绚丽的彩霞。你在四月的樱花树上安插了一只红嘴的鸟儿,每当我从树下走过,就被那只鸟的鸣叫吸引,等我站定,樱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以轻梦和诗句的形式落向衣襟。③父亲,这是否就是你的生命课?在一树花前,让我感念生之短暂与珍贵。
父亲,你在每一段行程里,一程山水,一程云烟。你是我走出月台时,抬头遇见的那一片云。那一刻,出发的汽笛已响过,一片云朝我挥手,在轻缓的动作中,我看见别样的深意,那是父亲临别时才有的表情。你是我返回故园时望见的第一缕炊烟。我小时候,大家都还在,家里的人满满当当,声调各样的脚步声带着蓬蓬勃勃的朝气。
我走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人群中有一个背影,让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停了下来,我喜欢让目光追随一个陌生背影,直至他消失在黄昏街角,我相信那一个背影或许就是你。
你是我的犹疑不定,是我挥刀也斩不掉的优柔寡断。你是我的胆怯,是我的张扬,是我正直的部分,你是我那部分多余的爱。你是我摇摆不定的现实,是我对世界蓬勃的想象,你是我与生俱来的矛盾。你是我根深蒂固的人间欲望,又是俗世上那片不肯落入凡间的云彩。父亲,④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
你是我无影无踪的父亲,你是我无处不在的父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展现父亲离去后“我”从十三岁到三十三岁的生活片段,其间父亲陪伴着“我”的成长。
B.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但他却又在“我”的身体里“复活”,某些特征甚至在“我”女儿身上有所显现。
C.作者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行文,强化了“我”与父亲没有隔阂的交流,也让“我”的心灵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展露。
D.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见闻为线索,条理清晰地安排了“我”怀念父亲的诸多内容,描写得细腻深切。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另一种形式”指的是父亲去世后“我”与父亲之间有别于父亲在世时的独特交流方式。
B.句子②中的“悲观”包含着父亲的逝去曾带给“我”的无法弥补的伤痛、无奈之情。
C.句子③中的“这”指代父亲曾经给“我”的生命教育,此句以问传情,表达“我”对父亲教养的感念之情。
D.句子④呼应开头段,写“我”与父亲之间的血脉相继,强化文章意蕴,让文章结构更为完整。
8.从十三岁到三十三岁,作者记述父亲离去后的时光,其中蕴含了“我”哪些身心感受?请加以概括。(4分)
9.某杂志要就此文的主题写一则文学短评,编辑设计了两个文案,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父爱·无处不在”,另一个文案的关键词是“我是你”。请你为编辑选定一个文案,并写出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少,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和于诗酒间。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余庆遂奏为参谋。卒,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其初登第,吟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谶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唐才子传》)
材料二:
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窗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者,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其穷也甚矣。凡贤人奇士,皆自有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节选自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李翱分司A洛中B日C与谈D宴E荐于兴元F节度使G郑余庆H遂奏为参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怜,指值得怜悯,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词义不相同。
B.韩吏部,此处是以官职名指称韩愈,材料二中“苏属国”的称谓方式与此相同。
C.“漂沦薄宦”的“薄”,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相同。
D.执事,指办事官员,代指对方,以示尊敬,与“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郊曾经隐居嵩山一带,以处士自称;韩愈对孟郊的诗才十分赞赏,二人关系很好,常一起饮酒赋诗,相互唱和,不拘形迹。
B.孟郊仕途不畅,又不擅长谋划生计,一生贫穷潦倒;孟郊去世后,节度使郑余庆出资办理丧事,还供养其妻子儿女数年之久。
C.孟郊的五言诗兼有汉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风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艺术价值却不高,读后令人不欢畅。
D.李翱极力举荐孟郊,在给张仆射的举荐信中,他赞扬孟郊的诗歌成就,介绍其品性与处境,希望张仆射能加以任用,以尽其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
(2)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
1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杏花(节选)①
韩愈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曲江②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
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注】①此诗约于元和元年(806),韩愈在江陵贬居之时所作。②曲江:长安胜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点出了杏花所处之地,次句“能白红”写出了杏花红白相间、鲜艳明媚的色彩。
B.诗人明知满园杏花的曲江因路途遥远而难以到达,但仍表示要不避风雨前去观赏。
C.本诗以“浮花浪蕊”衬杏花,《琵琶行》中以“山歌村笛”衬琵琶曲,二者都是以宾衬主的手法。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遥想来年杏花应该盛开,叮嘱寺中的人一定不要忘记相告。
16.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典,借写出了诗人自己在酒桌上尽情地欢笑嬉戏。
(2)杜甫晚年深感自己漂泊无依,《登岳阳楼》中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同样表达漂泊无依、病痛孤独之意。
(3)“鼓”是古时军中用以传达命令的乐器,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云锦因华美而闻名,这首先得益于 A 。在我国传统色彩观中,人们偏好温暖而强烈的色彩,故云锦用色集中在黄、红、绿、蓝、紫、棕等色系上。同时,为营造出富丽堂皇的效果,还会使用金、银线甚至孔雀羽线。在如此丰富的用色选择下,一块云锦的配色往往在20种以上,织造出的图案精美绝伦又不失典雅庄重。
一般锦缎都是单元组图案横向或纵向循环以成匹, B 。通过挖梭提花技术,它可以不用循环单元组图案,想要什么图案就织什么图案。如此,一匹云锦就是一幅自由彩绘的画,专为一件袍服衣料设计织造。
①云锦的图案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器物以及抽象等五大类纹样组成。②更重要的是,织锦上的纹样皆有寓意,③如牡丹象征“富贵”、鱼象征“富足”等。④图案设计者需对各种纹样进行组合排布,⑤以赋予云锦不同的吉祥。
⑥如今,色彩绚丽、图案丰富的云锦正在悄然融入现代生活,⑦当代设计师们将云锦制作的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⑧如在礼服设计中应用云锦,⑨可为穿着者提高尊贵、典雅的气质,⑩赢得那些热爱中国古风的消费者的赞许。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三、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泡”是北京话。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一般的泡在里面。也许是课业不重,联大学生人人都爱“泡茶馆”。
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茶馆,小小的,很干净,茶桌不多。掌柜的是个高瘦的男人,有一对十三岁的双胞胎。他们的样貌、身高相似,①但两个孩子性格迥异,一个活泼好动,一个安静沉稳。掌柜的事情多,为客人冲茶续水,大都由这两个孩子担任。有一个善于吹口琴的姓王的同学经常在这茶馆喝茶。他喝茶,可以欠账。不但喝茶可以欠账,我们有时想看电影而没有钱,就由这位口琴专家出面向老板借一点。老板每次都是欣然地打开钱柜,拿出我们需要的数目。②我们于是欢呼一声,迈开大步,直奔南屏电影院。街西那家又脏又乱,地面坑洼不平,一地的烟头、火柴棍、瓜子皮。茶桌也是七大八小,摇摇晃晃,但是生意却特别好,从早到晚,人坐得满满的。这家茶馆正在凤翥街和龙翔街交接处,门面一边对着凤翥街,一边对着龙翔街,坐在茶馆,两条街上的热闹都看得见。
20.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常去路东的一家小小的很干净并且茶桌不多的茶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的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一般”这个词,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不要除。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不会相互争夺营养。杂草让土壤保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我们习惯将人分好坏,事分利弊,物分贵贱……其实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种植之理,也是生活之理。
读了以上材料,你或许对自己的生活,对世事人生,会有一些思考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
十一月份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
1.C 2.B 3.D
4.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②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③形象生动。“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5.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错,材料一认为“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强调深挖中国传统的内容,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避免机械输出,但不能说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不属于优质传播内容,无法满足新需求,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A.“重‘陈情’而轻‘说理’”错,原文为“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
C.“必须”错,据材料一“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可知选项就必须选择那些具有文化独特性和差异性、包含中国元素的内容表述绝对。
D.“阻碍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错,据材料二“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是理解的助力,反之会成为阻碍”,可以推知西方社会对我国的刻板成见是不适用于文本的前理解,会形成理解的阻碍,而文中未提及我国对西方社会的前理解是否会形成理解的阻碍,故“互相”错。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伽达默尔的观点是扩大自身视域与其他视域形成视域融合,最终构建全新视域。
ABC三项从不同方面和层面体现了这一观点,D项则完全没有体现。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融媒体时代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先进的媒介技术,但是如果陈旧的思维不革新,再先进的媒介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归根到底改变传播思维是重中之重”“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得出①逻辑严密。运用“但是”“如果”“所以”“从而”等关联词语,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阐释更清晰,更具说服力。
材料一第二段“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结尾段“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隔阂”“融媒体时代,有着媒介技术革新,‘内容为王’的观念受到一定冲击”得出②准确恰当。“归根到底”“特别是”“往往”“可以”“要”“更”“一定”等词语,使表达重点突出,观点鲜明。
由材料一第二段“摒弃‘秀肌肉’‘大喇叭’‘高音炮’式的传播方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化‘硬传播’为‘软传播’,将文化以更持久的方式潜入受众头脑”得出③形象生动。“秀肌肉”“大喇叭”“硬传播”“陈情”等词语,使语言更加形象可感,生动活泼,易于理解。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问题创新解读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特别是要融通中外概念、范畴、表述,强调‘说理’的同时注重‘陈情’,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故事性叙述,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从而淡化宣教、灌输的色彩,消解海外受众对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等异文化的抵触感”得出①该案例从一个普通手艺者的角度,以小见大,利于消解海外受众的抵触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由材料一结尾段“要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避免机械输出海外受众熟知的经典文化符号,要将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价值理念的文化作为传播载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吸引力,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得出②以中国传统木工手艺作为传播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有独特性和差异性、有趣味、吸引力强;
由材料二结尾段“寻找共情的传播结合点,以西方社会可以‘共情’的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转译中国故事的话语表达,阐释他们陌生而又富有价值、有趣的中国经验。这些丰富的信息,定然会引致其扩大视域,并与之交融,从而实现‘视域融合’,实现一个全新视域的构建”得出③纯熟的木工手艺隐含着工匠精神,这一具有普世价值和共通理念的精神内核能够引起海外受众共鸣,获得认同;
由材料一第二段“要注重运用非语言和视觉传播的技巧。视觉听觉的感染力往往优于语言传播,可以有效减少海外受众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文化符号的误读,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得出④采用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减少海外受众的误读,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
6.D解析:“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见闻为线索”有误,文章是以“‘我’的心理变化和感情流变”为线索。
7.C解析:“这”指代本句话前“我”经历的那些生活场景。
8.答案:①童年的“我”期待父亲的陪伴,失去父亲让“我”不自信,②青春期的“我”面对未知生活,期待父亲的指引和示范。③失恋的“我”期待父亲的抚慰、倾听与指点迷津。④结婚时的“我”希望父亲能分享“我”成家的幸福,教导自己作为男人的责任。⑤做了父亲的“我”期望与父亲分享新生命诞生的喜悦,⑥遭遇生命危机的“我”需要父亲给予“我”强大的精神支撑。(每点1分,写出任意四点即可得满分)
9.答案:(示例一)选“父爱·无处不在”,①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父亲,主题是展现无处不在的深沉父爱。②父亲虽已逝去,但他带给我的影响无处不在,不止显现在“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里,而且遍布于“我”生活的世界,③父亲虽已逝去,但父爱却以一种牢固的形式成为“我”成长的精神支撑,“我”怀念父亲,也是在怀念那一份无处不在的爱。(每点2分,答案从主要描写对象,“无处不在”“父爱”三个角度呈现即可)
(示例二)选“我是你”。①“我”和父亲都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记述父亲的逝去,也描述“我”承继父亲血脉精神的成长。②父亲虽已逝去,但却“复活”在“我”甚至女儿的身上,“我”就是父亲在世间的另一种延续,③父亲的痕迹遍布“我”的记忆和世界,只要“我”努力生活,珍惜生命和生活中的美好,就意味着父亲并未逝去。(每点2分,结合全文围绕“我是你”及主题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BEH
【解析】“洛中”为地名,前面省略介词“于”,构成介词短语,后置,其后断句;“谈宴”为“喝酒聊天”的意思,作谓语,其后断句;“郑余庆”为人名,作主语,其前断句。故在BEH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李翱在东都洛阳任分司官,天天与孟郊喝酒聊天,把孟郊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余庆,于是郑余庆表奏孟郊为幕府参谋。
11.C(“意思相同”错。漂泊沦落,官职卑微。薄:卑微/太阳已经接近西边的山。薄:迫近。)
12.C(“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艺术价值却不高”错误,原文为“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意思是指孟郊自抒感伤情怀的诗作由于情感悲凉,让人读后心情沉闷,这与其诗的艺术价值大小无关。)
13.①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
②孟郊因处境困厄遭受饥饿而无法安顿赡养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却没有际遇(机会)。
【解析】①白:报告;假:代理。句子翻译为: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
②穷:处境困厄;亲:父母。句子翻译为:孟郊因处境困厄遭受饥饿而无法安顿赡养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却没有际遇(机会)。
14.①性格耿直,不合于世;②寄情山水,耽于诗酒,公务多有荒废;③时人认为他心胸狭小,气度迫促。
【解析】根据原文“性介,不谐合”可知,其性格耿直,不合于世。
根据原文“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可知,其寄情山水,耽于诗酒,公务多有荒废。
根据原文“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可知,时人认为他心胸狭小,气度迫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郊,字东野,洛阳人。最初隐居于嵩山少室山,自称处士。他性格耿直,不合群。韩愈一见到他,二人就结为忘形之友,在饮酒吟诗时互相唱和。孟郊在贞元十二年与状元李程同榜登上进士第,当时他已五十岁了。授职溧阳县尉。溧阳县有投金濑、平陵城两个地方,草木丛生,茂密浓郁,城下有一潭积水。孟郊间或前去坐在水边,令人摆酒,挥袖弹琴,往来徘徊整天吟诗,而衙门公务多荒废。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孟郊于是辞职回家。李翱在东都洛阳任分司官,天天与孟郊喝酒聊天,把孟郊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余庆,于是郑余庆表奏孟郊为幕府参谋。孟郊去世后,郑余庆给他家数万钱办理丧事,还供养孟郊的妻子儿女数年之久。张籍给孟郊加谥号为“贞曜先生”,孟郊的门生弟子在远方为老师悼念。孟郊不善于谋划生计,家贫如洗,衣衫褴褛,却从不俯首低眉作出可怜的样子,然而好义的人更要赠送他财物。孟郊擅长写诗,其诗富于理趣,韩愈极力称赞他的诗。他的诗大多感伤自己命运不济,年迈家贫,思路苦涩奇特,读了总是让人不欢畅。孟郊考中进士之初,吟诗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的评论者也觉得他心胸狭小气度迫促,孟郊最终漂泊沦落,官职卑微,诗谶这种东西的确是有的啊。孟郊著有《咸池集》十卷,流传于世。
材料二:
现在有平昌人孟郊,是一位志节坚定的人士,我听说您以前了解他。孟郊以五言诗而闻名,早在前汉时期的李都尉、典属国苏武,以及建安诸子、南朝的谢灵运和谢朓,孟郊都能兼容他们的风格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李观曾在推荐孟郊给梁肃补阙的书信中写道:“孟郊的五言诗,高险之处,前无古人;平和之处,俯视谢灵运和谢朓。”韩愈送给孟郊的诗中写道:“作诗三百首,窗默咸池音。”这两个人都是懂得诗歌的人,难道会欺骗天下之人吗?孟郊因处境困厄遭受饥饿而无法安顿赡养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却没有际遇(机会)。他在诗中写道:“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他处境的困顿也太严重了。大凡贤人和奇士,都自负其才,不会无原则地附和世俗。因此即使见到他们,也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因此,见到贤人时能够了解他们,了解后进而能够任用,任用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而且能不被谗言离间,这样的人天下只有一个。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B(“诗人明知满园杏花的曲江因路途遥远而难以到达,但仍表示要不避风雨前去观赏”错误。“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意思是长安城中曲江池边的满园花树,如今已不能再去了,在这儿欣赏这两株杏花,怎能避开风雨呢?诗人由眼前古寺中的杏花自然联想到长安曲江满园的杏花,慨叹自己置身荆蛮之乡,只能空自怀想而不能回到长安重睹满园杏花之盛。对眼前这两株鲜妍繁茂的杏花便特别倾注感情,不避风雨,时常前往观赏了。)
16.①是作者生发情感的媒介。诗人由眼前的杏花想到了长安的杏花,联想到往日京城的生活,心生感慨与无奈。
②象征作者的身世命运。杏花“万片飘泊”,诗人漂泊异乡,欲归不得,命运相似。
【解析】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要先分析意象的内涵与作用。根据前四句可知,诗人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凉的古寺,古寺中有两棵红白相间的杏树。诗人由北郭古寺的杏花想到了长安胜地曲江满园的杏花,慨叹自己置身荆蛮之乡,只能空自怀想而不能回到长安重睹满园杏花之盛,而对曲江满园杏花的怀想便蕴含了对自己当年登龙虎榜、杏园游宴、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的怀念追恋,不由地心生感慨与无奈。所以,杏花是作者生发情感的媒介,杏花是唤起对京城生活和岁月的美好回忆的事物。
结合“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可知,诗人观赏古寺杏花,从“能白红”之盛开至感慨“万片飘泊”之凋零。往日观杏花之盛,怀念京城而情何穷;今日观杏花之凋,则忽生惆怅之情,因为看到“万片飘泊随西东”的杏花,就自然联想起自己窜逐岭外、流落荆蛮的命运。那么在这里,杏花已成了自己飘零凋伤身世命运的象征。杏花“万片飘泊”,诗人漂泊异乡,欲归不得,命运相似。
白话译文:
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凉的古寺,古寺中有两棵红白相间的杏树。
长安城中曲江池边的满园花树,如今已不能再去了,在这儿欣赏这两株杏花,怎能避开风雨呢?
那种随时随地乱开的花,常年都有,但都是刚刚开了,又马上凋谢在瘴雾当中。
这些都不如这两棵杏花,当我来游赏时,就让我感觉到如在京城里一样引起无穷的情思。
今天晨起,我为什么会忽然惆怅起来了呢?都因为千万片杏花到处飘飞,零落在各处。
等到明年花开的季节,花一定会开得更美好吧?寺中的道人啊,你一定不要忘了来叫我这邻居的老翁。
诗歌赏析:
这首诗一开始点出北郭古寺“杏花两株能白红”之外,全篇再无一字正面对杏花作具体的刻画描绘、形容渲染。单看题目,好像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在诗中杏花只是触绪增慨的外物和媒介,诗中所要抒发的是由杏花触发的贬窜南荒、漂泊异乡之慨和怀念京国、欲归不得之感。可以说,是一首因物抒感的抒情词,而非通常意义上的咏物诗。“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首句凌空起势,点出客居江陵北郭,傍近荒凉冷落的古寺,次句直入本题,“能白红”以俗语入诗,句法新奇,意即竟如许之白红。绚丽夺目之色与赞叹欣赏之情均溢于言表。“古寺”之“空”,益衬托出杏花之鲜妍明媚。“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第三句由眼前古寺中的杏花自然联想到京城曲江满园的杏花,慨叹自己置身荆蛮之乡,只能空自怀想而不能回到长安重睹满园杏花之盛。曲江不但是京城胜游之地,杏园更是登第士子举行探花宴的场所,因此对曲江满园杏花的怀想便蕴含了对自己当年登龙虎榜、杏园游宴、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的怀念追恋。正因为这样,对眼前这两株鲜妍繁茂的杏花便特别倾注感情,以致不避风雨,时常前往观赏了。
以下句子,即承“不可到”之意,集中笔力描写贬居岭外不见杏花,唯见蛮荒之乡的花木禽兽,触景增悲的生活情景。一年四季随时随地开放的花虽然连续不断,却旋开即陨,坠落在蛮烟瘴雾之中。末了又以两句作一总束,遥接“曲江满园不可到”句,说今日到此古寺观赏杏花,就像置身于京国,引起无穷的情思。可见,前面的句子写岭南风物之异,虽一字未及杏花,但诗人心中却始终有“曲江满园”杏花与古寺杏花作为参照物。写岭南风物之“异”,正是为了反衬自己对曲江满园杏花、对京国往昔生活的强烈怀念与向往,从这个角度说,这一段描写不但不是喧宾夺主,而且恰恰是以宾托主。“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诗人观赏古寺杏花,从“看此宁避雨与风”句看,当是时往观赏,不避风雨,从“能白红”之盛开至“万片飘泊”之凋零。这两句所写,正是杏花凋谢引起的感慨。往日观杏花之盛,怀念京城而情何穷;今日观杏花之凋,则忽生惆怅之情,因为看到“万片飘泊随西东”的杏花,就自然联想起自己窜逐岭外、流落荆蛮的命运。如果说在前面的描写中,杏花是唤起对京城生活和岁月的美好回忆的事物,那么在这里,杏花已成了自己飘零凋伤身世命运的象征。“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结尾二句,从“今旦”杏花之凋零遥想“明年”杏花之“更发应更好”,并叮嘱寺僧到时候别忘了自己这位“邻家翁”,语气口吻中似透出一些乐观的气息和亲切的情调,但细加体味,却又分明包含着明年仍然滞留荆蛮异乡的沉悲,一种无可奈何的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感情正悄然流注句中。
此诗笔锋恣肆,情思驰骋,突出诗旨,真是奇作。诗之写法起句得势,中间转折自然,收笔落到明年,意味无穷。诗人满肚子的怨气在诗里和盘托出。
(三)名篇名句默写
(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它的用色丰富(或:它丰富的用色)B.云锦与其他织锦有别(或:而云锦则不同)(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19.答案:①修改为:云锦的图案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人物、器物以及抽象等五大类纹样。或:云锦的图案大致由植物、动物、人物、器物以及抽象等五大类纹样组成。⑤修改为:以赋予云锦不同的吉祥寓意。⑨修改为;可为穿着者提升尊贵、典雅的气质。(每句2分)
20.答案:①在内容上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将“小小的,很干净,茶桌不多”单独成句,更突出茶馆的环境特点,强调这里简约精巧的特点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表达了我们常去这家茶馆的原因,突出对其喜爱的情感;改句只是一般句式,重点落在谓语“常去”上,没有更多突出和强调的内容和情感。②表达效果上,原句为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和全文语言风格和谐一致;改句为长句,和原文风格不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答案:(示例一)①处,第一个逗号隔开“但两个孩子性格迥异”和后面两个分句,前后句之间的内容形成总分关系:第二个逗号把“一个活泼好动”“一个安静沉稳”两个并列的句子隔开,罗列两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语意清楚。(2分)
(示例二)②处,两个逗号将“欢呼一声”“迈开大步”“直奔”三个动作分隔开来,突出了每一个动作的状态,充分展示了我们能够去看电影时的喜悦心情,极富表现力。(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标点的艺术效果的能力。
22.答案:①“一般锦缎”中的“一般”指“普通”,用以介绍大多数锦缎的图案特点,为下文凸显云锦图案的与众不同张本,②“像泡泡菜一般”中的“一般”是“一样”的意思,和“像”组合构成比喻,用来解释“泡茶馆”就像“泡菜”长时间浸泡在液体中一样,用一种很别致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在茶馆里消磨时光的状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3、作文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杂草是有害之物”的概念,一直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果农沿袭这样的观念,一则是前人经验,二则是果农可能本由稻农转换而来(“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这是他的思维固化。而农艺师的提醒,改变果农的观念,也必将影响到他的工作和收益。这说明,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囿于自己的思维固化,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对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认识到事物不分绝对好坏,而看如何利用。我们不能忽视那些看似有害之物,或许能化有害为有利,化弊为利。人们认为杂草会阻碍农作物生长,这种经验来源于农民种植庄稼的体会。而稻农的经验,未必是果农的法宝。杂草或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
【参考立意】
(1)学点辩证法,莫搞“一刀切”。
(2)扎根实际之壤,结出丰硕之果。
(3)摆脱思维定式的桎梏。
精彩标题
《源自杂草的思考》《杂草之用,因时而异》《不可盲从,明辨是真》《变换角度,点亮生活》《破向时之条框,明辩证之至理》《览物得无异,利弊亦相生》《理有变通,慎毋绝对》《以多维之视角,行变通之大道》《道之正误,履之者知》《不要轻易地“定价”》《以变通为烛,照漫漫前路》《析利弊之理,明善用之道》
《以事实为尺,怀辩证之心》《莫让思维定势困住手脚》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有著名学者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有著名学者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高三上学期起点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高三上学期起点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