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现在只要打开《岁时广记》一类的古代文献看看,你就会感到惊异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节日?是古人闲着无事干,或者他们物力、精力过剩,所以要来弄弄这种“四时八节”吗?不是的。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其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在过去节日及其活动中,有些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如端午的洒雄黄酒、六月六的晒衣物及年终的掸尘等),有些却只是为满足生活、心理的要求(如新年的家人团聚、亲友来往以及追傩、钉桃符等)。后者往往带着幻想和迷信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还很有限,认识事物的知识水平又比较低下。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信仰、仪式。这就必然要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例如本来是一种禳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事象,有一个颇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它的复合性。例如端午节,它既有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又有饮雄黄酒、插艾蒿、挂蒲剑、贴钟馗图、小孩带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儿回娘家、邻居互送节物等活动。至于那一年之首的春节,活动事项就更加繁多了。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中,“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里,关于艺术、技艺一类事项的题目就有40多个。这些表明,民间的许多节日是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在内的。从社会文化的门类说,它包括经济、宗教、伦理、艺术、技艺等活动。它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
    由于上述这种特点,民间文学的功能必然也是多方面的,关于人际的团结、社会规范的保持、技能的表现、医药的运用,以及对各种心理的慰藉……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旧文化、旧生活模式一笔抹杀它。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阳节改为老人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作相应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我以为传统节日行事中,还有些是颇有意义或情趣的,像上文所提到的晒衣物、掸尘等,符合新学理和新社会要求。此外,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甚至如七夕的女儿月下穿针、中秋的玩兔儿爷等,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作为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也是可以考虑的吧?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日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节日及其活动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作用的。
    B. 传统节日中有些带有迷信和幻想的色彩,这与当时人们对付实际事物的能力和认识事物的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
    C. 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一经改动,便会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并且能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D. 端午节活动繁多,通过这个节日可以推论民间的许多节日,包括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具有复合性。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古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闲暇时间较多,故而创造、发展了许多节日。
    B. 江滨人民的一种宗教行事——送瘟船,与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发生联系后,意义得到拓展。
    C. 民间的许多节日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览会,有多种社会功能。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传统节日名称、节日活动内容有变动,是社会礼制和观念变化的体现。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证传统节日被创造和被继承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B. 文章第二、三段,都是开头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述,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C. 文章第五段,举中国节日及其活动内容的例子,论证的只是风尚变迁的必要性。
    D. 文章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谈了节日和文化的关系,娓娓道来,富有生活气息。
    4.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节日?请举例说明。
    5. 育英中学正在进行家乡文化调查,确定主题为“春节”,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个调查内容提纲,要求包含三个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驴耳朵豆角
    许福元
    这一天,九十七岁的老母亲对我说,想吃一锅鲜清焖驴耳朵豆角。
    于是,我匆匆从农贸市场淘换来淘换去,终于淘换到了驴耳朵豆角。妻子赶紧择边洗净、横切竖丝,然后热锅炝汤、爆火放油,佐以五花肉,配以葱姜蒜,也就有半个点儿,连同暄腾腾的杨镇戗面高庄馒头,一块端到了母亲面前。
    母亲只尝了一口,皱了皱眉,就放下了筷子。
    我赶紧问,咋地?
    母亲说,不咋地。不是那个味儿。
    我问,是哪个味儿?
    母亲脸色沉下来,那个味儿你难道忘了?
    那些岁月,那个味道,我如何忘得了?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那时的母亲也就四十七八岁。她从陈年的葫芦头里倒出十几粒驴耳朵豆角籽。豆角籽是扁的、鼓的、椭圆形,浑身黑色却镶一道白边儿。黑豆角籽被放进一只白瓷碟子里,并不贮水,而是用一块旧蓝碎花软布,蘸湿了,蒙在碟子上,像孵小鸡。每天她要将蓝碎花布用清水涮一涮,再蒙上。这样大概过了五六天,豆角籽肿胀了,发胖了,那还不够。直待豆角籽破开,吐出雀舌一样的嫩芽儿,才开始播种。
    播种是穴播。母亲沿着篱笆的里边,隔三尺开外挖一个水桶大小深浅的坑,然后填上鸡粪与猪粪与羊粪与驴粪与狗粪,上面压上黄土,足足地浇上两桶水,却并不急于下种。待水汽下沉,湿气上返时,才播下种子。每穴只播两三粒,共十几穴,一周遭的篱笆也就种齐了。
    初时我常常蹲下去看,种子很沉得住气,一点动静也没有。我几乎怀疑,在碟子里咧嘴的嫩芽是否会蔫回去。就在一天清晨,阳光透过篱笆照进来,那一穴黄土忽然有了松动,一小片土盖翘着支棱起来。下面竟是三棵幼芽,头钩状,浅绿;身体胖墩墩,豆黄;下半身柱形,白色。像两个稚气的问号,共同撑起一面天窗。很快,这面天窗就被幼苗掀翻。
    幼苗先是锥形,叶子是尖尖的,像绿色的剑,直指青天。几天以后,叶子成对成对出现,如孪生的姐妹,傲然不群。尔后扶摇生长,纤细的茎丝儿不断抽长、延伸、探索、攀缘,一对一对圆圆的叶子紧随其后,步伐跟得很紧很紧。每一对叶子的根部,都是一条分枝,每一条分枝的叶子,都掩映一簇花朵。花朵蓝莹莹的,开放状如蓝蝴蝶,造型美如兰花指。每一朵花朵凋谢后,驴耳朵豆角就钻出来。
    驴耳朵豆角真像驴耳朵。长,恰到好处,宽,比例适宜。周边一道紫边绿线,中间凹凸肉厚肥实。这种豆角很低调,不像五月鲜地豆那样先声夺人,也不像白不老豆角那样故作清白,更不像十八粒架豆那样垂垂挂挂,显摆显摆。当其他豆角相继谢世后,驴耳朵豆角在秋头子上才热闹起来。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母亲中午从生产队地里收工回来,未进栅栏门,先从当街用胳膊夹一个棒秸拖进院来,然后从土窗台上摸出钥匙,踮脚儿开门。棒秸这才被她放下,先点火,后刷锅,然后舀棒子面,掺水和面。往锅里添一瓢水,往灶里攘一把柴。迅即奔出门外,钻进稠得不能再稠的绿豆角秧中去了。只一小会儿,她就兜了一大衣襟驴耳朵豆角。这时,锅底的水似开未开,灶膛里的火似灭未灭。她又往灶里续了柴,将那一片一片豆角,从脊背一掐,老丝儿绕成一卷一圈,纷纷跌落在她脚背上。然后用手一撅,抛入锅底。这时,棒子面也醒好了,锅也热了,“啪!啪!啪!”顺锅沿儿于豆角上面,贴一溜玉米面饽饽。此时,倘火从灶里燃出来,手又沾着棒子面,母亲只是屈脚将柴火往灶门里一蹚,手里照样干活,其动作干净利落像个武林高手,锅里活儿完毕,扣上锅盖,周围用手巾、抹布圈严,压上瓦盆。再往灶里填上一大掐子棒骨,这才搬梯子上房,趁锅冒大气、等待饭熟的时间,将白薯干翻晾一遍。
    母亲下房来时,揭开锅盖。锅底,青色的驴耳朵豆角,散发着淡淡清香;四周,黄灿灿玉米面饼子,定格着母亲的指痕。母亲将驴耳朵豆角捞出,用凉水一过。然后在上面撒一小把盐,用筷子一拌。锅底的余温仍可利用,添两瓢水,抓三捧糠,掺一小碗白薯面,兑半桶泔水,猪也饿得“咣、咣、咣”用嘴头子狂拱猪圈门子。
    母亲嘴嚼着饼子,生产队上工的钟“当、当、当”又敲响了。
    弟弟很懂事,听母亲说驴耳朵豆角不是那个味儿,特从自己开垦的十边地上揪下紫边的驴耳朵豆角,不搁油,只放盐,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法炮制了一回。
    母亲这回尝了,点点头,就是这个味儿。
    我尝了,直咧嘴,顺口说出,又苦又涩!
    母亲脸色又沉下来,不苦不涩,那还叫驴耳朵豆角吗?
    是啊是啊,生活中假如没有苦涩,那还叫生活吗?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十七岁的老母亲想吃一锅鲜清焖驴耳朵豆角,表现了老母亲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留恋,引出下文关于驴耳朵豆角的故事。
    B. “淘换来淘换去”既表现了“我”在农贸市场耐心寻找驴耳朵豆角的情形,又说明驴耳朵豆角在当今的市场上并不常见。
    C. 母亲中午从生产队地里收工回来,点火烧水的间隙采摘驴耳朵豆角,准备一家人的中餐,忙忙碌碌而又井井有条。
    D. 锅底的青色的驴耳朵豆角散发清香,四周的玉米面饼子黄灿灿的,简单的食物折射出当时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极度匮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择菜、切菜、炒菜、配料,文章运用一连串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妻子的心灵手巧与孝顺。
    B. “而是用一块旧蓝碎花软布,蘸湿了,蒙在碟子上,像孵小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带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C.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用“我”的视角叙写母亲与豆角的故事,表达了对劳动致富的肯定与赞美。
    D. “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法炮制了一回”,巧妙点明“那些岁月”的具体时间,为文章增添了怀旧的意味。
    8. 请简要分析“母亲脸色”两次“沉下来”的原因。
    9. 文章详细描写了母亲催芽、播种以及驴耳朵豆角生长的过程,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范文正公,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义田记》,有删改)
    材料二:
    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横线上。
    公既殁A后B世C子孙修D其业E承F其志G如公H之存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正,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谥号“文正”。
    B. 为,意为“成为”,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中的“为”意思不同。
    C. 堪,意为“经得起、忍受”,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如今有谁堪摘”中的“堪”意思相同。
    D. 斋,斋戒,指古人在祭祀前洁净身心等。范仲淹去世后,羌族部落首领斋戒三日,表示崇敬与怀念。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买了靠近外城且能常年丰收的一千亩良田,叫作“义田”,用它来养活、周济众多同族的人。
    B. 范仲淹去世时,没有棺木装殓尸身,儿子也没有钱为其办像样的丧事。几百位羌族部落首领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C. 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着优厚俸禄,可族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这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
    D. 范仲淹为政多年,到过地方留下了恩德。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画了他的像并建立祠堂祭祀他。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2)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14. 范仲淹身上有哪些高尚品质?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④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此二句取典于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薤,植物名。④垅:坟墓。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 《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 苏轼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D. 苏轼以“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外部形象,在悼亡之中还带有岁月沧桑的慨叹。
    16. 两首词中画横线的句子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请在两句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记载,李渤亲访遗踪,自认为已知晓石钟山得名由来,但苏轼却发出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何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
    (2)黄庭坚《登快阁》中既描绘出诗人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又写出诗人胸襟怀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离开西安前往新疆,一进入塞外,大西北的壮阔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繁盛,为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短视频的发展为返乡青年创业、生根提供有利契机,“乡村网红” ① ,“网红乡村”水到渠成。返乡青年在政策、资源、技术等多方的支持下,实现了自身与乡土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发展、乡村文艺创新的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 ② 。返乡青年依托短视频平台,推出大量多元化、个性化的“三农”题材短视频。这些短视频生动鲜活地塑造了诸多“新农人”,展现了农村日常生活场景:乡村振兴之下乡村文明和乡村文化的勃兴的传递并彰显。
    短视频平台发起“美丽的家乡田园风光”“最美乡村”“原生态乡村生活”等关于乡村景观、乡村回忆的话题。“三农”自媒体账号或是聚焦身边的生活景观,或是呈现秀丽壮美的山川奇观,成为乡村景观的“记录者”。如某专注贵州乡村直播的账号,就拍摄了云贵川各地的山村自然风貌、少数民族部落,将藏匿于山间、水间,不为人知的自然村庄与田间美景传播出去。318国道上震撼的怒江大桥、宁静祥和的重庆南川盐井梯田、鬼斧神工的恩施蝴蝶岩和清江大峡谷……短视频里呈现的景致,激发了一位美术系学生的创作灵感,“大自然真的是 ③ ,让我灵感不断涌出。这些美景自然天成,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每一处都是入画的好题材”。网友也惊叹“这不是人间的仙境又是什么?”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深挖“新”与“常”,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
    21. 下列各项中省略号的用法与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
    B. 他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
    C. 看着他留给我这幅画,良久,我的心底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22. 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从“‘字’从遇见你”“大运河之歌”“鲜生史”三个片名中任选两个,谈谈你的理解。
    四、写作(60分)
    23. 按要求作文。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险流之处几乎无人倾覆,而平流无险之处却时常有人出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小议‘平流与险流’”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对于有悠久历史的部分传统节日,普遍或局部沿用时,可以增加新的活动内容,丰富其内涵,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增加慰问军烈属的活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等。②某些传统节日行事中,虽没有显著的社会或科学意义,但具有民族的传统生活情趣,要以某种适当形式给予保留。如清明踏青、踢毽子,重阳登高(南方并放纸鸢)等。
    5. ①春节的起源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条件。②春节的传统习俗、活动内容。③春节所具有的特色的社会功能。④春节在新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变化。(任答三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母亲脸色第一次沉下来,是误以为“我”忘记了驴耳朵豆角的味儿,忘记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②母亲脸色第二次沉下来,是因为“我”嫌弃驴耳朵豆角“又苦又涩”,似乎淡忘了生活中的苦涩。
    9. ①写母亲催芽播种,介绍驴耳朵豆角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母亲的精明能干。
    ②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幼苗的成长,花朵的开放、凋谢,表现了驴耳朵豆角旺盛的生命力。
    ③与五月鲜地豆、白不老豆角等进行对比,表现了驴耳朵豆角的低调,以及它不可或缺的果腹作用,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与敬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AEG
    11. C 12. D
    13. (1)对于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就供给他们,对于出仕做官的人就停止供给。
    (2)(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以至于几个儿子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14. ①乐于施舍,周济族人。
    ②自甘清贫,生活俭朴。
    ③勤奋好学,不怕艰苦。
    ④治理国家,崇尚忠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示例一:“原上草,露初晞”,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生命短暂的哀叹,也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
    示例二:“明月夜,短松冈”,是对亡妻坟前景象的描写,词人推己至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 所在皆是也 ③. 落木千山天远大 ④. 澄江一道月分明 ⑤. 大漠孤烟直 ⑥. 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18~20题答案】
    【答案】18. ①应运而生 ②添砖加瓦 ③独具匠心
    19. 这些短视频生动鲜活地塑造了诸多“新农人”形象,展现了农村日常生活场景,传递并彰显乡村振兴之下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的勃兴。
    20. ①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否定反问句,否定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体现短视频展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自然村庄与田间美景的迷人之处,强调短视频对乡村文化传播的作用。②反问句的使用可使感情色彩更加鲜明,强化读者的认识,突出作者对“乡村网红”利用短视频传播乡村文化的赞叹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1~22题答案】
    【答案】21. D 22. 示例: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②“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③“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记录的是关于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
    四、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小议“平流与险流”
    唐朝诗人杜荀鹤的《泾溪》一诗,简单质朴,明白如话,短短28个字,却道出一个哲理性的事实:舟行险流处,常因谨慎小心而平安无事;船走平流时,易因大意疏忽而颠踬沉没。其实,人生亦如这行舟,险流处需谨慎,平流上要留神。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无谓平流与险滩。
    行板如歌,总有平静港湾。和风细雨,风平浪静,顺风顺水,温柔和畅,皆是那平流时。这里鸟语花香,风和日丽,平安顺遂,舒适和逸豫随时都触手可及。船走此处,因一马平川,舟人常常马虎大意,掉以轻心,侥幸疏忽,结果反而总是平地波澜,搁浅沉没。
    关羽视曹军为险流,把东吴当平流,集中主力进攻曹军,疏忽东吴的野心和实力,以致后方空虚,终究大意失荆州。项羽刚愎自用,凭霸王之号,睥睨天下,在天下似唾手可得的平流之中,麻痹轻敌,优柔寡断,终致被围垓下,自刎乌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操作员在日日正常的平流中,工作疏忽,粗心大意,违反规程,兼之通讯不畅,导致失火爆炸,核物质泄漏,造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平流处畅通无阻,一览无余,易让人在安稳中失了警觉,在逸豫中忘乎所以,到底在阴沟里翻了船,令人唏嘘。
    行走世间,就如泛舟江湖。惊涛骇浪,狂风骤雨,失败挫折,磨难打击,俱是那险流处。那里暗潮涌动,怪礁嶙峋,形势险要,灾难和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舟行此处,为保平安,船工必然集中精力,时时小心,处处留意,最终大抵都会有惊无虞,顺利涉险。
    越国战败,勾践求和,侍奉吴王三年,陷入人生巨大的险流之中, 稍有不慎,便会身死国灭。于是勾践卧薪尝胆,谨慎自励,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终于富国强民,一雪前耻,在险流中获胜。面对芯片断供,技术封锁,华为断臂求生,跌入前所未有的漩涡之内,略有疏忽,就是粉身碎骨。从此华为自力更生,小心探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终使麒麟问世,突破困局,在险流中重生。
    常言道: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险流处常思危险,困境中时刻警惕,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之舟的舵手,舟至平流,不漫不经心,不等闲视之,稳中求进。船行险流,以履冰之慎,凭临渊之谨,险中获胜。这样,方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试卷

    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部分高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