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
材料一:
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这样的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事实并非如此。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不一致,它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审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于大众审美文化中。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众审美文化兴起,它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大众化的影视作品,也包括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和包装、时装、广告,等等。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动力。最终,也就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还具有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大众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总之,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重性始终存在,二者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科学主义以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且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技术异化),从而威胁人的自由;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价值,但是也导致个体生存根据的丧失、生存意义的迷惘。现代性的消极面意味着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以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持自由精神。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沦,从而成为一种拯救力量。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及对现代性的升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朴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而精英审美文化则可以弥朴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偏向。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不能以片面的态度看待其中任何一种,尤其要克服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
(摘编自杨春时《审美现代性与大众审美文化》)
材料二:
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隐含着某些值得思考的负面因素。首先,审美现代性在批判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惰性时,往往夸大了其负面功能,甚至是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非艺术的生存方式和理性功能。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极端化,良莠不分地统统加以拒绝,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自身的极端性和激进色彩。其次:在颠覆和否定日常经验和生活的同时,审美现代性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虽然艺术不再是日常现实的模仿,不再是熟悉生活的升华,但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暴露出来。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显得十分脆弱,艺术与公众的纽带被割断了。所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主义艺术的那种“文化精英主义”色彩。退一步说,即使我们承认现代主义艺术所主张的审美现代性确有批判颠覆启蒙现代性之工具理性的功能,但由于远离普通公众,远离日常社会生活,这种批判和颠覆的作用充其量不过是小圈子里的游戏而已。最后,否定、批判和颠覆多于建设,这恐怕是审美现代性的另一局限。启蒙理性尽管有问题,但必须承认,没有这种启蒙,社会文化就不可能获得巨大的进步,甚至连审美的现代性也不可能。正是从这个角度说,审美现代性是受惠于并发源于启蒙现代性的。它作为后者的对立面,尽管暴露了工具理性的压抑性质,但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建设性地去除糟粕保留精华等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
(摘编自周宪《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具有自由品格和超越的本质,因而使审美现代性具有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
B.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属性,使其能够克服感性现化性的物质主义及其鄙俗性。
C.精英审美文化在本质上是反现代性的,承担着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持自由精神的任务。
D.审美现代性割断了艺术与公众的纽带,也丧失了批判和颠覆工具理性的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审美文化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体现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与亲和性。
B.科学主义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人本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二者的对立实质上是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对立。
C.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各有独立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各有不足,只有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
D.审美现代性本身是启蒙现代性的产物,它并不能独自解决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片面夸大它的功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精英审美文化特性的一项是( )
A.实用性B.反叛性C.典范性D.超世俗性
4.综合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你对“审美现代性”的认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是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我操你祖宗!”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选自《2002年度中国最佳小小说》
5.第三自然段中“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一句,如何理解?
6.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
7.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两人的心态显然不同,请加以分析。
① 林雄的心态:
② 胡局长的心态: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文言短文《济阴贾人》,完成后面练习。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9.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 ) ②向许百金( )
③舟薄于石又覆( ) ④盍救诸?( )( )
10.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译: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译: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译: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译: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11.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
富人: 。
渔者: 。
旁人: 。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 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
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
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12.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13.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山雨,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
(1)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写鲲、鹏形象时,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鲲之大,“ ,”鲲变化为鹏,振翅奋飞时,“ ”, 遮天蔽日,声势浩大。
(2)《师说》中,韩愈用“ , ”两句,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并无关系的学习态度。
(3)杜甫《望岳》中的“ , ”两句,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刷屏”时代,“读书”何为?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意味深长,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这种魅力,正是走马观花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书本虽小,但就像一个时空容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的美丽意象、“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大场景、“究天人之际,通古令之变”的深沉思考……古今中外都可尽收其中。人们翻开书籍,就如同打开了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
15.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7.选文和黑塞的随笔《读书:目的和前提》都讲述了“读书为何”,对此,你有什么启发?请简要说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评论达尔文“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但缺乏推理能力”,其实《物种起源》中有很多具体的语段,都在作推理论证。比如:
“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并且都如公认的变种的杂交后代一样,遵循着同样复杂的法则。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
这里有两处推理。第一句,由前提( ),推出( );第二句,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而事实却是具有相似性,以此反过来证明独创论的荒谬。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B.再如最后一段连续运用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进行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C.再如最后一段运用连续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明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D.再如最后一段连续运用演绎推理,从遗传变异的一般原理逻辑推理,提出生物地理分布上的一些推论,而自然界的事实证实了这些推论的正确性。
19.原文有两处推理,请模仿第二句,在括号内填写有关内容,把第一句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七、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告诉我们,由于审悲快感的存在,艺术活动中对苦难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能等同。《百合花》中小战士的牺牲使人哀痛,但读者在回味苦难时,给它增添上了一份甜美;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但在《故都的秋》中,读者透过一幅幅“悲凉”的图景,却看到了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斗争的灵魂之美……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不幸与无奈,事后如果能拉开距离,进行超越功利的关照,也会为其添上一份哀而不伤的审美快感。对此,你应该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月考答案:
1.C 2.B 3.A 4.①从其本质上来说,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②从其表现形式上来说。审美现代性有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其中,感性审美现代性体现于大众审美文化。超感性形式表现为精英审美文化。③审美现代性也存在负面因素,体现出极端性和激进色彩。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否定、批判和颠覆多于建设。(意思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因而使审美现代性具有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表述错误,逻辑关系不当,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可知,“审美现代性”与“审美具有自由品格和超越的本质”无因果关系。
B.“使其能够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及其鄙俗性”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大众审美文化……审美属性使大众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选项去掉了“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大众审美文化审美属性的作用。
D.全项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审美现代性没有“完全丧失了批判和颠覆工具理性的功能”,只是其批判和颠覆的作用小,“充其量不过是小圈子里的游戏而已”;另外,“审美现代性割断了艺术与公众的纽带”这一观点是材料二就“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的负面意义而言的,从材料一看,审美现代性特别是大众审美文化,没有割断艺术与公众的纽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B. “二者的对立实质上是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对立”表述错误。根据前后文可以判断,作者列举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也就是原文所说的“现代性的消极面”,所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属于现代性思潮,都不能代表审美现代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原文“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等表述,可知精英审美文化体现出审美现代性的反叛性;由“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体观出其典范性;由“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沦”“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可见它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和高远的形而上思考,引导人体悟生存的真义,体现出超世俗性特点。而“实用性”则是大众审美文化的特点,“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漫,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一段“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不一致,它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可以概括出要点①,即,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及审美现代性的突出特点。
由材料一第二段“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审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于大众审美文化中”和第三段“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可以概括出要点②,即,审美现代性的感性、超感性两种形式以及它们的具体表现。
由材料二“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隐含着某些值得思考的负面因素”“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极端化,良莠不分地统统加以拒绝,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自身的极端性和激进色彩”“在颠覆和否定日常经验和生活的同时,审美现代性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否定、批判和颠覆多于建设”可以概括出要点③,即,“审美现代性往往夸大了其负面功能,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缆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否定、批判和颠覆多于建设”等。
5.①作者用反复手法强调了一个“跑”字,因为生意场上的交道首先是一个“跑”字。(1分)②林雄明白了生意之道,跑出关系,生意也做得顺利了。(2分) 6.是肖像描写(或细节描写)(1分)。作用:塑造了一位饱经沧桑,辛勤劳作的老母亲形象(1分)。这个形象触动了林雄内心深处的情感,为下文情节、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1分)。用老母亲贫弱的形象与小司机的“横”形成反差,促使林雄情感爆发,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2分) 7.不同。① 林雄认为:这老母亲已经够可怜了,为什么还要伤害她?谁没有母亲,谁愿意自己的母亲受到伤害?不管有多大权势,谁也没有资格伤害一位母亲。②胡局长认为:能为一位老母亲不受伤害而不畏权势,这样的人是好样的。我也是母亲的儿子,也不应该做对不起母亲的事,所以欠钱应尽快还。(评卷说明:①若学生答“相同”并能适当解说理由,可酌情给分,但因为理由解说常常会集中在“他们两人都爱自己的母亲”这一狭窄角度,所以最多给3分。②仅答“相同”或“不同”,不解说理由,则不给分;)
【解析】5.共3分。后面两层意思各1分。一层答到“生意顺利”“越做越好”,二层答到“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对生意的重要性”即可。
6.共6分 每点2分,A、“饱惊沧桑”、“辛勤劳动” B、“触动内心”C、有利于情节展开,意思对即可。
7.共6分 “同”2分,答到“想到母亲”1分;想到“生活艰辛”的母亲1分 。“不同”4分“林雄心里认为……”2分,其中“够可怜”“谁愿意” 1分,“没资格伤害”1分;“胡局长心里认为……” 2分。其中“林雄能够……是好样的”1分,“愧疚”1分,意思对即可
8.A 9. ①南面。 ②刚才。 ③靠近,引申为“撞击”。 ④盍,何不; 诸,之乎。 10.C 11. 富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言而无信,死有余辜。 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有罪啊!/见死不救,不该。 旁人:明哲保身,指手划脚,不愿救死扶伤,看客!/袖手旁观,是一群典型的看客。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意思是“刚才你许诺给一百两,但现在只给十两”,“而”应是表转折关系。
故选A。
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解释下面加点词”,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理解。
①“济阴之贾人”意思是“济水南面的商人”,“阴”,指山北水南;
②“向许百金”意思是“刚才你许诺给一百两”,“向”,刚才;
③“舟薄于石又覆”意思是“船撞到石头上,又翻了”,“薄”,靠近,撞击;
④“盍救诸”意思是“为什么不救他啊”,“盍”相当于“何不”,为什么,“诸”相当于“之乎”,都是兼词。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C项,“渔者载而升诸陆”意思是“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载”,乘载,不是“托”。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然后概括文中的事件,并分析在这一事件中,“富人”“渔者”“旁人”的表现,辨明做法的正误,再据此拟写评论。首先看事件,本文讲述了一个富人因不守信用而最终被淹死的故事;然后看在这一事件中,这些人的表现,富人第一次掉河里许诺百金,但只付十金,这说明他不守信用,所以第二次掉水里再许诺的时候,别人自然不相信他,故评价可以围绕“守信”“信用”等;“渔者”因富人不守信用,不救助富人,眼睁睁看着富人溺死,这说明渔者只看钱财,而不重人命,这个做法也不对;旁人,在这一事件中,旁人身在现场却询问渔者为何不救,这显然是生活中的看客形象,也是不对的。明确了这些之后即可进行评价。
参考译文:
从前,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承载着他并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银子。渔夫说:“刚才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银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到石头沉没,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来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这是因为他上次的承诺没有兑现。”渔夫把船靠岸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12.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13.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点出时间和地点:一夜,山林中。这两句写的是“星月”,其特点是“一夜”“满林”“白”,意思是“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由此可知,开头两句展现了天气的晴朗,根本没有下雨的征兆。
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说天明时,见到溪中流水湍急,因此知道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出人意表,诗人惊喜的心情,强烈地表达了出来,由此可知,诗人在开头两句极力写“晴”其实是为下面两句的吃惊做铺垫。
13.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两首诗歌的标题都是“山雨”,这是诗歌描写的对象,但描写的方式却是不同的,先看翁诗,前两句是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诗歌虽是写雨,却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这属于侧面描写。
再看何诗,而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溪云”两句,写溪上云雾,写山雨,用的是正面描写之法,“马上”两句,写雨水打湿了诗人的衣巾,淋得村边的瓜豆枝叶散乱纷披,这也可理解为以正面描写为主,而“新晴”两句,则主要是侧面描写,“新晴尽放峰峦出”与“万瀑齐飞”,这些都是山雨所赐,山雨的洗礼,使得山峰在雨过天晴时更为青翠,而山雨的注入,又使得山野间万瀑齐飞,可见,写雨过天晴,山峰青翠重现,山野间万瀑齐飞,正是从侧面写山雨。
14.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翼”“庸”“凌”“览”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5.示例: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这难道还不是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吗? 16.这几句话重在阐发书本带给读者的独特馈赠。首先运用比喻,贴切形象地写出了书本包罗古今、细大不捐的特点。后面的三句话形式上构成的排比句,依次列举美丽意象,宏大场景,深层思考三个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述了“书本”包含的辽阔的精神世界,富有气势。贴切的引用诗句,不仅增加了文采,而且带给了读者生动形象的感悟。 17.示例:选文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两方面,求知和启发思考;黑塞认为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要学会真正阅读。对于我来说,读书是获取能量,提升自我,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重要途径。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改写句子,要求保持原意。
画横线的句子围绕“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意义讲了两层意思:内容上突破了有限和无限的界限;其次,阅读的意义在于启发思考。
“设问”的特点是:自问自答;反问的特点,表示肯定,加强语气。在保持句意的基础上,故可以写成: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意义何在?这难道还不是突破了内容上有限内容与无限的界线、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吗?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该句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书本”比作“时空容器”,其中本体是“书本”,喻体是“容器”,用此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书本包罗古今、内容丰富的特点。
其次是用“……的美丽意象”“……的宏大场景”“……的深沉思考”,三个整齐划一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书本是非常辽阔的精神世界,给我们以无尽的精神食粮。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一句,显然是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古诗文,既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神采,又给读者具象化的体悟,让人思考与回味。
17.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选文:结合“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可知,选文从两个方面,即“求知和启发思考”来谈论读书的目的。
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最后,结合选文和黑塞的随笔中关于读书的看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
18.B 19.① 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 ②其杂交的后代遗传了父母的特性,具有相似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序不当,“运用连续”中“连续”修饰“运用”,应为“连续运用”;
成分残缺,“逻辑推理”前缺少谓语;
搭配不当,“证实……正确性”动宾搭配不当,“证实”应为“证明”。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第二句推理是“如果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上述相似性就变得颇为离奇了”,由前提“物种是独立创造的,而变种是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推出“杂交的后代无法遗传父母特性,不具有相似性”
那么,第一句“如果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杂交的后代,在某些性质和程度上,如在连续杂交之后,彼此可以融合等方面,酷似其父母”推理中,前提是“物种只是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变种”,推出的结论是“其杂交的后代遗传了父母的特性,具有相似性”。
20.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题目首先通过例举文学作品来说明,艺术活动中的苦难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不一样,现实生活的苦难带给人悲痛哀伤,但如果拉开与现实的距离,把现实苦难放到文学作品中,我们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苦难,获得审悲的快感。这也在启发我们思考,面对生活的苦难,拉开时空距离,跳出苦难本身对人功利方面的影响,可以获得审美快感,此时苦难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我们可以在理智层面思考苦难背后的原因、隐藏的真理,去探寻专研战胜苦难的方法,总结经验教训,借此获得生命的成长;也可以从感性层面,回顾自己在身陷困难时的怜悯与恐惧,把自己当成一个一个柔弱而又处于苦难中的对象进行审视,看自身如何面对苦难,进而感受到鼓舞等。综上,材料引导我们,换个角度看待生命中出现的苦难、挫折,用更长远的、超越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换个角度看待苦难,会有别样的收获。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把目光放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二、超脱功利色彩,挫折苦难也是人生独一无二的经历,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生命因此更加精彩;三、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凡是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失败让人洗练,反思让人成熟。
立意:
1.拉开距离,超越功利,审视苦难,会有别样的收获。
2.换个角度看待苦难,冬天总要为春天做序。
3.在关照苦难中获得审美的快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用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