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湘东九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南省湘东九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12页。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2021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
“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
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结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
“躺平”是暂时性的“弱者”的话语反抗方式,有利于动员主流社会进行反思。马中红在《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将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实践视作弱势青年以文化资本撬动经济资本的途径。“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他们联合大规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兴起,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这种联合对抗,更像是联合自救。
有学者使用“脱逸”概念来阐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凭借新媒介技术抵抗权威与自娱自乐的态度。“脱逸”一词来自苏轼的诗句“天骥虽老,举鞭脱逸”,用以描绘马脱缰而奔的行为和情态,包含着冲破禁锢,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意。以“躺平”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中既承载有目前学界所界定的“抵抗”色彩,也包孕着苏轼笔下的“脱逸”之内涵。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很多时候,“躺平”已经“脱逸”成为青年们的一种社交话语,他们在使用“躺平”语录的同时,并不完全指向具体的“躺平”实践。
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相互模仿的人组成的,而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传播即可视作当下青年主动融入社会语境的社会化尝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数量之多、破圈频率之快,实则反映出当下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而这一动机,就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间势必不会是对立关系。相反,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流行语在模仿与脱逸中以“对抗性”的姿态实现了对社会共识的反哺。
部分学者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行为视为青年以个性来反抗集体性的表现,这沿袭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或此或彼”的更为柔滑的文化特点,人们在生活的任何缝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间,因此也就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境。具体到“躺平”这一话语中,可以看到,青年群体依旧期待着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其个性化表达中蕴含强烈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只不过当下青年在接纳主流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即所谓的“期待被认可,拒绝被收编”。
(摘编自韩敏 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年一代的“躺平”思想及话语具有消极色彩。
B.在情感作用上,“躺平”有时呈正向价值,成为青年自身的动力机制。
C.“躺平”青年的挫败感、委屈感,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
D.“躺平”青年的示弱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关注度,形成对主流共识的反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躺平”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人们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B.社区认同的抽象化、虚拟化使“集体共鸣感”缺少实际效应。
C.“躺平”一词的脱逸过程,实际也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的过程。
D.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本性冲动之一。——塔尔德
B.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弗洛伊德
C.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产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费孝通
D.中国人消融了西洋概念里团体与个人这两端,中国人的个体与团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关系”的关系。 ——梁漱溟
4.“小镇做题家”是《咬文嚼字》2022年度热词,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很多青年以此自嘲,引起广泛共鸣与热议。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对抗认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4分)
5.为深入解读青年的“躺平”心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流远的徒河①
李海燕
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
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已病重垂危。
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让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脸上。
褡琏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
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那个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
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
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回应,父亲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
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一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是爷爷口中路上捡来的孩子。
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
炕沿上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晚人缝孝。爷爷的晚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的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果断说,当然戴。
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
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
就在这时,那个褡梿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
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地空落。
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此时徒河流淌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徒河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
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
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裤,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
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这时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儿,或者一根棉花糖。
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我每天还是由爷爷接送。
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
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
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
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
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向徒河边走去,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注】①徒河:也叫屠河,为古称,现名女儿河。蒙古语称“鄂钦河”或“乌馨河”。源头在辽宁兴城市药王庙乡西南侧张茂山(海拔696.7米)东北麓。河程全长142.6公里,是辽宁锦州地区的母亲河。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就将爷爷和徒河牵连在一起,不仅引出了回忆,更是暗寓爷爷的生命与徒河密不可分。
B.“傍晚”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体现了它对“我”而言的“深刻”,强调了它给“我”带来的心灵创伤。
C.前文隐去父亲离开的原因,引发了读者猜测,而结尾答案的揭晓,也使临危托孤变得合情合理。
D.文章结尾再现了爷爷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一幅画面,不仅回应了标题,也让它有了更深的意蕴。
7.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用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来描写爷爷垂危时的双眼,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喻指爷爷辛劳善良的一生,引领后文。
B.“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表现了爷爷的紧张与不安,“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是爷爷当时内心世界的外化。
C.反复地摇、抛、摸铜钱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爷爷收留“我”时内心的矛盾挣扎。作者借此意在表现爷爷性格的复杂性。
D.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是通过“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来完成对描写对象的刻画,因而便于抒发真挚的深情。
8.有特定意味的生活物什常成为文学作品增强艺术表现力、勾联现实与回忆的重要物象。请据此分析文章相关内容。(4分)
9.“徒河”既承载着本文重要人物的情感,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②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
材料二: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③,捆蒲苇,织葩屦④,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⑤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⑥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①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称“服”,两边的称“骖(cān)”。②杸(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兽的网。罔:同“网”。④葩屦(fèi jù):麻鞋。⑤伉(kàng):当,承担。⑥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有间A晏子B见疑C于齐D君E出F奔G过北H郭骚之门而辞。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晏子见疑”的“见”与《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
B.“吾将以身死白之”的“白”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便可白公姥”的“白”意思不相同。
C.“造于君庭”的“造”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造”意思不相同。
D.“请而反之”的“反”的用法与《鸿门宴》中的“拔剑撞而破之”的“破”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穆公的马被山野农夫吃掉,他不但没有责怪,还给了他们酒喝,显示出秦穆公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后来在秦穆公遭受危难之际正是这一群山野农夫救了他。
B.北郭骚生活贫困,不足以奉养母亲,他上门求助晏子。晏子听从了仆人的建议,赠与北郭骚粮食与金钱,但北郭骚只取了粮食,谢绝了金钱,表现了他不贪图钱财的美德。
C.当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国外时,北郭骚跟晏子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于是,他就挺身而出,决心以死为晏子洗清冤诬。
D.这两则材料都有受恩、报恩之意,前者是山野农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骚受晏子之恩。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重在讲施恩者,后者重在讲报恩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
(2)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
14.材料二中,晏子出逃之前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被齐君追回之后,又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这两句话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词紧扣一个“愁”字,既写思乡难归之苦、仕途不顺之痛,亦写伊人远去之悲。
B.过片叹息往事如梦,“花空”一句既喻岁月流逝,又赋眼前秋景,兼有二义之妙。
C.“燕辞归、客尚淹留”两相对照,写客居他乡的无奈与伤感,是“离人心上秋”的具象化。
D.全词上片写羁旅秋思,渲染较详,为后文蓄力;下片写客中怀人,简洁明快,无拖沓之感。
16.前人曾评价此词“无理而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便在首段开端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舟,船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它不仅载人远游,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古诗词中常用它来营造意境,且喜用借代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他去卖什么?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简直像拎了束灯草”。(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今天做好今天卖,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说到梦想,我发现和许多大人真是讲不通。他们总是这样提问题: ① ?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只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卖钱,就是没有用。他们比起一则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可差远了。这位小王子从一颗外星落在地球上的一片沙漠上,感到渴了,寻找着一口水井,他一边寻找, ② 。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可是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都是人类的梦想。英国诗人雪莱听到人们指责诗歌没有用,他反驳说:诗才“有用”呢,因为它“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的确, ③ ,他们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
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滩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唉,有时我不免想,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
20.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有两个加点的“也许”,它们都有揣测的意味,但两个“也许”所表现出来的情味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
(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
21.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B.“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
C.于是,她们在预备好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的夏天,北大教授姚洋在毕业典礼上对即将毕业的北大学生说:“乐观者赢得未来,悲观者赢得现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联系实际,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2024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 (原文的表述是: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可见,“躺平”青年之所以会感到挫败、委屈,恰恰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深刻认同却又求之不得。)
2.B (原文的表述是: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可见,缺少实际效应的是“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
3.D (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青年个性化表达中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源自中国文化中缺少个性与集体性的二元对立。A项,阐述的是人类模仿性的社会价值。B项,阐述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关系。C项,阐述小众语言产生的必然性。)
4.①“小镇做题家”用自嘲的方式,通过展现自身视野和资源的弱势来反抗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实,以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改变群体的困局;②同时也希望通过自身积极改变命运的努力获取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①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②查找文献(引用学者观点)作为理论参考。③分析“躺平”的心理动机和语义流变。④追溯“躺平”心态的民族文化根源。(答“比较中西方思维模式”给1分)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B (“傍晚”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的是爷爷不断给“我”加深记忆,为的是让“我”不忘来历,体现了爷爷对“我”用心良苦的教育。错误理解为创伤,是对原文“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这一信息的脱离全文的断章式理解。)
7.C (摇、抛、摸的动作,符合爷爷是盲人的特征,作者借此主要是为写出爷爷于动乱当中毅然收留“我”的不易,因其挣扎更凸显了爷爷的坚韧。所以并非“意在表现爷爷性格的复杂性”。错因主要在断章取义而将手段与目的混淆。)
8.①褡裢和竹竿(1分)是爷爷在艰难岁月里抚育“我”的见证物,(1分)同时也是爷爷坚毅品质的象征。(1分)②作者借此物象帮助实现现实与过往的自然交织,并让其情感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1分)
【评分参考】考查核心能力:内蕴理解与梳理概括。首先按照回忆和现实对文本进行层次划分,找出现实和回忆中共有的重要物什物象,然后根据语境理解物象内涵,概括物象在现实和回忆的交融上起到的具体作用。计分说明:“实现现实与过往的自然交织”,“让情感的表现更具体形象”,答对其中一点即计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9.①徒河承载了“我”对爷爷的深情眷恋。“我”对徒河水声的想念,其实表达的是对与爷爷的过往的追念,从而表达对爷爷的感恩与爱。(2分)②徒河承载着爷爷对滋养他的乡土的依恋与坚守。爷爷死前听到徒河流水声眼中再次明亮从而微笑着离开,以及“他不会离开徒河的”等,体现了爷爷对滋养他的母亲河的依恋。(2分)③徒河承载着作者对于乡土滋养出的深厚的爱与美的歌颂。徒河“滔滔不绝”,“隐忍而强烈”,作者着力刻画徒河广阔、隐忍、饱含生命力的特点,这象征着美好人性的坚韧、博大、爱等。(2分)
【评分参考】情感内容1分,分析1分。关于作者的情感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计分;而“分析”评分,前两点重点关注所列具体内容,第三点重点关注作者笔下徒河的特征或象征义(任写出其中一个方面都计分),(见答案加点处)。
10.AEG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11.D (A项,正确,“见”都是表被动,译为“被”。B项,正确,“吾将以身死白之”的“白”是洗清冤诬的意思:“便可白公姥”的“白”是禀告,陈述的意思。C项,正确,“造于君庭”中的“造”是“到……去”的意思;“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造”是制造的意思。D项,错误,“请而反之”的“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返回”;“拔剑撞而破之”的“破”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用法相同。)
12.C (“养及亲者,身伉其难”是北郭骚跟友人说的,而不是对晏子说的。)
13.(1)穆公叹息说:“吃了骏马的肉而不马上喝酒,我恐怕马肉会伤了你们的身体。”于是穆公给他们一一喝了酒,才离开。【评分参考】(1)“还”:通“旋”,迅速,立刻;“女”:通“汝”,你们;“饮”:赐饮,使……饮;每点1分。句意1分。
(2)他讲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友,对于利不苟且取用,对于祸不苟且求免。【评分参考】(2)“臣”:名作动,称臣;“友”:名作动,交友;“苟”:苟且,姑且,暂且;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前一句,是晏子在危难之时去见北郭骚说的,北郭骚对他的离开既没有不舍、也没有任何帮助。表达了晏子的遗憾、失望之情。②后一句,是晏子被齐君追回后得知北郭骚为了给他洗清冤诬而自刎了说的,表达了对北郭骚这种舍己报恩行为的震惊、感动之情。【评分参考】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5.A (“仕途不顺之痛”词中没有表现。)
16.①愁本无处不有,词人却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且以近似字谜手法将“秋心”二字拼合成“愁”,看似无理,却涉笔成趣,紧扣主题秋思离愁。②晚风吹凉,明月高悬,正宜登楼纳凉赏月,词人却着一“怕”字,对良辰美景乐事的反常心理,看似无理,却是客子难耐乡思离愁的真实写照。③垂柳本无情,词人却责怪垂柳未系裙带阻人去,偏系行舟滞己留,看似无理,却在怨物中表现了词人的满腔愁情,实在是妙。
【评分参考】每点3分,答对两点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2)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3)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评分参考】每空1分。
18.提着装满了东西的旅行包竟像拎了束灯草,兼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突出陈奂生提旅行包的轻松感,真实表现他此时愉悦的心情。【评分参考】比喻或夸张手法1分,轻松感或力气大1分,愉悦心情1分。
19.①原文中有拟声词“格啦嘣脆”,让人如闻其声,真实感受到油绳的香酥可口;②“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句式对仗整齐,也更好地突出了油绳的新鲜和好吃,自然流露陈奂生内心的自豪感。(每点2分)
20.第(1)处的两个“也许”,表现出陈奂生上城时脚步的轻松,心情的愉悦。(2分)第(2)处的两个“也许”侧重于表现寻找结果的不确定以及人们寻找梦想时内心的茫然。(2分)
21.C (“有用”的引号表强调,选项C的引号也表强调。A项表特殊含义;B项表特定称谓;D项表讽刺。)
22.(示例)①梦想到底有什么用 ②一边觉得沙漠非常美丽 ③有梦想的人和没有梦想的人(每处2分)
23.审题提示:
北大教授的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乐观”与“悲观”,与之相对的另外两个词——“未来”与“现在”。考生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乐观者会赢得未来,悲观者会赢得现在?
乐观者赢得未来,是因为乐观者有坚定的信心。他有执着的追求,看得清方向,懂得规律。因为有执着的追求,所以不会放弃;因为看得清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因为懂得事物发展规律,知道发展的过程总是曲折的,所以不会急功近利。
悲观者赢得现在,是因为悲观者有清醒的头脑。悲观者看得清当下的局势。联系“2023年的夏天”这个背景,我们会发现,到2023年,中国已经经历了三年疫情的考验,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2023年,是中美贸易战进行的第五个年头,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因美国的封锁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悲观者,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造成困境的原因有足够认知,这样的人不会盲目乐观。因为有深刻的认知,全面的了解,所以他们才会有务实的态度,才有可能想办法应对,才有可能战胜当下的困难。
一个人想要做成伟大的事来,必须既是乐观者,也是悲观者。
如果只有悲观,就会因为看不到明天的希望而陷入深渊;如果只有乐观,就会因为看不到今天的问题飘在云端,让希望成为海市蜃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湘东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湘东九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共14页。
这是一份2024湖南省湘东九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一模)语文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2024届湖南省湘东九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pdf、2024届湖南省湘东九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