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任何有意味的现代都不可能离开传统凭空而生,传统是现代无法挣脱的基因。正如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尤利西斯》采取了与古希腊史诗《奥德赛》情节相平行的结构那样,京派小说家也是借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向着现代性屈而求伸地开展“对话”。他们的现代意识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活。
    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这与他们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他们在审美上更契合传统文化中的“情志合一”的观念。京派小说中的许多段落,总让人联想起我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画,颇能使人体味出幽邃清远的境界以及作家的蕴藉风流。如废名《桃园》中的这段描写:城垛子,直排,立刻可以伸起来,故意缩着那么矮,而又使劲的白,是衙门的墙;簇簇的瓦,成了乌云,黑不了青天。这简直就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联结手法,又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的田园生活进行追怀,虽然离开了时代汹涌澎湃的主潮,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相衔接,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诗意风格。
    与“五四”先贤不同,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有着清醒的估计。在追求自由、感悟生命与直视焦虑上,他们进行了长足的探讨与试验,力图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从而在新的维度和向度上再现自己的现代意识。
    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的呼唤从未停止过。《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出对爱情自由的追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到了现代,京派小说家依然用这些自然意象承载他们对个体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萧乾的篱下、矮檐,芦焚的废园、荒村,李健吾的山村、陷阱,林徽因的市井、胡同……这些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意象,经过京派小说家的创新与改造,与小说的主题更加和谐,具备了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寄予了他们独特的现代意识感知。
    京派小说家大多深受本土文学、哲学、美学思想浸润,在对生命的感悟上,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的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调和。废名的小说深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以一颗虔诚的心、一双欣赏的眼,去观照大千世界,捕捉或追求一种超越悲哀、睿智达观、亲自然、乐人生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将老庄哲学中那种强化的自然观念引入到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之中,尤其是其中朴素的生命意识,更是适应了他对普通人命运中个体存在不确定性的感受,从而把握了善恶并存、苦乐相生交错的人生世相,达到了对生命价值的了悟。在此基础上,京派小说家又有了对传统哲学的转活。他们抛弃了传统哲学中消极的人生态度,展开了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并最终将笔触深入到对生命超越性意义的诉求。
    由对国事民瘼的关注而感时忧国,是我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虽然京派小说家历来被认为是“远离政治”的纯文化写作,然而其小说中对社会种种黑暗面的揭露、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力呼唤和追求、对人的精神异化的痛贬等等,无一不联系着传统文化中“哀民生之多艰”的精神内核。他们用艺术化的态度和现代人的立场来处置现实人生,既秉承着与古典文学视阈相似的内涵,又有着现代的焦虑观照。它标志着个性的觉醒,是从“人”的立场、角度来烛照和审视芸芸众生,具备着朗然的现代色彩,更好地调和了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的焦虑意识。
    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的转活,是对“五四”形成中国文化断裂现状的反思。他们扬弃了传统文化中负面而不合时宜的部分,同时又用现代的观念、理论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然而,也正因京派小说有过多传统文化的外在表征,以致它的现代意识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人重视,尤其是它对现代性的反思。
    京派小说家不是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反思现代性,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完成了自己对现代性的认同和批判。他们的小说以含蓄的笔调暗示了工业文明的短处而凸显了农业文明的生命力因素,张扬了以人为本主体性生命反思,呼唤着现代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他们又把自己的现代生命思索通过传统诗学式的意境、意象手法烘托出来,以一种高度精致化的艺术审美自觉抵制了那种自称“现代”却粗鄙不堪的文学表达方式。
    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情趣的继承,是京派小说家最具有反思意义的表现。因为,与和谐相对的冲突与裂散正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现代化的日益深化,现代社会结构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和裂隙变得更加突出。京派小说家从中感到了由此带来的巨大心理紧张,祭出了传统文明中“和谐”这一法宝。从这个意义上说,京派小说非但不像一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落后、不合时宜,反而是对中国最盛行的“现代性”的反思。京派小说家看到了承载着中国现代性想象的都市中人性的猥琐、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这使得他们对现代性深感忧惧。于是,他们在对这种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同时,也重塑了民族国家想象。
    (摘编自温泉《京派小说的现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如现代主义作品《尤利西斯》和古希腊史诗《奥德赛》有沿袭关系一样,京派小说家的作品也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B. 京派小说家在审美上契合了“情志合一”的观念,其创作衔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他们创作的影响。
    C. 对京派小说家“‘远离政治’的纯文化写作”的评价并不客观,因为京派小说中不乏对社会种种黑暗面的揭露、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力呼唤。
    D. 京派小说家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情趣,并用它去应对伴随现代化的日益深化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缓解他们巨大的心理紧张。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园》中的精彩语段巧借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联结手法,简直就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足见废名有着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功底。
    B. 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田园生活的追怀,脱离了时代的大潮,且诗意的风格与宏大叙事格格不入,因此其现代性必然大打折扣。
    C. 无论废名还是沈从文,他们都在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获得观照人生的独特视角,将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深入到对生命超越性意义的诉求。
    D. 不像某些创作者用“现代”的幌子掩盖表达方式的粗鄙,京派小说家以高度精致化的艺术审美自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折中之路。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汪曾祺挚爱中华传统文化,在创作上追求回到中华民族传统中去,强调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抒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品充满浓厚的“中国味儿”。
    B. 凌叔华的小说中始终充满着一种古典的气息,这得益于她仕宦诗书门第的出身和受教育经历:其父工于词章书画,她又分别师从辜鸿铭和宫廷画师学诗与习画。
    C. 林徽因在她的作品中常用西方文化的现代意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与她出身于仕宦家庭,自小能接受完备的中西文化的教育并得其熏陶密切相关。
    D. 废名的小说在格式的意境化、意象的古典化等方面都带有醒目的禅学“胎记”,这与他幼年常随父踏访故乡五祖寺及师承周作人研究禅学的独特经历不无关系。
    4. 有同学对本文中“转活”一词的含义不甚明了,经查“转活”有三种含义:①还阳,闽地方言;②消化,晋地方言;③周转,官话。它在本文中应取用哪种含义?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进行阐释。
    5. 京派小说既有传统文化的许多表征,又有对现代性的反思。请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
    【答案】1. D 2. C 3. A
    4. 本文中的“转活”应是“消化”义。本文认为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思想上能深刻认识并抛弃传统文化负面的不合时宜的部分,继承其中在当代生活中依然有意义的成分,并以此在其创作中体现出对现代性的反思。这正是“消化”的表现。
    5. ①《边城》中的山山水水乃至“白塔”“吊脚楼”“虎耳草”等意象都极富东方韵味,小说中传统田园生活意象构成独特审美认知。②翠翠与傩送两情相悦,却最终未能走到一处;天保为成全傩送,最终闯滩遇难等情节中蕴含的朴素的生命意识、苦乐相生的人生世相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③作者在《边城》中用爱构建起了一个和谐的湘西社会,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中“自然”“和谐”等因素。④茶峒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真诚相待,体现出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以农业文明的生命力暗示都市文明的人性迷茫,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用它去应对伴随现代化的日益深化而产生的矛盾冲突”错。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矛盾冲突”原本就存在,并非因“现代化的日益深化”而产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足见废名有着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功底”错,文中第二段的意思是废名《桃园》中描写的画面与“一幅淡抹的水墨画”的意境类似,由此推断“废.名有着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功底”于文无据。
    B.“诗意的风格与宏大叙事格格不入,因此其现代性必然大打折扣”错,原文第二段说的是“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诗意风格”,诗意风格与宏大叙事未必格格不入,且选项强加因果。
    D.“折中之路”错。曲解文意,文中倒数第二段只是说“以一种高度精致化的艺术审美自觉抵制了那种自称‘现代’却粗鄙不堪的文学表达方式”。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只是强调汪曾祺的作品具有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没有涉及他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因而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第二段画线句的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这与他们的家学渊源和身世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京派小说家大多深受本土文学、哲学、美学思想浸润,在对生命的感悟上,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的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调和”“在此基础上……他们抛弃了传统哲学中消极的人生态度,展开了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并最终将笔触深入到对生命超越性意义的诉求”“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的转活,是对‘五四’形成中国文化断裂现状的反思。他们扬弃了传统文化中负面而不合时宜的部分,同时又用现代的观念、理论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分析,本文认为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思想上能深刻认识并抛弃传统文化负面的不合时宜的部分,继承其中在当代生活中依然有意义的成分,并以此在其创作中体现出对现代性的反思。这正是“消化”的表现。所以,本文中的“转活”应是“消化”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能力。
    《边城》植物意象的代表是虎耳草。它交织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象征与见证了翠翠爱情的萌芽与生长。动物意象则有黄狗、鸭子和大鱼等。《边城》的自然意象源于自然景象或自然山水,主要有水、烟雾和黄昏等。人文意象主要有白塔、渡船和碾坊等。小说的首尾都紧扣白塔这一意象,它的屹立、倒塌和重建,伴随着翠翠的成长,也见证了小镇的变化,也是供奉湘西美好人性的地方。总之,《边城》中的山山水水乃至“白塔”“吊脚楼”“虎耳草”等意象都极富东方韵味,小说中传统田园生活意象构成独特审美认知。
    结合“沈从文将老庄哲学中那种强化的自然观念引入到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之中,尤其是其中朴素的生命意识,更是适应了他对普通人命运中个体存在不确定性的感受,从而把握了善恶并存、苦乐相生交错的人生世相,达到了对生命价值的了悟”分析,《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两情相悦,却最终未能走到一处;天保为成全傩送,最终闯滩遇难等情节中蕴含的朴素的生命意识、苦乐相生的人生世相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
    结合“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情趣的继承,是京派小说家最具有反思意义的表现”“沈从文将老庄哲学中那种强化的自然观念引入到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之中”分析,作者在《边城》中用爱构建起了一个和谐的湘西社会,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中“自然”“和谐”等因素。
    结合“因京派小说有过多传统文化的外在表征,以致它的现代意识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人重视,尤其是它对现代性的反思”“京派小说家……从审美的角度完成了自己对现代性的认同和批判。他们……张扬了以人为本主体性生命反思,呼唤着现代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他们又把自己的现代生命思索通过传统诗学式的意境、意象手法烘托出来”分析,茶峒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真诚相待,体现出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以农业文明的生命力暗示都市文明的人性迷茫,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反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椿树之心
    杜怀超
    有些记忆,是哪怕河流也带不走的,像刺隐秘于身体内部。比如门前的那两棵椿树。
    ①在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椿树,另一棵还是椿树。这完全再现了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意象,不同的是,这两棵都叫椿树的树种,从科学角度辨析,一棵叫臭椿,又叫樗;一棵叫香椿。在独木村人的眼中,它们都叫椿树,就像所有的树木一样,立于大地之上,用抡起锄头的姿势舒展枝叶,野蛮而粗糙地活着。
    我清晰记得它那高大魁梧的身影,我说的是臭椿。虽然她没有芬芳馥郁的名字,枝叶气味也称得上难闻,可丝毫没有自卑、堕落或者自暴自弃,它用参天耸立、虎背熊腰的形体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雄姿。我实在想象不出,一棵树苗如何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中,忍受孤独寂寞,于绝境里完成自我生长,抵达雍容华贵般的胜境。到底是哪天特意栽下,还是从飞鸟的口中落生?我把疑惑抛向父亲,他用沾满泥土的手,抓了抓脑袋迷茫半天,然后咕噜出一句“我也搞不懂”。②父亲对它漠不关心。这也难怪,一个终日在大地上弯腰劳作的人,跟一棵木讷的树有什么分别?谁不是在莫测的天气和不变的四季里勤恳一生?父亲把目光更多地倾注在旁边那棵香椿树上。
    香椿,其实也处于难以描述的尴尬境地。它固然没有刺鼻的气味,可是它有鱼鳞般的皮肤。伸手在香椿皲裂的树皮上轻轻摩挲,就会有大片干枯的树皮簌簌脱落,像是揭开一个人愈合不久的伤疤。碎片斑驳脱落,香椿完成某种涅槃与重生。
    两棵椿树,声势浩大地矗立在门楣两边,村庄不远处,是守护它的长堤和昼夜不停的流水。
    那棵臭椿是父亲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棺木预备的。尚在壮年的父亲,把身后事提前筹划,原以为无限的时间陡然有了清晰的终点。据当地风俗,活着的人备棺木,可以添寿,属于喜事。独木村的成年男人都早早地开始谋划身后事,把生命牵系在一棵树上。我对独木村人的想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实,生命一旦与树结缘,何止百年?这是对生命长寿的祈祷与祝福,还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的通透注解?父亲选择这样一棵特立独行的臭椿,再苦再累的日子,都有了奔头。
    椿树,尤其是那棵臭椿,堵在我的胸口,日日见到它,总要躲着它,绕着它,不敢再以正眼打量它。那股隐匿着神秘的气息,不禁让我想到独木村的社树。
    不是所有的树都叫社树。对于独木村而言,社树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以一棵树或一户人家为起点,沿着河流的走向,开枝散叶,葱郁蓬勃,形成密集的树林和村落。以树为巢,以树为生,树木是村庄的保护神。从树叶、树枝、花朵、果实、树干到树根,有的进入灶间,化为生活资料;有的走进锅釜,成为人们口中之粮;有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产中,被制作打磨成农具。农具是连接人类与大地的脐带。
    独木村的社树,一棵古老沧桑、形神磅礴的树,守卫在村子里,仿佛成为对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追溯着昔日树木成林的哲理。大地承载五谷,树木负载万物。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它在生长一切,比如木屋、木船。农具和无垠的旷野。诗人纪伯伦说,树木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行。一棵树苗,努力靠近苍穹,长成参天大树。天空是虚,大地是实,谁不被天空的瑰丽折服?③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
    独木村有过许多社树,如梓树、柏树、松树、槐树、栗树;而父亲只把家门后的两棵椿树视为社树。我对椿树敬畏的方式之一,就是“抱树”。我个头矮,父亲经常命令我晚上临睡前,必须出门去抱一抱椿树。父亲希望椿树的高大魁梧,成功地嫁接到我身上,或把那道看不见的神灵光亮,植进我的肉身里,以此祈祷我也能像椿树一样出息。昏黄的灯光里,父亲看我抱树回来一身树皮碎末,呵斥道,又抱错了?父亲的意思是我抱了旁边的那棵结满层层疮疤的香椿树。或许父亲是教育我,要像臭椿那样顶天立地地活着,而非如香椿那样,早春一到,它就会在枝头的末端,裸展出一簇簇细嫩的叶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
    没有人可以阻挡时代的洪流。城市化进程席卷村庄,作为独木村的最后-批搬迁者,父亲母亲即将搬走,独木村也将真正地消失。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收拾家具、农具还有锅碗瓢盆时,父亲却一下子来了脾气,不肯搬了。父亲的意思是,一根木头一根木头垒起来的家,住了几十年突然要走,心里空落落的,像掉了魂。父亲从左厢房跑到右厢房,再从右厢房跑到左厢房,来来回回多少次,凝视着满屋子的农具,满心不舍。他停在椿木棺材板旁,神情落寞,不住地唉声叹气。没有文化的父亲,在椿木棺材与生死问题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挣扎?后来,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古时把父亲称为“椿”、母亲称为“萱”,“椿萱并茂”常用来形容父母健康长寿。如此,以椿木为棺,生者,从沉重悲痛中走向轻盈;而死者,则在万物轮回里沐浴芬芳。
    父亲肯定不知道关于树木的诸多涵义。我猜测他对树木的不舍,或许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文化里的潜意识?以木为家,“暮栖木上”,城市对他来说,抵不过门前那棵椿树,这是他百年之后的安身之物,也是最后的归处。
    午夜梦醒。④有风吹过,我隐约看到枝叶在远方婆娑着。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由“我”回忆起家门前的两棵椿树,并描写椿树的生存状态,与后文父亲对“我”的希冀相呼应。
    B. 臭椿虽然没有别的树那样好听的名字,但它却耐住寂寞,没有自卑,没有自暴自弃,用自己伟岸的形体展示英姿。
    C. 香椿虽然不臭,但有鱼鳞般的皮肤,相较于香椿,父亲更喜欢高大魁梧的臭椿,因此他的注意力更多在臭椿上。
    D. 古时把父亲称为“椿”,以椿为棺有一定的文化意蕴,虽然“我”的父亲并不懂这些,但他对椿树仍然充满不舍。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借用鲁迅先生的表达风格,巧妙地引出椿树,使文章增添了一丝趣味性。
    B. 句子②中的“漠不关心”,是指父亲这个整日在田间劳作的人无暇进行太多的思考。
    C. 句子③从反面形象地写出树对于人的作用,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椿树的精神意义。
    D. 句子④借写“我”看到的景象表达了对远方椿树的怀念之情,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8. 文章标题为“椿树之心”,为何后半部分花不少笔墨写“社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椿树·父亲·出息”,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C 7. C
    8. ①“我”由椿树联想到社树,社树对于独木村的人有独特的意义,是村庄的守护神,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同时也让人们以树的形象立于天地,引人深思;②父亲只把椿树视为社树,显现出父亲对椿树顶天立地的精神的赞扬与崇敬,同时他也希望我能够继承这种精神,因此写“社树”实际上赞扬了椿树。
    9. ①椿树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从“我”对家门前的两棵椿树的回忆开始,全文都围绕着椿树展开。②椿树和父亲关联甚密,父亲用椿树做棺木,用“椿”教育“我”,“椿”是古代对父亲的称谓,父亲的形象和椿树一样顶天立地。③“椿”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这也正是父亲对“我”的希冀,希望“我”能像椿树一样有出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C.“父亲更喜欢高大魁梧的臭椿,他的注意力更多在臭椿上”错误,根据原文“父亲对它漠不关心”“父亲把目光更多地倾注在旁边那棵香椿树上”可知,没有体现出父亲喜欢高大魁梧的臭椿,父亲也并没有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臭椿上。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从反面”错误,根据句子③“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可知,作者直截了当地写出了树对于人的作用,让人参照树的形象来顶天立地地站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法的能力。
    社树并没有突兀地出现在文中,“我”看见椿树,通过它神秘的气息从而联想到社树,进而展开了对社树的描写,其实在“我”和父亲心里,椿树就是我们家的社树。而文中所介绍的关于社树的意义和精神。都是椿树同样具有的。社树对于独木村来说是村子的守护神,这是它对于村庄的意义。而椿树则是“我”家的守护神。社树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承载了许多哲理。
    并且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奋力地向天空生长,而人也参照树的形象,树立了顶天立地的形象。“我”家将椿树看作是社树,父亲让“我”抱树等等,都是想让“我”也如臭椿一样,继承这种精神,未来有出息。因此写“社树”实际上赞扬了椿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应用、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
    要重点思考“椿树”“父亲”“出息”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和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联。“椿树”和“父亲”这两者在内容上有何体现?通过阅读可知,文章主要是写椿树,椿树在古时又是父亲的代名词,这是第一重联系,椿树是顶天立地的形象代表,而父亲的形象也是顶天立地的,同时父亲是“我”的引路人,引导“我”拥有像椿树一样的精神品质。
    那么“椿树”“父亲”与“出息”有何关系呢?父亲对椿树有特殊的情感,他将椿树作为自己的棺木,他信仰椿树,把椿树当作他心中唯一的社树。同时父亲是一个庄稼人,与椿树一样坚强生长,这是父亲的坚韧与挺拔。由此将“椿树”“父亲”和“出息”联系起来了。
    而最终,“父亲”是希望“我”有出息。
    综上,评论可首先阐明文章中椿树中心地位的特点;再谈椿树和父亲的关联;最后围绕“出息”谈父亲对“我”的期望,把“椿”的顶天立地、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像椿树一样有出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或问:秦始皇帝焚诗书以愚天下,天下其可愚乎?对曰:天下不可愚也。始皇之愚天下,是自愚也,愚其子也,非愚天下也。其焚诗书,非焚诗书也,焚其国也。使始皇既焚诗书矣,则今六籍非诗书乎?彼散为寒灰者,特枯竹耳,至若经之所以为经,固有不因简策而存者矣。况夫出于屋壁,传于老生,杂出于名山。神物之所守护,固自若也。其有为秦焚亡者,几何语哉?诗书既焚矣,而秦之纪纲,日以隳败。天下豪俊,圜睨并起,皆知拟神器、逐走鹿,其有为焚书而愚者几何人哉?诗书不可焚也,始皇焚之,天下不可愚也,始皇愚之。徒使帝王之道不渐诸心,仁义之言不历诸耳,计能远筑长城以捍边鄙,而不知荆卿匕首接于肘腋,博浪之椎近起于属车之下,是非自愚乎?始皇既没,胡亥嗣世,自幽深宫,不分马鹿之异,阎乐之祸已侵肌骨,而犹不自知,是非愚其子乎?亥之愚,赵高劫之;高之奸,子婴诛之。秦君、秦臣内相吞噬而国随以亡,虽有咸阳宫室,曾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国乎?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国,此始皇所以取讥万世而不已也。天下其可愚乎?问者悚然曰:子言然,吾今乃知天下之不可愚,又知诗书之不为秦焚亡矣!
    【南宋】范浚《对秦问》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此A弗禁B则主势降乎C上D党与成乎E下F禁之G便
    11. 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私学,既可指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也可指人们自己私下里所学的知识。文中指的是前者。
    B. 博士,文中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彼散为寒灰者,特枯竹耳”的“特”意为“只,只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相同。
    D. “虽有咸阳宫室,曾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国乎”的“曾”字,可译成“竟然”,与“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相同。
    12. 下列表述中,与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李斯认为秦始皇既然已经统一了天下,就必须从思想上实施专制,否则君主的势力就会下降。
    B. 秦始皇焚书,除了医学农业方面的书,其余都焚烧了,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可以以官吏为师。
    C. 范浚认为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但他愚昧地不分鹿马、不辨是非,这都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的后果。
    D. 范浚认为秦始皇焚书,本意是愚弱天下,但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说明这一行为是秦自取灭亡。
    13.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2)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国,此始皇所以取讥万世而不已也。
    14. 文中说秦始皇“其焚诗书,非焚诗书也”,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说原因。
    【答案】10. BDF
    11. A 12. B
    13. (1)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百姓(民心)。
    (2)自己愚弱自己,又愚弱自己的儿子,又焚烧自己的国家,这是秦始皇被万世讥讽取笑不停的原因。
    14. (1)焚烧诗书,只能焚烧掉竹简,烧不掉其中的内容(知识、精神)。
    (2)诗书有人珍藏传诵,受神灵守护,不可能消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
    “如此”作状语,“弗禁”作谓语,故应在B处断开;
    “主势降乎上”和“党与成乎下”句式对称,故这两句中间不能断开,应在DF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文中指的是前者”错,本文中的“私学”,指的是人们自己私下里所学的知识。
    故选A。
    B.正确。
    C.正确。
    句意:那些散落成为寒灰的东西,只是枯毁的竹子罢了。/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D.正确。句意:虽然有咸阳宫,却连让楚人火烧三个月都撑不够,这不是焚烧自己的国家吗?/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B.“除了医学农业方面的书,其余都焚烧了”错,原文是“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可见,秦始皇焚书,不包含医学、占卜、种植方面的书。选项表述不合文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师”,效法、学习;“非”,诽谤;“黔首”,百姓。
    (2)“其”,自己;“此……也”,表判断;“所以”,表原因,……的原因;“已”,停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使始皇既焚诗书矣,则今六籍非诗书乎?彼散为寒灰者,特枯竹耳,至若经之所以为经,固有不因简策而存者矣”概括:焚烧诗书,只能焚烧掉竹简,烧不掉其中的内容(知识、精神)。
    (2)根据“况夫出于屋壁,传于老生,杂出于名山”概括:诗书有人珍藏传诵,受神灵守护,不可能消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决定于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教化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像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处以城旦之刑四年,发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诏说:“可以。”
    材料二:
    有人问:秦始皇焚烧诗书来愚弱天下,天下怎么(难道)可以被愚弱呢?回答说:天下不可以被愚弱。秦始皇愚弱天下,这是愚弱自己,愚弱自己的儿子,不是愚弱天下。他焚烧诗书,不是焚烧诗书,是焚烧自己的国家。假如秦始皇焚烧了诗书,那么现在的六经就不是诗书了吗?那些散落成为寒灰的东西,只是枯毁的竹子罢了,至于经书之所以成为经书,本来就不是因为竹简而存在的。何况这些经书藏于孔壁之中,老儒生凭记忆诵录流传,藏在深山中。受神灵所守护的东西,本来就像这样。那些被秦焚烧的书,有多少呢?诗书被焚烧之后,秦朝的纲纪一天天毁坏。天下英雄豪杰,斜眼并起反抗,都想着争夺天下,那些因为焚书而被愚弱的人有多少呢?诗书不能够焚烧,秦始皇焚烧了,天下不可以被愚弱,秦始皇愚弱天下。假使帝王的道义不能在内心浸润,仁义的话不能再耳边响起,(却)计划在远处筑起长城来捍卫边境,却不知道荆轲的匕首已经接近了腋下,博浪的大椎已经在车下,这不是愚弱自己吗?秦始皇死了以后,胡亥继位,自幽于深宫之中,不能分辨马鹿的区别,阎乐之祸已经浸入骨髓,却还不自知,这不是愚弱自己的儿子吗?胡亥愚笨,赵高劫持他;赵高奸佞,子婴诛杀他。秦君、秦臣在内互相吞噬而国家灭亡,虽然有咸阳宫,却连让楚人火烧三个月都撑不够,这不是焚烧自己的国家吗?自己愚弱自己,又愚弱自己的儿子,又焚烧自己的国家,这是秦始皇被万世讥讽取笑而不停止的原因。天下难道可以被愚弱吗?问话的人惊悚地说:您说的对啊,我现在才知道天下是不可以被愚弱的,又知道了诗书是不能被秦焚烧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初夏即事
    杨万里
    百日田干田父愁,只销一雨百无忧。
    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诗先写人老后特别敏感,继而笔调转,寄寓双节相逢时的复杂感受。
    B. 张诗尾句着一“也”字,炼字轻巧别致,使诗歌具有了别样的情调意维。
    C. 杨诗连用“百”“田”二字,不避重复,与其《插秧歌》一样具有民歌特色。
    D. 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情境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观察。
    16. 清人论宋人节气物候诗曾云:“每于烟火气中见思理。”请结合这两首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D 16. 这两首诗都取材于日常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诗人能从日常现象中提炼出某种哲理。张诗借惊蛰节气万物生态寄寓对万物复苏、积蓄力量的感思;杨诗则借农耕现象传达做事需有分寸、讲适度,过犹不及的道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错,杨诗通篇使用白描勾勒。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张诗,前两句写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万物。道出了惊蛰节气的到来,极其自然美好,赋予了春天蓬勃的气象与生命的律动美;后两句是说,春雷一声,震动天下,万物复苏,龙蛇应声而起。蚯蚓、蛤蟆就都跑出来了。诗人借惊蛰节气万物生态寄寓对万物复苏、积蓄力量的感思。
    杨诗,前两句写田地干涸,田夫企盼雨水,后两句写田父对天不作雨的抱怨烟消云散了,田中积雨过多,也会影响禾苗生长,田父发生新忧虑。田父对雨水的把握,不因苗旱贪其多,而因物性求其适,控制了一个既润之而又勿溺之的恰到好处的度量。诗人借农耕现象传达做事需有分寸、讲适度,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两首诗都取材于日常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而且。诗人都能从日常现象中提炼出某种哲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要保全树木的本性,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欧阳修从后唐庄宗盛衰转化的史事中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教训,两者的观点异曲同工。
    (3)杜甫是忧国忧民的“诗圣”,但他其实也经常挂念家人,他的诗歌中常写到盼望家人的书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其莳也若子 ②. 其置也若弃 ③.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④.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⑤. 亲朋无一字 ⑥. 老病有孤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莳”“置”“智”“烽”“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粉丝号称“磁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过《三体》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看过《三体》的。由此可见 A 。
    小说以人类探索外星文明为开始,①人类发出的信号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收。②三体文明是一个比地球文明更高级的文明,③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④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星球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唯一的出路。⑤在接到地球发出的信号以后,⑥他们立刻向地球派出庞大的三体舰队,⑦人类危在旦夕。⑧在遭到三体舰队攻击后,⑨人类在风雨中筹划未来,在罅隙中求得生存,⑩可是作者最后还是一狠心让太阳系在维度打击中毁灭。
    “宇宙社会学”是《三体》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人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文明都野蛮生长,它能够永远维续下去的唯一前提就是将其他文明消灭掉。
    B ?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外星文明只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但无论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小说都在提醒我们,人类不要执着于内斗,要把眼光投之于永恒的时空。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三体》的影响之大
    B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19. (1)序号:③,修改为: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
    (2)序号:④,修改为: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出路。/成为三体文明唯一的出路。
    (3)序号:⑨,修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A处,“磁铁”认为这个世界上只分看过《三体》的和没看过《三体》的,此处表总结,可见从“磁铁”角度总结,也可从《三体》角度总结,可填:“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三体》的影响之大。
    B处,上文说到地球文明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消灭其他文明,此处提出的问题应该与外星文明有关,后文“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是与外形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可填: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三处语病分别是:
    ③是成分残缺,“经受”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毁灭与重生”后面加上“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验”“挑战”等)。
    ④是成分赘余,“仅有的唯一的出路”语义重复,应删去“仅有的”或“唯一的”。
    ⑨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语序,应是先谋求生存,再谋求发展,筹划未来,故应调整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天傍晚,孙少安抱着一堆洗净的烂菜,总是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回到拐峁后村头那孔破窑洞,回到他严峻的现实之中,就倒在地上睡了。有时他希望在梦中能再现当年原西河边的一幕。可是,一天熬累,浑身酸疼,睡着如同死去一般。
    第二天天还不明的时候,他就紧张地爬起来,套起架子车,赶紧到砖场去搬砖装车:任何其他事便在脑子里荡然无存了。运第一回砖的时候,原西县城还在睡梦之中。他在车辕上挽一根套绳,扣在肩胛里,和牲畜一起拉着车,走过寂静而清冷的街道。平路上,他一般不太出力,让骡子拉着走;一旦上坡的时候,他就使出浑身的劲拼命拉车,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从十字街到中学有一道大陡坡,他常常挣着命拉车,两只手都快要趴到地上了:牲口和他都大汗淋漓,气喘得像两只风箱。这时候,他眼前就不由地浮现出黄河岸边那些手脚并用、匐伏在石壁小道上的纤夫……
    天天如此。孙少安和他的铁青骡子把时间拉出了九月。每一天下来,他临睡前都要在那孔踊窑洞的左边土墙上用指甲划一道杠杠;然后在右边土墙上记下一天的收入、支出和净赚的钱数。随着左墙上杠杠的增多、右墙上的钱数也在增多;这一笔不断增加的钱,使孙少安每天睡觉前都要高兴得发半天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他在平路上让骡子拉着车走时一般不出力,为了减轻牲口的负担,他就在上坡时使劲拉车”相比,效果好在哪里?
    21. 文中的加点词“搬砖”在当下有新的含义,请仿照示例,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个加点词作解释。
    示例:搬砖,原指搬运砖块,当下用来指为生计做低收入的辛苦工作。
    (1)你看你的工作,多好!朝九晚五的,一点不用担心今天饱明天饥。
    (2)科研强国不是靠灌水发多少篇论文就能实现的,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深度研究。
    (3)网络小说中有许多雷人的桥段,让读者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免摇头轻叹。
    22.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分号与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答案】20. ①原句将“平路上”“让骡子拉着走”“一旦上坡的时候”等独立成句,句式简洁明快,前后内容照应,强调了孙少安拉车的不同情况。②“不太”“浑身”“拼命”“尽量”等表程度词语的使用,突出了孙少安对骡子的关心与生活的艰辛。
    21. 示例:(1)朝九晚五:原指上班时间,现在一般指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大众羡慕的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2)灌水:原指向容器里面注水,当下用来指在网上发一些意义不大的话,或在期刊上写一些价值不高的文章。(3)雷:原指伴随闪电的声音,当下用来指某些事情或某些话让人感到很惊奇、讶异或者难以理解
    22. 分号连接了两个相对独立而表意相关的句子,使句子在逻辑上更加清晰紧密。此处描述了孙少安通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积蓄不断增加,情绪也因此高涨的状态,体现出人物不畏生活艰辛以及在劳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欣慰之情。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孙少安“高兴得发半天呆”后面内容的省略,引人联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平路上,他一般不太出力,让骡子拉着走;一旦上坡的时候……”使用短句,句子各自独立,简短明快,内容上从“平路上”“一旦上坡的时候”强调了孙少安拉车的不同情况。
    用词上,原句使用“不太”“浑身”“拼命”“尽量”等表示程度的词语,修饰“出力”“使劲”“拉车”“减轻”等动词,这些词语突出了孙少安对骡子的关心与生活的艰辛。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分析示例“搬砖,原指搬运砖块,当下用来指为生计做低收入的辛苦工作”可知,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从引申义或比喻义的角度,解释其当下新的意义即可。
    “朝九晚五”:结合“一点不用担心今天饱明天饥”可知,现在一般指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大众羡慕的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
    “灌水”:结合“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深度研究”可知,现在一般指说话或文章意义不大、价值不高。
    “雷”:结合“让读者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免摇头轻叹”可知,指网络小说中让人感到很惊奇、讶异或者难以理解的桥段。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分号前“随着左墙上杠杠的增多、右墙上的钱数也在增多”是说孙少安通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积蓄不断增加;分号后“这一笔不断增加的钱,使孙少安每天睡觉前都要高兴得发半天呆……”是说他积蓄不断增加,劳动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可见,分号前后各自独立,又内在逻辑联系紧密,体现出劳动与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关联。
    省略号用于句尾,表示语意未尽,“使孙少安每天睡觉前都要高兴得发半天呆……”用省略号标注省略的内容,让人联想,去体味孙少安劳动和实现自我的快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容貌焦虑是从古至今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全网人人容貌焦虑的背景下,似乎无人可 “独善其身”,甚至“颜值即正义”大行其道。如今容貌焦虑正向低龄化蔓延。医美调查显示,我国的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95后”乃至“00后”年轻群体成了医美机构招徕顾客的重要“蓄水池”,在互联网医美消费平台上,“95后”与“00后”占比过半。
    对于“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这种现象,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展现了“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这种现象,同时材料也暗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如“容貌焦虑”“颜值即正义”,这表明,正是社会上部分人的错误审美观误导了年轻人,使得他们产生了“容貌焦虑”,进而加入整容大军。当然,这其中医美机构的过度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事实上,我国医美行业还不够规范,有些医美机构资质、技术等还存在问题,而青年身体和心理还处在刚刚成熟的阶段,对医美的危害认识不足,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当然,外在的原因不是主因,其实,问题的根源还在青少年自身,如果我们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对“容貌”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对整容的危害有准确的认知,可能这种“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现象会得到缓解。
    材料要求我们就“医美消费主体趋于低龄化”现象阐述自己的看法。应该明确这种现象并非正常现象,对青年热衷整容应持不赞同态度。写作中应该分析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全面一些,能够展现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要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不要执着于容貌,人生的价值绝不会体现在容貌上,青年应树立远大理想,找到自身优点,把注意力转到学习或工作、事业上去,大格局才能跳出小窠臼;其次,整个社会也应该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引导青少年选择合适的偶像,消除“容貌焦虑”;此外,国家也应加强对医美结构的整顿,避免虚假宣传和错误引导,用法律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立意:
    1.不必“容貌焦虑”,青年应有正确审美观。
    2.青春的价值不在容颜,而在拼搏奋斗与奉献。
    3.有颜值不如有价值。

    相关试卷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湖南省常德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