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11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11月)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11月)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11月)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11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11月)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物是“物”,即有生命力的自然物。这种生命力,在古人那里,主要指气。《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存在于气聚。“气聚”包括两层内涵:作为生命力的气的出现和作为材质的气的聚集。前者指神,后者指形。荀子完全吸收了传统的生命观,他举例说,古代有个叫做涓蜀梁的人,不仅胆小,而且愚昧无知,“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失气即断气,断气便没有了生命力。气是人生的生命力。有气便是生物,无气便不是生物。荀子曰:“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如果能够治气便可以养生,从而能够长寿。生命在于气。这种气不仅仅是生命力,而且蕴含着形体气质。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金木水火土等属于构成生命的材质,但是其本身并非生命物。草木有气,故而有生命。
    万物生生不息。万物不仅因天地之和而出生,而且也会顺自然之和而成长。其中,万物生存的本原便是性,或者说,性是万物生存的初基,性是生之初。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即万物的“自然的禀赋”,是生物的最原始的禀赋,是生物的天生状态。荀子称之为“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朴,《说文解字》曰:“木皮也。”木皮即材质。性即原始之材,是物的原始的、自然的禀赋。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人类作为生物的自然禀赋,并无本质属性之义。人性即是物性,人欲即是物欲,或者说,荀子以物性言人性、以物欲言人欲:“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这段经典文献,多数学者按照现代观念予以解读,如李晨阳教授认为“说先王制作礼的目的是让人的欲望不受现有物资的限制,同时欲望的满足不应耗尽物资供应,物欲两者互相扶持,双双增长。”其实不然,他讨论的是物与其活动即欲的关系,其中,“物”是主语,“欲”是谓语。他探讨的是物之欲,而非欲之物。“欲必不穷于物”的意思是欲不能够超出物的能力范围、不能让物困穷。“物必不屈于欲”的意思是物不能屈从于自己的欲。欲是物之欲,属于生物的行为。这种行为最终决定于物本身。物欲或人欲要适可而止。物或人天生有欲。这些欲求虽然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能超出人自身的限度。用现代人的话说,人要做自己欲求的主宰,而不能颠倒。
    事实上,在先秦时期,不仅荀子以物性解释人性,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牛山,作为自然物,属于一种“生物”。这种“生物”的最初形态便是性。牛山之性,在孟子看来,未尝不美。它之所以变成荒芜的样子,原因在于后天的砍伐。生物有自己的本性。这些本性便是其天生的自然禀赋。《庄子》也有曰:“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席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数人将此文本中的“物”理解为无生命的物体,如王博先生把物理解为事物,从而无法解释“物之所同是”的内涵。物乃是能够认知之生物,属于行为主体,而非行为对象。
    荀子曰:“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人性能知。这种知的能力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荀子曰:“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血气之类的生物都有知的能力,这是其自然禀赋,是性。当荀子从性的角度来思考人时,他仅仅将人视为一种生物。荀子曰:“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责也。”从性知能力来看,荀子对人与禽兽不加区别,认为人和禽兽天生具备一样禀赋或能力,这种禀赋便是性。因此,从初生之性的角度来看,人与禽兽等物没有本质区别,人之性即物之性。这便是荀子性概念的核心内涵:性仅仅指称物性,即生物的自然禀赋,它不分人禽。
    这种物性,既可以称之为无规定性的自然禀赋,也可以视为物的规定性,但绝不是人的规定性。因此,对于人来说,此性是无规定性的自然禀赋,是生物的初生形态。
    (摘编自沈顺福 乔建宇《人性即物性:荀子性论新说》,《中国哲学》2023年第3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朴,《说文解字》曰:“木皮也。”这可谓是对荀子“自然的禀赋”的形象化解说。
    B. 李晨阳认为先王制定礼是因为厌恶祸乱,目的是调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要求。
    C. 孟子认为牛山有自己的本性,这本性便是其天生的自然禀赋,此观点与荀子相同。
    D. 有血气的生物都有“知”的自然禀赋,荀子认为生物的无规定性的自然禀赋不分人禽。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生命在于气,调理血气可达到养生的目的;要想名声与古圣贤齐名,还得修养品性。
    B. 世间万物因天地之和而生,顺乎自然而长,其生生不息的本原是性,性是生之初。
    C. 啮缺问王倪说“你知道万物有共同的标准吗”,这里的“万物”并非生命之物。
    D. 荀子认为人和动物都有知,动物有知无义,而人兼有气形知义,世上最可贵。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玉篇》曰:“凡生天地之间皆谓物也。”
    B. 《性恶》曰:“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C. 荀子曰:“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D.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4. 结合文本,试以庄子的“气聚说”来简析涓蜀梁身亡的原因。(4分)
    5. 根据文本第三自然段,简要分析荀子“物与欲”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小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 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 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 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 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
    C. 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 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8. 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分)
    9.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史记·屈原列传》中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建武二年二月,壬子,以太中大夫京兆宋弘为大司空。弘荐沛国桓谭为给事中。帝令谭鼓琴,爱其繁声。弘闻之,不悦;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之。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谓左右曰:“今见恂,必手剑之!”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姊子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出迎于道,称疾而还。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贾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于是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冬,十一月,赤眉暴乱三辅。帝乃遣偏将军冯异讨之,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元元涂炭,无所依诉。将军今奉辞讨诸不轨,营保降者,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小民,令就农桑;坏其营壁,无使复聚。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布威信,群盗多降。
    臣光曰:昔周人颂武王之德曰:“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B. 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C. 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D. 秋/贾复南击召陵/平之复/部将杀人/颍川太守寇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颍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怪,指感到奇怪,与《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中的“怪”,两者用法不相同。
    B.然,指正确,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中的“然”,两者词义不相同。
    C.就,文中指靠近、从事,与《过故人庄》“还来就菊花”中的“就”,两者词义相同。
    D.顿首,古代的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与现代书信使用“顿首”并不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寇恂因为严厉执法而与贾复产生了矛盾,贾复声称要杀了寇恂,寇恂则以蔺相如为榜样,把国家之事放在首要位置,不与贾复相互争斗。
    B. 在贾复的执金吾军进入颍川时,寇恂下令属县盛情款待,提供了大量酒醪,当贾复想要带兵追赶他时,士兵却喝醉了,无法执行他的命令。
    C. 赤眉军在三辅地区横暴作乱,偏将军冯异以光武帝的告诫为指导方针,率领大军向西征讨,平定地方,安抚百姓,所到之处,群贼大多投降。
    D. 宋弘推荐桓谭,命令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但他却奏出奢靡之音,让皇帝沉溺于其中,宋弘因此而不满,他后来再见到宋弘就局促不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谭至,不与席而让之,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2)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
    14. 请简要说明司马光引用周人颂武王之德的诗句“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的目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 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1】,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2】,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3】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1】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2】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3】寻:长度单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序中的“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退之”指韩愈,二人皆为作者所尊崇。
    B.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
    C.“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
    D.“指间风雨”一语双关,既写弹奏情态,更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
    16.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两首作品作一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的一句是“______”诗人张若虚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中描写的明月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______”一句便是明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可爱的南非地松鼠生活在非洲南部干旱的大草原上,以及热带、亚热带的灌木丛里。为了应对酷热的气候,它们的后脚掌进化得特大, A 。它们还会想其他办法,比如摊平趴着,用毛少的腹部散热;再如把毛绒绒的尾巴弯曲起来,像遮阳伞一样挡在头上乘凉。当热得实在不行的时候,这些穴居哺乳动物会退回到洞里降温。然而,气候变化越来越快,南非自然保护区的最高日温在短短18年内就增加了2.5℃。尽管南非地松鼠 B ,但在飞速变化的气候下,它们可能也快忍受不住了。专家观察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①地松鼠本已非常大的后脚掌大约增长了11%左右,而脊柱长度缩短了6%。②它们的体形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气温升高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南非地松鼠的变形不是个例。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现,很多物种的体形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我们不知道,动物的适应速度能不能跟得上温度的攀升速度;④我们也不知道这些物种离种群崩溃的临界点到底还有多远。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①对于青岛的樱花,我久已听人讲究过,既然今年有看着的机会,一定不去未免显着自己太别扭;虽然我经验过的对风景名胜和类似樱花这路玩艺的失望使我并不十分热心。太阳刚给嫩树叶油上一层绿银光,我就动身向公园走去,心里说:早点走,省得把看花的精神移到看人上去。这个主意果然不错,差不多除了几位清道夫,就只有我自己。我在那条樱花路上来回蹓跶,远观近玩的细细的看了一番樱花。
    ②樱花说不上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它艳丽不如桃花,玲珑不如海棠,清素不如梨花,简直没有什么香味。它的好处在乎“盛”:每一丛有十多朵,每一枝有许多丛;再加上一株挨着一株,看过去是一团团的白雪,微染着朝阳在雪上映出的一点浅粉。来一阵微风,樱树没有海棠那样的轻动多姿,而是整团的雪全体摆动;隔着松墙看过去,不见树身,只见一片雪海轻移,倒还不错。设若有下判断的必要,我只能说樱花的好处是使人痛快,它多、它白、它亮,它使人觉得春忽然发了疯,若是以一朵或一株而论,我简直不能给它六十分以上。
    ③无论怎说吧,我算是看过了樱花。不算冤,可也不想再看,就带着这点心情我由花径中往回走,朝阳射着我的背。
    20.请用否定句概括出作者对青岛樱花“不十分热心”的原因。(4分)
    21.请简要分析划线处两个冒号的用法的不同。(3分)
    22.请简要分析加点处“发了疯”一词的词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对于驾驶员来说,掌握住油门、刹车、方向盘,就成功了 99%。意思是,驾驶要善于踩油门,也要适时刹车,还要掌握方向盘来选择和调整方向。同时,面对不同的情况,驾驭员要加以调整,灵活采取这三种操作行为,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高三(上)段考3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23.11)
    1. B 2. C 3. B
    4. ①“生物”的生命力主要指气,气之聚则生,散则亡;“气聚”包括作为生命力的气的出现(神)和作为材质的气的聚集(形)。②涓蜀梁行走于明月之夜,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伏鬼,仰望头发以为是立魅,吓得转身逃跑到家。他因失气(断气、气散)而失去了生命力以致身亡,即亡于气散。 (一点两分,两点四分)
    5. ①在“物”与“欲”的关系中,“物”是主语,“欲”是谓语。②欲不能够超出物的能力范围、不能让物困穷,而物不能屈从于自己的欲。③人欲即是物欲,欲是物之欲,属于生物的行为,这种行为最终决定于物本身。④物天生有欲,但物欲要适可而止,一定不能超出人自身的限度。(一点两分,两点四分,三点6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李晨阳认为先王制定礼是因为厌恶祸乱……满足人的要求”错,张冠李戴。这是荀子的看法,不是李晨阳的看法。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C.“这里的‘万物’并非生命之物”错,曲解文意。原文说“多数人将此文本中的‘物’理解为无生命的物体,如王博先生把物理解为事物,从而无法解释‘物之所同是’的内涵。物乃是能够认知之生物”。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二段观点是“万物生存的本原便是性,或者说,性是万物生存的初基,性是生之初”。
    A.是对“物”的解释。
    B.大意是,性是万物的“自然的禀赋”,是生物的天生状态。这与第二段的观点一致。
    C.大意是,人之性是不好的,甚至可以说是邪恶的,这是荀子“性本恶”的观点。
    D.孟子这里的“性”已经不是荀子的“自然禀赋”了,孟子认为“性”有规定性,不同的生物各有自己的种类属性(多元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恻隐”“羞恶”等属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案区域在第一段。
    ①结合“这种生命力,在古人那里,主要指气”“‘气聚’包括两层内涵:作为生命力的气的出现和作为材质的气的聚集。前者指神,后者指形”“失气即断气,断气便没有了生命力。气是人生的生命力”可知,“生物”的生命力主要指气,气之聚则生,散则亡;“气聚”包括作为生命力的气的出现(神)和作为材质的气的聚集(形)。
    ②“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涓蜀梁行走于明月之夜,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伏鬼,仰望头发以为是立魅,吓得转身逃跑到家。他因失气(断气、气散)而失去了生命力以致身亡,即亡于气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案区域在第三段。
    ①结合“他讨论的是物与其活动即欲的关系,其中,‘物’是主语,‘欲’是谓语。他探讨的是物之欲,而非欲之物”可知,在“物”与“欲”的关系中,“物”是主语,“欲”是谓语。
    ②结合“‘欲必不穷于物’的意思是欲不能够超出物的能力范围、不能让物困穷。‘物必不屈于欲’的意思是物不能屈从于自己的欲”可知,欲不能够超出物的能力范围、不能让物困穷,而物不能屈从于自己的欲。
    ③结合“欲是物之欲,属于生物的行为。这种行为最终决定于物本身”可知,人欲即是物欲,欲是物之欲,属于生物的行为,这种行为最终决定于物本身。
    ④结合“物或人天生有欲。这些欲求虽然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能超出人自身的限度”可知, 物天生有欲,但物欲要适可而止,一定不能超出人自身的限度。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能力。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8. 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次,“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想象秦兵入侵,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
    9. 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10. C 11. C 12. D
    13. (1)相谭到了,宋弘不给他席垫(座位)而且责备他,桓谭叩头认错;过了很久,才让他离开。(得分点有:“让”,责备;“谢”,认错,道款;“乃”,才;大意;各1分)
    (2)我是将领,能够带剑侍奉在您身旁。突然有了变故,足够抵挡。(得分点有:“将也”,判断句;“卒”,同“猝”,突然;“当”,抵挡;大意;各1分)
    14. 目的是说明光武帝的用兵思想和周武王的用兵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传布兵威和德行、安抚百姓;这是值得赞美的。(3分)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秋天,贾复向南攻击召陵,平定了召陵。贾复的部将杀了人,颍川太守寇恂抓捕到这个部将,关进监狱。此时还处于国家初创时期,军中的人犯了法,大多予以宽容,寇恂则在市场上处死了这个部将,贾复认为这是耻辱,军队返回时路过颍川。“复部将”指的是贾复的部将,中间不能断开;“平之”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故应该在“复”前面断开,排除B、D项。“军营”是“犯法”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项。“复以为耻”语意完整,“复”是主语,“以为”是谓语,“耻”是宾语,其后断开;“还”的意思是返回,省略了主语“军队”,故应该在“还”前面断开,排除A、B项。故选C。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实词的能力。
    C.“与《过故人庄》“还来就菊花”中的“就”词义相同”错。“就菊花”中的“就”指欣赏。故选C。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命令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错,结合原文“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宋弘只是希望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从文中看,他并未对桓谭明言,未体现“命令”。故选D。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原文“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哉!”可知,引用周人颂武王之德的诗句“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目的是说明光武帝的用兵思想和周武王的用兵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传布兵威和德行、安抚百姓;这是值得赞美的。
    参考译文:
    建武二年二月壬子这天,任命太中大夫京兆人宋弘担任大司空。宋弘推荐沛国人桓谭担任给事中,光武帝命令桓谭弹琴,喜爱他奏出的浮靡的音乐。宋弘听说这件事后,不高兴;等到桓谭出宫,就穿着朝服在府上正襟危坐,派官吏召桓谭。桓谭到了,宋弘不给他席垫(座位)而且责备他,桓谭叩头认错;过了很久,才让他离开。后来光武帝会聚群臣,让桓谭弹琴,桓谭见到宋弘,失去其常态。光武帝感到奇怪就问他,宋弘离开坐席摘下冠帽道歉说:“臣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以忠正之音引导皇上。可是他却让朝廷沉溺和喜欢与雅乐相背的音乐,这是臣的罪过。”光武帝变了脸色,向他表示歉意。秋天,贾复向南攻击召陵,平定了召陵。贾复的部将杀了人,颍川太守寇恂抓捕到这个部将,关进监狱。此时还处于国家初创时期,军中的人犯了法,大多予以宽容,寇恂则在市场上处死了这个部将,贾复认为这是耻辱,军队返回时路过颍川,对身边人说:“如果见到寇恂,我一定亲手用剑杀了他!”寇恂知道了这个计划,不想与其相见。他姐姐的孩子谷崇说:“我是将领,能够带剑传奉在您身旁,突然有了变故,足够抵挡。”寇恂说:“不能这样,从前蔺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服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于是下令属县准备丰盛的食物,备足酒醪;执金吾军队进入州界,每个人都得到两个人的酒食,寇恂出去在路上相迎,又称病回府。贾复带兵想要追赶他,可是吏士都喝醉了。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光武帝,光武帝就征召寇恂。寇恂到了,被引见给光武帝;当时贾复已经先在座位上,想起来回避他。光武帝说:“天下尚未平定,两虎怎么可以私下相斗!”于是两人相并而坐,极尽欢乐之情,然后一起坐车出宫,结成好友而离开。冬天十一月,赤眉军在三辅地区横暴作乱,光武帝就派遣偏将军冯异讨伐他们,光武帝告诫冯异说:“三辅地区遭受王莽、更始的祸乱,生灵涂炭,百姓无所依靠,无处诉苦,将军如今奉令讨伐那些不法之徒,那些投降的营寨,遣送他们的将领到京师来;遣散百姓,让他们经营农桑;毁掉他们的营壁,不要使他们重新聚集。征伐不一定非要攻地、屠城,关键是平定地方、安抚百姓啊。众将并非不善于作战。但他们喜欢虏掠。你本来就能统领吏士,时时要想到谨慎不超越规矩,不要让郡县的百姓感到痛苦!”冯异叩头接受命令,引兵西进,所到之处传播威望和信义,群贼大多投降。
    臣司马光说;从前周人称颂武王之德说:“宣扬令人怀念的美德,我所到之处只求安定。”说的是王者的用兵意图在于传布兵威与德行、安抚百姓罢了。光武帝之所以夺取关中,采用的就是这种思想。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15.(3分)D(“蕴含着对当权者翻云覆雨的慨叹”,理解失当。)
    16. 【评分参考:本题6分,确认相似手法,2分;分别从两首作品中举例,2分;合并分析手法作用2分,其中作用1分,效果1分。除下面示例外,有其他合理认识并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赋分。】
    (答案示例)
    ①比喻(2分)。本词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勇士猛进的呼喊、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和坠入深渊(1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和“裂帛”(1分,举出一例即可)。 比喻手法,变抽象为具体(或:将乐声转化为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1分),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1分)。
    ②烘托(2分)。本词中“肠中冰炭”是写音乐一会儿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寒意,一会儿又让人领略到欢快的热情,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波动;“无泪与君倾”是写音乐之动人,让人连连泣下,以至最后再也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1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则有“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 (1分,举出一例即可)。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1分),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1分)。
    ③对比(2分)。本词所写的音乐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忽而切近,忽而悠远,忽而高扬,忽而低沉(1分,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中,有“大弦”的骤急粗重和“小弦”的轻柔细密,有“间关莺语”的流利宛转和“泉流冰下”的冷涩悲咽(1分,举出一例即可)。这种手法,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1分),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海上明月共潮生 皎皎空中孤月轮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示例:A.这有利于散热 B. 懂得不少降温技巧 (一处2分,共4分)
    19. ①修改:去掉“大约”或“左右”;②修改:去掉“的原因”或“由于”;③修改:将“表现”改为“表明”或“显示”。(一处2分,共6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空,从前文“为了应对酷热的气候,它们的后脚掌进化得特大”可知,为了应对酷热的气候,南非地松鼠后脚掌进化得特大,这显然是为了更好的散热。故此处可填“这有利于散热”。
    B空,从前文“它们还会想其他办法,比如摊平趴着,用毛少的腹部散热;再如把毛绒绒的尾巴弯曲起来,像遮阳伞一样挡在头上乘凉。当热得实在不行的时候,这些穴居哺乳动物会退回到洞里降温”可知,这些都是南非地松鼠的降温技巧。而即使拥有这些降温技巧,面对急速变化的气候,它们的处境也很危险。所以填入内容应是说它们掌握不少降温技巧,故此处可填“懂得不少降温技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①成分赘余。“大约”与“左右”重复,应删除其一。
    ②结构混乱,“原因是”与“由于……”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或“由于”。
    ③搭配不当,“证据”与“表现”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表明”或“显示”。
    20.①听人讲究过没有好奇心;②看过的风景名胜没有给作者好的体验。(评分建议:共4分,每空2分,否定词1分,原因1分)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一处的冒号用在“说”的后面起提起下文的作用(1分);第二处起解释说明作用(1分),冒号后对樱花从一丛到一枝再到一株株盛开情景的描写都是在解说“盛”字(1分)。(评分建议:共3分,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发了疯”的本意是指失去常态(失去控制/反常)(1分),在句中写出了春天的樱花开得热烈肆意(1分),表达了作者对樱花开得过于繁盛反而适得其反的遗憾(1分)。
    (评分建议:共3分,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作文评分标准】
    材料解读:
    这是一则三元关系型思辨类的材料作文。材料第一句话指出油门、刹车、方向盘对驾驶员的重要性;
    第二句话具体阐释,提出“驾驶要善于踩油门,也要适时刹车,还要掌握方向盘来选择和调整方向”的观点;
    第三句话提出“不同情况下灵活采取这三种操作行为”的观点。写作要求中提到“以上驾驶操作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也就是说需要从驾驶引申到人生更多的方面。如,善于踩油门,寓意我们要砥砺前行、努力奋斗;适时刹车,寓意面对诱惑、危险等情况时,要适时收手,善于做减法;掌握好方向盘,寓意人生需辨明方向,选准道路,在需要时做出改变、调整方向;三者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寓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情况,要适当调整前进的速度和前进的方向。
    立意指导:
    1.埋头拉车,还须抬头看路;眼中有光,脚下有路;
    2.油门刹车方向盘,因路制宜是王道;
    3.人生如驾驶,需适时调整,灵活调整人生前进的速度和方向。
    以高三复习为例:
    踩油门,踩刹车,控制方向盘,是所有驾驶员必须要掌握的三个驾驶要领。
    控制油门意味着为学习过程中加油增添动力,让自己充满斗志和信心,持续不断地努力复习,不懈怠,不疲倦,不放弃。
    控制刹车意味着停下,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踩刹车,注意节奏,适当暂停,适当放松。另一方面,会影响学习状态的事情,比如内耗的情绪消耗,比如电子产品的诱惑,比如盲目的比较,也要及时学会踩刹车,该停则停。
    控制方向盘则意味着控制方向,也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方面,宏观方面这个方向盘可以是我们的人生目标,比如想在哪个领域获得发展,比如想考上哪个心仪的学校,这些人生目标会指引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充满斗志,有重点,有侧重,有方向。另一方面,微观方面,指的是每一学科复习的要点和方法,例如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例如研究历年的考试试题。按道理,掌握方向和明确目标,是高考备考复习的重点,可以考虑放在另外两点之前说。
    对于高中生来说,大家都还没有考到驾照,可能没有开车的经验,这需要同学们充分发挥联想将开车的行为与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运用类比论证完成这篇文章。
    优秀范文:
    驾有道之车,行人生之路
    亲爱的各位同学:
    你们好!欲下百川者必驾窈窕之舟,欲揽青天者必伫垂天之羽,欲行人生之路者,必驾有道之车。随着高考的脚步亦趋亦进,我想就如何“驾有道之车”高效复习备考发表我的看法。
    船无舵则不定,羽无向则不行,失去方向的车会横冲直撞,没有方向的人像无头苍蝇。驾有道之车,我们首先要把握好方向盘找到方向精准发力。细心地总结每一个考点,对已经完备的知识略及强化,对一知半解的部分着重学习。生活中,不乏有日夜兼程的奋斗者,悬梁刺股的苦读者,而他们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事倍功半。他们渴望用题海武装头脑,却忽略了题型千变万化,他们盼望着这汗水浇灌的土地开出花来,却忽略了许多汗水都被白白浪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万考不失其本。把握好方向盘,从源头出发直击痛点,“行车”才能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恰似船会拉帆前行也会抛锚靠岸,羽会扶摇乘风也会收拢休整,驾有道之车不仅需要踩下油门的决心,更需要敢于刹车的勇气。
    踩油门的决心在于拼搏,步入“衰落期”的苏炳添以一往无前的意志跑出了令人惊叹的9秒83,著有《心的力量》一书的衡水状元刘嘉森怀揣着一颗拼搏的心从中流一路登顶。他们紧踩油门,以汗水书写人生的乐章,以拼搏铸就了辉煌。倘若将成功比作终点,踩油门就是奋斗。没有哪一个人的成功是空穴来风,只空想而不舍得拼搏的人就好比想向前却又迟迟不踩下油门的驾驶员,最终只能停滞在原地。但,一味地猛冲也并非好事,每天学到三更半夜不仅劳神伤神,而且效率低下。被誉为“超级高考工厂”的衡水中学对学生的休息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十点准时熄灯,决不许学生熬夜学习。正因如此,哪里的孩子才能在每一个百无聊赖的清晨奏响属于他们的青春。纵使汗血宝马跋涉千里也会体力不支而倒下,再先进的马达在长时间的高速运转下也会偃旗息鼓,一个劲猛冲而不懂得合理休息的人很容易陷入一种“忙而无功”怪圈。休息绝不是停摆,而是为了更好的拼搏,刹车也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强的推进,惟有油门与刹车并举,我们才能张弛有度,平稳向前。
    方向盘是前进的统领,油门与刹车则是策略,把握好方向盘,我们才能让每一份力都用在刀刃上,以刹车保驾护航,以油门一往无前,三者统一,我们方能驾有道之车,行人生之路,去往梦想的远方!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试卷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中段考试语文题: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中段考试语文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8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8月)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考(12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田家炳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段考(12月)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