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题说明:语文试卷分数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在规定区域内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正面临一场逐渐显现的危机,访问实体图书馆的人数比例持续下滑,图书馆数量也不断减少。
影响图书馆到访率的最大因素无疑是互联网和移动数字设备的普及,然而英美书业、图书馆业资深人士的调查报告对此得出了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结论:与其说是电子书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如说是公共图书馆受到数字化发展理念的过多影响,没有更好地优化传统的纸质书服务。
现在,公共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数字化服务当然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但不应以牺牲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为代价。图书馆大幅削减纸质图书预算,把资金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由于购书预算紧缩,许多图书馆无法及时更新库存,在库书籍总量大幅下降,人们找不到想看的图书,以致访问实体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公共图书馆到访率下降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经济越发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区,实体图书馆到访量下降越快,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基本保持稳定水平。调查报告表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社区图书馆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除了提供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它还是所在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了部分学前教育、业余教育、社区交际功能,为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公共空间、设备和资源,因此对当地居民具有持久的吸引力。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通常拥有多种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和资源,因而在数字时代减少了对实体图书馆的访问次数。
(取材于陈镭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普通读者最大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图书来读,而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不知道哪些适合自己。上海图书馆东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最合适的图书”和“最合适的读者”建立联系,帮助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对接。借助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图书馆为每位读者绘出精准“画像”,推荐最合适的图书。
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家大型智慧书库,可容纳700余万册藏书。书库配备了自动存取系统,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通过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投递”,解决了大量上班族无暇到馆借书的问题。图书馆还在App“苏周到”上开通“书香借阅”功能,实现“一网通办”,并准备对接上海图书馆平台,促进“沪苏同城”资源共建共享。此外,苏州第二图书馆努力打造明亮温馨的“市民书房”,利用开放空间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将阅读学习与文化休闲有机结合。整个借阅区有开架图书8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报纸200余种,呈现开放式布局,实行借阅一体。
苏州第二图书馆有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交流与传承的苏州文学馆,有满足少儿阅读、学习等需求的少儿图书馆,有为公众提供高品质音乐鉴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音乐图书馆,有运用先进数字技术为公众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而打造的数字体验馆……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图书馆服务如何转型,都需要以优质的阅读空间为基础。毕竟,阅读是图书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图书馆服务向大文化领域延伸的基础。
(取材于王伟健、金武刚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2020年10月,巴西国家图书馆迎来210岁生日。作为拉美地区最大的图书馆和巴西最古老的文化机构,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图书馆见证着巴西的历史变迁,守护着国家的历史文化记忆。
早期,国家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藏品。如今,根据法律规定,巴西全国的出版物都要向国家图书馆提供副本。图书馆以这种方式对国家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现在,图书馆馆藏超过1100万件,包括书籍报刊、手稿、地图、文件、画作、照片和音像制品等。
为更好实现馆藏的全民共享,图书馆于2006年创建了“数字国家图书馆”。为此,图书馆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对藏品进行高、中、低三种画质的数字化处理,以适应图书馆馆藏、出版物印刷和网上展示的不同需求。民众点击图书馆官方网站的相关链接进入数字馆,即可免费查看里面的所有内容。
此外,图书馆通过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向民众讲述国家历史。在举办实体展的同时,图书馆还利用数字馆免费开放线上展览。1880年,为纪念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逝世300周年,图书馆曾举办建馆以来的首场展览。如今,数字馆中仍保留着当年印刷的展览目录,访问者可以看到当时近500件展品的详细介绍。图书馆将近年来举办的一些重要展览都以这种方式保存在数字馆中。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欣赏珍贵藏品。
图书馆的多种创新举措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众来访。巴西国家图书馆基金会执行董事玛丽亚·马克斯说:“在巴西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图书馆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希望民众能通过了解国家历史,增强认同感。”
(取材于朱东君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正面临转型。
B. “市民书房”以文化休闲为主,兼以阅读学习。
C. 传统服务功能的弱化影响了实体图书馆到访率。
D. 巴西国家图书馆数字馆能使民众跨时空欣赏藏品。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发达程度与对实体图书馆的依赖度正相关。
B. 图书馆提供数字化服务有利于文化服务均等化。
C. 苏州第二图书馆开通了线上下单线下社区投递借阅服务。
D. 提供优质阅读空间应是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基础。
3. 面对数字化发展,材料一、二中的图书馆采取了应对策略,以下不属于其中的相关策略的是( )
A. 削减纸质图书预算,优先保障数字化发展。
B. 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发展智能服务。
C. 设立数字化实验室,由专业团队进行管理。
D. 优化传统服务,提供优质阅读空间。
4. 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出自不同文章,但放在一起具有了内在联系。请简要说明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5. 某市图书馆为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的作用,向社会征集改进建议,请你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给相关部门提三条建议,并说明理由。
【答案】1. B 2. A 3. C
4. ①材料一是材料二论述的基础。材料一提出问题:公共图书馆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现象,为材料二介绍正确的图书馆转型案例奠定了基础。
②对比关系。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职能面临转型。材料一中提到的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像数据库和新媒体公司,牺牲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这是转型失败的例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材料二中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和“苏州第二图书馆”的应对方式。
5. ①加强乡村和社区图书馆建设。方便百姓即时阅读,满足其文化、教育、社交等需求。
②优化城市图书馆的智能服务。数字技术可精准荐书,方便读者借阅,实现跨城共享。
③营造明亮、舒适的阅读环境。吸引、便于读者阅读,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
④促进城市图书馆多样化发展。图书馆的不同功能,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⑤利用政策支持国家图书馆丰富藏品。从国家层面对知识产品进行注册、保管和传播,守护历史文化。
⑥利用数字化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打破展览的时空限制,让更多民众有机会参与,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和警察
卡尔维诺
①在城里扫荡隐藏的武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警察们爬上警车,头上戴着统一的、看不出人脸的头盔(一种皮制防护帽),他们会去贫民区,响着警报器,弄乱抽屉里的内衣,拆掉炉子里的管道。
②刚刚失业的巴拉维诺去当了警察。他也是刚知道那个貌似平静而繁忙的城市底下存在着一个秘密:在沿着街道的水泥墙后面,在僻静的围栏中,在漆黑的地下室里,闪闪发光的恐怖武器如森林般茂密地小心躺着,就像豪猪刺那样。警察巴拉维诺在他的市民中间感到非常不自在,他感觉,每一块下水道盖子,每一垛废物,都在守护着什么难以理解的威胁。
③一天晚上,警察跑到工人聚居区,包围了一整座房子,那是一幢外观腐烂的大型建筑。破旧的楼梯从地下室一直到屋顶,穿过这个老房子的身体,就像是有着无数分支的黑色血管。警察们上去了,巴拉维诺在他们中间,戴着叫人难以辨认的头盔,但他仍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烦心事折磨着。他们被告知,他们的敌人,他们警察的敌人,也就是奉令行事人的敌人,就藏在那座房子里。警察巴拉维诺从半掩的门里,惊恐地望着房间里面:为什么每一个人,都用焦虑、痛苦的眼神望着他们?如果他们中的某个人是敌人,为什么他们不可能都是敌人?
④他们下到一个低矮的房间里,一家人正围着铺上红格子布的餐桌吃晚饭。孩子们都在大喊大叫。只有坐在爸爸膝盖上吃饭的最小的家伙,正用黑色而充满敌意的眼睛,一声不吭地望着他们。“我们有搜查房子的命令。”队长说道。爸爸正在给小孩一勺勺地喂食。他先是斜着看了他们一眼,可能还有点讽刺的意思;然后就耸了耸肩,继续照料着孩子。
⑤警察巴拉维诺笨手笨脚地活动着自己修长而纤细的臂膀,把一个抽屉弄得叮咚作响:匕首?不,餐具。又把一个书包摇得轰鸣不止:炸弹?书。卧室里拥挤得无法穿行:两张双人床,三张小床垫。而在房间的另一头,一个小孩正坐在一张小床上,啼哭了起来。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如果在每张床铺下都藏着一架迫击炮的炮筒怎么办?
⑥巴拉维诺跑到走廊里,厕所的门打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扎红蝴蝶结的小女孩,怀中抱着一只猫。他觉得应该跟小孩们做朋友,问他们话。他尝试着抚摸那猫,那猫却突然逃掉了,还不时转过身来,怀有敌意地看他几眼。
⑦巴拉维诺在走廊里大跨步地跳开了,追着那猫。他进到一个房间,那里两个姑娘正伏在缝纫机上干活。地上有着成堆的碎布头。“是武器?”警察巴拉维诺问道,还用脚拨开布料,却走不动路了,他的脚给缠上了玫瑰色和淡紫色的布料。姑娘们笑了。
⑧他转过一个过道和一段楼梯。那猫有时好像是在等他,然后等他靠过去了,它又会双爪僵直地跳走。在一个房间里,只有一张小床垫,还有一个仰卧着的小年轻,抽着烟,神情可疑。“抱歉,您看见一只猫没有?”他伸出一只手去床下摸,却被啄了一下。跳出来一只母鸡,它是主人不顾政府法令偷偷在家里饲养的。光着上身的年轻人连睫毛都没动一下,继续躺着抽烟。
⑨在一间厨房里,有一个戴邮差帽的小老头,他正在泡脚。他一看见警察,就奸笑着向他示意了一下另一个房间。巴拉维诺探了探头。“救命!”一个衣冠不整的肥太太大叫道。一向贞洁的巴拉维诺赶紧说了句:“对不起。”邮差还在奸笑,双手摊在双膝上。
⑩警察巴拉维诺穿过厨房,去了阳台上。整个阳台都被晾着的衣服挂满了,就像飘着旗子一样。他在那个床单搭成的迷宫中走着,那猫时不时现出身来,然后又贴在另一条床单下隐去了。他突然害怕自己会迷路;也许他已经与外界隔离,他的战友已经撤离了这座建筑,而他则正好给那些被冒犯的人用晾晒的衣物囚禁起来。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从一堵小墙上露出了头。巴拉维诺不知是怀着宽慰还是带着焦虑地看见楼梯上像蚂蚁一样攒动的警察,还能听到命令声。他不再怕了。他脱下了头盔:他的脸又显出了人形,那是一个金发小伙子消瘦的脸庞。
⑪“一步也不要走了,”一个声音说,“你在我手枪的射程之内。”
⑫声音从背后传来,巴拉维诺一个哆嗦,转头看见一个长发垂肩的姑娘,蹲在一扇窗户前的台阶上,拿着一份杂志,用感冒的声调吃劲地读着。
⑬“手枪?”警察巴拉维诺说。他抓住她的手腕,就想要把她的拳头打开。她刚动了一下胳膊,蜷成了球一样的猫就从她怀里跳到空中,龇着牙,冲着他扑来。但警察已经明白一切都是场玩笑。
⑭巴拉维诺听见了口哨声,还有发动机的隆隆声:警队正在离开这建筑。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警察巴拉维诺在搜查过程中神经高度紧张,不放过任何一个普通的人和物,完全是出于一名警察的职业敏感和责任使命。
B. 随着猫出现,小说的情节由搜查武器变为追逐猫,这个变化暗示着在大楼中扫荡隐藏武器的行动不过是一场闹剧。
C. 全副武装的警察巴拉维诺被民众无视、嘲笑、捉弄,甚至被一只猫弄得狼狈不堪,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无能警察的批判。
D. 第④段从“爸爸”的神态和动作可以推断,他是一个蔑视警察、机智从容的革命者,这样的人在大楼里是处处可见的。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被搜查的民众全都心怀敌意且镇定自若,拿着搜查令的警察们却草木皆兵乱作一团,这种反差产生了特别的讽刺效果。
B. 巴拉维诺满心怀疑的武器不过是餐具、书籍等,阳台上晾着的衣物成了“囚禁”他的迷宫,臆想与现实形成颇具意味的对比。
C. 小说中的头盔富有象征意义,一个善良小伙戴上它后变成了奉命行事荒唐可笑的警察,暗示了人在特定场景下被异化的现象。
D. 故事发生在贫民区一栋大楼里,这是对社会局势“横截面”式的表现,这个特定的环境有利于作者延迟情节进展,形成波澜。
8. 请分析画线句子中巴拉维诺的心理。
(1)巴拉维诺早就想在那些床中间打开一条通道来安抚他了,但如果他是在给一座伪装的军火库放哨怎么办?
(2)他真想逃到天空中的朵朵云彩下,把他的手枪埋进地上挖出来的一个大洞里。
9. 本小说情节运行张弛有度,请以⑩—⑬段的内容为例,简要说明并分析其效果。
【答案】6. B 7. A
8. (1)面对孩子的哭闹,他既心烦又心疼,想安抚孩子让他停止哭闹;另一方面他充满害怕和怀疑,面对孩子都不敢放松警惕。
(2)巴拉维诺向往光明、自由的生活,不想再做一个带着枪、整天疑神疑鬼、精神紧张的警察。
9. 小说情节在紧张与松弛之间张弛有度地推行:①巴拉维诺在阳台上害怕迷路,害怕被囚禁,气氛一时紧张起来;找到突破口,看到警察同伴,心情缓和下来。②巴拉维诺刚放松地摘下头套,一个声音让情节走向紧张的高潮,转头发现不过是一个姑娘在念杂志,虚惊一场;③他听到“手枪”一词以为姑娘藏有手枪,又紧张怀疑起来,最后发现不过是一只猫,他才明白这不过是一场玩笑。
效果:①突出巴拉维诺极度紧张害怕的心理;②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③使主题更具有讽刺性。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先生讳复,宇明复,姓孙氏,晋州平阳人也。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
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
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
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文本二
张孝先曰:“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洙泗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风,游杨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介侍立执杖屦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余感古道而识于此。”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游杨:“游”指游酢,“杨”指杨时,均为北宋著名理学家。
10. 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涂好正确的选项。
枢密使韩琦言之A天子B选书吏C给纸笔D命其门人祖无择E就其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生年逾四十”的“逾”,指超过,越过,与“客逾庖而宴”“年逾花甲”的“逾”意思大致相同。
B. 学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又称教官、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
C. “少举进士不中”的“举”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的“举”意思相同。
D. 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复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进士,于是在泰山南面隐居,著书立说。
B. 孙复学问渊博。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
C. 孙复因孔直温狂妄不当的谋划而受到牵连,后因赵概等人上书才免于被贬。
D. 孙复治学严谨。他研究《春秋》,不迷于传注,不曲解经义,探得经之本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
(2)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
14. 文本二中张孝先对这篇文章作了评注,请简要概括评注的内容。
【答案】10. BCD 11. C 12. B
13. (1)给事孔道辅为人刚直严厉,不随便与人交往,听说先生的风范,前去拜见他。
(2)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一定要有老师,古代求学的人没有不是这样(需要向老师学习)的,而后世很少有践行(尊师风尚)的人。
14. ①称赞古代尊师重教的风尚;②高度评价石介对孙复执弟子礼的行为;③阐明尊师对宋代道学兴盛的影响。
参考译文:
孙先生年过四十,家贫没有娶妻。一个名叫李迪的丞相将要把他弟弟的女儿嫁给他。孔道辅给事为人正直,严肃而稳重,不随便赞同别人,听闻孙先生的美名,便前往拜见他。石介拿着拐杖和鞋子站在孙先生旁边服侍,孙先生坐着石介就在旁边站着,孙先生起来行礼石介就扶着他,等到孔道辅前去告辞也还是这样。山东的人平素都仰慕这两个人,从这里才见识并学习到作为弟子应尽的礼节,没有人不感叹这些事,而李丞相、孔道辅也因此被士大夫所称道。先生名复,字明复,姓孙,是晋国平阳人。少年时孙先生考科举未果,便隐居在泰山的南面,潜心研究《春秋》,编写《尊王发微》。山东有很多求学的人,其中尤其贤明并且学有所得的人叫石介。石介之下的人都以弟子的身份侍奉他。
这之后石介任学官,他在朝廷上说:“孙先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想做官但是没有找到途径。”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说孙先生的品德和学识应该为朝廷所用,于是朝廷便任命孙先生为校书郎和国子监直讲。先生曾经被召见到迩英阁讲说《诗经》,皇上将要任命他为侍讲,但是有嫉妒孙先生的人说他所讲的东西很多都和先儒不一样,于是就停止(没有任命)。
庆历七年,徐州人孔直温因为狂妄的谋划被抓捕治罪,在查抄他家的时候发现了落有孙先生姓名的诗,孙先生因此被贬监处州的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对皇上说:“孙先生的品行是世人的模范,学识是世人的老师,不应该将他流放在远处。”这样孙先生才被重新任命为国子监直讲。过了三年,在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孙先生因病在家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孙先生生官至殿中丞。
孙先生研究《春秋》,不被解释经籍的文字所迷惑,不发表异端邪说来改变经书的本意。他的言语简单质朴,对历史上的诸侯大夫的功过了然于心,并以之来考查时局的利弊,从而来推断政治的得失,他得到经书的本意比较多。当他还在生病的时候,枢密使韩琦把他生病的消息告诉给了皇上,皇上便委派书吏,送上纸笔,命令他的弟子祖无择到孙先生家。搜集文章十五篇,收录并收藏在秘阁中。
文本二
张孝先说:“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一定要有老师,古代求学的人没有不是这样(需要向老师学习)的,而后世很少有践行(尊师风尚)的人。孔子之后,程颢、程颐的理学盛行。二程的以风为题材作诗,游酢、杨时的程门立雪,都是执弟子之礼义,直到现在还让人景仰羡慕。我看孙明复在泰山隐居,石介以师之礼服侍之。宾客到了,石介在边上非常恭敬地拿着手杖、鞋子等服侍他。鲁人都感叹,说如今又见到了执弟子礼的行为。这在周、程没有兴起的时候,宋朝道学的繁盛一定是有先河的!我对古道有感悟,并在此记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再闰:阴历五年两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故称。洛水: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归去来兮”,直接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首句,贴切地表达了自己思归故里的愿望。
B. 序言和上片部分,词人介绍了自己将离开黄州和汝州,回到岷峨,与雪堂邻里和江东好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C. 临别之际,春秋社日的劝饮场面、黄州父老的情谊,都让词人恋恋不舍。
D. 这首词语言质朴,如娓娓叙谈,情致温厚,描写也真切细致,从中可见苏东坡的才情与性情。
16. 南宋周辉对东坡词有这样的评价:“居士词岂无去国流离之思,殊觉哀而不伤。”论者以为用来概括这首词的情感特征非常恰当,请结合本词内容予以阐述。
【答案】15. B 16. 去国流离的怅恨失意:①上片前五句,既写出了宦途失意、有家难归的怅恨,又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空老大的无限悲慨。②下片首句表达人生漂泊无定、来往如梭的悲叹。
哀而不伤:下片想象即将赴任之地洛水之畔汝州的生活,“闲”字透出作者的闲适自得;作者嘱托黄州父老照顾雪堂细柳、勤晒蓑衣待其重返故地,以幽默的拉家常化解离别的感伤。总之,情致温厚,乐观旷达,哀而不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妇女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喻于义 ②. 小人喻于利 ③. 谁家今夜扁舟子 ④. 何处相思明月楼 ⑤.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⑥.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黄沙漫天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妥善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 ① 、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 ② 、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 ③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B. 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C. 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 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 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 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 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答案】18. ①杀鸡取卵 ②顺应自然 ③如火如荼 19. D 20. 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 ① 。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 ② ,且是“重灾区”。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的人越来越多。
③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最后一段加波浪线“下”字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简要分析。
【答案】21. ①却是各种“手机病”
②眼科最令人担忧
③手机是把“双刃剑”
22. 借用“上网”造出“下网”一词;这里的引号起强调作用,将离开互联网的行为特意突出,引起读者注意,并说得形象可感。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考查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查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有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
——【印度】阿玛蒂亚·森(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材料三:当个人为孤立个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当个人融入群体后,其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湮没,个体思想就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
——【法国】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三则材料都涉及个体与外在信息的联系,指出信息对个体判断、认知与思想的复杂影响。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青年人该怎么做?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理性之光,破信息茧房
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光速闪现。面对繁芜纷杂的信息茧房,青年是模仿古人“兼而听之”,注重信息多样全面,还是学习今人“明而辨之”,倡导个性卓然独立?我深以为,无论何时,都需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处理和接受信息,如此方能从容应对信息爆炸所带来的诸多乱象。
一曰:高扬理性之帆,理性对待海量信息。
接纳多样的信息,是理性对待信息的前提。阿玛蒂亚·森曾提到:无数可怜人,长期生活在单一信息里,而且是一种完全被扭曲颠倒的信息。这是导致人们愚昧且自信的最大原因。这告诫我们生活中那些明明有所欠缺却盲目自大的人可能只停留在自身的信息舒适区,而不肯去接纳更多的信息,导致愚而不知的社会问题频发,其后果不言而喻。观近代中国历史,铁路、洋器,甚至今天看来用途广泛的照相机,都被当时许多国民视为洪水猛兽,谣言纷纷,人心惶惶。闭关锁国政策阻断外界信息通路,导致大清王朝从强盛走向没落。故曰人当先接受多样信息,才有理性认知的可能。
二曰:舞动理性之桨,在大众化的时代保持自身思想独立性,不随波逐流。
当个人融入群体,其个性会不会被群体湮没,其思想会不会迅速被群体思想取代?融个体于群体并不意味着要将个人的个性全然淹没于群体中。当听从成为习惯,盲从就将无法避免,这种心理若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许多真理与事实往往是独特个体依据自身对信息的判断所提出的。若盲从大众甚至权威专家的观点,今日我们何以能见袁隆平院士种下的株株水稻?若不加个性考量一味跟从大体,《端午奇妙夜》何以火热出圈?凡此种种,皆证明个体融入群体信息时应保持理性的眼光去判断,用个体的理性保持唤醒群体的清醒。
三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面对信息茧房,要亮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航行的方向。
与过往相比,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发展促使如今的信息不断呈爆炸式增长,但是我们也可能早已被关进信息茧房。网络信息的毛细血管,已经联通了世界的角角落落。每个人都不可能再置身世外。如果你不兼听,占有多元信息,你就永远走不出信息茧房;如果你不够清醒,不保持个体独立,你可能就沦为了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当信息茧房相互交错而又间隔纷呈时,要“兼听”四方涛声,“明辨”航行方向,亮出理性这把尚方宝剑,守护好我们航行的灵魂与方向!
兼听而不偏信,始终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我们才能成为思想的芦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铁岭市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