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B) Word版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B) Word版含解析01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B) Word版含解析02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B) Word版含解析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B)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B)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有删改)
    材料三: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 “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C. “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
    D. 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B.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 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 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也可能来四五个人甚至更多。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B.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C.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 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A
    3. C 4. ①本段采用的是“总一一分一一总”的论证结构行文,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②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③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④最后得出结论,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5. ①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家庭教化对现代社会的建设作用;②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③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错。由材料一第一段“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可知,颠倒了因果关系。
    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错。原文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
    D.“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错,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A.“说明他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错,强加因果。二者相似不能说明“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深刻”。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阐述了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性的现代意义,肯定了“修齐治平”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世界具有的积极作用。
    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这不能忘记。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意思是:总是考虑着不顾自己来赴国家的急难。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本段采用的是“总一一分一一总”的论证结构行文,由“‘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可知,首先提出“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的观点;
    ②由“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可知,然后阐述了中国的“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是民情的基础;
    ③由“这一……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可知,接着分析了“家”从古到今起到的作用,始终没有被动摇;
    ④由“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可知,最后得出结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肯定了“家”“国”同构性的积极意义,强调要重建“家”的传统价值观念,以达到家庭教化对现代社会的建设作用。
    ②由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说明了“家”在中国文明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对“家”的内涵和作用的理解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方法。
    ③由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可知,材料三则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家庭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向外渐次淡薄呈现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
    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出生在那儿。
    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蹚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在那儿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番莲。西番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唯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儿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扑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
    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那时刻,那孩子,那样的心情,惊奇和痴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儿去了?它们飘进了宇宙,是呀,飘去五十年了。但这是不是说,它们只不过飘离了此时此地,其实它们依然存在?
    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一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条小街,小街上空的鸽群,蜻蜓翅膀上的闪光和那个痴迷的孩子,还有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以光的速度继续跟随,那个孩子便永远都站在那条小街上,痴迷地眺望。要是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
    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呀,那才是写作啊。
    (节选自《我与地坛》)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五段,通过对“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的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及奶奶内心的热切。
    B. “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这话,让说“你就出生在那儿”的奶奶和母亲感到尴尬。
    C. 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有关“生病”与“写作”的内容在文中都有涉及。
    D. “一层黑皮包着骨头”语言生动,情真意切,既照应前面的“丑东西”,又流露出母亲的欣慰之情。
    7. 下列有关“另一种世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另一种世界”言外之意是指与白昼相对的夜晚世界,作者用委婉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另一种世界的盼望。
    B. “另一种世界”是指不受“时间”“习惯”“舆论”限制的自由世界,即用写作创造的新世界。
    C. “另一种世界”表达出“我”对人生的有限与无限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意蕴深厚,耐人品味。
    D. “另一种世界”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世界,它让“我”的心魂在黑夜出行,能脱离开残废的躯壳。
    8. 作者说“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这“最恰当的态度”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我与地坛(节选)》第五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本文第三段对四合院也有景物描写,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这“最恰当的态度”指对待玄妙、无中生有、神秘、无缘无故的生命应该顺其自然、从容坦然、积极豁达、自由达观。(意思对即可)
    9. ①相同。都是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内心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②《我与地坛(节选)》第五段以温馨的笔调描摹细微的生命搏动,表明废弃的园子因为有了它们而变得充满生机,并处处以其生机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这其实是对生命的感悟,蜂儿,蚂蚁,瓢虫,等等,都是作者标榜的美好。一切都如此灵动,丝丝生机跃然纸上。这也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背景下对生命,对生活,对一切的畅想,对一切的深思,真实地记录下了作者那片枯萎干涸的心田重新滋润和复苏的过程。 ③本文第三段描述的是作者回忆的生命之初看到的简单,但印象深刻景象,表现了一个初生的生命对世界萌生着欲望,表达了对生命的降临充满着欢欣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让说‘你就出生在那儿’的奶奶和母亲感到尴尬”说法错误,原文为“奶奶和母亲都说过:你就出生在那儿。其实是出生在离那儿不远的一家医院”,并没有说让奶奶和母亲感到尴尬,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词语能力。
    D.“‘另一种世界’是……它让‘我’的心魂在黑夜出行,能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说法错误,原文为“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可知并不是“另一世界”让“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而是“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进入“另一种世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结合第二段“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可知生命的开端是玄妙的,是无中生有的,是神秘的,所以对待生的态度应当顺其自然。
    结合第二段“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可知生命是无缘无故的,我们应从容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应当达观。
    结合倒数第三段“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可知作者已然参透人生、积极豁达,追求精神的自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我与地坛(节选)》第五段中“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像小雾一样,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希望。“蚂蚁摇头晃脑持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这对作者启发很大,今后他也要去做了。“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是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地活着,由此使作者感受到了小生灵们生命的顽强,时时、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作者看到了地坛的生机,唤起了生活的信心。
    本文第三段“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描述的是回忆的景,景物的特点是:简单,但印象深刻,“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表现了一个初生的生命对世界萌生着欲望,表达了对生命的降临充满着欢欣之情。
    所以,景物描写的作用相同。都是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内心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
    B. 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
    C. 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
    D. 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B. 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C. 第(三)则材料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D. 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14. 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
    14. ①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③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
    “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句式相同,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BD处;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与“当自求诸身耳”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二者之间断开,即F处。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名词,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动词,约束,制裁。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法律约束。
    C.正确。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D.正确。表转折,却;表修饰,地。句意: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我曾经整日地思索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错误,作者用谚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是引用论证,不是举例论证。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博学”,广泛地学习;“参省”,检查、省察;“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应为“乎己参省”;“知”,同“智”,见识。
    (2)“纵”,即使;“敦厉”,敦厚勉励;“为”,拥有;“自资”,养活自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②由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问者如攻坚木……不善问者反此”可知,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
    ③由原文“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可知,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于是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节选自《学记》)
    (三)
    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技艺之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没有比得上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是聪明,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月夜
    【唐】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之乱,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杜甫只身赶到灵武(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为平叛效力,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15. 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诗歌内容看,两首诗都属于思人怀乡诗,诗中充满了别离怀人的愁绪。
    B. 《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送给“同心人”以寄相思之情。
    C. 《月夜》中诗人杜甫深陷囵圄,望月思家,“怜”“忆”两字饱含浓浓深情。
    D. 作者“今夜”“独看”,与夫妻双方“何时”“双照”前后照应,泪眼怎干
    16. “思乡怀人”类诗歌常常采用“对写法”,即诗人落笔对方,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将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请据此赏析这两首诗。
    【答案】15. D 16. 《涉江采芙蓉》,全诗以女子的口吻抒写对远方之人的思念,“还顾望旧乡”是“对写法”,女子想象丈夫眺望远方,感叹归路漫漫,将相思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月夜》开头点出思念亲人这一主题。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和儿女,却写鄜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羁居长安的丈夫。首联写妻子望月思念自己,颔联通过“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衬托妻子的孤寂。颈联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诗人巧用对写法,把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作者‘今夜’‘独看’”表述错误。对月望乡,不只是作者,更是夫妻双方。作者望的是长安月,今夜的鄜州月,遥想妻子在看,是作者从对面落笔。因此,望月的是双方,而非“独看”。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意思是: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此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此处从对方入手,将相思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
    《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意思是: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丈夫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这一开头点出思念亲人这一主题。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颈联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诗人巧用对写法,把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成语“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寓意很特别,这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一致的。
    (2)中国古代诗人惯于用颜色修饰意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青色,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如《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都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颜色。
    (3)诗歌中常以“梦”字入诗,或写梦中事、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②.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③. 青青子衿 ④. 身登青云梯(青冥浩荡不见底/云青青兮欲雨/且放白鹿青崖间) ⑤. 人生如梦 ⑥. 一尊还酹江月(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衿”“冥”“兮”“酹”“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可谓______①______、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特的胎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将中华文化入“网”上“云”,实现在数字世界的永久留存、永续利用,已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文化数字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将文化素材导入虚拟世界,进而实现深度融合的过程。面对这个与传统文化样式 ② 的数字空间,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提取中华文化优秀的元素、符号,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优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中也得以发扬光大。
    现实中,文化数字化也为文化生活提供了全新场景。从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图书等当下新媒体的方兴未艾,到云演出、云观展等一个个新业态的 ③ 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存储、表达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扩大了产业规模。一言以蔽之,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数字基石”,更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虎添翼。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源远流长
    ②迥然不同
    ③层出不穷
    19. 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存储、利用、表达和传播,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提升了服务质量,扩大了产业规模。
    20. 画线句使用了比喻、排比或博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凸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以及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的精神价值,并助力当前中国文化的创新,表达上使用整句,富有韵律感,增强气势,突出情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顿号确定所填成语与“博大精深”并列,根据上文“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可谓”推测空处应该侧重历史悠久,故可填写“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第二空:依据“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和逻辑语言”推测空处强调与传统文化样式的差别大,故可填写“迥然不同”。“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第三空:空处内容应该与上文“方兴未艾”对应,强调新业态良好的发展态势,再结合后文“丰富了文化产品类型和服务质量,扩大了产业规模”推断说明新业态不断出现、兴起,故可填写“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二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利用、开发、存储”逻辑语序不当,应为“开发、存储、利用”。
    二是搭配不当,“丰富了……类型和服务质量”动宾不搭配,应为“丰富了……类型和提升了服务质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中华文明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特的胎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有一个本体“中华文明”,连用四个喻体“胎记”“根基”“纽带”“宝藏”来阐述中华文明的特点和价值,比喻词为“是”,属于暗喻,一个本体,三个以上喻体,又属于博喻,生动形象具体,四个整句形成铺排,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内容,凸显了“中华文明”对于当代的影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结构整齐对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表达酣畅,突出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控制血糖,很多人不吃晚饭,虽然效果不错,但因饥饿难耐,反而在临睡前吃下更多东西。其实,只要让身体维持每天12小时不摄入食品,就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此外,只要将晚饭时间提前,起到的效果与不吃晚饭的效果是一样的。
    为什么进食时间间隔长会有如此神奇效果?因为当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 ① ,细胞会把体内无用的、有害的物质吃掉,即细胞自噬,这不仅提高了细胞的体力,还去除了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基础。
    头天晚饭和第二天早餐之间,是身体启动细胞自噬的最佳时间,所以,晚饭早吃, ② ,空腹时间越长,控制血糖的效果越好。需要注意的是,在晚饭早吃、少吃的同时,要保证一天的营养,所以早饭要尽可能丰富。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 ①为了节能
    ②且要少吃 22. 第一段:晚饭提前可控制血糖。
    第二段:进食间隔长对身体有益。
    第三段:晚饭早吃有益健康。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上下文“当身体处于饥饿状态时”“细胞会把体内无用的、有害的物质吃掉,即细胞自噬”可知,细胞把体内无用的、有害的物质吃掉,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所以此处可以填写“为了节能”之类的内容。
    结合上下文“晚饭早吃”“空腹时间越长,控制血糖的效果越好”可知,此处是说晚饭还要少吃,所以此处可以填写“且要少吃”之类的内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讲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控制饮食来控制血糖,还可以通过控制晚饭时间来达到目的,因此可总结为“晚饭提前可控制血糖”。
    第二段主要讲进食时间间隔长,细胞就可以消耗体内的多余物质来控制血糖,对身体有好处,因此可总结为“进食间隔长对身体有益”。
    第三段讲晚饭早吃对身体的好处,因此可总结为“晚饭早吃有益健康”。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说:“我读了很多书,但是后来都忘记了,读书有什么意义呢?”
    老师道:“我们小时候吃过很多东西,但是长大后大部分都不记得了,吃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说:“吃过的东西早已经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骨和肉。”
    老师道:“当下,知道匡衡、祖逖的人太少,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懂他们的人就更少了!”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书香氤氲,且行且歌
    读书,是一种开始,它孕育着思想。读书人,除了拥有一个真实饱满的现实世界外,还拥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浩瀚的精神世界。人生漫漫,让书香氤氲,我们且行且歌。
    书香氤氲,且行且歌。我们要永远相信文字的力量,那是人生的一束光。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翻开《活着》,我们能看到福贵对生命的坚持。看着福贵在经受一连串打击后由疼痛变得清醒再到释然,然后唱着“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晃晃悠悠地向着夕阳走去。从《从前慢》中感受木心笔尖下的温热。“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科技不断刷新沟通方式的时代,人们内心深处仍寻找纸上的温度,用邮戳把惦念寄到远方,单是这个过程就足以感动我们。在钢铁森林,人们心中依然怀有最纯真的温存。我们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走入保尔柯察金的世界。他将他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我们不禁思考:在漫长人生中是否有一件事值得我为之披星戴月,倾注全部呢?找到心之所向,像保尔柯察金般坚毅不屈,让我们跋山涉水,不做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不虚度年华而要勇敢地奔赴理想。文字照亮了我们人生的一角,激励我们追逐美好。
    书香氤氲,且行且歌。我们要用生活所感去读书,要学思并重。
    鲁迅先生说:“倘只看书,便成书橱。”不要为读书而读书,那样可能读完一无所获。其实你看过的文字,汲取的思想都构成了那个辽阔无边的精神世界,铸就了你自己。可能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器声音,未见过太多的人与事,未有过滚烫人生,但通过阅读思考书中所得的情感与智慧,凭自身阅读构建起的精神总能让我无畏地奔向前方的未知之境,用读书所获来抵抗世间种种磨难,无论顺境逆境,所行皆化为坦途,活在这珍贵的人间,能看到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这本身就是种幸福。通过阅读思考,我永远对生活有期待、有热望,这便是读书的意义。
    在俗世中寻到一个诗意的世界,让书籍成为穿透风雪的一束光,光会驱散黑暗,而我们就跟着光。山河平静辽阔,岁月书香氤氲,让我们且行且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师生关于读书的一组对话,阐述了“读书”(即“阅读”)的意义。在这组对话里,命题者看似没有直接指明“阅读”的实质,而是通过如下类比推理过程:人吃很多食物——记不起吃过什么——一部分成长为骨肉。人读了很多书——大部分被忘记——至少有部分积淀成为情感、思想、精神——影响着我们情感、思想、精神、文化等的改变——最终成为我们身上流淌出来的文化血脉。很显然,“读书”(“阅读”)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死死记住多少内容,而在于这些内容有多少成为我们情感、思想、精神、文化的养分,对我们的情感、思想、精神、文化起着渐进的推动、促进、发展的作用。正如曾国藩说的“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为读书则可以变换骨相”和三毛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
    写作时,可以首先论述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可以从立志报国、科技强国等角度,阐述只有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少年立志“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更多更强的建设力量。但不管如何,重点都在于说清楚读书对于人的内在成长以及国家的高质量发展上的深层意义。当然,对读书的意义的思考也可以针对当下一些“功利性阅读”展开批判,说明真正的阅读应该是怎样的,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更为完善:如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对于生活真正的品味与思考,唯有如此,读书才能深入心灵,滋养灵魂。
    立意:
    1.读书是个人成才的绝佳途径。
    2.要读书,更要会读书。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读书折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与发展潜力。
    相关试卷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B)(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B)(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