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
    • 原卷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第2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 放射性心脏损伤是由电离辐射诱导的大量心肌细胞凋亡产生的心脏疾病。研究表明,circRNA可以通过miRNA调控P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凋亡,调控机制如题图。miRNA是细胞内一种单链小分子RNA,可与mRNA靶向结合并使其降解。circRNA是细胞内一种闭合环状RNA,可靶向结合miRNA,使其不能与mRNA结合,从而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电离辐射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B. 前体mRNA被剪切成的circRNA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 circRNA和mRNA通过对miRNA的竞争性结合调节P基因表达
    D. 减少细胞内miRNA含量或增大细胞内circRNA含量可抑制细胞凋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题图可知,miRNA能与mRNA结合,使其降解,降低mRNA的翻译水平。当miRNA与circRNA结合时,就不能与mRNA结合,从而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
    【详解】A、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A正确;
    B、前体mRNA被剪切成的circRNA是环状RNA,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B错误;
    C、据图示可知circRNA和mRNA通过对miRNA的竞争性结合调节P基因表达,C正确;
    D、P蛋白抑制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内miRNA含量或增大细胞内circRNA含量可促进P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2. 高等植物的花粉是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它可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一个营养细胞和一个生殖细胞,生殖细胞可继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精子。题图是某二倍体高等植物花粉母细胞经分裂形成精子和营养细胞过程中相关物质的变化曲线,下列各项中能用该曲线表示的是( )

    A. 染色体数目在生殖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的变化
    B. 同源染色体对数在花粉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的变化
    C. 染色体组数在花粉母细胞形成花粉过程中的变化
    D. DNA分子数目在花粉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高等植物的花粉是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它可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一个营养细胞和一个生殖细胞,生殖细胞可继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两个精子。花粉母细胞形成花粉的过程是减数分裂,该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在减数分裂I结束时会减半,减数分裂Ⅱ后期恢复,减数分裂Ⅱ结束时再次减半。
    【详解】A、生殖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是有丝分裂,该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先不变,分裂后期因着丝粒的分裂而加倍,分裂结束时再次减半,A正确;
    B、花粉中已经不含同源染色体,其形成生殖细胞过程是有丝分裂,这个过程中均无同源染色体,B错误;
    C、花粉母细胞形成花粉的过程是减数分裂,该过程中染色体组数在减数分裂I结束时会减半,减数分裂II后期恢复,减数分裂II结束时再次减半,C错误;
    D、DNA有核DNA和细胞质DNA,且DNA分子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增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3. 褪黑素(MEL)是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和分泌的一种激素。MEL在体内可被代谢为AMK,药物N可抑制该代谢过程。为探究MEL对长时记忆的确切影响和机理,科研人员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①每组实验前检测一次鉴别指数(表征长时记忆强度的数据,用DI表示,DI值越大,长时记忆能力越强);②给甲组注射1mL溶解在溶剂Q中的MEL,乙组注射1mL溶解在溶剂Q中的AMK,丙组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检测第二次鉴别指数;③接着给每组小鼠注射等量溶解于Q溶剂中的药物N,一段时间后检测第三次鉴别指数,结果如题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MEL在小鼠体内可代谢为AMK,乙组甲组丙组AMK能增强小鼠的长时记忆
    B. 注射药物N后,甲组小鼠MEL代谢速率加快,长时记忆强度降低
    C. 注射药物N后,乙组小鼠内源性MEL减少,长时记忆强度略有下降
    D. 为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应在步骤②中给丙组小鼠注射1mL生理盐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系。
    【详解】A、由题意可知,MEL在小鼠体内可代谢为AMK,AMK能增强小鼠的长时记忆,A正确;
    B、注射药物N后甲组小鼠长时记忆强度降低,原因是MEL不能代谢为AMK,进而产生作用,B错误;
    C、注射药物N后乙组小鼠长时记忆强度略有下降,原因是其抑制了小鼠内源性MEL代谢为AMK的过程,小鼠产生的MEL并未减少,C错误;
    D、为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应在步骤②中给丙组小鼠注射1ml溶剂Q,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D错误。
    故选A。
    4. 发作性睡病表现为白日嗜睡,晚上失眠。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人脑部下视丘细胞产生的食欲素显著减少密切相关。人感染甲型HIN1流感病毒后,机体产生的抗体除抑制病毒的增殖和扩散外,还会加速患者下视丘细胞凋亡,从而引起发作性睡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1N1可与B细胞直接接触,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个信号
    B. 细胞毒性T细胞将靶细胞裂解后,暴露的H1N1可被巨噬细胞直接吞噬
    C. 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都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
    D. 免疫防御功能过弱,抗体会加速下视丘细胞凋亡引发发作性睡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即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而传递的第二信号。细胞免疫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宿主细胞(靶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变化,保证针对某种病原体的特异性。一般认为,辅助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详解】A、部分侵入机体的H1N1可与B细胞直接接触,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A正确;
    B、细胞毒性T细胞将含H1N1的靶细胞裂解后,暴露的病毒可与抗体结合或被巨噬细胞等其他免疫细胞直接吞噬,B正确;
    C、与H1N1作战时,B细胞的活化需要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作为第二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C正确;
    D、患者免疫自稳功能异常,H1N1抗体才会将正常的下视丘细胞当成异物,加速其凋亡,进而引发发作性睡病,D错误。
    故选D。
    5. 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题图1)。河豚毒素(TTX)是一种Na+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TTX处理前,适宜电刺激均会引起突触前和突触后微电计发生一次偏转
    B. TTX处理前,适宜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从突触前神经元传导到突触后神经元
    C. TTX作用于Na+通道,导致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
    D. 图示研究结果表明该突触前神经元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属于兴奋性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刺激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若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该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打开离子通道,钠离子大量内流,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
    【详解】A、TTX处理前,适宜电刺激均会引起突触前和突触后微电计发生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再到静息电位的变化,微电计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A正确;
    B、TTX处理前,适宜电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到达突触前膜,转化为化学信号,到突触后膜处再由化学信号转化成电信号,B错误;
    C、动作电位由Na+内流形成,TTX处理后动作电位峰值下降,因此TTX作用于Na+通道,导致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C正确;
    D、兴奋性递质打开Na+通道,产生动作电位,表明突触前神经元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属于兴奋性递质,D正确。
    故选B。
    6. 某昆虫翅色的绿色(G)对褐色(g)为显性。现有甲乙两个大小(数量)相同的昆虫种群,其个体的基因型频率如题图所示。现将两个种群混合组成一个新的种群丙,让其中所有雌雄个体自由交配,产生F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F1中G基因的频率与甲乙种群混合而成的丙种群不同
    B. 丙种群中个体间相互作用发生协同进化
    C. 丙种群中绿色个体基因型的频率为67.5%
    D. 丙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拥有的G和g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图可知:甲乙种群混合而成的丙种群中G基因的频率为45%,g基因的频率为55%,丙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F1代G和g基因的频率不变。
    2、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的基因库
    【详解】A、甲乙种群混合而成的丙种群中G基因的频率为45%,g基因的频率为55%,丙种群自由交配得到F1,F1代G和g基因的频率不变,A错误;
    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的生物和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B错误;
    C、丙种群由大小相同的甲乙种群混合而来,绿色个体包括GG和Gg,基因型(GG+Gg)的频率为67.5%,C正确;
    D、种群中的全部个体所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的基因库,而非全部个体拥有的全部G和g,D错误。
    故选C。
    7.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玉米害虫,具有极强的远距离迁飞能力。有研究人员在广东省多个地区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地贪夜蛾卵的密度
    B. 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变化无地区差异
    C. 2020年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普遍高于2021年
    D. 草地贪夜蛾虫害的发生与作物布局、人工管理等因素关系不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因新的环境中没有制约它的生物,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详解】A、草地贪夜蛾卵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
    B、由图可知,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变化有地区差异,B错误;
    C、由图可知,2020年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普遍高于2021年,C正确;
    D、草地贪夜蛾虫害的发生与作物布局、人工管理等因素有关,都会一定程度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故选C。
    8. 油菜素内酯(BR)被称为第六类植物激素,能促进芽、叶细胞分裂,促进种子萌发等。盐胁迫会抑制玉米种子的萌发。科学家研究了不同浓度BR对盐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6组是在相同条件的盐胁迫下进行的实验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1组玉米种子不进行盐胁迫和BR处理
    B. 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BR与脱落酸的作用相抗衡
    C. 高浓度的BR会加重盐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D. 盐胁迫下促进种子萌发的最适BR浓度位于0.025~0.100mml·L-1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本题中油菜素内酯的浓度和盐胁迫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发芽率;油菜素内脂浓度为0时对应的组别,也就是1和2都为对照组。
    【详解】A、由题可知: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那么第一组就在蒸馏水中培养,不进行盐胁迫和BR处理,A正确;
    B、脱落酸能抑制发芽,与油菜素内酯作用相抗衡,B正确;
    C、由图可知,低浓度BR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提高,第五组后,高浓度BR处理下,种子发芽率依然比第二组更高,说明高浓度BR依然是可以缓解盐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C错误;
    D、由图可知,在0.050mml·L-1浓度下的BR对种子萌发促进作用最明显,那么最适浓度应该在此浓度的两侧那么应该位于0.025~0.100mml·L-1之间,D正确。
    故选C。
    9. 研究者以拟南芥根段作为组织培养材料,探讨了激素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生芽的机制。在愈伤组织生芽过程中,细胞分裂素(CK)通过A基因和W基因起作用。为探讨A基因与W基因的关系,用转基因方法在突变体a(A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中过量表达W基因,获得材料甲。将材料甲、突变体a和野生型三组愈伤组织在CK与生长素比例高(高CK)的培养基中培养,三组愈伤组织分化出芽的比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B. A基因表达产物可能调控W基因表达
    C. A基因表达产物是诱导出芽的必要条件
    D.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分化、侧技发育、叶绿素合成。
    【详解】A、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A错误;
    B、野生型A基因正常,突变体a的A基因功能缺失,根据图可知高CK诱导8d后野生型愈伤组织分化生芽的比例开始增加,突变体a愈伤组织分化生芽的比例为0,材料甲A基因功能缺失但W基因过量表达,愈伤组织也可以分化为芽,据此推测A基因表达产物可能调控W基因表达,B正确;
    C、材料甲A基因功能缺失,愈伤组织仍可以分化为芽,因此A基因表达产物不是诱导出芽的必要条件,C错误;
    D、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由形态学下端运往形态学上端,D错误。
    故选B。
    10. 家兔的减压反射对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该反射弧中连接减压神经中枢的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某同学对已麻醉的家兔进行手术,并用电流刺激神经中枢后测定其血压变化,以区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手术处理和结果如表。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注:“+”表示该神经完好,“—”表示剪断该神经。
    A. 手术离体部位要用蒸馏水浸润以维持反射弧活性
    B. 减压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
    C. 该实验证明减压反射中减压神经是传出神经
    D. 减压反射可以缓解血压突然升高带来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手术离体部位要用生理盐水浸润以维持反射弧活性,A错误;
    B、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中对已麻醉的家兔进行手术,并用电流刺激神经中枢后测定其血压变化,该过程中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B错误;
    C、分析表格可知,用电流刺激神经中枢后,迷走神经完好时血压下降,而减压神经完好时血压不变,据此推测,减压反射中迷走神经是传出神经,C错误;
    D、对已麻醉的家兔进行手术,并用电流刺激神经中枢后测定其血压变化,结果显示迷走神经完好时血压可以下降,说明减压反射可以缓解血压突然升高带来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11. 植物在自然生长发育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农业生产中,人们往往会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控制植物生长状况,以满足生产需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些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的高温诱导才能开花,是春化作用的结果
    B. 机械化采收棉花之前,在叶片上喷洒脱落酸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减少收获棉花中的杂质
    C. 番茄植株生长早期,为枝条顶端喷洒低浓度的2,4—D,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发生
    D. 为有效调节植物的生长,可以在肥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由基因表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对于多细胞植物体来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和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详解】A、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如冬小麦)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A错误;
    B、脱落酸具有促进叶片脱落的作用,故机械化采收前喷洒脱落酸可促进叶片脱落,减少收获棉花中的杂质,B正确;
    C、2,4—D为生长素类似物,喷洒低浓度2,4—D并不能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因此不能抑制顶端优势,增加侧芽数,C错误;
    D、在农业生产上,为防止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肥料成分相互作用,降低药效或者增加毒害,我国规定禁止在化肥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D错误。
    故选B。
    12. 如图为生物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一个池塘内两个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种群为“S”形增长,在t3时达到环境容纳量
    B. A种群在t4时,数量多于B种群
    C. 在t2-t5的变化过程中,t5时B种群数量达到最小,t5之后生存条件得到改善,数量逐渐增多
    D. 影响两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
    【答案】C
    【解析】
    【分析】λ=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1时,种群数量增长,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λ1时,种群数量减少。种群的增长形式有"J"形增长和“S”形增长。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种群“S”形增长是指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题图显示,A种群在t3前λ1,种群数量一直下降,并非“S”形增长,A错误;
    B、t4时,A种群的λ=1,种群数量在经过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B种群的λ

    相关试卷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益阳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益阳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湖南省益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