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五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1讲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试卷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十一单元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28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试卷 0 次下载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展开1.[2021湖南]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B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大臣们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是刘恒本人仁孝以及太后家薄氏谨良,这说明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项。刘恒不是嫡长子,排除A项;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不是主要标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预防外戚干政,而非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排除D项。
2.[2021湖南,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从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具有一定行政权力、诸侯王国地位在郡之上、王国官制仿照中央等方面简析即可。第(2)问,从汉景帝和汉武帝采用的措施重点和手段等角度进行比较即可。
答案 (1)郡国并行,王国地位在郡之上;王国封地可以跨郡;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命权;王国官制仿照中央。(6分)
(2)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武帝重在拆分王国封地。(4分)
命题点2 汉武帝的施政措施
3.[2022天津]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D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解析 由“‘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实现了经济上的开源,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由“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所过赏赐……钱金以巨万计’”可知,汉武帝对外用兵、巡游赏赐花费巨大,即汉武帝没有注重节流,D项正确。
4.[2020山东]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B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解析 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中期,中央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限制私营商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商人活动步入低谷,故B项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开通丝路贸易与山东东部地区商人活动步入低谷无直接联系,排除A、C两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对商业发展虽有所影响,但不是山东东部地区商人活动步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
5.[2021北京,6分](节选)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与汉代两个时期明堂的名称、形态布局等角度进行比较。第二小问结合汉代新儒学的内容和特点等知识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 (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②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6分)
命题点3 东汉的衰亡
6.[2021辽宁]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B )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
解析 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注重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意在强调门第,追求政治上的垄断,以维护自身的政治利益,B项正确。
命题点4 两汉的史学
7.[2023辽宁]《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D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解析 据材料“今有学者认为……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考古资料对探求历史真实有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考古资料的重要性,而非强调《史记》的真实性和文学性,故A项排除;文献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当代学者阐释,故B项排除;“必须”一词表述绝对,故C项排除。
8.[2021江苏]《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B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埋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材料中“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体现了口述资料;“吾如淮阴”“余视其母冢”体现了实地探访。由此可知,B项正确。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6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讲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汉的建立,汉初的统治,东汉衰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