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7.短文两篇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7.短文两篇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1
    17.短文两篇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2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7.短文两篇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17.短文两篇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题,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基础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
    3.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爱慕之情。
    4.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倒拔垂扬柳”……武松的人物形象在一个个的事件中丰满起来;《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之一;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B.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是杰出的短篇戏剧巨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叙述视角耐人寻味,契诃夫的《变色龙》表现出鲜明的讽刺效果。
    C.“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如《爱莲说》《马说》等。
    D.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社交用语,如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说“恭候”,请人帮忙用“劳驾”,赞人见解说“高见”,中途先走用“失陪”。我国古代有多重纪年法,“壬戌秋日”属于“年号经年法”。
    5.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北京申奥成功后,全国人民沸腾了,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地走上街头举行庆祝活动。
    B.黄山的青松怪石。千姿百态,巧夺天工。
    C.本文的描写十分精彩,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德馨(xīn) 鸿儒(hóng) 陋室铭(míng)
    B.案牍(dú) 甚蕃(fān) 濯清涟(zhuó)
    C.亵玩(xiè) 不蔓(wàn) 调素琴(tiá)
    D.隐逸(yì) 淤泥(yū) 鲜有闻(xiān)
    7.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篆书B.隶书C.楷书D.行书
    (2)请将表明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
    (3)关于“何陋之有”中“之”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充当代词,译作“它”B.相当于助词“的”
    C.宾语前置标志D.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陋室铭》在写法上的特点是把心中所想托于所写之物,这种写法叫 ,而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们喜爱的一种表现所思所想的方法,比如本学期所学的宗璞的《 》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⑤,漆之所藏者黑⑥,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②赐:端木赐,字子贡。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鲍鱼,咸鱼;肆,店铺。⑤丹之所藏者赤: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⑥漆:墨漆。
    8.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9.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乙文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指贤士居所。甲文中除了“陋室”外还出现了两个“芝兰之室”,是哪两个?
    11.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乙文中“丹之所藏者赤”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话题。你怎样看待这些交友方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爱莲花》作者 , (朝代)理学家。
    13.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与“友人惭,下车引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康肃笑而遣之B.水陆草木之花
    C.花之隐逸者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宜乎众矣( )
    (2)濯清涟而不妖( )
    (3)不蔓不枝( )
    (4)香远益清( )
    16.翻译下面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7.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借赞美莲花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作文
    18.假设你有一间书房,请你给自己的这间书房命名,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命名的理由。(12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C
    6.A
    7.(1)D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C
    (4) 托物言志 《紫藤萝瀑布》
    8.(1)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2)使……劳累。 9.(1)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示例:这些交友的方式可取,我们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12. 北宋(宋朝) 周敦颐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A 15. 应该 水波 横生枝蔓(长枝蔓),名词用作动词 远播 16.(1)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对于菊花的喜爱,(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7.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18.示例:有不为斋。理由:“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名,里面寄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应该专注于某项事业,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不能什么都涉足。所以我想向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专注学业,长大之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相关学案

    11.老王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11.老王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题,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邓稼先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1.邓稼先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6.最苦与最乐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这是一份16.最苦与最乐寒假预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基础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