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展开地理测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让市民、游客能在一地金黄里感受如诗如画的落叶韵味成为近年不少城市的选择,上海、南京、西安、大连等都先后加入“落叶不扫”行列。对非主干道的落叶定期清理,堆积到路两旁,形成景观道,并暂停对景区公园内草坪、园路、广场、木平台上的落叶清扫。环卫工人白天以拾捡生活垃圾为主,夜间人流量稀少的时段进行路面积尘吸扫冲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材料中落叶形成的首要因素是( )
A. 光照B. 降水C. 气温D. 风力
2. 一年中,下列城市实施“落叶不扫”措施最晚的是( )
A. 大连B. 西安C. 南京D. 杭州
3. 下列天气状况下,可延长清扫落叶时间间隔的是( )
A. 晴天B. 阴雨C. 霜冻D. 狂风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1.影响植物落叶的因素很多,如水分、养分、生长环境、土壤条件等达不到植物生长环境需求,植物多会落叶,但材料中是秋季落叶,主要受气温影响,天气变冷,树根的作用减弱,从地下吸收的水分、养分减少,就产生了落叶,C正确;光照、降水、风力的影响更小,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落叶不扫”主要是因为秋季黄叶、红叶形成景观道,落叶主要受温度的影响,纬度越低,秋季降温越晚,落叶越晚,南京和杭州均在南方且纬度相当,杭州距海更近,秋季受海洋影响降温更慢,D正确,C错误;大连、西安在北方,落叶更早,AB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天气晴好时,景区主干道的落叶,延长清扫时间间隔,增加景观效果,A正确;但若遇到雨天、霜冻、大风及其他影响保洁或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落叶仍将被及时清扫,BC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自北向南先后入秋,秋天的红叶是落叶林树叶凋落前的自然现象,一般发生在晚秋时节,每年从十月下旬开始可以观赏红叶,最先是在华北北部、山西、陕西以及到四川一带欣赏红叶,十一月上旬红叶欣赏范围扩展到华北大部分地区及四川南部地区,到了十二月上旬,观赏红叶的地区扩展到长江流域。
高山林线交错带是山地森林与高山灌丛草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树木和低矮树木组成,下边界为林线,是封闭森林的上限。博格达山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东段,山麓干旱,年均温2.5℃,其林线交错带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林线、树线分布高度与7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下图为博格达山针叶林和灌丛草甸在不同海拔的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博格达山树线的海拔高度最接近( )
A. 2200米B. 2800米C. 3000米D. 3200米
5. 博格达山林线、树线分布高度与7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是因为7月均温升高能( )
A. 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B. 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
C. 增加太阳辐射的强度D. 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
6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全球变暖会使博格达山灌丛草甸( )
A. 下界上升B. 上界下降C. 宽度变宽D. 宽度变窄
【答案】4. C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据材料高山林线交错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树木和低矮树木组成”,据图可以判断博格达山树线的海拔高度最接近3000米,C选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7月均温与博格达山林线与树线的分布高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原因是7月的温度超过了植物适宜生长的最佳温度阈值,持续的高温一方面加剧了水分的蒸发,降低了土壤水分的含量,另一方面增强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使得水分的消耗过大,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A选项符合题意,BCD说法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新疆天山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森林需要在一定热量条件下的湿润环境中发育,故在干旱地区水分的多少是森林发育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全球变暖,博格达山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水分条件将变差,难以支撑树木的生长,林线和树线分布高度会下降,灌丛草甸会下移,草甸下界将下降,而山的上部冰川会消融、温度会升高,原来的高山荒漠带可能适宜草类生长,故草甸上界将上升,所以,灌丛草甸的宽度会增大,C选项说法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在干旱地区水分的多少是森林发育的决定性因素。
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某湖泊区水文地质剖面图。图中地下热水向上溢出时,形成鼓丘状的沙漠地下水,以下降泉的形式补给丘间洼地的湖泊;水蒸气继续向上运移,遇到温度较低的沙层而凝结,形成湿砂层。湖泊附近沙丘地区出现了钙华(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其厚度大小与承压水涌水量和涌水时间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加热地下水的热源是( )
A. 太阳辐射B. 花岗岩层C. 岩层挤压D. 大气辐射
8. 钙华和钙质胶结层多见于古沙丘中,形成后其首要作用是( )
A. 固定沙丘B. 减轻风蚀C. 抑制水分蒸发D. 控制水流方向
9 图中湖泊( )
A. 面积大小受当地降水影响B. 由于纬度较高结冰期较长
C. 水位受承压水涌水量影响D. 均为含盐量较高的咸水湖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7题详解】
地下水在通过图中弧形构造断裂向上越流(水头高的含水层中的水通过弱透水层向水头低的含水层中排泄的现象)过程中被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层加热,形成的地下热水沿断层溢出地表汇聚成湖泊,因此加热的热源是花岗岩层,B正确,太阳辐射、大气辐射无法加热地下水,AD错误;岩层挤压产生的热量有限,难以加热,C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根据材料,钙华和钙质胶结层与承压水上涌水量相关,多见于古沙丘中,形成后能固定沙丘,虽然之后也可以减轻风蚀,但不断被湿砂层覆盖,沙丘不断增高,同时据图可知不能抑制水分蒸发和控制水流方向,所以形成后其首要作用是固定沙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据图文材料,图中湖泊主要是承压水补给,与当地降水关系不大(当地降水量极少),A错误;当深部承压水涌水量增加(减少)时,湖泊面积增大(减小)、水位升高(下降),水温会有一定的变化,C正确;同时绝大部分湖泊都是含盐量极高的咸水湖,仅有极少数湖泊是淡水湖,由于地下热水影响湖泊终年不结冰,BD错误。故选C。
【点睛】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温7~8℃,沙面温度达70~80℃。年均风速4米/秒,八级大风日为30天左右。巴丹吉林沙漠有五奇,沙峰、鸣沙、湖泊、奇泉、古庙,其中当以奇泉最令人匪夷所思。
太阳总辐射量等于直接辐射量和散射辐射量之和,直散比是指直射光与散射光各占太阳总辐射量的百分比,直散比受太阳高度角、空气质量和阴雨天比例等因素影响。为获取最大的太阳辐射量,我国固定式光伏电站在设计和建设时,要将光伏板以最佳倾角进行安装,需充分考虑纬度和直散比等因素。下图为北京站和格尔木站光伏板最佳倾角的年际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某日晴天,北京站正午时光伏板的最佳倾角为50°,则该日格尔木站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A. 40°B. 43.6°C. 46.4°D. 56.4°
11. 与格尔木站相比,北京站光伏板最佳倾角年际变化曲线起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处首都,交通运输条件好B.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总量大
C. 地形平坦,人类活动影响大D. 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
12. 太阳辐射直散比对光伏板最佳倾角的影响是( )
A. 直射比增大,最佳倾角变大B. 散射比增大,最佳倾角变大
C. 直散比变化不影响最佳倾角D. 直散比改变了太阳辐射总量
【答案】10. B 11. D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为获取最大的太阳辐射量,光伏板以最佳倾角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应为互余关系。据材料,该日为晴天,直射光比例大,根据北京站(40°N)正午时光伏板的最佳倾角为50°,故该日的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0°,依据正午太阳高度(40°)=90°-(40°N+直射点纬度),可计算出该日太阳直射10°S。则格尔木站的正午太阳高度=90°-(36.4°+10°)=43.6°,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从时间维度分析,影响最佳倾角的因素也应该具有时间变化特征,因此纬度位置、地形等因素与题目要求不符,BC错误;虽然首都的交通条件好,但是光伏板的最佳倾角与交通条件无关,A错误;北京属于季风气候,降水的年际变化大,由气象因素决定的最佳倾角的变化也大,相应地,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属于高原气候,气象条件总体稳定,年际变化较小,D正确。所以选D。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直散比是衡量太阳辐射方向性的指标,直射比代表太阳辐射方向的单一性部分,散射比代表太阳辐射方向的多向性部分。我国地处北半球,大部分国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由南向北减弱。当散射比增大时,光伏板应朝南适当增大角度,才能确保获得最多的太阳辐射总量,故选项B正确。直射比增大,说明太阳辐射的方向性更加单一,是调节最佳倾角的简单依据,A错误;另外,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较低纬度地区,直射比越大,最佳倾角会越小,C错误。直散比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性,不是总量,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辐射主要分为3种类型:直射辐射、散射辐射和反射辐射。其中,直射辐射指的是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的辐射;散射辐射指的是太阳光经过大气中的杂质散射后到达地面的辐射;反射辐射指的是地面反射的太阳光辐射。因此,光伏散射比和直射比是对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和散射部分的描述。
山东半岛东北部城市烟台(37.52°N,121.39°E),受大尺度大气环流的影响,其海陆风以夏季出现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同时也有“南风吹日落”的说法,就是指日落后风力逐渐加大。下图为烟台1985—1987年4月沿海风向频率统计图,下图示时间某时段的连续3天,每到下午2点以后,靠近海边居住的市民都会觉得雾越来越大了,越是靠近海边雾越浓,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烟台海陆风冬季最少,是因为冬季( )
A. 海陆热力差异小B. 沿海暖流增温强C. 冷空气活动频繁D. 日昼夜温差更大
14. “南风吹日落”日,风力最大时段是( )
A. 日出前后B. 正午时分C. 黄昏时刻D. 午夜前后
15. 材料中雾的大小取决于( )
A. 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的温差B. 供暖排放的烟尘悬浮物总量
C. 锋面附近冷、暖空气的温差D. 冷空气与温暖水面间的温差
【答案】13. C 14. D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烟台海陆风以夏季出现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这与夏季气压场较弱,气压梯度力不明显,海陆风得以体现有关,而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系统风(背景风)占主导地位,海陆风被掩盖,因此冬季时海陆风不明显,C正确;海陆热力差异小,主要影响强弱,不会影响次数,A错误;暖流增强会使陆风增多,B错误;昼夜温差大小对海陆风次数影响小,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当海陆风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风向一致时,系统风力加大。烟台沿海有“南风吹日落”的说法,指的就是系统风为偏南风时,日落后陆风(南风或西南风)风力逐渐加大,午夜达最大,第二天早晨逐渐减弱。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雾发生的时间多在午后,且持续时间长,结合发生地烟台可知其雾为平流雾,是暖湿气流移动到较冷的陆地或水面时,因下部冷却而形成。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午后温度最高后海陆开始降温,从海上吹过来的暖湿空气作用在南部逐渐变冷的地表上,就形成了大面积的大雾,然后被偏北风吹上了岸,A正确,D错误;平流雾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二是要有适当的风向和风速(但太大的风会吹散雾)。材料中雾与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和空气污染均无关,BC错误。故选A。
【点睛】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雾和云的不同在于,云生成于大气的高层,而雾接近地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拉伯平原为石灰岩平原,气候干燥,植物贫乏,人口稀少,平原和海滨多石灰岩洞穴。世界上最大的断崖沿大澳大利亚湾延伸2000多千米,沿岸垂直高差达100米。“纳拉伯”在当地语言中是“没有树”的意思,平原上只有矮小的灌木。下图示意纳拉伯平原位置。
(1)简述图中海滨大断崖的形成。
(2)指出纳拉伯平原“没有树”的原因。
【答案】(1)形成:该处海岸为石灰岩海岸,海浪不断地侵蚀岩石海岸,加上盐楔作用、生物风化(潮间带的植物和动物钻入岩石并逐渐把它们打碎),岩石海岸被破坏;海浪不断下切,使岩体变得不稳定,在节理处断裂崩塌;在悬崖处形成海蚀平台和海蚀崖,海浪不断地侵蚀岩石海岸,使悬崖逐渐向内陆迁移。
(2)原因:气候相对比较干燥,树木难以存活;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不利于树木扎根;多石灰岩洞穴,地表水易下渗,地表缺水,树木难以生长;接近南半球西风带,加之靠近海滨地区,风力较大,不利于树木生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纳拉伯平原为背景,涉及海滨大断崖的形成、纳拉伯平原“没有树”的原因,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于该处海岸的岩石是石灰岩,容易被海水侵蚀,海浪不断地侵蚀岩石,加上盐楔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使岩石发生破碎,岩石被破坏;海浪继续向下侵蚀,上部的岩石得不到支撑,在节理处断裂崩塌;崩塌形成悬崖,在悬崖处形成海蚀平台和海蚀崖,海浪不断地侵蚀岩石海岸,使悬崖逐渐向内陆迁移。
【小问2详解】
由材料“纳拉伯平原为石灰岩平原,气候干燥,植物贫乏,人口稀少,平原和海滨多石灰岩洞穴”可知,气候干旱,树木难以存活;石灰岩广布,土层浅薄,不利于树木扎根;石灰岩多裂缝,水易下渗,地表水缺乏,树木难以生长;由图的纬度可知,该地的冬季受西风带的控制,且为海滨地区,风力较大,不利于树木生长。故“没有树”。
【点睛】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约在1亿多年前东非地壳运动时,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发生多次断裂而分离,岛的西部下沉,在海峡两侧出现较多的正断层,海峡中部由海岭、海盆、台地等组成,形成了巨大的地堑海峡—莫桑比克海峡(下图)。该地海水表面年平均温度在20℃以上,炎热多雨,夏季时有因气流交汇而产生的飓风。受多种因素影响,图中风海流甲流速会发生变化,风海流乙成为季节性的沿岸流。
(1)简述莫桑比克海峡海底的地形特征。
(2)推测甲洋流在海峡中流速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3)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乙洋流成为季节性洋流的原因。
(4)简述图中甲、乙两暖流对海峡内飓风的影响。
【答案】(1)特征:海峡两侧陆架狭窄,陆坡陡峭;海峡中部宽阔,分布有海盆、海岭等。
(2)变化:由快变慢。原因:莫桑比克海峡北部海域狭窄,加上海底地形复杂,洋流流速最快;莫桑比克海峡南部、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海域变宽,洋流从狭窄通道流出后,断面加大,流速变慢。
(3)原因:该地区位于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脊和赤道低压之间,12月至翌年6月,气压带风带南移,海峡南部地区盛行东南风,马达加斯加暖流过马达加斯加岛南端(或圣马里角)后转向西,受东南风影响沿海峡中轴北上形成乙洋流;7月至11月,气压带风带北移,海峡南部地区受副高控制,风力较小,马达加斯加南部暖流难以北上,乙洋流消失。
(4)影响:甲、乙两洋流为暖流,温暖海水为飓风的产生和加强提供强有力的热量和水汽保证,同时暖流的移动路径会影响到飓风的移动路径。
【解析】
【分析】本题以莫桑比克海峡洋流分布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海岸地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成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莫桑比克海峡西侧是非洲大陆,东侧是马达加斯加岛,海峡两侧陆架狭窄,陆坡陡峭;非洲大陆东侧和南侧为生长边界,在海底因板块张裂多形成海岭地形,另外还有海盆地形。
【小问2详解】
流速快慢与风力有关,也与地形有关,甲洋流自北向南流,在经过莫桑比克海峡时,海域变窄,加上海底地形复杂,洋流流速最快;继续向南经过相对狭窄的莫桑比克海峡后,马达加斯加岛西南海域变宽,洋流从狭窄通道流出后,断面加大,流速变慢。
【小问3详解】
季节性洋流的成因主要是因为风力的季节性变化,乙洋流位于20°S附近,这个纬度位于南半球的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12月至翌年6月,气压带风带南移,海峡南部地区盛行东南风,马达加斯加暖流过马达加斯加岛南端(或圣马里角)后转向西,受东南风影响沿海峡中轴北上形成乙洋流;7月至11月,气压带风带北移,海峡南部地区受副高控制,受下沉气流影响,风力较小,马达加斯加南部暖流难以北上,乙洋流消失。
【小问4详解】
甲、乙两洋流为暖流,暖流会使海水增温,温暖的海水会加剧海水的蒸发,给飓风的产生和加强提供强有力的热量和水汽保证,加剧了飓风的强度;同时暖流因为是飓风能量和水汽的重要来源,所以暖流的移动路径会影响到飓风的移动路径。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变化。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途经老挝、越南等国,最终汇入南海。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部分为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流域内人口将不断增长。该流域内可供水资源量与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忽视。下图示意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不同年降水量情境下的水资源供需情况。
(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供给量时空变化大,请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2)比较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不同年降水量的情况下,水资源需求量与短缺量之间的关系。
(3)说出该流域农业生产减少耗水量增长的主要途径。
【答案】(1)原因: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属于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率大;流域内国家多,上游各国水资源供给与消耗不稳定(平衡),使得下游水资源供给量变化大。
(2)关系:在不同可供水资源量的情况下,水资源需求量相差不大,水资源短缺量相差很大,均呈增长趋势;在少水年,水资源需求量大于可供水资源量,水资源出现短缺,水资源短缺量逐年增长;在平水年,水资源需求量小于可供水资源量,水资源短缺量为负值,但是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
(3)途径:培育新型抗旱水稻,扩大耐旱作物种植面积,从而降低农业灌溉耗水量(或增加节水作物的比重);改善流域内各国的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方式,节约用水;推广播种、覆盖、保墒等方面的种植技术(或秸杆覆盖、垄作、中耕等技术),提高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解析】
【分析】本题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为背景,涉及水资源的供给时空变化及原因、流域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关系、节水的途径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主要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上游流过的国家多,这些国家对水资源的供给和消耗不平衡,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供给变化大。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无论是少水年还是平水年,水资源需求量相差不大,水资源短缺量相差很大,均呈增长趋势;少水年,需求量大于供水量,需求量逐年增多,而供水量基本稳定,水资源出现短缺,且水资源短缺量逐年增长;在平水年,水资源需求量小于可供水资源量,水资源短缺量为负值,由于需求量逐年增多,而供水量基本不变,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
【小问3详解】
该区域是水稻的主要种植区,水稻种植消耗水量大,因此,培育新型抗旱水稻,扩大耐旱作物种植面积,从而降低农业灌溉耗水量;推广节水技术,使用喷灌、滴灌、渗灌等方式,通过改善流域内各国的灌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推广播种、覆盖、保墒等方面的种植技术(或秸杆覆盖、垄作、中耕等技术),提高流域内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重庆市部分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江淮切变线为图中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