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诗词鉴赏-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北京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4:诗词鉴赏-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北京专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诗歌,完成下面表格,有人说,最美不过《诗经》,【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卖炭翁》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_______,而对宫使则充满了_______,这些情感蕴含在诗歌的叙述、描写和强烈的_______手法之中。
2.请结合诗中具体内容,说说你怎样理解宫使“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行为。
(二)(2022春·北京平谷·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不仅表现作者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且表现他盼望战乱频繁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祸中解脱出来。
C.“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4.“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早年便立下的宏伟志愿。即使存于乱世,他始终心怀天下。“家国情怀”从未在他的心中褪去。请结合此诗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杜甫的“家国情怀”的理解。
【链接材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2022春·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列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渲染了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焦灼和痛惜的心情。
B.诗人用“老无力”“呼不得”“叹息”等词语表现了自己对群童抢茅的愤懑和无奈。
C.诗人把“雨脚”比作“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正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十分凄苦。
D.诗歌结尾并未停留在对诗人不幸境遇的描述上,而是借助议论和抒情,推己及人,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
(2)有人认为诗歌结尾“呜呼”有些突兀,没起到什么作用,可以删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本诗内容说明理由。
(四)(2022春·北京昌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1)下列选项中对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甲】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茅草乱飞渡江而去,散落在对岸的江边,飞得高的挂在了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到了池塘水中,写出了风力之大和诗人无力挽救草屋的焦急、痛惜之情。
【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村群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然狠心当面做抢掠的事,写出了群童的恶劣、无赖之相和诗人的怨愤之情。
【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屋漏床湿没有干爽的地方,房顶的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写出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凄苦。
(2)诗歌最后一节直抒胸臆,触动读者心灵。请你结合诗句内容说说触动读者心灵的原因是什么。
(五)(2022春·北京石景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全诗前三节叙事:第一节写秋风破屋,吹飞茅草;第二节写①_____;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第四节转为议论抒情,写诗人在沉思中振作起来,祈求广厦存寒士,表达了诗人②_____的情怀。
(2)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本诗画线句都写到了下雨的情景。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借“雨”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六)(2022春·北京通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1)这首诗开头写秋风怒号,一个“①_____”字直接写出狂风破屋威力之大。通过群童抱茅写出了诗人的②_____心情。接着,作者由秋雨中自家生活的穷困艰苦推己“③_____”,表示宁愿④_____,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表现了一种博大的胸怀。
(2)人们常把本诗与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提并论。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有何相同之处。
(七)(2021春·北京延庆·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阅读诗歌,完成下面表格。
10.杜甫胸怀国家,心系苍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请你结合他的诗句谈一谈,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八)(2022春·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写出卖炭翁别无余财,全指望着自己千辛万苦烧成的一车炭卖个好价钱来维持生计的困窘。
C.“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写出“宫使”潇洒儒雅的风度,与卖炭翁的苍老憔悴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奢靡之风。
D.全诗未有直接议论抒情,主要通过白描手法写出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经过,讲述催人泪下的悲剧故事,融爱憎于字里行间。
12.白居易《卖炭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反常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生活的艰难凄苦;而宋人张俞《蚕妇》一诗中则用“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一现象来控诉不劳而获、劳而不获的不公。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2022春·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结合《诗经》主题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主题阅读
关雎
关关雎鸠, ① 。
窈窕淑女, ②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 ③ 。
所谓伊人, ④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3.《诗经》中的诗节奏鲜明,多是四字一句。请默读两首诗,在横线处补写诗句。
14.这两首诗都吟咏了个人的情感追求。《关雎》记叙了男子对“______”思慕、追求的过程,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蒹葭》摹写了主人公左右求索、反复寻找“______”的行动,抒发了_______。
15.有人说,最美不过《诗经》。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十)(2022春·北京·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6.(1)这首词上阕写景,“秋”字点明时节,“千嶂里”写出了边塞的①_____,整体创设出②_____的意境。
(2)[甲][乙]两文都是写边塞内容的。语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共同使用了怎样的手法?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3)“酒”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人借“酒”或传达愉悦的感受,或引发深沉的幽思,或展示豪迈的情怀……下列诗句中,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的一项是( )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D.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十一)(2021春·北京通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7.《游山西村》是 ①____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首联诗人渲染出②_____的景象,表达出了诗人对 ③____的赞美。
18.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呈现在你脑海中的画面。说说作者借助这句诗表达了什么哲理。
(十二)(2021春·北京丰台·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石壕吏》和《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9.阅读两首诗,填写表格。
20.这两首叙事诗没有直接表露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把感情融于客观叙事与描写中。请从上面两处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句,对这种写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同情(怜悯) 憎恶(厌恶、憎恨、谴责、批判等) 对比 2.宫使的这种行为是残酷无情的。他们手拿公文,假借皇帝的命令(手拿文书口称敕)用不值钱并且没有什么用途的纱绫强买老翁一千余斤的炭,而老翁是要指望这一车炭钱活命的(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宫使根本就不管老翁的死活,他们的行为和强盗没有区别。
【解析】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知,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由“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中“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表达出作者对宫使的厌恶和憎恨;
由“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可知,本诗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卖炭翁的悲惨不幸,也表现了宫市的强买掠夺。通过对比手法,体现出“苦宫市”的主题。
2.本题考查对市局内容的理解。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而老翁是要指望这一车炭钱活命的,他们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体现了宫使的残酷无情。
3.C 4.杜甫从不只沉郁于小家的自怜中,即使自己被困长安城,在烽火之月也为国之残破与凄凉而白首脱发;自己几经周折盖起的草堂被秋风所破,漏屋受冻之余,想的是天下寒士能居有定所。杜甫这种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家国情怀。
【解析】3.C.“归来倚杖自叹息”中“倚杖”指拄着拐杖,展现了诗人年老力衰,拄着拐杖独自叹息的场景;可见“倚杖”照应“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中的“老无力”;而非“为盗贼”;
故选C。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春望》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乐景衬哀情,写国都沦陷,城池中草木萋萋,诗人命途多舛,却时时刻刻为国事担忧;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搔”为动词,表现了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不胜”意思是:受不住,不能;写诗人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第一道三段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段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写作者推己及人,由自身经历联想到天下苍生,诗人愿意为了让天下人都住上高大宽敞的房屋,宁愿牺牲自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广济苍生的崇高思想境界。杜甫这种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家国情怀。
5.(1)C
(2)不能删。作者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情感。
【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雨脚如麻未断绝”诗人把“雨脚”比作“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连绵细密,侧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十分凄苦。C项中“正面表现出他的生活十分凄苦”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重点词语的赏析。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呜呼”不能删。“呜呼”是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情感,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6.(1)【乙】
(2)诗歌最后一节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爱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触动读者心灵。
【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乙】分析不恰当,“写出了群童的恶劣、无赖之相和诗人的怨愤之情”错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写出了作者面对群童抱茅而去的无奈。
故选【乙】。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最后一节直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触动读者心灵。
【点睛】参考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7.(1)村童偷茅,无可奈何 忧国忧民
(2)本诗写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春夜喜雨》中写雨,表达了对来得及时、滋滋润万物的春雨的喜爱。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根据“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概括出:村童偷茅,无可奈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本诗写雨:“自经丧乱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由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春夜喜雨》中写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描写了春雨的特点和和成都雨夜的景象,热情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8.(1)卷 焦灼、无奈 及人,爱及天下、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襟怀和崇高理想 自己被冻死
(2)都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具体语句、重点词语加以理解。结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第一句中“怒号”两字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第二句中“卷”字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结合“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知,这里写出了群童将茅草抱走时的情形及作者的情态,“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倚杖自叹息”写出作者面对群童的无能为力、焦灼之情;结合“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这里写出了作者的贫寒、困窘,屋子漏雨,连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结合“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知,诗意为: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即:推己及人,表明诗人希望美好的理想能够实现的急切,表现诗人为了美好理想,为了天下苍生愿意奉献自己牺牲自己的博大胸襟;结合《卖炭翁》内容可知,作者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据此可知,两位诗人在诗中都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9.①布衾冷裂,雨脚如麻 ②愤懑无奈 10.“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的意思是贵族人家飘出酒肉的香味,穷人却冻死在街头。杜甫将封建贵族的奢华生活和老百姓的悲惨命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悲惨现状,表达了对国家的忧患,对老百姓的同情。
【详解】9.考查对诗歌展现场景的描述和诗歌情感的把握。解答时,要按照表格示例总结概括作答,注意字数相同,句式一致。由“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以概括出第三个场景为“布衾冷裂,雨脚如麻”。“群童抱茅,倚杖叹息”则表达出了作者气愤无奈的情感。据此作答即可。
10.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解答时,根据对具体表现出诗人胸怀国家,心系苍生诗句的理解掌握做出分析即可。
示例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本句意思是: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示例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露无遗。
11.C 12.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写出“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礼,不是“潇洒儒雅的风度”,不是“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奢靡之风”,而是揭露“宫市”的罪恶,C错误,选C。
1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主题。
(1)结合“这一反常心理”可知,写的是卖炭翁的不同寻常的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寒冷,这不符合常人的一般心理,是反常心理,也体现了卖炭翁的艰难,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一车炭上。
(2)“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意思是: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辛苦劳动的养蚕人!这两句十分尖锐地揭示出封建剥削制度不合理的现实,不劳而获者掠夺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进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写卖炭翁的矛盾的、不合常理的心情,穿着单薄却希望天气寒冷,进而写出了卖炭翁的困境、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3.①在河之洲②君子好逑③白露为霜④在水一方 14. 淑女 伊人 爱而不得的忧伤与怅惘 15.示例:我认为《诗经》确实很美。比如《蒹葭》,诗人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意境极美。
【解析】13.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本题易错字有:洲、逑。
1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结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等语句可知,《关雎》记叙了男子对淑女的思慕、追求的过程。
②结合“所谓伊人,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等语句可知,《蒹葭》摹写了主人公左右求索、反复寻找“伊人”的行动。
③结合“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等语句可知,主人公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由此可知,诗歌抒发了爱而不得的忧伤与怅惘。
15.考查对《诗经》内容及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从《诗经》的具体篇目中找到能体现其美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美”可以是主题美、情感美、情景美、景物美、韵律美、节奏美、语言美等等。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分析。
示例:我认为《诗经》确实很美。比如《关雎》,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16.(1)地势险要 寥廓荒僻、萧瑟悲凉
(2)都运用典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巧妙地暗示了战争已经取得胜利。
(3)C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千嶂里”写出了边塞的地势险要,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2)本题考查对诗词的比较阅读。
“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胸怀。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这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运用了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不甘心无功而返的思想感情。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今昔对比,叠印时空,重在体现诗人的思昔之情;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的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停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这里未体现作者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
C.“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这里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情,再加上酒酣,就更加体现出作者的豪迈情怀;
D.“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的意思是: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这里未体现作者借“酒”来展示豪迈情怀;
故选C。
17.宋代 农家丰收之年的欢愉景象 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18.画面: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十分兴奋。
哲理:劝慰人们,在遇到困难之时,不要丧失信心,也许在极度困难之时,会突然发现 解决问题的办法。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详解】1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游山西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18.(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作答时要抓住“山”“水”“路”“柳”“花”“村”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及山间的优美作答即可。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9.①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②生活之困苦,烧炭运炭之艰辛。 20.示例一:“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经被带走了,表现老翁的凄苦和作者的悲愤之情。
示例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劳动人民)的同情。
【详解】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第一空:
老妇之所以“自请应河阳役”,去给官兵做饭,是因为“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中已无壮年男丁去服兵役,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空:《卖炭翁》表达了作者同情底层人民,控诉无耻宫使的罪恶,是以一个“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卖炭翁的遭遇来表现的。“伐薪烧炭南山中”“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通过写南山烧炭、雪地拉炭车等内容表现卖炭翁烧炭卖炭的艰辛,谋生的困苦;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卖炭翁的炭又遭官府掠夺,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表现了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
20.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意思是: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独”有“仅仅、只”之意;“独”字暗示了老妇人已去河阳去应征,去为部队准备早餐;通过写战乱带来的家庭破碎,侧面揭示了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遭受战争苦难的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冷。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联系“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知,卖炭翁卖炭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此句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场景
狂风袭屋,茅草翻飞
群童抱茅,倚杖叹息
①
广厦千万,不动如山
情感
痛惜、焦急
②
愁苦、忧思
坚定、悲壮
主人公
遭遇
作者态度
老妇
自请应河阳役
①
卖炭翁
②
同情底层人民,控诉无耻宫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1:诗词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湖南专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诗词鉴赏-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江苏专用),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品味颔联中“钟”字的妙处,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阅读诗歌,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6:诗词鉴赏-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专题复习(浙江专用),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