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二)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4.01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共8页,包括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将试题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其中,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子及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 磷脂分子的脂肪酸尾部组成疏水层不会阻碍水分子自由扩散
B. 甘油、苯等物质需转运蛋白的协助才能穿过细胞膜
C. 核膜上的核孔能够让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
D. 细胞呼吸酶需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后送入线粒体中发挥催化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容易和水结合,尾部是疏水的,容易和水分离,水的“自由扩散”仍然会被磷脂分子的疏水尾部阻碍,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扩散”。脂溶性物质甘油、苯等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
【详解】A、磷脂分子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会阻碍水分子自由扩散,A错误;
B、甘油、苯等物质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不需转运蛋白的协助,B错误;
C、核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C正确;
D、细胞呼吸酶是胞内酶,不需经过高尔基体加工,D错误。
故选C。
2. 组蛋白乙酰化可使染色质的DNA与组蛋白结合程度下降,结构变松散。异常H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从而引起细胞凋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蛋白乙酰化不会改变DNA的核苷酸序列
B. 组蛋白乙酰化有利于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
C. 异常Ht蛋白可促进染色质的DNA与组蛋白紧密结合
D. 细胞凋亡是由异常Ht蛋白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详解】A、组蛋白乙酰化属于表观遗传,不会改变DNA的核苷酸序列,A正确;
B、组蛋白乙酰化可使染色质的DNA与组蛋白结合程度下降,结构变松散,因此,组蛋白乙酰化有利于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有利于转录过程,B正确;
C、异常Ht蛋白的积累会抑制组蛋白的乙酰化,可促进染色质的DNA与组蛋白紧密结合,抑制转录过程,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不是由Ht蛋白决定的,D错误。
故选D。
3. 在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肾脏内水分子跨膜运输速率远大于自由扩散速率,推断细胞存在输送水分子的通道蛋白
B. 戈特等测得单层脂质分子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两倍,支持蛋白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观点
C. 丹尼利等发现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表面张力,表明细胞膜除含脂质还附有糖类
D. 辛格和尼科尔森构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表明蛋白质均匀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两侧
【答案】A
【解析】
【分析】1895年(欧文顿),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对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得出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1925年(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得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35年(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一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得出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
【详解】A、肾脏内水分子跨膜运输速率远大于自由扩散速率,推断细胞存在输送水分子的通道蛋白,A 正确;
B、戈特等测得单层脂质分子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两倍,支持细胞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观点,B错误;
C、丹尼利等发现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表面张力,表明细胞膜除含脂质外,还附有蛋白质,C错误;
D、辛格和尼科尔森构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表明蛋白质不是均匀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中,D错误;
故选A。
4. 同位素标记法和荧光标记法常用于生物学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荧光物质标记端粒显示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 用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可对噬菌体的DNA进行示踪
C. 可通过测定子代DNA的15N放射性强弱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D. 用3H和14C分别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同位素标记法用某个元素的同位素作为标记,荧光标记法使用荧光蛋白等荧光物质作为标记前者多为原子水平的标记,后者多是分子水平的标记。
【详解】A、端粒存在于染色体上,可以利用荧光物质标记端粒显示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正确;
B、噬菌体的DNA的元素组成为C、H、O、P,不含S,因此不能用35S标记大肠杆菌的DNA,B错误;
C、N没有放射性,利用的是含15N的DNA密度大,不含15N的DNA密度小的原理来探究DNA的复制方式,C错误;
D、利用荧光物质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5. 我国自1995年起全面实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我省的近海休渔期一般从5月1-日开始,持续3-4个月。下面关于休渔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休渔后鱼类的增长速率将持续增大
B. 休渔制度实施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 设置休渔期会改变海洋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 伏季休渔有助于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
【答案】A
【解析】
【分析】伏季休渔,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保护渔业资源的一种制度。它规定某些作业在每年的一定时间、一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因该制度所确定的休渔时间处于每年的三伏季节,所以又称伏季休渔。
【详解】A、休渔后鱼类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休渔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
C、设置休渔期会改变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从而改变海洋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
D、伏季休渔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D正确;
故选A。
6.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类病毒的总称,属双链闭环的小DNA病毒,是宫颈癌的致癌因素之一。接种九价HPV疫苗(含有九种HPV亚型的抗原)对大多数HPV引起的宫颈癌有预防作用,完成3针接种可增强预防效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PV比HIV更不易发生变异
B. HPV可能通过影响宿主细胞的DNA而致癌
C. 已感染过一次HPV并痊愈的人不需接种九价疫苗
D. 疫苗接种者感染HPV时机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根据它们所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其遗传信息就储存在核酸中。病毒只能寄生在特定的细胞,依靠注入的核酸中遗传信息,借助宿主细胞内的原料、场所、能量和酶等各种条件完成自身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不同病毒的外壳常常含有特定的抗原,可以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详解】A、HPV是一类DNA病毒,HIV是RNA病毒,RNA更易变异,A正确;
B、HPV是宫颈癌的致癌因素之一,可能通过影响宿主细胞的DNA而致癌,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发宫颈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知,HPV有很多亚型,即使曾经感染过某种HPV并痊愈的人,也可能会感染其他亚型的HPV,因此仍需酌情接种HPV疫苗,以预防其他亚型的HPV感染发生,C错误;
D、接种HPV疫苗后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机体被HPV感染后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C。
7. 下图①~④是某种百合(2n=24)减数分裂不同时期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像①所在时期的细胞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B. 图像②所在时期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处于联会状态
C. 图像③所在时期的一个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为24条
D. 图像④所在时期的细胞中姐妹染色体单体已经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同源染色体一般是指形态、大小相同,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详解】A、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正确;
B、同源染色体联会并且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染色体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
C、③细胞中有4个细胞核,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一个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为12条,C错误;
D、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变为子染色体,D正确。
故选C。
8. 研究人员检测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在猕猴桃果实发育早期为细胞提供能量促进果实生长
B. 四种激素在不同时期各自独立调控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
C. 四种激素在调节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D. 使用膨大剂处理猕猴桃有助于提高果实甜度和延长储存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表现在: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激素不为细胞的生长提供能量,只是起到调节作用,A错误;
B、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四种激素在不同时期共同调控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B错误;
C、由图可知,四种激素在调节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C正确;
D、使用高浓度膨大剂,能达到加快长势的目的,但是不能提高果实甜度和延长储存时间,D错误。
故选C。
9. 青海可可西里的一头“网红”野狼经常被过往游客和司机投喂,体型变得滚圆,还会向过往车辆摇尾巴、露肚皮撒娇讨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增多可能增大动物传染病传染人的风险
B. 游客的投喂可能会使野狼等野生动物减弱在自然环境捕食的能力
C. 修筑公路同时建设生态走廊可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D. 游客的投喂可使野狼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J”形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详解】A、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较多,人类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增多可能增大动物传染病传染人的风险,A正确;
B、游客的投喂可能会改变动物的行为和习性,对人类产生依赖,长期以往会削弱野狼等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捕食的能力,B正确;
C、生态走廊是供野生物种扩散和迁移的,表现出的外在形式多为有茂密植被覆盖的狭长地带,修筑公路同时建设生态走廊可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C正确;
D、野狼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增长还要受到空间、气候、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因素的影响,游客的投喂不会使野狼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D错误。
故选D。
10. 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支试管中,并向这3支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试管在无氧条件下可产生酒精
B. 乙试管在有氧条件下可产生CO2和H2O
C. 丙试管中有氧条件下的能量转化效率高于无氧条件
D. 依据该实验结果可推知葡萄糖在酵母菌中初步氧化分解的场所
【答案】B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
【详解】A、甲试管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A正确;
B、乙试管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包括线粒体),有氧呼吸需要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进行第二、三阶段,因此乙试管无法在有氧条件下可产生CO2和H2O,B错误;
C、丙试管是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能量转化效率高于无氧条件进行的无氧呼吸,C正确;
D、乙试管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物(包括线粒体),不进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丙试管是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由此推测葡萄糖在酵母菌中初步氧化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B。
11. 随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增加,导致核心放养区的植被发生改变。研究人员以麋鹿核心放养区的中心为调查起点,分别在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围栏外5m(Sw)处取样方,对狼尾草(主要通过地下茎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茎叶)和群落中的植物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注:丰富度指数越高,代表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越多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放养区狼尾草种群密度较高,可能是因其通过地下茎繁殖而更耐践踏
C. 狼尾草春季返青可传递信息给麋鹿种群,从而调节两者的种间关系
D. 加强该区域麋鹿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大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表格看出,距调查中心越远,即从S50到Sw,植物种数越多,即植物的丰富度越高。麋鹿的采食和践踏等因素导致该区域优势种植物减少,甚至被淘汰;狼尾草春季的嫩茎叶被捕食,仍可通过地下茎进行营养繁殖(或麋鹿的采食和践踏使狼尾草的竞争压力下降,易于其通过地下茎繁殖)等原因,均可使采食区植物群落丰富度低但狼尾草种群密度大。
【详解】A、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体现出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由表可知,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导致核心放养区的植被发生改变,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狼尾草的嫩茎叶被捕食,仍可通过地下茎繁殖,放养区狼尾草种群密度较高,可能是因其通过地下茎繁殖而更耐践踏,B正确;
C、麋鹿喜食狼尾草春季返青的嫩茎叶,狼尾草春季返青可传递信息给麋鹿种群,从而调节两者的种间关系,C正确;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从表格看出,距调查中心越近,植物种数越少,即植物的丰富度越低,加强该区域麋鹿的保护,不能提高大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D。
12. 细胞中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三种通过溶酶体降解大分子的途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途径1降解过程中受体被全部降解
B. 途径2可为合成新大分子提供原料
C. 途径3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图中线粒体的降解不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溶酶体的功能有二: 一是与食物泡融合,将细胞吞噬进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颗粒物质消化成生物大分子,残渣通过外排作用排出细胞;二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某些衰老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陷入溶酶体内并被消化掉,这是机体自身重新组织的需要。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途径1大分子与受体结合之后,被囊泡包裹,大部分进入溶酶体被降解,还有少部分受体运向细胞膜,A错误;
B、途径2溶酶体分解大分子的物质,可为合成新大分子提供原料,B正确;
C、途径3细胞自噬吞噬泡与溶酶体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图中线粒体的降解,这是机体自身重新组织的需要,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D错误;
故选B。
13. 下图为真核生物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过程b须有tRNA的参与
②线粒体合成的蛋白质须送入高尔基体加工
③线粒体DNA上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
④线粒体DNA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a过程为转录,b过程为翻译。
【详解】①过程b是翻译,需要tRNA参与识别并运输氨基酸,①正确;
②线粒体合成的蛋白质不需要送入高尔基体加工,②错误;
③子代的线粒体DNA全部由母本提供,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③错误;
④线粒体DNA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中心法则,是通过转录翻译过程传递遗传信息,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 桃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果树。遗传转化是开展桃品种改良的重要途径,为获得遗传转化率高的桃愈伤组织受体体系,某研究团队利用3种不同品系(ZJB、ZSYM、XYL)的桃花药愈伤组织进行了遗传转化实验:先将3种愈伤组织分别接种到含有特定农杆菌的培养液中进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分别转移至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抗性筛选(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实验推测,潮霉素具有抑制愈伤组织生长的作用
B. 混合培养时农杆菌的部分DNA可转移到愈伤组织的染色体DNA上
C. 利用潮霉素进行筛选的原因是桃愈伤组织自身携带潮霉素抗性基因
D. 实验结果说明ZJB品系可作为桃愈伤组织高效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农杆菌转化法的基本步骤:①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DNA中获得重组Ti质粒;②将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③利用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将携带目的基因的T-DNA整合到植物染色体DNA中;④经过植物组培发育成转基因植株。
【详解】A、据图分析,将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的愈伤组织分别转移至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愈伤组织体积减小,推测潮霉素具有抑制愈伤组织生长的作用,A正确;
B、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在转化的过程含目的基因的农杆菌的部分DNA可以进入愈伤组织的染色体DNA上,B正确;
C、潮霉素抗性基因本来存在于农杆菌细胞中,混合培养时农杆菌的潮霉素抗性基因可能转移到愈伤组织的染色体DNA上,因此部分愈伤组织携带潮霉素抗性基因,从而能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中生长,C错误;
D、据图分析,利用含有潮霉素的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中ZJB品系的愈伤组织生长最佳,说明ZJB品系的愈伤组织获得了农杆菌的潮霉素抗性基因,表明了ZJB遗传转化率高,ZJB品系可作为桃愈伤组织高效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D正确。
故选C。
15. 西瓜(雌雄同株)黄色果肉和白色果肉为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西瓜果肉颜色的遗传特点,研究人员将黄色果肉西瓜(P1)与白色果肉西瓜(P2)纯合亲本进行杂交,F1皆为黄色果肉,F1自交得到的F2中,黄色果肉106株,白色果肉31株。染色体上有一些非编码重复序列(SSR),不同亲本来源的染色体上SSR通常不同。利用PCR扩增亲本P1、P2与F2中的白肉个体的4、6号染色体DNA中的一段SSR,电泳后结果分别如图甲、图乙。下列有关实验目的或结论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还需进一步通过正反交实验以判断西瓜果肉颜色基因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
B. 依据F1自交结果可以推断控制西瓜果肉颜色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图中8号白色果肉西瓜的4号染色体都来自亲本P2
D. 依据电泳结果可推断西瓜果肉颜色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不同亲本来源的染色体上SSR通常不同,结合图示,F2中果肉颜色与P2相同,依据电泳结果可推断西瓜果肉颜色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
【详解】A、西瓜是雌雄同株植物,无性染色体,A错误;
B、F1皆为黄色果肉,F1自交得到的F2中,黄色果肉106株,白色果肉31株,比例约为3:1,说明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
C、由图可知,图中8号白色果肉西瓜的4号染色体一条来自P1,一条来自P2,C错误;
D、不同亲本来源的染色体上SSR通常不同,F2中果肉颜色与P2相同,依据电泳结果可推断西瓜果肉颜色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5小题,共60分)
16. 卡尔文与同事利用14C探明光合作用中的碳固定途径。他们将小球藻放置在密闭容器中培养,然后将14CO2注入容器,隔一段时间取部分小球藻浸入热乙醇中杀死,提取溶液中的分子,利用双向纸层析法分离各种化合物,通过放射自显影分析带有放射性的物质。根据带有放射性物质出现的时间顺序就能知道暗反应中CO2参与生成的物质顺序。其中隔30s和隔5s的层析结果分别如图1、图2所示(注:图中阴影面积越大、颜色越深,表示放射性物质越多)。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CO2固定的场所是___________。CO2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__为其提供能量。
(2)根据双向层析结果推测图2中最先合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光合作用暗反应中固定CO2所形成第一种化合物,应进一步进行的实验处理是__________。
(4)卡尔文对C3的分子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形成的C3中只有一个碳原子带有放射性,另外两个碳原子则不带放射性,这说明C3不是由3个14CO2生成的,而是由一个14CO2和其它物质结合生成的(X物质+CO2→C3)。为了进一步探究14CO2和什么物质结合生成C3,卡尔文在反应中将1%浓度的14CO2突然降低到0.003%浓度检测部分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据图分析,这个x物质是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基质 ②. ATP、NADPH
(2)PGA (3)缩短小球藻利用14C同化的时间,
(4) ①. RuBP(C5) ②. 当CO2浓度突然下降时,RuBP(C5)即刻呈现上升趋势,随后随着C3含量下降而下降直到同步稳定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 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物质变化:①水的光解,生成氧气和NADPH② 利用光能将ADP和Pi结合形成ATP;能量变化:将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物质变化: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C3碳的还原: 利用光反应所提供的ATP和NADPH,将三碳化合物还原成糖类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能量变化将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小问1详解】
CO2固定发生在暗反应,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O2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为其提供能量。
【小问2详解】
14CO2同化5s的结果显示,PEPA、PGA和磷酸糖在水平方向上扩散的距离无明显差异,但在垂直方向上扩散的距离有明显差异,且PGA的黑斑最大,故最先合成的化合物是PGA。
【小问3详解】
为了确定光合作用暗反应中固定CO2所形成第一种化合物,应进一步进行的实验处理是缩短小球藻利用14C同化的时间,直到只出现一种化合物为止。
【小问4详解】
由题图可以看出,当CO2浓度突然下降时,RuBP(C5)即刻呈现上升趋势,随后随着C3含量下降而下降直到同步稳定,故这个X物质是RuBP(C5)。
17. 已知果蝇翘形性状的截翅与正常翅由等位基因D/d控制;翅脉性状的野生型翅脉与网状翅脉由等位基因Nn控制。利用纯合果蝇进行如下图杂交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只考虑常染色体或伴X遗传):
(1)果蝇的翅形中____________为显性性状。
(2)据图可判断控制果蝇翅脉性状的等位基因N/n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依据是_____________;若F2中出现____________,则可推断控制翅形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研究表明,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控制翅形和翅脉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
(4)已知果蝇的IV号常染色体缺失一条(即IV号单体)仍能存活并能正常繁殖后代,单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随机移向一极;两条都缺失则无法存活。现有野生型翅脉和网状翅脉的雌雄IV号单体果蝇和雌雄染色体正常果蝇。选择合适果蝇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探究控制翅脉的N、n基因是否位于IV号染色体上,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
【答案】17. 正常翅
18. ①. 常 ②. 由亲代到F1可知野生型翅脉为显性,若控制翅脉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F1雄性均为网状翅脉,雌性均为野生型翅脉 ③. 截翅全为雄性(或正常翅雌果蝇:正常翅雄果蝇:截翅雄果蝇=2:1:1)
19. 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他们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
20. ①. 选取Ⅳ号单体的网状翅脉果蝇与Ⅳ号单体的野生型翅脉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F1表型(或选取染色体正常的网状翅脉果蝇与Ⅳ号单体的野生型翅脉果蝇各一只,同时进行多组杂交实验,分别观察并统计F1表型)(或选取染色体正常的网状翅脉果蝇与Ⅳ号单体的野生型翅脉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观察并统计F1表型)。 ②. 若F1野生型翅脉:网状翅脉=2:1,则N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F1不出现网状翅脉(或若F1均为野生型翅脉),则N基因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每组F1野生型翅脉:网状翅脉=1:1,则N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有的组F1均为野生型翅脉,有的组F1野生型翅脉:网状翅脉=1:1,则N基因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每组F1野生型翅脉:网状翅脉=1:1,则N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有的组F1均为野生型翅脉,则N基因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亲本正常翅和截翅杂交,后代均为正常翅,可知正常翅为显性性状。亲本网状翅脉和野生型翅脉杂交,后代均为野生型翅脉,可知野生型翅脉为显性性状。
【小问1详解】
亲本正常翅和截翅杂交,后代均为正常翅,可知正常翅为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由亲代到F1可知野生型翅脉为显性,若控制翅脉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F1雄性均为网状翅脉,雌性均为野生型翅脉,因此判断果蝇翅脉性状的等位基因N/n位于常染色体上。若翅形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DXD、XdY,F1的基因型为XDXd、XDY,随机交配产生的F2正常翅雌果蝇:正常翅雄果蝇:截翅雄果蝇=2:1:1。
小问3详解】
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N、n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他们的分离或组合互不干扰,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4详解】
探究控制翅脉的N、n基因是否位于IV号染色体上,可选取Ⅳ号单体的野生型翅脉果蝇(基因型为NN或NO),与染色体正常的网状翅脉果蝇(或Ⅳ号单体的网状翅脉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分别观察并统计F1表型。若NO×nn,则F1野生型翅脉:网状翅脉=1:1,则N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NN×nn,则F1均为野生型翅脉,则N基因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NO×nO,两条IV号染色体都缺失则无法存活,则F1野生型翅脉:网状翅脉=2:1,则N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若NN×nn,则F1均为野生型翅脉,则N基因不位于Ⅳ号染色体上。)
18. 家燕经常是几对共同筑巢于仓库中或桥梁下形成巢群,当捕食者靠近时,家燕常采用俯冲或在捕食者周围绕飞的方式攻击捕食者,偶尔也会在飞行中直接撞击捕食者,家燕的这种行为称为激怒反应。请回答:
(1)家燕早春北迁,夏末南徙,动物按时迁徙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性。
(2)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家燕种群发展的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关于激怒反应对家燕种群生存发展的作用,研究者提出多种假说:(i)把捕食者驱逐出巢区,增加参与激怒反应的成年家燕的存活几率;(ii)向异性个体发出的一种信号,展示自身具有成为优质配偶的潜力;(iii)降低捕食者发现鸟巢的概率,从而增加后代的存活机会。①如果家燕的激怒反应是为了向异性个体发送信号,那么这种行为主要发生_____________季节,而且尚未配对的成年个体参与水平____________(填“高”或“低”)。
②研究人员把一只猫头鹰标本放在放在家燕巢群附近,观察做出激怒反应的家燕状态,结果如下表。
观察的结果支持上述哪个假说? 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_。
【答案】18. 季节 19. 捕食者主要捕食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20. ①. 春末夏初 ②. 高 ③. iii ④. 做出激怒反应的家燕77%是正在育雏的成鸟,远高于其他家燕在群体中的比例,交配后的成年个体和孵卵的成年个体参与程度也较高,没有交配过的成年个体参与激怒反应比例最低
【解析】
【分析】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小问1详解】
家燕早春北迁,夏末南徙,动物按时迁徙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小问2详解】
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家燕种群发展的作用,原因是捕食者主要捕食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
【小问3详解】
如果家燕的激怒反应是为了向异性个体发送信号,展示自身具有成为优质配偶的潜力;那么这种行为主要发生春末夏初,是主要的交配繁殖期,而且尚未配对的成年个体参与水平高,有利于它后期找到配对的对象。观察的结果支持上述假说iii,依据是做出激怒反应的家燕77%是正在育雏的成鸟,远高于其他家燕在群体中的比例,交配后的成年个体和孵卵的成年个体参与程度也较高,没有交配过的成年个体参与激怒反应比例最低。
19. CAR-T细胞疗法是通过设计CAR基因,并导入癌症患者的T细胞中,使其转化为CAR-T细胞,杀死特定肿瘤细胞的一种疗法。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浆细胞异常增殖为特征的恶性肿瘤,B细胞成熟抗原(BCMA)是一种选择性表达于包括MM肿瘤细胞在内的浆细胞表面,在人体主要器官的细胞上基本不表达。研究人员构建新型针对BCMA的CAR-T细胞,并观察其对MM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请回答:
(1)人体内B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当B细胞接受抗原与____________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的刺激而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____________细胞。
(2)CAR分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胞外域、跨膜域和胞内域(如图)。
①抗体的功能区由VH肽链和VL肽链组成。制备治疗MM的CAR-T细胞的CAR分子胞外域作用是与__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②跨膜域主要功能为将CAR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胞内域包括共刺激结构域和信号传导结构域,当信号由胞外传导至胞内时,使T细胞的完全活化,促使T细胞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出T细胞,均分为两组,实验组T细胞进行转化,对照组T细胞不做处理。选人骨髓瘤B细胞为靶细胞,进行CAR-T细胞杀伤实验,结果如表:
两组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时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比较
(注:效靶比指的是T细胞与靶细胞的浓度比值)
①根据以上结果,说明已经成功构建出靶向BCMA的CAR-T细胞,理由是___________。
②T细胞与肿瘤细胞发生反应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促炎症细胞因子(IFN-γ)的释放,让CAR-T细胞杀伤相同数量的靶细胞后检测IFN-γ的含量,若_____________,则表明已经成功构建出相应的CAR-T细胞。
【答案】(1) ①. 骨髓 ②. 辅助性T ③. 记忆(B)
(2) ①. BCMA ②. 增殖、分化
(3) ①. 实验组靶细胞凋亡率大于对照组(且随着效靶比的提高对靶细胞的杀伤效果升高) ②. 实验组的IFN-γ浓度(远)高于对照组(的IFN-γ浓度)
【解析】
【分析】由题可知:CAR-T细胞的主要思想是将抗体特异性与抗原的结合的特性和T细胞胞内精确地细胞信号传导以及细胞杀伤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小问1详解】
骨髓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抗原侵入机体后,被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
【小问2详解】
①B细胞成熟抗原(BCMA)选择性表达于包括MM肿瘤细胞在内的浆细胞表面,根据抗体特异性与抗原的结合,制备治疗MM的CAR-T细胞的CAR分子胞外域作用是与B细胞成熟抗原(BCMA)特异性结合。
②T细胞完全活化会促使T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小问3详解】
①由表可知,实验组靶细胞凋亡率大于对照组,且随着效靶比的提高对靶细胞的杀伤效果升高,说明已经成功构建出靶向BCMA的CAR-T细胞。
②由题可知,促炎症细胞因子(IFN-γ)的释放说明T细胞与肿瘤细胞发生反应,通过IFN-γ释放的浓度可判断CAR-T细胞的构建情况,让CAR-T细胞杀伤相同数量的靶细胞后检测IFN-γ的含量,若实验组的IFN-γ浓度高于对照组的IFN-γ浓度,则表明已经成功构建出相应的CAR-T细胞。
20. 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缓解焦虑,降低血压的作用,常被用作食品添加剂。大肠杆菌内的L-谷氨酸脱羧酶包括GadA和GadB两个亚单位,其中,GadB是催化L-谷氨酸合成γ-氨基丁酸的关键酶;酿酒酵母的SNO1和SNZ1两种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有助于提高L-谷氨酸脱羧酶的活性。但大肠杆菌内gab7基因表达的γ-氨基丁酸转氨酶是促进γ-氨基丁酸降解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大肠杆菌工程菌以实现γ-氨基丁酸的大量生产,基本技术流程如图。请回答:
(1)利用PCR技术获取GadB目的基因,需加入______________种引物和______________酶。
(2)过程②应从______________细胞获取SNO1目的基因,进而利用_______________(填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与重组质粒1进行重组。
(3)为获得大量生产γ-氨基丁酸的优良大肠杆菌工程菌株,分别将重组质粒1和重组质粒3导入敲除_________基因的大肠杆菌。
(4)将成功转化的大肠杆菌进行发酵培养,发酵罐内的原料应富含_____________,酸碱度要求是调至_______。一段时间后,检测γ-氨基丁酸的含量。
(5)检测发现,与导入重组质粒1的大肠杆菌相比,导入重组质粒3的大肠杆菌的γ-氨基丁酸的积累量反而更少。从物质与能量关系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2 ②. 耐高温的DNA聚合
(2) ①. (酿酒)酵母 ②. KpnI和BamHI
(3)gab7 (4) ①. L-谷氨酸 ②. 中性或弱碱性条件
(5)表达重组质粒3中的3个目的基因比表达重组质粒1中的目的基因要消耗更多的物质与能量,不利于后续γ-氨基丁酸的合成或:与重组质粒1中的目的基因表达相比,重组质粒3中的3个目的基因的表达需消耗更多的物质与能量,不利于后续γ-氨基丁酸的合成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PCR技术扩增DNA双链,故PCR技术需加入2种引物和耐高温DNA聚合酶。
【小问2详解】
由题干可知SNO1目的基因存在于酿酒酵母细胞。对比过程①②③分析,可知SNO1目的基因插入了KpnI和BamHI两个识别位点中间。
【小问3详解】
由于大肠杆菌内gab7基因表达的γ-氨基丁酸转氨酶是促进γ-氨基丁酸降解的关键酶,因此为了获取γ-氨基丁酸需要敲除gab7基因。
【小问4详解】
成功转化的大肠杆菌能够利用L-谷氨酸合成γ-氨基丁酸,因此发酵罐内的原料应富含L-谷氨酸。大肠杆菌属于细菌,其培养环境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条件。
【小问5详解】
表达重组质粒3中的3个目的基因比表达重组质粒1中的目的基因要消耗更多的物质与能量,不利于后续γ-氨基丁酸的合成;或与重组质粒1中的目的基因表达相比,重组质粒3中的3个目的基因的表达需消耗更多的物质与能量,不利于后续γ-氨基丁酸的合成。因此与导入重组质粒1的大肠杆菌相比,导入重组质粒3的大肠杆菌的γ-氨基丁酸的积累量反而更少。取样点
狼尾草种群特征
群落中的植物
密度/株
地上生物量/g·m2
种数
丰富度指数
S50
1295.1
533.70
9
1.736
S100
844.9
197.11
11
2.017
S200
828.6
186.22
19
2.492
SW
0.00
0.00
47
3.607
家燕的状态
家燕群体中的百分数(%)
参加激怒反应不同状态家燕的百分数(%)
没有交配过的成年个体
6
2
交配后的成年个体
9
11
孵卵的成年个体
14
10
有雏鸟的成年个体
51
77
幼年个体
20
0
总计
100
100
组别
效靶比
靶细胞凋亡率(%)
实验组
1:4
16.67
1:1
41.90
4:1
65.05
对照组
1:4
2.53
1:1
6.50
4:1
17.21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请将试题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卡上,35~7,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二)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质量监测(二)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请将试题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卡上,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下图①~④是某种百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二)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二)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请将试题答案统一填写在答题卡上,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下图①-④是某种百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