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全套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九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2其他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及环境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考点1其他植物激素及其应用 学案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4体液调节的过程考点2血糖调节 学案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考点1辨析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 学案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考点2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学案 0 次下载
-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考点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学案 0 次下载
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考点1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展开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考点1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共10页。
考点1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提醒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
(1)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即刺激神经纤维中部的任何一点,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导。
(2)在生物体内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只能由感受器传至效应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辨析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区别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教材深挖[选必1P29图2-8]图中所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和离子通道是结合在一起的,受体一旦结合相应的神经递质后,会引起离子通道(如Na+通道、Cl-通道等)打开,进而引起相应的离子流动。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
(4)神经递质与受体
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基础自测
1.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形成与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有关。( √ )
2.神经细胞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
3.神经元是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承担特定的功能,一个神经元通常只形成一个突触。(× )
4.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2022湖南,T4C]。( √ )
5.内环境中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2021河北,T11C]。(× )
6.神经元未兴奋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可测得静息电位。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 神经元未兴奋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2023全国乙,T30(1)]。
7.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 Na+ 内流,随后Ca2+内流使神经递质ACh以 胞吐 的方式释放,ACh结合AChR使骨骼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2023广东,T19(1)]。
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电信号 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022河北,T21(1)]。
情境应用
1.研究表明,当改变枪乌贼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时,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 K+ 外流相关而与 Na+ 无关。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 Na+ 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 浓度差 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
2.短跑赛场上,发令枪响起,运动员才能起跑。另外,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还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判为抢跑。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发令枪响起到运动员听到枪声,该过程 不能 (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理由是 反射弧不完整 。
(2)从人听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到作出起跑反应角度分析,0.1秒内起跑被判为抢跑的原因是 完成这一反射所需时间至少需要0.1秒 。
深度思考
1.若催化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失活,会出现什么情况?
提示 神经递质持续发挥作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持续抑制。
2.为什么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得慢?
提示 因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要进行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换,而且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速度较慢,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只通过电信号传导。
3.研究发现,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突触后膜有许多突起,请据所学知识分析突触后膜的这种结构特点的生理意义。
提示 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研透高考 明确方向
命题点1 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机制分析
1.[2023山东改编]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
B.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时,膜内外电位差使Na+不再内流,此时膜内外Na+浓度相等
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
解析 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顺浓度梯度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K+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随着K+外流数量增加,细胞内外的电位差也逐渐增大,细胞外阳离子对K+的排斥力也在增大,因此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A正确。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时,膜内外电位差使Na+不再内流,此时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的,B错误;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Na+的内流也受到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其影响是先促进再抑制,C错误。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细胞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错误。
命题变式
[设问拓展型]请回答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K+、Na+的运输方式问题:
(1)静息电位时K+外流和动作电位产生时Na+内流都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的,需要转运蛋白 的协助,运输方式为 协助扩散 。
(2)在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在Na+-K+泵作用下排Na+吸K+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运输方式为 主动运输 。
2.[跨学科融合/2023北京,12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密切相关。科学家以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为材料,研究了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
(1)骨骼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蛋白质和脂质 ,膜的基本支架是 磷脂双分子层 。
(2)假设初始状态下,膜两侧正负电荷均相等,且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膜仅对K+具有通透性时,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流动,膜外正电荷和膜内负电荷数量逐步增加,对K+进一步外流起阻碍作用,最终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 外正内负 。K+静电场强度只能通过公式“K+静电场强度(mV)=60×lg胞外K+浓度胞内K+浓度”计算得出。
(3)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实验测得膜的静息电位为-90mV,膜内、外K+浓度依次为155mml/L和4mml/L(lg胞外K+浓度胞内K+浓度=-1.59),此时没有K+跨膜净流动。
①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 -95.4 mV,与静息电位实测值接近,推测K+外流形成的静电场可能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
②为证明①中的推测,研究者梯度增加细胞外K+浓度并测量静息电位。如果所测静息电位的值 梯度增大 ,则可验证此假设。
解析 (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2)静息电位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3)①由(2)给出的K+静电场强度公式K+静电场强度(mV)=60×lg胞外K+浓度胞内K+浓度,再结合(3)给出的lg胞外K+浓度胞内K+浓度=-1.59可以直接算出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60×(-1.59)=-95.4mV。②根据公式可知,若梯度增加细胞外K+浓度,则lg胞外K+浓度胞内K+浓度梯度增大。故若题述假设正确,则所测静息电位的值梯度增大。
命题点2 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3.[2022广东]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甲(胆碱能神经元)通过胞吐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可与多巴胺能神经元(乙)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调控多巴胺能神经元对多巴胺的释放,多巴胺可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丙)的树突或胞体。乙可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与丙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会引起丙膜的电位发生变化,A正确;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乙酰胆碱,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也是能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命题变式
[设问拓展型]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是帕金森病(PD)患病的机理之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发病原因可能是患者体内释放多巴胺的量减少而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增加
B.图中的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均可以使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C.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都是小分子有机物,以胞吐形式释放
D.可以使用拟多巴胺类药和抗乙酰胆碱药对PD进行治疗
解析 结合图示可知,发病原因可能是患者体内释放多巴胺的量减少而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增加,A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图中的多巴胺会抑制运动神经元兴奋,而乙酰胆碱可以促进运动神经元兴奋,显然二者使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不同,即乙酰胆碱会使突触后膜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而多巴胺不能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错误;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都是小分子有机物,但作为神经递质,二者均以胞吐形式释放,C正确;根据图中的病因可知,可以使用拟多巴胺类药增加多巴胺的量和利用抗乙酰胆碱药减少或减弱乙酰胆碱的作用对PD进行治疗,D正确。
4.[2023浙江6月]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
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
B.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
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幅值减小
解析 由题图可知,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改变,使突触a、b后膜通透性均增大,A错误。图中PSP1膜电位差减小,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膜电位差增大,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进而推测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PSP1、PSP2幅值可能不变,D错误。
命题点3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分析
5.[2021辽宁,不定项]短时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CD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A错误;当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膜内,此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B正确;据题意,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可推出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一般情况下,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D错误。
6.[江苏高考]如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解析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①、②或④处要产生兴奋,必须要有足够强度的刺激,刺激强度太小不能引起兴奋的产生,A正确;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种,所以①处产生的兴奋可能传到④处也可能不能传到④处,故④处的电位大小与②处可能不同,B错误;结构③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但不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C错误;细胞外液的变化既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又可以影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D错误。
命题点4 药物或其他因素对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影响分析
7.[2023湖北]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Na+-K+泵和Na+-Ca2+交换体(转入Na+的同时排出Ca2+),两者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已知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关于该药物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心肌收缩力下降
B.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升高
C.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
D.细胞膜上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Na+-K+泵的运输使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而Na+通过Na+-Ca2+交换体顺浓度梯度从膜外运输到膜内产生化学势能,Na+-Ca2+交换体利用该能量将Ca2+从膜内逆浓度梯度运输到膜外,细胞质中Ca2+浓度下降,若用某种药物阻断细胞膜上Na+-
K+泵的作用,则会影响Ca2+从膜内运输到膜外,导致细胞质中Ca2+浓度升高,据题干信息可知,细胞质中Ca2+浓度升高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强,A错误;阻断Na+-K+泵的作用,K+从膜外到膜内的运输受阻,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下降,B错误;阻断Na+-K+泵的作用,Na+从膜内到膜外的运输受阻,导致细胞外液与细胞质中的Na+浓度差减小,因此动作电位期间Na+的内流量减少,C正确;Na+-Ca2+交换体的活动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有关,阻断Na+-K+泵的作用会降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Na+-Ca2+交换体的活动受抑制,D错误。
8.[2022全国乙]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B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降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或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减少神经递质受体的数量等都可抑制兴奋传递过度。若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过多,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A不符合题意;若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过度会被抑制,此治疗方法合理,B符合题意;若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不能及时被分解,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C不符合题意;若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会导致神经递质与更多受体结合,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D不符合题意。
通性通法
图解兴奋传递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课标要求
核心考点
五年考情
核心素养对接
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3.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4.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
5.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2023:辽宁T3和T15、江苏T21、海南T9、天津T4AB、北京T17(2)(3)、山东T16、湖南T18、湖北T15和T21(4)、浙江6月T20、广东T19、全国乙T30;
2022:广东T15、北京T8、海南T17、山东T9、湖南T4、浙江6月T24、江苏T22(1)(4)、浙江1月T11、全国乙T3、河北T21(1);
2021:辽宁T16、海南T9、湖北T17和T23、全国乙T4、天津T2、湖南T11、江苏T6、浙江1月T23;
2020:江苏T13和T14CD、山东T7、天津T14(1)(2)、浙江7月T20;
2019:江苏T8
1.生命观念——结合排尿反射等具体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
3.社会责任——通过理解毒品对神经系统的危害,增强社会责任感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023:辽宁T22(3);
2022:山东T7、辽宁T5;
2020:江苏T26(1)、浙江7月T16;
2019:北京T2
命题分析预测
1.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呈现,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突触的结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等知识,或以实验为背景对神经调节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2.预计2025年高考仍可能延续往年的考查形式及特点,并在新情境下从不同角度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知识
结构
组成成分
信号转变
突触
由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树突等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
号→电信号
突触
小体
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
电信号→化学信号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4体液调节的过程考点3激素分泌的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特点,共6页。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第八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课时3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考点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共5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高频考点进阶课4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分析学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