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课件ppt
展开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田地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清军入关后,农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直隶“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四顾郊原,社灶烟冷”(引自卫周允《痛陈民苦疏》)。山东“一户之中止存一二人,十亩之田止种一二亩”(引自《清世祖实录》卷十三)。河南“满目榛荒,人丁稀少,几二十年矣”(引自李人龙《垦荒宜宽民力疏》)。四川“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引自《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六)。
清朝建立之初社会发展状况如何?为何会出现这种现状?
(1)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政治和政权稳定。 (2)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3)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作。
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自康熙十七年(1678年)实施治黄,历三十年,肆虐半个多世纪的黄淮水患得以根治,黄河“安澜顺轨百有余年”,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大规模兴修水利,实行高投入,又胜过前两朝。总计“河工、海塘,以亿万计”。——施宣圆《我与学林名家》
材料一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材料二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高产农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有什么重要意义?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
宋朝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清朝时期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怎样的发展与变化?
“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以苏州、湖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农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湖广熟,天下足”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湖南、湖北地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表明清朝前期我国高产农业区域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时期农业的发展。
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枢纽。经过数百年的人口迁移与持续开发之后,人多地少、耕地紧张,成了明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大问题。江南地区也是一个重赋的地区。所以农民就要通过减少耕地转种植经济作物来寻找出路。
经济作物的引种推广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料。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朝前期,各手工行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清朝苏、杭丝织业的规模和技术都超过了明朝,织机数和工匠人数数倍于明朝。 清朝棉纺织业突破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局限,华北成为重要的棉织业地区。
特点:分工合作、规模大、雇佣关系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往来于河道的货运船只非常多。
沿河的商铺也非常繁荣。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
晋商主要贩卖、经营什么?徽商主要从事哪些行业?
明朝中后期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人的数量和实力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商人开始走向以地域、宗族关系、血缘关系或行业为纽带的联合,从而形成一个个对内互助共济、对外联合竞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人群体——商帮。
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商帮的出现,反映出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商帮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从1741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的100年内,人口增加3倍,平均每年增加270万人,年增长率为1.88%。但耕地面积的增加却很缓慢,从顺治末年至乾隆末年,大约140年间,耕地面积从5亿亩增至9亿亩。这9亿亩数字,可能计算偏低,会有一些隐匿未报的土地,也会有一些边远地区新垦的土地未统计在内。但大致的趋势是清楚的,即耕地的增长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再加上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地少人多,无田可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乾隆末(18世纪末),平均每人只有3亩耕地;到了道光时(19世纪前期),人口继续增加,耕地却没有增加,每人平均耕地只有2.25亩了。
结合材料及教材,分析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弊端。
(1)人口过快增长使人地矛盾加剧,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 (2)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原因: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原因:社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社会安定表现: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影响:导致人口问题,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力兴修水力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各类商业城镇的繁荣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
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2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ppt课件</a>,文件包含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课件pptx、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2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ppt课件</a>,文件包含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课件pptx、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2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11课 元朝的统治教学课件ppt</a>,文件包含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课件pptx、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