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五校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语文试题
命题人:清远市第一中学语文备课组审核人:刘琼、曾惠中
说明: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案须做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填涂需用2B铅笔,非选择题需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阀阅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古诗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尽管他信天师道,实际采取的仍是一种无神论和怀疑论的立场。老庄(无神论)并不能构成他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的精神上仍无法排遣或予以解答。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霭霭停云,濛潆时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雨冬雪,辽阔平野,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虽然处于魏晋风流的最后阶段,但陶渊明决不逊于那些赫赫大名的风流名士,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而且十分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陶渊明说自己“性刚才拙”,其实他的“拙”处也正是他的“巧”处,也即颖悟之处。如果不是对世事有极高的颖悟,怎能以“守拙”自命,而且坚守到底?在晋宋之际那种政治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他所采取的守拙归隐了。陶的旷达,前人多有论及,无须赘言。我想强调的是,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而这三者又统一在“自然”上,崇尚自然是他的最高的人生哲学。
再换一个角度,人们所追求的任何人格美都不过是要祛除一些什么增进一些什么。魏晋风流也是如此,不过它主要的功夫是在“祛”上。那么,魏晋风流要祛的是什么呢?就是“惑”与“蔽”。追求名利属于惑,追求长生属于蔽。名利之心可以迷惑人的心智,长生之欲可以遮蔽人的眼睛,都使人失去生的欢乐。“惑”与“蔽”都是“执”,祛惑、祛蔽也就是“破执”。能“破执”则能风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它蕴涵的意义固然很丰富,但其主旨用两个字便可概括,那就是“破执”——由“神”来破“形”和“影”的“执”。“形”执于对长生的企求,长生不可得于是很苦恼:“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靠饮酒忘忧。这当然无济于事。“影”的苦恼不仅是生命短促,还有名声不能久传:“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立善以求遗爱之久传:“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但在“神”看来饮酒也罢,立善也罢,都不是解除苦恼的真正的办法:人总是要死的,无法抗拒。醉酒或能忘忧,反而会促龄;立善虽好,但在那个连善恶也不分的社会上又有谁为你扬善呢?“神”的主张是听任自然化迁,不以早终为苦,也不以长寿为乐;不以名尽为苦,也不以留有遗爱为乐,只要一切听其自然,就达到风流的极致了。当然,陶渊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了。陶渊明以崇尚自然为风流,似乎是有点消极,但从不肯同流合污这一点看来,是很难得的。虽不能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能有所不为谈何容易!因而陶渊明可谓是最风流的风流。
(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将田园作为自己的归宿与寄托,将古人思想中人的觉醒提高到远超当世人的高度。
B.陶渊明认为自己“性刚才拙”,但这恰恰表现出他极高的颖悟,因此他才能够在晋宋之交守拙归隐。
C.陶渊明对人生怀有空漠之感的同时,仍对人生与社会抱有很高的兴致,这与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特点相同
D.陶渊明在《形影神》诗中认为通过饮酒可以解决“形”执于对长生的企求、无法长生而苦恼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在《形影神》中以“神”之口提出“要达到风流的极致,需要一切听其自然”的主张。
B.陶渊明信天师道,而且在诗作中常表现出对生死问题的执着与关心,但他实际上持无神论与怀疑论的立场。
C.陶渊明在政治上采取退避,归耕田园,又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将山水草木描绘得生意盎然。
D.陶渊明能够将颖悟、旷达与率真在自身协调融合,是因为他达到了魏晋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
3下列诗文体现了“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的一项是(3分)( )
A.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B.盛年不重再,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D.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4.请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陶渊明的看法。(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邮差
张建春
一条土路悠悠地向山外延伸,晴天里还好,雨天里一路泥泞。可也就这一条路,将山里山外联系了起来。
土路上跑得最多的山外人是邮差,也称为信使,一周一趋,风雨无阻。
起先邮差还是个小伙子,但跑着跑着小伙子就老了,就有了白发,就有了风刻的皱纹,一道道的,如山石的纹理。
邮差叫许文灿,名字好听,不过山上喊他“许文灿”的人很少。马爷和马奶叫他“文灿”。
许文灿上山,一周一趟,都是直奔马爷、马奶家。马爷、马奶的家在山旮旯里,房子躲在山石的皱褶里。偏僻得很。
许文灿气喘吁吁地将自行车停在山石的皱褶边,必大声喊:“马爷、马奶,我来了!报纸来了,信来了!”
马爷、马奶双双应答:“文灿,文灿啦!”山跟着回应:“文灿,文灿啦!”一座山都知道邮差许文灿进山了。
许文灿进山是马爷、马奶家的节日——有报纸看,有信读,有欢笑,时而还有捎过来的包裹。包裹里都是些山里没有的古怪的东西,比如好吃的、好用的。
许文灿把报纸信件送到了,不是拔腿就走,还要在马爷、马奶家待上半天——上午到,下午走;下午来,要到天擦黑才下山。许文灿有理由——就给他们一家送邮件,送到了工作就完成了。
马爷、马奶巴不得许文灿多待些时候。他们和他唠嗑,有说不完的话。说着话,许文灿也不闲着,在房前屋后找活儿干,干得顺汤顺水。马爷、马奶喜欢看许文灿吃饭。许文灿吃得香,对山菜特别钟爱,每次都将马爷、马奶烧的饭菜吃个精光。不过,从山外寄来的包裹中的吃食,许文灿是坚决不吃的,许文灿只吃山货。马爷不止一次悄悄对马奶说:“文灿的吃相和儿子一样。”马奶点头,接着眼眶就红了。
儿子早些年当兵去了好远的外地,一去就没回来过,这期间信没断过。所以许文灿才经常来送邮件。报纸也是儿子订的,儿子知道马爷爱看报纸,订了好几种。
报纸不能天天送,许文灿一周送一次,一送一堆,够马爷看的了。
儿子的信大约一个月一封,字写得工整,把在部队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儿子来信,马爷、马奶是要回的,先是马爷亲自回,之后让许文灿代回。这样过了几年时间,有一天,马爷突然对许文灿说:“不回了,知道儿子在部队好好的就行。”说这话时,马爷长长叹了口气,没想到山也做了回应,发出一声长叹。
马爷、马奶发现,许文灿送邮件的时间多是在周六或者周日,盘桓在山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马爷就对许文灿说:“多陪陪父母。”马奶跟上说:“早点儿回去吧,孩子、老婆一大家呢。”许文灿就呵呵笑:“都要陪的,都要陪的。”
许文灿每次下山,马爷、马奶坚决不让许文灿空手,有时给几捧栗子,有时是一两个南瓜,有时是一小袋山菜……许文灿不客气,拿上头也不回地走。许文灿不敢回头,一回头泪就掉地上了。
路好了,许文灿再来送邮件就不蹬自行车了,改成了开车。每周末来一次是少不了的,有时中间也来,一待半天。许文灿没告诉马爷、马奶,自己已经退休了。
马爷比马奶走得早,走得也突然。那天是星期天,许文灿刚到,从车上搬下报纸、包裹之类,还高兴地说:“有信,有信呢。”马爷把信接到手中,还没拆封,手一抖,竞不省人事了。马爷临终前,拉着许文灿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我都知道,都知道……”许文灿没敢接腔,泪水横流。
马爷走后,许文灿还是每周来送邮件。迎接许文灿时,少了马爷的一句“文灿,文灿啦!”马奶苍老的声音落单了,只有她自己的声音在山里转:“文灿,文灿啦!”
许文灿没有改变,马奶也没有改变,只是马奶不看报,就不让许文灿再送报了,她说:“省两个钱是两个钱。”许文灿没听马奶的,还是送,送得更勤了。
马奶的最后几年是在养老院度过的,马奶一到周六就把目光投向大门口,一直要望到许文灿来。许文灿从没让马奶失望。许文灿总是开着车,还是邮差的角色,到养老院一待大半天。过去许文灿到马奶家还有些活儿干,在养老院无事可做,许文灿就不停地和马奶说话,但马奶无话,只是用浑浊的眼睛看许文灿,一直看,看得许文灿的心一阵阵抽搐。
马奶是九十五岁走的,走前,许文灿守在马奶身边,泪一个劲儿地流。许文灿想说什么,马奶摇头制止,缓缓地说:“我知道,文灿,我知道的……”许文灿的心就碎了。
马爷、马奶都不在了,许文灿隔段时间还会去山的皱褶里,让山风吹吹,拾取“文灿,文灿啦”的余响。
许文灿是马爷、马奶儿子的战友,马爷、马奶的儿子早牺牲了。许文灿当了邮差、信使,传递着虚假的信息,延续着深挚的战友情。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绘了邮差送信路况的糟糕,为下文写邮差“风雨无阻”送信做铺垫,表明了邮差坚持为马爷、马奶送信的决心。
B.小说中写大山的回应突出了邮差受到的尊重,体现了马爷、马奶对他的期待和欢迎。
C.小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马奶去世时的画面,突出了邮差与马奶之间的默契以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刻情感交流。
D.小说结尾用简短的话语揭晓真相,体现出邮差身负重任——他需要向马爷、马奶传递儿子去世的信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邮差送信、陪伴马爷、马奶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呈现出邮差和山村的生活状态,使读者更能深人理解小说的深层意蕴。
B.小说通过邮差的形象,成功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封闭、愚昧、落后的山村在残酷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图景。
C.邮差在山村中与马爷、马奶之间建立了深深的感情联系,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
D.邮差对山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外界的新鲜事物与山村相勾连,让山村感受到了世界的广阔。
8.请简要分析小说标题“邮差”的内涵。(4分)
9.你认为许文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谍,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犹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师入寇;会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帝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
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颎,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簿,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
于是杨素、贺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江南之策。仲方上书曰:“今唯须武昌以下,蕲、和、滁等州,更帖精兵,密营度计;益、信、襄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贼虽流头、荆门、延洲等置船,然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非思不能自立矣。”隋主以仲方为基州刺史。
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颎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柿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
晋州刺史皇甫续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微征 eq \\ac(□,A)士马 eq \\ac(□,B)声言 eq \\ac(□,C)掩袭 eq \\ac(□,D)彼 eq \\ac(□,E)必屯 eq \\ac(□,F)兵守御 eq \\ac(□,G)足得废 eq \\ac(□,H)其农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殂,指古代帝王、王后或太后的死亡,与“崩”的适用范围相同。
B.益,指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词义相同。
C.彼,代词,他,与《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中的“彼”用法相同。
D.出,指超出,与《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中的“出”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隋主对陈国采取示好的外交方式,抓获对方间谍后,赠送衣服、马匹予以遣返;在给陈后主的信函中,还写有“杨坚顿首”这样的话。
B.陈后主狂傲自大、目中无人,在给隋主的书信末尾,号称自己治下的陈国为“此宇宙”,自夸清泰,语气骄矜,这使隋国君臣上下不悦。
C.高须为夺取陈国积极献策,提出江南地区所有粮草都不存在地窖里,如果暗中多次派人纵火焚烧陈国的粮草,不出几年,对方必定财尽力竭。
D.隋主以拯救邻国百姓为名,决定秘密出兵,命人大造战船并把碎木片投进河里,希望陈后主能改过自新、善待百姓,隋主也就不会苛求其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4分)
(2)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臭、百越之兵,非恩不能自立矣。(4分)
14.文中隋主采取高颎的计策使陈国困顿后,崔仲方汉向他提出了什么计策来平定江南?请对此进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②。
寒月上东岭,泠泠③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④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该诗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之时。②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③冷冷:描述动静清越。④楹:房子的柱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中的“觉”和诗题中的“中夜”相呼应,诗人深夜感到阵阵寒意,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这点明了写诗的缘由。
B.作者抓住静夜中大自然的各种声响,即事成咏,随景寓情,有自得之趣。
C.足联诗人倚着柱子,看着这空寂的环境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深思苦闷形象,引人深思。
D.诗人虽然表面移居郊外,开辟菜圃,回归大自然,但还是无法适应从庙堂之高到地方小吏的变化,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1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时所用的表现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并序)》里,描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时虽声“暂歇”,却展现出了更好的音乐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道理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人刚出生时并不懂得道理,每个人都会有疑惑。
(3)古人在诗词中经常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王泽山院士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他建立了发射装药理论,发明了低温感技术,研究和开发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理论和综合处理技术,是我国著名的火炸药专家。
在王泽山看来,只要国家需要,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19岁上大学时,他 ① 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选择研究方向时,他没有跟风去追逐前沿材料设计,而是选择了装药设计。
王泽山为人低调谦和,但在专业领城的竞争中,他总是 ② ,抢占制高点。在日常的科研中,他从不一味跟踪、模仿国外的理论和成果,他总是能打破科研上的惯性思维,在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突破点,发觉不引人注意的现象和细节,为 ③ 的难题提供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法,而这也正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是什么成就了王泽山院士?正是60多年全心投入火炸药研究的执着,正是始终如一的自强不息与创新追求,正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痴心不改。唯其如此,才使我国获得了火炸药领城引领国际的实力,做出超越国外水平的原创成果,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现代重焕荣光。
18.请在文中三个标有序号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蓝碳既是一种过程和活动,又是一种机制。它可以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把二氧化碳固定在海洋中。它有比“绿碳”更突出的碳汇效果。
“蓝碳”的作用很大。首先, ①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超过90%的二氧化碳,其中有超过一半都是通过“三大海洋蓝碳生态系统”实现的。其次,蓝碳固碳时间很长。陆地生态系统存在碳饱和的问题,相对而言,滨海生态系统 ② ,便于长时间大量地储存碳。最后,蓝碳生态系统对减缓海岸役蚀、调节水质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蓝碳”已经成为一项前沿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基础研究、方法学开发和价值转化等内容,受到广泛关注。开发利用蓝碳, ③ ,包括保护红树林、海草床等,也需要适当退塘还林、还湿。其次科学界也正在积极开展对蓝碳的基础调查,摸清滨海蓝碳现状和增汇潜力。第三,积极开展蓝碳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开发渔业增汇机理及扩增潜力研究、海洋负排放和增汇技术研究等研究,增强海洋碳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中国队孙颖莎、王一淳等小将燃起“青盎风暴”摘金夺银,叶诗文、巩立姣等老将再上亚洲之巅续写传奇。没有唾手可得的胜利,只有毫无保留的拼搏!
材料二: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女排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材料三:“45度青年”这个梗出自“网络热门语录”,类似于“佛系青年”,意思是“不怎么去卷,又不怎么去躺平,折中佛系奋斗者”。这传递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态:或安于现状、或犹疑观望、或畏难、或逃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2024届广东省六校(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茂中)高三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六校(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茂中)高三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命题范围,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六校(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茂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1): 这是一份广东省六校(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茂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1),共8页。
广东省六校(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茂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六校(清中、河中、北中、惠中、阳中、茂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