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01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02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小康经济是建筑在小心侍候土地、尽力保持地力、使人们老是可以取资于地面上培植的作物的基础上。任何一个到中国乡村里去观察的人,都很容易见到农民们怎样把土里长出来的,经过了人类一度应用之后,很小心地重又回到土里去。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甚至当生命离开了躯壳,这臭皮囊还得入土为安,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回到什么地方去。
    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依赖矿产来维持生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海外的华侨可以劳苦终日,一文一文地储蓄了寄回家乡,死后还要把棺材遥远地运回去安葬;那种万本归源的办法是西洋人所不能了解的,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我自己就有一个老祖,中了举,派到云南去做官,受不住瘴气,死在任所。他的弟弟牺牲了自己的前途,跋涉长途去运柩回吴江,经了好几年,遇着各种困难,完成这在现代文化中认为毫无必要的使命,但在我们家谱上却大书特书,认为是历代事业中最伟大的一课。这类事情所代表的意义,可能是值得我们细加思索的。这象征着乡土联系的最高表现,而乡土联系却维持着这自然的有机循环。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乡下人为孩子提名,最普通的是“阿根”,人也有根的,个人不过是根上长出的枝条。他的茂盛来自这个根,他的使命也在加强这个根。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资料、供给他教育文化的社会,小至一家一村,大至一乡一国。唯有根固的枝叶才能茂盛,也只有枝叶茂盛的根才能固。不论是人才还是物资,如果像采矿一样只取不回,经过一个时期这地方必定会荒芜。取与回的循环可以很广,很复杂,但是却不能转不过来。循环越大,水准越高;但是能维持任何水准,必须有个循环。采矿式的消耗,性质上是自杀的,自杀可以慢性,但终必有枯竭的时限。一个健全的和能平衡的文化必须站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
    (摘编自费孝通《损蚀冲洗下的乡土·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
    材料二:
    大半个世纪前,费孝通曾用“乡土中国”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并精辟地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然而,昔日的“乡土中国”在城镇化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似乎离人们渐行渐远,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背后是乡村社会成片地、急剧地消失。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们平均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委会,平均每天约有20个行政村消失。纵观各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农村的衰落乃至终结是进入城市时代经历的普遍现象或规律,但像中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影响如此之深的案例尚属罕见。
    后乡土中国的去乡土性与近现代性实质上是相伴而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一步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情结。乡土社会里,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后乡土中国恰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大量人口为寻求农业以外的谋生机会而选择向城市流动,从而频繁地出入乡村。过去五年间,全国农民工数量以年均3.9%的速度持续增加,外出农民工占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左右。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候鸟式”往返于城乡之间,是造成后乡土中国高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流动性还表现在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梯度选择上,返乡农民受家庭经济实力的限制往往会先从农村迁移到乡镇,待经济进一步好转再迁移到县城,甚至区域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而原先的农村宅基地则多半处于荒废状态。
    (摘编自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材料三:
    农业生产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从生活角度来观察农业生产行为,可以称之为“农活”。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创造性劳作中对生活真谛的体悟。因此,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完整的人”的设计与培养。然而,现代化的魔力、经济利益的驱使正挑战着祖辈固守的农耕传统。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低产的品种被迅速淘汰,如何利用新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农耕技术被摒弃,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农耕制度被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改写。大棚技术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周期,嫁接技术让小果实植物长出硕果,激素饲料缩短了家禽、家畜的出栏时间。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改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科技的笃信与虔诚,也使农事信仰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日趋松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耕作制度中所蕴涵的生态文化观已明显淡化,农耕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是空白,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他们不再是农业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为的是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的机械化相比,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经验有些已经落伍了,但它们所蕴含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却是我们一定要存留的。如果我们的子孙丧失了对这些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疏离。就此而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农村文化,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另一半文明,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存留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
    摘编自孙庆忠《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持地力是指不依靠土地维持人的生命,将从土地中获取的重新还给土地。
    B. 落叶归根象征着乡土联系的最高表现,它维持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有机循环。
    C. 土地情结弱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宅基地荒废都是去乡土性的表现。
    D. 现代农业技术极力追求经济价值,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和农耕经验已被摒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村人口一味放弃土地涌向城市,这于乡土社会来说是一种采矿式的消耗。
    B. 农村的衰败是城镇化的普遍结果,这也反映了现代性与乡土性之间的矛盾。
    C. 孩子们不了解有哪些应季的水果蔬菜,与技术对农耕制度的改变不无关系。
    D. 外出务工者的增多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的一项是( )
    A. 《诗经·芣苢》篇描写妇女边采芣苢边唱歌的场面,展现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B. 京西涧沟村,凭借明清以来的庙会文化和玫瑰花的采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
    C.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人们崇尚的许多美好品质都在农业劳动中形成。
    D. 经历过完整的春种秋收的人,就更加知道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农民,尊重劳动。
    4. 材料一围绕“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展开论述,请梳理其论述思路。
    5. 2020年9月,教育部要求“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请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要求的现实意义。
    【答案】1. C 2. D 3. B
    4. 首先,从人与地的物质联系(从“地力”角度入手),论述人与土地的有机循环;其次,以海外华侨落叶归根、乡里老祖运柩还乡为例,从人与土地(故乡)的情感联系进一步证明其自然的有机循环;最后,以根与枝叶为喻,用采矿作类比,从人与社会的生命联系,得出结论:一个健全的和能平衡的文化必须站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
    5. ①农业劳动充满“综合的人性”,有助于培育完整的人。②提供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存留与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③传承农业生产生活经验,留存现代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的联系。④建立人和土地的联系,维持有机循环,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强化土地情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不依靠土地维持人的生命”错,材料一说的是“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可见,原文说的是人的生命只是地力有机循环的一环,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但是并不是说人不依靠土地维持生命。
    B.“它”指代错误,材料一“那种万本归源的办法是西洋人所不能了解的,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象征着乡土联系的最高表现,而乡土联系却维持着这自然的有机循环”可见,维持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有机循环的是万本归源,而不是落叶归根。
    D.“极力追求”错,材料三“如何利用新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可见,原文只是说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并不是说现代农业技术极力追求经济价值。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错。材料三是“如果我们的子孙丧失了对这些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疏离。就此而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农村文化,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另一半文明,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存留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可见,原文只是说外出务工者的增多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没有说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京西涧沟村,凭借明清以来的庙会文化和玫瑰花的采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的做法体现的是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不能体现“综合的人性”,所以不能证明“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中国传统小康经济是建筑在小心侍候土地、尽力保持地力、使人们老是可以取资于地面上培植的作物的基础。任何一个到中国乡村里去观察的人,都很容易见到农民们怎样把土里长出来的,经过了人类一度应用之后,很小心地重又回到土里去。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概括为:本文从人与地的物质联系入手,论述人与土地的有机循环。
    根据第二段“海外的华侨可以劳苦终日,一文一文地储蓄了寄回家乡,死后还要把棺材遥远地运回去安葬”“……死在任所。他的弟弟牺牲了自己的前途,跋涉长途去运柩回吴江,经了好几年,遇着各种困难,完成这在现代文化中认为毫无必要的使命”“这象征着乡土联系的最高表现,而乡土联系却维持着这自然的有机循环”可知,第二段以海外华侨落叶归根、乡里老祖运柩还乡为例,从人与土地(故乡)的情感联系进一步证明其自然的有机循环。
    第三段,根据“人也有根的,个人不过是根上长出的枝条。他的茂盛来自这个根,他的使命也在加强这个根。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资料、供给他教育文化的社会,小至一家一村,大至一乡一国。唯有根固的枝叶才能茂盛,也只有枝叶茂盛的根才能固”“如果像采矿一样只取不回,经过一个时期这地方必定会荒芜。取与回的循环可以很广,很复杂,但是却不能转不过来”“采矿式的消耗,性质上是自杀的,自杀可以慢性,但终必有枯竭的时限。一个健全的和能平衡的文化必须站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可知,该段以根与枝叶为喻,用采矿作类比,从人与社会的生命联系,得出结论:一个健全的和能平衡的文化必须站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
    最后用“首先……,其次……,最后……”的形式答题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完整的人’的设计与培养”可知,农业劳动充满“综合的人性”,有助于培育完整的人。
    由“农业生产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从生活角度来观察农业生产行为,可以称之为‘农活’。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创造性劳作中对生活真谛的体悟”可知,农业劳动提供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存留与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
    由“与农业的机械化相比,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经验有些已经落伍了,但它们所蕴含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却是我们一定要存留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农村文化,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另一半文明,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存留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可知,农业劳动传承农业生产生活经验,留存现代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的联系。
    由“大棚技术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周期,嫁接技术让小果实植物长出硕果,激素饲料缩短了家禽、家畜的出栏时间。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改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科技的笃信与虔诚,也使农事信仰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日趋松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耕作制度中所蕴涵的生态文化观已明显淡化,农耕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是空白,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可知,农业劳动建立人和土地的联系,维持有机循环,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强化土地情结。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再加上岁月的侵蚀,他的脊背驼了。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他念着,将它们拣出来,然后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着皂布马褂的货,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大声在过道里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1942年2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平缓的叙事语调记叙了小城邮差先生的日常工作,展现了小城的生活画卷。
    B. 作品通过浓墨重彩的笔触勾勒了邮差先生的形象,语言简洁诙谐,饶有生活情趣。
    C. 作品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创作理念中的平民意识,作品给人真实亲切感。
    D. 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样创作于战争时期,但文本都表现出含蓄抒情的风格。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B. 小说对阳光进行的多次描写,不仅暗示了小城的生存生活状态,也衬托了邮差先生的性格特点。
    C. “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小心地扎成一束”等动作描写体现了邮差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D. 邮差先生身兼二职,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小说含蓄地写出了小城落后闭塞的生活状态。
    8. 小说主人公“邮差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9. 小说通过诗意化的笔触叙写了邮差先生日常的工作,请结合文本赏析小说的诗意化特点。
    【答案】6. B 7. D
    8. ①悠闲自得。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而满足。②热心善良。邮差先生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为小城带来坏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③尽职尽责。邮件来时,他小心扎好;送邮件时,他耐心等待。
    9. ①环境上,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生活状态和平安详,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展现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②情节上,体现在情节淡化、叙事节奏缓慢、叙事信息密度小等方面,有助于形成作品含蓄而抒情的风格。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写的不过是邮差先生送信时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他对所有认识、不认识的写信人、收信人的热心体贴、尽职尽责。
    ③人物上,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入与人的和谐关系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等等。小说中三次点到阳光,但是同中有异,把小城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细腻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浓墨重彩”表述不准确,应是“朴素简洁”。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小城落后闭塞”概括错误,小城的特点应是“平静、恬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分析可知,邮差先生送信售票,裁剪花样,在街上散步,惬意而满足,表现了邮差先生是一个悠闲自得的人。
    由“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分析可知,邮差先生体谅家长的辛苦,怕老太太失望,不希望带来坏消息,这些都表现了他的热心体贴,心地善良。
    由“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分析可知,邮件来时,邮差先生小心扎好;送邮件时,邮差先生耐心等待,表明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诗意化特点,从意境的营造、情节淡化、细节描写等角度回答。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小城阳光温暖、明亮、充足,整个小城安静又和平安详;“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足,他性格乐观开朗,日常工作和生活平静。小说把人物设置在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中,这种诗意化的意境和氛围,展现出抗日战争背景下,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小说淡化情节,只写邮差先生送信时悠然自得的心态。小说叙事节奏缓慢,只是写邮差先生给各家送信,以及他对所有认识、不认识的写信人、收信人的热心体贴、尽职尽责,体现了作品含蓄而抒情的风格。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以及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等等,体现了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心理,从而揭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小说中三次点到阳光,同中有异,把小城及人物的心理刻画得细腻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陈州)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B.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C.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D.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与“是月丁未”不同,后者是干支纪年。
    B. 殿试,又称廷试、廷对,为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由武则天创制(一说由唐高宗创制),宋代始为常制。
    C. 主簿,是古代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前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D. 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 苏轼为人和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 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
    D. 苏轼科学决策,制止治水错误。苏轼刚到颍州,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及时叫停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2)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14. 宋高宗即位后,崇赠苏轼为太师。请你根据选文内容,说明高宗这样做的理由。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
    (2)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14. ①因为苏轼才识过人世无双;②能够正直敢言有担当;③心怀百姓减疾苦;④科学测量阻水患;⑤大局为重劝章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颍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回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
    “并且”在古文中一般不连用,句中“并”是动词,“并流”之意,作前一句的谓语,与“且”分属两个短语,中间断开,排除AD。
    “至颍”为动宾关系,“颍”为地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后者是干支纪年”错误,“是月丁未”是“这个月的丁未日”,为干支纪日。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巡视考场发现应试士人用语暧昧的,都奏请驱逐”错误,原文为“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意为“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巡视考场的是宦官,而非苏轼;是苏轼奏请驱逐宦官。选项信息杂糅,曲解文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访”,察访;“利害”,利弊所在;“以”,按照;“进止”,进送或停止。
    (2)“究”,推究;“本末”,原委;“决”,决开;“胜”,能承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概括出“才识过人世无双”;
    根据“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概括出“正直敢言有担当”;
    根据“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概括出“心怀百姓减疾苦”;
    根据“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患。轼言于朝,从之”概括出“科学测量阻水患”;
    根据“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概括出“大局为重劝章惇”。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考中乙科。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见识都很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官衙吏人相继破产。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
    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复职朝奉郎、任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惇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惇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惇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惇说:“司马君当前的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是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他说得对,司马光靠这稍得安宁。
    元祐三年,暂时代掌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
    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元祐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朝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颍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回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高宗即位,追赠苏轼资政殿学士,任用他的孙子苏符为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整天忘了疲倦,说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曾孙苏峤。追崇苏轼,又赠太师,谥号文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 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 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 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16. 尾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在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上都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本诗尾联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抒发了诗人离愁别绪的伤感之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诗中“称”意思是“称赞”,不是“相称”,且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句意: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结句以景结情,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日暮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意: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诗人在结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后天学习、反省可以改变人的天性的论断。
    (2)青,是古人喜爱的颜色。一样的青色入诗,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____”写出即将下雨前天空的黑沉阴郁,又用“____________”表现天空的广阔无边。
    (3)杜甫,《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故)木受绳则直 ②. 金就砺则利 ③. 云青青兮欲雨 ④. 青冥浩荡不见底 ⑤.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⑥.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砺、冥、鬓。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______①______,由此而逐渐形成的“古风”文化深刻影响着音乐、舞蹈、美术等文艺创作。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相较于外国插画,中国古风插画______②_______。一些作品从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营造意境;一些作品从书法作品中获得灵感,以书法笔势勾勒线条;一些作品从工笔画中寻得感悟,以细腻工整尽显传统美学意蕴。这些作品继承传统艺术的精髓,以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绘出_______③________的艺术形象。
    不少插画师从传统造物中提取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全新演绎,使古风插画风格日趋多样。当今科技飞速进步,不少插画师都以电脑为主要工具进行插画设计,使古风插画向着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对古风插画创作的发展来说可谓_____④__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欣欣向荣 不拘一格 栩栩如生 如虎添翼
    B. 蔚然成风 别具一格 栩栩如生 如虎添翼
    C. 欣欣向荣 别具一格 惟妙惟肖 为虎傅翼
    D. 蔚然成风 不拘一格 惟妙惟肖 为虎傅翼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插画,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B. 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喜爱。
    C. 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插画,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年轻人喜爱。
    D. 特别是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为许多年轻人所喜爱。
    20. 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C
    20. 画线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三组“一些作品……以……”结构构成排比,从色彩、笔法、线条等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风插画作品从文人画、书法作品和工笔画中汲取了艺术营养,彰显了中国古风插画的艺术魅力。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语境强调的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件事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故应选“蔚然成风”。
    第二空,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语境强调与外国插画相比,中国古风插画是另一种风格,故应选“别具一格”。
    第三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语境的陈述对象是中国古风插画中的艺术形象,故应选“栩栩如生”。
    第四空,如虎添翼:像老虎长上了翅膀,形容强大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为虎傅翼: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从感情色彩看,此处语境是褒义,故应选“如虎添翼”。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中途易辙,“近年来古风插画的兴起”应改为“近年来兴起的古风插画”;
    二是句式杂糅,“受……所喜爱”句式杂糅,可将“受……所喜爱”改为“深受……喜爱”或“为……所喜爱”。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线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三组“一些作品……以……”结构构成排比,“以水墨淡彩营造意境”从色彩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风插画作品从文人画中汲取了艺术营养;“以书法笔势勾勒线条”从笔法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风插画作品从书法作品中汲取了艺术营养;“以细腻工整尽显传统美学意蕴”从线条角度详细阐述了中国古风插画作品从工笔画中汲取了艺术营养,彰显了中国古风插画的艺术魅力。
    “一些作品从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营造意境”“一些作品从书法作品中获得灵感,以书法笔势勾勒线条”“一些作品从工笔画中寻得感悟,以细腻工整尽显传统美学意蕴”,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和绚烂,其中“星如雨”就是描写漫天烟花纷乱如雨的景象。不知道那时候仰头望天的辛弃疾能看到多少种不同颜色的烟花。这纷乱如雨的烟花, ① ?
    烟花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为“焰色”反应,也被叫作颜色测试或者焰色实验。这种反应指的是把某些特殊的金属放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的时候, ② 的现象。像钠元素燃烧产生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的,铜元素是绿色,钾元素是紫色等等。
    在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制作人员会加入 ③ 。金属发光剂的主要成分是铝粉和镁粉,它们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就会发出非常耀眼的白光。而发色剂主要是金属化合物,这些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在高温下发生电子跃迁,就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芒。
    21.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B. 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 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D.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②火焰也会随之出现一些特殊颜色 ③一些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线句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特定称谓。
    B.表示反语,讽刺否定。
    C.表示强调。
    D.表示直接引用。
    故选 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填空处的后面是问号,可知此处要填的是一个问句,再结合后面一段的回答“烟花之所以有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可知,上面提问的应是烟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故可填“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第二空,这里是说加了金属后火焰的变化;后文的“像钠元素燃烧产生的焰色反应是黄色的,铜元素是绿色,钾元素是紫色等等”是对前文的举例说明,可见此处说明的是加入金属后产生一些特殊颜色,故可填“火焰也会随之出现一些特殊颜色”。
    第三空,结合后文“金属发光剂大概主要的成分是铝粉和镁粉”“而发色剂主要是金属化合物”可知,此处应是加入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故可填“一些金属发光剂和发色剂”。
    四、写作(60分)
    23. 太阳普照万物,月亮照亮行人的路,灯塔指引航船前行的方向……人发一点光,也能照亮一段路。
    请以“发一点光,照一段路”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发一点光,照一段路
    汽车穿梭在层层叠叠的山野,盘曲回折了不知多少道弯。波折前行,车窗外之景也渐渐从净化心灵的绿色变成了破败荒芜的村落。她望着此景,眼中的光再一次黯淡下去。
    “好了。接下来这段路汽车就不好走了,只能步行过去,下车吧。”司机拉着长音语调打破了她的愁思。下车便见村长和几个孩子已在路口等待她。或者不能说是路口,看上去只是一堆乱石间的平坦之处。年迈的村长与她不停讲述着,介绍着村中学校的近况,笑容浮在他苍老的脸上,就像古树树根在土地蜿蜒,身后跟着的几棵小树,却像离了土壤似的没了生机,一言不发。主动与孩子们搭话的她只收获了一片沉默,为她的愁绪再添一笔。
    安顿在学校平房中的宿舍后,她的愁思迅速填满了这翻新过后的旧屋。当初一腔热血地报名支教项目,却没想分配到了这样偏远之地。村长口中那些好学的孩子,如今好像一心扑在父辈的土地上,并无几分读书的愿望。这给她的热情和幻想浇了一盆冷水。初次上课后,她的热情几乎一点也不剩了。修茸过的校舍平整干净,却也格外空荡,来上课的学生不过填满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室,可明明来时见到村中有那样多的孩童。上课时干着自己事的小孩们,铃声一响便全奔回了家。而曾经期待支教生活的她,如今只期待着任教期满回城。
    心中的那盏属于村庄校舍的灯灭了,晚餐后再次被无奈填满。白天教室里坐在角落的女孩。她正捧着书在读呢!她惊奇,女孩如痴如醉的神情不正如自己热爱读书一样吗?那昏黄的路灯在那一刻变得明亮无比,照亮了女孩眼中的文字,又合着天际的星光闪烁,点亮了她心中的那个教室,有一个学生是一个学生啊!她想。
    于是她桌前那盏小灯一夜又一夜地亮着,备着课,写着书。不知是她的热情打动了孩子们,还是她的坚持唤醒了孩子们,小教室里的学生竟越来越多,她的心也一日一日地明亮起来。曾经想要教育孩子,点亮他们人生的梦,再一次闪烁起来。
    三年执教期满的那一天,刚好是路灯下的她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女孩来与她道别。“老师,我真的想放弃来着,家里的困难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要来跟您退学,可您窗户中透出的光又让我坚持下去了。老师,您真的点亮了我的人生!”
    她笑着拥抱了她,脑子里想的是三年前那盏昏黄的路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提到太阳、月亮、灯塔的光芒对万物的照耀和指引作用,然后类比引申到每个人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发光发热,照亮一段路程。再微弱的光,也能照亮⼀⽅;再⼩的⽕苗,也能温暖怀抱,其中“光”,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温暖、伟大、情怀、希望、崇高、爱心、梦想和前程等方面。考生可联系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立足于普通人,即使平凡,也要在生活中闪光,为世界增光添彩。
    根据题目要求,以“发一点光,照一段路”为题写记叙文。考生可以根据光的特性,明亮而温暖,然后进一步延伸到人性之光和思想之光,可写“光”象征着光辉、希望、美好、魅力,它值得我们去追寻。可以写自然之光,如生命对光的渴求,为了光,种子破土而出;可以写人性之光,如有人活得通体透亮,像一团光,惠及世界、造福他人;可以写思想之光,如孔孟老庄思想,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如何启示了你的生活。针对光的特点,深刻立意,凸显“光”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行文思路上,可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分别着眼于社会中的普通群体,挖掘他们身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闪光点,凸显出“凡人微光”的主题。可结合社会现实社会中的普通人,使所述对象的善举更具现实意义,引人共鸣。各行各业中的平凡劳动者,用自己的力量奉献和坚守着一方土地和一份责任。他们虽然普通,但都在不同的角落里,凭借自己的能量发出微光,一闪一闪,照耀、温暖着这个世界。最后篇末点题,卒章显志,追逐心中的微光,这是我们每一个凡人的善举。
    立意:
    1.向阳而行,不负韶华。
    2.为世界增添一点光亮。
    3.凡人微光,世界的希望。
    4.有一分光,便发一分热。
    相关试卷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