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
(擿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虽赓续了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D.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B.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C.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D.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4.请分析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分)
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魔术
[日本]芥川龙之介
马蒂拉姆·米斯拉师从一个著名的婆罗门,名叫哈桑·甘的人,学得一套秘诀,年纪轻轻即已成为魔术大师。恰在一个月前,经介绍,我同米斯拉有了交往。至于他变魔术,我却一次都没见过。于是,我事先写信请他献艺,为我演示一下魔术,今晚我急急赶往僻静的米斯拉公寓。
我淋着雨,按响了门牌下的门铃。不一会儿,门开处,一个老婆婆探出头来,是米斯拉的老女仆。
“米斯拉先生在家吗?”
“在,一直在恭候您呢。”老女仆和善可亲。
“晚上好,不胜欢迎。”
米斯拉面孔黝黑,眼睛很大,蓄看一嘴柔软的胡子。他拧了拧桌上煤油灯的灯芯,精神十足地同我寒暄。
我四下里打量着,煤油灯昏暗的光线,照得房间阴沉沉的。这是一间西式房间,正中摆放—张桌子,靠墙有一个大小合用的书架。西前还有一张奈儿,此外,就只有我们坐着的椅子了太几和椅子都很陈旧,有一块四边绣着红花的漂亮桌布。寒暄过后,我开口问道:“供您驱使的那个精灵,好像是叫“金”吧?那么等会儿我要见的魔术,也是借助"金"的力量么?”
米斯拉微微地笑了笑,说:“认为有"金"这类精灵存在,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时代的神话。您如想学,也不难掌握,--你看,手只要这么一比画就行了。
米斯拉举起手,在我眼前比画了两三次,竟然摘起一朵绣在桌布边上的红花。我大吃一惊,仔细端详那朵花,方才那花还是桌布上图案中的一朵。米斯拉将花送到我鼻前,我甚至哭到一股似麝香之类的浓重气味。超然客整理这委实太不可思议了。米斯拉微微笑着,信手把花又放回果布上。花又还原为原先绣成的图案。
“您变魔术的本领,虽说早有所闻,却实在没料到会这么神奇。您方才说,像我这样的人,要学也能学会,该不是戏言吧?”
”当然能学会。无论谁,但唯有一点…”米斯拉话说一半,两眼紧紧盯着我,用一种不同以往的认真口吻说,“唯有一点,有私欲的人是学不了的。想学哈桑·甘的魔术,首先要去除一切欲望,您办得到吗?”
“我想能办到。”我嘴上答应着,可心里总觉得不妥,但立刻又补上一句,“只要您肯传授。”但米斯拉的眼里,流露出怀疑的神色。
“好吧,我来教您。虽说简单易学,但学起来毕竟要花些时间,今晚就请在舍下留宿吧。”
“实在太打扰了。”我因米斯拉肯教我魔术,十分高兴,连连道谢。米斯拉平静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阿婆,阿婆,今晚客人要留宿,请准备一下床铺。”
我心里非常激动。我师从米斯拉学魔术已一月有余。一个秋雨潇潇的夜晚,在银座某俱乐部的一间屋内,我和五六个朋友围坐在火炉前,兴致勃勃地随使闲谈。
我们谈论起打猎、赛马的事,然后,其中一位朋友转向我说:“听说你近来在学魔术,怎么样?今晚给我们当场变个看看,如何?”
“当然可以。”
我把头靠在椅背上,俨然一副魔术大师的派头,
“那么,一切拜托了。请来个神奇点的,要那种江湖上变戏法儿的耍不来的。”大家一个个把椅子挪近,催促似的望着我,于是,我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请你们仔细看好。我变魔术,既不弄虚,也不作假。”
说着,我卷起两手的袖口,从炉火里随便捞起一块识热的炭火,放在手掌他们面面相觑,生怕我被火烫伤。
我慢慢把掌心上的炭火在所有人面前挨个展示一番,接着猛地抛向拼花地板,炭火激散开来,变成无数光彩夺目的金币。
“就先献丑来这么两下吧。”我面露得意之色,慢条斯理地坐回椅子上。“这些,全是真的金币吗?”他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看起来,总值二十来万元吧。”
“不管怎么说,你学的这手魔术可真了不起呀。顷刻之间,黑煤就变成金币了。”“这样下去,不上一个星期,你就成为百万富翁啦。”
我依旧靠在椅子上,悠然地口吐烟圈,开口道:“哪儿的话。我这手魔术,一旦利欲熏心,就不灵验了。所以,尽管是金币,诸位既然看过,我就该马上把它抛回原来的火炉里去”
几个朋友一听便都反对起来:“把这么大一堆钱,还原为煤火,岂不可惜。”但是,我和米斯拉有约在先,非要把金币抛回火炉里不可。
这时,有一位素以狡猾著称的朋友不屑地讪笑起来。“依我之见,不妨用这堆金币做个赌本,咱们来玩把纸牌。要是你赢了,这堆金币随你的便。一旦我们赢了,这堆金币就得乖乖儿地归我们。”
我不肯轻率表示赞同,然而这位朋友愈发连讥带讽,我左右为难,最后只得照朋友的办法,把桌上的金币作为赌本,和他们在牌桌上一争胜负。
不知怎么回事,我那天晚上大赢特赢,令人难以置信。而且,更奇怪的是,开头我并无兴致,渐渐觉得有意思起来,竟玩得着了迷。
他们原打算瓜分那堆金币,才故意安排一场牌局,可如今一个个简直都急得变了脸,不顾一切,也要争个输赢。方才那位诡计多端的朋友嚷道:“来吧,抽一张。我拿全部财产做赌注,倾其所有,同你赌一把。”
刹那间,心中的私欲抬头了。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如不将魔术借来一用,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想,我暗中使了一下魔术,说:“好吧。你先请。”
我大叫一声,把抽出的牌,送到脸色发青的对方面前。然而,奇怪的是,牌上的老K像是附了魂,抬起戴冠的头,忽然从牌里探出身子,拿着宝剑、彬彬有礼地咧开嘴,露出瘆人的微笑,用一种仿佛耳熟的声音说:“阿婆,阿婆,客人要走啦,不必准备床铺啦。”
猛然间我清醒过来,环视一下四周,发觉自己依旧与米斯拉相对而坐,他沐浴在煤油灯微暗的光亮之下,脸上露着宛如纸牌上老K一样的徽笑。
我终于恍然,所谓一个月之后,只不过是两三分钟内的一场幻梦。我明白,已没有资格学哈桑·甘的魔术了。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要想学我的魔术,首先就要舍弃一切欲望。这点修为,你看来还差着点儿。”米斯拉露出遗憾的目光,胳膊支在四周绣着红花图案的桌布上,平心静气地劝导着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冒着雨赶往米斯拉的公寓请他为“我”演示魔术,觉得他变魔术的本领神奇,这些内容表明“我”非常想跟随他学魔术。
B.米斯拉答应教“我”魔术,“我”师从他学会了一些变魔术的本领。后来,“我”为朋友表演魔术,将炽热的炭火变成了金币。
C .“我”的那位素以狡猾著称的朋友提出用炭火变成的那堆金币做赌本,目的是想占有那堆金币。
D .“这一把倘若能赢,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那苦学魔术还有什么意思”,写出了“我”当时的贪婪心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描述了米斯拉居住的环境,茶几和椅子都很陈旧,突出了其生活俭朴的形象,与“有私欲的人是学不了的”形成了照应。
B .小说运用伏笔手法,如“有一块四边绣着红花的漂亮桌布”的描写为后文写米斯拉“摘红花”的魔术表演埋下伏笔。
C .“我”从“马上把它抛回原来的火炉里去”到“对方的全部财产,转手便归我所有”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子社会上拜金思想严重。
D .小说情节设计巧妙,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进一步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8.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简要概括。(4分)
9.有评论说,小说的标题应改为“人性的考验”。你认为有哪些理由呢?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
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B.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C.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D.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此句语出《礼记·中庸》,仁: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C.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古文中表达类似辞去官职的说法还有很多,如乞身、请老、解官、悬车、致仕等。
D.视事:就职治事,多指政事言。由此可以推断公孙弘虽然疾病未见好转,但已上朝办理政事了,先前辞官还家的心愿并未达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弘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才。从小家中就不富足,直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六十岁开始仕途顺畅,最终位列三公。
B.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不忠诚,原因是其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但皇上却不以为然,信任公孙弘,越发厚待他了。
C.公孙弘病后常反思自己虽然身居高位,但在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时,未能辅助君王安抚国家,这是不称职的表现,因此想交回侯印,辞官归家。
D.在汉武帝眼中,公孙弘是辅助他治理天下的有德有功之臣,虽然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但无需忧虑不愈,因此他辞官的想法遭到拒绝,最终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4分)
(2)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厉贤予禄,量能授官。(4分)
1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公孙弘深受武帝器重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①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分别从听觉角度和视觉角度写春天的景色。B.“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两句,写得有声有色,却给人以萧瑟凄清之感。
C.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物描写细腻、清新,很好地衬托了词人情感。
D.从上片“晓莺”“夜雨”两词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白天晴天,后两句写夜晚雨天。
16.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两句,以动物举例,从相反的角度论证学习应当保持专一。
(2)《师说》中韩愈用“,”两句写出古代圣人的杰出及对待从师学习的正确做法。
(3 ) 文 人 亲 近自 然 以 抒 己 怀 ,《 赤 壁 赋 》 中 , 描 绘 畅 游 江 河 的 诗 句 , 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白开水或污染的水一般的一句话,和清茶或浓郁咖啡一般的一句;风干的鱼一样的一句话,和振鳍掉尾一样鲜活的鱼的一句话,是有质的区别的。
比如写阳光。巴鸟斯托夫斯基在他的《一生故事》中这样写:“太阳光斑被风吹得满屋跑来跑去,轮流落到所有的东西上。”迟子建在她的《烟火漫卷》中这样写:“路旁的水洼,有时凝结了薄冰,朝晖映在其上,仿佛在大地上做了一份煎蛋,给承受了一夜寒霜的他们,奉献了一份早餐。”
正如汪曾祺所说:“语言像(①),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语言像(②),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③)。”意识到写好一句话并不那么容易,意识到我们的文学语言已经受到了伤害而在不由自主地滑落,才会对语言尤其是我们具有上千年悠久深厚传统的母语,有敬畏之感。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字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树 ②气 ③个体 B.①叶 ②水 ③整体 C.①树 ②水③整体D.①叶②气③个体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两组比喻进行对比,请简要赏析其妙处。(3分)
20.文中两处画波浪线语句,在写阳光时都使用了鲜活生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酷署正迅速成为2022年夏天的标志,前所未有的高温比预期来得更快、更猛烈。世界各地数亿人目前正经历着①。根据我国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今夏,我国经历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并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热浪天气绝不是一个狭隘的问题,更不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它显然②。与地震、台风一样,持续的“高温热浪”也是一种自然灾害。气候科学家对近几年观察到的极端情况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们已经就这种情况警告了很多年,但这些极端事件的严重性和数量仍让他们感到吃惊。尽管很难将热浪直接归因于气候变化,但随着地球在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继续变暖,预计这种极端天气事件将变得更加常见。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高温对公共健康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而气候变暖只会加剧这一问题。它不像其他灾难那样明显,但③。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高温热浪”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B.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这种奇异物质,即反物质。
C.我们的一生就在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22.请在文中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6分)
①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21年8月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年仅14岁的全红婵跳出3个满分动作,以466.2的高分夺冠,这一成绩也成为了女子10米跳台比赛的历史最高分。网友纷纷标其为“天才”,但“天才”标签的背后,是她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吃苦。全红婵的教练表示,同批人当中,全红婵是最能吃苦、且训练最积极勤奋的,确实有天赋,更有后期训练的坚持和激发。
历史上许多名人对天才也有自己的评价,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布克莱说:“修凿可以使道路平直,但只有崎岖的未经修凿的道路,才是天才的道路。”
上述材料能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D.假设推导错误。“《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B.因果关系错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C.“内涵相同”错)
2.B(文章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
3.D(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构建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D项符合这个观点。A项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B项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C项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性)
4.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4分。每答出1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4分)
5.参考答案示例:
(一)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6分,每点2分)
(二)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6分,每点2分)
6.B 分析不当,.在一个秋夜,我为朋友表演魔术,将炽热的炭火变成了金币"是.我"的梦境,米斯拉没有答应教.我"魔术,还在考验.我",.我"还没有师从他学习变魔术的本领。
7.C 侧面反映了社会上拜金思想严重"分析不当,小说主要围绕.有私欲的人"这一主题进行叙述,.社会上拜金思想严重"属于过度解读。
8.(1)形象:.我"是一个面对金钱难以克服私欲而最终成为失败者的形象。(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2)启示: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贪恋不义之财和不法之财。②常怀律己之心,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理智。③志存高远,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奋斗。(每点 1分,只需答对两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9.①.人性的考验"是小说的线索,是暗线。小说中围绕.魔术"展开的情节都是在进行人性的考验。②概括了人物形象。.我"请求米斯拉教.我"变魔术,.我"面临着人性的考验,.我"最终没能通过这场考验。③揭示了主题。人性时常面临着考验,人们如果不能控制私欲,往往会失去理智,最终导致失败。④吸引读者。.人性的考验"引起读者兴趣,引人深思。(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0.【答案】B。
【解析】依据上下文语意和古汉语语法断句。
11.【答案】D。
【解析】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
12.【答案】A。
【解析】“六十岁开始仕途顺畅”错误,从文中可知,公孙弘六十岁被征召人京,一开始仕途并不顺畅。
13.【答案】(1)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子以报复。(意忌、深、卻详)
(2)现在陛下亲行大孝,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躬行,周道、,量)
14.【答案】①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1分)②品行忠厚,分寸有度,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1分)③谦让有礼,贤明有才德。(1分)
15.B;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两句写出了春雨过后的郁郁青青。
16.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烦乱。借酒浇愁之后,似醒未醒之中,词人围着室内的屏风转个不停,说明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正在此时,窗外一枝鲜花映入眼帘,花蕊上还带有晶莹的露珠。作者用花之美来衬托情之哀。(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最后三句是词的结尾句,也是整首词的情感所在。“强扶残醉”表明了词人借酒浇愁的苦闷,联系注释可知,“强”是勉强,是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绕云屏”是词人夜不能寐的表现。而“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正是以乐景衬哀情。
17(1)蟹六跪而二螯,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文“枝干内部汁液流转”可知“树”有枝干,而“叶”没有。②根据前文的“汁液流转”以及“是不能切割的”的特质,“水”是具体且合理联想的喻体。③根据前文的“树”和“水”更加强调作品的整体性,而非个体性。故选C。
19.【答案】①将平淡或令人不适的句子比作“白开水或污染的水”,将清新或浓郁的句子比作“清茶或浓郁咖啡”,(1分)②将僵化的句子比作“风干的鱼”,将生动的句子比作“振鳍掉尾一样鲜活的鱼”,(1分)③比喻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使阅读感受这一相对抽象的本体有了形象的呈现。(1分)
20.【答案】①拟人,“太阳光斑被风吹得满屋跑来跑去”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太阳光斑赋予了人跑跳的动作,写出了阳光俏皮的形态。(2分)②比喻,“仿佛在大地上做了一份煎蛋”用了比喻的修辞,阳光照在水洼上如同煎蛋,写出朝晖鲜明的色泽和柔和的形态。(2分)③这两句的拟人和比喻都突破了常规的思维,对“阳光”这样司空见惯的景物避免了“灿烂似火”的陈词滥调,带来语言陌生化的美感。(1分)
21.【答案】B。
【解析】文中高温热浪”是一气象术语,其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引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引用俗语:B项,“原子对撞机”是仪器名称,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特殊含义,指人们的平常生活与环境。D项,表示讽刺,讽刺当时平民化主张的虚伪。
22.【答案】①闷热、危险的高温;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③影响可能很深远(出现频率会更多)
23.参照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1卷)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苗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人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前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闸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汲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汲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交情好的人没有超过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饭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傲,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过去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间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知道怎样自我修养,然后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现在陛下亲行大孝,建立起像周代那样的治国之道,鼓励贤才,给与俸禄,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如今我的才质低劣,没有汗马之劳,陛下特意把我从行伍之间提拔起来,封为列侯,把我置于三公的地位。我恐怕先于陛下的狗马而死去,最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和搪塞责任。我希望交回侯印,屏官归家,给资者让路,”武帝答复他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已成的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遭遇祸患要崇武功,没有改变这个道理的。我从前幸运地得以继承皇位,害怕不能安宁,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你不幸得了霜露风寒之病,何必忧虑不愈,竟然上书要交回侯印,辞官归家,这样做就是显扬我的无德呀!”于是,武帝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的病情大有好转,就上朝办理政事了。武带元二年,公孙弘发病,终于以丞相的身份死去。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pdf、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阶段测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