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前几年,我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是我的心愿。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比如当今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大多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欺凌,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受一种被扭曲的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一种是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一种是闭关排外,甚至极端仇视西方。目前,这种仇视西方的状况似乎已经酝酿成一股社会潮流。从另一方面说,作为强势文明的发达国家,容易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一股脑儿地推销自己的“文明”,其实这样做会蒙住自己的耳目,成为不了解世界大势的井底之蛙。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盲目崇拜”和“闭关排外”的现象。希望今天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彻底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妄自尊大、闭关排外的心理。
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积聚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宝贵经验,我想我们今天尤其需要下大力气学习、研究和总结。面对今天这种“信息爆炸”、形形色色“异文化”纷至沓来的时代,我们需认真思考怎么办。全盘接受、盲目排斥都不是好的办法,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智的、稳健的,不是轻率的、情绪化的心态来“欣赏”它。要知道,不论哪种文明,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精华和糟粕,所以对涌进来的异文化我们既要“理解”,又要有所“选择”。
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从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这是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大变革,它可能与当前世界上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抵触。在这场变革中,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当我们看到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这些抵制和攻击又算得了什么?
(摘编自费孝通《美美与共》)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肯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并都提出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元素为“已”所用,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
B.材料一中“盲目崇拜”“闭关排外”的说法,和鲁迅《拿来主义》中提到的“送去主义”“闭关主义”非常相似。
C.材料一认为,“美美与共”文化心态与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相互抵触,因此会遭到人们的强烈抵制和攻击。
D.材料二强调,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着各自的评价依据,也会受到来自文学传统与社会现实的双重压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仇视西方,发达国家妄自尊大,这种对立局面让费孝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落空。
B.即便五四时期的汉语白话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汉语白话文学比中国古典文学更贴近当今现实。
C.五四新文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佐证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三者可以协调发展。
D.只要人们意识到中国文化负有“改变世界”的使命,就不会去追求儒冠儒服之类等徒具形式感的中国传统仪式。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井底之蛙”为喻,论述了发达国家妄自尊大、只顾推销自身“文明”的危害。
B.材料二对比了“盗火者”与崇洋分子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目的,指明区分二者的标准。
C.材料二围绕中国文化进行论述,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体现出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
D.材料二第三段引用马克思的话,意在提升从事清理和阐释中国文化工作的学者的地位。
4.面对纷至沓来的“异文化”,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新形势下,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鸭子
韩映山
“你这就去吗?”娘在屋里问,“早些回来,记着赶鸭子。”
中秋答应着出来,把鸭子赶到淀沿上,鸭子“噗隆隆”地飞到水里去了。中秋像嘱咐小孩儿似的说:“别老在水里玩!傍晚我撑船赶你们。大凸头再调皮,八月十五就杀肉吃。”鸭子好像没理会,扎着猛子跑了。
淀边有一只漂在水里的小船,油光锃亮。中秋提了锚,登上小船,小船轻轻一歪。他点了一篙,小船翘着头离开岸。
这个小村,在白洋淀的东南岸。潴泷河的水流到这儿,向西一拐,注入白洋淀。村东是河套,种着满洼的高梁、棒子。
别看中秋只有十八岁,摆弄小船是他的拿手戏,他撑的小船不偏不斜不晃。小船前头的水,涌得哗哗响。
这只小船,是他父亲亲手制造的。中秋小时家穷,全家就靠它摆脚度日。没脚摆,便到北洋淀摘菱角卖钱。父亲临死,把船遗留给他,嘱咐他好好珍重,说这是他们的“传家宝”。中秋记住父亲的遗言,小心地使用,不让小船磕着碰着,每年都刷一次油。
小船穿过一片苇塘,来到河门,河门处,有一个人在打鱼,戴个大草帽。他知道这是支书李光月。
“叫嘛吓住了?把网拉得那么慢。”中秋笑着问。
支书抬起头来,笑着说:“紧打鱼,慢拉网——拉快了,有鱼也得跳喽。你这是干嘛去呀?”
“去看看河岸上那高梁。——打了多少鱼了?”中秋近前看了看,笑了,指着篓里那条小黄瓜鱼说,“这条鱼有好几斤,可是得让它再活个百儿八十年的。”
支书也笑了,说:“打了一早上,就那么一个。谁知道为什么没鱼?”他沉下脸去,“莫非河里又要发水?鱼们等着接水头?”
“不会吧?”中秋说,“鱼知道吗?”
“这是打鱼的经验,一没鱼,河里就要来水。常说:鱼知万里江洪。你没见前两天那场大雨浇山来?我们要防备着。”
中秋撑着小船,看着前边的河岸,心里想:庄稼快要丰收了,要是再来了水……不会的,就是来了也不怕。他想着,小船入了河门,顺着河往南撑。河里水很平静,金黄色的蜻蜓,一群群地,在河面上空飞舞。
小船又走一段路,靠了岸。中秋跳下来,拴好船,上了河岸,来到高梁地。
高粱正晒红米,沉甸甸的大穗头,左播右摆。那边地里的棒子,一棵上长两三个。花红线儿在微风中飘抖。有两棵叫风吹倒了,他赶紧过去扶好。又拣着脚儿走,生怕踩了垄间种植的豆丛。
他钻进高梁地去做活儿。傍晌,西北上起了风,高粱叶子哗哗地响,一低一扬,高粱秆子乱摇摆,直搅中秋的身子。
中秋急忙出了高粱地,看见西北天际,一大片黑云,像野马一样,四面奔驰,一会儿布满天空。他担心地跑上河岸。
“呀!”他惊叫了出来,“河里涨了水了!”
水势非常汹涌,河中心漂着一片片的白沫,水浑得像泥粥,滚滚地打着漩涡流向下边去。小船被水冲得打转转,原先拴船的地方,现在满是水了,看着将要平槽。
中秋把船靠拢岸,跳了上去,小船自己就开了。他赶紧把锚提上船,点起一篙,小船顺流下去。他要急忙告诉村里去,叫大伙儿来护险——保护一年来辛勤劳累所种植的果实。
中秋撑的小船,离开了水皮,像要飞起来。
两岸的土块,“劈劈啦啦”地塌下来。
“哗哗哗哗”——这是流水的声音。中秋细听,有人喊:“快堵!我去寻秫秸。”
“我看不行了,我去叫人!”
他顺着声音,来到近前,支书李光月正领着三个人,慌慌张张地堵口子。
支书向他喊:“快些!帮帮忙。河岸开了!”
中秋使劲儿撑了一篙,小船靠了岸。他紧忙地拴好船,跳上岸,抓过别人的一只锨,往口子里填土。
口子越开越大,填上的土,都被水冲走了。天上又掉下雨来,支书急忙纵身一跃,跳到口子里;中秋紧跟着也下去,一面招呼那两个人:“我们挡着水,你俩赶快往我们身后填土,这样水流慢些。”
支书又说:“赶紧拿过我那网来堵上口子!”
雨越下越大,两只锹不顶事,放上的土,还没冲走的多。口子越开越宽,看看将有一丈多宽了。
中秋看看满洼的庄稼,又看看支书。他突地从水中跳上来说:“光月叔!你也上来。”他三步两步走到船上。对于他的举动谁也不明白。只见他把小船用力一撑,左边一篙,小船横在口子里,大声招呼两个拿锹的人:“快动手!往船舱里填土,把小船压沉,口子便堵住了。”
两个人看着油光锃亮的小船,有点犹豫。支书说:“只有这样了!填吧。”
小船慢慢地下沉,冒了一阵泡儿,沉入水底,堵塞住口子。中秋轻松地噓了口气,支书也微微一笑。
村里赶来好多人,知道了这件事,都受了很大感动。雨渐渐停了,中秋脱下湿透的衣服,拧了拧又穿上。他忽地想起淀里的鸭子还没往家赶呢。水来了,不往家赶,就会把它们冲跑的。他急忙要去赶鸭子。
有一个人说:“两只鸭子值什么?这样的小船都不要了呢!算了。”
中秋说:“小船不要了倒是有价值,鸭子不要了是不必要的损失呀!”
支书点点头,笑了笑。
中秋顺着河沿跑下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知道鸭子听不懂自己的话,中秋还是嘱咐它们不要老在水里玩,可见中秋虽然已经十八岁了,依然留有童真。
B.村支书李光月一早上也没有打到鱼,这让他感到不对劲,因为按照打鱼的经验,河里没有鱼的话意味着可能会发大水。
C.看到河里水势汹涌,中秋想要划着船回村里去报信,不过他在回去路上,却发现支书李光月已经带人在堵口子了。
D.中秋为了帮着村支书将决水口子堵上,舍弃了父亲留给自己的小船,这种无私的精神让赶来的村民都非常感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浑得像泥粥,滚滚地打着漩涡流向下边去”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河水涨势之快,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将一个直率热情、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刻印象。
C.小说对支书李光月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动作、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都体现了他认真负责的特点。
D.文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支书“笑”,第一处是对河岸口被堵住而感到高兴,第二处是对中秋认为鸭子比小船重要的说法感到好笑。
8.请围绕主人公中秋,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4分)
9.小说以“鸭子”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C.其出人也远矣 出:超出
D.士大夫之族 族: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与现在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学者”并不相同。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停顿叫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叫句。
C.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式,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式相同。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有道者皆可为师,与人的地位、年龄无关,这一观点打破了当时的门第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材料一第二段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君子的智力赶不上巫医乐师等人的奇怪现象,令人深思。
C.材料二认为,学与问相辅相成,“不学”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爱学习却不多问则不是真的爱学习。
D.关于“圣人”和“愚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态度其实是相同的,都认为“愚人”身上有可供“圣人”学习的地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分)
(2)等于已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4分)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要向各种人虚心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③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④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⑤寂寥。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②景:日光。③夷歌:少数民族的歌。④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⑤漫:任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诗人在西阁中看到的凄凉寒怆的夜景,“催”字形象地突出冬日夜长昼短的特点,给人岁月逼人之感。
B.颈联从听觉角度,以战伐之事引起了千家的恸哭,很多地方的渔人和樵夫唱起“夷歌”,来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
C.尾联写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人物都终成黄土,自己这点寂寥又算得了什么,诗人以英雄自比,宽慰自己一切终将逝去。
D.这首诗从时局写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写到痛苦的生民,从历史写到个人的命运,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16.时空对举,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表情达意。《登高》的颈联和《阁夜》的颈联都运用了这一创作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将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6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曹操进攻江东之前喝酒吟诗的英雄气概。
(2)姚鼐《登泰山记》中“ , ”两句描述了作者登上山顶时看到的青山覆盖白雪,反射的光照亮天际的壮美景象。
(3)“梦”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古代文人经常用梦来描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请你从本学期所学的诗词中举出两句含“梦”字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都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________时,火炉才能熄灭。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________。我家的手推车有些破旧,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________地蹲在地上,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就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________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姗姗而来 屈指可数 无精打采 理直气壮
B.如期而至 屈指可数 百无聊赖 振振有词
C.姗姗而来 聊胜于无 无精打采 振振有词
D.如期而至 聊胜于无 百无聊赖 理直气壮
19.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加点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次临场虽然发挥得不好,但你不要灰心,争取下次表现得好一点。
B.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C.听完了张秉贵的话,那几个顾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再吭声了。
D.校长对李刚说:“你去教室喊几名同学把学校的花坛清理干净。”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大多数人家都使用橡皮轮子做的能走土路、装载又多的手推车。”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A 。戒烟虽然可防止脑组织的进一步萎缩,但并不能使大脑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项研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吸烟者的认知能力会下降,以及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会升高。
①研究人员为厘清基因、大脑和人类行为三者之间,②分析了英国生物库的相关数据。③该数据库是公开的一个生物医学数据库,④包含大约50多万人的基因、健康和行为信息。⑤该团队总共研究了32094名参与者的脑容量、吸烟史和吸烟遗传风险等数据。
结果表明,吸烟史、脑容量和遗传风险两两相关。此外, B ,一个人每天吸烟越多,其脑容量就越小。研究人员确定了三者之间的顺序:遗传易感性导致吸烟,从而导致脑容量减少,而脑容量的萎缩不可逆转。研究人员表示,脑容量的减少与衰老的增加一致,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衰老和吸烟都是痴呆症的风险因素。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赤壁的明月与清风让贬谪黄州的苏轼获得了精神上的解脱,荷塘的月色与荷香让“心里颇不宁静”的朱自清偷得片刻的宁静与欢愉,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让残疾而困顿的史铁生领悟到生命的活力……在人生旅途中,总会有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让人心生感慨并难以忘怀。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示?请你以“生命·瞬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孙犁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